標籤:

160627期|田飛龍:新朝貢論、原民史觀與兩岸新思維

「政治學人」

政治學人微信公眾平台告知讀者

本平台唯一投稿薦稿郵箱為zhengzhixueren@sina.com

平台QQ討論群因人數較多部分讀者不能加入,請及時關注最新的群信息,具體信息參看本期文章末尾。

政治學人微信編輯團隊聯繫方式,微信號:zzxrbjtd

 

1學人簡介

田飛龍,中國人民大學台灣法律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法學博士。

5·20換屆之後,大陸鎖定「九二共識」底線,蔡英文模糊處置,雙方政治互信出現結構性斷裂,進入「戰略緩衝期」。缺失「九二共識」的再保證,蔡英文政府很難尋找到與大陸繼續發展和平關係的憲制性支點,而島內政治在民進黨「一黨獨大」和本土分離主義的「政治正確」作用下,呈現出全力以赴尋求「台獨」的取向。從文化台獨到政治台獨,兩岸在「九二共識」破裂後正在進行一場政治時間的豪賭。兩岸關係重新陷入巨大的不確定性之中。

民進黨的台獨取向和轉型正義包含的親日操作,正在另外一種意義上撕裂台灣民主基礎和憲制共識。台獨直接違反中華民國憲法,作為局部行為的台灣公投不能改變作為整體根本法的國家統一原則。親日帶來的美化殖民歷史和殖民者的歷史虛無主義後果必然造成對日據時代原住民及其後裔嚴重的情感傷害。民進黨依靠選舉民主優勢推動的「積極台獨」和所謂「轉型正義」正在演繹一種「多數人暴政」,這是台灣民主的異化和遭遇的新挑戰。

為制衡台獨取向及為兩岸關係尋求新思維,台灣著名學者石之瑜教授近日在《聯合早報》發文提出「新朝貢論」,希望以朝貢思維突破主權思維,開闢兩岸新局。為反擊「轉型正義」單純的去中國化及美化殖民歷史的取向,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質詢行政院長並要求將「大豹社反日事件」納入轉型正義,釐清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界限。新朝貢對主權思維的超越性以及原民史觀內含的去中、反日雙重性,確實標誌著台灣政治與文化精英在蔡英文時代的兩岸新思維及歷史觀重構趨勢。

新朝貢論的短長

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一個中國,這是現代民族國家之主權思維的邏輯產物。大陸堅守,台灣消極以對,顯示出在主權思維上的衝突。而台獨直接挑戰了這一原則。石之瑜教授追溯朝鮮、越南、琉球等與中國大陸關係變遷的事例,意圖激發中國古典的朝貢思維作為兩岸關係建構的新方向,這就形成了台灣國際地位的兩個面孔:一邊是面向美國主導的國際社會的准政治實體形象;另一邊是面向中國大陸的朝貢義務國形象。在國民黨式微及窮盡主權思維而無解的情勢下,石教授的這一「新朝貢論」可謂別具一格,開闢了兩岸關係論述更新的全新的開闊地。這種「雙面孔」理論,一方面滿足了民進黨對其政治定位與國際身份的想像,另一方面亦回應了大陸對台灣之政治忠誠與歸屬的規範性期待。不過,這種理論尚處於呼籲性階段,還比較粗糙,而且很難為雙方接受,其替代九二共識的可能性不大。

新朝貢論不是一種成熟理論和成熟方案,而是一種思維方式。我們可以據此進一步思考如下關聯性問題,為解套兩岸關係凝聚智慧:

第一,主權思維和朝貢思維是東西方各自的國際關係學,如同西醫和中醫,各有利弊,比如主權思維無法解決歷史領土糾紛和分離主義問題,看看釣魚島、南海等,而朝貢思維無法解決地位平等和國際民主問題。當前國際體系以主權思維為主,朝貢式的天下範式和後主權的人權範式不可能取代之。

第二,大陸處理港澳台問題的「一國兩制」思維並非單純的主權思維或朝貢思維,而是二者的規範性融合,但以主權思維為背景和前提,以朝貢思維為治權構造的具體原理,這種先後次序完全不同於石教授扁平化的兩個面孔論。一國兩制在體制安排上已然兩相成全,高度靈活,本是對台方略,港澳先行先試,具體成效尚需檢驗。

第三,台灣民主化受本土主義加持,大陸維持集中性政治體製造成兩岸政治差異放大,二者相互衝撞導致兩岸關係由單純的統一原則下國共內戰競爭問題異化為台灣族群分離和獨立問題,以及台灣基於現實政治考量而託庇於以美國為核心的西式帝國朝貢體系問題,複雜性成倍增加。

第四,大陸政治文化與體制雖與台灣民主政治有別,但亦經過了現代主權思維的嚴密馴化和改造,同時不斷受到外部安全或領土爭端事項的刺激和強化,在政治思維上無法回到舊有朝貢體系之中,無法從容激活朝貢關係,其最大政治尺度為主權唯一(面子)和治權多元(里子),國際身份靈活處理,但所有特殊安排的前提必須是作為「一」的主權得到確認和保障。甚至,大陸比台灣有著更強的主權理解與維護的意志和負擔。

第五,石教授所論仍主要立足台灣,尋求主權地位與朝貢表面義務雙向落實,在聯合國與天安門上兩張面孔,確屬新思維,但已突破一國兩制底線,而且忽略了美國作為優先宗主國的政治事實,無法識別和確認作為最大前提的「一國」之真實性與存在內涵。

第六,從國際關係現實來看,國際法的主權平等與現實政治的大國支配並存,獨立與依附共在,體系性競爭自動展開,無從迴避,而西方體系亦並非均質的平等原子化國家間體系,存在二元化屬性,從希臘邦聯、羅馬帝國到近世殖民帝國再到當代美帝國,何嘗不是主權為表,霸權為里?

由此可見,石教授所論長於想像、學識和願景,但短於對大陸政治文化之現代特質、大國政治博弈及具體制度安排的細節性聚焦。激活朝貢體系面臨著中美不斷升級的體系性競爭,台灣必然兩相嫌怨,坐立不安,雙向忠誠與獨立私心矛盾夾雜,非其民主、民意、民力可予消解安頓。兩岸關係何去何從,需要理論想像力,也需要歷史和時運,是東西文明衝突、國際關係範式衝突和體系性力量衝突的敏感點、前哨位和拉鋸平衡線。以台灣觀台灣,坐井觀天,一葉障目。以中國和世界觀台灣,可進入一片政治思維的全新開闊地。石教授已嘗試進入這片地域,儘管還頗為粗線條和糾結叢生難以服人。歷史上,有些問題,其獲得解決的意義遠小於解決過程所獲得的民族成熟、政治智慧與國際秩序新成果。於此,台灣就是中國現代化與傳統復歸雙向整合性進程的一個制度與文化競爭的治理實驗場,善於創新適應的中華民族與中國文明又何需怯懦迴避?

原住民史觀的裂變

按照傳統理解,台灣原住民史觀是本土台獨思潮的重要來源和基礎,然而,高金素梅作為原住民政治代表提出的「大豹社事件」質詢案卻揭開了原住民史觀去中、反日的雙重屬性。馬英九時代曾有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敘述日據時代賽德克族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鬥爭歷史,展示的是國民黨正統的「光復史觀」,這一史觀維護中華民族的歷史整體性和台灣原住民的受害者正義。高金素梅完全從民間立場提出還原「大豹社事件」真相,將泰雅族反日運動納入轉型正義。

隨著國民黨「光復史觀」的大中國敘事的衰落,民進黨及台獨激進勢力本以為其「台獨 親日」的立場可以大行其道。高金素梅的質詢反映出台灣本土史觀內部親日與反日的兩種聲音,從而昭示著台灣本土史觀的內部裂變。這種分化的歷史基礎在於:第一,日據時代殖民統治的同化效應,自然導致親日派和反日派的不同歷史記憶與情感特質;第二,台灣原住民在歷史上遭遇過日本殖民統治和國民黨威權統治,有著去中、反日的雙重體驗和訴求,民進黨試圖在歷史課綱與轉型正義操作上偏重「去中」,淡化「反日」甚至美化殖民歷史,必然遭受反日派及其後裔的政治反彈。

這也警示蔡英文政府,如果其文化台獨策略及轉型正義操作僅僅以「去中國化」作為唯一方向,將喪失原住民中相當部分族群的政治支持,其民主合法性基礎將受到重創。以真正的台灣原住民立場來看,不能僅僅以日據時代的既得利益派之歷史記憶與情感為基準,而需要正面釐清和確定日本殖民歷史及其傷害。不過,這又是一柄雙刃劍,在台日親密關係與原住民正義之間,民進黨顯然會進退失據。

高金素梅警示民進黨,不要將轉型正義坐實為「轉盤正義」,成為贏者通吃的多數人暴政,而要尊重歷史和原住民真實情感。在「去中親日」的精英政治意識形態下,轉型正義成了民進黨對付國民黨的「一劍封喉」策略,其重點在於儘力挖除中國因素和中國影響,但做得有些過火,惹惱了原住民中的真正受害者。日據時代,本就有親日的既得利益者和反日的受害者之別,多數人淪為受害者。如今,這種歷史上的政治分野重現於台灣原住民史觀爭執與民主政治過程。轉型正義成了一件政治利器,成了台式歷史虛無主義,而此次捍衛歷史正義的不是國民黨,而是台灣原住民。隨著國民黨政治式微,泛民進黨體系會加速分化乃至分裂,形成島內政治新均衡。民主化為台獨提供了組織和意識形態條件,卻也埋下了多元分化和新族群裂變的隱患。隨著轉型正義從綱領向具體操作的展開,本土派內部之親日精英派和原住民大眾派會在日本殖民歷史問題上產生重大分歧。在大豹社領地上,到底是樹立「大豹義士碑」還是「日本忠魂碑」,茲事體大。當然,我們亦不必高估高金素梅質詢案的政治意義,這主要是台灣本土史觀的內部爭議,即便「反日」亦可以在單純的台灣本土內部消化和定位,不等於就認同國民黨的「光復史觀」或大陸的「九二共識」。

一國兩制的軟硬

主權本因反抗教權的世俗主義而興起,經由宗教戰爭後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在國際法上奠基。主權思維成為近代以來國家建構的主導性思維,無論是否實行立憲民主,在主權問題上則有著高度一致性。主權帶來了國際體系的和平穩定,也製造了人為的觀念陷阱。確如石教授所論,主權思維限制了兩岸關係建構的想像力和開闊前景。

台灣害怕被「矮化」,害怕「一國兩制」的統戰效應,而竭力以本土主義史觀和台獨主義立場確證自身身份與政治前途。但實際上這是對一國兩制的誤解。一國兩制是本於中國古典帝國模式、融合主權思維與朝貢思維的開放性憲制框架,其中已包含了石教授所謂的「新朝貢論」的某些政治思維要素。差別在於,大陸的一國兩制是主權思維優先下的制度安排,而不是等量齊觀、兩張面孔式的鬆散架構。石教授也在其他文章中提及蔡英文美國「面試」類同殖民地總督述職。如果台灣來北京的述職還不及對美國的述職,此種「新朝貢論」又新意何在?

由此,九二共識就成了大陸理解的一國兩制的「一國」內核,這是嚴格主權思維的,是不能以朝貢思維加以消解虛化的。鄧小平在對英談判中已明確予以證明。「一國」是一國兩制的硬核,「兩制」是一國兩制的軟體。「新朝貢論」需要識別和體認這一複合化的主權邏輯,而不是簡單超越主權邏輯,從而回到一國兩制的建設性思路上來,才可能產生積極的理論成果和對策價值。此外,以高金素梅為代表的台灣原住民史觀如何在「反日」基礎上激發出「一中」意涵,也是兩岸關係發展遠景的嚴峻挑戰。

原載香港《大公報》2016年6月21日


推薦閱讀:

教你結構化思維迅速處理信息
改換思維
劉哲:傳統的制約——線性思維
方立天:中國佛教直覺思維的歷史演變
學會談判,要先學會做人的思維方式

TAG: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