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國貨幣量與GDP比值位列全球第一|貨幣量|GDP|超發貨幣

我國貨幣量與GDP比值位列全球第一http://www.sina.com.cn/2012年07月03日07:19大洋網-廣州日報

我國曆年GDP增長率、通脹率與廣義貨幣增長率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院長、金融系主任陸軍

  中國貨幣量世界第一 「貨幣量/GDP比」冠絕全球 貨幣超發現象引起廣泛關注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院長陸軍認為「發多少貨幣合適」關鍵看能否控住通脹率

  「超發貨幣稀釋全民財富」,這無疑是近期網路世界公眾參與度最高的嚴肅議題之一。用老百姓的話說,「錢越來越不值錢了」:房價依舊很高,物價始終在漲,ATM機里取出的錢越來越「新」也越來越不經花了。

  那麼,從嚴謹的專業角度分析,老百姓的判斷是否有理?統計數據是否支撐「貨幣超發嚴重」的傳言?

  文/表 本報記者 張強

  「聽到了印鈔機的聲音」

  「吳敬璉:中國1990年的貨幣總量為1.53萬億,2011年89.56萬億,21年翻了58.53倍。美國貨幣總量同期只增加了1.99倍。這樣超發貨幣稀釋全民財富,是一種隱性搶劫。」這段話近日在網上流傳甚廣。記者考證發現,這段話並非經濟學家吳敬璉所言,不過吳敬璉前陣子的確在公開場合談過貨幣超發問題。

  據悉,吳敬璉日前在某論壇上指出:「我國有3.2萬億美元的國家外匯儲備,是國家花25萬億元央行貨幣購買的,(經過商業銀行的一系列存貸款操作),創造的貨幣購買力大概是10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經過一段滯後期,它將表現為資產價格、房地產價格飛漲;持續一段時間以後,通脹顯現。」

  「我聽到了印鈔機的聲音。」有網友如是評論這則假借吳敬璉之口傳播的信息,藉助網路,「貨幣超發」這個專業術語被眾多的「業外人士」所關心和討論。為了理清頭緒,記者專訪了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院長、金融系主任、中國金融學會理事陸軍教授。

  「CPI合理,就不能說發多」

  記者:「鈔票印得太多了」,這種說法成立嗎?

  陸軍:這個提法不是太嚴謹,經濟學上使用的是「貨幣」的概念,鈔票≠貨幣。貨幣=現金+銀行存款。我們俗稱的鈔票就是現金,它只是貨幣的一種。「錢發得太多了」≠「鈔票印得太多了」,也有可能是存款增長過快的緣故。

  今時今日,大量交易不用現金結算,而是通過以活期存款為後盾的支票、信用卡等方式轉賬。從趨勢看,經濟金融越發達,用現金交易的比重就越小——影視劇里,打開裝滿現金大鈔皮箱的人,通常是黑社會老大或者非法交易人士。有些國家還禁止大量使用現金。

  記者:增發多少貨幣是合適的?

  陸軍:隨著經濟的增長,包括鈔票在內的貨幣作為流通工具自然會相應增多。發多了,會引發通脹;發少了,交易不方便。發多少合適?經濟學上有理論公式,視GDP增長率、通脹預期和貨幣的流通速度而定。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的貨幣供應量遠大於根據理論公式推算出的結果。

  不過,拋開公式,貨幣供應量還要根據經濟穩定增長的需要而定。根據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數據,廣義貨幣(現金+存款)的同期增速如果低於14%,經濟下行的壓力就會變大——就像最近這幾個月。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貨幣發少了,同時也意味著經濟增速放緩了。

  我認為,判斷貨幣是否發多了,主要看通脹率、看CPI(消費物價指數)。上個月的CPI只有3%,根據我國三十多年來經濟的高速增長,並結合CPI來觀察,中國的貨幣供應似乎控制得不差。

  「3倍於美國自有原因」

  記者:我國目前的廣義貨幣量已達90萬億元,全球第一;年GDP不到50萬億元,貨幣量與GDP的比值全球第一,明顯高於發達國家,對此你怎麼看?

  陸軍:90萬億÷50萬億=1.8,美國的這個比值是0.63。也就是說,同樣創造1元錢的GDP,美國只需要發6毛多錢的貨幣,中國卻需要發1.8元貨幣。相差懸殊,但其中自有原因。

  舉個例子:在市場化以前,中國存在大量沒有商品化的產品、服務,比如,過去住房分配不要錢,看病不要錢,讀大學不要錢,現在這些都要錢了,這些產品、服務商品化之後就需要額外的貨幣來支撐它們的交易。

  而且,我國實行結售匯體制,出口企業把賺到的外匯賣給央行兌換成人民幣,央行被迫不斷投放貨幣,外匯賺得越多,本國貨幣投放越多,總量巨大——央行也採取了一系列辦法去對沖。

  總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的觀點很明確:貨幣是否發多了,主要看通脹率、看CPI。這30多年以來,除了1988年~1989年、1993年~1995年等個別年份,我國的物價總體上控制得還可以。老百姓可能明顯感覺到這幾年房價漲得比較快,但住房是投資品不是消費品,房價不能算入消費物價指數。我們同時要注意到,彩電、手機等產品不僅沒有變貴,反而越來越便宜。

  記者:「鐵公基」助長了貨幣增速,這似乎是個公認的事實。

  陸軍:是的。但集中上馬「鐵公基」是特殊背景下的特殊決策,而且這些項目中很多並非基於經濟上的考慮,沒有去算經濟賬,造成的浪費最終由老百姓埋單。

  中國經濟的資源使用效率低下,腐敗等社會現象使貨幣使用效率偏低,這也是貨幣發行量與GDP之比偏高的重要原因。我看到報道,一個市價幾十元的火車配件,採購價高達幾千元。

  「鈔票不是央行想印就印」

  記者:增發多少貨幣,決定權在誰?

  陸軍:鈔票不是央行想印就能印的,貨幣供應是經濟運行的結果,要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適應商品交易量。央行投放貨幣,取決於商業銀行貸款的增長,而後者又由企業和公眾的行為決定。增發貨幣,在某種程度上並不取決於央行及其管轄的印鈔廠。當然,央行是貨幣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它可以決定政策的寬緊。

  記者:豆你玩、蒜你狠……近年來這些食品輪番大幅漲價,有人認為這是貨幣超發的結果。

  陸軍:我認為,這主要是投機炒作的結果。他們為什麼不去炒蔬菜和水果?因為蒜姜綠豆這類食品易於保存。他們手頭有錢,股市不景氣,收藏品、黃金投資風險大,其他投資機會又相對較少,所以就時不時地炒一炒食品。

  「『錢更經花』未必是好事」

  記者:有人說貨幣超發是「劫貧濟富的隱形稅負」,你怎麼看?

  陸軍:如果貨幣增速過快帶來嚴重的通脹,我們就可以認為這是「不合理的貨幣超發」,這進而就會造成收入的再分配。普通老百姓收入不高,通常把為數不多的閑錢存在銀行,一旦通貨膨脹,財富立馬縮水。富人卻有其他的財富保值方式,投資房地產、收藏品等等,不僅保值,甚至還有可能跑贏通脹。

  經濟不能太熱,太熱了會通脹;也不能太冷,太冷了就沒就業崗位,很糾結。財富分配不公是個「分蛋糕」的問題,只要有一定的經濟增長,各個階層多少都能分到點;失業率高對弱勢群體來說卻是個「有沒有蛋糕」的問題了,「有飯吃」總比「沒飯吃」好。

  記者:也就是說,「錢越來越經花」未必是好事?

  陸軍:有些國家經濟不景氣、不增長,所以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通脹,比如日本,研究表明,適量的通脹對日本經濟有好處。物價跌未必是好事,說明需求不旺;但物價也不能漲得太快。

  橫向對比各發展中國家去年的通脹率:巴西約為5%,南非約為6%,越南18%,阿根廷超過20%……中國去年的通脹率是4.5%,在繼續保持高增長的同時通脹率也控制得不錯。

  其實,發達國家沒那麼好,我們也沒那麼差。你看現在的歐洲,西班牙和希臘的失業率都超過10%,西班牙年輕人的失業率高達20%。在歐洲,不少頂級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找工作也困難,而從我們中大嶺南學院應屆畢業生今年的就業情況來看,幾乎都找到了很不錯的工作。

  葉檀:

  稀釋全民財富為國企堵漏

  金融衍生品猛於貨幣超發

  經濟學家葉檀長期關注貨幣超發問題,她曾指出:「央行試圖用低息甚至零利率再貸款等隱性通脹辦法,解決中國的隱性財政赤字。」

  「1989年~2003年,累計補貼國企虧損5632.45億元。工行、農行在剝離不良資產時,分別與財政部建立了損失類貸款2460億元和8000多億元的共管賬戶……事實上,在改革過程中,我們不斷用量化寬鬆的貨幣稀釋全民財富為國有企業堵漏。」

  關於中美貨幣供應量的問題,葉檀也曾撰文解析,在她看來,貨幣超發在中國固然是個大問題,但美國的「貨幣量/GDP比」看似極低,卻另有更大的危機:金融衍生品泛濫。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前後,美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規模竟然是其GDP的40倍。

  「可怕的數字!可見,美國的紙面貨幣比中國只多不少,如果中國未來發展金融衍生品,則賬面上的貨幣不知道會是今天的幾倍。美國的金融衍生品財富不進行消費倒也罷了,一旦紙面財富進入真實消費領域,泡沫不崩潰才怪。」

  數據表明:

  「貨幣超發」未必造成通脹

  物價下跌或伴隨增長放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保持兩位數的貨幣增發率,貨幣增發速度始終快於GDP的增速。

  ※1984年,我國廣義貨幣增長率高達39.12%,但通脹率只有2.75%,且實現了15.18%的高增長。

  ※1994年,我國廣義貨幣增長率高達34.53%,通脹率同步高至驚人的24.09%,經濟增長率也高達13.09%。

  ※1998年~1999年,我國廣義貨幣增長率急劇放緩,物價下跌,但經濟增速為1990年以來最低。


推薦閱讀:

鳳凰自行車 | 國貨,也可以很酷
國貨護膚品
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時間,買到最好的標婷(維生素乳)

TAG:貨幣 | 國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