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交民巷 滄桑歷史層層盡現
07-02
東交民巷 滄桑歷史層層盡現 | ||
◇字體:[大 中 小] | 本版PDF | 北青網-北京青年報:(06/12/05 00:00) |
插圖/陳興興
東郊民巷原法國郵局文並攝影供圖/尹玉泉
遠眺聖彌厄爾教堂
歷史文化背景 在北京還沒有哪一條衚衕或是街巷像東交民巷這樣獨具特色。元朝時的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衚衕。它曾是北京城裡最長的衚衕,也是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南方的糯米運到這裡出售,在此地形成米市,又因北方人管糯米叫江米,於是此地就得名江米巷。
");//-->
明代修建棋盤街時,將江米巷截斷成為東西兩段。現在的東交民巷就是東江米巷。東交民巷,明朝屬南熏坊。清朝屬正藍旗,乾隆時沿稱,光緒時稱東江米巷,亦稱交民巷。晚清末期,東交民巷一帶被劃為使館區,開始了「國中之國」的歷史。解放後東交民巷被收回到中國人民的手中。 東交民巷這條有著滄桑歷史的街巷,現在在街巷裡還留藏有眾多的歷史遺迹供後人追憶。 東交民巷一帶曾是明清時期中央機關較為集中的地方 東交民巷一帶地近皇城,是明清時期中央機關較為集中的地方。兵部、吏部、戶部、詹事府、翰林院、上林苑、太醫院、欽天監等便設在這一帶。禮部和鴻臚寺在東江米巷的西口北邊,東江米巷中御河橋西邊設有當時的「國賓館」———會同館。會同館內居住著來國朝貢的貢使。貢使們在館中居住,學習禮儀,與內地商人進行貿易活動。不過當時的貢使們不許在會同館內常駐,如清代就規定貢使居住以46天為限。但是鴉片戰爭以後,各國列強使用種種手段爭相把使館建在此地,並在1901年《辛丑條約》中劃定東交民巷為使館區。昔日中央機關的辦公地淪入列強之手。 東交民巷一帶還曾居住著清代的皇親貴胄 東交民巷一帶不僅是中央機關的聚集地,清初朝廷中赫赫有名的「王爺」們也紛紛在東交民巷一帶選址建府。在東交民巷御河東岸,就有肅親王府。肅親王是清初八家「鐵帽子王」之一的豪格。喜歡看清史劇的人對他一定不會陌生,豪格因與多爾袞不和被革爵囚禁,最後在獄中自盡。雖然豪格一生命運多舛,但是他的王府環境優美,宏闊富麗。可惜的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王府在義和團進攻東交民巷的事件中成為戰場,損毀嚴重。 在御河西岸與肅親王府遙相對應還有一座王府,為淳親王府。淳親王為康熙帝第七子允祐。不過御河之西的王府淳親王本人沒有住過,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是其第六子。此外,東交民巷裡還有一座輔國公純堪的宅邸純公府。 東交民巷北側台基廠頭條東口路北有安郡王府。安郡王岳樂為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饒余親王阿巴泰第四子。清初他的王府就建在了這裡。雍正初年,安郡王子孫因禍獲罪遷出王府,雍正二年(1724年)王府就改作了清代表彰忠烈的昭忠祠。在安郡王府西側還有一座廉親王府。這位廉親王可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他就是康熙帝第八子允祀。他是雍正皇帝的政敵,後來被雍正皇帝改名為阿其那(滿語:狗)。電視劇里都叫他老八。說起來東交民巷北側的台基廠可真稱得上是風水寶地,一條街里建有三座王府。在廉親王府西側還有一座裕親王府,裕親王是順治帝第二子福全。福全在康熙六年(1667年)被封為裕親王,同年建府。 晚清末期變成了使館區的東交民巷街區 晚清末期清政府腐敗無能,內憂外患。1900年義和團攻打東交民巷各國使館,八國聯軍藉機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倉皇西逃。1901年無能的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第七款規定,大清國國家允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並獨由使館管理,中國民人,概不準在界內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中國國家應允,諸國分應自主,常留兵隊,分保使館。根據《條約》的規定,今東起崇文門內大街,西至廣場東側路(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在外),南抵城牆,北至東長安街路南的大片土地,無論是民居,是衙署,是祠宇,均被劃為外國使館界。現在在許多老照片中我們還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使館界外設有鐵柵欄,四周建起了高大的圍牆和鐵門,還築起了八個碉堡,不許中國人隨便進入。使館界內美國、法國、英國、日本、奧地利、比利時、義大利、荷蘭等國使館分地而居,兵營亦各附使館左右,東交民巷附近的東單公園一帶就曾為各國練兵操場。使館區內不僅一般民居被占,各家王府也未能倖免,安郡王府建起了奧國兵營。肅親王府成為日本、意國兵營和日本使館所在地。淳親王府成為英國使館。純公府成為法國公使館。 第>1>2>3>4>5頁下一頁>>推薦閱讀:
※皇帝給自己起的綽號:無上將軍
※越軍窮得連軍服都沒得穿,卻說是好事
※民國才子傳|故鄉明月顧維鈞
※人類在自然界"自視清高"?其實我們是自動化野獸
※魏蜀吳在歷史中誰應是正統?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