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改變孩子問題行為,先從當個「正向」的父母做起。兒童行為專家袁巧玲博士講座
今天參加了幼兒園舉辦的講座,請到了兒童行為專家-袁巧玲博士來談談兒童的問題行為,
2 個小時的講座讓正因爲 4歲的兔兒開始有點小叛逆而困擾的兔兒麻有很大的幫助,
在這兒做個心得筆記自己留存,也分享給同為孩子小叛逆而心煩的家長們!
題目:透過行為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講者:袁巧玲博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應用行為分析博士、臺北市個別化早療推廣協會理事長)
重點筆記&心得:
孩子會有一些大人所謂的「問題行為」出現,如:哭鬧、破壞、攻擊行為…
在年紀小、無法表達時,這些行為是為了表達需求或是情緒,
但有一些過度的問題行為發生,常常是因為「習慣」、「學習」而來。
處理問題行為該怎麼做?
目標不是處理「問題行為」本身 (如:哭鬧),而是處理行為的「原因」
1.問題行為是為了「引起注意」
當孩子發現他做出這些行為,父母馬上會前來關心,他就會學會利用問題行為來吸引父母注意
當孩子可以表達時,就可以提醒孩子用「說」來表達,用哭的、亂生氣…大人不會了解。
而且最好幫忙孩子說出需求:「你需要媽媽陪你玩嗎?」「要我幫你…嗎?」…
2.問題行為是為了「逃避」
當孩子發現他不想要做某件事、參與活動時,只要哭鬧就可以離開現場、不用做活動,
之後只要遇到不想做的事情就會利用問題行為來解決
這時候最要去了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為什麼想逃避,從問題的根本來解決
3.問題行為是為了「要求」
當孩子發現在外面哭鬧,爸媽就會因為覺得丟臉而同意孩子的要求,孩子之後有要求就會出招
解決的方式是最好在事前就先跟孩子說清楚原則,而且要一再的重複提醒
父母重複原則時可以避免情緒性的話語,也提醒自己切勿破話規則
跟孩子重複原則,讓孩子想起已經跟父母做了約定
處理問題行為前,先檢視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模式:
l 說的話是「正向」或是「負向」?
l 是不是常用「威脅」的方式?
l 有定好「規則」嗎?
l 有給「選擇」嗎?
多用「正向」話語,鼓勵讚美比責罵禁止力量更大
如果只注意到孩子不好的行為,一直說「不要…」,不只讓孩子反感,還會進一步挑戰父母底線
相反的,去讚美孩子做得好的部分,讓孩子覺得被肯定,孩子更會努力想表現好!!
兔兒麻自我反省,真的太常說「不要靠電視太近」「不要爬這麼高,很危險」「不要搶妹妹的玩具」
每次講「不要…」「不要…」孩子都會很生氣,即使當下聽從了指示,但還是會找機會再犯~
有時候甚至是說「不要…」,孩子完全當耳邊風,繼續做媽媽叫她不要做的事~
然後孩子很生氣、媽媽更生氣,搞得整個家氣氛非常糟糕!!
如果不要一直指責、不要一直說「不要…」而是在他表現好的時候誇讚一下,孩子更能知道該怎麼做
「你知道看電視要保持距離眼睛才不會壞掉,真棒」
「你會跟妹妹輪流玩玩具,真懂事」「你會跟妹妹分享,好貼心」…
要儘量少說「不要…」「不要…」真的好難~但,為了家庭和諧、親子關係良好,真的要注意啊!!
「讚美」要具體、切合時機!! 學習階段密集說,穩定後偶爾說
讚美孩子時不是就說個「你好棒」就好,最好確實的說出孩子被讚美的事跡~
「你會幫媽媽照顧妹妹,好棒」「你會乖乖做好自己吃飯,好棒」
讓孩子連結到原來是做了這件事讓父母覺得我好棒,所以我下次還要這樣做
知道了「好棒」的原因,才不會聽久了覺得沒感覺,而忘記要怎麼做才對。
而「稱讚」不只不能盲目的稱讚,還要有適合的頻率跟時機
在學習、練習的過程中,孩子非常需要鼓勵,在每次做到時都應給予稱讚~
像目前毛毛正在學習坐馬桶便便,一開始只要她說想便便要坐馬桶,不管有沒有成功都會稱讚他~
最近毛兒已經有好幾次成功坐馬桶便便了,就只有真的便在馬桶裡會稱讚他,
如果不小心便在尿不上也不會指責,而坐在馬桶沒便出來也會跟他說下次再加油~
比起用取笑的「便便在尿布,羞羞臉」,用鼓勵稱讚的方式真的讓孩子更有學習的動力!!
當孩子漸漸大了,很多事情都能自理了,就不需要什麼小事情都稱讚了~
過多的稱讚會讓孩子感受不到被讚美的成就感,因為太習慣~
但是也千萬不要完全不稱讚,偶爾還是要稱讚一下,讓孩子知道爸媽非常開心他已經能做好事情了
像是四歲的兔兒已經可以自己穿脫衣服、穿鞋襪~真的不需要每次稱讚他~
但有時候當我正在忙著弄妹妹,兔兒可以自動自發換好衣服準備出門,
兔兒麻還是會稱讚一下「哇~你已經自己穿好啦,真棒~我們可以趕快出門囉~」
「威脅」給人不好的情緒,有期待有動力做起事來才甘願
「你不把飯吃完,等一下就不給你看巧虎」
「你趕快把飯吃光光,就可以趕快看巧虎囉」
這兩句話都是希望孩子吃完飯,而結果都是吃完可以看巧虎,但…聽起來感覺真的差很多吧!!
如果用「威脅」的口氣,其實真的讓人情緒非常不好,做起事來也不甘願~
但是如果改用正向的方式說話,讓孩子有「期待」、有「動機」,也能更甘願的把事情做好!!
然而,這個時候原則、規範非常重要!!
因為說好的是「吃完飯」才可以「看巧虎」,所以孩子如果沒把飯吃完,就不該讓他看巧虎囉!!
先定好「規則」,讓孩子知道底線
在事前先跟孩子說好「規則」,「預告」會發生的事情及父母的底線
如:等一下我們要去百貨公司會看到很多玩具,你可以看但是我們今天不買玩具
當孩子因為想買玩具而出現問題行為時,家長只要「重複」規則~
提醒孩子我們在出門前已經說好了,也提醒自己這次沒有要買玩具!!
而且重複說出規則也可避免掉父母不必要的情緒,維持親子間的關係~
千萬不能以為破例一次沒有關係,將來孩子就會學會如何探父母的底線而變本加厲!!
「主導權」勿極端,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在過去,台灣的家庭好像就是父母說什麼小孩就只能照做~一定要「聽話」!!
但是~一昧的「聽話」只會扼殺了孩子的判斷、決策力,
而且小時候「聽話」,不代表長大了還是一樣乖乖的!!
在家中應該讓孩子也能參與討論、有選擇的權利,不該一切都由父母主導!!
但主導權也不能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想怎樣就怎樣養成「唯我獨大」更是不行!!
在孩子有能力做決定時,嘗試著讓孩子參與討論,也偶爾讓孩子幫忙做決定~
如:「今天要吃飯還是義大利麵?」提出兩個父母也可接受的選擇讓孩子二選一,
比起父母總是自己做決定、說一是一~更能提高孩子順從的意願!!
而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與其叫他不要這樣,倒不如幫他想好兩條路給他選擇
「你想要在這邊繼續哭?還是想要我們把眼淚擦乾然後一起看一本書?」
適當的懲罰與獎勵,增強動機
懲罰並不是要去打罵、體罰孩子,可能有報復、轉移情緒、模仿行為出現
懲罰不能處理問題行為,當下有效但不能避免以後再出現
但當孩子犯錯時必須讓他知道做錯事,可以利用「隔離 (Time-out) 」或「取消喜歡的活動」來提醒
Time-out 讓孩子先冷靜下來,不然在鬧情緒時父母怎麼勸導都沒有用!!
且當孩子大一點,Time-out 也可以讓孩子思考為何會被處罰!!
兔兒麻家就是利用這種處罰方式!! 且通常孩子被請去 Time-out 會大哭~
我會計時 5 分鐘,且不會叫孩子不準哭~哭一哭發洩一下情緒是好的!!
我會請孩子聽到鬧鐘響了,可以把眼淚擦一擦來告訴我為什麼被處罰,如我還想哭也可以繼續哭
要結束處罰就是要把眼淚擦乾,好好的說話~
且處罰結束後一定要緊緊的抱著孩子、用溫柔又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媽媽的感受,媽媽還是愛你
而獎勵不一定是物質上的東西,且最好不要是必須花錢特別去買的!!
獎勵可以是「陪孩子讀喜歡的書、玩喜歡的遊戲」、「得到選擇的權利」
利用「積點遊戲」可以增強孩子做事的動機~讓孩子更樂意表現好!!
但積點遊戲要先定好規則,如「自己把飯吃完」可以得到一點….
而且得到「獎勵」所需的點數千萬不能遙不可及,最好是可以及時實現的!!
如果說「集 100點就帶去迪士尼」,孩子可能一開始很努力,但幾天後發現還差很遠就沒動力了~
且無法在集到點數當下馬上實現~下次要再用積點遊戲孩子也沒興趣了!!
聽完這場演講讓兔兒麻獲益良多!!
雖然很多觀念都是早就知道,但是要能持續的實踐真的很困難~
一定要反覆提醒自己,多用正面的話語,多鼓勵少責罵,要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雖然出發點都是愛孩子,但是用對方法才不會讓親子關係緊繃!! 讓孩子更感受到父母的愛~
育兒, 袁巧玲, 心得
推薦閱讀:
※(235)寫給孩子就要入幼兒園的新媽媽們
※男孩子和女孩子
※家長教育孩子忌「心罰」
※爸爸和後媽想再生個孩子,我該怎麼辦?
※」潮鞋「易傷腳 專家教你如何給孩子選鞋(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