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上演拉存款戰爭 客戶4千萬存款不翼而飛(11.9.26)

傳統的四大行雄踞全國,地方性中小銀行更是遍地開花……緊俏的資金,群雄林立的競爭格局,一場拉存款的戰爭就此拉開大幕。

  當追逐利益的慾望已經超越提供正規服務的底線之時,這對於任何系統都意味著巨大的風險。畢竟,我們每個人都身在其中,每個人又都逃不開這樣的風險。

 

  銀行資金的N國演義

  前段時間,微博上廣為流傳的一張「紅粉軍團」的圖片引起了軒然大波。坊間流傳的說法是,此為某商業銀行一支專門為吸收存款而設立的「娘子軍」。

  我們姑且先不論關於該圖片說法的真實性,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本也是其基本業務。然而,發生在當前中國銀行業的種種光怪陸離的現狀多少有些令人哭笑不得:銀行行長陪客戶喝酒喝到胃出血、銀行職員迫於業績考核跳樓自盡、銀行存貸比考核日利息高達千分之五、客戶取款頻頻遭到推諉,再加上紅粉軍團、資金掮客……為了拉存款,中國的銀行們可謂花樣百出。

  的確,這也許是「史上最嚴厲的調控」。自2010年以來,央行已連續12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2011年9月5日,央行又勒令商業銀行的保證金存款也納入存款準備金繳存範圍。僅此一項,就將有超過9000億元的資金被凍結,相當於提高存款準備金率2~3次。而粗略估算,本輪調控凍結的資金總量接近5萬億元。

  銀行們自然是叫苦不迭,原因無他——無錢可貸。眾所周知,中小企業貸款變得更加紙上談兵,甚至連個人住房貸款也是難上加難。於是,我們的手機上常常收到「你急需資金嗎」這樣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簡訊,於是,民間金融案件越來越密集地見諸報端。

  另一方面,銀行之間的競爭卻是有增無減。傳統的四大行雄踞全國,大型銀行也在急速擴張,外資銀行不是猛龍不過江,地方性中小銀行更是遍地開花……大家爭奪的實際上是同一塊地盤,不管是從全國還是從某一區域來看,存款資金只有那麼多。存款是銀行的立行之本,蛋糕如何來瓜分?那就要各憑本事了。

  緊俏的資金,群雄林立的競爭格局,一場拉存款的戰爭就此拉開大幕。

  我們無意去苛責銀行的種種行為,事實上,在《商界》記者遍訪銀行普通工作人員、客戶經理、分理處主任、行長副行長等銀行內部人員的過程中,他們也確實有很無奈的理由。但如果放在商業領域來看,這就好比是廠家與經銷商的關係:廠家(央行)收緊對經銷商(商業銀行)的供貨(貨幣供應),顯然不能成為經銷商竄貨、違規操作,甚至在客戶身上打主意的說辭。

  當追逐利益的慾望已經超越提供正規服務的底線之時,這對於任何系統都意味著巨大的風險。畢竟,我們每個人都身在其中,每個人又都逃不開這樣的風險。

  不翼而飛的千萬存款

  如果這不是孤案,那麼無疑,中國的銀行系統將置身於巨大的風險之中。

  而事實上,這顯然並不是孤案。

  我們的關於銀行拉存款的追問,起源於一個電話。

  8月中旬,《商界》編輯部接到了這樣一個來電:電話那頭是山西太原的一位企業主,她稱自己幾位親屬在存在當地農行的4000多萬元的存款竟然不翼而飛,而銀行方面卻拒絕處理此事。他對此感到十分憤慨。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錢放在銀行自然是萬無一失。當這樣的事件突然出現在人們面前之時,人們往往難以看出其中的玄機。然而,這樣事情已經不是一樁兩樁,頻發的銀行資金事件,使得我們常常擔憂,中國的銀行體系究竟已經危險到了何種程度?

  於是,《商界》記者趕赴山西,探尋這起由銀行拉存款而引起的糾紛的秘密。

  銀行,「搶錢」

  在太原,作為當事人之一的王紅(化名)見到記者的第一句話便是:「沒想到錢放在銀行竟然會發生這種事,現在企業剛剛上馬的一個項目,卻不得不因為資金問題擱置下來。」

  王紅告訴記者,2009年,有一位生意上的夥伴找到她和另外幾位親屬,稱需要幫在銀行的朋友一個忙,拉上一筆存款。當時王紅不明就裡,而且所在的企業並不缺資金,一想錢存在哪裡都是存,於是便與其他六位親屬分別將4000萬資金存在了農行在太原的兩家分理處中。

  在這期間,由於沒有動用資金的需求,王紅一直以為這筆錢就靜靜地躺在銀行的賬上。直到2010年底,王紅因所在企業搬遷車間需要資金,才想到了這筆錢。根據銀行規定,5萬以上的取款需要提前預約,但在王紅等7人預約的時候,銀行均以年底資金緊張各種理由婉拒了他們的取款要求。

  在長時間的等待後,2010年12月21日,王紅前往農業銀行太原分行一家分理處列印銀行存摺明細,突然之間跳出的數字讓她一下子蒙了——「0」,存款餘額為零。據列印出來的存摺明細顯示,這張存摺在2009年6月29日時,尚有三百萬零十元的存款。記錄還顯示,就在她存款當天,300萬元就已經被轉出。

  王紅大驚失色,趕緊再去查看其他人的賬戶,7人開戶了12張存摺、一張銀行卡,共4000餘萬元存款不翼而飛。

  事件看上去再簡單不過,我在你銀行存錢,現在錢莫名其妙地不見了,你銀行自然要給個說法。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更加曲折離奇,銀行與儲戶雙方各執一詞,案件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誰動了我的鈔票?

  農行分理處的流水顯示,2009年6月29日王紅的300萬存款被轉入一個叫趙鴻彬的人的賬戶上,辦理方式為本人簽字。此外,王紅名下的另兩筆分別為100萬元的存款,分別在7月23日以及9月25日被轉到趙鴻彬和岳有國名下。

  據了解,轉入這兩個賬戶上的錢,實際用款人是當地一家叫做謙娜房地產公司的老總張謙。岳有國和趙鴻彬是如何將儲戶的巨款轉入張謙的房地產公司呢?《商界》記者向多家銀行內部人員印證,他們均表示,一定有銀行內部人員參與其中。而根據太原公安局經偵支隊調查,農行這兩家分理處的劉剛、楊宇,以及分管兩家分理處的會計副主管李強均有涉案。

  根據劉剛在公安局的筆錄顯示,每次轉款前一天,李強都會給他打電話或者把他叫出去吃飯,而趙鴻彬、岳有國有時候也在場。李強告訴他第二天存戶會到儲蓄所開摺子,讓他等款到賬後,再把錢轉到趙鴻彬或者岳有國的存款賬戶上。

  「存摺上不留取款記錄的方法是取消列印,或者列印在廢紙上。」劉剛在筆錄中如此解釋。

  然而,根據王紅的說法,他們並不認識銀行工作人員,更不認識實際用款人。那麼,岳有國是如何知道第二天會有人來存款呢?

  「拉」出來的糾紛

  這就必須需要一個拉存款的「中間人」——陳生(化名)。

  張謙告訴陳生,農行的員工可以以內部團購價購買他正在開發的小區。自己一位在銀行的朋友需要存款,如果陳生可以介紹存款,一是可以幫朋友的忙,同時可以以農行內部很便宜的價格買房子。

  陳生說,當時說好每存500萬元可以以每平方米4000元的價格買一套房子,存期最低一年。他向農行的人打聽確實有這筆團購存在,也查看了謙娜房地產公司的工商資料,於是相信了張謙。

  王紅坦言,他們正是沖著能夠低價團購房子,才將存款以活期利息方式存入農行太原分行的這兩個分理處的。

  然而,銀行方面也有說法。在王紅等人報案後不久,農行也報了案。而農行方面提起的,是一起刑事訴訟。銀行認為,雖然表面上這是一起儲蓄存款合同糾紛,但實際上是張謙、岳有國、趙鴻彬與王紅等人因借貸關係引起的糾紛。雙方分歧的關鍵點在於,王紅等儲戶是否知情。

  但王紅卻認為銀行的說法很牽強:「他說我們當時在場,那你可以調監控錄像出來看啊。可是我們讓他調錄像時,對方又說錄像丟失了。他們分明是在拖延歸還我們存款的時間。」

  截至本刊發稿之際,這起撲朔迷離的案件依然未有定論。針對農行方面的報案,太原市警方仍在調查之中,而當地法院已經進入三審,依然沒有做出判決。而王紅等人存在銀行的錢,目前一拖再拖,看不到任何追回的跡象。

  回顧本起案件,我們暫且先不論誰最終對此事負責,究竟銀行是受害者還是儲戶是受害者,抑或是都上了當,但銀行及銀行工作人員在吸收儲蓄、使用資金上的種種亂象,已是初現端倪。

  從存貸兩端來看,銀行何以會推出低價團購住房的項目以吸收存款,銀行方面與房地產商之間難以言明的關係,銀行人員在操作上的種種潛規則,已經足以讓我們擔憂。如果這不是孤案,那麼無疑,中國的銀行系統將置身於巨大的風險之中。

  而事實上,這顯然並不是孤案。

  拉存款悲喜劇

  隨著各家銀行之間競爭的白熱化,再加上貨幣政策一緊再緊,銀行的日子也愈發地吃緊。為了繼續保持「光鮮的外表」,銀行們自然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告訴《商界》記者,在外界看來,在銀行工作似乎是一件非常體面的事情,事實上,這份工作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般光鮮。

  這些年來,隨著各家銀行之間競爭的白熱化,再加上貨幣政策一緊再緊,銀行的日子也愈發地吃緊。為了繼續保持「光鮮的外表」,銀行們自然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被魔化的利息

  1.瘋狂的日息

  「各家銀行都推出年利率不等的理財產品,但是相較溫州那邊的銀行,真是小巫見大巫,人家都喊出日息了。而且不需要你買理財產品,只要存現金就可以。」上海一位金融行業人員表示。

  據悉,最先是溫州部分銀行曾一度開出「存1萬返440元」的高額利息吸引大量儲戶。隨後,多家銀行紛紛依葫蘆畫瓢。為衝量,銀行需要資金的時間僅是6月30日和7月1日這兩天,過了7月1日,儲戶就可以取走資金。

  溫州一位銀行內部人員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儲戶在6月30日存入1000萬元現金到銀行,僅僅3天時間,7月2日便取走了這筆存款。這家銀行為此支付的利息高達16萬元。「但必須是在溫州的銀行開戶,基本上你存進戶頭後,最快1小時就能把利息打在你的賬戶上。」

  2.高息搶單

  「急需存款1千萬,私下回報6‰。」這是胡小軍(化名)不久之前發出的的一條「業務救急簡訊」。

  身為深圳某股份制銀行對公業務客戶經理的他,為應對月底攬儲指標考核壓力,將簡訊發給了在某中型企業做財務的大學同學張某。兩個月前,經過多方遊說,該企業在胡所在的支行網點開立了一個結算賬戶。但張某卻並沒有賣這個老同學的人情,他很快得知,某國有大行的支行給他部門的財務總監開出了7‰的攬儲回報,兩人同樣是同學關係。

  而在同期,張某和他的財務總監還受到來自一些新設銀行的「拉攏」,他們給出的攬儲回報從7‰到1%不等。如此一來,只有「區區」6‰回報的胡小軍就不在他們考慮之列了。

  3.巧用「打新股」

  「『打新股』實際是一種變相攬儲行為,就是拉我們來幫他們完成指標。不過,大家各取所需。」一位到溫州某銀行「打新股」的投資者向記者表示,兩三年前,他就加入了一個專門以理財為討論話題的QQ群,這個群共有50多位成員。此前一年,他都在廣州從事打新股的投資。「不過點數太低,日息只有0.4%,而溫州的返點高的可以多出一倍來。只要選擇在季末或月末存進去,第二天就可以把錢拿出來。錢在賬戶裡邊存一天。」

  在廣州這個理財群,成員多來自工薪階層,獨立擁有的資金量十分有限。而銀行排斥散客,設置了100萬元的存款下限。所以,羅新和他的群友們想到了一個「湊零為整、抱團出擊」的辦法,把大家的資金集中起來一起投資。在高額利潤的趨勢下,包括羅新在內,10多位群友今年開始把投資的主戰場轉到了溫州。

  「開始我們還有點擔心。」羅新坦言,「但去得多了,彼此相安無事,睡個覺賬上的錢就漲了,賺得盆滿缽滿,這就產生了羊群效應。」在一批領頭羊的示範下,全國各地的「有錢人」都開始揣著資金湧進這條掘金的大流。

  4.存款送金條

  「存款送禮」是很多銀行都開展了的活動。比如,在華夏銀行某分行,存1年定期3萬元的客戶可獲摺疊桶,存5萬元的客戶,就能獲得摺疊車。而中信銀行則將客戶定期存款和積分聯繫,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標準,存定期存款就給予客戶一定的積分獎勵,後者可以憑藉積分換購物卡。據記者了解,深發展銀行某支行竟然還開展了「存款送金條」活動,若客戶存入20萬元,就可以得到2根10g/根的金條。如果按照金價每克人民幣320元計算,2根金條的價值在6400元左右,這樣20萬元的定期存款利率相當於在3.2%左右,這已經大大高出一年期2.25%的存款基準利率水平。

  銀行內部人士稱,現在各銀行吸收存款的壓力很大,為了取得競爭優勢,不得不在收益補償方面「動腦筋」,「所以很多銀行不得不打政策的『擦邊球』」。

  被異化的理財

  1.月末超短期衝刺

  為了衝刺年底的考核指標,並為明年的貸款投放打好基礎,更為了應對監管機構不斷加強的銀行存貸比等監管指標,一些銀行紛紛採取力推理財產品的手段,加大吸儲力度。「許多銀行出現了類似短期、甚至超短期的理財產品,以吸引儲蓄。」一位銀行人士稱。而據記者觀察,銀行推出的短期理財產品,多集中在月末完成申購,最短的周期甚至僅為三四天。

  2.狂發千款理財品

  毫無疑問,攬儲壓力催熱了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據統計,僅僅去年年底,各商業銀行共發行1019款理財產品,環比增幅達53%,同比增幅45.8%。日均發行約34款。

  數據顯示,2010年11月份,無論是人民幣理財產品還是外幣理財產品發行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當月,各商業銀行共發行人民幣產品796款,較上月增加378款,環比增幅90.4%。外幣理財產品發行223款,較上月增加29款,環比增幅15.0%。對於銀行而言,發行理財產品不僅可提前歸集客戶資金到該行賬戶,而且產品到期後,部分客戶可能將理財資金直接變為存款。

  3.掛理財的頭,賣攬儲的肉

  除了暗中進行的高息攬儲外,更多的銀行又出新招,紛紛推出高息理財產品。浦發銀行某網點理財經理向記者介紹,一款投資期限為27天的短期理財產品,6月27、28、29、30日發售4天,年預期收益率為5.5%,比定期存款的利率高出了兩個百分點還要多。華夏銀行的一款理財產品,14天的收益率為5.4%,10萬元存半個月就能獲得5400元的收益。

  一位中信銀行的工作人員則稱,只要符合收益條件,預期年化收益率可達5.6%。同期,招商銀行等其他銀行,也發行了為期3天到一個月不等的高預期收益率的短期理財產品,發售時間均為6月底。

  業績考核下的眾生相

  1.關係就是生產力

  何菁(化名)是某股份制銀行支行的一名員工,她除了要負責其他一線業務外,現在銀行領導又下達了指標,給每個員工都新增了攬儲任務,而給她的任務是一個月100萬元,現在不得不四處找關係解決問題。何菁無奈地說:「拉不到存款領導不高興,直接影響季度獎金的發放。」

  「除了我們銀行,其他股份制銀行的情況也差不多。」何菁介紹,她同學是另外一家股份制銀行的員工,最近一直奔波於各個企業之間,希望能拉到資金。監管部門禁止高息、存款返禮,各銀行都不敢明目張胆地進行,但為了完成儲蓄任務,私下裡會給長期合作的熟悉客戶不一樣的「禮遇」。

  2.客戶經理自殺身死

  2011年5月13日,平安銀行寶安支行客戶經理段彬祺傳言因考核壓力自殺身死。死者段彬祺,28歲,入職平安銀行三年,是寶安支行零售業務部門的一名客戶經理。據悉,事發當天上午10時左右負責段彬祺工作組的黃行長曾與其「談話十分鐘」,但內容不得而知。

  死者家屬認為,導致死者患此症的根本原因為「平安銀行非人性化的工作考核制度和高工作壓力」所致。自從今年年初平安銀行對公司員工調整了考核制度,過去以貸款多少量為業績,現在卻以存款量來計算。「要求每個銷售員工每周完成30萬元人民幣的理財產品和30萬元人民幣的基金銷售,底薪也根據業績表現進行每季一次的相應調整。此外,每天要打40個客戶電話,為防止作弊還專門設置了錄音系統。」

  3.行長們的無奈

  「沒有增量存款,拿不到獎金,位置不保;有了增量存款,縱然獎金送人,位置可保。」這是一位銀行支行行長的無奈。

  該人士介紹說,數年前,支行行長都有用來公關營銷的個人經費,俗稱「行長基金」。那時考核壓力不大,這筆基金就隨便報賬了事。近年強化考核後,行長基金沒了,全部在與增量績效掛鉤的年終獎中體現,攬儲壓力同樣巨大。

  同樣身為某支行行長的另一位人士稱,「分行給了支行具體的增量指標,客戶經理們完不成任務,我就只能自己想辦法。」光是上半年,他為攬儲和維護存量就花費數十萬元向企業公關。「再完不成任務,就只能自己倒貼,高價買存款。」其稱,「還有更慘的,有家銀行的支行行長眼看年中難達標,乾脆掛印不幹了。要知道,他的年中增幅指標是35%,太難了。」

  面對支行的考核壓力,分行也感到很無奈。某國有銀行深圳分行行長稱,一個城市的年增總存款難達到30%以上的增幅,但各家銀行存款年增幅考核多在30%以上。其結果只能是惡性競爭。其他銀行都在上指標,你不做,你軟了,一年會掉一兩百億元的存款,這個責任誰擔得起?

  外資銀行祭出高息

  利率比中資行高三倍

  「沒想到換個銀行存外幣,收益能差這麼多!」儲戶王先生最近剛剛把賬戶中的澳元「倒騰」到一家港資銀行中。至於原因,是因為他看到了該行最近將一年期澳元存款利率提高到7.4%,這幾乎是一些中資銀行的4倍以上。

  拉存款戰爭的硝煙四處瀰漫,外資銀行也不得不祭出高招攬儲,限時提高外幣存款利率,惠及美元、港幣、澳元等多個幣種。相比之下,中資銀行的外幣儲蓄利率則相對較低。以中國銀行的外匯存款利率為例,一年期美元定存利率為1%,澳元一年期為1.575%,其他主要貨幣的利率也普遍不足外資行利率水平的1/3。

  中介浮出水面

  1.「四贏」的攬儲中介

  「銀行需要存款就這麼2天時間,所以你存10萬20萬,沒有多少利息,但是中介卻能把分散的資金集中去存,這樣利息就大不相同了。」一知情人士透露,「銀行衝量都是上億元,對散戶『沒有興趣』,很多投資者把錢集中到一個賬戶下,銀行很快就把利息打給我們。」

  銀行對存款的如饑似渴,催生了遊走在「灰色地帶」的中介,而他們的分工也更為細緻:從一年期存款,到短期存款,再做活期存款,都有「專款專人」在做。

  這批資金掮客,有以擔保公司的名義出現,也有以投資公司的名義現身,遊走在資金的邊緣地帶。他們自稱「四贏」:銀行完成存款任務、貸款申請者得到資金、投資者與他們自身亦各自得到酬勞。

  2.「絕對安全」的高回報

  前段時間股市調整,杭州陳女士決定暫時退出,手裡有了50萬元現金,想做穩健點的投資。無奈,固定類理財收益太低,陳女士有些不甘。朋友介紹:「你不如存到小銀行里去,收益保證令你開心。」朋友給了陳女士一個電話號碼,讓她自己與某投資公司中介人聯繫。

  「50萬起存,一年期收益在現有銀行2.5%年利率基礎上,再當場給你2.5個百分點。不過,必須保證存款必須得存上一年。」陳女士與這位中介人接上了頭,對方給出了這樣的收益,「金額大一點我可以再增加點。」

  陳女士表示,眼下手頭可用資金就這些。「具體怎樣操作呢?」陳女士有些不放心。「你進去後,直接到網點把錢存一下,跟櫃面說,這筆錢記在某信貸員名下,算他任務。存完錢之後,複印一份存單,在空白處寫上承諾一年內不提前支取,簽上你的姓名和日期,最後把這個複印件交給我就行了。」

  按照對方的授意,陳女士很快辦好手續,隨後,把複印件交給這位中介人。中介人索要了陳女士的銀行卡號,幾分鐘後,陳女士收到銀行簡訊,其卡剛被轉入人民幣12500元。

  交易成功後,陳女士忍不住問:「你是幫這家銀行拉存款啊?」「好幾家呢。」中介人一口氣報了幾家銀行的名字,「不過,目前還是這家銀行返點最高。如果你有要存款的朋友,可以直接介紹過來,絕對安全。」

  一位銀行職員的自述

  總的來說,大家都是在做買賣,而這個買賣的核心就是——以錢換錢。

  說到銀行攬儲的一些現象,在你們看來還算新鮮。但對我們而言,就太常見了。總的來說,大家都是在做買賣,而這個買賣的核心就是——以錢換錢。

  要說我們從中得了多少好處?說得難聽一點,作為最基層的職員,我們做的事情是在為行長增加福利,而支行行長做的事情又是在為分行行長增加福利,分行行長自然要給再上一級一個交代。如此一級壓一級地壓下來,你說我們能怎麼辦?

  每年翻番的「籌碼」

  要我說,目前這麼多問題最大的一個病因就是整個銀行系統的考核體系。

  從業績來說,就我們這裡,每年的存款任務都要叫大幅增長。至於具體的增長幅度,各個銀行各不相同,據我所知,很多銀行的要求都是翻番,至少我們連續幾年的要求都是翻番。有些小點的,位置不怎麼好的地方,至少也是30%以上的新增任務。

  你想想,今年信貸規模比去年少了多少?在這個大環境下,如果每個銀行都要求增長,可能么?

  銀行拉存款也不是沒有道理。從目前的國內銀行體系來看,利息收入占銀行總收入的比重超過70%,各家銀行都不遺餘力地發放貸款以謀得更多的利息收入。由於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存貸比(貸款餘額/存款餘額)不能超過75%,使得各家銀行的貸款規模受到存款規模的終極限制。事實上,存款成為了諸多商業銀行賺錢的籌碼,誰擁有更多的存款也就擁有更多的貸款空間,可以賺取的利潤也更多。

  另一方面,銀監會又嚴格了存貸比考核辦法,以往是季末或月末存貸比的考核,現在已經轉變成日均存貸比考核指標,各家銀行的監管壓力加大,使得銀行爭取存款的動力更大。

  在這個背景之下,各家銀行,尤其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如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以及外資銀行等,紛紛把存款指標作為最重要的考核指標,由此帶來了目前各家銀行火藥味甚濃的攬儲大戰。

  自上而下的考核指標,具體到基層的業務員、客戶經理,就直接關係到他們能否拿到豐厚的獎金、甚至是否能夠繼續呆在其所供職的銀行。

  以錢換錢

  就目前而言,商業銀行主要通過個人業務客戶經理開拓市場和資源渠道,為銀行輸送客源。當然,也有部分是上門客,這在中資銀行客戶數中佔比較重。我們利用銀行的存款類產品(定存、理財等)、基金、債券和第三方存管等方式,為銀行尋找資金。

  其中,理財產品是我們用得最多的一種工具。與傳統存款的相比,理財產品一般需要5萬元以上資金,某些貴賓理財甚至需要50萬元乃至100萬元的起存額。而且,理財產品在存續期內一般不能提前支取,不然,則需支付一定比例的贖回費(違約金)。當然,其中收益也不同,普通定存採用人民銀行掛牌利率,而理財產品由各個銀行自行確定,銀行自負盈虧。

  看上去,這些理財產品都比較正規,但其中也藏著銀行的不少「貓膩」。

  以目前比較普遍的1個月人民幣理財產品為例,若產品的起息時間為當周1或2,則銀行往往會要求客戶資金在前一周的周5就要到賬。並且,到期日當天資金並不是立即回到客戶活期賬戶,通常情況下告訴客戶要到期日後三個工作日才能回賬。注意,是三個工作日,若中途有周末,則客戶的到賬時間更晚。通過此種方式,銀行可以前後相加,多佔用客戶資金7~10天,只需支付活期利息。

  對銀行來講,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利潤點。而普通客戶往往認為銀行已支付了較高的理財收益,就不再與銀行計較資金占用時間問題。

  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都是票據型或信託型。經營此類產品,銀行不能與客戶簽訂本金保證協議,這對一些大客戶來講有不少潛在的風險。銀行為了留住大客戶,網點主任或行長往往會以私人名義出面,為客戶出具本金保證協議。

  通常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很小,但一旦遭受系統風險或重大宏觀經濟調整,仍然會出現本金虧損風險。由於銀行行長手中有較多的費用,此時行長便會拿出自己的「小金庫」,補貼給這些客戶。

  銀行每年面臨的重大存貸比考核主要是每季末,這也是銀行間競爭最白熱化的時間。每季末,各銀行會拿出自己最有競爭力的產品吸引存款,甚至有時為了存款量,寧可倒貼。

  而在下面,各銀行客戶經理也會互通有無,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和渠道,在季末帶進大量的新資金,這樣一來可以穩住自己在銀行的位置,在季度考評表上讓自己業績靠前。二來,也可以獲得不少的獎金。當然,獎金在很大程度上都又私下返還給了支持自己業績的客戶,甚至,為了和客戶搞好關係,我們很多時候還要倒貼。

  這就是我之前說的「以錢換錢」,我們內部俗稱「遞點子」。

  銀行的歧視對象

  在許多人看來,銀行都是打開門做生意,對誰都是一樣的。事實卻遠不是這麼簡單。

  大家都知道,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幾乎每個企業都有資金需求。但銀行信貸部門會怎麼做呢?那就是以「存款回報」為要求放貸款給客戶。簡單來說,有存款歷史的客戶優先考慮貸款,批了貸款後資金要放在指定銀行劃轉。這就是典型的「以貸攬存」。更有甚者,有的銀行比如貸給你1000萬元,實際上卻只給你800萬元,餘下的200萬,依然留在銀行賬戶上。

  還有這樣一種情況,一家銀行在向企業發放1000萬元貸款前,要求企業通過自身關係籌措1000萬元資金,在該行辦理六個月的100%保證金銀行承兌匯票業務,此後再發放貸款。這種手段,使得企業在貸款發放後必須想盡辦法將1000萬元的貸款倒手用來歸還之前通過各種關係籌措到的1000萬元資金。

  100%保證金銀行承兌匯票業務,指的是企業在銀行辦理一定金額的銀行承兌匯票業務,並由該企業在銀行開立的銀行承兌匯票保證金專用賬戶上存入相同數額的保證金,以保證到期支付的結算業務。這個業務可以直接增加銀行的日均存款。

  一般來說,貸款放下來在賬戶上就變成了存款。銀行或者是開一個定期存單,做一個存單質押貸款。這樣既有存款、又有貸款新增。比如做1000萬存款的存單質押貸款,可以放出900萬元貸款來,存款又新增900萬元。如果狠心點,還可以多做幾次。

  內部小伎倆

  除了對外有許多亂象,在銀行內部,也有不少不為人知的小伎倆。我隨便講幾個事例,你就明白了——

  第一個,某銀行一網點主任,所在網點公司存款規模約2.5億元。其2011年一季度任務,是新增存款5000萬元。截止3月中旬,該網點距任務完成還差將近2000萬元,這個網點的負責人一看急了,竟然自掏腰包,用一萬元在其他銀行已完成任務的朋友手中購買存款,以完成他自己的任務。

  第二個,一家銀行客戶經理因前兩個季度任務完成情況較差,使得職位等級不斷下降。據說,先是從「高級」降到了「中級」,又降到了「初級」。這個時候,他與某單位財務經理協商給其一筆「好處費」,而該財務經理則負責將其所在單位的銀行存款從其他銀行轉入該客戶經理所在的銀行賬戶,以此來保證自己依然能坐在較高的職位上。

  第三個,可能就是涉及到每個人切身都能體會到的事情了。某些銀行會在每個月下旬(尤其是季度末)開始限制存款的流出,方法包括故意填寫錯誤某些關鍵信息如支付日期、聲稱未向上級行報送頭寸、謊稱系統故障、或櫃員休假、限制客戶跨行電匯等,以便留住資金。林林總總,都是為了能順利通過季末考評。這你們都遇到過吧

  銀行管理者說

  大量銀行的出現,提高了行業的市場化水平。可是這種飲鴆止渴的經營方式,如何能讓它們長期生存下去?

  銀行管理者說

  在《商界》記者與多位銀行行長、副行長,以及分理處主任交流的過程中,他們幾乎都會強調的一點是——存款是立行之本。

  一位銀行副行長無奈地告訴記者:「不要說你們,連我們都收到過拉存款的簡訊,這些多是中介公司發的。」在他看來,存款不僅是銀行人氣的體現,還是銀行實力的體現,銀行利潤的來源。在這些銀行管理者的眼中,央行連續收緊貨幣供應,是當前最大的苦惱。於是,擴大存款規模,就成了眾商業銀行對抗政策環境的必要手段。

  誰有錢誰就是大哥

  每個月末和季度末,是銀行存貸比的重大考核時點。每到這個時候,銀行管理者們就會驟然緊張起來。「南方某省份的幾個行長到處給重要客戶發簡訊,拿出500萬元現金攬儲」之類的小道消息,也在他們之間流傳。

  一位銀行分理處主任向記者抱怨,上面喜歡排名次,你在當地的排位,對員工福利、人員費用的影響都很大,這還關係到個人的地位和前途。在銀行內部的每一個人之間,都有著緊密的利益關係。客戶經理完成任務,支行行長才能完成任務,然後分行行長才能完成任務。反過來,一級一級往下走,也要盡量「照顧」。在這樣一個銀行「全員攬儲」的時代,這往往會造成權力和利益逐步「下放」。

  這一點,在中小銀行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大型國有銀行中,等級森嚴、職位高低往往決定了權利的大小。而中小股份制銀行的機制則更為靈活,「說白了,主要靠費用」。一位地方商業銀行行長坦言,「一個客戶經理手中的權力和他的年收入,甚至比我這個當行長的還要高、還要大。」

  多位銀行管理者均表示,在銀行要想做得「漂亮」,一是靠利益,二就是靠關係。這就為各種變味的行為提供了溫床。比如,某銀行「看上」了一位有錢單位的老總,於是把對方的女兒聘請到銀行來擔任客戶經理。「這樣一個客戶經理,只需要把自己的父親營銷好就行了,光靠提成,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給《商界》記者講述這個例子的一位行長如此評價。

  在不少銀行中,關係過硬,捨得「拿出利益」的,發大財的人不在少數。而沒有這些資源的人,隨時面臨下崗也並非不可能。「說得簡單點,在這個市場中,誰能有錢誰就是大哥。」一語道出了不少銀行管理者的心聲。

  有銀行才有地方GDP

  從銀行業的競爭格局來看,大銀行底子厚,網點多,融資能力更強,大多數傳統的客戶依然會選擇他們。一些重大項目,往往也更信任大銀行,而中小銀行甚至參與這些項目的機會都得不到。

  於是,許多中小銀行拚命擴大資產規模,紛紛到全國鋪點,希望通過強勁的發展勢頭來彌補天生的短板。在這個過程中,給客戶經理大量的費用和權力,就成了中小銀行參與競爭的法寶。

  另一個亂象出現了。「比如我手上有一個非常龐大的資金客戶,我今年到這個銀行去任職,可以獲得銀行提供的一大筆費用,明年我同樣是這個客戶,我跳槽到另一家銀行,又可以得到一筆不菲的『跳槽費』和『支持』。」一家銀行的分理處主任告訴《商界》記者,「銀行挖人,實際上就是在挖資源。而通過這樣的資源,可以反覆從中漁利。」

  造成這種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無疑是銀行的盲目擴張,以及由此帶來的無序競爭。「高層也有聲音認為,地方銀行應該服務地方,不支持地方銀行做大。」一位銀行行長表示,但總的來說,國家並沒有反對銀行的擴張。

  至於地方政府,「那就更加歡迎了,更多的銀行進來,才有更多的信貸投放,才能拉動GDP。如此一來,他還可能把你拒之門外嗎?」這位行長分析,比如前期中央4萬億元的投資,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遠遠超過這個數目,這些錢還是從銀行出來的。然而,「幾年後要是政府財政雄厚了,項目平穩了,銀行也算是安全過渡。如果不然,問題就出來了,這必然會造成整個經濟系統的風險。」

  銀行業的急劇擴張與愈演愈烈的拉存款戰爭,無疑造成了銀行業的成本急劇攀升。這其中的風險顯而易見。「但在中國,銀行又不能垮」,最終的壓力還是要落在政府身上,隨之帶來的,也許是更大的風險。

  儲蓄所比廁所還多

  「作為一個在銀行系統工作了20多年的老金融工作者,這樣的情形我們早就見過了。」談及攬儲這個話題,一位銀行分理處主任告訴我們,「1993到1994年的時候,就有憑存單摸獎這樣的手段出現過,當時的金融系統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時期。而從前年開始,新春送大禮、送金幣,這樣的苗頭又捲土重來。」

  在不少銀行的大門外,還經常徘徊著不少「游擊隊」。「一些老頭老太太,每天都會去打聽有沒有『存款返利』的活動。」這位主任感嘆道,現在的儲蓄所,比廁所還多。「日均存款50萬元的客戶,我們都要當作重要客戶來處理。」

  隨著拉存款的門檻越來越高,儲戶的胃口也越來越大,銀行的融資成本自然也是節節攀升。不僅如此,「原來僅僅是爭存款,現在連貸款都要爭。」

  一位銀行行長向《商界》記者分析,我以這麼高成本拿回來的資金,是不是要考慮它的安全性?那麼我就只能貸給那些優質的,有很強的還款能力的企業。但這樣的企業往往又不太需要貸款,於是他會要求我給他盡量低的利息,銀行的收益就會降低。而那麼真正缺錢的企業呢?考慮到風險,我是不是要在基準利率上上浮個百分之幾十?他的融資成本就這樣上去了。

  「最終一點,羊毛出在羊身上。銀行不會埋單,最終還是用錢的人來埋單。」這位行長頗為擔憂的是,「現在的高息攬儲,純粹是用來過這一天,有一天錢滾不動了怎麼辦?一旦存貸資金鏈出現問題,怎麼辦?」

  大量銀行的出現,提高了行業的市場化水平。可是這種飲鴆止渴的經營方式,如何能讓它們長期生存下去?

  解讀拉存款戰爭

  葉檀(財經評論員):銀行上市太衝動

  金融機構大而不強、過度擴張,銀行業的激勵與監管機制都沒有真正抓住要害。除了極少數大型商業銀行之外,其他商業銀行為了滿足設立分支機構、為了擴張信貸、為了上市,大規模做大資產規模——看看每年年底銀行間拆借利率之高,就可以想見金融機構的資金饑渴症有多可怕。

  尤其是排隊等待上市的城商行與農信社,擴大規模更是重中之重。轉型、擴張、上市,這是所有商業銀行夢寐以求的發展路徑。有望於2011年上市的重慶銀行、上海銀行等,給了其他銀行巨大的刺激。

  為了拉到存款,各商業銀行使出渾身解數,管他錢是從哪裡來的、管他未來風險如何或者是否有穩定收益等。只要到時候能夠上市,今天的一切犧牲都可以獲得數倍回報。因此,銀行從民間各種途徑吸納資金,從企業吸納存款而後返還,高息攬儲、理財手段層出不窮。

  余豐慧(財經評論員):盲目擴張之路越來越窄

  每到月底、季底、半年底、年底的不惜成本高息攬儲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上市銀行資本約束機制形同虛設,幾乎不起任何作用。資本約束機制是防止銀行盲目擴張、防止資產風險和保護債權人的最低防線。然而,中國的銀行全面引入了不假,卻徹底變了形。不但沒有約束住貸款的盲目擴張,而且給資本市場、融資市場帶來深深傷害和衝擊。

  因為,銀行盲目放貸導致資本充足率不足時,可以隨意到資本市場通過增發、擴容、發債等手段輕而易舉籌集到資本。幾乎每年上市銀行都有再融資計劃。近期,前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說,未來銀行資本缺口在4000億元。這4000億元國家財政肯定給不了,唯一辦法就是通過在股市裡增發和發債來籌集。

  上市銀行的成長性越來越低。當前,令銀行糾結的是,利潤成長點越來越少,潛力越來越小。目前,銀行主要利潤來源於兩個渠道:一是貸款利息收入,二是中間業務收入。依靠盲目擴張貸款之路越來越窄,其不但消耗資本較多,而且風險越來越大,隱患越來越多。

  華中煒(華創證券研究所宏觀研究員):流動性壓力加劇金融結構的內在不平衡

  圍繞著流動性,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理財產品的超常發展都成為了2011年銀行業最鮮明的烙印,甚至一度絕跡的高息攬儲又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透過政策帶給銀行的現實業務壓力,流動性困境將推動銀行業務出現積極轉型和創新。

  當然,單一的存款競爭手段也反映出部分銀行服務水平仍然滯後,沒有形成差異化經營特色。在緊縮的貨幣環境和存貸比的雙重約束下,一些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中小銀行負債管理面臨較大壓力。

  郭田勇(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從「缺錢」看經濟走勢

  目前中國銀行業主要盈利方式還是靠放貸款。在目前宏觀調控形勢趨緊的情況下,民間信貸需求依然旺盛,但銀行的資金供給能力卻明顯有點跟不上趟。這是銀行差錢的癥結所在。但這未必是壞事,國家宏觀調控一個主要目標就是為了抑制流動性,控制銀行放貸規模。銀行出現資金供應能力不足,未嘗不是調控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如果說宏觀經濟政策進行了調整,但大家還是覺得資金像以前一樣充裕,那反而說明調控沒有發揮作用。

  真正有活力的經濟,從來不會因為缺錢而被「凍」住。只要它有某方面的增長潛力,一定會吸引各方資金爭相進來,因為資金從來都是聰明而趨利的。即便將來有熱錢湧入也不一定是洪水猛獸,因為熱錢是商業動機非常強的資本。所以,不能因為擔心熱錢捲土重來就放鬆銀根,這樣引起的後果恐怕會嚴重。

  金融價值的毀滅者

  2010年,兩位美國學者在中國出版了一部關於金融史的著作——《價值起源》。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這樣寫道:「東西方之所以出現大分流,西方近代強大,在於他們有彙集大量資本、『集中力量辦大事』、分散創業風向的金融方式。」

  中國和世界都經歷過數次金融危機的衝擊。可是,到最後,不僅沒有哪一次危機卡斷人類社會跟金融的聯繫,而且,每次都提升美國、中國以及其他社會對現代金融的依賴度,並且進一步把各國間的經濟競爭轉變成制度競爭,制度競爭又最終以各國的金融發達度來具體體現。

  不知為何,做完本期特別策劃,編者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陳教授的這番話。的確,在這樣一個時代,金融系統猶如奔騰在大地上的河流,它通過水渠、支流、主幹,滋養著我們身邊的一切,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將我們帶向未知的遠方。

  金融是什麼?金融是財富跨時間與空間的轉移,讓多餘的錢得以運轉起來,讓缺錢的人得到資金的輔助。現代社會中,金融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關係已經越來越密切:收入變成消費與儲蓄,消費與儲蓄又進一步拉動和演變成投資,再進而產生我們的就業與消費,從而實現經濟增長。這是經濟學教給我們的基本模型。在這中間,我們又創造出各種金融產品、形成嚴密的分支機構、實行各式各樣的金融監管。

  任何一個事物,其擁有多大的創造力,便往往蘊含著多大的破壞力。當這個系統存在的目的已經不再是為人們提供幫助,而成為了部分人進行各種投機和單純的牟利工具,這個系統還能值得我們信賴與依靠嗎?

  銀行在本質上也是一群普通的企業,成本和利潤是天然的考核標準。愈演愈烈的拉存款戰爭,使這些企業已經墮入了不顧成本收益的沼澤。這些企業的核心業務是什麼?應該如何來成長?應當如何來控制自己的風險?做到多大的規模算合適?追求怎樣的利潤水平?

  表面上看,拉存款戰爭是不同銀行間為了爭取生存空間而進行的競爭。然而,這樣的競爭已經脫離了企業本質,演變成催發應付考核、做大規模、上市幻夢的罌粟花。

  卧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痴迷於拉存款快感的人們,完全忘記了金融這個龐大怪獸早已深深嵌進生活的每個角落,一旦脫離了制度的軌道,隨時都可能演變成吞噬我們自己的力量。

  罌粟花美麗,但它是生命的毀滅者。


推薦閱讀:

青藏戰爭後續篇:馬步芳主政青海,諸馬再戰孫殿英
蘇德大戰斯大林格勒背後秘密,一個人改變了一場戰爭
談一談所謂的「武德豐沛」、「向敵人的英勇致意。」
甲午戰爭博物館
西方「船堅炮利」何時形成:鴉片戰爭懸殊並不大!

TAG:銀行 | 戰爭 | 存款 | 客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