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揭秘朱元璋為何將祖宗葬於水中,最後結局令人嘆息不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歡迎您關注我們,為您帶來新視角新體驗。

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天是2017年的第一天,子淵在此祝大家元旦快樂,謝謝大家的支持!之前我們講過了不少特別陵墓,不過那些都是地上的,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個葬在水下的陵墓——明祖陵。

▲明祖陵正門

這座位於江蘇盱眙的明代陵墓,埋葬著朱元璋的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和他們的配偶,從它面世之初就充滿了神秘色彩。在1963年,突如其來的嚴重乾旱使洪澤湖水位大幅降低,這時候一大批東倒西歪的石像露出水面,人們仔細一看,發現竟然是麒麟、獅子、文臣和武將的形象。聞訊趕來的專家進行仔細考證,確定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明祖陵。

大家都知道古人對於陵墓選址特別看重風水,尤其是皇家墓葬。然而這座明祖陵的位置卻實在不太理想,它並不在高山大河之側,而是在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帶。根據堪輿術的要求,一塊寶穴應當有「山、水、案」這三奇,還應當有左右護砂和群山拱衛的地形。然而這座祖陵的四周卻都是水鄉澤國,並無多少貴處可言。

▲明祖陵神道

明知道這地方風水欠佳,為什麼朱元璋不進行遷葬呢?朱元璋或許也想遷葬,但他實在是不敢動,因為這裡埋葬著老朱家的祖宗,遷墳的話勢必會導致王氣泄漏,大明的江山社稷說不定就不安穩了,因此只能在這裡修建祖陵。不過別忘了,朱元璋此時可是大權在握的開國皇帝。隨著他的一聲令下,築陵工人們對這一區域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先是填埋低洼之處,隨後又人工積土成山、挖渠成河,清醒製造出了符合標準的「風水寶地」。

▲明祖陵局部

既然在人工操作下已經成為了「風水寶地」,為什麼明祖陵還會遭受著被水淹300多年的厄運呢?到底是先天風水不足還是人為因素的後果呢?倘若我們仔細查閱史書,就會發現明祖陵被淹一事,三分天註定,剩下七分全是人禍。到底是誰敢在明朝皇帝的祖陵頭上動土?且聽子淵慢慢道來。

時光推移,到了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弘治三君子」之一的劉大夏主持修建了截斷黃河北支的太行堤,結果黃河的大量水流順著南支匯入淮河,沿途諸多河道從此飽受水患之苦。面對這一情況,大名鼎鼎的潘季馴提出了一個名為「蓄淮刷黃」的治水策略,核心就是以水攻水。這一省錢省力又省心的主張贏得了諸多大臣大臣的支持,最後獲得了明神宗的肯定。

▲潘季馴畫像

這一主張看上去挺美,然而無論人們怎麼彙集淮河水流,也無法抵擋洶湧的黃河水,清澈的河口泥沙淤積,淮河的河床反倒被抬高,這樣一來淮河水既無力抵擋黃河水倒灌,又無法奔流入海,水位漸漸升高,最後是水淹八方,祖陵也未能倖免。潘季馴的治水方案就這樣在實踐中被「檢驗」得頭破血流,不過要是他們及時改變策略,也還來得及。

▲萬曆皇帝朱翊鈞畫像

可惜的是,這個治水方案此時已經不單單是為了治理水患,更是成為了大臣們相互攻訐的利器、維護自身權力的法寶。支持潘季馴的大臣門不僅不採納反對派的意見,還編造謊言說祖陵一帶松柏翠綠,實在是風水寶地。到了萬曆二十年,這些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和地位還在睜眼說瞎話,公然將分流的建議稱之為妖言,絲毫不管淮河一帶水患頻發已是不爭事實。

要是朱元璋的祖宗們泉下有知,在水中煎熬的時候眼睜睜看著這些大臣們的胡作非為恐怕是要氣得跳腳。時光荏苒,縱然是皇帝的祖陵,也不過是換得一聲後人的嗟嘆。

推薦閱讀:

劉伯溫四個字概括,明朝的覆滅,朱元璋聽後大喜,多年後應驗!
朱元璋出生時真的有天地異象嗎?
明君傳之朱元璋:一心一意為國為民的皇帝
最悲慘皇帝,死後頭顱被做成酒杯,100年後朱元璋找回安葬
劉伯溫與朱元璋論命的故事

TAG:結局 | 朱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