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明習俗,你知多少?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有趣,除了禁火、掃墓之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習俗之一:祭掃

說到清明,不少人第一個想到必定是掃墓。據悉,掃墓的風俗起源於秦代,但那時並不一定在清明節,到了隋唐時期此習俗才完全定型,成為清明節的核心內容。時至今日,此風俗依然不變,不少家庭依舊會選擇在清明前後祭拜逝去的親人,寄託哀思。

古詩詞中的清明:關於掃墓,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寫的很細緻。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清明習俗之二:插柳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門楣上。前往郊外掃墓時,人人都會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究其原因,或因清明祭掃既要拜祭祖靈,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擾,所以要借用據說有驅邪效應的柳枝,這樣,戴柳插柳往往成為祭掃祖墳的必備裝飾,反之就是不敬祖宗。

古詩詞中的清明:這種種景象,誠如清人楊韞華詩云: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毗鄰諸姐妹,一株斜插綠雲翹。

清明習俗三:吃寒食

那麼,在這種萬民遵守的習俗中,古人吃什麼?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雖然現在的人不如以前那般講究,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也日益淡化,但它那黏黏糯糯的,入口即溶的口感卻依舊吸引人們趨之如騖的排隊購買。

古詩詞中的清明:唐人張繼《閶門即事》曾描寫蘇州的清明不動灶火、忌食熱食的飲食講究,所謂「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滿地」。

閶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小貼士:我們的祖先在清明時節吃的傳統食物,在流傳過程中很多都已被我們遺忘。小編為大家盤點了一下在節日里吃的7種傳統食物,讓我們在緬懷先人的同時重新認識一下我們的傳統食品。

1

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

艾粄(bǎn)

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

饊(sǎn)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洒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面為主料。

5

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6

朴籽粿(guǒ)

製作朴籽粿,首先將朴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7

清明飯

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薺菜、枸杞葉等。將需用草藥洗凈、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乾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飯糰,添進紅糖搓勻,製成飯塊蒸熟即成。

清明習俗四: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因為祭祖要到郊外,所以祭祖之餘又可以踏青,而且往往把這種踏青作為清明節的重頭戲,使得肅穆恭敬的清明節增加了回歸自然、享受人生的世俗內涵。此外,古典小說中的不少愛情故事,男女主角便是在清明踏春時一見鍾情的,白娘子和許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古詩詞中的清明:宋代吳惟信所作的《蘇堤清明即事》惟妙惟肖地描繪了清明踏青的盛景。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清明習俗五:盪鞦韆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古詩詞中的清明:唐人韋莊「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簾紅杏里,女郎繚亂送鞦韆」說的是「盪鞦韆」。而宋人沈遘《清明後書事四首》說少年「可惜男兒輕壯力,為他紅粉送鞦韆」;說少女「游罷不知蠶事迫,寤言猶自說鞦韆」。可見盪鞦韆是一項頗受古人歡迎的活動。

清明思緒六: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起源於宋代,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古詩詞中的清明:

寒食城東即事

唐王維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清明習俗七: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古詩詞中的清明:羅隱《寒食日早出東門》:「向誰夸麗景,只是嘆流年。不得高飛便,回頭望紙鳶」可見,放風箏也是古人喜愛的一種活動。

清明習俗八: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詩詞中的清明:

種柳戲題唐柳宗元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陰當覆地,聳干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

提醒:近年來為了保護環境,國家大力提倡文明祭掃,燒紙舊習莫仿效,文明上墳好風氣。

推薦閱讀:

[人文]清明節閑說喪葬舊俗,兼古人駁風水陰陽之論
板倉雨濕清明祭
一年春色又楊花:清明、上巳時節的習俗流變
四月賞花好去處 | 愛美的你千萬別錯過
古代清明節是何景象?

TAG:習俗 | 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