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二0一卷——第二一0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贊佛,欲界三十三天偈頌,第二首:
【佛身廣大遍十方,妙色無比利群生,光明照耀靡不及,此道普稱能觀見。】
這一首偈,清涼在註解裡面說「古德明通有六義」,明是說明,通是講一般;古大德一般講解有六個意思。第一個「廣」,「謂總法界為身故」。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確確實實是如是,我們一切眾生又何嘗不如是?我們在《華嚴》裡面,得到了一個事實真相,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身,一個心,一個性。諸佛菩薩證果證的是什麼?就是這樁事情,他圓滿的證得;也就是說他究竟圓滿的證明,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凡夫迷,迷的是什麼?就是迷了這個事實真相;諸佛菩薩悟,悟此事實真相。事實真相裡面沒有迷悟,迷悟在人。所以說迷悟不二,這一句話是就事實真相來講,迷悟不二。
佛在這個經上教導我們,我們得到這個資訊,得到這個消息了,往後我們自己如何證實,這叫悟入。悟一分就入一分,是圓教初住菩薩;悟兩分就入兩分,是二住菩薩;一直到四十一品無明斷盡,就究竟圓滿的證得,證得就是這麼一樁事情而已!這是真正事實真相。要常常記住,總法界為身,真的是一身。所以佛對於法界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沒有私心,沒有條件,什麼原因?一身,一體。我們平常講一個生命共同體,這個話還是隔了一層。如果對於世尊在經典上講的這句話不懷疑,能生起信心,這個人就具足大善根,修行就不一樣了。他怎麼修法?他跟這些法身大士修學的原則就非常接近,在日常生活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去證實,去求證。不但是在一切有情眾生分上去求證,動物、植物、礦物,虛空法界裡頭無一不是用心去求證。證得法界全體是自己,這是你真正成佛了,這個不是相似佛位,至少是分證佛位,你也是法身大士了。於一切法都不執著,都能放下;這個放下是心裡上放下,心裡放下,事上當然就放下。事有沒有?決定沒有障礙,事事無礙。自己才真正能像諸佛菩薩一樣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絲毫分別執著,沒有好惡;還有喜歡的,還有討厭的,這不行,這是凡夫。
第二「遍」,廣大遍十方,「全遍一塵,至十方故」。大師再舉出一個例子給我們說,一塵是一微塵,一微塵遍十方。微塵講的是依報,經上不少地方講正報,正報講毛孔、講毛端,我們身上的汗毛毛端,無一不遍十方。所以我常常也透一點消息,我們這個身,這個身多大?跟虛空法界一樣大。可是我們現在這個身不大,很小,為什麼變小了?你心量小。所以佛說得好,「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想小,這微塵這麼小,毛端這麼小,就小了。佛菩薩沒有大小的概念;換句話說,沒有大小,就是沒有十方。不但沒有大小,還沒有去來,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所以法界叫一真,那才是事實真相。
我們為什麼有過去、有未來?念頭變現出來的,從分別執著裡頭生的;但是你要知道,分別執著是妄念,不是事實真相。妄生不了真,妄念生出來的現象,還是虛妄的,哪有真實可言?去掉妄想執著,大小就沒有了,微塵跟虛空法界平等,一樣大。這個時候你才懂得,經上所講「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你才知道原來是這麼回事情。你不了解事實真相,這個問題是永遠的一個疑問,永遠解不開,永遠找不出答案。芥菜仔那麼大,那麼點大,像芝麻粒一樣,怎麼能把須彌山裝進去?這個地方講一塵,比芥菜仔還小,全遍十方!換句話說,一一法都遍十方。
這一句話真的是很難懂,古德有個比喻,用燈做比喻。燈再小,它放光,這個光遍滿一室,我們在這個房間點一盞燈,這燈多大?遍滿一室,這燈很小一點點。尤其是中國,你們沒有看到古老時候點的油燈,一根燈草那個光比蠟燭光還要微弱,你只看到燈光如豆,那個形容是很有道理,真的像豆一樣,它的光明遍照一室。不但遍照一室,遍照法界,你們能相信嗎?真的遍照法界!我們現在坐飛機飛到高空,現在一般民航機大概飛行都是在
這個光,我們肉眼看得見的。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任何物體都放光。我們佛經裡面講放光,他們講是什麼?他們講動,振動。光你為什麼看得見?光有光波,振動有振波。為什麼物體會振動?因為基本上它就是個動相。法相宗的典籍裡面告訴我們,《華嚴經》也是法相宗的典籍,法相基本的經典有六部,《華嚴》是其中的一部,六經十一論。佛給我們說,物質現象怎麼來的?一念不覺而起無明,一念不覺就是無明,從無明生三細相。三細相裡頭有見相,見相就轉向境界相,境界就是物質。所有一切物質從哪來的?相分是從見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是體,見分是緣,這就現出了相分,相分是物質。所以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現在科學家發現了,發現說得好,「根本沒有物質存在,物質只是波動的現象」,這個說法跟佛經講的不謀而合。佛經上說一切萬物是波動的現象,再小的一個物體,它那個波動都會達到虛空法界,全遍十方!
古人的文字,「全遍一塵,至十方故」,我們今天把它換個話來說,「一塵全遍十方」,這就好懂了。一塵如是,塵塵如是,法法如是,所以佛身廣大遍十方,我們哪個不是?佛菩薩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覺朗然。我們迷惑顛倒,完全不知道事實真相,而事實真相就在我們面前。古人所謂「當面錯過」,我們迷了,迷成現在這個樣子。佛在經典上常常感嘆著,「可憐憫者」!我們就是可憐憫者這一類,對於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一無所知。這個意思平常也不常講,講了也不懂,愈講愈迷惑,講它幹什麼?這是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有這段經文,這不得不說。什麼時候才能講這個問題?也跟學校教學一樣,讓學生達到這個程度,你給他說,說了他雖然不懂、不清楚,但是他還有個模糊概念,他還能接受,還不至於反對,這個時候才能說。所以對初學要是講《華嚴》,含糊籠統帶過就行了。
第三個意思是「妙」,妙是「色即無色,無色之色故」,這個妙!佛法常講妙有,何以妙有?妙有非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妙有,這個意思我們在前面詳細說過。能見所見、能聞所聞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你真正通達明了了,怎麼會去造業?真正通達明了的人,沒有造,也沒有業。諸佛菩薩在十法界隨類現身,隨機說法,他是現而無現,無現而現,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他沒有造,他也沒有業,這叫做大自在,這叫做大圓滿。你問為什麼他是無作而作,作而無作?他從來沒有起過念頭,他做什麼?於一切境界當中,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從來沒有分別執著過,你說他造什麼?我們凡夫不斷的在造業,為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佛與法身大士跟我們真正差別就在此地。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能現色,能現色身,能為眾生說法,這個奇怪,這是什麼道理?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來應。這個理我們也很難懂,所以佛在經上用比喻讓我們去體會,佛用擊鐘、用擊鼓這個比喻。我們去敲鐘,我們敲,感!這個鐘立刻聲音發出來,應!我們有心在造業,鍾造不造業?鍾如果說「你來敲我了,趕快大聲叫一下」,那它就造業了,它沒有心!諸位細細去揣摩這樁事情,你會開悟,自自然然的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像我們敲鐘,敲得重它就響得大,就響得久一點,我們敲得輕,它音量小一點,時間短一點;我們跟諸佛菩薩感應,就這麼一樁事情。我們有心,他沒有心,有心則造業,沒有心不造業。沒有心,所以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沒有心會說,奇怪!說得這麼好!
諸位要知道,沒有心是稱性。所以佛所說的東西完全是自性的反應,自然的反應,「法爾如是」,這真理。凡是通過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是虛妄的,不是真理,是假的理,那個理論不能成立。偶爾被一些迷惑顛倒的人接受了,可是過不了多久又被人推翻,為什麼?他不是真的,真的是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所以佛無說,佛從來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眾生問他的問題就像擊鐘一樣,佛立刻就有反應,這是叩到自性裡頭去了。明心見性的人,你向他叩問,他回答的是自性的反應,這叫妙!沒有身能現身,能現一切身,能現無量身;不但能現,能同時現,還能同處現,這才叫妙!
同時同處現,這些事都在我們眼前。我們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許多人到普陀山梵音洞裡面拜觀音菩薩,有些人有緣,觀音菩薩現身見到了,幾個人同時拜,同時見到,同時現!大家再問一問,你見到什麼樣子,他見到的,不一樣。同處現,同時同處,各個眾生所見的不一樣,但是在同時同處見的,這個妙!這些事情都在我們眼前,我們眼前見人見事見物,每個人見到的感官都不一樣,有人見到心裡很歡喜,有人見到很討厭,有人見到若無其事,你們想想這什麼緣故?確實同時同處,顯現出無量無邊的妙色身。
為什麼能現?因為無色現色,色即無色,色、聲、香、味、觸、法,無一不如是。色即無色,無色之色,身即無身,無身之身,法即無法,無法之法,你這樣去念念,你就都明白了。眼前的事實真相,你多念念就把它念通了,念明白了。明白之後,心清凈了,為什麼?不再打妄想,只有不明白你才會打妄想,明白的人哪裡會有妄想?沒有妄想,清凈心現前了,清凈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平等心現前了。我們講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真心圓滿具足,這才真正現前。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就是這樁事情;教下講大開圓解,也是這樁事情;我們念佛人講一心不亂,還是這樁事情。跟諸位說,在這個境界裡頭,不但是一切病痛災難沒有了,白衣神咒裡頭說「一切災殃化為塵」,沒有了,連生死輪迴都了不可得。不但生死輪迴了不可得,諸佛菩薩、一切眾生也了不可得。為什麼?永離分別執著了,這才叫真妙!
第四個意思是無比,妙色無比。無比,清涼說「勝」,殊勝,所有一切諸法都不能比,沒有能比的。這才是真正利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因此得度,一切眾生因此明心見性,證得究竟圓滿,這是真的無比的殊勝。世間人不知道,不但六道眾生不知道,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也是聽說而已,含含糊糊,他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搞不清楚?不是他的境界,他沒有見到。他為什麼沒有見到?他無明沒破,塵沙煩惱沒盡;也就是說分別那個意念,執著雖然念頭沒有了,分別的念頭還有;粗的沒有了,微細的還有,這是障礙。極其微細的分別都沒有了,那就是無明也破了,是法身大士。什麼法身大士?證得「身廣大遍十方」,心確實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真的一點都不假。自己的身心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融合了,就像燈一樣光光互照,原本就是這個樣子,只是我們現在不清楚。我們現在學佛的人,「佛光遍照,我們不行」,你看看你怎麼辦?你怎麼能夠入佛的境界?承認佛光遍照,我們自己不行。哪一天要豁然覺悟了,佛如是,我也如是,我們沒有兩樣,你就入佛境界。入佛境界是真相大白了,這是真實的殊勝,無比的殊勝。
第五個「益」,利益,利群生,「利物無涯故」。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的,一切諸佛如來給我們說,說它的利益,說無量劫也說不盡,真實的利益。我們學佛修行,無非是要得到這麼個境界。佛在經上字字句句,講的是我們自己本分的事情,我們實在講迷得太深,迷得太可憐了;雖然學佛,依舊是迷惑顛倒。所以我常講,讀經、聞法比什麼都重要,無比殊勝,利益無涯。只有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聽懂了,他明白了,他會把這樁事情,當作自己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其餘的是小事,微不足道。世間的名聞利養,財富、地位、權力都是小事,跟這個不能比,這是大事!世間搞那些事,決定超越不了輪迴的小圈子。輪迴的圈不大,佛在經上比喻說我們的心性像大海,輪迴是什麼?大海裡頭的水泡。輪迴心造輪迴業,決定出離不了那水泡的範圍,他的生活空間就那麼一點大。這一個殊勝功德利益,幫助你打破這個水泡,你所得到的是完全的大海,那怎麼能比?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才知道經不能不讀,經不能不講,真正學佛的人不能夠「為人演說」,他就決定不能成就。尤其是我們現在發心要續佛慧命,要光大遺教,發願把佛教育介紹給廣大的群眾,推薦給一切眾生,你要不發心「為人演說」怎麼行?想發心為人演說,一定自己先要做到「受持讀誦」,我們是不是真的接受了?受持,不是把這個經每天念一段,念一、兩個鐘點,那不是受持,那是讀誦。受持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現在講落實,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我們工作裡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叫受持。尤其「持」,是永遠不失掉,你這是真正得受用,你真正過佛菩薩的生活。我們今天沒法子形容,勉強說你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究竟圓滿覺悟的生活,跟六道凡夫不一樣,跟四聖法界也不一樣。能不能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契入這個境界?答案是肯定的,決定能,問題就是你認不認真去學習?你要認真去學習決定做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華嚴》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位善友,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那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一生當中可以圓滿成佛。你果然會了,現前就脫離苦海。苦海是什麼?迷惑顛倒、造業是苦海。明白之後,現前就不迷惑了。所以學佛,一入佛門先受三皈,就是把佛菩薩修學的總綱領告訴你。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決定不能違背這個綱領;不但不能違背,要以你的修學方法完成這綱領。這三個綱領: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你就過大自在的生活,你就得大圓滿的人生。所以這個利益,人間、天上沒法子比。
最後這一條是光,這是講作用。第六個意思是作用,「光破暗故」。『光明照耀靡不及』,這是自性般若的流露。自性般若在哪裡?《楞嚴經》上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我們現在六根門頭是什麼?六根門頭起作用是六識,六識在起作用。相宗教人「轉識成智」,這個意思就是說,什麼叫修行?怎樣用功?轉六識為四智,這才是真正修行人,真正會用功;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境智。所以祖師大德常常說,學佛要做一個大轉變,就是說這個事情。
從哪裡轉起這一定要知道,相宗說得很好,六、七因上轉,五、八是果上轉。果,我們要是沒有證果,那怎麼能轉得了?我們要在因上,因只有兩個:第六、第七。第六是什麼?分別,第七是執著。我們明白這個意思,就曉得怎麼個轉法。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分別,就轉第六識。不分別不是看不到,一樣看得很清楚,你把眼睛張開,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眼睛起不起作用?照樣起作用,那個觀察叫妙觀察。可見得你的觀察裡面,一有分別就不妙了,你就把事實真相看錯了,看走了眼。如何轉第七識?第七識是執著,我只要一切都不執著,就把第七識轉過來了。第七識轉過來是平等性智,就是自性的平等,第六轉過來是自性的妙觀。諸佛菩薩用觀,大家天天念《心經》,《心經》講的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你用妙觀,你自在!沒有一樣不自在。妙觀是什麼?離一切分別。平等是什麼?離一切執著,就平等了;有執著,決定不平等。不平等,會感得許多的災難。
佛在經上講的,我們要細細去思惟,佛給我們講的總綱領、總原則、總的大道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現象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給我們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十法界裡頭的一切法,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大家都沒有想,沒有心也沒有想,為什麼?完全把心想轉變成智慧,完全回歸到自性裡面去了;自性裡頭沒有妄想,本具的智慧德能自然現前,所以諸佛的凈土叫法性土。十法界裡面的依報境界不是法性,識變的,是法相土,不是法性。法相會隨著你的情識變化,法性不變的,所以法性土叫一真。法相土就起了變化,雖然變化,這個變化不是真的,變化是假的。
所以諸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我們受災難,他不受。為什麼我們統統同在一起,他不受?他住一真法界,我們住十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融合在一起的,這就是所謂聖凡不隔毫端。聖凡有沒有隔?沒有隔。法性土跟法相土有沒有隔?沒有隔,就像光光互照一樣,融合在一起。只是凡夫沒有能力辨別,佛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都不迷。我們會學,要從這些地方學,這個地方學真得受用,受用之殊勝不可思議,受用無比。我們不知道去求,真的可惜了!沒有緣遇不到,那是情有可原,你沒有這個福分;我們今天有緣遇到,得不到受用,是我們沒有認真、沒有好好的去學習,這不能怪人。
所以決定要做一個轉變。鈍根的人從事上修,從枝葉上修,斷惡修善,來生不墮三途,得人天福報,那是鈍根人、下根人;利根的人不在這裡轉,利根的人在轉迷為悟。轉惡為善裡頭不包括轉迷為悟,轉迷為悟裡頭決定包括轉惡為善,所謂是後後勝於前前,我們要在破迷開悟上下功夫,這是真實利益。如果諸位能從這個地方體會得,你才真正了解《行願品》裡面講供養的利益,佛給我們說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不及為人說四句偈的功德利益大,誰相信?沒有人相信!諸佛菩薩相信,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只能夠利益眾生的生命,只能救一時,來生怎麼辦?所以利益小。四句偈的開示,眾生真的聽懂了,悟入了,利益無量無邊,永脫輪迴,永斷生死,這個利益多大!世俗人眼光很短、很淺,只顧到眼前,只顧到這一生,甚至於只顧到現前。
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佛給我們講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我們要能懂,聽了要懂,要能體會。真正體會得,怎麼會不發心?沒有這個道理!什麼力量想障礙你,阻撓你,都攔不住,哪裡還會退轉?今天我們會退轉,我們沒有辦法精進,精神提不起來,歸根究柢的原因還是沒懂,雖然天天聽經、讀經,沒懂。懂得那一點,似是而非的皮毛,沒有真懂。真懂了,你的行持不一樣,你的修學態度不一樣,你的容貌跟體質都產生變化,只要仔細觀察就看到了。為什麼?相隨心轉,你從前心是迷惑,你現在心覺悟了,覺悟的容貌跟迷惑的容貌不一樣,覺悟的體質跟迷惑的體質也不一樣。
所以一覺悟,境隨心轉。迷惑的時候,實在講,還是境為心轉,但是自己好象是什麼?好象是心被境轉,迷的時候是這個現象;其實依舊是境隨心轉,只是你完全不能覺察。念念向外攀緣,你想轉,轉不了,想容貌好,好不了,想身體好,好不了,總是有許許多多的毛病。大家都找醫生,不知道佛是大醫王,不知道找這個醫生,去找一般的蹩腳醫生,你怎麼能把病治好?大醫王不找,無上的醫王不找,這就沒法子了。他為什麼不找?不認識。認識了,就不要找世間醫生了,找佛菩薩,佛菩薩個個都是醫王,這個我們要懂!
「光明照耀靡不及」,這一句話是真話、實話,虛空法界,過去、未來,沒有達不到的。我們說達到、達不到還是妄想分別,事實是一體,哪有及與不及?說「靡不及」,都是世尊的方便語,真實語是第一句,「佛身廣大遍十方」,這是真實語。既然遍十方,還有什麼及與不及?『此道』,這個道理普稱天王他見到了。這個見到就是見性,見到「身廣大遍十方」,這是法身。見到法身,這個人就成佛。法身才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才是自己,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由此可知,普稱天王不是凡夫。三十三天是欲界第二層天,不高。這一尊天王是諸佛如來示現的,這是從事上講的。如果是從真理上來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是諸佛如來化現的,這是從真理上來說。理上為什麼這個說法?理是心性,唯心所現。心是佛,心性所變現的,那不叫佛叫什麼?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佛,是真佛不是假佛,我們自己也是的,這就是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的意思。一切眾生本來真的是佛!我們現在是迷惑顛倒的佛,諸佛菩薩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哪些是諸佛菩薩?除了我一個人之外,全是諸佛菩薩。你要懂得這個道理,能作如是觀,你的修學就快了,障礙就沒有了。
為什麼凡夫修行要無量劫,要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不懂得這一個事實真相,在事實真相里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阿彌陀佛成佛了,藥師如來成佛了,你們都是眾生,這樣分別執著,所以才要無量劫。我們再要問,為什麼一定要無量劫?沒有別的,無量劫的熏修,也就是你聽經聞法時間不夠,你還沒有聽明白,還不肯放下。無量劫生生世世在學、在聽,聽到印象深了,忽然一下覺悟,境界馬上轉變過來。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哪一個不示現天天講經說法?為什麼要這樣干?長時間的熏修才會產生效果,不是長時間熏修不行,煩惱習氣業障太重了!
由此可知,真正肯發心出來講經的人覺悟得快,為什麼?他天天在熏習,每天在講,每天在重複佛的教誨。講的時間長了,講久了,自自然然他就會悟入這個境界。這個悟跟入都不是勉強的,勉強用的是妄心,妄心怎麼能證到真的法界?只有真心能夠契入真法界。什麼是真心?一心,有個念頭就是二心了。什麼是真法界?一真法界,一才能得一,二不能得一。所以你用一心,什麼叫一心?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一心。只要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在,哪怕再少,還有那麼一絲毫,都不一,你就入不了佛的境界;一絲毫都不能有,你就契入境界。可是這個事情難!沒錯是難,難你要肯干,克服困難。怎麼克服?先把妄想執著減少,決定不可以增長。連老子《道德經》上都講「為道日損」,損是什麼?減少,放下。天天放下,每天都在干這樁事情,這個樣子你會有一天大徹大悟,你會有一天契入佛的境界。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二卷)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贊佛,欲界三十三天偈頌,第三首:
【如來方便大慈海,往劫修行極清凈,化導眾生無有邊,寶髻天王斯悟了。】
三十三天第三尊天王是慈目寶髻天王,他所得的法門是「慈雲普覆解脫門」,前面跟諸位介紹過了。這一首偈頌是他的讚頌,也是他的修學報告,我們應當怎麼學習,怎樣落實?「如來」是我們所有學佛人第一個榜樣,在事上說他是指諸佛世尊,在理上講是說我們的自性。換句話說,自性所包含無限的智慧德能都能夠現前,都能夠落實在生活之中,這個人就稱為佛陀,就稱為法身大士。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他的思想、行為與性德相違背,這個人就稱之為凡夫。所以佛跟凡夫差別,一個是性德落實了,一個是完全忘失了性德,除此之外,佛跟凡夫實在沒有差別。
我們看頌文,『如來方便大慈海』,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提示我們,這一句是講「果大」。「海」是比喻深廣無限,如來的方便,如來的慈悲,深廣無盡。自古以來,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真誠的愛心。我們在修學綱領裡面提出來: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慈悲裡面如果沒有真誠,這個慈悲是虛偽的,不是真實的;慈悲裡面要沒有清凈,這個慈悲是染污的;換句話說,他對你慈悲是有條件的,是有代價的,這就不是清凈;慈悲裡面要沒有平等,這個慈悲是有差等的,有等級的;慈悲裡面要沒有智慧,這是感情的,情就容易變化。所以大慈悲心裡頭必定是具足這四個條件:真誠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清凈的慈悲、正覺的慈悲。慈悲心落實,慈悲心起用,不但是對別人,也是對自己,那就叫方便。方便有多門,也就是說大慈悲心落實在自己生活裡面,我們自己生活也常常有變化。
我們自己想一想,三十年前我們的社會處在未開發、半開發之中,我們的物質生活缺乏,生活相當艱難。三十年之後,我們已經進入開發的社會,經濟繁榮,生活富裕,外面環境的變化,我們自己生活方式自自然然隨著變化。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如果我們還過三十年前那種生活方式,這就不是方便;或者是在一個未開發的社會裡面,你富裕,過著奢侈富裕的生活,人家看起來也不對勁。所以「方便」通常上面就加了兩個字,叫「善巧」,諺語常講「通權達變」。所以「方便」兩個字是活活潑潑,在什麼樣的時代、什麼地區、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到恰到好處,這叫方便,這個方式非常便宜。由此可知,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學是活潑的,不是呆板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世尊為我們的教導是原理原則,我們學的人要活學活用,佛法才能推廣,才能令一切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
所以我們在講學當中常常提醒同學們,佛法的教學尤其著重現代化與本土化,這兩句話不是隨便說的,是有根據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展現的是修行、證果、得道,他修的是什麼行?只是將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斷得乾乾淨淨,於是智慧就開了。凡人為什麼沒有智慧?智慧是被妄想煩惱、分別執著蓋覆住了,不是你沒有智慧。佛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不是講清楚、講明白了嗎?他跟我們不一樣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斷了,自性里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宇宙人生真相大白,他清楚,他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心、一個性、一個身。我過去常說,佛在經典裡面教導我們,一個心:真心,《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就是這個心;一個性:自性,自性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一個身:清凈法身。我們眾生不知道,眾生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佛與法身大士知道。
這一次我在北京,非常難得,葉局長與文物局的張局長,兩位陪同我參觀歷史博物館,承蒙館長親自跟我們講解介紹,山東最近挖掘出一批文物,龍興寺,雕塑之精美,讓我們看了之後嘆為觀止。這些古物埋藏在地下一千多年,現在挖掘出來,裡面的色彩還相當清楚,可見當時是非常之鮮艷。館長特別給我們介紹一尊毗盧遮那佛,佛身上披的袈裟,我們今天講的二十五條衣。袈裟最上面這一格畫的是佛在說法,然后里面一格一格所畫的是十法界,在我們佛家的術語叫曼陀羅,十法界最下面是地獄,從佛法界一直到地獄是一件衣。這一件衣穿在身上,我一看我就明白了。
所以我當時跟他們大家說,他們只是從藝術眼光去欣賞畫畫得好,高度的藝術作品。我說這是表法,代表什麼?代表一個身,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身。一件衣裹在身上是一個身,說明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大慈悲心是這樣流露出來的。我們怎樣愛自己,就要怎樣愛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切眾生,不能分,這是佛心,這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所以這一個塑像,這個彩繪表法的意義太深太深了,他們聽我的解釋,也感覺得非常新奇,佛法裡面含藏有這麼深的教學,這樣深的意義,啟發世人。
可是這樁事情誰知道?覺悟的人才曉得,迷惑的人不知道。如何令一切眾生真正覺悟?佛清楚,釋迦牟尼佛明白,這個事情政治不能解決。我們講人與人的紛爭,這是一切動亂的根源,天災人禍因此而起。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眾生所想的都是違背了事實真相,違背了性德。這個問題政治不能解決,武力也不能解決,經濟、科學技術都不能解決。所以真正明白人,真正覺悟人,萬緣放下,從事於教學工作,教化眾生。世尊跟諸菩薩們給我們做出來榜樣,一生從事於教學。
世尊在那個社會,那個社會崇尚苦行,社會大眾對於修苦行的人非常尊重,釋迦牟尼佛示現苦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法傳到中國,中國人不崇尚苦行,中國人崇尚的是尊師重道、孝養父母,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就不能再行托缽乞食的制度了。摩騰、竺法蘭到中國,那個時候是漢明帝,漢明帝尊稱他們為老師,哪有帝王的老師出去討飯?那還得了!全國的人民不會把皇帝罵死。你皇帝自己養尊處優,你的老師叫他在討飯,這成什麼話!所以我們在這裡看到大慈方便,摩騰、竺法蘭到中國來,捨棄苦行,接受帝王的供養。漢明帝給他造宮殿,白馬寺就是那個時候造的,供養他們的住處,派遣許多伺候、服侍他的人,這是方便。慈悲方便在哪一個地區是哪一種方式,隨著生活方式的不一樣,隨著各地方文化、生活習慣的不一樣。佛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是他強求的,不是他想要怎樣怎樣,我一切隨順你們,這是佛陀教人。我們這一生在世間要隨順,要隨緣,不要攀緣;攀緣就造業,隨緣才得清凈自在。佛示現給我們,祖師大德教導給我們,我們學會了。
羅什大師到中國來,當時的皇帝姚興,秦國的國王,不但以最好居住環境供養大師,而且還派了十個宮女伺候他老人家,優惠的待遇,極其尊敬;而又要求當時士大夫,出家人更不必說,都跟隨大師學習,佛法在那個時候真正達到顛峰。玄奘大師從印度回來,唐朝的帝王對他多麼的崇敬,顯示出中國的文化是孝親尊師。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懂得,在哪一個地區教化眾生,一定要隨順這個地區的文化、生活習慣、習俗,決定不違背,讓朝野大眾都能生歡喜心,佛法才能夠發揚光大,才能夠普遍利益眾生。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就更多更多,喜歡苦行的,佛菩薩示現苦行;喜歡歡樂的,他就示現歡樂,一切隨緣。
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外表看起來好象很相似,骨子裡面大大不相同,而佛菩薩在這其中幫助凡夫提升境界。用什麼方法?無非是講經說法。在生活當中,在教學當中,幫助眾生看破、放下,如此而已。如果我們不能夠把這個原理原則掌握住,我們在佛法上修學,自然就遇到許許多多的障礙;尤其是現代社會,困難多!但是現在社會,也不乏有善根、有福德之人,我們今天在中國社會裡面看到,所以我這一次到中國訪問,對於中國的前途我充滿了信心。這裡面有許許多多虔誠的人在學佛、在修凈土,他們雖然沒有人教導,他懂得孝親、尊師重道,我們只能說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
我們看到很多賢明的領導人。前兩個月,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副所長何雲先生訪問新加坡,在新加坡住了一個多星期,我們生活在一起,臨走的時候居士林送了一些錢給他,我也送了一點兒,表示我們一點兒意思,幫助他往返的旅費,他接受了,不接受也不行。但是他臨走的時候留了一個封袋,交代人送給我,我一打開,居士林送給他的這些供養、我送給他的全部在裡頭,一分錢不要!我當時所想,我很感動,實在是不容易。這一次我們贈送五百套《龍藏》,祝福國家建國五十周年慶典,五百套《龍藏》正好它的冊數是八萬四千冊,這真是大圓滿的一個數字。書即將運到天津,運到之後要放到倉庫裡面,海關,還有各種有一些需要用錢的地方,你總得僱人幫你搬運,哪有不要錢的義工?找不到。總共的費用他們算出來,需要人民幣十八萬,宗教局的工作人員向局長報告,可不可以讓將來分到《藏經》的這些人,出一點點兒錢來彌補這個費用。局長當時臉就拉下來了,斬釘截鐵的說不可以,決定不可以在這五百套《藏經》裡頭,任何一套《藏經》是要收取費用的。我們聽局長這個話非常感動,局長公正廉明。我們知道這個國家有前途,這個國家有希望,有這麼多好的官員,菩薩再來。
可是錢畢竟還是要的,沒有人給你作義工,他們轉向把這個事情告訴聖輝法師,聖輝法師承當,他說這筆錢他拿,何雲告訴我的。我當時說,我說:何居士,你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也很樂意拿,這是手續費用,必須要的;這七個貨櫃來的時候,哪有那麼多義工來幫助你,不要工錢的,這是必須要開銷的。我說:既然聖輝法師發心,很好,這個好事就讓他做了。這是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官員廉潔,辦事情認真負責,決不以這個來圖利。
這一次我們的訪問非常成功,局長問我有什麼要求,我說我唯一的要求,希望將房山石經重印,做到盡善盡美。他問我印多少,我說印一千套,這一千套我一套都不要,全部贈送給國家,希望國家拿這個做為禮物,贈送給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圖書館,每一個大學圖書館。我說我其他的願望沒有,他當時非常歡喜,答應我。印經,印《大藏經》的資金我負責來籌募,我說不要怕用錢多,希望東西做到盡善盡美,成本高無所謂。我們送進去的《龍藏》,許多同修曾經見過,這一套《龍藏》總共印了一千套,我們用了美金兩百萬。將來房山的石經,希望比這個更精美,印到像《龍藏》這樣的標準我不滿意,至少要比這套經好上一倍、兩倍,這是國寶!古來的祖師大德用了將近一千年的時間,幾萬人的勞動力量,刻成這一部《大藏經》,目的何在?希望佛法永住世間。古時候科技不發達,沒有辦法普遍,刻在石頭上。刻在石頭上幹什麼的?留給我們,叫我們把它印出來傳播到全世界,就是這個意思。我懂,我要做!不懂的人欣賞欣賞,他這個念頭生不起來。我懂得,他用意何在?用意是叫我來做。
我在今天有一些居士送了些供養給我,我原先拿這個錢的時候,不知道幹什麼好,現在我明白了,就是叫我做這樁事情。大家都曉得我不會化緣,我不會問人要錢。人家告訴我,「我要做什麼好事,法師,我們拿錢來」,人家錢沒有拿到我手,我都不作數;你那是空口說白話,我不會相信的。必須把錢交在我手上,我才相信你是真發心,你承諾靠不住;萬一你明天死了怎麼辦,那不全部都落空了?我要答應了,我還不是到處去求人,磕頭作揖,那不叫自找苦吃?所以我一生決定不做這種荒謬的事情。所以現在大家供養我放在銀行,有這麼一筆錢,這一筆錢我估計決定夠用,我才敢答應,我才曉得這是古人把這個事情交給我做,現在居然中國佛協、宗教局都歡喜。我知道諸佛護念中國,龍天善神保佑中國,中國強大一定能夠維護全世界的和平,整個世界人有福,所以我要把這一套珍寶,分送給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下一步我們再來商量如何來培訓人才,法寶有了,要有人講解,要有人弘傳,「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都是大慈方便,我們要能體會這個意思,要知道如何學習。
學習是下面這一句:『往劫修行極清凈』。好事要做,佛在《金剛般若》上多次的告訴我們,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那就是「修行極清凈」。事要做,絲毫執著不能有,不但不能有執著,還不能有妄想分別,以極清凈的心、極平等的心去做。做什麼?大乘佛法裡面,世尊教導菩薩生活行為六個守則,第一個布施;而法身大士他就不講布施,講供養。為什麼?法身大士見性了,一般的大乘菩薩還沒見性,所以只說布施,不說供養;法身大士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所以說供養。大經裡面所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法身大士供養;你沒有這個認知,你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跟你講布施。六度是教一般菩薩的,教布施。
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華嚴經》在第六迴向章裡面,給我們講了一百多個項目。總體的來說,布施就是現在所講的服務,為眾生服務,無條件的服務,無私的服務,無有代價的服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布施。如果我為眾生服務、為人民服務,是有代價的,是有條件的,那就不是布施波羅蜜,那是服務;波羅蜜是圓滿的意思,就不是圓滿的服務,這個服務裡頭有缺陷;圓滿的服務,沒有條件,沒有代價。那一天佛協刀副會長說,那這就是犧牲奉獻,我說連犧牲奉獻這個念頭都沒有。有「我犧牲,我奉獻」,還是有條件,還是有代價,這個念頭都沒有。這是自己為自己服務,你還談什麼條件?還談什麼代價?這個樣子才能做到圓滿的布施,在普賢菩薩講圓滿的供養。盡心儘力的供養,觀察一切眾生的需要,滿足他的需要。
今天一切眾生最需要的是什麼?是覺悟,是明理。為什麼我們現在搞成這個樣子?就是無知,無知到了極處。佛菩薩慈悲,佛菩薩不怪我們,佛菩薩說得好,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無足怪也。沒有人教給我們,我們的父母沒教給我們,我們的老師沒教給我們,我們又不是生而知之者。我給同學們也說得很多,也講得很仔細,我這一生這一點兒成就,得力於有幸遇到三位善知識。我能夠有一點兒成就,沒有別的,我也很坦白的告訴大家,「好學」。我自己能好學,老師肯教,才有這麼一點兒成就。老師是真肯教,學生不好學,那也是枉然!
好學是要真正做到;給你講的,你聽懂,你相信了,你明白了,你做不到,那有什麼用處?那等於零。所以一定要把你所信的,把你所理解的落實到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好學。你能做到一分,你就得一分的功德利益;你做到兩分,你就能得兩分利益;你做不到,你一切都落空。縱然能說,能說不能行,還是抵不過業力;換句話說,你還是跳不出輪迴,還是免不了三途。你能把你所信、所理解的落實了,你才能得真實利益。真實利益是永脫輪迴,與諸佛菩薩同行。《華嚴》末後「入法界」,用現在的話說,入諸佛菩薩生活的範圍,外國人講入諸佛菩薩的俱樂部,我們修學佛法終極的目的在此地。
所以生活、言行、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極清凈」這三個字重要,清凈還不夠,清凈到極處,宗門裡面所謂「一絲不掛」,所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事情要做,樣樣都要做,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弘法利生。做不能著做的相,弘法不著弘法的相,利生不著利生的相,這才清凈,這個才叫修行。凡夫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著相,所以總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圈圈裡面。佛教我們修行,就是修正,怎麼個修正?不落在這個圈圈裡頭,還是一樣生活,一樣工作,一樣的應酬,就是不落在這個圈子裡頭。這個圈子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再說得具體一點,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我們要跳出這個圈圈,這個行才極清凈。
世尊四十九年的教誨,留下來的這些經論,浩如煙海。古人常說一部《二十四史》不知道從哪裡讀起,佛家的經卷是《二十四史》的十倍,我們從哪裡入手?這才要抓綱領,才要講原則。我們凈宗建立之後,我們提出了修行的綱領,五個科目,從三福做起;三福、六和,從這裡下手,再提升到三學、六度,最後提升到普賢十大願王。縱然在這一生當中我們達不到普賢行,最低限度要能完成菩薩行,菩薩行是三學、六度。這五個科目簡單扼要,這個提出來之後,我又用二十個字歸納一個中心,希望同修們常常記在心裡,時時刻刻、念念不離開這十句。
前面五句是存心,常存此心,常用此心。真誠心:人家用虛偽對我,我以真誠對他。為什麼?他搞六道輪迴,我要超越三界。不能說別人用虛偽對我,我也用虛偽對他,那就錯了。他搞六道輪迴,我也跟他一樣搞六道輪迴,我錯了。他虛偽,我真誠;他染污,我清凈;他不平等,我平等;他迷惑,我用智慧;他自私自利,我用慈悲愛心;他行他的道,我走我的道。他能夠覺悟,能夠回頭,好!不能回頭,我們也不能生煩惱。諸佛菩薩看到芸芸眾生都不生煩惱,都不著急,我們著什麼急?佛在經上常講,先自度,然後才能度眾生。先自度就是先自己要認真學習,落實在我們生活行為上,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看破是什麼?明了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叫看破。放下是絲毫不沾染;徹底放下了,生活、工作隨緣;唯有隨緣,你才能享受大自在。末後總結到念佛,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才得究竟真實的大圓滿。我給它總結十句二十個字。
這二十個字就跟《華嚴經》上說的一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圓融無礙,每一條裡面都包含其他的九條,任何一條都圓滿具足其他的九條,這叫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你真的在學佛,你真在行菩薩道,過佛菩薩的生活,而後你才真正利益一切眾生。眾生得到多少利益,那是他的根性不一樣,各人所得的利益也不相同;利根得利益多,鈍根得利益少。利根的人一看、一聽覺悟了,如實修行,得的利益大。鈍根的人聽了之後,半信半疑,似明不明,理解得不夠徹底,信心會動搖。這也有好處,佛法講在他阿賴耶識裡頭種了一點兒善根,這一生不能成熟,來生來世遇緣接著再干,哪一生緣成熟了,他這一生就成就了。
所以緣成熟了,一定是依教奉行。真的理解,真的相信,這是緣熟了。緣熟,這個人一生必定成就。這一生不是講來生,就在現前,現前他的思想、意識、行為就跟諸佛菩薩一樣。怎麼曉得?經典是證明,他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跟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這就叫證果。證果是自己證明自跟佛是一不是二,佛所講的就是我所想的,就是我所做的。我想的、我做的,他都寫清楚了,都說明白了,完全相應,這叫證果,「信、解、行、證」。如果我們展開經卷,自己想的跟佛講的不一樣,自己見解跟佛的見解不相同,自己所做跟佛所說的相違背,你縱然是有信、有解、有行,沒證;沒有證,不得受用,證才得受用。真的證得了,不要說圓滿,不要說多分,少分的證得,你的生死就自在。如果念佛往生,少分證得生凡聖同居土,多分證得生方便有餘土、生實報莊嚴土,圓滿證得生常寂光凈土。
所以經不能一天不讀,一天至少要讀三遍,早晨要讀,下午要讀,晚上要讀。我們做不到,世尊當年在世六時讀誦,至少我們要有三時,我們才有救。讀誦要深解義趣,這就是先度自己。先度自己,自己契入境界,自己有信心,決定沒有疑惑,然後才『化導眾生無有邊』。第二句、第三句都是說因行,第二句是自修、自行,第三句是化他。換句話說,我們真正做到了,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我們才有能力幫助別人,教導別人斷疑生信。為什麼?我自己一點兒懷疑都沒有,佛所講的字字句句我都證明,證明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證明字字句句是從我們自己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決定不是從他意識裡面生出來的。意識裡面生出來的可以質疑,不是從意識裡頭生的,是從自性裡頭自自然然流露出來,我們證明、證實了。
「化導眾生」,「化」是教化,「導」是誘導,教化是言教,誘導是身教,我們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眾生才可能相信。我們說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眾生不相信,他有妄想,他有分別,他有執著。眾生根性有不相同,所以菩薩做種種示現;小乘根性的人,佛菩薩示現聲聞、緣覺度他們,他們非常尊敬;大乘根性的人,就示現佛身、菩薩身來接引,他們歡喜信受。
唐朝道宣律師給我們留下一則公案,很能發人深省。道宣律師持戒很嚴,律宗的祖師,日中一食,感得天人供養。實在上說,這樣大修行人,我們凡夫不認識他,不知道他的大德,也不懂得供養的福報,天人知道,天人每天中午送供養給他。而當時當代有一位高僧,窺基大師,這曉得是法相宗的祖師,他的作風跟他完全不一樣,道宣律師修苦行,窺基大師享受榮華富貴。窺基有一天從終南山經過,聽說道宣律師在這邊修行,特地去探訪他;而道宣律師,也正好想利用這個機會去感化窺基大師。想去感化他:你這種作風方式,違背了佛陀教誨,怎麼可以出家人貪圖這種享受?窺基大師出家,傳說是「三車法師」。那個時候他是尉遲敬德的外甥,尉遲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將,封侯的,用現在話來說是高幹子弟出身,貴族出身。玄奘大師認識他,知道他是菩薩再來的,一定要求他出家。所以他提三個條件,他說:我出家,過出家人清苦的生活我不幹;他說:我要帶一車黃金;他喜歡讀書,我要帶一車書;需要人伺候,帶一車美女伺候他。聽說玄奘大師都答應他,所以叫三車法師。道宣律師要藉機會好好教訓他,看看人家修苦行,得到天人供養。
他們上山,當然兩位大師在一塊兒談得也很愉快,一個是來造訪的,一個是有意思來感化他的。到了中午,過了中午,天人也沒送供養來,過後窺基大師就下山了。到第二天,天人中午送供養來的時候,道宣律師就責備他:昨天中午你為什麼不送供養來?昨天道宣律師餓了一天,沒東西吃。這個天神就告訴他:昨天有大乘菩薩在山上,山的四周都是護法神,我進不來。道宣律師聽了這個話,滿身流冷汗,慚愧!錯看了人。原來以為去感化他,他的心清凈,比他純得太多了;他還有心去感化人,這個心就不清凈。道宣律師清凈,窺基大師是極清凈,那怎麼會一樣?這個就是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攝受眾生對象不一樣,兩個做的都是對,一個是接受小乘根性的人,一個是接受大乘根性的人。大乘根性,一般享受富貴,你叫他修苦行,他不幹,他不來。
所以佛教化眾生大慈方便,「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不是一個方法、一個門徑能夠攝受一切眾生。所以《華嚴經》末後開兩千法門,最後「入法界品」,佛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來啟發我們,讓我們真正明了,世間有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要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攝受,於是我們恍然大悟,所有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教學,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我們知道這個原則,應以大乘根性得度者,即現大乘而為說法;應以小乘而得度者,即現小乘而為說法,不就這個意思嗎?應以佛法得度者,即以佛法來給他說法;應以基督教得度者,即現基督身而為說法,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每一個宗教的傳教師都是佛菩薩的化身,肉眼凡夫看不出來,在這個地方說這個是正法,那個是邪法,都看錯了,全是諸佛菩薩再來的。不單單所有宗教是諸佛菩薩再來的,一切世間不同行業、不同眾生、不同種種示現,無一不是佛菩薩慈悲教誨。我們凡夫沒有智慧,讀了《華嚴》,學習《華嚴》,這才真正覺悟了,真正明白了。
《華嚴經》上的示現,學佛的人就是一個人,我自己一個人,除我之外,所有一切人事物,無一不是諸佛菩薩化現的。一切諸佛菩薩都為我,他示現的是善人,教我在順境、在善人不起貪愛之心;他示現的是惡人,示現的是逆境,是在教導我,在惡人、逆境裡頭不生瞋恚心;無一不是教導我們修清凈心,修平等心,修正覺心,修真誠、慈悲。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抓住這個綱領,整部《華嚴》你就得到了。《華嚴》在哪裡?《華嚴》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華嚴》裡面所講的諸佛菩薩、法身大士,就是我們面對的一切人事物,所以叫《大華嚴》。
華嚴是活的展現,不是這八十卷經卷;八十卷經卷是個指引,為我們真正敲開了「大方廣佛華嚴」的大門。如果自己還不曉得,還認為自己很不錯,自己還作師、還作祖,你就完了,你就顛倒了,你就墮落了。作學生、作凡夫只有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一個之外,全是諸佛如來的化現,我們就入華嚴境界,你就真正徹悟大方廣,你就契入佛華嚴的生活,這才是「化導眾生無有邊」。諸位想想這眾生是誰?眾生是自己,自己是眾生。你要不懂,你去念念《六祖壇經》,你就知道這個眾生的意思。這個眾生不是指芸芸眾生,是指自己這個眾生,自己這個眾生無有邊。
這一首偈子裡頭,意思無盡的深廣,清涼大師註解裡頭,「上句果大,下句因深」。「往劫修行極清凈」是因深。「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又依方便立」,這兩句話說得好,我們要牢牢的記住!「俱稱深廣」,方便也深廣,慈悲也深廣。所以自己真的通達明了,這一覺就能夠成無上道。寶髻天王是從這個地方悟入的,寶髻天王確確實實是非常良好的華嚴根性,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三卷)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贊佛,欲界三十三天偈頌,第四首:
【我念法王功德海,世中最上無與等,發生廣大歡喜心,此寶光天之解脫。】
這一首偈是寶光幢名稱天王的讚頌,他得的法門是「恆見佛於一切世主前現種種形相威德身解脫門」。我們聽他的讚頌,一定要能明了他所得的法門。世主,用現代的話,就是國家社會的領導人。一個國家的國王是世主,大的世主;像中國一個省的省長,像美國一個州的州長也是世主,這是中等的世主;每一個縣市長,這是小的世主。由此可知,佛家所講的世主,就是現在所說的領導人。把這個意思引伸,每一個行業裡面的領導人,也是世主。尤其是現在社會裡面大的企業家,跨國的公司行號,往往他們的員工有幾萬人,乃至於幾十萬人,那也是世主。世主是集人間之富貴,富是有財富,貴是有地位,他在這個世間有崇高的地位,得到群眾的尊敬,他有很大的財富,為一切眾生造福。
凡是有地位、有財富,我們都曉得,這是過去生中所修積的福德。佛告訴我們,富貴是果報,果必有因,修因才能夠得果報。佛告訴我們,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它的因,真因!過去生中,歡喜以財物布施給貧窮苦難之人,他這一生得財富。他布施得多,他得的財富就大;他布施得少,他得財富少。一般世俗人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中注定。命中不是別人給你註定的,是你自己跟自己註定的,佛把所以然的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
作世主集人間的大福大貴,那我們要問,這是什麼果報?當然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他都有,還要為一切眾生服務,無私的、無條件的盡心儘力幫助世間一切眾生,這個果報就是世主。你的心量愈大,你布施的範圍愈廣,你就是大世主。佛在經上說,這個世間最大的世主叫輪王,金輪聖王、銀輪聖王,這是在我們現在地球上沒有見到的。如果能做這個地球上的王,統治整個世界,統治這一個地球,在佛法裡面講這個王叫鐵輪王;如果他能統治好幾個星球,這個福報就更大了,這在佛法裡面稱之為銅輪王;如果能夠統治一個星系,我們今天講太陽系,能統治一個星系,佛法裡面才稱之為金輪王,這是人間福報最大的。福報更大,那就作天王,像我們現在讀的這一段,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忉利天,他不是人王,是天王,這福報就更大了。
天王也算是世主,因為佛家講的世間範圍非常廣大,講到六道輪迴,都算是世間。欲界天上面還有色界天,色界天上面還有無色界天,無色界天是個平等法界,它沒有王,所以我們講世主講到最高的,說到第四禪。四禪天,摩醯首羅天王、大自在天王,這是世主裡面最高的,福報沒有比他更大的。這些世主,色界天以上的他們有定有慧,所以煩惱習氣都以定慧的功力伏住,貪瞋痴慢不起現行,我們所看到的他們是慈悲喜舍,清凈平等。可是欲界以下,沒有達到這個功夫,還是有尊貴驕慢,還有這個意識。在欲界天裡面,愈往上面去尊貴驕慢的意識形態愈薄弱,愈往下面去就愈顯著。這種事情我們在世間只要留意,你就能夠觀察出來。你看縣市長、鄉鎮長,那個威風架子就很大,你很明顯看出來,他總覺得與眾不同;你看到省長,那個意識形態比縣市長要高明,看到是和藹可親;你要看到一個國主,就更顯得慈祥。地位愈高,福報愈大,顯示出來祥和,所以有大福德相!
諸佛菩薩教化世主,顯示出圓滿的福德相,天王見到了,所以『我念法王功德海,世中最上無與等』。「法王」是佛陀,王是一個形容詞,形容他自在。一個國家的國主,他發號司令,這一國的人民都要服從他的命令,所以他在這一個國他是主,他得自在,所以稱之為王,王是自在的意思。佛與大菩薩在一切法裡面,他得自在了,所以稱他作法王。法王的功德深廣無盡,所以用「海」來比喻。這是說諸佛菩薩無量劫來積功累德,這個功德的殊勝,世間沒有人能夠相比。佛積的是什麼功?我們要懂得,佛的功是斷一切煩惱,破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功。不但六道裡面的世主不能比,天上的世主也不能比;不但欲界天不能比,色界、無色界天也不能比。色界、無色界諸天,只是在伏煩惱,煩惱沒斷,妄想分別執著只是不起現行而已,並沒有斷除。佛不但斷,永遠斷除,這是無量劫的修功。他的德是什麼?德是自性圓滿的顯露。
我們知道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我們凡夫也有,但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被無明煩惱掩蔽住了;雖有,不能現前,不起作用。也就是說,我們沒有修行的功夫,所以性德透不出來。諸佛菩薩修功圓滿,所以性德現前了。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相,我們在大經裡面常常念到,「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無量的相好從哪裡見到?從他的隨類化身,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就是無量的身相,無量的相好。佛有能力應機說法,這顯示出無量的智慧。智慧、德相都是自性本具的,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用海來做比喻。
「我」是寶光天王自稱,他常念,念諸佛「功德海」,這就是念佛!世尊教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名號裡面就是功德海。這個名號要翻成中國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就是功德海的意思。佛是智慧,佛是大覺,所以世尊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解釋這個名號的意思,用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是福,無量光是慧,福慧這兩種都圓滿了,所以稱為無量光壽。我們在三皈裡面所念的「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就是光跟壽,就是福、慧,這兩樣都圓滿了。這是功德海,這是真正念佛。
「世中最上無與等」,不但在六道,在十法界裡面,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是最上的,沒有能夠跟它相比的。天王明白了,天王認知了,所以『發生廣大歡喜心』。這個「廣大歡喜心」就是大菩提心,他明白了。明白之後,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他一定要開發大菩提心,他一定要將自性無盡的寶藏開發出來。如何開發?佛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向他學習,他用什麼方法明心見性的,他的方法值得我們做參考。已經證得佛果的人很多,他們所用的方法並不完全相同,所以才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能明心見性。佛在經上講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明白了,我們懂得了,因此對於任何一個法門我們都歡喜讚歎,因為門門皆成無上道。
至於我們自己要修學哪個法門?如何選擇?一定要依自己的根性,這叫契機。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皆契理,契理不成問題,問題在契機。機裡面一定要講求方便,哪一種法門我們修學方便,我們就採取哪一個法門,「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我們懂得這個原理原則,你就會生歡喜心修學自己所選擇的法門,看到別人所修學的跟我們法門不同也非常歡喜,知道我這個法門我修學能夠明心見性,他學那個法門也能明心見性。因此我們對於任何一個法門,就會生歡喜心、生尊重心,決定沒有毀謗。這是寶光天王,他所證得的解脫門,我們要知道。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而在無量法門裡面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就錯了。尤其是自贊毀他,那是大錯!在此經末後,「入法界品」裡面,更是明顯的教導我們、啟示我們,我們應當如何學習。再看底下一首:
【佛知眾生善業海,種種勝因生大福,皆令顯現無有餘,此喜髻天之所見。】
發生喜樂髻天王,他得的法門是「得知一切眾生城邑宮殿從何福業生解脫門」。這一尊天王,他所修學的法門是了知一切眾生的福德因緣,經文上所舉的雖然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能夠涵蓋他這一生所得的福報。城邑是他居住的大環境,宮殿是他享受的小環境,他是什麼樣的福報、什麼樣的因緣而獲得的,這在前面我們也曾經講過,世出世間法總離不開因果。所以佛法中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道理很深,這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明了真相的人,我們就稱之為佛、稱作菩薩,不了解真相的人我們稱他作凡夫,凡聖的差別就在此,除此之外凡聖沒有差別;換句話說,覺迷不同而已。而在理與事上並沒有覺迷,覺迷在一念,一念覺就是佛菩薩,一念迷就是眾生,理與事上都沒有覺迷,所以說迷悟不二;迷悟不二是從理事上說的,迷悟不同是從人心上講的。人心有迷悟不同,理事沒有迷悟,這一樁事情,唯有佛菩薩講得清楚、講得明白。
所以佛知道眾生善業海。一切眾生無量劫來,身語意三業的造作有善、有惡,也有非善非惡,這叫無記,大概一切造作總不出這三個範圍。福報小的人,他所造的業惡多善少,你的福報就小;福報大的人,必然是善多惡少,所以他享大福報;沒有福報的人,哪種人沒有福報?地獄眾生;換句話說,他所造的業,惡業做得太多,善業太少,這是墮地獄。這個道理我們總要懂得,天堂、地獄的果報,不是別人賜給我們,我們一味的希求、禱告,實際上得不到。我們求佛菩薩保佑,佛菩薩能賜給我們嗎?我們求上帝、求天神,天神能給我們嗎?不可能的!我們要明白真理,佛菩薩能保佑我們,天神能夠幫助我們,是我們自己有這個福報。如果我們自己沒有這個福分,怎麼幫都幫不上,這才是正理。
所以諸佛菩薩、天地善神,都勸我們修善,勸我們斷惡。佛說得更好,佛教導我們「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那個果報更殊勝。因為你不肯離相修善,也就是說,你修善還著修善的相,還念念不忘我做了多少好事,沒忘記!能不能得福?得福,三界裡面有漏的福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如果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果報超越六道輪迴;不但超越六道輪迴,而且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享受這個果報?一真法界,你看這多殊勝!與如來果地、與法身大士等同,這個話只有佛才能說得出。世間的天王、天神都說不出,為什麼?他們沒有離相。如何離相?怎樣才算是離相?《般若經》上講得很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叫做離相。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斷惡修善,你沒有離相,你的果報在人天。如果我們真的明白,離四相,修一切善,那個殊勝的大福就等同諸佛菩薩了。
天王在讚頌裡面說明,『佛知眾生善業海,種種勝因生大福』。無論你是著相修善、離相修善,佛都知道。你所得的福報,跟你所修的善因決定相應,『皆令顯現無有餘』。由此可知,我們這一生當中種種受用,都是自己過去或者是今生所修積的善業。明了之後有什麼好處?好處大了,諺語所說的「心安理得」,這就是大好處,這就是真正的享受,心安了。不明了事實真相,你的心永遠不安;明了之後,心就安了。心安,你才得到真正的幸福,你才得到真實的受用。往年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諸位要知道,最高的享受不是大富大貴,最高的享受就是心安理得,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安,這是最高的享受。
一切明白了,縱然我們物質生活很艱難、很困苦,也不怨天,不尤人。我們在《論語》裡面讀到,夫子讚歎顏回,顏回的物質條件很差,生活非常清苦,簞食瓢飲。吃飯連個飯碗都沒有,用什麼盛飯?用竹子編一個竹簍,簞是一個竹簍,用那個盛飯;喝水連一個杯子都沒有,用什麼?葫蘆瓢。瓢飲水,簞盛飯,你就想他的生活清苦到什麼程度!孔夫子看到很感嘆的說,這種生活要給其他的人,「人不堪其憂」,別人過這個生活,心裡憂慮、憂苦,心憂身苦;而顏回怎麼樣?「回也不改其樂」,顏回天天快樂得不得了。他為什麼快樂?理明白了,心安了,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諸位一定要懂得,最高的享受決不是大富大貴,最高的享受是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這是人生真正的幸福,真實的享受,這是真實的大福,都能夠現前。
理得心安了,諸位想想看,雖貧賤,不怨天,不尤人,過他本分的生活,社會就安定,天下太平。人人都生大歡喜心,富貴人歡喜,貧賤人也歡喜,這個功在教化。所以我們想到《學記》裡面兩句話,「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大道理在!一切眾生,一切世間,貧富決定是不平等的。為什麼不平等?每個人造的業不一樣,果報怎麼會一樣?所以要明白這個大道理!我們看人家生活過得很富裕,我也想;能不能做得到?能做得到,修善因。他那個享受是有因由的,我們能夠修善因,必定能夠獲得果報。實在講,真正明白,真正通達,他所修的因是大善,他所積的是大德,決定不在乎現前生活環境,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他都得大樂,都得大自在。這個意境不是凡人所能夠理解的,凡人永遠在迷惑顛倒,縱然得福報,他也不快樂。
我聽說香港有一位非常富有的人家,但是沒有人知道他住在哪裡,為什麼?他怕人綁架,時時刻刻要躲避、要隱藏,你想想看一生過這種日子有什麼幸福?我們明了那是什麼?財富害了他,害他不能見人,害他失去自由,他想在街上逛逛不敢去,住在哪裡沒有人知道,常常搬家,你說可憐不可憐!這就是不明理,不了解事實真相。如果他也學佛,明白道理,通達了,這個財富布施給十方,救濟一切苦難眾生,走到哪裡人家都歡迎他,決定不會有人害他。不了解道理,雖然有這麼多財富,生活那麼可憐!我們要懂得,世間最可貴的不是財富、不是地位、不是權力,是智慧,這是世間最可貴的。我們再看第六首:
【諸佛出現於十方,普遍一切世間中,觀眾生心示調伏,正念天王悟斯道。】
這是第六尊天王,端正念天王,他的讚頌,他的修學心得報告,他修的法門是「得開示諸佛成熟眾生事解脫門」。我們想想他所得的法門,他有能力開示,開示什麼?「諸佛成熟眾生事」。我們細心去想想,他要不是佛,他怎麼能夠說諸佛成熟眾生事。所以這些天王都是諸佛如來化身的,《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天王身得度者,即現天王身而為說法,他不是凡夫!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他們是佛,是諸佛如來化現的。
讚頌裡面講『諸佛出現於十方,普遍一切世間中』,這兩句話重要,他說的是事實真相。我們求佛,佛在哪裡?不知道。佛普遍一切世間中,這個範圍可大了。什麼叫一切世間?佛將世間歸納為三大類:第一個有情世間,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動物,凡是有感情的叫有情世間;第二類叫器世間,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植物、礦物,這叫器世間;第三類智正覺世間。如果從十法界來說,有情世間是六道裡面的有情眾生,我們講正報,器世間是六道裡面的依報,智正覺世間是聲聞、緣覺、菩薩、佛,我們講四聖法界,這三種世間把十法界包括盡了。普遍一切世間中,誰知道?佛知道,真正修行契入境界的人知道。清涼大師註解《華嚴》,將這一部經分成四分,也就是四個大段落:信、解、行、證。證入法界的人知道,末後「入法界品」,不入不知道,入就知道了。所以正念天王,他這個讚頌裡頭是入法界了。
在中國大乘佛法裡面,入法界是禪宗裡面常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什麼叫入法界?見性是入法界,法界就是自性、就是法性。法性比佛性的範圍更大,通常講佛性是對有情眾生說的,法性有情、無情都包括在裡頭。見性成佛,你見到一切眾生的佛性,見到一切眾生的法性,你就是佛了,你就是法身大士;雖然不是究竟佛,你至少是分證位佛,天台家所說的你是分證即佛。入這個境界之後,我們來說那是什麼樣子?我們提出來的修學的綱領:「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就是這個樣子,他那個心確確實實就是這十個字;他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確確實實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入法界了,我們講修行證果了。
念念與這二十個字相應,時時與這二十個字相應,這個人就入法界,他看一切眾生,我們常講對人、對事、對物,一切人事物都是諸佛如來。所以說是成佛,見虛空大地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這個人成佛了。如果說我成佛了,他還是凡夫、還是眾生,他決定是凡夫,他決定沒有成佛。所以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佛菩薩看凡夫都是諸佛。你好好的去想,好好的去思惟,你什麼時候成佛,不要問人,自己清楚,自己明了。什麼時候能真正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蚊蟲螞蟻都是佛,你的禮敬、稱讚、供養遍虛空法界。這是如來,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是他們的意識形態,是他們生活狀況。
第三句『觀眾生心示調伏』。這個「眾生」指的是誰?指的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現在的心是眾生心。眾是眾多,就是講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是眾生心。諸佛如來觀我們自己的眾生心,四弘誓願裡面講「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這就叫先度自己;自己不成佛,怎麼能度眾生?所以佛法度人先度己,四弘誓願是回歸到自性的誓願。我們自己起心動念,六根對六塵境界就生妄想分別執著,錯了!諸佛如來他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叫諸佛菩薩;我們會起心動念,會分別執著,我們是凡夫。我們要學佛學什麼?就要學佛菩薩這一套的本事,根境相接觸的時候不生煩惱,只生智慧。妄想分別執著是煩惱,不起煩惱,只生智慧。智慧是什麼?智慧是一切通達明了;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是通達明了,決定不會起心動念,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所以示現的調伏,這個地方「眾生」,眾生就是我一個,我一個是眾生,外面都是佛菩薩示現;他們不是眾生,我是眾生,我才能夠得度。我們今天修學,你看看修多久?無量劫到現在;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把眾生是他不是我,這麼許多芸芸眾生,所以不能成就。無量劫搞到現在還是這個樣子,還在搞生死輪迴,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怪誰?怪自己錯會了如來的意思,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是錯會如來真實義,經典展在我們面前不懂!也許有人問,你怎麼曉得這個「眾生心」是自己?《華嚴經》後面有很明顯的證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佛慈悲用善財做一個樣子,將大乘修學做出來給我們看。善財是眾生,自己一身之外,依正莊嚴都是諸佛如來的示現,都是成就善財的。所以善財是什麼人?善財就是自己,自己真正發心修學大乘,真正發願這一生當中要成無上道,這個人就叫善財。你一定要懂得,十方世界依正莊嚴都是諸佛如來化現來度我的,讓我在一切人事物當中覺了事實真相。覺了就成佛,迷惑就是凡夫。
一切諸佛如來化現,這句話是真的!諸佛如來是什麼?諸佛如來是自性。經上不是講得很清楚嗎?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佛,我的身心也是佛,自性佛。我現在迷了,變成凡夫,我還要依靠自性變現的法界來啟發我、來覺悟我,我明白了,覺悟了,自性佛就現前,修行證果就是這麼一樁事情。普賢菩薩十句的教誨,哪裡要學,自自然然就做到了。「禮敬諸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諸佛,決定不敢有絲毫輕慢之心對待,第一條「禮敬諸佛」就做到了,哪裡還會有貢高我慢的心?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自然就沒有了。《金剛般若》裡面講的四相,一般人講這個好難做到!給諸位說,自然就消除了,有什麼難處?因為自性裡頭本來沒有!理明白通達了,煙消雲散。
修學關鍵就這個字,就「觀」這個字。每一位同修對於《般若心經》都非常熟悉,《般若心經》頭一個字就是把修行的綱領提出來了,「觀自在」。我們凡夫不會觀,凡夫是想,想就不自在了。想是什麼?胡思亂想,你怎麼會自在?觀就自在了。什麼是觀?不落在心意識裡頭叫觀,落在心意識裡面叫想。所以我們佛法叫參究,不叫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識,參究離心意識。怎樣叫離心意識?識是分別,意是執著,心是落印象;換句話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就是離意識,不執著就是離末那識,不落印象就是離阿賴耶識,阿賴耶是心,這叫離心意識。離心意識叫參究,觀!凡夫用心意識,就迷了。
可是迷從哪裡來的?迷從悟來的,這是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第一念是觀,第二念墮到心意識去了,諸位想想有道理。諸佛菩薩的本事,永遠保持第一念,絕不墮落到第二念。凡夫從第一念,一剎那之間就落二、三,那叫唯識所變,它就變了。佛菩薩只有唯心所現,不變,觀,所以他得自在。智慧自在,神通自在,受用自在,沒有一樣不自在,從哪裡來的?從觀來的,永遠保持第一念來的。觀與般若就相應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想就不自在,想跟煩惱相應,跟妄想分別執著相應,跟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相應,想不得!
所以大乘法修行提出的綱領:觀照。念佛也是觀照,但是現在念佛人不懂得觀照,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佛要懂得觀照,功夫哪有不得力之理?觀照功夫得力了,就照住,照住是得定;再提升照見,「照見五蘊皆空」,智慧開了,自性的智慧德能完全顯現是照見,第三個階段。我們生生世世不會用這個辦法,所以生生世世修行,說個老實話,只是跟佛法結一個緣而已,依舊是用輪迴心造輪迴業。用輪迴心來學佛,學來學去還是超不了輪迴,道理在此地,我們不會觀,不會觀我們起心動念,我們的念頭太複雜太複雜了。你能夠觀察到,你才能調伏,諸佛菩薩所示現的,我們看了,我們聽了,接觸到了,自自然然就調伏,妄想分別執著就沒有了。正念天王悟斯道,天王的名號叫正念,這就叫正念,與這個相違背的是邪念。我們今天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一天到晚搞是非人我、搞貪瞋痴慢是邪念,我們不是正念,如何從邪念轉到正念,這真正修行。《華嚴》好!這一部大經學了之後,要不能夠轉過頭來,不能在這一生成無上道,那真叫冤枉學了,真叫白學了。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四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贊佛,欲界三十三天偈頌,第七首:
【如來智身廣大眼,世界微塵無不見,如是普遍於十方,此雲音天之解脫。】
這是高勝音天王他的讚頌。長行裡面是「高勝音」,偈頌裡面是「雲音天」,是不是偈頌裡面有錯誤,這就很難講了。「高勝」用「雲」來表,意思也很好。天王他得的法門,是「知一切世間成壞劫轉變相解脫門」,他讚頌裡面敘說他自己修學的心得。
『如來智身廣大眼,世界微塵無不見』,這一句話裡面含義既深又廣,長行裡面我們看到他是「知一切世間」,說的是有情世間跟器世間。有情眾生現象最明顯的,他有生老病死;器世間有兩種,我們現在講植物、礦物;植物它的現象,有生住異滅;礦物,一直到星球,更大的是星系、銀河,都有成住壞空。所以佛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都是說明事實真相。這一些事實真相,如來看得清楚。「如來智身廣大眼」,「智身」是智慧之身,通常在大乘經裡面講是報身。佛有三身,一切眾生皆有三身;只是佛菩薩的三身,他自己很清楚、很明了;眾生雖有三身,迷惑了,自己確確實實不知道自己有三身。雖然如此,眾生的三身並沒有失掉。
法身是真身,為什麼稱為法身?合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身,這叫法身。佛法裡面,我們的禮服,佛家的大禮服是二十五條衣,常禮服是七條衣,工作服是五條衣。從前我們看到這個圖形,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知道二十五條衣四長一短,七條衣三長一短,五條衣兩長一短,總是前人給我們的傳說,佛家裡叫糞掃衣。在古時候,出家人的生活是托缽,三衣一缽,托一缽飯容易,但是要得一件衣就不容易了。那個時候物質條件非常缺乏,出家人的衣從哪裡來?都是拾取一般人破舊、不要的衣服,丟在垃圾堆裡面,出家人把它撿起來,看這個破爛的衣服裡面,還有可以用的,把它裁剪下來,然後拼湊起來,做為一件衣,這衣是這麼來的。剪下來的,當然這一塊一塊有大有小,如何給它縫得很整齊,面積大的就做五條衣、七條衣,面積小的就做二十五條衣。所以衣的來源不是一塊整匹的布,是許許多多人家穿過的舊衣服,把它剪裁縫製成一件衣服,是這麼來的,也稱之為「福田衣」。
可是表法的深義我們不懂,我這一次有機會到北京參觀歷史博物館,看到山東龍興寺出土的一批古物,石雕的佛像,看到他們袈裟上面的彩繪,我明白了。袈裟深義就是表法身,它的一格一格就是我們今天講多元文化,不同的族群。一塊代表一個族群,各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合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一個身,衣服穿著是一個身,所以袈裟象徵著法身,這是它的真義。為什麼有長、有短?佛法是平等法,這是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佛法裡面一切眾生個個都是第一,沒有第二;人人第一,法法第一,從來沒第二,佛法決定是平等的。長,二十五條衣四長,平等;為什麼有的地方是一半?我們明白了,一半,它還有一半,沒有在這個格子裡頭,代表的是無盡,無量無邊,它會延伸出去,這個延伸就是無量無邊。我們在石雕佛像裡頭得到這個啟示,非常有味道。
工作,這五條衣範圍小,像我們現在生活在地球上,我們為整個地球上眾生服務,這五條衣,範圍小,你的一件衣上沒有多少格,地球上的族類不多。二十五條衣是表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它格子就多,無量無邊。都有長短,都是表無盡。無盡方面,我們今天在這個地區服務,這個地區在無盡的裡面它是一個小範圍,所以五衣代表這個,七衣的範圍廣大。譬如說五衣代表我們一個地區,今天我們在香港,我們為香港各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來服務,這五條衣;七條衣代表中國,一個國家;二十五條衣表法界、表世界,很有味道。衣搭在身上立刻就想到,我們要犧牲奉獻,要為人民服務,要為社會服務,要為一切眾生服務,「如來智身」。
「廣大眼」,就像觀音菩薩示現的千手千眼,沒有一處他見不到。下面這一句是說他見的範圍,「世界微塵無不見」,極其細微之處他都見到了。總歸納起來,他所見到的就是大方廣,「大」是一切現象的本體,佛法講的自性,哲學裡面講的體性,宇宙萬有的本體,用一個「大」來代表。有體一定就有相,就現相,唯心所現;性體是真心,它現相,相用「方」字來代表。為什麼用方?方裡頭講有方法,也就是說它展現的相有層次、有條理,絲毫不紊,有次序,不亂。《無量壽經》上講「自然嚴整」,莊嚴整齊,自自然然的。我們看佛在經中,給我們描繪的華藏世界、極樂世界,真的是自然嚴整。有體有相,當然有作用,作用用「廣」這個字來代表,作用無量無邊,廣大無際。所以用「大方廣」表「體相用」,把虛空法界都說盡了。
我們今天居住的環境,大家都知道相當惡劣,環境不好,中國人常講「風水不佳」。如何不佳?被破壞了。怎麼破壞?妄想破壞了,被自私自利破壞了,被貪瞋痴慢破壞了;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是屬於識,這是妄想。本來是嚴整的,自然嚴整,因為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將自然嚴整破壞了,這是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地球,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空間,這個空間是太陽系、銀河系。在佛法裡面說,虛空法界、「世界微塵」與我們的心念都息息相關,我們的念善我們的環境就善,我們的念惡我們環境就變惡,「一切法從心想生」,決定是正確的,這是真理,是事實真相。
誰知道?諸佛如來知道。凡夫如果不通過諸佛如來的教導,我們怎麼可能知道?所以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無比的恩德,就是他的慈悲教化,讓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也能夠通達明了。明了之後,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什麼主宰?《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可以轉變境界。轉變境界從哪裡轉起?從自己本身轉起,容貌轉起,體質轉起,然後生活環境自然就轉變了。這個道理雖然很深,世間人也懂,中國算命看相的常說「相隨心轉」,他懂這個道理。相可以隨心轉,我們體質當然可以隨心轉,命運隨心轉。心轉了,相轉,體質轉,也就是你的健康狀況轉了,生活環境轉了,壽命也轉了。諸位從《了凡四訓》裡面不就看得很清楚嗎?很有效果。
正因為這個道理、這個事實,古聖先賢才教我們修行,修行就是做一個轉變而已。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把一切錯誤的念頭,錯誤的想法看法,錯誤的說法作法,修正過來,就叫修行。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常常教人「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念頭是根本,將不善的念頭修正為善念,將虛妄的念頭修正為真實,將染污的念頭修正為清凈,這叫從根本修。根本是修心,心善行就善,我們要懂得這個原理。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他從枝葉上下功夫;身體不健康,多災多病,他要求藥物來治療,這是從枝葉上下手。枝葉上下手效果不大,治病他不是根治,他是治標,不是治本,藥物不能控制,又發作了。諸佛菩薩懂得治本,治本是從心地上下功夫。
所謂是修行證果,果是什麼?果是根本,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明了真相,你的思想、見解、行持與事實真相相應,決定健康,一絲毫的毛病都沒有。出了毛病,出了問題,一定是與事實真相相違背。譬如我們說個最簡單的原理,也是事實,佛告訴我們心是空寂的,心是空、是寂,靈明;空寂是它的相狀,靈明是它的作用。那我們想想我們現在的心是什麼?我們現在的心不凈、不空,不是寂,心裡頭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心裏面妄念紛飛,你的心跟真心、跟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這就是所有一切疾病、業障、災難的根源。
誰知道?佛菩薩知道,古聖先賢大德們也知道,他們用的功夫就是在心地上用功夫,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修養清凈心。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他的心是多麼寂靜,他的心裡頭什麼都沒有,所以他對五祖才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何以常生智慧?因為真心空寂、靈明,靈明就是智慧。我們今天跟他恰恰相反,我們要見到五祖一定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為什麼生煩惱?你的心不空、不寂,所以把靈明轉變成煩惱。
佛家講「煩惱即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心要是清凈了,空了,煩惱就變成菩提;心裡頭有牽掛、有憂慮、有妄想,菩提就變成煩惱;菩提跟煩惱是一個東西。所以菩提跟煩惱不二,生死跟涅盤不二,就在迷悟。悟了,心是空的,心裡頭決定沒有牽掛,決定沒有憂慮、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充滿智慧。迷的人心裡頭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他那個心就不空;妄想一個接著一個,寂沒有了,寂是寂靜,寂沒有了。有妄想,寂沒有了;有分別執著,空沒有了。我們想想佛菩薩是什麼心,我們是什麼心?為什麼他有智慧,我們有煩惱?他說的話我們不懂,留下來的經書我們看也看不出意思,道理就在此地。
我們學佛出家,搞了幾十年,連天天披的袈裟,什麼意思都不懂,我要不看龍興寺出土石雕的佛像,這一生一世都不明了,沒人跟我講。一看到這個樣子,才恍然大悟,我這一趟北京沒白去。過去我在講經常常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個心、一個性、一個身,這個我講得很多。我看到這個石雕的佛像給我做證明,肯定了,原來一個心、一個性、一個身,就是這一件袈裟表現出來了。所以一切人事物都是諸佛如來化現,度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六根接觸要覺悟。能不能覺悟就在你的心之覺迷,心如果覺而不迷,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一不是悟處,悟處就叫道場;換句話說,無一不是道場,正是維摩居士在《維摩結所說經》裡頭講的。我們世俗人只看到寺院、庵堂叫道場,不知道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無一不是道場。
第三句說得好,『如是普遍於十方』。小而微塵,大而十方世界,這不就顯示一個身,一個心,一個性。這裡面有常住不變,有千變萬化,哪些是常住不變?諸佛如來的法性土常住不變,像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常住不變。它為什麼會常住不變?他只有唯心所現,他沒有唯識所變,相宗講他轉識成智,識變智不變。所以他容貌不變,沒有童年、少年、壯年、老年的變化,沒有,西方世界沒有;身沒有生老病死的變化,居住的物質環境沒有生住異滅的變化,沒有成住壞空的變化,那叫一真法界。「一真」兩個字是關鍵,一心是真心,決定沒有動一個念頭,動個念頭就二心。一心是真心,一念是正念,二念就是邪念,二心就是妄心。這是說明有不變的。
但是也有變的,哪些是變的?十法界是變的。十法界它是二心二意,要用相宗來講三心二意。三心是心意識,心意識是講阿賴耶,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這三心;二意是講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意根跟意識叫二意。十法界的眾生,都是用三心二意,那就有變化。這裡面四聖法界,雖然用三心二意,他用得正,正就是說與佛陀的教誨相應,所以他變化的幅度小;六道凡夫用三心二意,完全違背了佛的教誨,變化就大,宇宙人生真相如此而已。所以這裡面業因果報,世界的成住壞空,一切有情眾生,六道裡面升沉流轉,這些現象他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雲音天王從這個地方覺悟了,從這個地方解脫了。他看到事實真相,於是放下萬緣,回歸到空寂,這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修行證果。所以我們讀了他的讚頌,要知道怎樣學習。
《華嚴》這部經,實在是太好了!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生的圓滿教學,實在也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最圓滿的教化。我們這一生有幸能遇到這樣的大經,裡面給我們講得這麼透徹、講得這麼明了,而且不只一遍,無數次的重複,讓我們長時間熏修,所以比起其他的經論,我們修學受益要超過太多了,這是希有難逢的大經。當年武則天題的「開經偈」,就是為《華嚴》;《八十華嚴》翻譯完成,送給她看的時候,她在封面上題上這四句「開經偈」,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四句話講得太好了。請看第八首:
【一切佛子菩提行,如來悉現毛孔中,如其無量皆具足,此念天王所明見。】
這是成就念天王他的讚頌,他得的是「憶念當來菩薩調伏眾生行解脫門」。我們在長行裡面要注意「當來菩薩」,不是指過去,不是指現在,是說將來;他所講的將來就是我們的現在,佛滅度之後,正法、像法、末法都是當來。讚頌裡面第一句,『一切佛子菩提行』,這個「行」念去聲,是動詞,就是他們的生活行為,為眾生做好榜樣。正法時候他怎麼表現的,像法時候又是如何表現,末法時期又怎麼表現法,這是從時間上講三個大階段。這個大階段是以一千年做一個階段,第一個一千年,第二個一千年,第三個一千年,現在佛法是進入第三個一千年,末法時期。時節因緣不同,諸佛如來化現在世間,表演的方式也就不一樣。
另外我們還要從空間上來觀察,空間方所不相同,世尊當年出現在印度,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印度人的文化跟中國不一樣,跟其他地區也不一樣,差距很大,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早年出來講經的時候,就向大家報告,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佛法千變萬化,佛要普度眾生,必須要懂得本土化與現代化,才能令一切眾生歡喜接受。這兩句話的意思包得非常廣,這是「一切佛子菩提行」。印度這些高僧大德到中國來,完全隨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隨順中國的文化傳統。古印度人崇尚苦行,尊重苦行,中國人對苦行也讚歎,但是並不尊重,並不愛好。高僧大德到了中國不再托缽,接受帝王、大臣的供養,居住跟帝王的宮殿一樣,生活方式也跟帝王、大臣沒有差別,因為他們到中國來,身分是帝王的老師。古代居住環境要隨著身分,宮殿式的建築,普通人民決定不許可,可是這一些出家人行。為什麼?皇帝的老師,皇帝的老師居住的房子可以建宮殿式的。這是帝王顯示出尊師重道,提倡尊師重道,教化百姓。這些出家人接受帝王的供養,帝王都是做給人民看的,都是做給百姓看的。「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他這兩句話做到了。
出家這些人,都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而沒有堅持佛教給我們托缽,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沒有,能隨順,隨順大家就歡喜,歡喜他才能接受佛法。如果這些出家人到中國,堅持要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我們中國人感覺得為難,你在印度可以,在我們中國這個地區行不通。這是說明佛菩薩教化眾生,因時、因地、因人通權達變,顯示出諸佛菩薩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在印度隨順印度人的風俗習尚,到中國隨順中國人的風俗習尚,活的。
所以佛在大經上說,諸佛如來有沒有身相?沒有。正因為沒有身相,所以才能夠隨類化身。佛菩薩有沒有定法可說?無有定法可說,所以才隨機說法,活活潑潑。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佛菩薩,有妄想分別執著是凡夫,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看到佛菩薩的造像,最近我們看到山東龍興寺出土的,歷史博物館館長告訴我們,出土的佛像大概有四百多尊,我們看到一部分,每一個相不一樣。這是什麼意思?這顯示著隨類化身,一切眾生你喜歡什麼相他就現什麼相,他沒有一定的相。所以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都示現,像《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正因為如是,所以佛菩薩才能普度一切眾生,才顯示無量法門。這個法門你不喜歡,你喜歡那個法門,就教你那個法門。這個形相你不歡喜,你歡喜那個形相,就示現那個形相。
佛法傳到中國來,我們很清楚、很明白,隋唐極盛的時代,佛法分成十個宗派,分成十個宗,宗裡面又分派。為什麼分出這麼多?是應一切眾生不同的根性,喜歡《華嚴經》的學華嚴宗,喜歡《法華經》的學天台宗,一點都不勉強。隨著你的喜愛,隨著你的根性,隨著你現前生活的方式,你工作環境,你覺得哪個法門適合,對你有幫助而沒有妨礙,任憑選擇。眾多弘法的法師都是善知識,你喜歡哪個法師也任憑你選擇,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有法師大德皆是佛菩薩化現。
你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成功不成功的關鍵就在這八個字。古人修學成功的例子多,現在人修學成功的少,這問題出在哪裡?還是這八個字。古人遵守這八個字,所以成功的人多;現在人忽略這八個字,所以失敗的人多。在中國古時候,世法、佛法都講求師承,師承是跟一個老師學,聽一個老師的教誨,我們的修學才能紮根。根是什麼?根是戒定慧三學。所以在一個老師會下,要成就戒定慧;慧開了之後,這才可以離開老師,世俗人講「出師」,現在人講「畢業」,他學的東西畢業了。什麼時候能畢業?戒定慧三學成就,你才能畢得了業。畢業之後,參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畢業之後參學。換句話說,戒定慧三學必須在一個老師、一門裡面才能得到,你要同時親近許多老師、許多法門,戒定慧三學就不能成就,你所學的是佛學常識,是佛學的皮毛,你怎麼能得受用?
哪個是善知識?你心目當中最景仰、最佩服的這個人,就是你的善知識,你跟他學決定不退轉,決定不改變,你就成功了。我親近的善知識,未必是你的善知識;你親近的善知識,同樣也不是我的善知識。善知識的標準,就是自己對於對方是不是有真誠的恭敬心,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決定在自己對於善友誠敬而論。我對於這個善友沒有十分的誠敬心,他的學問再好、道德再高,對我不能產生影響的作用,我跟他一輩子也學不到東西。如果那個人,實在講,沒有道德,也沒有學問,但是我對他有十分的誠敬心,我跟他還是能得利益。為什麼?他所說的我相信,我依教奉行,這就能得利益。誠敬落實,就是依教奉行,接受他的教誨。不能依教奉行,對善友沒有誠敬心,跟一輩子也是白跟,得不到利益。
古時候善知識教導人沒有私心,決不是要莊嚴自己的道場,他沒有這個念頭,他對得起人。學人到他這個地方參學,他一接觸觀察就知道,這個人對於修學有沒有誠意。這個誠意表現在哪裡?尊師重道。如果他對於另外一個法師,或者是一個大德居士,他的敬仰超過對我,我一定不能收留他,我要推薦、介紹他到那個地方去。為什麼?他對我只有五分誠意,他在我這裡只能學到一半;他到那個人身上,他有十分誠意,他能夠修得圓滿,我怎麼可以耽誤他?一定要推薦介紹,說你的因緣在某個地方,你的緣分在某個人,這是我們在《大藏經史傳部》裡面看到很多這個例子。我初學的時候懷疑,他能夠知道一個人因緣在某一個地方,他不輸給那個人,那你為什麼不教他?到以後我們才懂,他確實有能力教,但是接受的人對他恭敬心不足,雖然熱心教誨,他受益有限,就是這麼個道理。這就是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於善友沒有誠敬心,一分利益都得不到,即使這個善友是諸佛菩薩再來,你也不得利益,這是事實。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舍衛大城弘法,他在舍衛大城居住的時間相當長,講了不少經。舍衛大城對釋迦牟尼佛生敬仰心的三分之一;還有聞名的,沒有親近釋迦牟尼佛的,換句話說,沒有跟釋迦牟尼佛見過面,也沒有聽釋迦牟尼佛講過經的佔三分之一;另外還有三分之一的人,完全不知道釋迦牟尼佛這個人,聽都沒聽說過。這是同在一個城市裡頭,顯示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緣分不一樣。所以善導大師說得好,我們成就有多少,利益有多少,「總在遇緣不同」。緣,說起來很複雜,四種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都不一樣。你必須了解這些道理,通達事實真相,你才懂得一切時、一切處,那一些佛子他們修的菩薩行。
我們處在此時此處,在這個環境當中,我們菩薩行應當如何修?不是隨隨便便學哪個人,那不行!我們跟他所處的時代不一樣,背景不相同,現前生活環境也不一樣,你怎麼個學法?他在那個時候,那種修學法成功了,自度度他;我們今天在這個時代學他,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度化眾生。這是智慧,沒有智慧不行。智慧必須要斷煩惱,把自己的業障障礙消除,然後才能夠做到恰到好處。所以佛法的教學、修學,自始至終沒有別的,破迷開悟而已。
破迷開悟的基礎是在斷惡修善,你要不能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就完全沒有指望。何以故?諺語有所謂「福至心靈」,斷惡修善是修福,福現前了,人忽然聰明、忽然伶俐,福到了心就靈;你沒有福,你的心糊塗,迷惑顛倒,你不會覺悟,佛菩薩來給你說法,天天講經說法,說了一百年,你還是迷惑顛倒。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你沒修福。福要怎麼修?先要斷惡修善,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這都在第一步。你們想想「凈業三福」,凈業三福頭一條裡面教你,「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是斷惡修善。你連這一條都做不到,其他統統沒有。就像蓋大樓一樣,這是第一層,第一層蓋不好,還想第二層?
我們今天學佛,不明白這個道理,忽略了,以為這是雞毛蒜皮小事。我要作佛,我要作菩薩,殊不知諸佛菩薩是從做人修起。人都做不好,諸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就沒有指望,先要把人做好。換句話說,先要把這四句老老實實做到,然後再學出世法。出世法還是從斷惡修善做起,那個斷惡修善的範圍廣、意境深,所以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想想看還是斷惡修善。再往上提升,才破迷開悟。「發菩提心」,這是破迷開悟,菩提是覺悟。「深信因果」,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性相、理事、因果通達明了,你才會深信;你不通達、不明了,你的信心從什麼地方建立?不可能!「讀誦大乘」是上求佛道,「勸進行者」是下化眾生,行菩提道。「凈業三福」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展開來就是全部的佛法。
我們今天自己有毛病、有習氣、有煩惱,不能改過來,就是不孝父母,就是不敬師長。老師對我們的教導,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聽了不信,聽不懂,沒有辦法做到,這個修學沒有根;後面「慈心」、「十善」就不要談了,根在「孝敬」。我們沒有孝順心,沒有恭敬心,所以一事無成。你們諸位也可以說親眼看到,跟方東美先生學的人有多少?跟章嘉大師學的人有多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的人有多少?幾個人成就?為什麼成就的人那麼少,不成就的人那麼多?就在「孝敬」兩個字。這正是印祖講得沒錯,一分孝敬他就得一分利益,就有一分成就,兩分孝敬就有兩分成就,十分孝敬就有十分成就,沒有孝敬心就沒有成就,跟老師的時間再久,都沒有成就。這是你們諸位看得到的,不是聽說。我這一點兒成就,沒有別的,就是有一點兒孝敬心,古聖先賢的話沒有講錯。
你們同學大家,今天我們在一塊學習,我不敢認為我是你的善知識、我是你的老師,我決定沒這個念頭;你們要以為我有這個念頭,你想錯了。我今天是什麼身分?跟大家在一起同學,我學的時間比你們久一點,從中幫助大家。我們以佛為老師,以法為老師,《無量壽經》是我們的老師,《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在一起共同學習。每一位你們得利益多少,都在你們孝親尊師這個心有幾分?你們有十分你決定得十分利益,你有五分你得五分利益,你有一分你得一分利益,你沒有這個心,你完全不得利益,修學時間再久都不得利益,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這一首頌我講了這麼多,只講了第一句,第一句是個重心。『如來悉現毛孔中』,這一句意味深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明天還講這一首。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五卷)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贊佛,欲界三十三天偈頌,第八首:
【一切佛子菩提行,如來悉現毛孔中,如其無量皆具足,此念天王所明見。】
這是成就念天王,在長行裡面我們看到,他所修學證果的法門,是「憶念當來菩薩調伏眾生行解脫門」。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當來」,說明諸佛菩薩教化眾生,要用現代的話來說,確實是多采多姿,正如《般若經》上佛常講,佛無有定法可說,佛也沒有一定的現相可見;佛的現形、說法,無一不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方法無量無邊,儘管方法不一樣,方式不相同,它的方向目標決定是一致的;這個方向目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明心見性。凡是向著這個方向、向著這個目標,就叫做佛法;與這個方向相違背,就叫做世間法。世間法跟佛法差別在哪裡?世間法是有障礙的。「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上有障礙,「間」就是界限,有此界、他方,是空間上產生的障礙,世間的意思在此地。對時空有障礙就叫世間,對時空沒有障礙就叫佛法,佛法跟世間法差別在此地。
佛法也叫出世間法,出是超出。用現代科學家的話說起來也好懂,科學家說我們這個世間有二度空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到無限度的空間,在佛法裡面講這叫世間,為什麼?它有障礙。三度空間的人見不到四度空間的人,四度空間的人見不到五度空間的人,所以這叫世間。出世間超越了,這些界限完全沒有,這叫出世間,超出時空的障礙,所以又叫做一真法界,叫做出世間,叫做佛法,佛法跟世間法的差別從這兒來的。
『一切佛子』,「佛子」是菩薩,在世間行菩薩道;他們是超越空間,再回到世間來行菩薩道。行菩薩道的目的何在?還不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超越。怎麼個超越法?那你必須要曉得這個世間從哪兒來的?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上的障礙從哪兒來的;間是空間上的障礙;佛告訴我們,時間跟空間上的障礙,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出生的現象。這個現象不是真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它是個抽象的概念;但是它確實有這個事,可是這個事不是真的。
我們在《百法明門論》裡面讀到時分、方分,時分就是時間,方分就是空間,佛把它排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這兩種排列在其中。不相應行法,就是它跟心法不相應,跟心所法也不相應,跟色法也不相應,但是它是從心心所、色法裡頭,變現出來的這麼一個現象,用現代的話來說,它是個抽象的現象,決非事實。但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現象存在,你就沒有辦法突破。所以佛告訴我們這個現象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它的來源,你就有方法突破。什麼方法?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突破了。
放下「執著」,就突破相當一個層面,六道裡面的時空突破了。所以只要不執著,二十八層天,下面到阿鼻地獄,你就能看得很清楚,就是六道裡面的時空你突破了;六道之外的,你沒辦法,還是有個界限。換句話說,諸佛菩薩生活的狀況你沒有辦法見到,那要怎麼辦?再把「分別」放下。分別放下了,你突破的時空層面又大了,大到什麼程度?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的生活狀況你看到了,你聽到了。但是一真法界法身大士他們的生活狀況,你一無所知,你還是有障礙。那要怎麼辦?佛告訴我們「妄想」,把妄想也放下,妄想也斷掉,你突破的層面更大了,十法界突破了,一真法界裡面諸佛菩薩生活狀況,你也一覽無遺!在哪裡見?虛空法界處處見、時時見,為什麼?它沒有障礙。
『如來悉現毛孔中』。「毛孔」能現,毛端也能現,微塵也能現,毛孔是正報裡面最小的,微塵是依報裡面最小的,大小這個障礙沒有了,大裡面能現小,小裡面能現大,佛在經上講「芥子納須彌」。芥菜籽很小,像芝麻粒一樣,須彌山很大,芥菜籽裡面容納須彌山,這是不思議境界。不但容納須彌山,容納須彌山有什麼希奇?容納虛空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在哪裡?在毛孔裡頭,在毛端裡面,在微塵裡面,這都是事實真相。所以你明心見性了,入法界了,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解是解開,解開什麼?解開所有一切的障礙。什麼障礙都沒有了,所以一毛端裡面見虛空法界,十方諸佛剎土都在一毛端當中見。『如是無量皆具足』,無量無邊的恆沙世界諸佛國土,「具足」是一絲毫欠缺都沒有。我們在一毛孔裡面,看到虛空法界諸佛剎土,這裡面所有的佛菩薩,以種種不同的形相,種種不同的法門,在教化一切還沒有覺悟的眾生。
我們看到天王的讚頌,就曉得這天王是什麼人?當然是諸佛如來化現的。如果真的是三十三天天王,三十三天是忉利天,是凡夫,欲界天,並不很高,哪有這種境界!所以看他修學的法門,再聽聽他的讚頌,就曉得他所修學的法門圓滿證得。這個境界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他見到了幾分;實在說,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入這個境界。初住菩薩向後還有四十品無明沒破,無明破得愈多,對於這些事實真相,就看得愈清楚、愈明了,這是真的。世出世間一切法中,唯有這一法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妄的。《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為什麼不放下?為什麼把這些事情耿耿於懷,天天還在造業?還在搞三途苦報?說老實話,人天都沒有分!這是講真的。
我們冷靜觀察這個世間,幾個人在造人天業?造人天業,則得人天福報。什麼是人天業?修五戒,修十善,修六度,修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他著相,他沒有離相,都是人天福。著相就是《金剛經》上講,他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論修什麼法門,修菩薩的六度,修普賢的十願,都是人天福。人天福裡頭有大福、有小福,修五戒十善是小福,修六度十願是大福,都離不開人天。如果著相,自私自利,干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像《感應篇》上所說的,我們最近所讀的、所講的,違背了性德的七條大惡,決定墮地獄;縱然是很輕,有意無意造的,也在餓鬼、畜生道。我們要認真仔細反省,想想自己的前途,那個路走到哪裡去了?
佛道、菩薩道決定要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那才是真正的菩薩道、佛道。離一切相,離什麼相?離妄想分別執著。我相是分別執著,人相是分別執著,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分別執著,為什麼還要搞分別執著?世尊在一生教誨當中,真是千叮嚀、萬囑咐,四十九年苦口婆心聲聲喚醒我們,我們還是不覺悟,還是在分別執著。我們冷眼觀察,搖頭嘆息,沒有福報!沒有覺悟!我們在此地所作所為,為的是什麼?只是給眾生種一點兒善根而已,我們做的效果如是。只是種一點兒善根,結一點兒法緣,他還是要搞三途六道,為什麼?沒有省悟過來,縱然是聽經聞法生歡喜心,沒有省悟過來。真正省悟過來,至少執著放下了,不再執著了。
《感應篇》我們念的「自以為是,剛愎自用,鐵石心腸,心狠手辣」,迷得太深,習氣太重,「狠戾自用」,自以為是,處處不讓人,最後自己吃虧,不曉得忍讓是大福德相。我們看孔子、看釋迦牟尼佛,在記載裡面,看他生平無論對什麼人都恭敬、都忍讓。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諸佛菩薩沒有成見,我們凡夫有成見。換句話說,諸佛菩薩沒有見解、沒有思想、沒有我,我以為怎樣怎樣,諸佛菩薩沒有,凡夫才有我以為怎樣怎樣,你以為怎樣怎樣,是六道凡夫。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哪有這些?所以你遇到佛菩薩,你問他,他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所以他們應化在世間「隨緣」,我們是業報到這個世間來「攀緣」,這怎麼會一樣?即使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弘法利生的事情,菩薩都隨緣。能做得成,眾生有福,很好!做不成,眾生沒福,也好!眾生遭到報應了,報應是消他的業障,他造的罪業應當要受這個報應,業因果報沒有人能代替,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也代替不了。等你受報,也就是說你的苦頭吃盡了,你後悔了,你覺悟了,佛菩薩再來幫助你,再來教導你。現在為什麼不來?現在來了沒有用,你不肯聽,你聽不進去;不但聽不進去,你還要毀謗,你還要起噁心對佛菩薩,那你的罪業不是更重嗎?所以佛菩薩來是慈悲,不來還是慈悲,不來是不想加重你的罪業,希望你受報時間縮短,希望你受的這些苦難能夠減輕。這是菩薩真實的慈悲,我們凡夫不了解,凡夫想不到,體會不到。所以成就念天王他的讚頌,我們要能夠理解,要知道怎樣去學習。
第九首偈是凈華光天王他的讚頌報告,他所修學的法門,是「了知一切諸天快樂因解脫門」。世間人哪一個不期望離苦得樂?苦有苦的因緣,樂有樂的因緣,你要是不明了,不懂得修學,苦你離不開,樂你得不到。我們看這首偈:
【世間所有安樂事,一切皆由佛出生,如來功德勝無等,此解脫處華王入。】
『華王』就是凈華光天王,他入了這個境界,他懂得了。這一首偈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佛」字。『世間所有安樂事』,安穩快樂。「世間」就是佛法常講的三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都是講十法界,智正覺世間包括了世出世間依正莊嚴,這一句這個世間就全都說到了,我們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裡面所有安樂之事,安樂的範圍太大太大了,深廣無際。真正的安與樂,安穩、快樂都是「由佛出生」,這一句話怎麼講?都是由於佛菩薩教誨而得到的。「佛」這個字在此地,就是代表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世間的聖賢都是佛菩薩應化的;我們在這個經裡面看得特別明顯,使我們深信不疑,佛菩薩應化的!只是我們凡夫不認識,契入華嚴境界的人明白了,認識清楚了,這是從事相上說。從理上講,這個佛是自性,佛是什麼?佛就是心,心就是佛,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
佛在大經上又告訴我們「真妄不二」,這個話很有味道,這是華嚴境界。唯心所現的是佛境界,唯心所現的是真佛,真的佛境界。華藏世界唯心所現,極樂世界唯心所現,我們常常念《無量壽經》,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真佛,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經上說得很明白,極樂世界有許許多多珍奇的鳥,這些鳥都會說法,鳥是畜生道,它不是畜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阿彌陀佛的化身,化作眾鳥來給你說法;不但化眾鳥,而且還化樹木花草、還化流水、還化清風,整個自然界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你說它是不是真佛?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我們投身在阿彌陀佛懷抱之中,整個世界就是阿彌陀佛。華藏世界整個世界就是毗盧遮那如來,這一點兒沒錯。
我們再想想,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在不在華藏世界之中?在不在極樂世界之中?在!華藏、極樂無限大,十方諸佛剎土都在其中。我們今天見色聞聲,我們這個世間依正莊嚴,不是諸佛化現,從哪兒來的?諸佛化現是真實的安樂,極樂世界。可是我們自己不善,我們自己偏偏要打妄想,自以為是,自以為是這裡面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於是把極樂世界變成了極苦世界。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自以為是來的,苦從妄想分別執著而來的,所以把安樂變成苦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應當接受佛陀的教誨,『一切皆由佛出生』,依照佛的教誨去做,依照佛的教導去思惟。
人不能沒有思想,凡夫在迷,迷就有思想,覺悟的人沒有思想,迷的人一定有思想;不但六道凡夫有思想,四聖法界還是有思想。四聖我們講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家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賢首家所說的小教佛、始教佛,都沒有離開十法界,他們都有思想。四聖法界的思想好,完全聽從佛的教誨;六凡裡面這些人的思想,不相信佛的教誨,違背佛的教誨。六道裡頭也有不少學佛的?沒錯!他信佛,他也學佛,佛所講的他也理解,做不到,不能夠依教奉行;或者也能做,做個百分之一、二,不管用!如果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就不在六道,你就到四聖法界了。所以四聖法界那些人是學佛,真正能夠依教奉行,做得很認真,做得很圓滿,他統統都做到了。
統統都做到,為什麼還有四個階級不同?這四個階級不同,就是對於妄想分別放下多少不同。譬如說我們人間,佛教給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全做到了;佛教給我們修六度萬行,我們也做到了;佛教給我們修十大願王,我們統統都做到了。「我」做到了,「我」沒有忘記,也就是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具足;你全做到了,你學得跟普賢菩薩一模一樣,你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明白這個道理嗎?所以看他對於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多少,那個不一樣,才有四個階級差別,差別是從這個地方產生的。
由此可知,佛在《金剛經》上講的那兩句話:「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那個「離一切相」重要!阿羅漢離一切相少分,菩薩離一切相多分,通教、別教的佛離一切相比菩薩又進了一步,沒有徹底放下,徹底放下他就不在十法界,他就入一真法界了。所以能不能脫離輪迴,能不能脫離十法界,關鍵就在離相。《金剛經》上說得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他是菩薩,像我們一般人一樣受了菩薩戒,持戒非常精嚴,真正在這個世間行菩薩道,有慈悲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戒律清凈,但是他沒有離相,佛說他不是菩薩。
菩薩有等級的,天台家所講的「名字菩薩」;名字菩薩是很糟糕,受了菩薩戒,根本沒有去做,他掛名的,那叫名字菩薩,那種菩薩還要墮三途。第二種是「觀行菩薩」,觀行菩薩依教奉行,功夫得力了,但是著相;觀行位將來是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再往上提升是「相似菩薩」,不是真菩薩,但是跟菩薩很接近,他也能放下一部分,我相、人相他不執著,眾生相、壽者相沒有放下,我們講我執放下了,法執還有,法執猶存,他可以離開六道輪迴,他出不了十法界。出不了十法界,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即非菩薩」,《金剛經》上講菩薩的標準是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裡頭法身大士,那叫真的菩薩。所以他是即非菩薩不是法身菩薩,你四相沒有破,你不是法身菩薩。最高的你是相似菩薩,用天台的話來講;《金剛經》上的標準是「分證菩薩」,你不是分證菩薩,你頂多只是相似位的菩薩、觀行位的菩薩,最下等的是名字位的菩薩,有名無實。
我們讀經,佛在經上苦口婆心的叮嚀我們,要「深解義趣」;你對於經義解得不夠深、不夠廣,你怎麼會得受用?你解得深、解得廣,你就有能力契入,入佛境界,入菩薩境界。這就是方東美先生往年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不入法界不是最高的享受,入法界才是最高的享受。這個高,超過六道,超過十法界,契入這個境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易如反掌!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自在無礙,哪裡還有懷疑?哪裡還有猶豫?這個法門任何一個人一生都可以取得,你在這一生能不能證得?善導大師的話:「總在遇緣不同」,你要遇的緣殊勝,你一生當中決定可以得到。入這個境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跟諸位說,生實報莊嚴土!
我再把話說明白一點,分證菩薩生實報莊嚴土,相似菩薩生方便有餘土,觀行菩薩生凡聖同居土,名字菩薩沒分。這些階位總在離相差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一切善法裡面第一大善,世出世間無比的善法,就是弘法利生。今天誰在做弘法利生的事情?不是我們講經說法的這些人,是在世主,菩薩世主。李木源居士在新加坡做弘法利生的事情,他入了階位,最低限度觀行位,我們今天想到,除非他不願意往生,他要願意往生,決定得生。杭州東天目山齊素萍居士是菩薩,至少也是觀行位,將來決定得生凈土。鬼神都跟她講,她曾經問這些鬼神,她說:你怎麼曉得我將來決定生凈土?她說:我自己都沒有把握,你怎麼知道我一定會生凈土?她一定會生!為什麼?那些鬼神明經,他聽經,過去生中就聽了不少,現在還向她要求要增加聽經的時間,聽得多了,熏習多了,了解義趣。你就曉得什麼樣的因會得什麼樣的果報,一點兒都不錯。所以我很清楚,我知道李木源決定往生,齊素萍決定往生,為什麼?他們在行菩薩道,他們這一生全心全力干一樁事情:弘法利生。弘法不一定要自己講,請法師來講就行了。齊素萍還請不到法師,怎麼辦?請錄像帶。由此可知,問題只在你發心不發心,只在你覺悟不覺悟,覺悟決定發心;心沒有發出來,還不覺悟,還在迷惑顛倒,還在名字位中,連觀行都沒有到;果然達到觀行位,他就真幹了!
我們今天選擇的是出家的身分,出家是一切盡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捨得乾乾淨淨,全心全力用在經教上,每天以經教來熏習,從這個地方悟入,契入菩薩境界。配合一些菩薩,那菩薩來找我們,要合作才行。我們是一個很好的教員,但是要有學校讓我們去教,要有校長來請我們,來聘請,我們才能夠起作用。如果沒有道場,沒有這些校長來聘請,我們縱然有能力,也沒有地方發揮,也不起作用。所以只要我們有心,真心去做,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無私心的去做,無條件的去做,自然有諸佛菩薩化身來協助。
李木源是佛菩薩化現的,齊素萍也是佛菩薩化現的,我怎麼知道的?從《華嚴經》上看出來,凡聖就在一念之差,這一個念頭轉過來超凡入聖,轉過來破迷開悟,問題只看你轉得過來跟轉不過來。轉不過來,原因是我們聞經太少了,確實大多數關鍵都在此地。能轉過來,還是聽經聽得多,解義解得深,這才能轉得過來。
我是個凡夫,中下根性,不是上根人。我講經講了四十年,前面二十年非常艱苦,我們沒有現代化的設備,所以所講的東西沒有留錄音、錄影,後面的二十年才有這個設備。我講經二十年才有「台北華藏圖書館」,當時承蒙紐約有兩位同修,名字我都記不得了,他到台北來,在圖書館聽了幾天經,聽了很歡喜,想請我到美國去。那個時候不可能,我也沒辦法出國,他就跟我商量,可不可以你講經把它錄像錄下來,把錄影帶寄給我們?我說這個方法可以,但是我們沒有能力,沒有這個設備。我記得那個時候,他供養了兩萬美金,換成台幣大概七十多萬,我們拿這個錢,在日本採購第一套錄像的設備,所以圖書館就加了兩個字,叫「視聽圖書館」。我講經二十年,我們才有這個設備。以後所講的東西,在那個時候錄影的設備成本很高,我們供養收入很有限,所以錄像帶的流通不普遍,但是錄音帶流通普遍了。所以這些錄音帶、錄影帶,幫助了許許多多沒有因緣到現場聽經的人,他們得到了一分利益。在這後二十年當中,錄像帶跟錄音帶幾乎傳遍了全世界,這是借著近代科學的工具,將佛法普遍的宣揚。
最近三年,台灣地區有不少同修,將我們講經的錄像帶提供給電視台,所謂的第四台,我都不太清楚,每天有三、四個小時播放,所以現在很多台灣同修都認識我。昨天我去辦事,見到兩個人,他看到我很熟悉,在台灣電視螢幕上看見的。去年年初,美國一班同修,將我們的錄像帶在電視上廣播,聽說每一個星期有五天,每天播出兩次,電視台廣播一次是半個小時,它一天播兩次。他告訴我兩次,第二次是在夜晚,半夜廣播,那個不收費的。很難得,現在有七家電視台在播放,整個北美洲都能夠收得到,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馬。楊一華居士告訴我,他們現在所收到的這些資訊,每天收聽這個節目,已經超過兩萬多戶。我們是用中文廣播的,如果用英語廣播,我相信收聽的人就更多了。我們要努力,希望我們的翻譯小組多下一點兒功夫,製作英語的錄像帶,幫助西方人就更多了。夏威夷也在播錄像帶,每個星期有幾次;再就是澳門,澳門聽說每一個星期有四次。我相信這種方法,將來一定是愈來愈多;換句話說,聽經的機會多了。
可是從古今諸大德修學經驗裡面,我們體會到要真正成就,真正叫我們覺悟回頭,一定要長時間的熏修。一天在電視裡面,聽半個小時、聽一個小時不夠用,那要怎麼辦?我們可以從電視裡頭把它錄下來,錄下來之後反覆聽。每天能聽四個小時才管用,如果每天聽經聞法不足四個小時,你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回頭不容易。能夠回頭的那是上根,不是中下根性的人,中下根性的人回不了頭。除非每天有四個小時,每天不間斷,有個五年到十年,就行了。
所以諸位看看我這二十年當中,二十年前所講的錄音帶還有留著,大家不妨把我每年所講的這些錄音帶、錄像帶,你去聽聽比較比較,你就能很明顯的看出,我的境界年年不一樣。為什麼會年年不一樣?熏修時間長短不一樣;二十年的熏修,三十年的熏修,四十年的熏修,不一樣。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深深體會到,教學要時間長。所以一個道場二十四小時不斷的講經,二十四小時不斷的念佛,這叫真正道場,這個是如來第一道場。二十四小時講經到哪裡去找人講?用錄像帶,一部經都可以,二十四小時不斷的重播。
一部經,我在洛杉磯勸導同學們,特別是趙立本居士,他是個大學教授,退休了,這個人善根非常深厚,他只學兩部經:《六祖壇經》跟《金剛經》。他拿到我的錄像帶,告訴我他已經聽了二、三十遍;我告訴他不夠,繼續再聽,要聽上一百遍、兩百遍。他很聽話,真的去做到了,現在變成《壇經》跟《金剛經》的專家。他講得很好,熟了,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這就是說從名字位提升到觀行位了。他告訴我,他念佛求生凈土,我說,行!江味農居士就是這個辦法,「教宗般若,行在彌陀」,決定得生凈土。由此可知,我們學哪個法門,學哪個經典,真的是可以隨著自己的愛好,無論學什麼經、學什麼論,只要你一門深入,長時間的熏修,你就有成就。不能夠多,不能夠雜,一多一雜就亂了;你將來可以成為一個佛學家,通宗通教,你的煩惱習氣完全斷不掉,你依舊出不了輪迴;你只停留在名字位中,觀行位都做不到。這是我們學佛,無論在家、出家要警覺的。
我們學習目的究竟何在?真正為了生死,真正為脫輪迴,真正為過佛菩薩、佛華嚴的生活,那你就要真干,你就要依教奉行。如果你想過凡夫的生活,世間的榮華富貴你也能得到,時間不長,為什麼?你過這種日子,你還沒有辦法避免不造業。縱然你這一生不造業,你知道你過去生中有沒有造罪業?這一生的福報享盡了,過去生中罪報現前,你又怎麼辦?果報通三世,力量強的先牽著你走,非常可怕!不能不警覺。所以一切世間的安穩、快樂,樂事,確確實實都是由佛出生的。這個佛是廣義,不是狹義,這個佛包括世出世間所有的大聖大賢,他們的教誨。
第三句『如來功德勝無等』,這一句是讚歎,讚歎佛的教誨,功德之殊勝,在世出世間裡面找不到跟他平等的。這個話是真實話,確確實實沒有能夠跟他相等的,為什麼?諸佛菩薩的教誨,全是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十法界聖賢沒有見性,沒有見性是從意識裡頭流出來的;意識流出來的,最殊勝的功德是藏教佛、通教佛,這是達到最殊勝的,比不上自性流露。如來功德是自性流露,諸位想想,藏教、通教的佛都不能比,往下的權教菩薩、聲聞、緣覺不必談了,六道裡面的聖賢那就更不用說了,怎麼能跟他相比?
這一句裡頭的義趣,我們要有能力辨別,要能夠很清楚的看出,我們才知道「一切皆由佛出生」這個大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明了之後,我就懂得應當在哪裡學。你明白了,你覺悟過來了,你要問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這些經典,我們今天講《大藏經》,這麼大的分量,我到底從哪一部經學起?沒錯,問得好。有能力的人,過去弘一大師說得好,弘一大師給知識分子介紹佛法,告訴大家從《華嚴經》下手,有見地!而且特別指導從《華嚴疏鈔》下手,怕《華嚴經》你看不懂,你再看看古人的註解,《疏鈔》是解釋《華嚴經》的,清涼大師的《疏鈔》。這是在半個世紀之前。
這個事情又過了五十年,現代的人不念聖賢書,不但不念聖賢書,不念文言文,這麻煩大了!經典、古人註解是文言文寫的,現在拿到面前看不懂。所以印光法師把這個標準又降低了,教我們從哪裡下手?從《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彌陀要解》、《普賢行願品》,從這裡下手。祖師大德的一片悲心,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到了,慈悲到了極處!印光大師說的這幾樣東西,現在人還是困難,所以我們將這些教材細細的講解。現在入門,我們寫成文字,很多人不願意看書,看到厚厚的書討厭、頭痛,他還沒有翻頭就痛了,怎麼辦?聽,聽可以,所以錄像帶、錄音帶是現代人最喜歡的。科技不斷在發展,大概在將來以後,光牒代替了錄像跟錄音,我們現在把這個東西做成光牒,幫助廣大群眾。
可是《華嚴》重要,《華嚴》是圓滿的教學,不用《華嚴》就很難把我們境界向上提升,《華嚴》是提升境界最殊勝的方法;因此我們的《華嚴》,也把它變成光牒、變成錄像帶,來幫助大家;希望大家不要看到這部書,這麼大,嚇死人,信心完全沒有了。所以我現在講《華嚴》,也不講第幾卷、第幾頁,不講了,我只講這一段經文。為什麼?這一段經文,我們將來做光牒就附印在光牒上面,你不需要去看全經,你聽這一片,就看這一片這幾句經文就在上面,方便!聽一次得一次利益,聽十次得十次利益,果然天天聽,喜歡聽,不斷的聽,你這一生決定成就。我是個過來人,我有體驗,我把我學習的經驗貢獻給大家,佛法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一生當中確實可以得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六卷)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贊佛,欲界三十三天偈頌,第十首:
【若念如來少功德,乃至一念心專仰,諸惡道怖悉永除,智眼於此能深悟。】
這是智日眼天王他的讚頌,也是他的修學報告,在長行裡面我們讀到他得的法門,是「開示一切諸天子受生善根俾無痴惑解脫門」,他的讚頌也就是敘說這樁事情。第一句就是講善根,「少功德」這是比況的話,「念如來少功德」,就能有這樣殊勝的果報,何況是更殊勝的大功德。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裡頭有簡單的註解,他說前面兩句就是長行裡面所說的善根。如來的功是無量劫的修積,德就是修功而有所得,這個德就是證果。我們具體來說,德是轉凡成聖;功在哪裡講?功是斷惡修善,轉迷為悟,這是功;超凡入聖,這是德。這個話說得是很簡單,裡面的意境無量的深廣。
佛教導初學,只要我們掌握到綱領、原則,這就是「少功德」。確實我們初學是要從這個地方入門,從這個地方下手,少到極處我們學起來就方便。最少的是什麼?就是「十善業道」,這是最少的。最少的修學到圓滿,還是這個功德,並沒有別所改變。我們在許多地方看到佛的畫像,塑像裡面比較少,畫像裡面很多;我們看到佛像,佛像都有個圓光,頭部有個圓光,圓光上面諸位要仔細去看,常常看到有三個字;這三個字有用梵文寫的,也有用藏文寫的,也有用中文寫的,寫法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嗡、阿、吽」這三個字。造佛像,佛頂上不寫別的,寫這三個字。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就是十善的圓滿。嗡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身三、口四、意三,做到圓滿就是佛。所以十善業不能不講求,不能不常念,不能不認真修學。
天王在此地教我們,「若念如來少功德」,什麼叫念?這一句關鍵,就是「念」這個字。所謂「念茲在茲」,念是心上真有,心上沒有那不叫念。「念」這個字,這個字在六書裡頭是「會意」,你看看這個形相,體會它的意思,上面是「今」,下面是「心」,現在心上真有,就叫做「念」。這個意思不是口念,有口無心,那個就沒有念。心上真有,必定就表現在生活行為上,表現在生活行為上純善。心上真有是心善,念頭上有是意善,表現在行為上是行善。人能夠修這三善,這三善永遠保持不失,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我們念少功德,這不講多,念少功德,真的要去做。
這十善就是諸佛如來的行經,經有教、理、行、果,這是行,教給我們怎麼去做。言說,今天我們看的經本,這是教經,教科書。教裡頭有理,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理講到極處,就是《華嚴》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講到極處;千經萬論,無非是解釋這一句話而已。理通達明了之後,一定要這樣作法,這個做才如法,這個做與理相應。如果違背了,那就與體性、與理就不相應,與理不相應的就造業。所以十惡是業,造十惡業輕的是畜生道,重一點的是餓鬼道,極重是地獄道,我們要懂這個道理。翻過來修十善業,十善業裡面下品的修羅道,中品的人道,上品的天道。六道輪迴業因果報,就是這麼一樁事情。
如果能夠離相修善,那就超越輪迴。在三界裡面,我們學佛,不僅是修十善業,你修四諦也好,修十二因緣也好,修六度也好,修《法華》、《華嚴》都好,只要你著相,你就出不了三界,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懂得。不管修哪個法門,只要著相就是六道裡面的福報,出不了三界。為什麼?六道是執著變現出來的,我們常講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沒有把執著丟掉,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執著沒有了,還有分別;分別是法執,執著是我執,我執破了,還有法執,分別沒有舍掉,不能脫離十法界。所以你不論怎麼修,修得再好,天台家六即佛裡面相似即佛;你成佛了,你是相似佛,十法界裡面的。一切都不分別,分別也舍掉了,超越十法界,你就證得分證果位,這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我們確實看到很多修行人修行得很好,分別執著沒有放下,所以他在修學生活當中,他的心不平,心有高下,我學得好,你不如我,他修得很好,我不如他,他有分別、有執著,這個果報都是在六道,三善道。如果嚴重的分別執著,修一切善法裡面還造惡業,為什麼?戒經裡面所講的自贊毀他;自以為修得不錯,很好,其他的是修邪道,輕慢別的修行人,這造罪業。這個罪業我們千萬不要把它看輕,很重,為什麼?他謗佛、謗法、謗僧。譬如我們修凈土,我們看到學禪的、學密的、學其他宗派的,如果以輕慢心毀謗他們,你們想想禪是佛講的,密也是佛說的,教也是佛傳的,豈不是謗佛,謗法,謗修那些法門的人?這個罪業,念佛都不能往生。許多人不懂得事實真相,有意無意之間造作極重的罪業。
我們在前年,也在居士林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詳細講過一遍,那是我第三遍講;我在台北講過一遍,在美國講過一遍。這個經裡面所說的,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末法時期出家人毀謗三寶,果報在地獄。正是應了諺語裡面所說,「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出家人墮地獄。出家人為什麼會墮地獄?不明事實真相,最容易犯的自贊毀他。實在講讀經、聽教,不解如來真實義,心量很小,不曉得這種嫉妒、障礙、毀謗、侮辱,將來果報太可怕了!為什麼要造這個罪業?為什麼不學佛菩薩?
佛菩薩慈悲到極處,《華嚴經》上理講得透徹,方法講得精細,後面還帶表演。你看這五十三參,五十三位修行人,每一個人修行的法門不一樣,他們的態度自己謙虛,讚歎別人,沒有看到毀謗。每一個人都說,我自己的根性不如那些善知識,我只能修學這個法門;不毀謗別人,學佛最低限度要學到這一點。不但對於佛家各宗各派決定不可以毀謗,只有讚歎,沒有毀謗,對於其他的宗教亦復如是,我們也唯有讚歎,決定沒有毀謗。他們說他們是正法,我們是魔,我們聽了之後不放在心上。他為什麼有這種說法?他沒有讀過佛經,他不了解。所以我們對他的態度,我們看他們的上帝是佛,我們看他們的傳教師是菩薩;我們的看法,他是真的菩薩、真的佛。我們現在念的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忉利天,就是他們稱的天主,這些忉利天主哪一個不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是真佛,不是假佛。他們的傳教師、牧師、神父都是菩薩化身。他們的信徒不認識我們,我們認識他,所以就絕對不會跟他一般知見。
佛法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無邊,不分族群,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信仰,普度。我們見到他跟他致敬,稱他佛,稱他菩薩,就度了他。他說我們是魔鬼,我們說他是外道,那彼此永遠在打架,都度不了。度就是今天講的協助、幫助,為眾生服務。他跟我們敵對,我們想跟他服務,他不接受,那有什麼法子?我們有服務的熱忱,也要得到他們歡喜接受。然後我們想想,我們這種熱忱服務,如何叫他歡喜接受,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做的。頭一樁事情,要把自己錯誤的觀念轉過來,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今天我們說這個話大家好懂,要說「就是自己」,你聽了會迷迷糊糊,你反而搞不清楚;給你講一個生命共同體,你比較容易接受,慢慢的再把你的境界向上提升。
佛家從理上講,說到佛法的教學,是高度智慧的教學,究竟圓滿智慧德能的教學,它不是別的。克實而論,佛法的目的就是教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這是佛法教學終極的目標。它教我們生活,從它教學內容裡面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係,我們今天不懂,佛懂得,儒家懂得,世出世間大聖大賢都懂得,人與人要相親相愛,要彼此尊重,要互助合作。基督教的《新舊約》里「上帝愛世人」,我前個月在雪梨,跟天主教他們召開的宗教會議,總共有五個宗教參加,我也提出「上帝愛世人」,沒有說「上帝愛信基督教的世人」,沒這麼說法,我們學佛的也包括在其中。你們排斥我們,上帝愛我們;你們排斥其他宗教,上帝不排斥。上帝說你是世人我就愛你,沒有說宗教,沒有說哪個國家,可見得上帝心量大。佛要度一切眾生,也沒有說分派別、分族類、分宗教,沒有!所以往高一層次去看,平等的。妄想分別執著上帝沒有,佛菩薩沒有,我們這些人有,我們錯會了佛的意思,也錯會了上帝的意思。所以要懂得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怎樣相處。
第二教導我們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我們今天住在這個地球,地球是我們生活環境,我們不了解環境對我們的關係,任意破壞。所以現在大家都警覺到,地球生態環境被破壞了,破壞得太嚴重了!破壞嚴重,諸位要曉得,地球要懲罰人類。怎麼懲罰?地震不就懲罰嗎?天然災害就是大地、我們的環境懲罰我們,我們所作所為對不起它。不要以為樹木花草、磚頭瓦塊無知,那你就錯了,它不是無知,《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對它過分了,它對你也有報復。所以如何善待自然環境,這就是現在所提倡的環保。我們要對得起我們居住的環境,我們使用的這張桌子要擺得整整齊齊,擦得乾乾淨淨,對得起它。我們居住的房舍,也布置得整整齊齊,它也歡喜;我們歡喜,它也歡喜。我們要是搞得很凌亂,搞得好骯臟,我們看到難過,它也難受。這是佛第二個教導我們,如何跟自然環境,要了解這個關係,要知道怎樣相處。
第三個教導我們怎樣與天地鬼神相處,這是佛陀的教育。天地鬼神與我們有密切關係,學佛的人大概都能夠肯定,人有過去世、有未來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過去無量劫來,我們的生活環境是多元的,哪一道我們都曾經去過。這個虛空世界,我們現在講星球,哪一個星球我們都曾經住過,這裡面所有一切眾生,跟我們都有發生許多關係,親屬的關係,父母、兄弟姐妹的關係,同學、同道的關係,太多太多了。我們要知道,要如何與天地鬼神共處。所以古時候,上自帝王,下至庶民,懂得祭鬼神,祭鬼神就是跟鬼神打交道。祭山川,平民祭祖先,祭灶神,祭門神,這是中國民俗,民間百姓明白這些事實真相。
所以儒、佛都教給我們修孝敬,這是儒、佛教學的中心理念,要行孝,要行敬,孝順一切眾生,禮敬一切眾生。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這是佛的心,這是菩薩行,只有菩薩對一切眾生盡孝,以孝親尊師的心孝敬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是自己性德自然的流露,沒有絲毫勉強。你沒有見性,你做不到,縱然做勉強。見了性,是自性裡頭自然流露,佛家講「法爾如是」。眾生無論怎麼樣作惡,無論怎麼樣悖逆,可是佛菩薩對眾生一片孝順、一片尊敬。說穿了,一個是明白人,一個是糊塗人,明白人跟糊塗人不一樣,你雖糊塗,對你還是一樣的尊敬、孝敬。翻過來我們哪一天真的覺悟、真的明白,一定跟佛菩薩一樣,決定沒有兩樣。
所以你要問:我幾時成佛,幾時成菩薩,入佛境界?就從這個地方,你去了解。你能對一切眾生,真誠的孝順心、尊敬心,你就入佛境界。即使對你的冤家債主,這個人對你不善,欺負你、侮辱你、陷害你,置你於死地,你還是孝順心,還是尊敬心,這是佛菩薩。這樣的惡人,我的冤家對頭,算了,我不跟他作對已經算不錯了,我還對他好?你還是凡夫,你距離佛的境界還有很遠很遠。要學,怨親平等。怨親平等是在現前這個時候跟你說,境界往上一提升沒有怨親,怨親一如。宗門常講「識得一,萬事畢」,「一」在《維摩經》上講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華嚴經》上講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怎麼現前的?一個真心,唯一真誠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真法界就現前。我們凈宗講「一心不亂」,你就證得。這是我們講「少功德」,你只抓到這一點點。
『乃至一念心專仰』。在凈土宗裡面,《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比「一念心專仰」,還要次一等。一念心專仰,這是最高的層次,這是到一心不亂。所以有很多修凈土的同修跟我講,《彌陀經》不容易,我說什麼地方不容易?「一心不亂」做不到!都是講老實話,一心不亂是真不容易做到。可是要換一句「一向專念」,他聽了,這個我還勉強可以做到。一向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一向專念是什麼境界?在我們凈宗法門裡面來講,一向專念是功夫成片,就決定得生。
所以「三輩往生」告訴我們的條件,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是諸位要記住,一向專念,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發菩提心,只要有一向專念,這個一向專念,第十八願裡頭講,十念、一念就決定往生。可見你念得不要多,十念、一念就決定往生,關鍵在發菩提心。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信願就是菩提心,真信切願,蕅益大師講那就是無上菩提心。印光大師對這個說法非常讚歎,他說自古以來沒有人說過,真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所以一念、十念決定往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淺深,這一向專念功夫淺。但是淺深,我們也不能就文字上看,文字上看你們能看出來嗎?上輩往生的也是這兩句話,中輩、下輩的還是這兩句話。我們要從哪裡看?下輩往生的一向專念功夫淺,那個一向專念就是功夫成片,中輩往生的事一心不亂,上輩往生的理一心不亂。可見得他既然分三輩九品,都是一向專念,決定功夫有淺深不同,發心也不一樣,也有程度上的差別。
我們也曾經聽人說,齊素萍居士曾經說過,她有把握決定往生,我聽了點頭相信,我一點兒都不懷疑。為什麼?她心是阿彌陀佛的心,所做的是阿彌陀佛的事,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除非她不願意往生;她只要一念,就決定往生。她沒有自己,沒有私心,完全為眾生、為佛法,而且一心專為凈土。李木源居士不說,我也肯定他決定往生。你乾的是什麼,你心裡起心動念是什麼,你做的是什麼,非常明顯。心裡想的,所作所為,彌陀事業,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事情做得成功、做不成功,做得大、做得小,緣上的問題,不是發心的問題,所以緣薄,有問題。緣殊勝,這事情做得很圓滿,做得很成功,做得很大;緣不殊勝,小做,範圍小一點,利益眾生的人數少一點。但是大小都很難斷定,為什麼?事雖然在眼前,影響力很廣,如果道場很小,人不多,可是往後影響力很大,他的功德成就依舊是不可限量。這個道理《了凡四訓》裡面講得很透徹,不能單看這些事相,要看它的影響。
所以從影響來講,廣度眾生。最明顯的例子,東晉時代,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七百多年,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第一個念佛堂,那個不大,同修的人數也只有一百二十三個人,不多,影響太大了!一千七百年之後提起來,我們心裡頭都非常羨慕,不但羨慕,我們也發心學習,你看這個影響多大。時間影響久遠,空間影響的範圍影響到十方,多少覺悟到的人想學習,如法炮製。這就是經上常講的根熟眾生,根熟的眾生要幫助他這一生決定作佛。決定作佛,那就是在念佛堂聽經、念佛,不下山。遠公給我們做的示範,三十年不下山,這就是辦大事,了脫輪迴的大事,這個事重要。不是下定決心,要了生死、脫輪迴,這個念佛堂不能進去,你進去擾亂別人。所以在當年,謝靈運居士,這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我們從前在學校念書,國文裡頭常常看到他的文章,他申請到念佛堂念佛,慧遠大師拒絕,不讓他去。為什麼?他的心不清凈,喜歡文學,喜歡詩詞,常常還搞這些東西,你有這個嗜好,這個不能放下,你就不能進念佛堂。進念佛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聽經、念佛,所以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往生,那才叫道場。
我們今天就需要這樣的道場,這種道場如果能夠在這一個國家,有這麼十個、八個,這國家不遭難,什麼災難都沒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新加坡是城市國家,有一個道場在此地,新加坡這個地區不遭難。我們現在在做,是在練習,還沒有認真在做。為什麼?念佛堂的人進進出出的,喜歡來就來,喜歡回家就回家,沒有做到真正發心住念佛堂不出山門,我們還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現在在練習、在嘗試。如果真正有這幾個人發心,人不在乎多少,十個、八個都不算少,我們看到《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們只有十二個人。十二個人不少,一百二十三個人不多,要真發心,真為了生死、永脫輪迴,那才行。
講經,現在不容易請到講經的法師,這是事實,我們可以用錄像帶代替。你們真正覺悟了,可以發心一生作佛。我就沒有這個福報了,我要想住一個地方老實念佛就不行,佛菩薩也不答應,佛菩薩交給我的使命,是叫我多宣傳、多說說,多建幾個這樣的道場,我干這個事情;我對你們就非常非常羨慕,但是我沒有法子。我何嘗不想找個小地方,找幾個志同道合來修行?各人的緣不一樣,沒有法子!我今天必須將正法,將佛華嚴的理念、修學、境界,向全世界推廣,所以還是哪裡有緣哪裡去,勞碌奔波命,不能享福。不過你們學成之後,到你們真的開悟了,學成之後,你們也要走我一樣的路子,我也可以退休了,希望有這麼一天,你們趕緊努力。
「一念心專仰」,我們平常常常提倡「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成功關鍵就在「一念心專仰」;果然一念心專仰,你有這個機緣,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決定成就。成就的早晚,有些人成就很快,三年五載就成就了;有的人成就很慢,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等,關鍵都在一念心專仰。果然是至誠一念心專仰,我們從古大德傳記記載裡面去看,大多數三年,三年就開悟、就證果,明心見性。時間拖得很長,都沒有成就,我們是雜念心,散亂,不是專仰。用雜心散求,就是門門都好,門門都喜歡,門門都想學,你一生一世都不能成就。這個原則是《華嚴經》教給我們的,你不相信你看末後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就學一個法門。你在此地也看到,我們現在看這一段是三十三天天王,這一段裡面舉了十一個人,每一個人修的法門不一樣,一門深入。不是叫我們學很多法門,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你自己要成就,要想開悟,要想見性,要想證果,只有一個法門才能成功。你要去度化眾生,一個法門不行,一個法門只能度一種根性的人,眾生根性無量無邊,所以你要通達一切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那是普度眾生。度眾生需要懂無量法門,自己成就一門,這個道理要懂。
現代許許多多年輕的學人,他不能成就,錯在什麼地方?世尊在四弘誓願教我們的四句,他前面兩句不要了,他只要後頭兩句,這是他失敗的原因。「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沒有,怎麼曉得他沒有?他有分別,他有執著,他有喜歡的眾生、有討厭的眾生,所以他這一願沒有。如果「眾生無邊誓願度」,對於一切眾生是平等心,真誠平等慈悲,那是一切眾生誓願度。還有我喜歡的、我討厭的,這個我要度你,那個我絕對不度你,這不是菩提心。第二怎麼樣?不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他不斷,煩惱天天增長,迷在名利裡頭,迷失在五欲六塵之中,貪圖這些享受。這兩條沒有,他學什麼?「法門無量誓願學」,哪個法門他都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就跟人說他是什麼佛再來的,他是什麼菩薩,都成佛、成菩薩。所以後頭兩條他有,前面兩條沒有,結果後面兩條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一定要以前面做基礎。這四句後後深於前前,像四層樓一樣,一定是先蓋第一層,再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哪有說底下兩層不要,造第三層、第四層,不可能的事情!現在年輕人學佛最嚴重的毛病,他不能成就的因素,我們要清楚、要明了。
我們應當怎麼學法?應當從斷煩惱下手。斷煩惱就是一門深入,為什麼?一心、一念,煩惱就沒有了;二心、三意,煩惱就起來了。交光法師在《楞嚴正脈》裡頭說得好,「舍識用根」;識是什麼?識是三心二意;根是什麼?根是一念、一心。用根中之性,性是一個,見用見性見,聞用聞性聞,用六根的根性。性跟識有什麼不同?識有分別,性無分別。性是了別,識是分別,不一樣。性接觸一切明了,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識是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阿賴耶,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末那。舍識用根,就是相宗裡面的轉識成智;不用第六意識,自自然然妙觀察智現前;不用末那識,末那識是不執著,平等性智就現前;不用阿賴耶,大圓鏡智就現前;前五識自然轉了,成所作智。關鍵就是在分別、執著,六、七因地轉,五、八是果上轉,都是教給我們修學最高的原理原則。這就是此地講的「少功德」,少是少分,但是它是總綱領、總原則。
我們實在是入不了這個境界,轉不過來,老老實實修行十善業。十善業裡頭最重要的是口業,所以世尊在《無量壽經》裡面講這三業,他把口業放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他把它擺在第一。「身口意」,通常我們都是這個說,他把口擺在第一,口業要不能夠修、不能控制,其他做不到。最容易犯的是妄語,不誠實,最容易犯的。學佛要成就,從哪裡學起?老實。老實人沒有一個不得度,沒有一個不成就,所以一切從誠實下手。對自己要誠實,不自欺;對別人要誠實,不欺人。縱然是善事善緣,也要有智慧、有分寸。菩薩度眾生確實有善巧方便,但是那個裡面是智慧,絕對不是情識。
我們曉得,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十善業道也有開、遮、持、犯,有智慧才能夠通權達變,知道什麼情況之下應該怎樣做。無論怎麼樣作法,絕不能夠欺長上,我們的師長,現在社會講我們的領導。我們就是權巧的作法,要告訴師長,要告訴父母,要告訴自己的領導,為什麼?他是教化整體的,是統籌全局的,他要不能夠了解,他可能有一些政策就產生錯誤,必須讓大家知道。像居士林是個團體,團體怎麼樣才能做得成功?團體裡面每一個成員自行化他,都要讓董事會的董事們了解、明了,他們是領導,知道我們自己先怎麼學法,我們怎樣勸導眾生,他們通盤了解,才知道怎樣把佛法來推行,順利的推行。如果我們各自為政,在外面亂搞,他就沒辦法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縱然我們做錯事情也要報告,為什麼?他了解之後,他有方法彌補。如果我們隱瞞,將來出大紕漏,他不曉得,無法補救。所以上跟下要通,中國古人講「政通人和」。這一不通,麻煩就來了,可能就引起災難。所以「一念心專仰」,這一句話的意思非常之深,一念是真心、至誠心,能做到專仰就對了,仰慕佛陀,跟佛陀學習。
第三句講的是效果,『諸惡道怖悉永除』。這是真的,修羅加上三惡道,你決定不會墮落,永遠離開了。這是智眼天王,在忉利天宮,為那些大眾說法。長行裡面我們看到為諸天,但是在偈頌裡面沒有這個文字,可見得偈頌裡面境界廣,這是對一切眾生,不限於忉利天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要懂這個道理。如果我們不念佛功德,不向佛學習,隨著自己的妄想、隨著自己的成見有所作為,都難免惡道。這個話,諸位同修冷靜的去想想,你自然就會明白。凡夫哪能沒有貪瞋痴慢?貪是餓鬼道,貪心跟鬼道相應,是鬼道的氣氛;瞋恚是地獄道,愚痴是畜生道,我慢是修羅道。我慢是修十善業起我慢,多半是修行人;不是修行人,這個慢都是墮三惡道;修行人有傲慢心,自己覺得很了不起,落修羅道。這是惡道的第一個業因。融合在依報上,佛也跟我們講得清楚,貪心是水災的第一個因素,瞋恚是火災,愚痴是風災,傲慢就是不平,現在講的地震。如果我們把貪瞋痴慢息掉,惡道就沒有了,你不會到惡道,這些天然的災害也沒有了,境隨心轉。所以我們曉得,物質環境裡面的災難,還是我們起心動念造成的。現在人不懂得,認為是天然災害、自然的災害,哪裡曉得天然、自然是自己念頭變現的。你的念清凈,你的念平等,你的念慈悲,災難就化解,惡道永除。
道理我們清楚了,天天在講,天天在讀經,可是「事」我們還是做不到。這是什麼原因?習氣太深,無量劫來的積習,哪有那麼容易一下就斷掉?那我要問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斷掉?真正覺悟就斷掉了。我們現在雖然聽,聽的時候沒有悟,所以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有真正覺悟過來。那怎麼辦?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就用一個方法:講經教學。所以常說你為什麼轉不過來?為什麼不悟?聞法太少,聽經不夠。所以現在我們極需要的、迫切需要的道場,就是二十四小時講經不中斷,二十四小時念佛不中斷。哪一個地方有這麼一個道場出現,這個地區的眾生有福,這個地區的眾生不遭難。不在乎修行人多少,三、五個不算少,整百、整千不算多,真正覺悟,真正回頭,真正肯干。
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講經,我們可以用錄像帶能做到,連鬼神都聽錄像帶,我們才知道錄像帶講經,行!二十四小時的聽,要聽一部經,不斷重複的聽,一門深入。如果聽很多經,聽雜了,效果就降低,決定從一門裡頭開悟。要是聽一樣的東西,有些人有這個根性,一樣東西聽多了,他就聽厭了,必須要換換口味。能不能這樣做?也能。古代祖祖相傳教給我們,聽一個人的,一個人所講許許多多的經,但他決定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指你一條路,不能聽兩個人的,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學教,老師教我們學一家之言。我跟蓮池大師學,蕅益大師就是跟蓮池大師學,專讀蓮池一個人的著作,他的東西很多,也有二、三十種,但是一個人講的,一個人的作品,決定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行!你跟定一個老師。如果你再找其他幾個,他們的想法看法不一樣,就會把你搞亂,這叫師承。我們要想成就,只能跟一個人學。學《華嚴》,清涼跟李長者就是兩家,兩個看法,兩個門路,我們也只能找一個人,跟定清涼大師。可是到前清,這是康熙年間,道霈禪師是福州鼓山的,他做了一個《纂要》,把《疏鈔》跟《合論》合起來了,這是很奇怪的事情。我當時拿著《纂要》,去見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一看,這個不容易,兩個路子他怎麼能把它合起來?我們仔細再一觀察,道霈禪師確實也相當有智慧,他以清涼為主,以李長者的做為輔助,還是一條路,走清涼的路,兩個注子都好。在過去一般學禪的、學性宗的都採取李長者的,學教的都採取清涼的,這個都很有道理。所以綜合起來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那就是宗門教下合成一體,他還是以教為主。我們學佛,尤其是初學,要掌握到這些原理原則,省很多時間,不會走冤枉路,不會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短時間我們就能夠看得出成績,這個一定要懂得。
所以修學,不但是佛法,世法也不例外,師承非常重要。雖然現在師承沒有了,見不到了,如果不從這上下手,要成就太難太難了。今天師承我們怎麼辦?找古人。孟夫子以孔子為老師,孔子當年過世了,孔子的著作在,專讀他一個人的書,所以作私淑弟子。私淑弟子孟子是頭一個,以古人、過去的人作老師,專學他一家的。他這個風氣開了之後,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人用這個方法成就。像漢朝大儒司馬遷,他學左丘明,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左丘明的著作是《春秋左傳》,他就學這一樣東西,一門深入,他成為一代文豪。唐朝的韓愈,唐宋八大家第一個,他學司馬遷,學司馬遷的《史記》,他就是《史記》這一部書裡頭一門深入,他成為一代大文學家,這就是以古人為老師。這個辦法我們會了之後,那就不難,古人裡頭找一個老師。我介紹諸位同修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依《無量壽經》修學,就是跟阿彌陀佛學。講經、注經的是同學,不是老師,是我們同學,我們的老師是阿彌陀佛,這就沒錯了。智眼天王『於此能深悟』,他從這個地方明心見性,入佛境界。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七卷)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贊佛,欲界三十三天偈頌,第十一首:
【寂滅法中大神通,普應群心靡不周,所有疑惑皆令斷,此光明王之所得。】
自在光明天王,他所修學的法門,是「開悟一切諸天眾,令永斷種種疑解脫門」。在他讚頌裡面,境界比長行裡面講得廣大,長行裡面講「開悟一切諸天眾」,這就有限制了,偈頌裡面講「普應群心靡不周」,十法界全都包括在其中了。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留意,他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這個啟示是暗示,我們自己要從這個地方去領悟。佛的經論用這種方法非常非常之多,我們要問為什麼用這個方法?這是古德的習尚,中國人尤其是含蓄,不會給你明說,要給你明說在從前人就是瞧不起你,為什麼?你無知,才給你明說。這個暗示一經表示你就知道了,你有智慧,你受過教育,這是對人的一種尊重。可是現在確實我們沒有辦法見到,什麼原因?因為我們沒有受過教育。所以從古人眼目當中,看我們都是野人,野蠻人,沒受過教育就是野人!這正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可是我們現在天天在學習,應該要能夠,不能說達到,要接近古人的水平,要懂得暗示,讓我們一接觸,一看一聽,一接觸就明了。
『寂滅法中大神通』。清涼給我們註解,第一句「即能開之法,是寂滅智通」。長行里是「開悟一切諸天眾」,有能力開示,有能力令一切大眾覺悟。這是佛法教學的中心,教學雖然有三個層次,是以這個為主,斷惡修善是鋪路。所以這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轉惡為善,可見得三個都是轉,三轉;第二是轉迷為悟,第三是轉凡為聖。轉就是回頭,不肯回頭就不行。第一個轉變是轉惡為善,理跟事,理很深,事很廣,我們究竟懂得多少?實在講,你懂得多少你就轉多少,如果沒有轉,你就完全不懂。不懂,我們聽得不少,讀得不少,也會講,那不是真懂。那是怎麼個懂法?孔老夫子所說的記問之學,是聽別人說的,人云亦云而已,不是你真懂得,真懂得你決定有轉變。
所以世法跟佛法,古時候都講教化,化就是轉變,化是變化。教導你了,你還沒有轉變,還是老樣子,這個教是白教了,沒有收到效果;用現在的話來說,沒有成績可言。辛辛苦苦教學,而得不到成就,沒有轉變。不但學的人要有轉變,教的人更是要有轉變,所謂教學相長。如果教的人沒有大的轉變,諸佛菩薩何以要講經說法?他講經說法為誰?實實在在講為自己,這就是古德所說的教學相長。聽經要聽得多,聽經聽得最多的是講經的人,講經的人講給別人聽,實在講是講給自己聽,自他兩利;別人聽的,總沒有自己聽得那麼豐富、那麼圓滿。
我在講台上講了四十年,我自己就聽四十年了,天天在受佛法的熏習,這才轉過來的。轉不是一天轉過來的,逐漸逐漸轉過來了;每一次講經都有一點兒小的轉變,累積到四十年,這才是個大轉變。你們同修聽到了、看到了,有沒有體會?有沒有領悟?至少應當要想到,修行證果是什麼因素促成的,聞法!聞法的因緣,不但不能錯過,而且要懂得去創造條件。這個不算攀緣,創造條件也是隨緣,但是你要有心去創造。創造條件就是找機會講經,沒有場所,沒有講台,這無關緊要,只要有一個、兩個聽眾就行了。隨時可以講,隨處可以講,四無礙辯最後一條「樂說無礙辯」,喜歡給別人講,講一遍自己熏修一遍,自己熏修這一個力量遠遠超過聽眾。一般中下根性的人,特別是知識分子,這個方法最巧妙、最殊勝。不喜歡跟人講,不願意跟人講,這就難了,不是障礙別人,實在是障礙自己。
可是要怎樣才能講得好?好的標準沒有一定,無止盡的。這首偈裡頭提供給我們,「寂滅法」,寂滅是什麼?寂滅是清凈心。心清凈到相當的程度,《楞嚴經》上說得好,「凈極光通達」,光就是智慧;凈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通達,就生起來了。智慧是從寂凈心裡頭生的,智慧不是多聞能得到的,多聞沒有智慧。你聽得再多,再聰明,記憶力再好,像阿難尊者,那個記憶力真的是第一,一遍聽過永遠不忘,楞嚴會上還遭摩登伽女之難。為什麼不能克服障難?沒有智慧,他那屬於記問之學,業障現前自己沒有法子;如果是自己真正智慧,他就不會遭難。智慧才能化解問題,記問之學不行,為什麼?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他所聽、所記得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所以記得再多都不管用。
清涼這個提示好,「能開之法」,你能夠開示別人,能夠叫別人覺悟,是「寂滅智通」。不但自己通,也能夠幫助別人通,自己不通就很難幫助別人。所以寂滅法,是釋迦牟尼佛教學的第一綱領。佛教學的綱領,諸位要記住,就是名號。「釋迦牟尼佛」這五個字,就是他教學的綱領,綱領裡面有通、有別,跟我們講經題一樣;釋迦牟尼是別,佛是通,佛是智慧、是覺悟,通!一切諸佛菩薩在十方法界教化一切眾生,都是教人破迷開悟,所以這是通。別是別於這一方,別於這一個時期。這一個時期,在佛法稱之為劫。這個大劫裡面,大劫裡頭在這一個時段,釋迦牟尼佛這個時段,這個時段一萬二千年。所以說此時此處的眾生,他們需要的是什麼?需要釋迦,需要牟尼。為什麼需要?這兩樣東西治他的病。此時此地眾生得的病,第一個是心不清凈,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其次是心不慈悲,自私自利,害人害己。所以佛在此時此地的教學,總綱領、總題目就是「釋迦牟尼」;釋迦是能仁,牟尼是寂滅。寂滅就是最極清凈心,清凈心清凈到極處,就叫寂滅。寂,大家曉得這是清凈的意思,很明顯;滅是什麼?把那些無量無邊的妄想都滅掉,滅是滅妄想;妄想沒有了,分別執著當然沒有了。這是什麼境界?清凈心現前,真心現前。我們在大經上常常念到「真心離念」,念是妄念、妄想,沒有妄想的那個心就是真心。
我們跟佛菩薩往來,跟鬼神往來,要想得感應不難,怎樣才真正得感應?寂滅就得感應。當然我們這個寂滅是保不住的,短時間行,長時間就不行,心裡妄念就起來了。短時間,幾秒鐘、十幾秒鐘行,能夠保持,保持一個妄念都沒有。我們曉得這個原理,如果我們求佛菩薩,在佛菩薩面前發願,這個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就靈。《了凡四訓》裡頭跟我們講過畫符,道士畫符,佛家沒有畫符的,道士畫符,那個符真靈。符怎麼靈?畫符的時候這一筆下去,一道符畫完成,一個念頭沒有,這個符就靈,它就起作用。如果畫符當中打個妄想,這符就不靈。所謂是誠則靈,誠是沒有妄念。
你懂得這個道理,念咒也是如此。念咒,一般人都念「大悲咒」,大悲咒從頭到尾念下來,一個妄念沒有,這個咒靈,管用。這個咒念下來之後,當中還打幾個妄想,這咒不靈,沒用處。所以你們看有些人念大悲咒,這個大悲水能治病,有的人念大悲咒,大悲水不能治病,什麼原因?念咒的人心誠不誠,念咒的時候有沒有妄念。所以咒愈長愈難,這裡頭自己控制不住會有妄念起來,有妄念起來就不靈了。所以古人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不如?短,愈短,時間短容易;經太長了,難免不打妄想。咒比經短,就容易持,可是咒比佛號還是長。誠心誠意一個妄念不生,那個佛號靈得不得了。同樣一個道理,有人在佛菩薩面前抽籤,那個簽很靈,有人抽籤不靈。什麼原因?你在祝願抽籤的時候一個妄念沒有,這個簽就靈,有一個妄念夾雜在裡面就不靈,就這麼個道理。
「寂滅法中大神通」,要能常常保持清凈寂滅心,這個人就是佛了,是佛心,這就叫真如本性。佛給我們說,自性本具無量智慧德能,大神通就是講無量智慧德能。我們學佛沒有學別的,特別是凈宗,就是修清凈心,你的心愈清凈,你的智慧德能愈往外透。智慧德能透多少,完全跟你的清凈心成正比例,你一分清凈心透一分智慧德能,兩分清凈心就透兩分智慧德能,十分清凈心就透十分智慧德能,不是向外求,自性本具的。所以我們自己要知道,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德能,我們的心一點兒都不清凈。知道自己心不清凈,才肯認真學習,才肯認真去修。如果不知道自己心不清凈,自以為清凈,這個人就完了。為什麼?不會再上進,不會再認真修學了。只有自己知道自己不能,才真肯干;以為自己很能,不會再學了。為什麼許許多多人,我們看到都很好,到最後都沒有結果,這原因在哪裡?都是發生在自以為是,都是這個毛病,都是這個習氣害了!我們學佛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我們要向佛看,向佛看我們就不行了;不能向人看,向一切眾生看,跟人家相比我還覺得不錯,我比他強很多,他不如我。你們想,再看看祖師大德,就不行,就不如人家了。
菩薩、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我們展開經卷一個意思也沒看出來,這什麼原因?我們的心不清凈,我們自性智慧沒透出來。何以人家能看無量義?人家心清凈,自性智慧現行了,一接觸經典他智慧就現前。無量義當中他能看多少義,完全看他心地清凈的程度。我們曉得天人心地比我們清凈,阿羅漢比天人又清凈,辟支佛的心比阿羅漢更清凈。智慧不等,展開經卷看的意思多少,廣度深度都不一樣,經文沒有變更,還是這幾個字。由此可知,清凈心多麼重要!
如何修清凈心?要放下。我們心為什麼不清凈?放不下。徹底放下,你的清凈心就現前。佛放下了,佛勸菩薩放下;菩薩放下了,菩薩勸一切眾生放下。我們為什麼不肯放下?理上放下了,事上也要放下。這個話初學同修不能聽錯,事有自己分內事,有自己分外之事,分內的事要做,本分以外的事情放下,決定不做。不是說事放下了,本分之內的事情也放下,那就錯了。如果說本分之內的事情也放下,佛也就不要講經了,何必辛辛苦苦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應當放下。講經說法,普度眾生,是佛分內之事;他做,做得很認真、做得很圓滿;分外的事情,佛連邊都不沾。商人經商,工人做工,各個行業他們那些事情,在他們是本分事情,在佛是分外的事情,分外事情不沾,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那我們要問,佛法除了教學,要不要做社會救濟慈善事業?社會救濟慈善事業都包括在教學之中,不是離開教學,特別去搞社會慈善事業,那你又錯了。佛法的慈濟,慈善救濟從根本上救起。哪是從根本救起?根本是教你轉惡為善,這從根本救。一切眾生的災難,種種不如意從哪裡來的?從惡業來的。佛做慈善救濟工作,不是從枝枝葉葉,是從根本,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最嚴重的、最大的災難是什麼?是六道輪迴,是三惡道。佛講經說法幫助我們覺悟,脫離六道輪迴,這是慈悲救濟到了極處!但是佛做這種慈濟工作,沒有人讚歎,還毀謗佛;佛沒有慈悲心,看到眾生有苦難,都不幫助他一點兒;不知道佛做的是究竟圓滿的慈悲濟世。佛家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不是世間人所講的,他沒有衣服穿了,去做幾件衣服送給他,沒有東西吃了,去送一點糧食給他,這是救一時,不是救永久。佛的教誨是救我們永久,也不疏忽一時,這個慈悲救濟才圓滿。
無論從事哪一種工作,心地都是清凈寂滅,有智慧觀察時節因緣,因緣不成熟不能勉強,有因緣可以促進機會成熟,也可以嘗試著去做。決定是智慧,決定不是感情用事,決定是無私無條件的;有私心,附帶有條件,你的心不清凈;清凈心是佛法,不清凈就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心,我們常講輪迴心,輪迴心學佛還是造輪迴業,這個要懂。為什麼?境隨心轉;不能說我輪迴心學佛法,我就會成佛,那心就被境轉了。心被境轉假的,境隨心轉是真的,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我們要有能力辨別。
所以清凈心,給諸位說,造染污業,都是無漏業。染污的心講經說法,也是六道輪迴業,有漏的。不但理如是,事亦如是,《華嚴經》說這個道理,後面舉例來做證明。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他們所造的業是惡業,貪瞋痴,他們用什麼心去造?清凈心去造,所以都是無漏業,都是凈業。這個在事上給你說明境隨心轉,具足顯示出佛華嚴的境界,佛華嚴是什麼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但是寂凈法裡頭,才是事事無礙。我們在整個佛法教學裡頭觀察,從十法界這個例子來說,六凡法界裡面事事有礙,理事也有礙,為什麼?心不清凈,完全是輪迴心,他怎麼會沒有障礙?出離六道,四聖法界裡面理事無礙,事事還是有礙,為什麼?他們心清凈,但是不是寂滅,清凈心的程度還不夠,理事沒有礙,事事還是有障礙。
怎麼知道事事有障礙?佛法教學真是達到高度藝術,你看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羅漢、辟支佛相貌不一樣;相貌不一樣,顯示一個什麼道理?事事有礙。到一真法界,諸位看《無量壽經》,西方世界的人,每一個人相貌都一樣,體質都一樣,都沒有任何差別;顯示什麼?顯示事事無礙,最極清凈心,佛佛道同,所以入無障礙,真正無障礙的法界。統統說明了一樁事情,境隨心轉;六道是從心想生,十法界也從心想生,一真法界還是從心想生。一真法界裡面的心是真心,清凈寂滅,想正念,決定沒有妄想,所以那個境界轉變成四無礙的境界;清涼在《華嚴》講: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讀了這些經文,深深去觀察這些事相,豈不是世尊給我們講的「境隨心轉」,給我們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不就是證得了嗎?在事實裡頭看到是證得了,親證的境界,這個信心生起才是真實的信心。
我們求智慧,過去圓瑛法師的講堂,他講經說法的道場不大,那個講堂大概就我們這麼大的樣子,我去看過,坐滿了,坐得很擠,大概也只能坐個百把人的樣子。他不叫講堂,他叫「三求堂」,他老人家做了一副對聯,這個對聯裡面寫的是「求福、求慧、求生凈土」,三求。我們要求慧、要求福,慧從哪裡來?慧從定中來,福也從定中來,福慧都從寂滅法中來;換句話說,都是從清凈心裡頭來,清凈心裏面有真正的福慧。如來果地心到最極清凈,一絲毫的污染都沒有,所以現出來的相是「福慧二足尊」;福跟慧圓滿,足就是滿足,圓滿的意思。
所以福慧不是從外面得來的,佛法稱為內學,一切向自性當中去求,不向外求,外面沒有東西。我們現在明白了,外面東西都是自性變現的,所以我們要相信,要牢牢記住,佛講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法是心變現的,我們當然要求能變的,不要求所變的。能變的求到了,那不就是隨心所欲?所變裡面求,求一樣,少一樣,苦不堪言,那是愚痴!聰明人向自性裡面求。換句話說,只要求清凈心,清凈心得到了,一切都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沒有一樣不自在。由此可知,凡是會障礙我們清凈心的,一定要把它放下,要捨棄。障礙不除,你怎麼能得清凈心?你怎麼能開智慧?
他這一首偈裡頭,關鍵就是「寂滅法」。「大神通」裡面決定包大智慧,智慧跟神通是分不開家的。通是通達,一切都通達、都通了,神是形容詞,形容他的通達神奇莫測,不但我們凡夫想像不到,聲聞、緣覺、菩薩也想像不到,不可思議那一種智慧通達的能力,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水平往下降,降到最低,也是初住菩薩的境界。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也可以說他的心達到了寂滅。為什麼?六道裡面知見滅了,十法界裡面的知見也滅了。但是跟佛相比,他是分證位,他還沒有圓滿;無明煩惱沒有斷盡,他只三分滅了兩分,還有一分沒有滅乾淨。究竟寂滅,只有一個位次,如來果位。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滅還沒有滅得乾淨。所以我們要不修清凈心,智慧就不能現前;沒有真實智慧,縱然學教,也是古人所謂的「說食數寶」,這是我們一定要明了的,所以不能不認真學習。認真學習就是先斷煩惱,先轉惡為善,從這裡下手。而佛更具體的給我們說明,轉十惡業為十善業,這是佛教初學,初學第一堂課。
下面兩句是講度眾生,自己智慧德能恢復了,恢復之後做什麼?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就干這樁事情,菩提心愿這才落實。我們今天在凡夫地,先要發大心,大心發了之後,知道我們今天修行先成就自己。為誰成就自己?為度一切眾生而成就自己。所以我們今天學習為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念念都是為一切眾生,行行為一切眾生;為自己就造業,為自己就是障礙,叫業障!所以我們細細反省,所有一切過失統統歸自己。有時候有意為自己,有時候是無意為自己,無意為什麼也為自己?無意為自己太多太多了,那是習氣,不知不覺毛病就起來了。
我們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這個傷害的可怖性,就要從這個地方下決心、下手,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念念想一切眾生,不要再去想自己。自己圖一點兒方便,許許多多眾生就不方便;我自己犧牲一點兒方便,就能令許許多多眾生得方便;令眾生得方便是功德,叫自己得方便,令別人不得方便是罪業,你們想想看,功德跟罪業都在一念之間。佛家常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功德可以隨身,罪業隨身,就看你自己怎麼做。怎麼作法?都在你一念心。現在世間有災難,回心轉意的人愈多,這個災難就愈小,災難的時間就愈短,這是大慈大悲,這是真正慈悲濟世。
『普應群心靡不周』。「群」是十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九界眾生。佛法界我們暫時不說,我們講九法界,大家不至於有疑惑,都能夠周遍。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已經不會懷疑了,我們明了一念周遍法界。任何一個眾生,不論他是覺還是迷,他是菩薩還是凡夫,他是人還是畜生,畜生乃至於蚊蟲螞蟻,動一個念頭都周遍法界,速度之快不可思議,這一動念立刻周遍法界。不是像電波、光波,它們速度慢。光的速度現在大家曉得,一秒鐘
諸佛菩薩教化眾生,能與一切眾生立刻感應道交。佛菩薩是寂滅心,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動相,他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無知,我們沒有感覺,我們確實身得了重病,麻木不仁。雖然身有重病,還在造重業,可是佛菩薩從來沒有一念捨棄眾生,「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看得清清楚楚,這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何時度脫,皆豫知之」,你什麼時候得度,佛也知道。回頭就得度,不肯回頭就不能得度,佛菩薩佛光天天照你也沒用處;你肯回頭就得度,什麼時候回頭什麼時候得度,在哪裡回頭就在哪裡得度。
什麼叫回頭?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思想,放棄自己的慾望,放棄自己的愛好,你就回頭了。我在講《地藏經》的時候,跟諸位說了兩個:愛欲、嗜欲,嗜是嗜好,你只把這兩種慾望放下,就回頭了;回頭是岸,你才能真正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在哪裡?不是真有一個形相的佛菩薩來了,佛菩薩就在這些經書上,你回過頭來,你再看這個經書不一樣了,意思出來了;沒有回頭看這個經書,一個意思看不出來,看不懂。真回頭之後,經卷一展開,好多意思,那就是佛菩薩來度你,你跟佛菩薩的心通了,障礙沒有,就通了。經典裡面是佛菩薩的言語,心通了,語言當然就通,文字也就通。
『所有疑惑皆令斷』,「疑」是根本煩惱,疑惑是痴。貪瞋痴裡面這三種煩惱,痴是根本;不痴,他就不會貪,也不會瞋。貪瞋裡面有痴,決定有痴,痴裡面不一定有貪瞋。痴是無明,貪瞋是業習,所以法身大士疑惑還沒斷盡,可是貪瞋決定斷盡了;不但斷盡,習氣都沒有了。「所有疑惑皆令斷」,他不用貪瞋;如果說所有貪瞋皆令斷,辟支佛就斷掉了,阿羅漢斷貪瞋痴,辟支佛斷習氣;不用貪瞋,用疑惑。疑惑是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斷掉,那是法身大士。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何以有四十一位?疑惑沒盡,沒斷盡。他們的疑惑,我們沒辦法想像,沒有法子體會,這是真的。我們現在也不需要去想像,也不需要去體會,為什麼?你一定要想像、體會,是打妄想,想不到的,沒有入那個境界。
這一句在此地很重要,幫助眾生要幫助到底,要幫助他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才是真的大慈大悲。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小慈悲;幫助你得人天福報,不慈悲,還要搞六道輪迴。搞六道輪迴,決定會墮三惡道,慈悲在哪裡?所以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小慈悲;幫助你脫離十法界,中等慈悲,你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幫助你破盡四十一品無明,證得究竟圓滿佛果,叫大慈大悲。這個話我們也只能在華嚴會上講,在其他會上一般人聽不懂。慈悲也有等級,這些等級是隨眾生而建立的,《楞嚴經》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等級是這麼來的。佛心裏面平等,決定沒有差別,清凈心哪有差別?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
我們裡面確實沒有差別,確實沒有污染,但是在外面示現的相分上,要恆順眾生。這是佛家常講,「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你要不能夠恆順眾生,你就度不了眾生。為什麼?他不肯接受,你要想幫助他,要想成就他,一定要讓他歡喜接受,歡喜接受你就不能不順從他。這個順從,事相上順從,心地裡頭決定不染污,要有這個能力才能修「同事」,四攝法里的同事。如果自己沒有這個能力,這一條決定不能修;只能夠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不能修。自己有這種定功,有這個智慧,可以;你幫助眾生,你利益眾生,幫助他的面廣,幫助他的深。話說回來,都得要有緣,沒有緣不行,想幫助也幫不上。所以世法因緣生,佛法還是因緣生,這個我們一定要懂;然後才真正能做到,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度眾生可度之機。真正做到契機、契理,出家人的本分事情才能做得好,才能做得無障礙。
眾生造作罪業,障礙佛法,你們要把這個話聽懂,佛法是不是受障礙?不受;修行的人有沒有受障礙?不受。到底障礙什麼?障礙眾生的得度機緣,所以他那個罪重,他不是障礙一個人,障礙一個法師,障礙一個菩薩,沒有什麼罪過的;障礙許許多多眾生得度的機緣,所以那個罪業才墮無間地獄。我在初學的時候,讀到這些經文我很懷疑,哪有那麼重的罪?破壞一個道場,障礙一個法師弘法利生,哪有那麼重的罪?到以後親近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他們開示,我們才明了,不是障礙法師,不是障礙道場,是障礙一切眾生得度的機緣。所以他這個罪是跟眾生來結的。
這一切眾生,說起來麻煩大了。我們能夠覺察得到,是這個道場信徒,聽眾這些人,我們疏忽掉的是影響面,我們疏忽掉這一點,影響有多大,這個帳全算是他的。不但是人在聽經,許許多多六道鬼神在聽經,這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現在我們在居士林,聽到陳老居士的冤親債主,附在一個居士身上跟我們談,我們才曉得不是一個人,很多。我們問他到底有多少?他也不清楚,他也不敢數,他只知道好多,不是一個。所以我們才曉得,得罪天地鬼神,不是得罪一個人,不是得罪一個道場;一個人,一個道場,我們怎麼想,怎麼可能有那麼重的罪;是得罪廣大的聽眾,廣大的信徒,障礙佛法廣大的影響力,那個罪是從這裡結的。所以我們明了之後,自己做一點兒犧牲,成就這個因緣,那個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才真正通達,為什麼歡喜去做好事,歡喜成就善緣,這個對自己決定有利。三求堂的「求福、求慧、求生凈土」,我們要常存這種心,行便利大眾的事,這個三求都能夠得到,都不至於落空。
偈頌裡面講「所有疑惑」,所有是多,我們想哪個眾生沒有疑惑?我們的疑惑,大分對於宇宙人生的理有,事疑惑,事太複雜了,到底為什麼會有這些事情?對因疑惑,對果報疑惑;一直到等覺菩薩,對最後那一品生相無明還是疑惑,他要不疑,就破掉了。所以不是在如來究竟果位上,統統都有疑惑。佛法的教學,我們常常聽到,它所標榜的是斷疑生信。所以教學的目的何在?無非是幫助人斷疑而已!我們今天智慧小、能力小,幫助眾生斷小疑惑;將來自己修行逐步向上提升,智慧慢慢大了,我們也就能幫助眾生斷較大的疑惑;究竟根本的疑惑,我們實實在在沒有能力幫助他,但是有個辦法,只要他善根成熟,勸他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再大的疑惑,阿彌陀佛有能力幫助你破除,這個法子好!這個法子在我們沒有成就的人,也能夠幫助別人究竟解脫,這是凈土的殊勝,這是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
而且凈土實實在在容易生,佛在經典裡面,勸我們這些話太多太多了。但是要怎樣得生?要放下,要看破。放下、看破,老實念佛,就決定得生。我常講,講了四十年,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你沒看破;看破,沒有不放下的。所以說實在話,放下容易,看破難,真難!怎樣讓我們看破?只有一個方法:教學。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幫助我們看破。我們自己要想看破,唯一的方法是多聽經,聽經少了不行,聽經少了你就沒有辦法看破,所以要聽經多。
昨天晚上那位小姐我沒有問她姓名,這也是我的習氣,我不喜歡問人家姓名,她給我講鬼附在身上的事情,她們全家都知道,也都相信。所以她跟她弟弟講,勸她弟弟聽經、學佛,她說連鬼都要求聽經,你要不聽經,連鬼都不如,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她這個話不是專說給她弟弟聽的,也是說給我們聽的。所以你們同學們上台講經,還有很多人不願意去的,不想去聽經的,連鬼都不如,鬼都要求聽經。
天目山齊居士的報告你們聽了,那一邊每天放錄像帶,大概是一天放兩個小時,那些鬼神要求時間要增加,兩個小時太少了。你們想想看,唯有多聽,不斷的聽,熏習,我們才能回得了頭,不再隨順自己的習氣,隨順自己習氣決定造業。我們聽到這些事情,尤其居士林念佛堂發生這個事情,大家親眼看到的,這不是傳聞。親眼看到要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了。如來三轉法輪,最後作證轉,拿出證據來給你看,你再不相信,那你就是一闡提,經上講沒有善根的人。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一章三十三天,到這裡就講圓滿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八卷)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贊佛,欲界日天子長行,第一句:
【複次日天子,得凈光普照十方眾生盡未來劫常為利益解脫門。】
日月都是象徵著光明,所以在利益眾生上來說,都是用光來表法。第一句裡面說『日天子』,長行有十一句,十一句都是日天子,我們世間一般人有稱他作太陽神,在佛法里稱為日天子。他得的法門是『凈光普照十方眾生』,這個範圍就大了。「十方」是遍虛空法界,可見得不是照一個地區,不是我們一般觀念當中的太陽。我們觀念當中的太陽,是本身能夠發光的一個星球,我們稱為太陽系。現在我們知道,在這個大銀河當中,能發光的星球太多太多了。我們晚上看到空中的星星,都是自己能發光的;自己本身不能發光的星球,我們肉眼看不到。肉眼能看到,只是太陽系裡面這九大行星,九大行星用肉眼觀察,大概只能看到五個行星,其餘的兩個要用望遠鏡才能夠觀察到;因為這種行星它的光是反射光,反射的光弱,沒有那麼強。我們晚上肉眼能夠看到,天空當中的星星大約有六千個;換句話說,有六千個太陽是肉眼能看到的。如果用望遠鏡看的話,能夠看到幾十億,所以曉得太空之大。
這個地方講的十一個人都是日天子,這十一個都是屬於日天子,他們每個人所修學的法門不一樣。從第一位來看,他是「凈光普照十方眾生盡未來劫」,這要不是如來應化,決定做不到。前面我們讀到三十三天,忉利天,在佛經裡面講屬於地居天,並不算很高,而每一位天王我們看他所得的法門,在讚頌裡面我們看到,他修學心得以及他弘法利生的弘願,都是如來果地的境界。這個樣子我們才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族類,都是諸佛如來化現的,我們從這裡能體會到佛化現的。真正要度的眾生,實在講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人,我們幾時覺悟、幾時明白、幾時能體會到,你幾時就得度了。
清涼大師在注子裡面跟我們說得很詳細,「既為日天」,這個「日」我們也稱它為「天」,「多辨光益」,多從光明利益眾生這一方面來說。第一句「名及法門,皆是總也」,日天子是總說,法門也是總說;由此可知,向下這十句是別說,意思太深太廣了。「謂佛身智光,猶如彼日,無私而照,是曰凈光,此光體也」。從清涼大師解釋裡面來講,那就是諸佛。諸佛如來的身光、智光,就像太陽一樣。佛菩薩決定沒有私心,為什麼?佛菩薩究竟圓滿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一個身,清凈法身,一個身。一個心,一個性,一個身,那哪裡來的私?二裡面才有私,一裡面公、私都沒有,都不存在。所以宗門常說「識得一,萬事畢」,我們凈土宗講「一心不亂」,真的是一個心,一個自性,一個法身,所以是「無私而照」,這才叫「凈光」。凈,凈到極處了。在我們凡夫看,阿羅漢清凈,菩薩清凈,佛清凈;在《華嚴》標準來觀察,一定到如來果地才清凈,等覺菩薩還不清凈,如來果地才清凈。
因此我們仔細觀察《華嚴經》上與會的這些大眾,與會的大眾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個都沒有漏掉,我們都在裡面。經文上所說的代表,這個代表是一個族類一個族類的代表,還不是族群,是族類。我們想到有沒有說到族群代表?一定有說到,但是不是這個本子,一定是大本《華嚴》,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見到的。那個分量大,「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那個大概就是族群都說到了。我們這個本子是略本,是《大華嚴經》的目錄提要,所以裡面所講的是族類,大類。每一個大的族類,以一個人來做代表,讓我們能夠體會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是一家人。這裡頭不是外人,沒有外人,「無私而照」。真正體會到這個意思,才知道一切眾生何以能夠跟諸佛如來感應道交,這個道理才懂得,疑惑才真正解除了。佛身就是自己身,智光就是自己自性本具般若的光明。所以我們看到佛身,是自己的清凈法身,自己本具的般若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這是講「光之體」,總說。
下面再講「光之用」,光之用清涼給我們說了四個意思:第一個是約心,第二個是就處講,第三個是從時間講,第四個是從作用上講。我們要曉得,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真正只有一個目的,教導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破除一切疑惑。悟的是什麼?自性本具的智慧,這是佛教學的目的。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所以佛在《出現品》裡面,也就是本經,裡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開示,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但是現在我們為什麼搞成這個樣子?他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句話說破了。換句話說,他老人家住世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講經說法,還不都就是講這一句。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就是講這麼一句;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還是這一句。離了這一句就不叫佛法,與這一句相應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法,我們要深明此義。我們要想恢復自性,恢複本覺,恢復自己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如來,沒有別的,只要把自己的妄想執著放下,就成功了。
我學佛的緣比較諸位同學是要殊勝一點兒,我學佛第一次就是遇到章嘉大師,跟他老人家見面第一句話,我就問他:有沒有方法教我們很快速的契入佛的境界?我提出這個問題。他老人家答覆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這個真的叫直截了當,《楞嚴經》上的話,「中間沒有委曲相」,直截了當,看破、放下。你能夠放下妄想執著,你就證得了。佛說個妄想、說個執著,當中還有一個分別,說兩端,當中就包括在其中。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經裡頭所說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我們是被煩惱障礙了自性,自家的如來智慧德相不能現前;除掉這個障礙,自然就現前。從哪裡除起?要從最粗、最嚴重的部分先下手。這是執著,就是見思煩惱,這是最粗的相,我們從這下手。《金剛經》上教導我們,也不離這個原則;《金剛經》教給我們先破四相,是教我們斷除執著;《金剛經》後半部教我們離四見,那是教我們放下分別;確實他有層次、有次第、有方法,我們要能夠體悟,要能夠依教奉行,這樣才能夠恢復我們自性的智慧德相。
智慧就是心,心之起用,所以清涼四義第一個講心,「高下齊明,故名普照」,所以「普照」這兩個字是從用心上來說的。「高」,用我們的話來說是四聖法界,「下」是六凡法界,統統照。佛的身光、智光遍照,我們要問問,我們的身光、智光照不照?跟諸佛如來一樣普照。我們雖然在迷,有障礙,迷有障礙,不是不照,還是照樣的照。佛給我們講真話,真話只有迷悟之別,理跟事上都沒有迷悟。理是自性,性之體哪有迷悟?事是現的相,相上也沒有迷悟,所以說覓迷悟了不可得。迷悟到底是什麼?是一個現象,是個幻相,不是真相。諸位要知道,迷是個幻相,悟還是個幻相。
我們在《華嚴》「入法界品」裡面,「吉祥雲比丘章」就看得很清楚,特別是清涼大師的註解。善財童子參訪吉祥雲比丘,七天見不到善友;他去找吉祥雲,找了七天見不到,清涼大師給我們注出來,「七天見不到」是表什麼意思?表你覺悟了,你要不覺悟,你怎麼能夠參訪一真法界的善知識?可是到了一真法界,還見不到善知識,什麼原因?你還有個「覺」,還有個「悟」。七天之後,「悟」也放下了,那就見到了。這就是迷悟兩邊都放下,兩邊不再分別執著,善知識現前,看到了。看到他不在此處,在「別峰」,這又是什麼意思?別峰是代表特別法門,此處是代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之外有個特別法門,他在那裡。那個法門是什麼?那個法門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的法門。吉祥雲比丘修的是凈土法門,用我們現代話來說,修的是「般舟三昧」,它有用意的。
所以那個「覺悟」也要放下,你有「覺」,覺的對面就有迷,你還是住在二法當中。你看看《六祖壇經》,印宗跟惠能大師見面的時候,印宗是個很了不起的人,南方第一位講經說法的高手、大德,見到能法師他能夠以極尊敬的心來接待,不容易做到!卑躬折節向能大師請教,問他:你從黃梅來,你有機緣親近五祖,五祖平常說法,對禪定、解脫他老人家怎麼講的?能大師回答,也沒有說五祖怎麼講,只說了一個原理原則,「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個一說,印宗就開悟了,印宗講經說法,始終心住在二法裡頭。你們曉得,迷悟是二法,二法我們套六祖的話來說,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這是最高明的說法,真正高明的人,一聽就開悟了。迷悟兩邊放下,他真的開悟了。還覺得自己悟,還在悟的階段裡面,那個悟是相似的悟,不是真正的悟,是相似。必須把悟也放下,所謂是「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個時候真性顯露了。
我們今天的障礙也是住在二法裡頭,學得再高明,也不過就是印宗沒有遇到六祖之前那個境界,你還能向上提升嗎?這是我們要深深明了的,我們住在科學家講的相對,我們永遠住在相對的世間。相對就是佛法裡面所說的,見惑裡面的邊見,邊是兩邊,大跟小是兩邊,長跟短是兩邊,我跟你是兩邊,眾生跟佛是兩邊,這叫相對,我們佛法叫邊見,兩邊。六祖講的,兩邊就是二法。古大德也講落在二、三,二、三是凡夫知見,二、三通常我們講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相宗裡面講的八識。三心是講心、意、識,二意是講末那跟意識,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落在這裡頭是凡夫,不是聖人。聖人不落二、三,不落二、三是一心,《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是真心。
諸佛如來身光、智光普照,我們自己每一個眾生,身光、智光跟諸佛如來一樣的普照。我們決定不可以說,今天陰天,太陽沒有了,說這個話是愚痴。陰天是什麼事情?雲遮住太陽,太陽還是普照。我們凡夫今天就是烏雲的天氣,諸佛菩薩沒有雲彩,是晴天的天氣,我們是烏雲遮蓋的陰天,陰天不能說沒有太陽,陰天的太陽與晴天的太陽是一樣的,決定沒有兩樣。所以佛教給我們,如何把我們烏雲去掉,陽光普照你不就見到了嗎?這個烏雲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要把它去掉。
佛光普照,我們自性般若光明跟佛光一樣普照,要信得過,我們在這兒要有自信心。所以我們只是一時迷惑而已,迷不是真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本來無。本無的決定可以斷得了,不要以為煩惱太多我斷不了,沒這個話。本來沒有的,決定可以斷得了;本來有的,決定可以恢復。法身、般若、解脫本來有的,決定可以證得;妄想、分別、執著本來無的,決定可以斷得了。能不能斷得了,就在你自己信心,你自己沒有信心,那怎麼能斷得了?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你就永遠做不到。
所以有很多人來問我,他說:法師,我念佛能不能往生?我給他的答覆,搖頭!我說:我很懷疑。他說:為什麼?因為你自己懷疑,你懷疑,我當然就懷疑;你沒有信心不能往生,我就肯定告訴你,你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你自己不相信你能往生。你要相信,具有決定信心,「我一定往生」,我會點頭,你一定往生。不是我有神通,我看看你那個樣子,是你自己決定自己,不是別人決定。世出世法都是這個道理,世出世間一切事無一不是自己決定自己,這就是佛法,這就是諸佛如來真實教誨。
第二就處所來講,「則窮十方界」,都是講真的。所以我們自己起心動念,現在講波,起心動念這個心波,也是立刻就遍十方法界。光的波,電磁波,現在人都很清楚,都相當明了,這是物象的波,事物的波;起心動念是思想的波,是心波。心的波傳播快,剎那之間就遍虛空法界;物象是屬於色法,色法的波速度很慢,思想的波速度快。為什麼?物象是思想變現的,所以能變的力量一定比所變的大。所變出來這些物象的力量從哪裡來?是從能變那個力量里分一部分過來的,分得少分。所以一切波動的根源,就是思想波、心波。
我們起心動念跟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既然如是,我們有艱難困苦求佛菩薩幫助,佛菩薩為什麼不來?佛菩薩不是不來,如果你說佛菩薩不來,於理於事都講不通。佛菩薩來了,而且佛菩薩立刻就來了,真來幫助你;我們沒有感覺到,還是受苦受難,還是要受業報,佛菩薩幫助在哪裡?佛菩薩幫助,我們感覺不到,是因為自己有業障,佛菩薩不能代我們消除業障,這個道理要懂。佛菩薩幫助人,我們在佛經上看到,通常講佛的加持,加持有四種,有顯加、有冥加: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這四大類的加持決定是有。我們只懂得明顯的,暗中的保佑不知道。我們凡夫業障習氣深重,佛菩薩對我們加持冥加的多,顯加的少。
何以有冥顯?冥顯還是二法。為什麼有冥顯?冥顯是從我們自己身體裡頭發生的現象,佛力加持是一味的,絕對沒有冥顯。換句話說,我們的業障輕就看到顯相,我們的業障重明顯相就見不到,這是自己業障因緣裡面所生的現象,佛的加持平等一味。不但我們有求他的時候他加持,無求他的時候還是加持,就像日光遍照一個意思,一樣的;無需要我們求與不求,太陽遍照、普照。所以「約處」,從處上看「窮十方界」,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照不到的,這講空間。
第三就時間上來講,「盡於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時不照,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到,原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佛光之中。佛是什麼?是我們自己的自性,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佛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如果我們真正從這個地方體會得了,你的慈悲心、愛心自然就生出來,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平等的真愛,哪裡會有差別!如果還有差別,自己立刻就要反省、要覺悟到,我還在迷,我沒有悟。我要悟了的話,對一切人事物就不會有差別,真的愛護他,真的幫助他。如果還有差別、還有等級,決定是迷,不是悟。悟了,確確實實世出世間決定沒有二法,迷才有二法。
佛菩薩教誨眾生,其目的就是教我們破迷開悟。迷感得的是苦報,樣樣不稱心,樣樣不如意;悟了之後,感受的是樂報,極樂世界,事事稱心如意,《華嚴經》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礙就是稱心如意。悟了你生活在無障礙的法界里,迷了事事都有礙,處處成障。由此可知,這個障從哪裡來?障是從自己迷來的,自己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所以什麼障礙都現前了。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立刻就得大自在。所以佛菩薩的生活狀況,經題上「佛華嚴」,形容佛菩薩的生活。他何以能夠這麼樣的自在快樂?因為他悟得「大方廣」。用章嘉大師教我的兩句話,大方廣就是看得破,佛華嚴就是放得下,放下就是佛華嚴,看破就是大方廣。這是我們要明了,要體悟,要認真學習。
我們學,也很認真努力在學,天天在讀誦,天天在研究討論、在講解,但是入不了境界。為什麼入不了?清涼在這個經上跟我們講了四個字:信、解、行、證,我們只做前兩條,後兩條沒有,所以入不了境界。必須知道這四個字是一個字,不能分;二就不能入門了,你搞四還能入門嗎?哪有這個道理!必須曉得一就是四,四就是一,一多不二。《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幾時能夠知道一多不二,你就入進去了。所以這四個字,每一個字圓滿含攝其他三個字;信,信裡頭有解、有行、有證,這叫信,缺少一個字,那個信不圓滿,那個信就不是真信;解裡面有信、有行、有證,這叫真解,解裡頭那三個字少一個,你的解不圓滿;同樣行裡面有信、有解、有證;證裡面有信、有解、有行,這叫大圓滿。
我們總是搞一邊,有很多人,信佛的人不想來聽經,不喜歡聽經,信裡頭沒有解,哪來的行?那個信佛不管用。有很多人天天聽經還不信,還相信自己的意思,認為佛菩薩講得雖然好,不適合現代,行與證當然更不必談。所以我們仔細去觀察,為什麼學佛的人那麼多,證果的人那麼少,四面他總是搞在一面、兩面上,另外兩面茫然無知,這是學佛的人多,證入的人少,原因在此地。我們今天很難得的機緣,總算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之後自己要去行。這裡面「信解行」意思都很深,但是一般人以為還可以理解,證就很難解,到底證的是什麼?什麼才叫證?證是什麼?你所信的、你所解的、你所行的融合成一個,就叫證。並不是離開了信解行,別有一個證,那你就錯了。證明,行就是日常生活,《金剛經》上著衣持缽,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就是大方廣、就是佛華嚴,這叫證。就是你所信的、所解的,完全落實在生活上,生活就是自己所信所解,這叫證。
佛在哪裡?菩薩在哪裡?凡是落實的那個人就是菩薩、就是佛,不必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在這裡看到日天子,日天子示現的是一個族類,我們一般人講天人,他沒有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文殊菩薩,佛在經上介紹得很多,古佛再來,在我們世間示現菩薩身。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遇到文殊菩薩現的是乞丐身,你們看看《年譜》裡頭記載的,他的名字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乞丐,那是佛,不是凡夫。所以現的身相種種不同,做的事業也種種不同,身相是佛相,事業是菩薩業,無論他做什麼事業都是菩薩業,無論他現什麼樣的身相都是佛相,沒有一定。
所以佛是在十方三世,無時無處不現身,無時無處不說法,開口是說法,閉口還是說法。我們凡夫只能聽到他開口說法,閉口我們就說他不說法了,哪裡曉得他在說法,永遠沒有間斷。不得已說一個六塵說法,大家似乎有那麼一點兒體會,諸佛如來動、靜、語、默,無一不是在說妙法,會的人懂,會的人他就會了,不會的人跟他說也是枉然,實在講說他也聽不懂。真正聽懂了,他就真正落實。這一個理念是我初學佛的時候,跟著章嘉大師,我跟他討論多次。不可能說,真信而做不到的,沒有這回事情。做不到,你的信是半疑半信,如果沒有疑惑你決定做到,只有裡頭有疑才沒有辦法做到。我跟章嘉大師討論最後的結論,佛法是「知難行易」,所以世尊要說法四十九年,知難!說法目的何在?幫助大家斷疑生信。我們如果能用這一句話常常檢點自己,我沒有做到,我的信裡頭有問題,你就會認真努力去修學。如果認為信解行是三樁事情,各是各碼的,互不相干,你永遠不能契入,佛法真實利益你決定得不到;換句話說,你還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學佛也是造輪迴業,這個道理要懂。
第四就功用上來說,「常無間斷,如斯利益,即大智之功」。在作用上講,佛光智光遍照法界,是確確實實沒有間斷。為什麼?性德,性德怎麼可能有間斷?修德上有間斷,性德上決定沒有間斷。佛與大菩薩,我們這個地方稱大菩薩是指法身大士,分證位的果位,在這個果位上性德沒有間斷。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一分自性,性德就流露出來,初住菩薩性德就不間斷,見性;修德也不間斷了。我們為什麼修德會間斷?沒見性,迷失自性,所以我們的修德有間斷。在他那個地位,就是初住以上的果位,修德不間斷,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要什麼時候能夠證得圓初住菩薩?我們細細從經教裡面來觀察,《無量壽經》大家天天念,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你們想想多長時間?佛不常出現。億,印度計算方法很多,十萬也叫億,百萬也叫億,千萬也叫億,我們就算最小的,算十萬,十萬是一個億,四百億也就相當可觀,不只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見不到十萬億諸佛如來。所以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話,我們講真話是無量劫,我們每一個人過去修行都是無量劫。無量劫修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這到底怎麼回事情?這個樣子也就算不錯了,為什麼?你能遇到《華嚴經》,「開經偈」說「百千萬劫難遭遇」,你要不是過去百千萬劫修積的善根,你這一生遇不到,所以你遇到也算不錯了。
為什麼會落到這個樣子?生生世世學佛,「信解行證」這四個字分做四樣,原因就在此地。你哪一生搞清楚了,把四個合一,你這一生就成功了,你就超越三界,你才曉得這個事情多難,非常不容易!正因為如此,所以十方諸佛偏贊凈土,《華嚴經》一展開,看到他表演給我們做示範,第一個吉祥雲比丘教念佛法門,頭一個,這就是代表諸佛共贊。為什麼?斷煩惱習氣真的是太不容易,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念佛求生凈土。可是念佛求生凈土,也要三個條件具足:信、願、行,如果把信願行分做三樁事情,決定不能得生。
「信願行」這三個字,也是深廣無際,不能淺看了它。蕅益大師講,信要具足六條,不能再少了;信自、信他(他是阿彌陀佛)、信事、信理、信因、信果,這六個具足才叫信。願亦如是,如果要細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為什麼我們把四十八願選作早課的經文,你要圓滿具足四十八願,你那個才叫願。如果嫌這個太麻煩了,有簡單的,簡單是四弘誓願,四願不圓滿不叫願。行亦復如是,一行具足一切行,通常大乘法裡面講六度萬行,一句佛號圓滿含攝六度萬行,一行具足一切行,一切行即是一行,那叫行。我們平常以為,行就是念佛,有口無心,「口念彌陀心散亂」,古德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如何攝心念佛?這一句佛號裡頭有信、有願、有行,這樣念佛才能往生。這個法門比起其他法門容易太多,哪一個法門都比這個法門艱難。我們也不能把這個法門看輕了,這是祖師告訴我們的。不可以看輕,也不可以看得太難,看得太難就不敢修,看得太輕,你以輕忽的心修這個法門,不能成就。所以經教不細講,我們往往看錯了,曲解了,把這一生大好的機緣空過,這很可惜!所以一定要細講、要深講,有疑一定要提出來討論,斷疑才能建立真正的信心。
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性德、修德都永無間斷,好在這個地方。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入這個境界,恐怕我們還要無量劫,決不是三大阿僧祇劫可以能做得到的。這就是為什麼一切諸佛勸我們求生凈土,道理在此地。阿彌陀佛所開的法門,確確實實是個特別法門,這麼樣簡單扼要,就能夠平等普度一切眾生。上至等覺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給我們示現,這四個人都是古佛化現的,世尊在經論裡面為我們介紹得很多,久遠劫前已經圓成佛道,在華藏世界、在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示現菩薩身,幫助佛陀接引眾生,教化眾生。我們要明了,他們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性修都無間斷,性修不二。
在這樣的位次,為什麼還要示現修功?他的功德圓滿了,為什麼還示現?示現是教化眾生,是表演給我們看,不是真的。他還要修嗎?他不需要修了。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還要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去乞食,他不需要了,做給我們看的。那是說法,那是教導我們,教導我們不要貪著五欲六塵的享受,用意在此地。五欲六塵可不可以享受?可以享受,決不能貪著;享受是事事無礙,貪著是造業、墮落。諸佛菩薩境界裡面都是清凈平等覺,我們看經上,世尊給我們介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我們世間哪能比?華藏世界美不勝收,大梵天、摩醯首羅天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古人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他有沒有貪著?沒有,心地永遠是清凈的。
為什麼佛教給我們要離開這些物質享受?就是因為我們凡夫有貪心,不接觸的時候貪心還少一點,愈接觸貪心愈增長。你要不相信,你看看救濟災難的那些出錢的人,沒有錢的人肯出錢,有錢的人一毛不拔,錢愈多貪心愈重,斤斤計較,反而沒有錢的人,一天這一點點收入,很慷慨,很大方,很容易施捨。娑婆世界眾生有這麼厚的習氣,佛用這個方法來教導。他是王子的身分,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名聞利養統統捨棄了。這些東西最容易引發貪瞋痴慢,是貪瞋痴慢的增上緣,我們要斷貪瞋痴慢,先要把緣斷掉。這是佛教化眾生的智慧,這是佛教學的善巧方便,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真實受用就是我們恢復生活到佛華嚴,我們悟入大方廣,落實佛華嚴,佛家教學終極的目標就圓滿了。釋迦牟尼佛的教學如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教學亦如是,沒有例外。這是如斯利益,真實的利益,這是大智的功德。日天子從這個地方得到解脫,我們應該怎樣學習?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在我們現前的階段,以自己的智慧德能,時時處處、念念之中發心供養一切眾生。換句話說,為社會服務,為利益一切眾生服務,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積德累功,才能把自己的修學向上提升。只有認真依教奉行,才能得到法味,法味比世味濃。這個話如果要聽不懂,很難理解,我們換一句話說,方東美先生的話:「人生最高的享受」,法味是最高的享受。佛家還有一句話比較好懂一點,叫法喜充滿,你這一生當中生活在歡喜快樂之中。那個歡喜快樂不是從外頭來的,外面來的那些歌舞歡樂場中,那種歡喜快樂,那是打嗎啡,那是吸毒,那不正常的。佛法裡面法喜快樂是從心性裡頭,從裡面流出來的,不是從外頭境界來的,真樂;外面來的,那是假樂,那個樂在佛法叫壞苦,緣斷了你就苦;這是真樂,永遠的常樂。所以我們要善於學習。
「普照十方眾生」,在我們現前就是一定要發廣大心,發利益一切眾生之心。要懂得學佛,佛利益一切眾生,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生活,連穿衣吃飯都是為利益一切眾生。我們想不到,我們自己穿衣吃飯怎麼利益一切眾生?自己想想,佛穿衣吃飯,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都是為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那就是利益眾生。穿衣有穿衣的樣子,吃飯有吃飯的樣子,表演給大家看,從來沒有間斷過,睡覺有睡覺的樣子,這個人稱之為佛,稱之為菩薩。所以我們總結一句話,什麼叫佛菩薩?佛菩薩是一切眾生最好的生活模範、生活的榜樣。換句話說,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不能讓別人學習的,我們就決定不可以做;凡事值得讓大家效法的,我們就應當要努力去做。諸佛菩薩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是值得一切眾生效法的,我們從這裡學佛,所以是圓滿功德,沒有一絲毫的過失。表現在哪裡?《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個很圓滿的示現,其他經論裡頭是局部的,這個經是圓滿的。局部跟圓滿不二,這個意思深,我們初學的人學《華嚴》是非常非常理想。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九卷)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贊佛,欲界日天子長行,第二句:
【光焰眼天子,得以一切隨類身開悟眾生,令入智慧海解脫門。】
『光焰眼』都是日天子的德號,他所修學的法門,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他說『得以一切隨類身』,我們看了這一句就知道他不是凡人,凡人不可能隨類化身,而且這個隨類化身是「一切隨類身」,一切當然包括了虛空法界,正是《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化現什麼樣的身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為什麼?佛菩薩沒有執著。凡夫有一個身相,這個身相不會變化是因為他執著,執著這個相就是自己,所以這個相就不會變化。佛菩薩沒有執著,所以佛菩薩沒有身相,佛菩薩的身相是隨一切眾生心量而現的。《楞嚴經》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是隨心應量而現身的。哪裡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叫一切隨類身。示現這個身相干什麼?是開悟眾生的,就是為這麼一樁事情。
我們看清涼的註解,「眾生本有佛智」,這一句話重要,這一句話跟《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講的一個意思。馬鳴菩薩說「本覺本有」,所以眾生本有佛智,就是本覺本有。「如海潛流」,這是比喻,眾生的佛智雖不能現前,這個智沒有喪失。實在像大海一樣,海水流不流動?流動,表面上看不到,下面就看到。所以現在潛水艇潛到水下面就知道了,它不是不流,它流。「今佛以隨彼彼類身」,這個注子注得多好,經文上講日天子,清涼大師註解上他說佛,現在佛以隨彼彼類身,他是哪一類的,這個身相隨他這一類的身相現身。「設種種方便,務在開悟,令其證入」,這就是佛菩薩教學終極的目標,我們要學佛就要在這些地方學。
所以第一個信念,就是決定肯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果沒有這一個理念,沒有這一個肯定的信心,你想幫助眾生幫不上忙,你要肯定他有、他行、他能,問題就是他肯不肯回頭。由此可知,諸佛如來隨類現身,隨機說法,無非是令眾生回頭,回頭是岸。但是要令眾生回頭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所以佛菩薩幫助眾生,在這個地方就顯示真實智慧,無盡的慈悲,他有耐心,你這一生回不了頭來,來生;來生回不了頭來,後生;永遠不捨棄,永遠在照顧,世間再找不到第二個像這樣對於我們關懷恩德的人,找不到了!父母對子女的愛護也只僅限於一世,一個生死輪轉,各人走各人的路,再遇到的時候也不認識了,這都是事實。父母對子女的恩是一世的,佛菩薩對眾生的恩是永恆的,沒有能夠相比。
幾個人知道佛恩?幾個人知道佛對我們真正關懷、真正愛護?佛為我們講經說法,我們縱然有緣接觸到了,沒有在意,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沒有放在心上,所以始終得不到利益。真實的利益從什麼地方看?從生活境界當中點點滴滴,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依舊是隨順習氣,依舊是隨順煩惱,這是違背慈悲教誨,沒有回過頭來,這就是不知道佛的恩德。如果有個報恩心,我們的念頭,我們的言語行為,自然就隨順佛陀教誨了。佛陀的教誨完全是自性法爾的流露,所以隨順佛陀教誨就是隨順自己的性德,一定是明白這個道理了,這叫開悟,小悟,悟了之後能隨順,隨順就是修行。
修行,我們講得太多了,是把我們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修行。我們對於宇宙人生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把這些錯誤統統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就這個名相誤會的人有多少?不學人的誤會那就不說了,學佛的人也誤會;學佛人當中出家人,出家多年老修的人,甚至於到死都還不覺悟。為什麼?依舊隨順煩惱習氣,依舊對名利放不下,還是落在貪瞋痴慢煩惱之中。「放不下」這三個字裡頭,貪瞋痴慢統統具足,執著放不下,分別放不下,利養放不下,名分放不下,權位放不下,這有什麼法子!真正要契入佛的境界,入佛的境界就是轉凡成聖,樣樣都要放下。
可是放下不容易,但是有一些善知識逼著我們非放下不可,當被逼迫的時候很難過,慢慢習慣成自然,我們對善知識感恩戴德。誰逼我?韓館長逼我三十年,逼得我樣樣放下,信徒對我那些供養她統統都要,我只好給她,不給她不行,非給不可。名也要,利也要,地位也要,權力也要,什麼都給她,我樣樣放下,我感她的大恩大德!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教給我是理論,韓館長跟我相處三十年是實驗,不放下行嗎?所以我遇到這麼一個善知識,人家說韓館長兇巴巴的,好凶!沒有人敢惹,沒有人敢跟她相處。有不少同修告訴我,有許多年輕人想跟我出家,一看到韓館長嚇得不敢來。我點點頭,好!不怕的你來,你害怕的你就不要來,來就會有成就,不來成就談不上了。所以別人不懂,我對她為什麼這麼感激,為什麼念念不忘,我這一點兒成就,就是經過這個磨鍊磨出來的,把這些稜角都磨光了;磨光了,她走了,她的任務達成了。我不會再受煩惱習氣動心,念念能夠隨順佛陀的教誨,她走了。最後的那也是個考驗,她要把什麼都交還給我,我統統不要,謝謝她,不要了;我知道什麼?我已經得到好處了。麻煩事情!
我們曉得,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磨鍊他,他聰明,行!每一參到最後「戀德禮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戀是感恩戴德,禮是恭敬供養,辭是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全都放下了,辭就是放下。自己一絲毫煩惱習氣都沒有了,斷得乾乾淨淨,那叫辭,禮是感恩戴德;這才是真正接受教誨,真正知道修行,懂得知恩報恩。一般凡夫,中下根性的人,絕大多數先要接受逆境的磨鍊。所以佛法修學,大家都曉得,先是小乘後是大乘,小乘是在逆境、逆緣裡面磨鍊出來的,把你的瞋恚磨掉,然後進入大乘。大乘是經順境的磨鍊,這個很難!順境、善緣裡面,不起絲毫貪愛之心。我們看小乘,小乘示現苦行;大乘示現的,諸位要看看敦煌石窟、雲岡石窟,繪的那些圖,那些變相圖,佛菩薩講經說法,天人供養,載歌載舞,那是大乘。大乘在順境、善緣裡面不動心,小乘在惡境、逆緣裡頭不動心,要通過這兩次磨鍊,把自己貪瞋痴慢的習氣磨平。什麼時候你的心平了,什麼時候你成佛了,佛是平等心,心裏面還有不平,你就是凡夫,你不是佛,你也沒有學佛。
學佛學個什麼?《無量壽經》經題上,給我們標了三個項目:「清凈、平等、覺」。所以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境,起心動念就要曉得迴光返照,為什麼?起心動念心不平。不平是誰作主?煩惱習氣作主,煩惱習氣就是風浪,隨順煩惱習氣你就造惡業,你就墮三途。所以一回頭,心就恢復平靜了。回頭什麼?我為什麼又起煩惱習氣,順境、善緣當中我為什麼起貪愛,為什麼會動這個念頭。只要這樣一覺悟,你那個貪愛心就會降低,這叫修行。逆境、惡緣當中,不平的心、瞋恚的心起來了,又隨順煩惱習氣,這一警覺,我們瞋恚、不平程度就會降低,降低就是修行。什麼時候修行成功了?順逆境緣當中都不起心、不動念,你就功德圓滿了。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永遠保持著清凈平等覺,這個人成佛了;沒有成圓滿佛,也成分證佛。分證佛是什麼地位?《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你要問什麼時候我證得初住菩薩?所有一切境緣當中,決定不起心不動念,決定安住在清凈平等覺,你就證得圓初住。你念佛求生凈土,你就有把握生實報莊嚴土,這不是生同居土,不是生方便土,決定生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這是我們在一生當中,決定要爭取的。
諸位要記住,佛在經上講得很好,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這些大風大浪來折磨你,所以他的進度很緩慢,他不退。是沒錯,他永遠不退,進步很緩慢;這個地方大風大浪,大起大伏,所以進步非常快,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一百年,你想想你要修行一年、十年,那還得了!所以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要修到實報土,那要相當長的時間,在我們這個世界幾年功夫就成功了。佛在經上都是講的真話,這個世間有很多人折磨你,順境也是磨鍊你,逆境也是磨鍊你,記住!統統是磨鍊。禁得起考驗的人就大功告成,禁不起考驗的人,就跟這些磨鍊的人,結了許許多多的恩怨。善緣、順境結的是好緣,逆境、惡緣裡頭結的是冤家,不管是好緣、是惡緣,統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這裡面要記住,善惡是假的,不是真的。怎麼說是假的?會變。恩愛會變成仇敵,仇敵也會變成恩愛,它會變,會變是假的,不變才是真的。諸佛菩薩清凈平等覺,永遠不變,那是真的。眾生本有佛智是永遠不變的,智迷了就變成情,情是煩惱,所以佛在經上講「煩惱即菩提」,菩提是佛智。所以我們懂得,佛智跟煩惱是一樁事情,一個是在覺悟的狀態,一個是在迷惑的狀態;迷惑的狀態,轉菩提為煩惱,它轉變了;覺悟之後,轉煩惱成菩提,就在那一念轉變。
佛菩薩慈悲教化一切眾生,以究竟圓滿的智慧,善巧方便來誘導我們,他真的是盡心儘力了,我們決定不能責怪佛菩薩,只能責怪自己沒有能夠隨順。我們天天讀經,我們也相信,我們也能理解,但是不能隨順,所以沒有功德。沒有隨順就是沒有能照做,我們要問問,我們很想照做,為什麼做不到?這裡頭不外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煩惱習氣太重,抵不過,沒有能力克服;第二個智慧太少,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我們聽經,懂得的佛法一知半解,不是真正透徹;真正透徹了,給諸位說,每一個字、每一句你都落實,決定做到了;了解得不夠透徹。正因為了解不透徹,所以煩惱習氣沒有能力克服。如果真正明了,煩惱習氣算不了什麼,很容易克服。
正因為這個道理,我們才曉得,世間第一等的功德是教學,第一殊勝的大事。佛家講「大事因緣」是什麼?教學。難怪《學記》裡面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能認識到這一點,那真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是有智慧的人見不到。諸佛菩薩所證的是真實智慧,究竟圓滿智慧,所以他們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教學,他不幹別的事情。只有這一樁事情,說到報恩,那是圓滿的報恩、究竟的報恩,自己能夠依教奉行,又能夠轉教眾生。《無量壽經》佛囑咐我們輾轉教化,我們得到好處、得到利益,要教別人,要勸別人,要熱心,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不要顧慮,不要害怕,我以真誠心待人,人家以虛妄心對我,我不是吃了大虧?許許多多眾生就是因為這個觀念,不敢認真修行,怕自己吃虧。其實他講錯了,實實在在的說,自己佔便宜了。縱然吃虧,是一時,這一生一世,這一世頂多一百年不得了,你能夠有把握活一百歲嗎?吃虧上當不過一百年,這一百年之後,就作佛、作菩薩去了,你說你的利益多大!所以大便宜,大利益。世間人眼光短小,只看眼前小利,不知道後面的大利;無量無邊的善利他沒有看到,只看到眼前,古人講「眼光如豆」,愚痴到了極處!
學佛,首先要拓開心量。在中國的佛教,祖師大德確確實實很多都是佛菩薩化現來的,要不然他哪有那麼大的智慧?中國寺院道場的建築,就是高度智慧的教學,我們一進山門,現在的話講,第一個建築物是天王殿,第一眼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坐在當中,面對著大門。彌勒菩薩的造像不是造印度彌勒菩薩像,印度彌勒菩薩像,你們到北京雍和宮就可以看到了,那是印度的彌勒菩薩。中國人造彌勒菩薩像,造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現在南宋,跟岳飛同時代,宋高宗那個時代,出現在臨安、奉化、杭州這個地區。他那個相貌呈歡喜相,對一切眾生滿面笑容;肚皮很大,代表包容,什麼都能包容。這個人《高僧傳》裡頭有,但是不知道他姓什麼,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的,他每天背一個大布袋,所以人家叫他布袋和尚。他化緣,人家供養,不管供養什麼東西統統往布袋一裝,代表平等,代表沒有分別。別人問他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兩手下垂,一句話也不說;佛法是什麼?放下!別人看懂了,這是教我們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他老人家把布袋背起來就走了,告訴你放得下、提得起。自己要放下,把自己的東西放得乾乾淨淨,把一切眾生的苦難背起來。你看意思多深,他都不說一句話,完全用動作來表示,叫你開悟。
我們中國的佛教,佛教教學建築都是表法的,第一個教你見他,第一個你就學他。學他什麼?看破,放下。我們有沒有放下?沒有!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樣樣放不下。放不下,就不得其門而入,因為它在門口第一關,你要看破、放下,你才算是入門。入門之後提起,提起什麼?四大天王擺在旁邊,就是教你提起。彌勒菩薩教你放下我,我執沒有了,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彌勒菩薩表這個;然後提起,提起一切為眾生。都是教我們開悟,不說一句話。
東方持國天王教我們要認真負責,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佛菩薩以身體示現,做種種示現令一切眾生見聞覺知,他就省悟過來了。身是教學的工具,佛菩薩塑像是教學工具,我們這個身是活的相,活的教學工具,這裡頭沒有我;有我你就是凡夫,有我你就有煩惱,有我你就有「苦樂憂喜舍」的受。這個身體跟泥塑木雕的像沒有兩樣,它是不會動的,這是會動的,你要從這裡頭覺悟,從這個地方去認知。所以示現什麼身分,示現哪個行業,你就會做得很圓滿。為什麼?你是做榜樣,你是做樣子給人看,沒有自己的利益在裡頭。世間人做事,他裡頭有自己的利益在裡面,他會想到怎樣做對自己有利,怎麼做對自己不利,得失沒有放下。
彌勒菩薩給我們示現的,我們用法相宗的話來說,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統統放下了,放下這些東西。這個東西一放下,就是相宗裡面講的轉識成智。所以十一個色法是智慧的表演,是四智的落實,也不是自受用的,是他受用的。所以覺悟之後,就知道這個身體跟那個雕像沒有兩樣,那是不動的,這是會動的,沒有自己,一切為眾生。所以東方天王教導一切眾生如何護持自己,這是護法神,怎樣才真正護自己的性德。不是護自己的身,身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護自己的性德。要護自己性德;換句話說,妨害性德的,障礙性德的,就要把它捨棄。凡是不利於一切眾生的,不但不能做,想都不能想;而且念念要想饒益眾生,利益還不行,最大的利益,要常常這樣想,給眾生最大的利益。我遇到學佛的同修是有利益眾生想,但是都不是大利益,你局限太小了,這個也不能怪你,你的心量小,你的眼光很小,真正大利益、殊勝的利益你見不到,可以從你日常生活當中,一舉一動當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東方天王教我們什麼?教我們行中道,他手上拿的琵琶,琵琶代表這個。弦樂器的弦鬆了它就不響,緊了就斷掉,一定要調到恰到好處。所以菩薩行中道。凡夫著有,二乘著空,菩薩空有兩邊不住,這稱為中道。空跟有兩邊都放下,都不放在心上,那個心才清凈。中是清凈心,稍微偏差一點兒,心就不清凈。中是覺心、覺悟,偏差就邪了,就不覺;偏空、偏有都錯了,都不是中道。琵琶表這個意思,我們一看,心「清凈平等覺」就是中道。落實在生活上,佛在《金剛經》上教給我們「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是中道。離一切相,不著有邊;修一切善,不著空邊,空有兩邊不著,這是琵琶的意思。我們凡夫做一點兒好事,著相,中道失掉了。
南方天王代表增長,用現在的話來講,求進步。儒家教人,「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天天進步;佛法講精進,進是進步,所以佛法不落伍。有人在這裡看看,對我們很讚歎,「你們能夠跟得上時代」,我們聽到這個話很難過,我們跟得上時代;你要懂得佛法,佛法領導時代,不是跟上時代,時代要跟著佛法走才行,佛法永遠在前面。可見得我們現在連佛法都迷失了,佛法落在時代的後面,還拚命在追,追還追不上,這成什麼話!要怎樣才能夠進步?天王手上拿著一把劍,這代表進步。劍是什麼?斷煩惱,快刀斬亂麻。這個劍是表慧劍,智慧之劍能斷煩惱,你要不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你就沒有辦法進步,你看看它表的意思多好!
西方天王是廣目天王,我們聽到他的名號「廣目」,就曉得他的意思,廣是多看,現在講觀光考察;增長見聞,增長知識,增長學問,要靠觀光考察。他手上拿的是龍或者是蛇,龍跟蛇都是代表變化,這個意思含著世出世間一切法,人、事、物千變萬化。怎樣應付千變萬化的社會?這個手上拿著珠,那個珠是不變的。這個珠是什麼?真誠!不管怎麼變,只要你用真誠心,就能控制全面;決定不能用虛妄,虛偽的心要想掌握社會,最後都失敗。真誠教誨,我們從歷史上去看,在這個世界無論哪一個國家,歷代的帝王、國王,他要控制他的國家,他想掌握世界,最後都失敗了。誰成功了?釋迦牟尼佛成功了;再仔細觀察,全世界所有宗教家成功了;孔老夫子也成功了,得到當時人的敬仰,後世人敬仰,永懷恩德。他怎麼成功的?真誠教誨,那個珠子就是真誠教誨。那個珠子要中國人來講,就是教學為先,抓住龍蛇,「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只要抓到這個,他成功了。那個意思多好,教你看了就開智慧,看了就覺悟。我們這個形象到外面去,人家看到生什麼?你想想看,看到我們這個形象,人家想什麼?要懂!
北方天王代表多聞,多聽別人的,多聽、多聞才能成就智慧。可是多聞,你要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一切眾生當中,有說真話的、也有說假話的,有說好話、也有說壞話的,有能力辨別。他辨別能力從哪裡看?他手上拿著一把傘,傘蓋就是代表有能力辨別,傘蓋是防止污染,它有作用的。有能力、有智慧辨別,就不會被污染,這樣才能夠保護自己性德流露,不受障礙。自己性德流露,就能夠保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開悟,此地講「隨彼彼類身,設種種方便」。四大天王的造像就是設種種方便,目的是令眾生開悟,幫助他們證入。
所以造像是教學,不是拜偶像,它是教育;用現在教育裡頭的術語來講,教學的工具。諸位要知道,佛家所有的一切設施,全是教學工具。佛菩薩的形像,諸天鬼神的形像,佛教不是多神教,用這些來代表世間各個不同的族類。用種種的姿態,手勢不一樣,在佛家講手印,現在人講手語,手印就是手語,讓你一看就曉得它表什麼意思。盲啞的人他不能說話,用手勢一比,他就知道了。佛菩薩不給你說話,也比劃比劃,你就懂了,手印是手語,顯示出真實智慧。不但是形像、動作表現的都是真實智慧,名號裡頭都是真實智慧。所以佛法裡面取名字,不是講求這個名字好聽不好聽,是這個名字對現前眾生需要不需要。
任何一個人要在今時今處示現成佛,名號都要叫「釋迦牟尼佛」,不可以叫別的名號,名號是表法的,是開悟眾生的。為什麼一定用這個名號?現在這個世界眾生,沒有慈悲心,自私自利,要幫他覺悟,用釋迦;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照字面翻「能仁」,能夠以仁慈的心待人,所以它是教學;現代人心極不清凈,自私自利,貪瞋嫉妒,貢高傲慢,所以用牟尼,牟尼的意思是清凈寂滅。這個意思就是講,對自己要清凈寂滅,對別人要大慈大悲,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在此時此地所有眾生大病在此地。所以名號是教學的目標,是教學的宗旨,是這麼個道理。阿彌陀佛要到我們這個地方來作佛,也要改名字,要改成釋迦牟尼才有用,他那個名號到我們這兒不起作用;同樣道理,釋迦牟尼佛要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也要換名字。每個地區眾生狀況不一樣,名是隨一切眾生需要建立的,不是隨自己。
在中國古時候,小孩出生,父母長輩給他命名,那個時候命名的用意,是對這個小孩的期望,希望他一生當中顧名思義,真正能夠做到大孝,孝順父母。所以古時候不可以改名字,改名字是大不孝,為什麼?父母對你的期望,你完全違背了,完全捨棄了,這不可以。現在人不懂,現在很多人給小孩取名,都取了個外國名字,我這一聽很奇怪,大概父母希望他將來變成外國人,不要作中國人,很沒有道理,大不孝,數典忘宗。現在人常常講愛國,取個外國名字怎麼愛國?叛國!所以取名的用意,現在人都不知道,古人非常講求。
名號也是教化眾生的手段,乃至於建築都不例外。佛的大殿,大殿叫大雄殿,大雄寶殿,大雄什麼意思?大英雄。中國人稱為英雄,英雄的定義是什麼?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這個人叫英雄。佛是大英雄,為什麼稱為大英雄?破迷開悟,別人做不到;了生死,脫輪迴,成佛道,別人做不到,他能做到,大英雄!這個建築從外面看一定是兩層,裡面看一層,為什麼要用這個形式?表法的,外面看真俗二諦,表這個意思,裡面是一個,表真俗不二,是一不是二。外面表現的,有你、有我、有他,這從外面看;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一個。
所以這個表法,用佛的身相來說,外面兩層是表佛的三身、十身,多!裡面一個身。所以一個身,清凈法身,佛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這個話是真的,為什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自己的心;誰的識?自己的識;心跟識決定不分家,相有各個不同,心跟識是一個。佛在《楞嚴經》比喻,將我們的真心本性比作大海,將我們的身比作水泡,大海可以起很多很多水泡,都是一個大海。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大慈悲心自然就生起來了,愛護眾生就跟愛護自己一樣,決定沒有厚此薄彼;若有厚此薄彼,你根本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自他不二,生佛一如。所以佛對於一切眾生無盡的慈悲,從這兒生的。
以種種身相,種種方便,所有一切設施種種方便,只有一個目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佛法,這個是佛法教學終極的目標。明白之後,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學習。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入門?從放下,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無量無邊,慢慢放下,先放最粗、最重的;最粗、最重的分別執著,就是自私自利。凡夫,哪個凡夫沒有特權的念頭,特權的念頭就是最嚴重的煩惱,總覺得我要跟別人不一樣,這個念頭是錯誤的,對於平等覺是最嚴重的妨害;平等覺是佛,平等覺是真性,我們能夠捨棄,就跟平等覺接近了一步。
所以佛家在戒律裡面的供養,什麼供養福報最大?平等的供養,福報就最大。現代人不懂這個道理,雖修供養,得福很小。為什麼供養?佛那裡多一點兒,菩薩可以減少一點兒,羅漢又少一點兒,他用妄想分別執著供養,得福就很少;他不曉得平等供養的福報是第一大。不讀佛經,很難理解,這個道理很深,事相繁多,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去領悟,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齋僧,決定平等,決定沒有高下。可是六道凡夫都有高下的習氣,我們自己也有,要把這個毛病習氣斷掉、改過來,要真修行!
我們感恩佛菩薩幫助我們,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證入。這個地方諸位必須要曉得,佛菩薩幫助我們的是開悟,誰幫助我們證入?一切眾生。《華嚴經》上顯示,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幫助他開悟,什麼人幫助他證入?五十三參。這樁事情諸位要懂,不要以為善財童子的運氣好,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我們一個也沒遇到;其實五十三位善知識就在你自己的身邊,從來沒有離開你,可惜你不認識。五十三參是比喻,代表五十三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狀況、不同的行業,就是我們從早到晚看到社會一切大眾,把它歸納這五十三類,你怎麼沒見到?天天見到。這些人磨鍊你,裡面有順境、有逆境,有善緣、有惡緣。你接受老師教誨之後,要在現實環境裡頭去落實,落實就是證入。
所以我們一天到晚看到人,有歡喜的、有討厭的,你在磨!討厭的人不討厭了,歡喜的人也不生歡喜心了,永遠保持著平常心,平常心就是道。什麼道?佛道,大道,無上道。就是一個平等,平是平等,常是恆常,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沒有高下,永遠沒有好惡,你的佛心現前了,你所有一切的表現都是稱性的,都是從自性流露的。什麼是自性?平等心是真性,不平的心是識心,識心不平等,自性是平等的,自性是清凈的,本來清凈。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換句話說,我們起心動念就是染污了。你起一念貪愛的心被貪愛污染了,起一念瞋恚心被瞋恚污染了,凡夫的心起伏不定。你有得失,你被得失污染了;佛心裡頭沒有得,當然就沒有失;有得,一定有失,得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覺法,不是佛法就迷了,迷而不覺,佛法是覺而不迷。真正明白之後,才曉得「大方廣」是什麼?大方廣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明白的人,這個生活叫「佛華嚴」;迷失的人,叫六道凡夫。這是事實真相,這是佛在此地對我們的開示。
這一尊佛示現的是日天子,光焰眼天子,這是說他示現的身分。我們明白了,我們現在是什麼身分,示現什麼身分?就在自己現前身分上設種種方便,令一切眾生開悟證入,這叫真學佛。佛法不迷信;換句話說,不學佛的人統統迷信,你說對不對?學佛決定不迷信,學佛斷煩惱、開智慧,開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智慧就在日常生活之中。《金剛經》上一開頭,世尊顯示著衣持缽,日常生活,你要看清楚、看明白了,這裡頭學問大,意思太深太廣了!我們平常也穿衣、也吃飯,我們沒入境界,我們穿衣吃飯生煩惱,人家穿衣吃飯普度眾生,具足圓滿智慧普度一切眾生,他們成就的是真實功德,我們所得到的是無量煩惱。能把煩惱轉過來,我們學佛得受用,真正是佛弟子。
有很多人問我,《華嚴經》講到哪一天圓滿?這樣細講,聽了還是回不了頭來,如果是簡單略講怎麼行?經義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如何回頭?實在說,尤其是大乘經教,一句一偈搞清楚、搞明白,一生都受用無窮,不必是全部。只要你真正聽懂了,你真信、真解,最重要的要肯干,要把你所信、所解的,變成你自己實際的生活,這叫行證。尤其要懂得修學過程當中,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境界都是要受磨鍊的,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幫助我們證入的。如果我們不甘心被折磨,不願意接受這個境界,那你行證就沒有了;只能夠止於信解,沒有行證。沒有行證,你決定是隨著你自己的煩惱習氣生活,隨順煩惱習氣生活,你就決定不能脫離輪迴。這裡頭利害得失我們要想通,六道輪迴的日子不好過,一定要過佛菩薩的日子。佛菩薩在六道示現,無論什麼身分都是得大自在,真實安穩大自在,過的是智慧的生活。形相跟我們一樣,外表一樣,裡頭不一樣,我們一定要明了。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一0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贊佛,欲界日天子長行,第三句:
【須彌光歡喜幢天子,得為一切眾生主令勤修無邊凈功德解脫門。】
這一尊也是日天子,他得的法門是『為一切眾生主』,以這個身分令一切眾生『勤修無邊凈功德』,從這兒成就的。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眾生愛染,漂泊無依。佛德無礙,應為其主。隨修絕染,名凈功德。一行契理,即曰無邊,況其具修耶」。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簡單扼要給我們點出「佛德無礙」,這就說明這一位天子是諸佛如來化身,不是凡夫。如果是凡夫,他的地位跟四王天相等,所以並不是很高,我們要著重清涼大師這一句:「佛德無礙,應為其主」。這個「主」就是老師,是教主,主持教化的,不是其他的主,主持教化的。
眾生煩惱習氣重,這舉出兩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染」,染就是著相,染著。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歸納到最後是「慳貪」,所以菩薩修學綱領第一條是布施;布施是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愛染。不能夠放下愛染,確實在苦海當中漂泊無依,這個苦海就是指六道輪迴。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六道輪迴事有理無,相有性無,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比喻作「夢幻泡影」。我們作夢的時間短,幾分鐘的時間,幾個小時,你夢醒了,你覺得那是一場夢。一百年的時間跟無量劫來相比也是一剎那,我們要常常想到,這麼短暫的時間當中何必要造罪業,實實在在不值得。罪業招來的後果,痛苦不堪設想,誰受?自己受,決定不是別人受,多想想!
相宗經典裡面說「我」,「我」是什麼?四大煩惱常相隨,這是「我」,一切眾生執著的。「我見」是頭一個,什麼叫我見?自以為是;「我愛、我痴、我慢」,四大煩惱常相隨。佛要不給我們說出來,我們哪裡會曉得?聽了佛的話,細細想想果然不錯,所謂的「我」、所謂的「我執」,原來就是這麼回事情。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就是被它害了,害了我們在六道裡頭輪迴,無依無靠。六道裡頭靠什麼都靠不住,沒有依靠,所以佛來作救主、作教主。於是我們明白了,唯一能夠靠得住的是三寶,所以一切賢聖勸勉我們皈依三寶。
學佛的人多,三寶是什麼,能搞清楚的人就不多了。大家知道三寶是「佛、法、僧」,佛法僧是什麼意思?佛法僧是什麼?再深入一層,又茫然無知了,這怎麼行?再要說到皈依,我們是不是真的皈了?真的依了?皈是回頭,我們並沒有回頭;我們也沒有依靠他,他是真正可以依靠的,我們沒有依靠他。沒有回頭,還是依自己的愛染,這就壞了,這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佛在經上講得好,講的都是真話,你不能夠超越輪迴,你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這是事實真相。大家都念過《地藏經》,《地藏經》里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墮在惡道,地藏菩薩苦口婆心勸導你回頭,這一回頭,離開惡道,生到人間來;生到人間之後,老毛病、老習氣又犯了,死了以後又墮三途,地藏菩薩看了搖頭,怎麼才出去兩天又回來了!
餓鬼道一天是人間一個月;換句話說,餓鬼道的十二天是人間一年。地獄道時差更大,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在「大專佛學講座」介紹地獄,地獄的一天是人間兩千七百年,如果地獄道出來到人道,縱然活上一百歲死了,地獄道看起來幾分鐘,出去幾分鐘他就回來了,你想像這個事情多可怕!墮畜生道的,齊居士跟我們講的故事,那五個人去投胎作豬,菩薩示現給我們看的,絕對不是平常的事情,末法時期現身說法,警告我們。這五個人去投胎,奪胎去的,那個豬懷孕的時候不是這五個人,那五頭豬懷孕的時候是另外別的神識,一出生都死了,他們的神識奪了這一個身體,這叫奪胎。如果真正的是投胎,我們不曉得,見不到這個事情,這是奪胎。畜生裡面有奪胎,人裡頭也有奪胎,凡是奪胎都沒有受胎獄之苦,他生前的事情記得非常清楚,他不迷惑。如果是投胎到人道裡面來,在母親肚子裡頭十個月,這十個月佛經裡頭講胎獄,非常痛苦,那個痛苦把過去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所以有些人能夠記得前生的事情,那是奪胎來的,不是坐胎的,坐胎沒這個能力。
種種示現都為我們,都是給我們看,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不可以再執著愛染;再要執著,這一次得度的機緣又當面錯過了,這個可惜!諸佛如來大慈大悲,為我們做種種示現,教我們看破,教我們放下,教我們捨棄愛染。歸納起來講:一個是貪愛,都是慾望、貪慾;一個嗜欲,自己的嗜好。這兩種大欲,如果要是不放下,念佛都不能往生。染是著相,染著,愛染都不是真的,自性裡頭決定沒有這個東西。什麼是自性?凈宗裡面講的一心不亂,一心就是自性。有愛有染就不是一心,三心二意,一心裡頭沒有。念佛的功夫就是要把這些東西念掉,那就真正的皈依三寶了。
阿彌陀佛,世尊在《無量壽經》上給我們介紹,他又名「覺正凈」,這在經上諸位都看得很清楚。覺正凈就是三寶;由此可知,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提醒我們要皈依「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覺就是覺正凈,西方教主名號當中就具足三寶,是我們真正皈依處。佛的智慧無礙,德相無礙,所以為一切眾生作教化主。「隨修絕染」,修是什麼?隨是隨緣,諸位要記住,攀緣就沒法子修,隨緣才是修,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切都隨緣。隨緣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放下,放下愛染,要放得徹底,「絕」是徹底放下,一絲毫都不留,這就叫「凈功德」。
從哪個地方修起?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從我們自己毛病習氣裡頭最嚴重的先修起。這個東西就是跟大夫治病一樣,這個人得的病不只一樁,很多病,很多病裡頭哪一個病是要命的先治它,其次的慢慢再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很多,哪一條最重,貪心最重先斷貪,瞋心最重先斷瞋,每一個人習氣不盡相同。譬如我們常見到,有人貪財,把財看得非常重,他的修學一定先從舍財下手;有人好名,名看得很重,財他沒看在眼裡,這種人先要放下名,這就是對治的方法。我們自己要時時刻刻檢點,我們在煩惱習氣裡面哪一個最嚴重,哪一種習氣常常起現行,障礙自己的清凈心,障礙自己的凈功德,先要下手把它斷掉。
佛菩薩教誨我們只能夠做到開示,大乘經上常講「開示、悟入」,佛菩薩、老師對我們只能做到開示,他就做得很圓滿;做學生的人要能夠悟入,我們學習也就圓滿。所以聽了開示,你要覺悟,你要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佛菩薩境界叫一真法界,這個教學就是圓滿功德。我們看佛菩薩對我們開示做得圓滿,很圓滿,我們自己學習不能夠悟入,辜負佛菩薩,佛菩薩依然不舍眾生,慈悲到了極處;就像布袋和尚所說的「時時示世人」,時時刻刻、在在處處示現給世間人看,可惜的是「世人常不識」,不認識他,不覺悟。
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第一個我們自己煩惱習氣太深太重,第二個外面的環境,一切人事物誘惑的力量太大,所以染愛隨念俱生,隨念增長,如何能得度?說實實在在的話,老實話,佛菩薩所有的教誨,對我們來講,只是阿賴耶識裡頭種個善根種子而已。這個善根種子到什麼時候成熟,那就很難講了。這樣的學佛,我們從無量劫來到今天,生生世世都是學的這個,都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種過佛種子;由此我們就能夠體會到,真的是長時熏修。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熏修,到什麼時候豁然大悟了,那才叫成熟。悟了,當然你就回頭,不悟是不肯回頭的。但是我們懂得,回頭能夠促成你的徹悟,悟是看破,回頭是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明了之後肯放下,你能放下一分,你就多看破一分;換句話說,你多長一分智慧,你少一分煩惱。
清涼在這一段註解裡面,講到修行的綱領:「隨修絕染」,說了四個字。真修行,都在日常生活當中,佛法不離生活;信解是講堂里學得的,行證是在生活當中得到的。修行沒有別的,歷事煉心,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六根天天接觸,在這裡磨鍊,把稜角統統磨鍊掉。什麼是稜角?愛染是稜角,這是總說;細說八萬四千塵勞煩惱,自私自利,貪瞋痴慢。你不在一切人事物裡面,你怎麼能夠磨得掉?離開一切人事物,你怎麼曉得你貪瞋痴斷了沒有?你自私自利、貢高我慢的習氣斷了沒有?不知道!一定是一接觸外面環境,就曉得了。所以修行在境界裡頭修,離開一切境緣,沒地方修。境緣裡面有順境、有逆境,這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面有善緣、有惡緣,統統都是染污。善惡、順逆都是染污人心,統統要絕掉,要放下,要舍離。凡是幫助我們放下的,那是善知識,那是佛菩薩,那是我們的大恩大德。
所以許多同修不了解,我在一生當中,為什麼特別感激韓館長。我從老師那裡明了這個道理,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居士,我從他們這裡明白這個道理;可是真正鍛煉修行,韓館長成就的。我跟她在一起三十年,她沒好臉給我看,當眾罵我,所以跟到我的這些出家人對我沒信心,都說我只會講經,除講經之外,一無所能;被館長罵得一文不值,所以他們對我沒信心,覺得我一無是處,他不知道我接受館長的磨鍊。我在老師那裡學到東西,不是館長這種毒辣的手段,我的習氣怎麼能磨掉?智慧怎麼能現前?她是西方極樂世界來的,逼著我非放下不可,非隨順不可。我們是凡夫,習氣很重,可是我感激,我願意接受,我才有成就。如果換一個人,你有什麼了不起,護持我的人多得很,你這麼兇巴巴的,算了,我到別的地方去。真的,找我的人很多,但是別人尊敬我、奉承我,我跟他就完了。要找一個狠的人,毒辣的手段對你,我們的毛病習氣才修得掉。所以我們修學環境要懂得選擇,這對我有利,決定沒有害處。這個道理,現在懂得的人少了,太少太少了。
所以韓館長對我那種態度,別人看到都不平,我感恩,我能成就;別人念怨,他不但沒有成就,還造罪業。功德都在一念之間,一念順從佛菩薩教誨,無量功德;一念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無量的罪業。一個人的一生成就得來不容易,這就是你要有智慧,你要明了,決定不能夠愚痴。別人找我麻煩,實在講,我今天想找一個人,找我麻煩的話找不到,韓館長走了之後找不到!理事境緣都要懂得,在這裡頭斷貪瞋痴,成戒定慧,轉貪瞋痴為戒定慧。我今天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只有一個感恩的心,真誠感恩之心,我成就在此地。老師依靠佛菩薩的教誨開示於我,一切眾生幫助我修行,把我無始劫以來,妄想分別執著得以修正過來,與佛菩薩的教誨相應,這叫功德,這是凈功德。
清涼下面說,「一行契理,即曰無邊」。菩薩在此地,令一切眾生勤修無邊凈功德,而清涼告訴我們,「一行契理」就叫做無邊,這個話怎麼講法?理就是性體,性體沒有界限,當然就無邊。換句話說,不契理就是與性德不相應,與性德不相應;換句話說,一定是與煩惱相應。煩惱有邊際,妄想有邊際,分別執著都有邊際、都有界限、都有範圍。所以只要一念一行與自性相應,都是無量無邊;一一法皆通達自性,一一事、一一相無一不通自性,所以法門無量無邊,關鍵就在「契」,就在這個字。「契」在密宗裡面講叫相應,梵語稱「瑜伽」,瑜伽就是相應,就是此地「契」的意思,與自性相應不相應。這個說法恐怕諸位還不容易體會,我們換個名詞,凈宗裡面講一心,一心就是理,一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你能不能與一心相應,只要與一心相應了,無邊凈功德;你要是與三心二意相應,你的功德就有限,功德就不大。
那我們要問,哪些人與一心相應?一行契理?在《華嚴經》講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都契理,都是一心。一心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不同的階級?一心裏面還有淺深差別不同,統統是一心,統統是見性。所以古人的比喻,比喻得好,圓初住的菩薩見性,就像晚上的月亮、月牙,初二、初三的月牙,那個光雖然很弱,它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如來果地上,像十五滿月。你總不能說,滿月這個光是真的月光,初三、初四是假的?不是假的,是真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像月光一樣,真的是月光,絕對不是假的;但是他沒有圓滿,所以叫分證佛位,那是真佛,不是假佛。我們講如來果地,那是究竟圓滿佛,好比是十五的月亮;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好比是初二、初三到十四月光。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我們從這裡去體會,統統契理。
理是什麼現象?理是平等相。佛給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當然因緣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因緣裡頭哪一個最重要?佛說,佛心是平等心,所以諸位要曉得,圓初住菩薩就平等心了。菩薩是六度心,這是什麼菩薩?天台六即裡面相似即菩薩,是六度心,不是用真心。相似裡面包括了,要是在十法界裡面,十法界裡頭的佛、菩薩、緣覺、聲聞,都是屬於相似即。六道裡面,出不了六道,修行的功夫也有幾分相應,是觀行即;我們常講,功夫有一點兒得力,是觀行即。觀行即,用凈土宗的話來說,就是煩惱可以控制,我們持名功夫得力,把煩惱伏住了,叫伏煩惱;沒斷,伏煩惱。所以觀行位中,如果不是念佛求生凈土,不能超越輪迴,還是在輪迴裡頭受果報。相似位,行!相似位超越輪迴了,出不了十法界。
所以我們要真干,不真干不行,真干在哪裡干?就是在一切順逆、善惡境緣當中去鍛煉。人家恭惟我們、讚歎我們,沒有歡喜心,歡喜的表情是待人的禮貌,心裡頭真的生歡喜心,完了,你被境界轉了;別人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決定沒有怨恨心,這叫修行。修什麼?修清凈平等覺。《無量壽經》經題太好了,一切時一切處修清凈心、修平等心、修覺心,你是在真修行,真功夫,你真成就了。順境、善緣,你要生歡喜也愛染,你就墮落了。所以別人對我們的供養,我們自己要想想有沒有能力去接受?什麼能力?不生愛染,你就可以接受。如果生愛染,你要接受,你就被人害死了。那個供養你的,叫你生歡喜心,叫你生愛染,那是羅剎、是惡魔,不是菩薩。果然能夠不生愛染,可以接受,為什麼?在這裡頭成就清凈平等覺。逆緣、逆境、惡人,你也要能夠不生愛染,你能跟他相處,要接受他的磨鍊,決定不生怨恨心。為什麼?把我們瞋恚、愚痴的煩惱,在這裡磨盡了。
所以真正修行,《華嚴經》上擺出的樣子給我們,善財童子給我們做示範。他的名號為什麼叫善財?「善」是表示他有善根,「財」是表示他有福德,有智慧、有福德。「隨修絕染」是大福德相,我們在《感應篇》註解裡頭也讀到過,《了凡四訓》裡面說得更清楚、更明白,受辱侮辱不怒、不怨是大福德相,受寵若驚是大福德相,這是在順逆兩種不同的境界。如果在順逆境界裡面,心能夠到清凈、平等、平和,這個福德是圓滿相。所以如來果地上,我們贊佛「福慧二足尊」,怎麼圓滿的?他處在順逆境界是清凈平等心,這個福慧圓滿,福慧無邊,沒有邊際,稱性,充滿在虛空法界裡面。一行如是,行行皆如是。
後面說,「況其具修耶」。「具修」是講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可是佛在這個經上跟我們講的原理原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任何一行只要稱性,自自然然圓融含攝一切行,一條都不漏。正因為如是,所以古德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什麼時候才叫通?見性叫通,不見性沒通,通的標準是見性。什麼是見性?我們講一心,你只要得一心就通,二心就不通。凈宗裡面叫一心,禪宗裡頭叫見性,教下叫圓解,名稱不一樣,一樁事情,一個理,在此地叫契理。一行契理,行行契理,無量無邊的功德就現前了,何況具修?
這個地方的「具修」,簡單的說,六度具修,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實在講修持功夫不得力,把這句話疏忽了,老生常談,不足以為奇,哪裡曉得十方三世所有菩薩圓成佛道,都是修這六條。布施,布施什麼?布施慳貪。六度: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惡業,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痴。慳貪、惡業、瞋恚、懈怠、散亂、愚痴是我們的大病,佛用這六個方法對治我們的毛病,我們要不用這個方法,你還有什麼方法能把你的毛病治好?佛開這個方子,你想想看你要不用,你還有什麼更好的方子?十方三世所有的菩薩都不敢違背,都要遵循這個方法,把自己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斷掉。你要能不用這個方法,想到更高明的方法,那你比佛高一等,佛不如你。所以我們不能夠遵循,就決定不能夠得度。
念佛人要不要修六波羅蜜?要修!不修不能往生。你念佛念得功夫再好,貪瞋痴慢不斷,決定不能得生。凈宗雖然講帶業,只能帶舊業,不能帶現行;絕對不是說,一面念佛、一面罵人也能往生,沒這個道理。《無量壽經》,我們最近正講到第十八願,十八願末後「唯除五逆,毀謗正法」,這個不能往生。克實而論,五逆不謗法還能往生,謗法決定不能得生。今天謗法的人多,我們常常看到,出家、在家,自己謗法自己不知道,愚痴到極處。怎麼說謗法自己不知道?戒經裡面「自贊毀他」,我修凈土,凈土第一,哪一個法門都不如我,這是謗他。自己可以讚歎自己,決定不能夠毀謗別人;我這個法門第一,你那個法門也第一,佛在經上講,哪個法門都第一,沒有說第二的。我們今天講凈土殊勝,是對我們根性來講,不是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眾生根性不平、根性不等,所以你要選擇法門;但是你沒有選中的法門,決定不可以毀謗。自贊毀他,菩薩戒裡頭,《瑜伽菩薩戒本》裡面列入重戒,可是今天有意無意造這個罪業的人不少!我們要清楚、要明了,否則的話,經是白念。對待別的宗派、別的法門,唯有讚歎。
早年,說這個話二十多年前了,我在香港講經,聖一法師邀請我參訪他的道場,他是禪宗道場,非常希有,在大嶼山的後山,沒有路,到他那裡去要走路,大概要走四、五十分鐘,山上小路。我去看的時候,那一邊還有四十多個人,在禪堂裡頭坐禪,我看到非常感動。聖一法師請我在禪堂裡面講開示,我沒有參過禪,但是學了一點兒口頭禪,口頭禪可以讚歎,這是禮貌。學講經的法師一定要懂得,到人家道場一定要讚歎人家,人家請你講開示,開示講什麼?讚歎法師,讚歎所修學的法門,讚歎參學的大眾。所以要記住,「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佛法才能興旺。所以我們讚歎禪宗的法門,讚歎領導的法師,讚歎參學的大眾。我們辭別下山的時候,有跟我一道去的同修問我:法師,禪這麼好,你為什麼不修?你為什麼念佛,不去參禪?我回過頭告訴他,我的根性不夠,不是禪宗的根性。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根性不相同,他們修那個法門能成就,我修那個法門不能成就,所以我只有退回來,老實念佛,求生凈土,想想這個法門還能成就。
十年前我到新加坡,演培法師請我到他的講堂裡面,跟大眾講開示結緣,也有不少同修跟我去,讚歎演培法師,讚歎彌勒凈土,演培法師修彌勒凈土的,所以我們對彌陀凈土一字不提,一定要懂得。人家在那裡教了那麼多年,要堅定他們的信心,請我們去講演,我們幫助他,幫助他的聽眾,對於他的師父有信心,對於他所修學的法門有信心,我們不能破壞。古德常講,「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現在有很多地方,為什麼不敢請外地法師來講演?法師不懂這個規矩,一來講演就破壞,就來批評,大家在這裡修了不少年,聽他這一鬧,信心都動搖了,這罪過!
所以這些法師沒有師承,老師沒有教過他,他不懂;如果有好老師教過他,決定不會犯這個毛病。就是看你會不會說話,會不會說法,會不會講話,你有沒有老師指點過你、教導過你,一看你的行為舉止就知道了。過去李炳南老居士教過我們,我們懂得這些禮節,懂得這些道理,所以你才受人家的歡迎,人家歡喜請你,你決定不會破壞道場。所以對於其他的法門,只有讚歎,絕無毀謗,對待自己所修的只有謙虛。《華嚴經》五十三參就是這樣教給我們的,每一位善知識,自己謙虛,讚歎別人,沒有一個是自以為是,批評別人的,沒有!
我們也常常遭受別人的批評,言語上的錄音帶,文字上的在報紙、在雜誌,對我們的批評,許多同修拿來給我看,我不看也不聽,決定不辯駁,決定不去答覆,我們只存一個恭敬心就行了。我為什麼不聽不看?不想染污;你聽了看了,你心裡就被污染;不聽不看,心多清凈!清凈心裏面真誠恭敬,禮敬諸佛,他也是諸佛如來。為什麼會做錯事情?那是一時的誤會,可以諒解的,可以原諒的,何必去計較?我們要真修,真修就是要斷這些煩惱習氣,不可以隨順凡夫知見,我們要隨順佛陀的教誨。這叫真正皈依,我們有依靠,決定不可以感情用事,捨棄對三寶的依靠。
諸位要曉得,我們如果放棄對三寶的依靠,決定是依靠妖魔鬼怪,那你就錯了。《楞嚴經》上「清凈明誨章」很多同學讀過,「清凈明誨章」裡面給我們顯示,什麼是妖,什麼是魔,什麼是鬼,什麼是怪,不能隨順,隨順自己決定要吃虧、要上當。佛跟魔都在我們周邊,實際上外面境界無佛亦無魔,平等真法界。佛跟魔從哪裡來的?是我們一念覺迷來的;一念覺,周邊環境全是佛;一念迷,全是魔。一念覺能不能成就?念佛能成就,不念佛充其量的成就,那個一念覺達到最高,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怎麼樣?一真法界要把覺跟迷都放下,才能到一真法界。為什麼?你還有個覺,覺還是個麻煩事情,覺也不可以要。所以到一真法界是迷悟不二,你迷悟還是二法,你還有覺有迷,你還是二法,二法不能突破十法界;到兩邊不住,中道不存,這個時候突破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宗門裡面講「向上一著」,這就是向上一著。
所以理我們明了,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事一定要在境緣當中去鍛煉,這就是行證,這樣才能真正成就「無邊凈功德解脫」。所以我們遍觀華嚴會上,每一個人所證得的解脫門,解是放下,現在人講解放,把什麼解放?妄想分別執著解放,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這就成佛了。門是門路、門徑、方法,用這個方法斷除見思、塵沙、無明煩惱,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這叫解脫門。他用的是什麼方法?得為一切眾生教主,令一切眾生勤修無邊凈功德。《金剛經》上有一句話,我們可以拿它來做總結:「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這凈功德。我們今天困難是在「修一切善,著一切相」,我們沒有辦法離相;離相就對了,那是菩薩心;著相還是輪迴心,依舊造輪迴業,所以這一生得不到結果。今天時間到了。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三毒裡頭毒中之毒就是「貪」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四集)凈空法師講解
※凈空法師:念大悲咒要緊的要有大悲心,念阿彌陀佛那就要有阿彌陀心
※凈空法師:[慢],你這個煩惱要不消除,你讀誦、聽講不會開悟
※凈空法師:宇宙從哪裡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