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楊絳:「去世後,至多七八至親送送」

楊絳:「去世後,至多七八至親送送」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吳子茹

(本文首發於《中國新聞周刊》新媒體平台)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英國詩人沃爾特·蘭德暮年寫下這首題為《生與死》的小詩,楊絳很喜歡,曾將它翻譯成中文,作為晚年散文選集《楊絳散文》卷首題辭,多次在文集自序中引用過這首詩。

此後有關楊絳的文章里,這首小詩被多方引用,作為百歲老人楊絳通達從容、寧靜淡泊人生態度的佐證。

錢鍾書夫人、散文寫作者、睿智淡泊的百歲老人,楊絳以這樣的形象活在大眾的想像中。

進入暮年,楊絳絕少出現在公眾視線里。很少公開露面,也不接受媒體採訪。「萬人如海一身藏」,蘇東坡這句詞里的境界她達到了。

獨居

楊絳的生命之火萎了。

5月25日凌晨,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先生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

再過不到兩個月,7月17日,就是楊絳105歲的生日。此前幾天,楊絳病逝的消息曾傳過,但很快被闢謠。

楊絳和清華大學同歲。

2011年,清華百年校慶,楊絳也一百歲了。校慶活動熱鬧舉行,曾在清華大學外語系任教的她,仍然謝絕了清華校慶活動邀請,也謝絕了紛飛而至的採訪請求。

這不奇怪,清華校慶活動,楊絳從來不參加。這麼多年來,唯一能讓她公開露面參加的,大概只有清華大學的「好讀書」獎學金捐贈儀式。

2001年,楊絳以錢鍾書和錢瑗的名義,與清華大學簽訂《信託協議書》,成立了「好讀書獎學金」,「好讀書」也是錢鍾書任「中央圖書館」英文總編纂時,所主編的館刊名。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徐天曾在楊絳位於三里河的寓所見到她。至今仍記得她從容可親的樣子:面色紅潤、皮膚白皙,臉上沒有皺紋,精神也很好,像外婆一樣和她聊家常。「完全不像一百歲的老人。」

北京三里河的宿舍小區,全是三層樓的老房子,幾百戶中惟一一家沒有封閉陽台、也沒有室內裝修的寓所,便是楊絳的棲身之處。「為了坐在屋裡能夠看到一片藍天」。

1977年一家人搬進來,楊絳就再也沒離開過這裡。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瑗於去世後,楊絳獨自住在這裡,「他們仨」的老地方。

水泥地,進門一條走廊,兩側各有兩間屋子。左手邊第二間就是客廳,大大的窗戶,窗帘並沒有拉上,暖春午後的陽光毫無保留地灑在地面上,「溫暖至極。」

楊絳安安靜靜地坐在沙發上,低頭看一本書。左手邊一個很大的書櫃,一排錢鍾書文集,還有她和錢鍾書的多張合影。

她抬頭見到了在門外躊躇的客人,招呼她到身邊來坐。徐天問即將到來的百歲生日怎麼過。楊絳說她不過生日,100歲了,「我生日在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要是出去過生日,我還不得死啊?」

語調平淡,卻給來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是什麼時候翻譯的?」

1911年7月17日,北京再過兩天就進入伏天。這年北京出奇地熱,是北京歷史上出伏天最晚的一年,直到接近9月。後來關於這一年的描述中,這一年天象異常被作為背景反覆提及。

這年是辛亥年,不同尋常的一年。4月,作為清華大學前身的清華學堂成立。年末,辛亥革命爆發。

這一年,和這個國家很多有識之士一樣,楊絳的父親、江蘇無錫人楊蔭杭已經等了多年。

楊蔭杭,字補塘,祖籍書香世家。曾入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在日本時,受孫中山、黃興等人影響,1900和一批留日學生成立勵志會從事反清活動,後加入同盟會。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又遠渡美國,去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取得了法學碩士學位。

回到北京,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進步學者、法學家。1911年,楊蔭杭喜得千金,起名楊季康,就是後來的楊絳。

這一年年末,辛亥革命爆發,楊蔭杭多年致力的反清活動終於成功。跌宕起伏的國近代史,就此拉開了序幕,也貫穿了楊季康一生。

楊季康的姑姑楊蔭榆,民國時著名的女教育家。曾獲公費留學日本,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學監。後又赴美留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教育學。1924年,楊蔭榆任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

開明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楊絳,自然非同尋常。 受家庭環境影響,楊絳性格活潑、有主見。

1928年,楊絳17歲。她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清華雖然招收女生,南方卻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

1932年初,東吳大學因學潮停課,楊絳與朋友一行4人一起去北京。大家都考上了燕京大學,準備一起入學。

這年3月,楊絳和老朋友孫令銜去清華看望他的表兄錢鍾書。錢鍾書身著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錢鍾書寫信給楊絳,約在工字廳相會。一見面,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楊絳答:「我也沒有男朋友。」從此兩人便開始鴻雁往來,「越寫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楊絳覺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難受了好多時。冷靜下來,覺得不好,這是fall in love(墜入愛河)了。」

楊絳臨時變卦,毅然去了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借讀,學習外國語言學。

1935年,與錢鍾書結為伉儷,同赴英法留學。

一段伉儷佳話,就此徐徐展開。

清華時,楊絳開始自己創作,老師朱自清很欣賞楊絳。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腳印》和小說《璐璐,不用愁!》被朱自清推薦在《大公報·文藝副刊》上發表。但作為「最賢的妻」,楊絳在清華沒拿到碩士學位,後陪錢鍾書西方遊學,也未攻讀任何學位。

但這並不妨礙她旁聽自修,稱為錢鍾書口中「最才的女」。

1958年,楊絳47歲,她利用會議間隙自學西班牙語,從原文開始翻譯《堂吉訶德》。經歷「文革」,譯稿「被沒收、丟棄在廢紙堆里」,最後「九死一生」。

1978年4月,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國王和王后訪華,她應邀參加國宴。鄧小平驚訝道:「《堂吉訶德》是什麼時候翻譯的?」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

2013年,楊絳意外出現在媒體上。

這年5月,北京一家拍賣公司宣布,一批總量110件的錢鍾書及其家人楊絳、錢瑗的書信、手稿,將在北京拍賣。

向來低調、安靜的楊絳突發發聲。她公開表示,這些通信是私人往來之事,不同意公開拍賣。

在一封公開信件里,楊絳這樣寫道:「事情發展到現在,我一直想不明白,朋友之間的書信是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這麼多年的感情,怎麼可以作為商品去交易?我已經100多歲,對於這件事,在思想上完全無法接受,感情很受傷害!我打這官司,不僅是為我自己,也是為了大家,否則給別人的信都可以拿來拍賣,那以後誰還敢寫信?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承諾都沒有了。」

但拍賣並未因此撤銷,楊絳憤而告上法庭,一場計劃中的錢鍾書楊絳書信拍賣取消了。後經法院審理判決,楊絳勝訴,一審獲賠20萬元。

這年楊絳103歲。已經很久沒出現在公眾面前了。她終日坐在家裡看書,整理、翻譯錢鍾書的作品。

前些年偶爾下樓散散步,近兩年,已經很少再看到她出來。

1997年,錢瑗去世。1998年,錢鍾書去世。

楊絳開始獨居生活,她將自己埋進書堆里。百歲高齡,出散文集、整理錢鍾書手稿。幾乎每年都有作品整理出版。

2003年,92歲的楊絳重新提筆,在該年出版了散文集《我們仨》。書中回憶了她與錢鍾書一路走來的時光,以及丈夫與女兒生前最後一段日子。

在第二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開始,她如此談論三個人的生活:「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她說,她是借寫作來重溫,讓「再也找不到他們」的自己,和他們再聚聚。「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百歲生日前,楊絳在僅有的一次筆談採訪中說:「我的『向上之氣』來自信仰,對文化的信仰,對人性的信賴。」「細細想來,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是為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

百歲這一年,20卷《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出版。錢鍾書生前曾阻止楊絳想補裰破舊筆記的想法,說「沒用了」。錢鍾書去世幾年後,楊絳堅持了下來。「但是他一生孜孜矻矻積聚的知識,對於研究他學問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總該是一份有用的遺產。」

「我應當盡我所能,為有志讀書求知者,把鍾書留下的筆記和日札妥為保存。」楊絳寫道。

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

201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9卷本《楊絳文集》,並為此舉辦了小範圍的新聞發布會,楊絳照例未參加。

社科院院長陳奎元曾在2012年看望過楊絳,她提出三個要求:一、去世後,不開追悼會;二、不受奠儀;三、至多七八至親送送。

編輯 | 張韻


推薦閱讀:

今天我們如何閱讀楊絳?
(5)楊絳說命理:瞎子斷生死與鐵板神數的故事
錢鍾書夫人楊絳迎來百歲:心靜如水過好每一天
楊絳談人生語錄
「我遇見楊絳之前,從沒想過結婚。」丨紀念楊絳逝世2周年

TAG:楊絳 | 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