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資管的未來5年:躋身世界前50大資產管理公司?
導語: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經過十年多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兩個發展時期,分別是以類貸款為特徵的銀行理財產品時期,即1.0時代;其次是從經營產品向經營客戶轉型的時期,即2.0時代;在互聯網金融的衝擊下,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影響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正在步入共享經濟生態協同新模式,即3.0時代。
自2004年商業銀行發行第一筆人民幣理財計劃開始,在短短的11年時間裡,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截至2014年底,我國資產管理實際規模已達人民幣37萬億元 ,其中,銀行理財規模達15萬億元以上。作為國內資產管理市場業務規模最大、客戶數量最多、產品類型最豐富、品牌信賴度最強的機構,商業銀行已成為國內資產管理市場重要的參與者。
回顧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這十年多的發展歷程,筆者認為,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是以類貸款為特徵的銀行理財產品時期(2004-2013年),可稱為銀行資產管理的1.0時代;二是從經營產品向經營客戶轉型的時期(自2013年開始至今),強調業務協同化、跨市場,強調主動投資與大類資產配置的專業能力,可稱為銀行資管的2.0時代。在2.0時代,雖然監管部門在銀行資管和表內信貸之間設置了防火牆,但是,銀行的資管部與投行部、私人銀行部、同業部、金融市場部以及分支行之間形成協同,將表內業務與表外理財聯動、投融資一攬子方案對接,形成「資管投行+跨界投資」的投貸聯動模式,可以說,這是當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行業正在經歷的轉型時代。
那麼,中國商業銀行3.0時代又是以什麼特徵為代表呢?筆者以為在互聯網金融的衝擊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將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下構建出以平台化、智能化(數字化)、跨界融合、強調共享的產品體驗以及去中心化的推廣模式為特徵的共享經濟生態協同新模式。
一、互聯網企業從三個層面介入金融業
互聯網改變了世界,也正在改變金融。互聯網金融近年來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主要是金融業與互聯網業的交叉融合,引發互聯網金融企業未來是否會取代銀行的熱烈討論。
那麼,互聯網究竟改變了金融什麼?對傳統銀行而言,其核心功能是存款、貸款、支付與結算,其經營的標的無外乎兩類:產品和服務。互聯網對金融的滲透最早是從服務開始的,促使銀行利用互聯網技術改變流程、提升服務。而從我國互聯網企業介入金融領域的角度看,無外乎以下三個層面:(1)互聯網支付結算(如以第三方支付為代表的支付寶);(2)互聯網平台理財(如餘額寶);(3)互聯網信貸(如P2P、眾籌)。
互聯網支付
互聯網支付是基於互聯網的金融支付體系,是支付體系與互聯網的融合,也是互聯網金融中的「基礎設施」。支付結算是本輪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基礎。以支付寶為例,支付寶平台通過提供生活消費等支付功能,形成了龐大的用戶存量,積累了大量的用戶數據,為建立全民徵信系統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支付寶通過與金融機構合作,搭建了餘額寶、招財寶,提供小額資金的理財服務。
互聯網理財
以餘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平台理財產品,本質上不過是傳統貨幣市場基金銷售渠道的網路化,但對金融行業的影響卻是革命性的。與阿里巴巴合作的天弘基金在上線不到半年的時間裡,資產規模就超過5000億元,投資者達8000萬人,迅速超越傳統的貨幣基金,讓人突然認識到長尾的力量和電商潛力的巨大,天弘基金也藉此在資本市場和基金行業中一舉成名。由於貨幣市場基金所具有的類存款性質和參與的個人投資者眾多,在市場產生強大的影響力。其後,互聯網電商紛紛推出各種與貨幣市場基金掛鉤的寶寶產品,對銀行存款產生巨大的分流壓力。
互聯網信貸
從互聯網信貸業務看,網路存貸款最主要的業務模式就是P2P,通過網路貸款平台,資金需求和供給雙方完成資金融通,它完全脫離傳統商業銀行,是脫媒的典型表現。
眾籌則是集中平台上眾多參與者的資金,以股權形式為小企業或個人提供資金支持。眾籌類似於創投,不保本也不保收益。
目前市場上有幾千家的P2P公司,按模式劃分有三類:平台模式,以拍拍貸為代表,類似於美國已上市的Lending Club。平台不參與擔保,只負責進行信息匹配,幫助借貸雙方更好地進行資金匹配。這種模式是「個人——個人」,本質上是直接融資,是金融脫媒的一種形式,是一種金融創新。但在大量擔保模式的P2P的衝擊下,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風險;擔保模式,平台提供本金擔保甚至利息擔保的模式。大量的P2P公司採取這種模式,即「個人——平台——個人」。由於平台相當於一家擔保公司,其實質已是間接融資的概念;銷售模式,以陸金所為代表的類P2P模式,即「個人——平台——機構——個人」。實際上是將金融機構或准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以極低的門檻對外銷售。由於金額小、期限靈活的產品更易銷售,因此,陸金所的產品金額拆得比傳統金融機構更零散,期限更靈活。
二、銀行業面臨非銀互聯網企業的衝擊與挑戰
互聯網金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互聯網金融既包括非金融機構的互聯網企業從事金融業務,也包括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開展業務。本文所談互聯網金融是從狹義角度看非金融機構的互聯網企業對銀行業的衝擊和挑戰。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資管業務的衝擊有限
目前,互聯網金融在前述三個領域的滲透對我國商業銀行資管業務帶來一定的衝擊。包括結算、小微企業貸款以及收成本方面。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衝擊銀行的支付結算業務,低成本、短時間獲得客戶及其賬戶,為未來開展資管業務奠定基礎,同時將支付轉移到銀行之外透過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通過P2P 借款、電商小額貸款、眾籌融資等業務擠壓銀行現有的部分中小微企業貸款業務;通過餘額寶等貨幣市場基金的模式影響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同時分流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對商業銀行的收入和成本方面造成了較大的壓力。
雖然我們看到互聯網金融在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方面的挑戰,但這種衝擊還局限在低風險的流動性管理業務上,而貨幣市場基金和低風險基金只是起到短期流動性管理作用,在銀行管理的資產中所佔比例並不大,且完全受制於利率市場化的深度。以美國互聯網金融失敗的案例Paypal為例,可以發現,互聯網侵入金融領域,還只局限在簡單的產品上,或者說局限在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範疇內,尚無法進入需要專業風險管理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複雜業務領域。特別是資產管理行業基本目標在於戰勝長期通脹水平,確保資產不縮水,中高風險投資的管理才是資產管理業務的核心。這部分複雜的投資諮詢服務和高風險產品銷售,無法在互聯網上進行,更多的還是依靠銀行的客戶經理和私人銀行渠道完成。
互聯網金融對銀行資管業務深層次的挑戰
儘管現階段互聯網金融對銀行資管業務的衝擊有限,但無論從理念、模式、IT系統還是業務流程上都給商業銀行帶來更深層次的強大挑戰,正如招商銀行前董事長馬蔚華所說,「銀行最擔心的不是存款被互聯網分去多少份額,最擔心的是割斷銀行和客戶之間的聯繫「。換言之,互聯網金融對銀行資管最大的衝擊並不在於設計出具有顛覆性的金融產品,而在於能夠通過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掐斷客戶與銀行之間的緊密聯繫。
在商業價值觀方面:銀行過去關注的核心是金融產品的優劣,特別是面對客戶時,產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獲得較高收益是所有銀行公認的產品賣點之所在。但互聯網關心的是追求極致的客戶體驗,如何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加完美、更加切合客戶需要的服務。如果客戶體驗不好,互聯網企業很可能選擇不推這種產品。雖然我們銀行的理念都是客戶至上,但在實際運作中很難落到實處。而互聯網企業將「客戶體驗優先」作為其賴以生存的價值觀,這與銀行在文化基因上有著本質的區別。
在盈利模式方面:銀行是以產品為中心,先銷售再鞏固客戶資源。互聯網金融銷售平台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先通過前端以免費或極低的成本搭建商業平台,聚會大量客戶,逐步形成對客戶資源的壟斷,然後通過提供完善的客戶體驗銷售產品或服務,從而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我們看到無論BAT還是京東、蘇寧等網路平台對傳統產業的顛覆,都與其創立的這種盈利模式緊密相關。以產品為中心的銀行主要是通過為上遊資產端交易對手提供融資服務而獲得收益,但如不考慮下遊資金端的客戶的實際需求,容易形成產品同質化,很難形成差異化的競爭能力。
在運營模式方面:互聯網金融企業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其能夠藉助平台的天然優勢與客戶形成互動,隨時了解客戶的真實需要,實現後期的精準營銷,同時,不斷改進產品,提供7x24小時服務平台、支付平台的全天候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理財需要。
銀行雖然已在網站搭建了自己的平台,但相對互聯網平台來說,還是存在流程相對複雜,反應速度相對遲緩的問題。
三、互聯網思維推動商業銀行資管業務步入3.0時代
互聯網企業對銀行業的衝擊加速了銀行運用互聯網思維,推動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步入3.0時代。
當前,中國金融業正在經歷金融體制深化改革的洗禮,這既是巨大的機遇,也是巨大的挑戰。金融機構之間會在渠道、產品、數據、技術等多個維度進行競爭。互聯網的加入,讓這個正在豐富化的生態更有活力。當金融管制和隱性擔保退出後,金融機構之間的差異化競爭將變得越來越重要。金融的底層要素,包括渠道、數據和技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當前,互聯網金融深刻改變傳統金融的經營模式、制勝要素和競爭格局,下一步重點是以互聯網思維研究如何完善以客戶為中心的全方位開放式金融服務平台。
為銀行資管進入3.0時代打好基礎。筆者認為,在銀行資管3.0時代,要從以下方面入手打造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客戶體驗
互聯網金融要求商業銀行尊重客戶體驗、強調互動式營銷,且在運作模式上更強調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核心業務的深度整合。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流程上需要深層次變革,對支付、交易、投資、理財、融資等金融服務產品進行互聯網化創新改造,拓寬銀銀平台、直銷銀行等互聯網銷售渠道,將電子銀行從「交易主渠道」上升到專業化、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平台」,整合資源,為客戶營造集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和生活服務為一體的生態圈。同時以移動金融服務為重點,通過為客戶提供隨時隨地、內容豐富的移動互聯網平台和服務,使移動渠道變身為銀行連接客戶最直接、最頻繁的「觸角」,為增進客戶體驗、實現線上線下服務無縫連接和閉環運行提供渠道和支持。保持平台的開放性,不斷創新業務模式,增強客戶黏性。一方面,要推進與戰略夥伴的深度合作和業務聯盟,聚合信息服務提供商、支付服務提供商、電子商務企業等多方資源,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務平台,滿足客戶多樣化金融需求;另一方面,要整合上下遊資源,打通全流程的業務鏈條,為客戶提供資金流、信息流服務以及全場景金融解決方案,建立合作共贏、互補發展的共生關係。
產品創新
在投資理財產品創新方面,商業銀行應借鑒互聯網理財「客戶門檻低、操作更便捷、產品標準化」的理念,對現有投資理財產品進行電商化改造,改善操作和交易體驗,開發針對「長尾」客戶的低購買起點、高流動性的互聯網專屬便民理財產品,擴大普惠金融服務。更為重要的是發揮好銀行專業優勢,豐富賬戶交易類、貴金屬等投資產品,滿足客戶投資、套利、避險等不同需求。
服務創新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和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客戶金融服務需求和服務獲取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金融服務和交易加速向線上遷移,尤其是以手機銀行為代表的移動服務增長迅猛。但也要認識到,物理網點在滿足客戶特別是中高端客戶的個性化和差異化需求等方面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銀行完善和便利的線下實體網路,是區別於互聯網企業的最大優勢。因此,在互聯網金融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商業銀行要主動適應變化趨勢,整體謀劃好物理渠道和電子渠道建設,特別是要加快存量網點的布局優化和業務轉型,打造新的網點業態體系,把銀行強大的落地服務與高效的線上服務結合好,加強兩者的互補和互動,構建互聯網企業無法媲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體系。
人才為本
資管機構在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過程中,如何在多元化服務場景、流暢的用戶體驗、完整的生態體系等方面實現與互聯網的契合,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人才隊伍建設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人才隊伍的建設上,資管機構更是要大膽地引進互聯網人才。金融人才的優勢在於資產獲取和風控等,但如由其主導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開發,可能難以擺脫金融機構固有的思維模式,也難以跟上新形式下產品快速開發迭代的節奏。互聯網人才的優勢在於搭建底層架構和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因而互聯網金融產品需主要依靠真正有互聯網思維和技術的人才來開發,才能提高效率。
大數據優勢
在大數據應用機制上,發揮銀行作為數據密集型行業的優勢,充分挖掘長期經營中積累的大量客戶數據和交易數據,洞察客戶已知甚至潛在的金融需求,開展精準營銷。大數據技術運用將對金融的風險資產定價、優化配置和風險管控均發揮重要作用,未來數據資產也將成為重要的金融資產。
強大的IT系統
商業銀行應打破同質化IT系統搭建,用新技術支持個性化開發。(1)雲計算帶來的社會資源節約和低成本特性正在全面衝擊各行各業,資管行業也不例外。首先是IT基礎設施層面的虛擬化,然後是相關應用的雲化。投資管理類雲應用已經出現如Temenos的SaaS等,雲應用可以幫助資管機構實現運營的輕量化,使機構可以專註於核心業務本身。(2)大數據與資管行業的結合有著天然性,其在投資風險控制、投資分析、量化投資、交易監管等方面的應用正在開花結果。基於雲的應用會支持業務隨時隨地有效操作。大數據分析將更多集中在前台投資分析與預測、量化投資、風險分析等方面深入應用,Hadoop架構將與現有架構有效融合。隨著IT系統平台化、模塊化發展,部分資管機構IT部門自主進行個性化開發將成為可能,資管機構主控需求分析和架構設計然後外包開發的建設模式將更為流行,對傳統資管IT廠商的依賴會進一步減弱,從而為資管行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四、銀行資管3.0時代發展模式展望
從互聯網思維角度出發,商業銀行資產管理3.0時代應當是構建出以平台化、智能化、跨界融合、強調共享的產品體驗以及去中心化的推廣模式為特徵的共享經濟新模式。我們注意到,一些創新模式已出現,並在市場上不斷進行驗證。具體有互聯網+下的供應鏈金融、與多平台的合作共贏、區塊鏈與互聯網貨幣三種模式。
互聯網+下的供應鏈金融
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已超過10 萬億元,每年呈20%—30%的增長,2020年有望突破20萬億元 。除了銀行,電商早已開展供應鏈金融,如京東商城2012年推出供應鏈金融服務。阿里的供應鏈金融起步更早,主要體現為三個平台:阿里巴巴、淘寶(含天貓)和速賣通。
從商業銀行角度看,未來供應鏈金融服務從滿足大多數客戶轉向服務於目標用戶, 將商品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在資管大平台上,整合數據生態鏈形成全鏈條的數據生態鏈,將鏈鏈融合,構建「1即N,N即1」的金融服務數據生態圈,以「數據質押」 為核心開展綜合服務。金融服務生態圈面對客戶的一端,將是一個完整覆蓋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集合了B2B、B2C、C2C和O2O等功能的綜合電商服務平台。金融服務生態圈面對銀行的一端,將是集合海量、可持續積累的真實交易數據和行為數據的數據挖掘平台,銀行利用此平台為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和非金融服務,從而切實提升資管用戶的金融服務體驗和資管業務資產端風險控制能力。
與多平台的合作共贏
在互聯網+思維下構建資管大平台,打造生態閉環。以銀行客戶金融數據大流量為優勢,以電商為抓手,以開放的理念廣泛與第三方平台合作,獲取更為廣泛客戶群體。與物流、各門戶網站、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對接打造以銀行品牌身份認同的交易場景,發揮銀行綜合服務的優勢提供全產業鏈的產品和服務。社交金融平台,未來的互聯網是社群時代,也稱虛擬部落時代,網路社交將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生活和社交方式。基於社交所形成的社群或部落,將蘊含著巨大的需求,而金融將成為滿足各類需求的基礎服務,社交金融也將由此產生。目前,國內已出現AA付款等社交金融模式,未來空間巨大;垂直化金融平台,目前互聯網金融平台基本上都是大而全類型,而未來的時代是人們追求個性和差異化的時代,每個人對金融的個性化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將可能產生專門這對特定人群、特定區域的互聯網金融平台。例如:基於人群的垂直化:大學生、白領及養老的各類平台;基於產品的垂直化:電影眾籌、音樂眾籌;服務特定區域的垂直化:專門為特定區域提供金融服務。產業互聯網金融平台,金融本質是為產業服務的,產融結合式的互聯網金融將成為新趨勢。例如對三農的互聯網金融,對醫療器械的互聯網金融等等。
區塊鏈與互聯網貨幣
作為「金融互聯網」的先導,區塊鏈技術在簡化結算過程,降低交易成本上潛力巨大,讓眾多銀行為之側目。區塊鏈新技術,可以有效提升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在數字資產方面的跨界融合與專業投資能力,實現資產管理互聯網從傳遞信息的信息互聯網向轉移價值的價值互聯網進化。區塊鏈技術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區塊鏈技術可紀錄比特幣的所有權和交易活動。本質上,區塊鏈就像是一個用於記錄和更新交易的平凡資料庫,如PayPal ( PYPL ) 和 Visa ( V )這樣的支付公司也使用類似的記賬系統來管理賬戶。而採用區塊鏈技術(主要是電子貨幣),可以實現去中心化網路,使用分散式核算,而非由第三方中心管理,所有交易都實時顯示在類似於全球共享的電子表格平台上(數據通過類似比特幣的加密技術無法篡改),只要不斷網,網路里每一用戶都能實現隨時訪問查看,實時清算,效率大大提升。目前,包括摩根大通、西班牙BBVA、高盛、瑞銀、桑坦德銀行等一大批國際先進同業,已經開始了大量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探索。採用比特幣區塊鏈技術可以制定各種金融解決方案,未來潛力巨大。
展望未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未來五年將會從現在的人民幣60萬億元增長到100萬億元以上,我國資產管理行業併購重組將會風起雲湧,伴隨著我國居民財富的不斷增長,將會產生對全球資產管理行業有影響的機構。雖然目前全球前50大資管機構還看不到中資機構的身影,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五年後世界前五十大資產管理公司的行列中必將出現中國金融機構的身影。
版權說明:感謝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與創作,《Bank資管》均在文章開頭備註了原標題和來源。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發送消息至公號後台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非常感謝!推薦閱讀:
※周以升:「掂掂腳」去觸摸近在眼前的十萬億不動產資管大市場!| 資管大會幹貨筆記
※券商資管押寶定增業績搶眼
※「投資凈值型產品,你必須了解」之一:何為凈值型產品?
※資管新規還未正式落地 銀行已感不妙:存款消失不少
※要點加黑的資管新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