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第一集 凈空法師講解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 (第一集) 1999/1/5 香港九龍 檔名:12-020-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今天是我們這個大單元,第二次的聚會。上一次,我們將講經的因緣給諸位報告過,今天給諸位介紹經題。我們從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節錄它的精要;所節錄出來的,一部分是經文,一部分是清涼大師的註解。我們節錄的重點,無論是經文,無論是大師的開示,都跟我們現前生活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學了之後,就能夠得到用處,所謂「學以致用」,這樣子才不會浪費我們的時間精力,所以佛法著重於實際的生活,不著重玄談。本經愈往後面愈精彩,講到我們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現實的生活,如何擺脫我們生活的困境,使我們生活得更美滿,這是大乘佛法教學的宗旨,也是我們這一次選講的目的。現在諸位請看講義,第一部分這是經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小段:
【大—當體受名,常遍為義。常則豎無初際,遍則橫該無外。】
這兩句話,一個從時間上說的,一個從空間上講的。『常』從時間上講,『遍』從空間上講;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無盡的時空。我們要想解決宇宙人生的大問題,一定要從根本上解決,才是真實的,才是徹底究竟的。根源從哪裡說起?現代的科學家已經在很認真的探討,宇宙從哪裡來?宇宙之間,現在我們知道,大大小小的星球數不盡,佛法裡面講「無量無邊」。每一個星球就是一個世界,它從哪裡來?它怎麼樣形成的?如何演變、將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這才是我們研究的根源;這是說宇宙,虛空宇宙。生命從哪裡來?生命包括動物、植物,乃至於礦物,從哪裡來?我們自己從哪裡來?這是佛家講的根本問題。如果根本問題得不到正確的答案,我們要想改變我們的生活,要想離開一切苦難,那就太難太難!
佛法教導我們,正如同一棵大樹一樣,古往今來許多學術家、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乃至於宗教家,也不斷的在探索,而這個探索從佛的眼光裡面講,他們都在枝枝葉葉,沒有找到根本;實在講找的是小枝、小干,大枝、大幹、根本沒發現。所以我們從這很短很短,中國人講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歷史要跟無盡時空來相比,五千年實在是太短暫。從這個短暫歷史演變過程來看,不但問題不能解決,而且問題一天比一天複雜,一個階段比一個階段過得更辛苦、過得更困難,這是大家都能見得到的。
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年前,知道古印度這些宗教的學者,也在探索這個問題。他們用的方法,可以說是相當正確,不是用科學技術的方法,他們用禪定的方法,有能力在禪定當中觀察到六道輪迴。這是在釋迦牟尼佛沒有出現在世間之前,我們從印度典籍裡面,這些記載都看到了。他們能夠看到餓鬼道、地獄道,能夠看到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於無色界天。這個能力在同時代,我們中國人還做不到。中國的儒家、道家思想相當高超,要跟印度學者相比,還差很大一段距離,所以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而不降生在中國,道理就在此地。
他們研究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非常可惜,他不能夠超越一層,他超越一層,六道就超越。所以始終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他的定功達到一定的程度,他就終止。他以為那個境界已經達到宇宙的邊際,實際上那個地方確實是一個界限,不是邊際。這個界限突破之後,時空更大了;更大時空外面還有一個界限,在佛家講叫十法界;十法界再突破,才是這經上講的『豎無初際,橫該無外』,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所以『大』這個字,就是講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是從它變現出來,生命也是從它這個地方發生起來,這是本體;在佛家講叫做真如、叫做本性、叫做自性,也叫做真心。佛在《華嚴經》上,講到虛空法界一切萬事萬物的根源,佛說過兩句話:「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此地用這個「大」來代表,因為它實在講不出來,用這個大字來形容它、來讚歎它,太大太大了,太偉大了!它是能生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是它所生。
這個東西在哪裡?無所不在,我們從來沒有離開它,在大乘法裡面稱之為「清凈法身」。佛法到究竟,修學到究竟,我們一般人講證果、成佛了,這什麼意思?證果就是你真正證得,這樁事情徹底明白、了解;禪宗裡面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樣的人我們就稱他作佛。所以佛是一個對於宇宙人生的根源,徹底明白的人,佛不是神、不是仙,佛是對宇宙人生真相徹底了解的人。這是第一個字的大意。第二個:
【方—就法得名,軌持為義。雙持體相,軌生物解。】
這是清涼大師的註解。『方』是指什麼?方是指現相。宇宙的現象、萬物的現象、我們人生的現象,這現象從哪來的?前面是講的能生能變,這個「方」是所生所變。能生能變的,實在講說不出來,不但說不出來,我們想都沒有辦法想到,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它另外一個名字叫「大不思議經」。不可思議,「思」是思惟想像,你思惟想像決定達不到;「議」是議論,我們來研究、討論討論,研究討論也達不到。言語達不到,思惟達不到,能變的;可是如果就現相上來講,那就容易多了,宇宙的現象、萬法的現象、我們人生的現象,這個可以思,也可以議論,可以討論的。
『就法得名』,法是方法。也就是萬事萬物演變的程序、演變的法則,它演變是有秩序的。我們看到星球在太空當中的運行,現在觀察好像它都有軌道,不會互相碰撞,這是大的方面去看;小,現在科學家研究量子力學,這是最小的。我們發現一顆原子、一顆電子,它的組織也非常精細、精密,它的運行也有一定的法則,它也很有秩序,它不亂,這就叫軌持。『軌』是什麼?它有軌道,它有原則;『持』是它能夠保持它的原則。
『雙持體相』,體就是前面講的「大」,就是能變,相是所變;能變的我們稱之為理論,所變的我們稱它作現象。這些理論、這些現象,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這叫『軌生物解』,生是生起。為什麼不說人,說物?物比人的範圍大,如果說「軌生人解」,只有人能夠理解,人以外還有畜生、還有天人、還有神仙、還有餓鬼,他們能不能理解?他們也能理解,所以用物比人的範圍就大了。佛家講九法界眾生接受佛的教導,都能夠理解,因此九法界眾生都可以作菩薩,都可以作佛,佛法是平等的。你依照這個理論的基礎,依照這些方法,你漸漸就會明白、就會明了。這些理論方法在哪裡?就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之中,所以這是從現相上說。「廣」是從作用上來講,體能現相,現相之後一定有用處。
【廣—從用得名,包博為義。包則廣容,博則廣遍。】
這個作用我們要透徹的了解。許許多多同修,包括過去、現在、古今中外,都在這裡探討,都非常用功、非常熱心,也都很努力,為什麼他們不能夠突破界限?為什麼達不到結果?原因就是他心量太小。諸佛菩薩心量廣大!這個不能不廣,為什麼?能現之體廣大,所現的相也廣大;我們起作用要是太小了,你怎麼能夠理解廣大的能變跟所變?佛為什麼成佛?菩薩為什麼能成菩薩?沒有別的原因,心量大。佛經里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要用這個心。我們依據大乘經教,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當中,要怎樣用心來修學,怎樣用心來生活、來工作、來處事待人接物。
我今天看這兩邊的對聯做得不錯,這是綉出來的。這一邊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我們要用這個心;這個心就是此地講的廣。這一個「廣」大家很難懂,我把它說成十個字,諸位就好懂;真誠心廣,清凈心廣,平等心廣,正覺、慈悲心都是廣。我們用這種心來生活、來工作、來修學,你就能體會到佛所說的,理論跟現象的真實相,真正能解決世出世間所有複雜的問題。這一樁事情我們留到後面,還會跟諸位同學做詳細的報告。
這是我們現在生活切實的問題,一定要用大心量才能解決,心量小解決不了問題。我起心動念只為我自己,為我自己的利益,我跟別人一定產生衝突,人與人之間這就有競爭。我們只為我們的團體利益,我這個團體跟其他團體一定起衝突。我為我國家的利益,說得沒錯!我為我國家利益,一定跟別的國家起衝突。我說我為我們全世界眾生利益,我們這個世界是一個星球,我為這個星球上一切眾生的利益,還會跟別的星球發生星際大戰,不能解問題。所以諸佛菩薩心量大,起心動念想到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利益,這種隔閡、誤會、成見、衝突全部都化解了。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思惟,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徹底解決,究竟圓滿的解決。
現在這個世界上提倡多元文化,我在澳洲跟許許多多人談到這些問題,我也非常希望在澳洲大學裡面,設一個多元文化研究所。教材是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能真正達到我們的理想、我們的目標。這個理想目標,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所有一切眾生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來創造全世界幸福美滿的生活。這一部經確確實實可以幫助我們做到。
第四個字,「佛」這個字。佛就是對於前面體相徹底明了,它的作用完全與體相相應,這樣的人,我們就叫他做佛陀。
【佛—就人得名,覺照為義。】
『覺』是明白,『照』也是比喻,真正見到了。
【照則朗萬法之幽邃,覺則悟大夜之重昏。】
這兩個是從比喻上說的。你能夠照見所有一切萬法,它的理論、它的現象、它的演變,沒有一樣不清楚、不明了,這個人多自在!覺悟是什麼?「大夜」是比喻,無量劫來我們都迷惑顛倒,不知道宇宙是怎麼回事,也不曉得自己從哪裡來,將來到哪裡去,都不知道,現在豁然明白了,這就好像從夜晚醒過來一樣,重見光明;這是用世俗的話來說修行證果之人。修行這兩個字,它的說法我們要清楚、我們要明白。「修行」是修正我們生活行為,我們在生活行為裡頭有錯誤、有過失,把錯誤、把過失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以為一定是敲著木魚念經,那叫修行,完全搞錯了;是把我們生活的錯誤、工作的錯誤,這些錯誤修正過來,也能像諸佛菩薩一樣,對宇宙的理論、演變徹底明白,而沒有一絲毫錯誤,這個人就稱之為佛。
【華—從喻得名,感果嚴身為義。感果則萬行圓成,嚴身則眾德備體。嚴—功用受名,資庄為義。謂資廣大之體用,庄真應之佛身。】
清涼大師這個註解注得好,不好懂。『華嚴』這兩個字就是過諸佛菩薩生活的表現。諸佛菩薩的生活是什麼樣?像花、像嚴,這一樣的美麗、那一樣的圓滿。花是代表美,嚴是代表善,我們講真善美的生活;真善美的生活就叫莊嚴,所以花是從比喻。我們知道無論哪一種的族群,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信仰,沒有不愛花的。花擺在面前,可以說種種不同的族群都不會存在,見到花都會微笑、都很歡喜,所以用花代表美滿。『感果嚴身』,佛家用花代表修行,花美。如果你的思想行為有缺陷就不美;你把這些缺陷、把這些偏差修正過來,那就美了。用花代表修行,這是真正莊嚴自己的性德。
自己的心清凈了,自己的心慈悲了;慈悲是大愛。佛法為什麼不用愛而說慈悲?慈悲是理性的,一般講愛是感情的;感情就是麻煩事情,把感情轉變成智慧,這個愛就叫慈悲。所以說慈悲是依智慧的大愛,不同於世間人感情;感情會變,智慧不會變。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稱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意思就是沒有任何條件,永恆不變的,永遠關懷你,永遠照顧你,永遠在幫助你。無論你覺察或者是不覺察,你接受或者是不接受,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的照顧,無微不至,從來沒有間斷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諸位要把《華嚴經》多念幾遍,你真正明白了,你會覺察到諸佛菩薩的慈悲,這個是莊嚴。
現在許許多多人生活很艱苦,有很多人年歲並不大,身體不健康,常常來問我,佛法能不能幫助他?能。但是佛只能夠跟你講理論、跟你講方法。你懂得之後,你就得救了;你不懂,那你沒法子。佛教給我們什麼?教給我們相信自己,要建立自信心,可是世間人偏偏不相信自己,有病相信醫生,糟糕了。醫生能夠醫你的病嗎?高明的醫生我也遇到過,跟我談得很有道理。醫生跟病人要有緣分,有緣這個病人很快就治好,沒有緣治不好;這是醫生講的,說得沒錯。什麼叫緣分?他說不出來,我說得出來,他說不出來。緣分是什麼?對自己有自信心,第一個相信自己,第二個相信醫生,相信醫生放在第二位,第一相信自己,這叫有緣。如果把醫生看作第一位相信他,信自己擺在第二、第三,沒有緣。
醫生把病人醫好,是病人相信自己這個病會好,相信沒有問題,他身心安穩,心理健康,生理的毛病很容易就恢復。如果病人對自己生理沒有信心,天天要依賴醫生、靠著醫生,這個人的病很難好。所以醫生把病人醫好,百分之九十是病人自己信心,調理身心恢復健康的,醫生幫忙十分之一,十分之九靠自己,這個道理懂得的人不多。你真正明了這個道理,諸位要曉得,清凈心是健康的根本,心清凈,身就清凈,怎麼會生病?你不可能生病。第二個是慈悲心、愛心,慈悲能夠解毒。現在這個世間病毒太多,用什麼東西來解毒?慈悲心解毒,清凈心不染,你只要有這兩種心,你這一生當中,百病不生,長命百歲。若不懂這個道理,那有什麼辦法?天天靠吃補藥,打補針,沒有毛病也打出毛病。所以「華嚴」兩個字的意思非常深廣,身心清凈,這是真正的莊嚴。
第六節裡面所說,『資廣大之體用』。「資」是資助、幫助;「體」就是前面講的大,能變;「用」就是所變,包括作用。這是真正庄義。『庄真應之佛身』,這是莊嚴,莊嚴也就是裝飾。真身是法身,應身就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我們現前的身體也得到清凈莊嚴,完美沒有一絲毫的缺陷。
這部經為我們所說的,就是這些事情,就是這些道理。經題是整個經文內容的綱領,經題懂得之後,這一部經內容大致上就明白。我們想不想學?我們需不需要學?在這個地方給我們提供非常好的參考資料。我們因為時間很短,不能跟諸位細講,但是現在我們利用科學工具,我們每一堂的講演,現場就送在網路上傳播,諸位在家裡只要有電腦,我們每一堂的講演,你都可以收聽。我們的網址,今天有沒有送?櫃檯上都可以拿到。我們今天這個現場,你們看看前面擺著桌子,有幾個工作人員立刻都上網路,全世界都能夠同時收得到,所以聽眾不只坐在現場這幾位。
我們現前在新加坡,我們的網路有雙向傳播。他在螢幕上看到我,我也在螢幕上看到他,我們面對面談話,他提問題,我就給他解答,高科技我們要善於運用。這樣子,我們天天見面,有問題,每天見面的時候都可以提出來解答。因為在新加坡我們《華嚴經》是細講,這部經講圓滿,至少也需要七、八年的時間,這要有耐心聽,每天有兩個小時,要講七、八年才能講圓滿。在此地也有好處,我們講大意完全離開了經文,我摘錄大綱,這是講大意,完全講全經的精華,學了之後立刻就有用處。所以這個有這種好處在,節省很多時間,把一部經精華的部分、重要的部分,我們統統掌握到。「經」這個字的註解:
【經—能詮得名,攝持為義。持性相之無盡,攝眾生之無邊。】
『持性相之無盡』是講理論,『攝眾生之無邊』,攝受眾生這是契機,前面一句是契理。也就是說,與能變宇宙萬物、所變宇宙萬相的真相相應,這叫「持性相之無盡」。一切眾生能夠遇到這個法會,能夠鍥而不捨,認真努力修學,他都能夠明了。下面還有個解釋,這是一般講經法師常講的:
【又,諸師常以貫、攝、常、法四義釋之。】
這平常講經都會講到。『貫』,貫穿一切事理;『攝』是攝受一切眾生;『常』,理論、方法永恆不變,這是常的意思;『法』是法則,依照這個法則去修學,你一定能夠證得,用現在的話來說,你一定會得到好處。
【又有徑義,鏡義。】
『徑』是路,徑有門路的意思,你從這個門路可以登堂入室。又有『鏡』的意思,鏡是照自己的心行。所以它的含意很多很多,這個也不細說了。再看底下,這是解釋這段裡面的道理:
【上來所釋,乃至無盡。】
前面我們是簡單講,細說說不盡。但是總而言之:
【不離一心。一心即法界。】
『一心』這兩個字很難懂,你如果懂得這兩個字,我們就稱你作菩薩,稱你作佛,就不叫你做凡夫;這兩個字你不懂,所以稱你作凡夫,你是凡人。一心是什麼?一心就是法界、就是整個宇宙萬有的全體,這叫一心,真的很難懂。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稱為一心?一心所變的;能變是一心,所變還是一心。這個話諸位要聽不懂,我們從比喻上講,大家晚上睡覺會作夢,你夢裡面不是也有虛空,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芸芸眾生,夢裡的境界從哪裡來的?是你心變現的。如果我們把夢中那個夢境比喻作法界,是你一心變現成夢境,整個夢境還是你一心,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跟法是一不是二。這個消息雖然透給大家,什麼時候你承認了,你肯定了,這是功夫。
所以佛法的修學,最近我也常常遇到人,甚至於遠在美國、加拿大的同修打電話問我,學佛學了很多年,功夫依舊不得力,問我什麼原因?我很簡單的告訴他,你聽經聽得太少。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這樣辛辛苦苦的給我們講?不是這麼長時間來講,我們不會覺悟。實在講,修行「轉凡成聖」,給諸位說是一念之間。我們這一念轉不過來,什麼時候你這一念轉迷成悟,你的問題就解決,就超凡入聖。一念為什麼轉不過來?對於這裡頭的道理,剛才講能變所變,實在講沒有搞清楚,特別是中下根性的人,那不多聽怎麼辦?而多聽,佛教給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產生效果,也就是說你的功夫才能得力;你聽得太多、聽得太雜,不行,收不到效果。這在《華嚴經》上自始至終有明顯的表示,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麼多的佛菩薩,他們表示給我們看的,都是修一門,都是修一個法門成功的,沒有說同時修很多法門成功的,沒有。
佛講經是講無量法門,就好像我們這個講堂,四周圍開著很多門,幾十個門、幾百個門戶,隨便你從哪個門都能進來。你一門才能進來,你說同時我要從兩個門、三門、四個門一起進來,你就永遠進不來,就是這麼個道理。《華嚴經》上你們去看,仔細去看,每一位佛菩薩都是修一個法門。一個法門進來,所有一切法門你都通達;「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入,一切門都入。所以華嚴會上,哪一個菩薩、哪一尊佛他不是大通家?他樣樣都通,佛法通,世間法樣樣精通。雖然樣樣精通,他還是表演一門,這是什麼意思?這叫大慈大悲,做樣子給我們看,幫助我們入門。我們同時想學兩樣、學三樣,入不進去,這個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在佛門裡面,古大德有提倡「禪凈雙修」,是不是真的叫你禪凈雙修?不是的。你要曉得講話的這個人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講這個話?講給哪些人聽?「禪凈雙修」,這是大師苦口苦心,看到一些參禪的不能成就,可是他又很執著、又不肯放棄,怎麼救他?告訴他,「你這個禪再加一點凈,了不起!」他就高興了,將來禪不能成功,凈這一邊成功,是這麼個意思;看準了,你不能成就。絕不是勸你學兩個法門,那是很不得已的辦法,我們千萬不要搞錯。「他說禪凈雙修,咱們就修兩門吧!」你從兩個門能進得來嗎?進不來的。譬如說明明知道他從這個門進不來,告訴他,「隔壁那個門可以進來」,這叫禪凈雙修。
近代,你們看看黃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的上師,金剛阿闍梨。他勸學密的人要修凈土,什麼原因?他跟我是老朋友,我們真的是志同道合,看準現在學密的人不能成就,勸你念阿彌陀佛,那邊不能成就,將來念佛也許還能成就,是這麼個道理,絕對不是叫你修兩門。所以諸位要想成就,「一門深入,長期薰修」,你才能成功。我講經四十年了,四十年講了很多的經論,為什麼講這麼多?逼不得已,沒法子!這個地方請我講這個經,那個地方請我講那個經,不能不講;可是我所講一切經都歸到一條路,念佛往生。《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還是這一條路。「一心即法界」這句話非常重要,這句話是佛法的根本,佛法就是從這句話上建立的;也就是說佛家的教學,根本理論的依據就是這句話。這下面講:
【心體即大。】
這不是一心嗎?一心的體,就是前面經題上「大」字。
【心體離念,等虛空故。】
這兩句是解釋。世尊在楞嚴會上答覆富樓那尊者的疑問,曾經說過,富樓那問:「無明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問得好,佛的答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讀《楞嚴經》的人都知道這句話,可是這句話怎麼講法,可難了。依照古人註解去講,你還是不得要領。我聽過不少人講《楞嚴》,依照古人的注子講,我聽起來就像隔靴騷癢,騷不到癢處。實實在在說,《楞嚴經》上講得很透徹、講得很清楚。「解六結越三空」,那就是知見立知。這個六結愈往後愈微細,六根每一個根都有這六個現象:有動、有靜、有根、有覺、有空、有滅,連那個滅的念頭都是立知,你說多微細,前面那個太粗了,這是屬於境界上的問題。你懂得這個意思,才知道什麼叫離念,這個離念,滅的念都沒有,六結這個念統統都沒有,這才真的叫離念。離念之心跟虛空法界完全平等、完全相應;不但講相應平等,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法界,那是什麼?那是自己的本來面目,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時候你才見到。我們現在擺在面前六個關口,一關都脫不了,你怎麼能夠見到事實真相?你怎麼知道虛空法界是自己?這是從體上說的。
【心之相用即是方廣。】
『相』是現相,『用』是作用,就是『方廣』兩個字。
【觀心起行即是華嚴。】
『華嚴』是你的生活行為,與「大方廣」完全相應,這個生活行為就是華嚴。
【覺心性相是名為佛。】
你過華嚴的生活,你就叫佛。佛的生活、菩薩的生活就叫華嚴的生活。我們今天的生活煩惱、憂慮。什麼時候能把我們的憂慮煩惱,轉變成華嚴的生活,你就超凡入聖。這是簡單的報告。下面說:
【經云:佛心豈有他,正覺覺世間。】
佛心不是別的,就是對於整個世間徹底明白,真正覺了,這就是佛心。
【覺非外來,全同所覺。】
告訴你這個覺悟不是從外面學得來。聽經你要會聽;聽經,如果向外面學,你不會覺,你愈聽愈迷,愈聽麻煩愈大。可是你不能不聽,不聽又不行,聽又不行,怎麼辦?馬鳴菩薩教給我們聽經的方法,「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個很重要。所以聽經用什麼態度聽經?清凈心聽經。我們睜開眼睛,眼前的現象看得清清楚楚,聽法師大德講經,字字句句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會聽;會聽是什麼?會開悟。你這個時候在聽經,是真在用功,定慧等學。看得清楚、聽得分明是慧;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是定。你在這裡兩個小時在修定、修慧,定慧等學、定慧雙運。天天這樣用功,不間斷的用功,這個人決定開悟。
如果你聽經著了聽經的相,分別言語文字,去思惟裡頭的意思,那就壞了!這個事情難,也不好講,也不好懂。現在人所說「直覺」有一點接近,所以佛法的見聞,我們用直覺;也就是說我聽懂就懂,聽不懂絕不去想它,愈想愈錯,決定想不出來,不能想,多聽幾遍,不懂的地方慢慢也都懂了;不是你的思考想像研究懂的,它自然就懂了,那叫悟。如果你思惟想像,想清楚、想明白了,未必是真的,往往產生錯覺,把佛經的意思誤會、錯解,這種人很多很多。聽經要用這個方法,年輕法師學講經的要注意,也要用這個方法。講經不能用思考,一思考落在第六意識里去,所以講經也是用直覺。怎麼講出來?是自自然然講出來,沒有一絲毫勉強。講經需不需要準備?不需要,一準備落在意識里去了,你就有思惟,你就有分別、就有執著,你就會起心動念,怎麼會相應?由此可知,你要想發心講經,全憑你自己平素的用功。
功夫用在哪裡?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清清楚楚,如如不動,這叫用功。佛在《金剛經》上教給我們的原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意思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要做這個功夫,你才與「大方廣」相應。雖然沒證得大方廣,我走的這條路是向大方廣這個方向,這條道路決定沒錯,一天比一天靠近,好境界!你要用思惟、用想像、用分別、用執著,背道而馳,希求的是大方廣,可是我走的路恰相反,跟它相悖,永遠得不到。這些總的原理原則總得要知道。所以覺不是從外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般若智慧;這個智慧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諸佛如來的智慧現前,我們的智慧被埋沒,為什麼被埋沒?因為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會起心動念,你的智慧沒有了,智慧變成煩惱。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實在講非常之好,你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做。只要你會做,你就有辦法消除一切煩惱,把煩惱轉變成無量智慧。你想不想得到這個境界?真想得到這境界,《華嚴經》就是最好的幫助。「覺非外來,全同所覺」;能覺、所覺是一不是二。
【故理智不殊,唯一圓覺。】
『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相;『智』是我們能夠了解這個真理,了解事實真相。這個智慧與事實真相是一不是二,所以稱它叫做圓覺;圓是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
【若形奪雙亡,則遠離覺所覺。無心亡照,任運寂知,則念念常是大方廣佛華嚴甚深性海。】
這幾句話是講:你的功夫達到這個水平,這個水平就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什麼叫『形奪雙亡』?「形」是事相,「奪」是你的用心;兩邊都不著叫「雙亡」,兩邊放下了。怎麼叫兩邊放下?心裏面不再把這些萬事萬物放在心上,你就把這些形放下,也不要在萬事萬物那裡去打妄想、起分別,奪就放下了,這叫兩邊放下。雙亡是兩邊放下,那麼能覺、所覺都放下了;能覺是奪,所覺就是形,兩邊都放下。『無心亡照』,這個心是什麼?妄心,我們講的意識心、分別心、執著心,這個心沒有了,完全沒有了,不起作用了;然後是什麼?『任運寂知』,任運是自自然然,自自然然什麼都清楚、什麼都明白,這叫任運寂知。這是自己一心,自性般若智慧現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有沒有這種人?在中國歷史上有,有一個很出名的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到這個境界。他是如何到這個境界的?可以說這幾句話,把他的功夫說盡了。他確確實實兩邊放下,智慧現前了,所以從來沒有聽過的經,因為他不認識字,當然他沒有讀過經,他只聽別人念經給他聽,從來沒有聽過的經,他聽到了,他都能講,講得叫你開悟,他有這個本事。他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一點都不費勁,哪裡像我們這樣學得這麼辛苦,他學得好自在。他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就是他統統放下,心地清凈,一塵不染,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兩邊都放下。所以他『念念常是大方廣佛華嚴甚深性海』,這個「性」就是一心,就是自性;「海」是形容廣大無邊。智慧廣大無邊,福德廣大無邊,樣樣都是廣大無邊,你說這種人生多美滿、多幸福,這是真正的美滿幸福。不同世間,世間美滿幸福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曇花一現,非常短暫,過去之後,苦來了。再看底下一節:
【若知觸物皆心,方了心性。】
這是清涼大師告訴我們。你要知道,我們六根接觸一切境界,都是自性變現的相分,除了自性之外,決定沒有一樣東西存在,這樣你才了自性,了是明了。「方了心性」,就是禪宗裡面一句話「明心見性」。禪宗里明心見性這四個字不好講,不好懂;這個話好懂,你到什麼時候忽然覺悟,六根所接觸一切萬法全是自性,你就明心見性,你就是法身大士,你無量劫來不能解決的一切麻煩事情,統統解決了。生死解決了,輪迴解決了,身上什麼病苦那是小事情,雞毛蒜皮,哪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有病還要找醫生,還要去吃藥?不需要,你可以恢復到像諸佛菩薩金剛不壞身,你的體質轉變了,你的容貌也轉變了。這話怎麼講?相隨心轉,你的心得到大圓滿,你的相也就成大圓滿;容貌是色相,色相圓滿了,體質也圓滿了,你的居住環境沒有一樣不圓滿。這一句話很要緊,大家沒有事情多念念,常常念念。下面這引經說:
【故梵行品云:】
「梵行品」是《華嚴經》的一品。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心境如如,平等無礙。心境重重,智照斯在。即心了境界之佛,即境見唯心如來。】
不是跟你說一樁事情嗎?今天跟大家講的這幾句,是佛法里最深的一個階層。但是這是佛法的根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憑什麼、依靠什麼?就是這個,這是真理。所以我們對佛講經說法,我們相信,我們沒有懷疑,那是他依據的理論太真實了。我們如果也依據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必定能達到這個境界。這一段是經文,『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心境如如』,心是能生能變;境就是宇宙萬法萬有,是所生所變;如如兩個字怎麼講?能變如所變,所變如能變,能所不二,所以叫心境如如。『平等無礙』,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沒有障礙。清涼大師在這個經裡面,給我們說四重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我們今天很麻煩,理有障礙,事也有障礙,理事障礙更大,事事障礙就不得了。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多的障礙?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不知道心境如如,幾時要是明了心境如如,所有一切障礙就煙消雲散。這是我們現在社會所希求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我在前年訪問澳洲,在昆士蘭遇到昆士蘭州少數民族事務局的局長尤里先生。這個人很有智慧,他是猶太籍的澳洲人,他告訴我,「澳洲近些年來實行開放政策,歡迎外來的移民。可是接著發生一個問題:這些外來的移民,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思想,現在我們住在一起共同生活,這裡面許許多多的矛盾、衝突、意見,如何能夠化解?而達到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來共同創造澳洲的社會安定,國家的繁榮興旺。
這是個大問題,他來問我有沒有方法?我是同時接受兩個人問同樣一個問題,但是不同時間。早年尤里先生問我這個問題;去年我在昆士蘭,去參訪一個私立的大學邦德大學,接見我的是他們學校社會人文科學院的院長,也同樣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我告訴他:「有,《大方廣佛華嚴經》,能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能達到你所理想的目標。」所以他們對於佛法就很有興趣,對於我也很有興趣,他們非常歡迎我,希望在澳洲能把這個工作做好,我也很樂意幫助他,真正解決社會問題。所以佛法不是沒有用的東西,全世界任何學術解決不了的問題,《華嚴經》能解決,這是高度的智慧,圓滿的智慧。可惜很少人知道,真正是無上的寶藏埋藏在經典書廚裡頭,多少寺廟書廚里都有,他不拿出來用,你說這多可惜!
底下講的『心境重重』,重重是無盡的意思。『智照斯在』,你的高度智慧,你的究竟圓滿智慧在哪裡?就在這些理事之中,從理事裡頭顯示出智慧,從智慧裡面明了理事的究竟處。『即心了境界之佛,即境見唯心如來』,這是說明心境是一不是二,佛跟心是一,眾生跟佛是一,大乘經上常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這個道理。
【心佛重重,而本覺性一。】
這是說事無量無邊,理也無量無邊,可是本覺性是一個,都是從一念心性變現出來的。
【皆取之不可得,則心境兩亡。照之不可窮,則理智交徹。】
前面從事上說。事上,諸位一定要知道,事是一個假相,不是真實的。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講《般若經》的時間最長,講了二十二年。這二十二年說什麼東西?說明宇宙萬相的真實相。最後做個總結論,真相是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二十二年《般若》的總結。《般若心經》上給我們做個總結,「無智亦無得」。所以講「不可得」這三個字,《大般若經》里講了幾千遍,我們將這部經從頭到尾翻閱一遍,其他的句子不記得,這三個字一定記得很牢,為什麼?重複遍數太多了,告訴我們「一切法不可得」;如果你有得失的心,那就很冤枉,沒有得失。我們世間人為得失操多少心,受多少苦難,哪裡曉得得失是一場空,所以給你講真相,「不可得」。
你明白事實真相,我們就可以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隨緣,就很自在!緣聚就現相;緣散,相就沒有了。緣聚的時候,相不生;緣滅的時候,相也沒有滅。佛給我們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中觀論》上給我們講八個不,這是教給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要遵守的原則,你就得大自在,你就過佛菩薩生活,你就轉煩惱成智慧。眾生生活在煩惱之中,佛菩薩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不一樣。所以這時候『心境兩亡』,兩邊不執著。『照之不可窮』,這句話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照之不可窮」就是常生智慧。我們凡夫常生煩惱,你看人家常生智慧。『理智交徹』,「理」,理論、現相、作用,跟智慧交融在一起,告訴你這個相是一不是二,《華嚴經》中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就是說明這個意思。希望同修們細細去思惟,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觀察,然後到實現,我們要做到,你就真得受用,立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環境。末後這一段:
【心境既爾,境境相望,心心互研,萬化紛綸,皆一致也。】
這是教給我們,從前面所說的原理原則,你能夠把握住,心跟境真相既然如是,心境所說理事無礙;心是說的理,境是說的事。『境境相望,心心互研,萬化紛綸,皆一致也』,這四句是講事事無礙。可見得事事無礙從哪裡來的?從理事無礙而來的。境與境相望,事與事相望,心與心互研;這個心是知,能知的是心。佛心,眾生心,互相做一個比較,無論是境與境相望,心與心的比較,都是萬化紛綸,這裡面講千變萬化。佛心,在我們常理上說,佛心沒有變化,可是要知道佛心也有變化。佛心怎麼個變?佛心變化跟我們的變化不一樣,佛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上說的,這個意思就是說佛能夠隨一切眾生化身,應化在世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當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所以他能夠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這就是佛心千變萬化;可是佛的心千變萬化當中,他有一個不變,底下講「皆一致也」,他不變。我們今天的心也千變萬化,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你有沒有仔細去計算計算,從早到晚你想了多少樁事情,如果你要把這個打入電腦里一看,會嚇一跳,我今天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想法?真的千變萬化。佛的千變萬化,他知道,他知道事實真相;我們千變萬化,不知道。不知道是迷,不知道是苦;知道的人不迷,知道的人不受苦;佛跟眾生差別就在此地,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的。
佛家常講「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兩句話,我想同修們聽得很多,都能夠耳熟。我把這兩句話說作四句,大家就更好懂。「不變隨緣」,這是佛。佛自證圓滿,對於宇宙人生的道理、現象、變幻,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了,所以他的心是定的,永遠不會有分別、執著,永遠不會起心動念,這叫不變;他的智慧是永恆的,他能隨一切眾生的緣,現身說法,幫助眾生、教導眾生,那叫隨緣;不變隨緣是佛。「隨緣不變」是菩薩,我們應當學的。我們今天隨緣,在隨緣當中學什麼?學佛的不變,我們要學這個;也就是說隨緣當中我們要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要學著見色聞聲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要用現代人的話說,不被外面境界誘惑。外面「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天天接觸,不被它誘惑,不被它動搖,隨緣當中學不變,這是功夫,這就是修行。修行真正功夫是講這個,不是少林寺的功夫,那個功夫沒用處,解決不了問題。在複雜的社會裡頭不被它誘惑,不被它欺騙,這是本事,這就叫菩薩。
第三種「不變不隨緣」,是什麼人?二乘,阿羅漢、辟支佛,他不變,但是他不隨緣。第四種「隨緣隨著變」,是什麼人?我們這批人。隨緣隨變,自己完全做不了主宰,順著自己意思起了貪愛,不合自己意思就起了怨恨。所以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生什麼東西?生七情五欲,叫生煩惱,這是凡夫。我這四句說法,大家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我們現在是哪一種人?我們要學的是哪一種人?我們要學的,在隨緣裡面學不變,這個叫做真功夫。末後這一句:
【唯證相應,名佛華嚴。】
『證』是證實,證明了。證實證明之後,你的生活就是佛華嚴的生活;你沒有證得,你過的是凡夫的生活。凡夫跟佛諸位曉得,一念之間。這一念如何能轉得過來?實在講,大乘經典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綱領、法則,我們只要掌握到一個就能成功。所以首先我們學經,我們研教,你一定要認識佛經的內容是什麼?不能不知道。如果人家問你,「你學佛了,你們天天念佛經,佛經里講什麼?這《華嚴》講什麼?《法華經》講什麼?太羅嗦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講的是什麼?」你用一句話答覆,我不喜歡羅嗦,你能說得出來嗎?我過去曾經問過人,我也曾經跟人解釋過,佛所說的一切經就說一樁事情,「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佛所說的。
如果要問,經典如何表達宇宙人生的真相,它用什麼方法說出來?清涼大師在這大經里給我們明白指示出來,古德也都是這麼說的,「教、理、行、果」,佛用這四種方法,把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和盤托出。所以經,「教」是語言文字,教學;語言文字裡面所包含的是理論,宇宙人生的大道理,這是「理」;這些大道理如何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跟我們生活結合成一體,那是「行」,那是方法;末後你所得到的真實功德利益,那叫「證」。任何一部經都有這四個部分,任何一句經文,任何一個字,都有這四個意思。我們怎麼學法?清涼大師教給我們,我們也有四個方法:「信、解、行、證」。對於佛的教學、言語文字我們相信,我們不懷疑;對於言語文字所說的道理,我們理解,我們信教解理。他所講一切落實到生活上面,我們認真去做,叫修行,修行就是認真做。我們的生活與大方廣相應,我們日常工作跟大方廣也相應,平常應酬、處事待人接物,樣樣都跟大方廣相應,我們就是佛華嚴;佛華嚴就是證,證明諸佛如來過的是佛華嚴,我現在過的也是佛華嚴。
經有四個意思,「教理行果」;我們作學生的要有「信解行證」,這就是『唯證相應』,相應就是你真正得到受用。如果你不證,你得不到受用,佛菩薩還是佛菩薩,你還是你,你不能把佛菩薩跟自己變成一個。相應就是我跟佛菩薩結成一體,諸佛菩薩跟我無二無別,這是「唯證相應」;這個時候,你就不叫凡夫,你就叫佛華嚴,你過的是諸佛菩薩華嚴境界的生活。
今天到這個地方把經題跟諸位介紹完了。雖然時間很短,講得很多,這一頁在我平常講經,大概總得要講五、六次才能講得完,我們爭取時間,希望後面精彩部分,我們能夠提前介紹給諸位。經題就介紹到此地,明天跟諸位介紹品題。這個《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是《華嚴經》的一部分,最後這一部分,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明天跟諸位講品題。今天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同修,明天見。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狐仙、黃仙不必請他走,讓他們做護法神就好
※太上感應篇 (第三十五集)凈空法師講解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六一一卷——第一六二0卷
※凈土大經科注-第112集(凈空法師)
※凈空法師語錄(13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