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手記】蔡 旭 | 散文詩結尾的一種方式:細節化
散文詩結尾的一種方式:細節化
蔡 旭
散文詩的結尾當然是花樣百出、千變萬化的,不會有什麼模式,更不應有什麼定式。但是,也不排除可以把它歸納為若干「類」。比如細節化,就是其中的一種。試以我的一首《鹹鹹的鄉愁》為例。
鹹鹹的鄉愁
從小在海邊長大,吃著魚長大。
當然是最賤價的魚,比如「狗母」,面目猙獰,混身是刺。
當然是醃的,新鮮的吃不到,也吃不起。
之後幾十年一直在外地晃蕩。遠離大海的城市,吃魚是遙遠的挂念。
每次返回家鄉,母親總說我臉黃肌瘦,一定是缺少魚腥。
吃了幾天海魚,面孔果然就圓潤起來。
好在後來我又在海邊的城市生活,也告別了窮酸,鮮魚成了餐桌的必備。
可是魚檔里很難找到「狗母」了,價錢太賤,攤主都不願進貨。
更難見到這種鹹魚,據說也很少人醃制了。
只能把它寄存在我的挂念里。
寄存在遠方的故鄉,及更遠的童年裡。
寫到這裡,打字的手便停了下來。似乎可以結束了,我甚至順手寫下了寫作日期(2015年3月13日),準備擱置幾天後再來修改。靜坐了5分鐘,一想這樣不行,此詩顯得太平,太簡單,太單薄,太空泛,還可以寫得具體一點。於是,加入了這樣一個細節:
有一次,好不容易才買到這種魚,讓我吃得興高采烈。
兒子卻不小心遭到魚刺攻擊,由此堅決不再伸出筷子。
這個細節是從生活中來的,事實上發生過這樣的事。寫到這裡,自己醒悟過來,順利地收筆作結。結尾應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
有什麼辦法呢?
外地出生的人,我很難把他帶回故鄉。
更做不到,帶到我的50年前。
寫完自己覺得還算滿意,想表達的意思總算完整地表達出來了。前後相比,可看出有這麼一些好處:
1、深入了,也深刻了。一具體,就深入。從面到點,到局部,到細部,到個別,到立體,更加可見,可感,印象更深了。一深入,它所包含的意念、感悟,也就更深刻,更引人深思了。不但暗示了鄉情的由來,又進而暗示了鄉情淡薄的由來,從而揭示了有無與故鄉同甘共苦的經歷,是鄉愁的有無及濃淡的關鍵。沒有這一個細節,是無法達到這一刻度的。
2、更豐富與豐滿。有了對比,兩代人的不同態度與感受更加鮮明,想要強調的更加突出了。加入這一細節,使詩的內容更豐富了。這樣,也讓詩的情感更豐滿。不但有老一輩的情感,有後一輩的情感,又有由此產生的老一輩的無奈與憂慮,有層次,有波瀾,增強了詩的感染力,更能引發聯想與回味。
3、更生動,更貼近,更親切。這一細節的加入,使詩的表達更生動,反映的生活更真實,與讀者的經歷更貼近,讓讀者的感受更親切,更易引起觸動與共鳴。
我近年的寫作有一個新的習慣,喜歡把基本能脫手的新作貼到網上,接受詩友們的檢驗與鑒定。果然很快得到踴躍的回應,有些評點對堅定我的設想與開拓我的思路有很大的啟示。
詩友龍玉薛評點說:「第二節兒子的出場,讓鄉情更加咸而有味。」他肯定了正是這一細節的加入,對整首詩所起的重要作用。「詩人星燃」評點說:「鄉愁,愁在鄉情越來越淡。」這正是我意,但在詩中並沒有明指,而她指出來了。這一點,就是在這一細節中,由兒子的「淡」及「我」的無奈中得到體現的。
不少讀者在評點中還反覆引用了詩的結句:「外地出生的人,我很難把他帶回故鄉。更做不到,帶到我的50年前。」說明這一細節及其引出的這一疑似警句,得到了大家的關注與喜歡,它是可以打動人心的。
由此可見,讀者的反應主要是從後面一節的細節中引起的。這首詩如果說有一點成功,也是由加入了這一細節所取得的。
總的說來,細節化,也就是具體化,深入化,它可以讓內容更豐富,情感更豐滿,思想更深刻,作品更厚實,更令人回味。放在結尾,更能產生這樣的效果。
用一個細節作為詩的結尾,以往我也多次用過。而這次通過在結尾增加一個細節,及對前後兩種寫法的對比,使我對這種細節化結尾的方式,有了新的認識。為此值得用這篇小文,及時記下一些心得與體會。
當然,也可以反而用之,從點到面,從個別到一般,從特殊性到普遍性,升而化之,推而廣之,也會是一種好的結尾方式。不過這是另一種處理辦法,是另一篇文章的題目了。
【作者簡介】
蔡 旭 廣東電白人,現居珠海。高級編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任《海口晚報》總編輯、海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散文詩集《彩色的明信片》《蔡旭散文詩選》《順流而下》《簡單的生活》等24本。
推薦閱讀:
※文學創作的深度異化(王兆勝作)
※春花冬雪《對聯創作》獲獎作品選摘(其一)
※?教你從零開始學習創作格律詩
※詩詞創作瑣記--作者;中華詩詞學會楊逸明
※海城牆 前言 創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