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審「教什麼」,才能實現課堂「高效

0推薦

內容摘要:語文課「教什麼」?人們的一般認識是:教教材,教課本,教課文。問題是,一篇課文主要教什麼?什麼是重點?目前,由於教師認知水平高低不同,教學經驗積累多少不同,教學理念更新變化快慢不同,使得語文課的教學目標並不相同。很多語文課確定的教學目標直接導致了語文課的低效。我們必須得重新審視和探究如何確定教學目標的問題,以期實現真正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教學目標讀說讀寫語文素養課堂高效

語文課「教什麼」?

這個問題,一個科班出身的中學專職語文教師能不知道嗎?即使一個水平再次的老師起碼也能明白自己課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吧!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語文是目前所有學科里教學目標最混亂、最隨意的一個科目。比如數學,到了「交集與並集」這一部分,不管你聽多少節課,老師們毫無例外都是讓學生理解交集和並集的概念,並學會解這方面的習題,儘管老師們的講解方法可能五花八門,找的例題可能也種類繁多,但是絕對殊途同歸,最後要實現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再如地理,到了「地球自轉與公轉」這一章節,不管你聽多少節課,老師們肯定都不約而同地講解地球公轉與自轉的含義、特徵、意義,並解決相關的運算問題。不管老師們借用什麼手段,憑藉什麼儀器,列舉什麼例子,最後無非都是讓學生達到他的預期目標。然而語文課則不同,面對同一篇課文,或者同一個材料,十個老師總是有十種上法,這種差異不僅是體現在教學方法上,最重要的是教學目標絕不相同!教學重點也常常大相徑庭!如果連續聽一個學校同一年級各班上的同一篇課文,你一定會大吃一驚,各人重點都不同,究竟誰的教學重點確定得更為合理?

通過多年的觀察、了解、觀摩,以及自己課堂的經歷和經驗教訓,我發現越有學問,越有經驗,理念越新的老師,確定的教學重點越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因為他站得高,看得遠。即使是一節課或者一篇課文的設計也能高屋建瓴,讓學生收穫頗豐。而相反,越是學識淺薄或者教學經驗缺乏的老師,越急功近利,看起來似乎教學目標也很清楚,但往往都是圍著考試轉圈圈,視學生為考試機器,天天在培養應試,應試能力卻不見得強。更有甚者,相當數量的老師,不管什麼教材什麼課文,他總能講個作者簡介、背景分析、字音字形、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這一套思路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是萬金油,抹到哪裡,哪裡就光堂。這樣的課堂,只會把學生上得昏昏沉沉,一睡一大片。所以目前很多學校包括很多語文老師自己都認為語文課學生普遍興趣很低,學生普遍不重視,很多學生專門在語文課上「養精蓄銳」「儲備精力」「閉目養神」,為的是能上好下一節的數學課或者英語課。好多學生的認識是,語文學不學都一樣,久而久之,一些語文老師自己都覺得語文不重要,反正一時半會又不會有多大的提高幅度,所以得過且過吧。形成這種學生沒有學習興趣,老師沒有教學積極性的局面,追其根源,語文老師自己應該直接責任人。語文老師自己應該思考,自己這些年都給學生教了些什麼,為什麼學生沒有興趣,我們的課到底應該怎樣來吸引學生?我想這不是教學方法的問題,要從根本上去重新審視自己課堂的教學內容。那麼,語文課到底教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也許我們早在做師範生的時候,就已經聽到了關於語文這門課最宏觀的解釋: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如果我們把握了這個最原始也是最根本的目標,我想我們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再也不會那樣無聊——總是作者簡介、背景分析、字音字形、段落大意那一套。這四個層面,聽和說,無需專門佔用課時去訓練,也不是要專門從哪篇課文去得到提升,把它貫穿到每一節課就行了。老師的講解、其他同學的發言,都是對學生聽的能力的一種訓練和提高。說,多讓同學發言,多讓學生大聲朗讀,多讓同學交流探討,這看似平常的教學環節本身就是在鍛煉學生說的能力。所以,只要我們的課堂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的聽說能力始終是在訓練的。下面我主要談一下讀和寫的教學。

讀,即是閱讀。這是我們中學教學的核心。遺憾的是,閱讀在我們的教學中已經退居二線了,讀已經不是學生自己去閱讀體驗的過程,而變成了教師對某些課文的解讀。略微高明一點的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去解讀課文。為什麼作品閱讀不能進入課堂?為什麼圖書閱讀叫做課外閱讀?我經常大膽地嘗試讓課外閱讀進入課堂,進入晚自習,我發現,學生的興趣很濃,閱讀的積極性很高。很多老師之所以把作品閱讀視為是課外閱讀,是因為自己本來就沒有閱讀的習慣,或者是傳統保守的觀念使得自己不敢更新思想和做法,認為如果我們的課堂沒有講解課本上的課文,進行了作品閱讀,就是在干與教學無關的事,作為一個語文老師,認為名著什麼的都是「課外」書,是閑書,和高尚神聖時間寶貴的語文課文相比,那簡直就不入流,登不了課堂的「檯面」,上不了大雅之「堂」。這種理解是絕對錯誤的。教材中節選的課文本來就是名著名篇,一本書,只選了十二三篇文章作為課文,多數老師就把這十幾篇文章奉為神明,以為這就是我們這一學期的主要任務。如果我們教學僅僅是那十來篇文章,而且又是用從「作者」到「中心思想」的思路教學,那學生的語文學習簡直是太有限了!豈止是「一杯水」,那簡直就是「十幾滴水」,那樣我們學生豈不會陷入乾枯乾渴致死的境地嗎?何談語文素養!應該說,「課文」就是一孔泉眼,當學生學習課文,品嘗了名篇的甘洌醇香之後,大開胃口,又要興緻勃勃地泛舟書海,自覺主動地閱讀這個名家的其他作品,或者相似內容的其他名家的作品,這樣才會視界開闊,汲取頗多。

比如,我在教學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的時候,我領著同學從這裡學習了作者的寫人技巧後,接著就向學生推薦了自己曾經閱讀過梁實秋的其他著作《雅舍人生》《雅舍小品》《雅舍夢憶》《雅舍談吃》。我說:「當我最近讀完了梁實秋先生的那些散文集後,我當時就感嘆,我怎麼都這麼大年齡了才讀到這麼美的散文?十年前我們怎麼沒有邂逅呢?先生學識淵博,喜歡旁徵博引,他的作品主要特點是雅,那半文半白的語言,讓人讀之手愛不釋卷。他的幽默是骨子裡就有的,一般人學不來。而且典故頻出,如果你讀著讀著有點小困惑了,對不起,你準是被一個典故給絆住了……」這時我看到同學們的眼裡都放著光,幾天後,班裡掀起了狂讀梁實秋散文的熱潮。我想學習「梁任公」這一課的效果,不必贅述了吧。

寫,即是寫作。這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學的另一大板塊,也是一張語文試卷的「半壁江山」。然而,一些傳統的語文老師是怎樣丟掉這「半壁江山」的呢?作文課,就布置作文題或者作文材料,讓學生去寫,然後自顧自地坐在辦公室里埋頭苦閱,閱完後,挑出最優秀的兩三份,讓小作者在班裡公開朗讀,再簡單點評幾句,再針對同學們作文中的通病說一說,給點修改的建議,完。還別說,我初涉教壇的時候,就是這樣上作文課的,為了對得起同學和我自己的良心,我批閱地極盡詳細,大到文章結構的調整,小到病句的修改,錯別字的指出,標點符號的使用,甚至有的學生某一段寫得不好,我直接給刪了,然後我給寫出自認為滿意的一段附在旁邊,所以給學生寫開頭,寫結尾,那是常有的事,然而,效果幾乎等於零。今天的我常常回顧那時讓我疲憊不堪的作文批改,常常扼腕嘆息,因為那樣的作文教學幾乎是徒勞。後來我就在改革作文教學了,就是把讀和寫結合起來。寫作離不開閱讀,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即使有,也是走向絕境的寫作。作文課,再也不是我命題,學生寫作,我講評,學生聽寫作理論講解,而是變成了當堂展示,動態評閱。

新的做法是,同學們平日里每天用零碎分散的時間去閱讀,並依據自己閱讀的內容和感受,去寫閱讀感悟或閱讀隨筆,當然也可以自我命題寫生活,寫人生,或者寫生活體驗,寫青春夢想,總之內容不受局限,隨讀隨寫,不專門給課堂時間完成寫作。這種「以讀攻讀」「以讀促寫」的辦法,學生在寫作時很自由,也很輕鬆,因為有閱讀做憑藉。但是誰都不會掉以輕心,因為每一位同學將會在全班同學面前當眾交流展示自己的作文。人人當眾展示,既是同學展示自己實力鍛煉膽量和口才的好機會,同時也是同學認真有效地完成作文的保證。起初,很多同學只是局限於自己的書面作文去發言交流,後來,在我的鼓勵下,很多同學放下文稿,大膽地走向講台,進行脫稿演說。然後老師或同學再進行一番激情點評,指出優劣。從快樂閱讀到輕鬆寫作到脫稿演說再到激情點評,我認為作為作文課的功能已經發揮到極致了。

如果我們平時死守那十二三篇課文,從開學講到期末,把作文課當成是命令寫作課,讓學生反覆寫,老師反覆改,不僅學生寫得苦,寫到江郎才盡,寫到「理屈詞窮」,而且老師改得辛苦,改得眉頭緊皺,改得心灰意冷。因為不閱讀的寫作,不改革的批閱,會導致一種惡性循環的局面。

所以說,課堂「教什麼」,必須得緊緊圍繞我們聽、說、讀、寫的大中心。沒有這樣「高瞻遠矚」的意識,語文課一節一節昏昏然地過去了。學生的收穫是什麼?如果我們明白了這樣的大目標,然後每一節課都圍繞這個大目標而重新設定的一個小目標,再用那有效可行的教學方法來配合實現它,三年下來,學生的語文素養一定不差。

比如,有了「聽說讀寫」這樣的大目標,我們面對《鴻門宴》這篇文言的時候,我們自己心中就會明白,本文是文言名篇,首先應該重視的是通過學習本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的能力——讀。這樣在熟讀和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必須要落實重點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熟讀成誦,可以使學生課內所學,遷移到課外文言,學以致用。同時,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作者刻畫人物的技巧,學習寫作手法——寫,同時還可以從這些歷史人物中學到他們個人性格的優劣導致人生成敗的道理——做人。刻畫人物方面,把人物放在矛盾衝突寫,各個人物在矛盾衝突中的言行等方面的表現,自然就能體現出各種不同的性格;性格方面,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的自矜功伐、剛愎自用導致自己最後的失敗,劉邦的甘於示弱,委曲求全決定了自己最終的成功。從歷史人物身上吸取的經驗和教訓,也深刻地警醒同學們,自己在為人處世中怎樣修鍊自己的性格,從而收穫成功的人生。

然而,面對這樣的名篇,很多老師把它當做一篇普通文言文來上,就是幫助學生通譯全文,做到「文通字順」,認為這不僅是最基本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如果這樣的名篇,教師僅在字詞句上面下功夫,在翻譯上面兜圈子,那簡直是糟蹋了這樣一個千古名篇。一個名篇所能給我們的東西是很多的,不能因為它是文言就按照文言文那千篇一律的方法翻譯通順即可,它是文言,它同時也給我們現代文的寫作技巧指導,它是文言,它同時也教給學生做人的哲學!

這就是「教什麼」,面對一篇文章,到底教什麼?完全取決於老師認知水平的高度。

再如《小狗包弟》,這篇文章,很多老師把它當做窺之而知全豹的「一斑」,認為學習這篇文章最大的意義的是,能通過這篇文章了解同學們所不熟悉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給人們帶來的傷害。如果僅僅是這,那這篇文章應該劃分到歷史教材中去。學習這篇文章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此,首先是這種「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寫法,就是以小見大。巴金是從細小事物中發現和展示社會變遷和大眾命運,這方面,2012年的高考作文不就是典型嗎?作文材料大意是中國崛起。這麼大的題,怎麼入手?學習巴金,以小見(現)之,用小事,比如一個家庭在幾個不同的年代的電器的變化,一個村子在不同時期交通的改變,這都能用以小見大的寫法來體現中國崛起這個大主題。再比如這篇文章中「自然流」的寫法,不過於追求技巧的技巧;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合理安排材料的詳略、次序;在「事」和「情」方面,合理安排敘事和抒情的筆法。這些都是值得同學們在寫作中學習的。所以,這篇文章,教什麼?教寫作。情況允許的話,還可以給同學們一個「大題」,讓他們嘗試用「以小見大」的手法練一練。

再如《荊軻刺秦王》,這一千古名篇,如果把它等同於一般文言文去上,也等於暴殄天物。字詞句固然不能棄之不理,但是這一名篇可給人的東西很多,不僅有寫作方面的經驗可以吸取,還可以有成敗方面的人生經驗總結。寫作方面,比如,「易水送別」那部分「蒙太奇」式的手法,點面結合的描寫;比如「廷刺秦王」這部分,寫人,正面的語言、神態、動作描寫很傳神,側面襯托更是突出,比如寫獻圖時秦武陽的失態,行刺中,秦王的惶急與狼狽,群臣的「驚愕」,「盡失其度」,左右的驚呼,這些都是反襯的手法,從而來表現荊軻的英勇神武和英雄虎膽。至於成敗方面的經驗,同學們都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值得一提的是,荊軻副手未到,就負氣出發,準備不周,是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行大事時,充分的準備是成功的保障。

綜上所述,語文課「教什麼」,不是輕鬆容易的事,需要老師高瞻遠矚,從有利於學生長足發展和語文綜合能力提高的角度出發,那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大胸懷,遠眼光,闊視野,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勢必就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顧考試不顧能力。太過功利,往往無功而返,無利可獲。只要時刻心懷語文素養,心系「聽、說、讀、寫」,每節課的教學目標的定位就不會錯。語文素養的培養不在一朝一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們必須每節課都應慎重對待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只要教師指給學生的「靶子」是準的,學生們齊齊向「的」發「矢」,雖然一開始與目標常有差距,但久而久之,日積月累,功績驚人,有了這樣的素養和能力,還怕區區一張試卷嗎?這樣既能應對考試,又能提高語文素養的課堂,當之無愧是高效課堂


推薦閱讀:

4個高效練曲的方法
「高效閱讀」有妙招,5分鐘讀完一本書!學習從此更有趣!
15種高效排毒食物
資源豐富的時代,你為什麼不快樂?
怎樣學習才能提高效率?

TAG:高效 | 才能 | 課堂 | 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