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與戰爭方式的變革
07-02
兵器與戰爭方式的變革兵器與戰爭方式的變革一直是息息相關。但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地位卻在悄然之間發生了變化。過去一直是某種兵器的出現導致整個戰爭方式的巨變,現在則是根據戰爭方式的需要促成某種新型兵器的出現。即由過去的有什麼樣的兵器打什麼樣的仗,到今天的有什麼樣的戰爭造什麼樣的兵器。那麼現在就讓我們看看古往今來幾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領略一下其中的奧妙所在。在古代,兵器是戰爭的先導,是戰爭方式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我們可以就兵器將古代戰爭劃分成幾個階段。我們試圖簡化歷史,僅僅以某鍾兵器來代表。弓箭 由於它的出現,使人類在和自然的戰爭中,第一次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人們至此可以不必冒著生命危險,用簡陋的石頭木棒和兇殘的猛獸搏鬥;可以不必費盡體力,靠兩隻笨拙的腳去和四條腿的傢伙賽跑。人類靠了弓箭才贏得了生存的保證。這之後的任何兵器的出現,無論戰車還是刀矛盾甲,都沒有引起那種壓倒性的變革。步兵,成為戰爭的主宰。 馬鐙 這個小東西的出現起先並不引人注意。在秦漢以前沒有馬鐙,騎兵在馬上作戰缺乏穩定性,無法進行有力的衝殺劈砍。騎手一面作戰一面要兩腿夾緊馬肚,防止從馬上掉下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根本無從發揮其作戰能力。自從這東西出現後,騎兵的作戰能力大為改觀,從穩定性和衝擊能力上都進一步加強,不僅可以配以刀矛等有力的劈刺工具,也可以穩定而準確的放箭遠射。「弓箭+馬鐙」這個組合從此成為游牧民族無往而不利的法寶。千百年來,機動性和攻擊能力都很差的步兵吃盡苦頭。從漢高祖時期,那些打敗了楚霸王的百戰之師,在兇猛的匈奴騎兵面前,不堪一擊。漢武帝為伐匈奴,在皇家御馬苑養馬七十萬匹,還不惜兩次勞師遠征,攻打大宛,以奪取良馬品種。有人罵漢武帝好大喜功,勞民傷財,其實不然,在當時,戰馬的品質直接影響到騎兵的戰鬥力,中原地區的馬匹受環境和農耕經濟形態影響,素質很差,是根本無法於精壯的匈奴馬相抗衡的。漢武帝大修馬政,目的就是為增強騎兵戰鬥力,以適應這種戰爭形式。三次大勝匈奴,每次出征都有十幾萬騎兵,佔全軍三分之一強。可到後期,馬匹傷亡極大,難以補充,御苑良馬消耗殆盡。到漢宣帝時,與匈奴一戰,雖發兵二十萬,但只有騎兵三萬,反觀匈奴,只有七萬騎兵,卻把漢軍打的大敗。這正反映了步騎之間戰鬥力的懸殊。戰馬因此作為一種戰略物資,被嚴格管制。宋朝時,游牧民族政權均對私自販賣馬匹給宋人者施以重刑。所以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東京之大,大小車輛均系牛拉,可見一斑。 那麼步兵就沒有辦法對付騎兵的辦法了嗎?有,就是深溝高壘,構築堅強工事,避免和敵人野戰,充分利用地利,配以先進的戰術裝備,拒敵於國門之外。長城就是最好的例證。在重型武器出現之前,騎兵對高大堅固的城池是毫無辦法的。所以步騎之爭得以持續千百年。直到宋時一種新的武器的出現才打破了僵局。 火炮 這是宋人首先發明用來對付游牧民族的。但由於火炮只是威力大,射速不快,不能阻擋迅疾如風的騎兵。反而讓游牧民族學去,用來對付他們賴以生存的城池了。這方面成吉思汗是做的最好的。他將騎兵與先進的攻城武器結合起來,加之蒙古騎兵天性的紀律性與忍耐力,所以戰鬥力極強。成吉思汗領導之下蒙古全國皆兵。他的兵制,以十為單位成百成千組成,無薪給。各部隊領導官只要有能力,升遷極快,不按年資。兵士極能刻苦耐勞,馬可波羅說:「 他們之能接受艱苦,世間無匹。他們能夠一而再的幾個月沒有食物全靠牝馬的乳汁和弓箭所獵取的禽獸為生。」又說:「如果在特殊環境之下,他們可以一次馳騁十天不食人 間煙火。」如果我們覺得這段文字誇大的話,則《元史》「太祖本紀」里記另一酋長的故事,也有「中道糧絕,捋羊乳為飲,刺橐駝血為食」的敘述。通常情形之下蒙古部隊 無大小行李,兵士只帶皮囊盛水,也利用之為渡河的浮囊。他們能在馬背上假眠,必要時晝夜行軍,環境許可就換馬繼續前進。這樣的兵員組成的部隊,騎術又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再加以嚴格的軍事紀律,遇到堅城或是採用退兵回襲戰術,誘敵於城外殲滅;或是劫掠四周,長期坐困,或是等最厲害的攻城火炮、投石車來援後強行攻取。更因為當日科技尚沒有產生應付騎兵以密集隊形衝鋒陷陣的對策,也就難怪成吉思汗兵威所至,銳不可當了。騎兵退出歷史舞台尚要等數百年之後的另一種武器的出現。 步槍 槍很早就出現了,但一直沒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原因在於射速、射程與精度不行。早期的火繩槍、燧發槍,均難以克服以上弊病。一個優秀的士兵可以做到每分鐘發射三發,而當時步槍的最大射程不過二百米。試想一下,騎兵衝過這二百米需要幾秒?所以當騎兵衝上來的時候,一個步兵最多能發一兩槍。騎兵完全可以以最小的傷亡衝散敵陣,而一旦成為散兵游勇,步兵就只有束手待斃了。拿破崙縱橫歐洲,主要就是靠他能精確的使用炮兵,還有他掌握了一隻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騎兵—龍騎兵,由他的妹夫,勇猛的繆拉元帥率領。作戰時,先以炮兵轟擊,步兵方陣正面迎擊,以精銳的騎兵迂迴,待衝破敵陣時騎兵就用來擴大戰果,漫山遍野的捉俘虜了。滑鐵盧之役,拿破崙曾數次擊潰敵軍,但就是因為缺少騎兵,無法擴大戰果,不能給敵以致命打擊。騎兵至此仍決定著戰爭的命脈。 所以,這裡我所說的是指較先進的後膛裝彈槍。這種槍的出現,徹底將戰爭引入了現代,也正式宣告了騎兵光榮歷史的終結。從此騎兵只能作運輸,偵察等輔助兵種了。同時,它也將千百年來以進攻精神為主的作戰信條打破,改以防禦為主。後膛槍最大的優點是大大提高了射速和精度。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僧格林沁率領的三千精銳八旗鐵騎,以傳統的集團密集衝鋒的方式試圖沖潰敵陣,卻遭到了無情的射殺,只落得全軍覆沒,這就是最好的例證。普奧戰爭中,毛奇元帥就是打的防禦戰。奧軍裝備的是前膛槍,雖然它比普軍的後膛槍射程遠一倍。但他的士兵必須站著裝彈。而普軍則匍匐著快速從容的射殺這些暴露而密集的像靶子一樣的士兵。之後的戰爭,直到一戰時,都是以壕塹加鐵絲網為工事的防禦戰,攻擊一方要承受倍於敵人的傷亡。傳統的密集兵陣被小巧靈活的散兵小隊所取代。這時一種新的武器出現了—坦克。它的出現是為了打破膠著的陣地戰的形式,為了能以進攻的方式打開戰局而專門設計的。它初步體現了戰爭對武器的影響力在變革。 坦克飛機 這種鐵甲怪物的出現使得戰爭的範圍大大擴展,攻防能力異常強化,重新煥發了戰爭的進攻精神。這方面德國人又走在了前面。英勇的德國軍人首先發明了俯衝式轟炸方式,使空中的打擊力量成為戰爭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古德里安將軍率先創造了坦克集團突擊理論,使得坦克成為了戰爭中新的主宰力量。正是靠著大規模的集中使用坦克,配以正確的作戰計劃,才造就閃電戰的輝煌戰績。隆美爾元帥則是這種戰術運用到極處的大師。他充分發揚了坦克這種武器的機動性和攻防能力,在大漠縱橫馳騁,令敵人聞風喪膽。 但是,盟軍也有了新的突破。就是他們通過努力掌握了強大的海空優勢。美國人的空中打擊徹底使坦克失去了其固有的機動性。一旦被發現,必遭毀滅性的轟炸。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退守法國西海岸時,隆美爾堅持把坦克部署在第一線,而不是戰略後方。古德里安曾說隆美爾這種犧牲坦克機動性的作法是倒退。隆美爾則嘲笑古德里安是東線來的鄉巴老,沒有見識過美國人強大的空中力量。部署在後方,固然可以視前線情況及時決定投入何方向。但恐怕一出動就會被空軍炸個稀爛。這就是飛機的出現再次修改了戰爭形式,固有的理論又落後了。空地協同成為戰爭的新要求。 至此,全部的兵器主宰戰爭形式的時代已結束,代之以根據戰爭需要決定武器的產生的時代。人類的控制力強大到了足以主宰戰爭走向的程度。 在人道主義的信條被推崇,國際社會、新聞輿論的壓力下,赤裸裸的侵略,佔領他國領土,不計軍人及平民生命的高殘酷戰爭已不可能。新的國際形式對戰爭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它,必須主動改變武器裝備及軍對構成,修改戰爭理論。海灣戰爭給全世界的人們上了一課,原來戰爭還可以這樣打。零傷亡,這是戰爭史上的突破。為了做到這點,精確制導的導彈、雷達、夜視系統、電子干擾、空中打擊……為了給虔誠的伊斯蘭士兵以心理打擊,美國人還專門做了一種空中成像系統,在空中作成真主的神像。為了適應這一戰爭形式,各種武器應運而生。所以現代戰爭已完全超越了傳統理論的界限。有一種新的提法叫:超限戰。 這是一個由兩位中國的年輕軍官率先提出的概念。未來的戰爭將不再是軍人的專利,各種傳統的戰爭的界限將統統被打破。電子戰、信息戰、生化戰、金融戰、心理戰......一次人為的金融風暴,絕對比一場戰爭的破壞性要大的多。索馬利亞的幾具美國大兵的屍體被倒掛街頭的鏡頭被西方媒體暴光後,對美國人的心理的打擊不亞於戰敗,終於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離開了索馬利亞。幾年後,他們的新概念得到了驗證。「9·11」的恐怖襲擊,之後的炭疽菌郵件攻擊等,給美國造成的各種損失遠遠超過了當年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更重要的是對美國人心理上造成的破壞力。看不到全副武裝的對手,敵人卻又無處不在;沒有硝煙瀰漫的戰場,危險卻又時刻環繞。這樣的戰爭,讓他們如何應付? 這裡所討論的已不是具體的某種兵器了,而是一種綜合的實體。只要是適應於現在的戰爭形式的一切具有打擊力的形式,均可以稱之為武器。 今後的戰爭將怎麼打,我們不要僅看採用何種新式武器,而在於能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採用正確的戰爭形式,能否根據正確的戰爭形式使用一切適合該形式的武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冷兵器——箭
※古代十八般兵器,誰是使用高手?
※冷兵器的種類你了解多少?
※古代10大冷兵器排行榜,第一名居然被刀奪去
※家庭存放古兵器:養護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