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移民後,為什麼一定要融入洋人圈?

「北美留學生日報」的文章《在美國夾縫中生存的那些ABC們》似乎又挑起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過去有不少類似論調,如《二代華裔:為了孩子,不要移民這裡》、《不要光為了實現你的「夢想」而斷送子女的未來》,講述移民二代們的尷尬地位——同時受中國人和西方社會的排擠。這些文章都引起過有出國意向的人和海外華人的熱議,但熱議之後,問題依舊存在,似乎這種「圍城困境」一直沒有解決方案。

國內的人想出國,在國外的人也過得不開心,在我看來,這些不開心其實沒有必要。

為什麼非要融入呢?

早在我出國前,老爹就叮囑我,好好學口語,好好跟「洋人」打成一片,努力融入他們。結果到了奧克蘭這個擁有多元文化的城市,我發現即使我的口語一點都不地道,也根本不妨礙我跟別人打成一片——人際交往更重要的是眼神和肢體語言,以及你是否真的關心對方。而且隨著更多接觸,我發現即便是白人之間,也不一定可以相互融入,這應該是所有多元文化國家和城市都存在的現象吧。

長相類似的白人之間,蘇格蘭人與英格蘭人會不對付,東歐人與西歐人會互不搭理,這也許好理解,但北歐移民的英語口音會被嘲笑,說法語會被說英語的人歧視可能就不大好理解了。

玩澳服網路遊戲時,中國人常用中文在頻道里說話從沒聽到過異議,而有一次有兩個人用法語對聊,居然引起了一陣罵戰,一些沒素質的英語玩家指責他們「為什麼用愚蠢的法語」、「應該閉嘴」。大學時一個愛爾蘭同學的口音也被一幫「洋人」模仿取樂過。而我的鄰居荷蘭老太每次跟我聊天時,都會抱怨旁邊德國人鄰居的花園髒亂差,令她噁心,恨不得他明天就搬走。這些事情讓我意識到,即使是所謂的「洋人」、「西方人」之間,也不是鐵板一塊相互融入的。

那麼,憑什麼我就非得融入他們呢?也許「不互相融入」恰好是西方文化的精髓呢?也許「不融入」才是一種「最融入」的方式呢?

為什麼移民?

開頭所述的幾篇文章都承認,中國人出國大多是為了更高的收入,或是為了更好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但是幾乎沒有人意識到,移民出國其實是一場純粹的交易,一切都是生意。這一性質意味著:1、你是有選擇權的;2、對方也是。換而言之,你選擇對方為移民目的國,對方恰好需要你這樣的人才,於是允許你留下來,但對方不需要你當「同胞」, 即使你的意願再強烈,對方不同意就不行。

既然移民的目的就是高收入高福利,那麼賺到錢拿到福利,目的也就達到了,還要啥自行車呢?對目前獲得的東西不滿足,還想得到更好的,這正是大多不幸福、不開心的來源。如果有點知足精神的話,生活一定是可以快樂些的。當然,如果真的知足,很多人也許連國都不會出了。

洋人圈也不是那麼完美

如果有人堅決想要融入洋人圈,應該冷靜想想為什麼。有質量更好的人脈?這其實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錢和成就。但是即使在洋人圈裡,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獲得高收入和高成就的,更多的人處在中下層。所以進入洋人圈後,更大的可能是也要從低層做起。而且,無論是否身處底層,你都要面對甚至被迫接受洋人圈裡不好的方面。

洋人圈和任何一個文化圈一樣,有優勢,更有缺點。昨天紐西蘭天維網就報道,有華人家長反映洋人孩子朝自家孩子扔大麻煙。

其實,這事情純屬意料之中。西方社會毒品相當泛濫,根據聯合國的世界毒品報告,西方國家是各類毒品泛濫的重災區,紐西蘭有15%的成年人吸大麻。這是什麼概念呢?中國人抽煙很厲害,但中國煙民也只佔27%,遇到吸煙的中國人的概率只是遇到吸大麻的紐西蘭成年人的兩倍。同時,大麻只是毒品冰山的一角,還有其他類型的毒品在西方國家非常流行,洋人同學裡有幾個癮君子太正常了。

中國社會有鴉片戰爭的歷史傷疤與販毒死刑的嚴法;與此不同,大麻等「娛樂型毒品」在西方國家管制很松,有的甚至合法。在洋人圈裡,給朋友遞大麻和中國人遞煙一樣,是一種交際手段,如果你不接受,極有可能要被視為「外人」。能有洋人同學願意給他遞大麻,很顯然這位移民二代馬上就要「融入洋人圈」了,你說,這大麻是接還是不接?

華人圈也不是那麼不堪

在過去通信科技還不發達的時候,海外華人圈和其他非「主流社會」一樣,是同時與祖國文化圈、當地主流文化圈隔離的,似一座「文化孤島」,那麼生活在這個圈子中的華裔後代,如果不幸沒有融入當地主流社會,自然會有被排斥和「夾縫中生存」的感覺。

然而,這一狀況近來在改變。通信越來越便捷,中國的經濟輻射圈也越來越大,海外華人逐漸有了新的選項,那就是繼續呆在華人圈,並同祖國文化圈保持聯繫。這個狀態下,即使出國移民了的華人,也可以繼續與中國有密切的聯繫;中國經濟崛起,海外華人圈的收入也隨之提高,最終華人圈與洋人圈的收入差距縮小,華人們也就沒必要在兩個圈子之間糾結了。

雖然中國目前的發展水平還無法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比,但海外華人要想到未來20年的趨勢,提前給自己的孩子做鋪墊了。華人圈比肩洋人圈的日子也很可能要比我們想像的更快到來,因為海外華人圈與祖國的經濟聯繫往往是從先富的地區開始的,而中國先富起來的沿海地區,其經濟水平已與西方發達國家沒有什麼區別了。

手拍紐西蘭某旅遊區咖啡店,中國經濟輻射圈未來會越來越大

華人二代的未來

其實,每當我為兒子蹩腳的中文發愁,又聽到國內朋友的孩子上全英文教學的學校時,我就感覺到一種強烈的戲劇性: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結果很多人卡在城牆上,進退兩難。華人二代在國外很難系統地學習中文,很難熟悉中國的人情世故和做事風格;而中國一些孩子從小接受西式教育,卻沒有西方社會人脈,最終也很難與西方社會直接對接。

也許有更聰明的辦法?或許這兩種人可以嘗試合作,一個在城牆這邊,一個在城牆那邊,搭好「橋樑」。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和經濟輻射,在國外總是需要接頭的人,而這個接頭的人是華人就最好不過了。這樣的華人,並不需要他融入洋人圈,反而正需要他騎在城牆上給兩邊搭把手。只要有洋人的人脈關係,不會中文又如何,中國這邊自然有人會說;不懂中國的人情世故又如何,中國這邊自然有人理解西方習慣。

你看,這麼光明的未來,你還會為自己的孩子將來可能卡在牆頭而杞人憂天嗎?作為移民一代,對自己的孩子要做的,可能就是教他中國的歷史,讓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來歷,知道自己的祖國現在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同時教他接受「洋人圈不接受他」的客觀現實,以免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如此才能不卑不亢地與洋人朋友平等坦然地交際。就算孩子不適應這個國家,將來再移民也是個選擇,如果有機遇,再移回中國也不是沒可能。

能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能有合適的生活期待,再加上明智的就業選擇,才能是快樂的人。而只要快樂了,坐在牆頭又如何呢。


推薦閱讀:

如果有機會移民去芬蘭,去嗎?
你知道哪些南水北調移民搬遷的事兒?
哪個國家學計算機好找工作又好移民?
美國新移民熱門城市點評
移民新肖像丨他穿著花棉襖來到美國,移民16年仍覺得是「局外人」

TAG: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