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T024-交響樂全集

第1交響曲:1.甚慢板的序奏至燦燦的快板-2.如歌的行板-3.小步舞曲-4.終曲第2交響曲:1.極緩板序奏至燦燦的快板-2.甚緩板-3.快板的詼諧曲-4.甚快板第3交響曲-英雄:1.燦燦的快板-2.送葬進行曲.緩慢板-3.詼諧曲.活潑的快板-4.極快板第4交響曲-1.慢板 序奏至活潑的快板-2.慢板-3.活潑的快板-4.從容的快板第5交響曲-命運:1.燦燦的快板-2.流暢的行板-3.詼諧曲.快板-4.終曲.快板第六交響曲-田園:1.長大的序奏至急板-2.稍快板-3.急板-4.活潑的快板第七交響曲-1.長大的序奏至急板-2.稍快板-3.急板-4.活潑的快板第八交響曲-1.長大的序奏至急板-2.稍快板-3.急板-4.活潑的快板第九交響曲-合唱:1.長大的序奏至急板-2.稍快板-3.急板-4.活潑的快板

全集A-百大LP44、04、36、30

全集-B卡拉揚:http://www.verycd.com/topics/16719/;卡拉揚曾四次指揮柏林愛樂樂團錄製貝多芬交響樂全集,第一次是1961-1962年。對於一個指揮家和優秀的樂團來說,貝多芬九大交響樂提供了一種永恆的挑戰。因此,經歷近四分之一世紀後,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樂團想通過第四次演繹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樂,來看看他們合作的狀態。其結果是我們能夠向大家提供,卡拉揚四次演繹貝多芬交響樂最精彩的一次:1975-1977版本(第四次)。這套5CD絕對是音樂愛好者不可缺少的珍藏品。本碟原錄音帶採用DenonMastersonic 數碼錄音系統重新編製處理,令音場透明度及層次感大大增加,在任何音響組合中均可發揮最完美音色。

2A-DL39-2-4-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 以色列愛樂樂團Filarm?nicade Israel, 庫貝利克Kubelik指揮01. 36-第2 Dmajor-1.Adagio Molto-Allegro con brio-2.Larghetto-3.Scherzo Allegro-4.AllegroMolto60-第4 B flatmajor-1.Adagio-Allegro Vivace-2.Adagio-3.Menuetto Allegro Vivace-4.Allegro manon Troppo

3A-LSJ09-3-Op.72a-萊奧諾爾第2號LeonoreNo.2-奧托·克倫佩雷爾OttoKlemperer-愛樂樂團PhilharmoniaOrchestra -1991年:

3B-RA19-3+舒伯特759-B小調第8交響曲-未完成Unfinished+旺德-北德廣播交響樂團:第三英雄交響曲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到處洋溢著戰鬥的氣息和自由的理念,是貝多芬留給後人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樂曲本來要呈獻給拿破崙,卻因拿破崙即位稱帝,貝多芬便憤而改了原題為「獻給拿破崙·波拿巴」的題詞,重寫了「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寫的英雄交響曲」的扉頁。通常被人們稱為「未完成交響曲」的《第八交響曲》,不僅是舒伯特交響曲中最傑出的作品,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的絕世佳作。獨特的作曲手法是它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的重要原因。德奧傳統指揮大師旺德領銜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和柏林愛樂樂團為這兩部偉大作品做出了經典的詮釋,他們的演奏沉穩流暢,使這張唱片成為當今最富德國厚重音色的唯一名演名版,也成為《日本唱片藝術》特選版本。指揮:君特·旺德/北德廣播交響樂團1-4 柏林愛樂樂團5-6;錄音:1989、95年1-4: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Eroica-1.Allegro con brio燦爛的快板-2.Marcia funebre:Adagio assai葬禮進行曲,甚慢板-3.Scherzo:Allegro vivace詼諧曲,活潑的快板-4.Finale:Allegro molto終曲,甚快板5-6:759-B小調第八交響曲SymphonyNo.8 in B Minor-未完成Unfinished-1.Allegro moderato中庸的快板-2.Andantecon moto稍快的行板

3C-DL81-3-8-弗里喬依-柏林

3D-MD25-3-紐約愛樂樂團演奏-祖賓·梅塔指揮

5A-極致13A-5-6-RoyalConcertgebouw Orchestra-Haitink

5B-RL27-5-6-1956年錄音-查理·明希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SymphonyNo. 5 in C Minor, Op. 67-1.Allegro ConBrio-2.AndanteCon Moto-3.Allegro-4.AllegroSymphonyNo. 6 in F, Op. 68 Pastoral田園-1.Allegro manon troppo (Awakening of Cheerful Feelings upon Arrival in the Country)-2.Andante Moltomosso (Scene by the Brook)-3.Allegro (Merry Gathering of Country Folk)-4.Allegro (Thunderstorm)-5.Allegretto(Shepherd"s Song, Happy and Thankful Feelings after the Storm)

5C-MD26-維也納愛樂樂團/勞林·馬澤爾指揮

6A-DL06-6+舒伯特-四交-悲劇-洛杉磯-1999:SinfoniaNo.6Beethoven+Sinfonia No.4 de Schubert貝多芬六交響曲田園+舒伯特第四交響曲悲劇 (洛杉磯愛樂樂團Filarm?nicade Los Angeles, 芝加哥交響樂團, 朱利尼Giulini指揮) No.6-1.Allegro MaNon Troppo-2.Andante Molto Mosso-3.Allegro-4.Allegro-5.AllegrettoNo.4-1.Adagiomolto++-2.Andante-3.Menuetto-4.Allegro

6B-RA17-6-5-旺德-北德廣播交響樂團GunterWand & NDR-sinfonieorchester-1999-第五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體現了作曲家一生與命運搏鬥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樂曲聲望之高,演出次數之多,可謂交響曲之冠。《第六交響曲》是一部借景抒情的交響曲,也是貝多芬九部交響曲中最通俗易懂,旋律最優美流暢的一部。在這張1992年10月在漢堡音樂廳演出的實況錄音中,唯一傳承德奧樂派風格的旺德與北德廣播交響樂團,表現得更加成熟老到,也彰顯更加的透徹和自如,沒有半點刻意斧鑿的痕迹,忠實地再現了貝多芬的音樂精神,使之成為見證他畢生七十年指揮藝術的終極代表作,是愛樂者不可或缺的經典名盤!《留聲機》首選 《日本唱片藝術》准推薦。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君特·旺德 指揮。錄音:1992年

SymphonyNo.6 in F, Op.68-田園Pastoral-1.Allegro ma non troppo;Erwachenheiterer Empfindungen bei der Ankunft auf dem Lande初到鄉村時的愉快心情-不太快的快板-2.Andantemolto mosso: Szene am Bach溪畔景色-很活潑的行板-3.LustigesZusammensein der Landleute鄉民歡樂的聚會-快板-4.Allegro:Gewitter, Sturm暴風雨-快板-5.Allegretto:Hirtengesang. Frohe und dankbare Gefühle nach dem Sturm暴風雨過後愉快和感恩的心情-小快板

SymphonyNo.5 in C Minor, Op.67-1.Adagio con brio朝氣蓬勃的快板-2.Andante conmoto稍快的行板-3.Allegro快板-4.Allegro快板

6C-MD27-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勞林·馬澤爾指揮

9A-RA18-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旺德GunterWand-北德廣播交響樂團-第九合唱交響曲被認為是超越卡拉揚版本的經典演繹。德奧老牌指揮家君特?旺德是二十世紀第一位指揮時動用作曲者原手稿、以追求音樂原貌的指揮家,他於1985到1988年間指揮錄製了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全套錄音。由於旺德忠於貝多芬原譜的指揮特性,再加上RCA以24Bit/96khz的先進技術轉錄,因此在眾多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版本中,唯獨旺德的這份錄音獲得最權威的英國《企鵝唱片指南》三星帶花最高評鑒,而這份錄音也成為旺德畢生七十年指揮藝術的終極代表作。本唱片中偉大的第九交響曲便是選自這份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全套錄音,令人驚喜的是,不同於卡拉揚版本的耀眼,不同於加德納版本的鋒利,旺德在本唱片中成功地演繹出了第九交響曲的「天然去雕飾」,因此被認可為超越卡拉揚版本的經典演繹。女高音:艾迪絲·文斯 女低音:希德加爾德·哈特維西 男高音:凱斯·萊維斯 男低音:羅蘭德·赫爾曼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合唱團(領唱:哈爾默特·弗朗茲) 漢堡國家歌劇院合唱團(領唱:于爾根·舒茨) 指揮:君特·旺德/北德廣播交響樂團 錄音:1986年合唱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Choral-1.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莊嚴適度的快板-2.Molto vivace; Presto非常活潑的;快板-3.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Andante moderato如歌的柔板;中庸的行板-4.Presto急板-5.Presto 「O Freunde, nicht diese T?ne!」; Allegro assai(17:38)快板「啊!朋友,不要這些陳詞濫調!」;急快的速度(原版是這樣的。沒有第五樂章。)

9B-DL01-1981-第九交響曲SinfoniaNo.9-維也納愛樂樂團Filarm?nicade Viena-伯姆KarlB?hm指揮-1.Allegro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2.Molto vivace-3.Adagio molto ecantabile-4.Presto-5.O Freunde, nicht diese T?ne-Allegro assai

9C-極致13B-ChicagoSymphony – Solti

9D-MD28-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勞林·馬澤爾指揮

X1-MD27-84-艾格蒙特序曲+ 72a-萊奧諾拉序曲第3號-巴伐利亞交響樂團/科林·戴維斯指揮

MD25Beethoven-Symphony No.3-Eroica-貝多芬-第3交響曲-英雄-祖賓·梅塔指揮

MD26Beethoven-Symphony No.5 & Schubert-Symphony No.8-Unfinished-貝多芬-第5交響曲-命運-& 舒伯特-第8交響曲-未完成-維也納愛樂樂團-勞林·馬澤爾指揮

MD27Beethoven-Symphony No.6-Pastorale-貝多芬-第6交響曲-田園-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勞林·馬澤爾指揮

MD28Beethoven-Symphony No.9-Choral-貝多芬-第9交響曲-合唱

55-E大調第3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作於1804年,標題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崙寫的,這部交響曲是從1802年開始寫作,1804年完成。當時,帶領軍隊進行戰鬥的拿破崙是貝多芬理想中的民族英雄形象,因此,當他完成這部作品時,就在總譜的扉頁上寫有「獻給拿破崙·波拿巴」的字樣。但當得知拿破崙將於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時,貝多芬立刻將總譜寫有題詞的封面撕下,並憤怒地高喊:「這是一個獨裁者!」後來出版時他將標題改為「為紀念一位偉大的英雄而作」。這部作品於1805年在維也納初演一舉成功,從此貝多芬蜚聲於歐洲樂壇。但當貝多芬聽到拿破崙稱帝的消息時,憤然撕去標題頁,改成了現在的曲名。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莊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這部作品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維也納交響樂模式,完全體現英雄性格的作品,時常被列舉為浪漫樂派的創始作品。作品貫穿著嚴肅和歡樂的情緒,始終保持著深沉、真摯的感情,呈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氛。第三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的一個偉大轉折,他以全新的音樂風格和無比驚人的創造力,全面而廣泛地體現出他的英雄性構思——革命鬥爭和勝利的形象。這部交響曲標誌著古典音樂的一次重大變革,並成為貝多芬交響創作新的里程碑。作品貫穿著嚴肅和歡樂的情緒,始終保持著深沉、真摯的感情,呈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氛。貝多芬本人曾聲稱他最喜歡的交響樂就是這部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1.燦爛的快板,降E大調,3/4拍子。奏鳴曲式。這一樂章在當時是自交響曲誕生以來最宏偉壯大的樂曲,它外形精緻、巧妙,變化無窮。這一樂章,最重點在於發展部和終結部的擴大。樂曲由兩個降E大調主和弦之壯大強奏開始,然後大提琴便奏出分解和弦的第一主題,經過一段發展,由雙簧管、單簧管及長笛依次奏出新的動機,不久春風煦日般的第二主題亦由雙簧管提示,再轉手予長笛及第一大提琴。發展部乃此樂章之核心,以第一主題為主,變化多端,樂曲進行得極為緊湊,同時新主題在弦樂所演奏的連續屬九和弦音量逐漸減輕之時,順暢地在E小調上出現,並且與第一主題互相交錯,其後亦於終結部分再次出現。再進入再現部分四小節前,法國號吹出第一主題之主和弦音,與之同時出現的第一小提琴音卻是七弦音,結果主和弦音跟屬和弦互混合,當年不論排練或首演皆由貝多芬操刀。然則現在不少樂團的演奏皆採納華格納之修訂譜。經過再現部,便進入幾乎可稱作「第二發展部」之終結部,而樂曲所帶出之熾烈感情,跟華格納一言「恰似自然的熔鐵爐一樣,表現天才於青春期所湧現之種種情緒」相吻合—特別在最後第655小節到662小節小喇叭光芒發丈地高鳴第一主題,更叫人熱血沸騰。它以雄偉果敢的總奏和弦開始,緊迫且恢弘,體現了英雄意志的充沛和銳不可當的氣勢。在一段簡短引子嚴峻有力地衝擊之後,河堤被衝決了,生活的泉流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浩浩蕩蕩衝擊海洋,各種樂器奏出的聲音匯成一股激流,強烈地衝擊著每個人的心弦;中間情緒雖有所緩和,但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沒有停息,驚慌的沙沙聲,悲戚的申訴,崇高的籌思,以及勝利的呼喊,仍是樂曲的主旋律。羅曼·羅蘭曾這樣描繪這一樂章:「這是一幅龐大的壁畫,在這裡,英雄的戰場擴展到宇宙的邊界。而在這種神話般的戰鬥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樣重又長出肩膀;意志的主題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煉,在鐵砧上錘打,它裂成碎片,伸張著,擴展著……不可勝數的主題在這漫無邊際的原野上匯成一支大軍,無限廣闊地擴展開來。洪水的激流洶湧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復起;在這浪花中到處湧現出悲歌之島,猶如叢叢樹尖一般。不管這偉大的鐵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對立的動機,意志還是未能獲得完全的勝利……被打倒的戰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沒有氣力;生命的韻律已經中斷,似乎已瀕隕滅……我們再也聽不到什麼(琴弦在靜寂中低沉地顫動),只有靜脈的跳動……突然,命運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動的紫色霧幔。英雄在號角聲中從死亡的深淵站起。整個樂隊躍起歡迎他,因為這是生命的復活……」2.葬禮進行曲:極慢板,c小調,3/4拍子。這個樂章具有鮮明的賦格曲效果,響徹著嘈雜的戰鬥聲和兇猛的騎兵嬉遊曲。本樂章極為著名,經常單獨演出。這是個沉痛悲戚,但又美到極點的樂章。在第一小提琴弱奏當中,哀婉的主要主題凄凄而現,降B大調的中間部,仿似撫慰破碎心靈,未幾,又返回降b小調,情緒亦由此再起高漲,跟死神的咆哮毫無分別;而主題的喃喃自語,亦靜靜結束此樂章。3.詼諧曲,活潑的快板,降E大調,3/4拍子,整個樂章圍繞著開始部分的弦樂主題而展開,力度逐漸加強,顯得樂曲充滿悠閑自得的氣氛,令人沉醉。跟第二樂章剛剛相反,此樂章呈現無比朝氣,全曲以常動式的性格展開,作曲手法簡潔細緻,跟大師理念同出一轍。主題在弦樂輕快的伴奏當中,由雙簧管興高采烈地呈示,中間部(Trio)可謂名副其實三重奏,三支法國號巧奪天工的呼應配合,美妙之至,主部再奪後,有二十小節之終結部,最後強而有力地結束。4.終曲,甚快板,降E大調,2/4拍子。樂章的主題採用貝多芬早年的普羅米修斯主題,並以短的經過部和發展部共同構成自由變奏曲形式。此樂章加入賦格曲及奏鳴曲式的特徵,交融成別具一格的新曲式,更因此表出貝多芬之創作理念。該樂章包含兩大主題:首先是從樂章開始由弦樂撥奏呈示,接著雙簧管及單簧管隨後奏出輕快、及與第二主題相近似之旋律;另一個對貝多芬支持者而言實在不會陌生—貝氏早於1799年至1801年負責作曲的舞劇「普羅米修斯」之終曲及1801年作曲之「十二首方舞曲」第七曲當中,使用此曲作主調。上述兩大主題亦曾在1802年之「十五段變奏曲與賦格」(作品35,又稱「英雄變奏曲」)當中亮相。最後一個樂章以希臘神話故事的普羅米修斯精神為主題,把英雄的不屈不撓,發揮地淋漓盡致,使短暫的音符如火花般激越、崩進。整個樂章聲勢浩大、熱鬧、隆重,人們盡情地跳著各式各樣的舞蹈,慶祝英雄的勝利和凱旋。樂曲由上述主題作了七段變奏,最後的終結歷時七十七小節,當中不乏重要主題,但予以變形,終結部尾聲之時,忽轉急板,以強烈主和弦之連奏,帶領全曲之終結。

55-第1樂章,燦爛的快板,降E大調,3/4拍子。奏鳴曲形式。這一樂章在當時是自交響曲誕生以來最宏偉壯大的樂曲,它外形精緻、巧妙,變化無窮。描寫戰鬥的英雄形象和巨大的戰爭場面。第2樂章,葬禮進行曲,甚慢板,c小調,3/4拍子。這個樂章具有鮮明的賦格曲效果,響徹著嘈雜的戰鬥聲和兇猛的騎兵嬉遊曲。本樂章極為著名,經常單獨演出。貝多芬把這一樂章稱為「葬禮進行曲」,這是第一樂章的繼續,英雄死了,全體人民抬著他的棺木,懷著悼念的心情緩步前進。它與其它三個樂章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音樂一開始就以一種內在的緊張感來鋪墊著規模宏偉壯觀的戰爭場面和火山爆發場面的到來,這種內在的力量同困惑、沉思和苦難情緒交織在一起,一直持續到第一樂章的結尾才有所緩和。展開部,音樂繪出了一幅廣大的壁畫,這裡面,英雄的戰場擴展到宇宙的邊界,不可勝數的主題在這裡漫無邊際的原野上匯成一支大軍,無限廣闊的擴展開來,整個樂隊都躍起身歡迎他,因為這是生命的復活,勝利將由他完成。第3樂章,詼諧曲,活潑的快板,降E大調,3/4拍子,整個樂章圍繞著開始部分的弦樂主題而展開,力度逐漸加強,顯得樂曲充滿悠閑自得的氣氛,令人沉醉。貝多芬用了一個明顯屬於詼諧曲的段落把它放在英雄葬禮的後面,為終曲勝利的狂歡場面做好了一切準備。第4樂章,終曲,甚快板,降E大調,2/4拍子。樂章的主題採用貝多芬早年的普羅米修斯主題,並以短的經過部和發展部共同構成自由變奏曲形式。表現了勝利後人民狂歡和越來越熱鬧、越隆重及各式各樣的舞蹈場面,此時所有的人們已全部投入到這歡慶的洪流中來了,整個樂隊集中了所有的力度朝著高潮一致奮力前進,最後以充滿強烈生命的音樂,用英雄和勝利、凱旋作為整個交響曲的結束。這樣規模的結尾,這樣富於戲劇性的終曲,只有貝多芬二十年後創作《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歡樂頌才能與它相比。

55-意義及意象的形成:貝多芬生活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他在「現代史最大的危機」中變得成熟了。貝多芬創作《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前就有許多重大事件發生。1789年巴士底監獄陷落;1792年,喬治·華盛頓任美國總統;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及皇后在1793年送上斷頭台;1799年,拿破崙執政,五年後稱帝。人類社會興起的新勢力、新理論、新思想,大大的影響了貝多芬。貝多芬景仰席勒和歌德。他也深受莎士比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影響。他熟讀愛申堡翻譯的莎士比亞,他擁有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與柏拉圖的《理想國》。這個動蕩的時代賦予貝多芬一種特殊的力量,再加上當時在歐洲已經發展到完全成熟的人道主義思想,對貝多芬的思想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逐漸成為他世界觀的核心。1804年創作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標緻著貝多芬從「約瑟夫主義者」轉向「共和主義者」。這部交響曲是受法蘭西共和國住奧地利大使貝納多特將軍的建議寫的。作品完成後本來是準備通過貝納多特將軍題獻給拿破崙的。但拿破崙於這一年取消共和製做了皇帝,貝多芬一氣之下,抹去原稿扉頁上原來的題名《波拿巴》,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55-創新性及其思想性:《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中的人道主義內容集中體現在:這部作品熱情的謳歌了在「自由、平等、博愛」旗幟下實現的法國革命。貝多芬在《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中既沒有單純去歌頌拿破崙本人,也沒有去具體描繪法國革命,而是一個德國市民階級知識分子心目中理想化了的法國革命精神的藝術概括。「不管資產階級社會怎樣缺少英雄氣概,它的誕生卻是需要英雄行為、自我犧牲、恐怖、內戰和民族戰鬥的」。在《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中,貫穿全曲的是一位偉人的英雄形象,音樂在充滿矛盾衝突的發展中體現了這些英雄人物在為自己的革命目標鬥爭中的豪邁、自信、英勇;他們的犧牲在人們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們勝利凱旋時的壯麗情景。《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是德國市民階級對法國革命的讚頌,同時是對自己的人道主義理想的謳歌。《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的出現,標誌者歐洲音樂歷史中具有重要社會政治意義的題材第一次進入交響樂這個音樂體裁的領域。這是貝多芬的重要貢獻。海頓、莫扎特式交響樂的藝術形式,已經完全不可能容納《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所表達的那種在當時來說是嶄新的社會內容。《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構思的大膽、手法幅度的寬廣、結構的縝密上確實使別的作品相形之下顯得遜色。貝多芬突破了傳統的交響曲快板樂章奏鳴曲式的就框架,使主要形象在充滿了在緊張的戲劇性矛盾的衝突的廣闊範圍中發展。這種發展必然促使整個奏鳴曲式的規模擴大,原來各部分間相當機械的、程式化的關係,被新的,富有展開性質的貫穿發展所代替,和聲功能網也有一定程度的擴展,調性布局出現了未曾有過的複雜化。貝多芬不僅使代表中心形象的主題成為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的核心,而且使它貫穿交響曲的各個樂章,形成整個交響曲內部的有機統一,這種貫穿發展把樂曲一步步推向最後的高潮。與此同時,貝多芬還把革命的法國經常為犧牲者們舉行群眾性葬禮時採用的音樂體裁引進這部交響曲作為慢樂章;用充滿清新活力的、潑辣的諧謔曲代替了通常作為交響曲第三樂章的宮廷典雅風格的小步舞曲。這樣,整個交響樂套曲的面貌煥然一新。《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說明了音樂中新的內容會在何等程度上促使藝術形式發生變革,這兩種變革又會在何種程度上反過來促進內容的深化。從作曲技術上講,它是一部革命性的作品,長度和複雜度前所未有,「當時初聽覺得難以理解」。在兩個序奏和弦之後,它以一個簡單得難以設想的、建立在降E大調三和弦上的主題開始,但是又忽然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升C,在整個樂章進程中帶來了沒完沒了的變奏和展開。除了常用的第二主題和結尾主題外,還有許多過渡性的動機,在整個樂章中十分醒目。但是和貝多芬的其它作品一樣,這一樂章中最引人注目的,既不是曲式格局也不是豐盛的樂思,而是所有的素材不斷向前推進,從一個主題化出另一個主題,充滿活力穩步上漲,抵達一個又一個高潮,以非此不可的銳勢推向結束。正主題處理得象戲劇人物,受盡反對和鎮壓,掙扎不已,最後得到勝利。一個C小調的葬禮進行曲取代了常用的慢樂章,有一個C大調的對比段,悲壯宏偉,激情迸發。末樂章是一組變奏,有時相當自由,含有賦格式展開的插部和尾聲。

67-C小調第5交響曲-命運,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聲望之高,演出次數之多,可謂交響曲之冠。貝多芬在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開頭,便寫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語:「命運在敲門」,從而被引用為本交響曲具有吸引力的標題,這一主題貫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種無可言喻的感動與震撼。貝多芬在第三交響曲完成以前便已經有了創作本曲的靈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時間推敲、醞釀,才得以完成。樂曲體現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鬥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是一首英雄意志戰勝宿命論、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恩格斯曾盛讚這部作品為最傑出的音樂作品。整部作品精鍊、簡潔,結構完整統一。第五交響曲在他的全部交響曲創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早在1805年貝多芬已經開始醞釀《第五交響曲》的構思,但是這部作品一直到1808年才最後完稿。在這裡,緊張的戲劇性地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體現了內心最尖銳的矛盾和各種各樣的情緒對峙,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失敗和勝利、痛苦和歡樂,說明生活的道路是艱難曲折和布滿荊棘的,但英雄會扯斷鎖鏈,通過鬥爭走向勝利。因此貝多芬的這部作品實際上是一部「鬥爭和勝利的交響曲」。為了體現作品的重大意義和深度,貝多芬採用了很多新的手法。這部作品的四個樂章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連結紐帶不外一個「命運動機」的核心。這個動機在各個樂章反覆出現,它的音響有時陰暗兇險,有時歡愉神氣,有時倔強緊張,有時悲戚低沉。《第五交響曲》這一主題開始,強調錶明緊張的悲劇性因素,其音響頑強、威嚴甚至兇險;它那鮮明的力度對比、緊張的和聲、活躍的進行,造成一種驚慌不安的情緒,這一主題在它最初的顯示中相繼欣起兩次浪潮,而且一次比一次緊張,當法國號用大調奏出這個動機的一種變體時,情緒才有所轉換。至大調的第二主題昂然出現時,烏雲逐漸消失,明朗的英雄因素出現,進行曲式主題發出高傲而威嚴的音響,好象要把命運的動機趕走。第二樂章宏偉而美妙的音樂,同第一樂章的悲劇性形象完全不同,這是一部輝煌的抒情詩,體現了人的感情體驗的複雜世界,此處,平和觀察和深沉的思索,同溫暖感情和光明的幻想輪番交錯,猶疑不定轉化為堅定決心。這一樂章用二重變奏曲的形式寫成,即把兩個不同主題依序輪流加以變奏。其第一主題朗誦詞一樣,旋律氣息寬廣,節奏步調安祥。第二主題那英雄性旋律,接近了革命時期的進行曲和頌歌。第三樂章是一首別出心裁的詼諧曲,用復三段體形式寫成,它的結尾經過一段發展,然後不停頓地直接轉入最後樂章。第三樂章又是兩種對立力量展開緊張鬥爭的廣闊場所,是英雄戰勝命運的最後一次搏鬥。規模宏大的最後樂章是凱旋的進行曲,充滿了歡騰、光明和勝利的情緒,它使整部交響曲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煥發出耀眼的光輝。這一樂章的構思宏偉,表現手法豐富多采,僅就樂隊來說,除慣用的樂器之外,貝多芬還特別添加了三個長號、一支短笛和一個低音管,從而使音響更加壯麗輝煌---這些樂器的使用在交響曲史上也都是第一次。最後樂章用奏鳴曲形式寫成,全部主題都具有進行曲和舞曲形貌。結束顯示部的結尾主題也在層調上,再次顯示光明、歡樂和英雄性特點。這段輝煌的結束再次表明,命運的主題終於屈從於勝利凱旋的歡樂,光明的勝利是不可抗拒的。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1.燦爛的快板,c小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樂章的開始由單簧管與弦樂齊奏出著名的四個音動機,並發展為第一主題即命運主題,極富男性粗壯的氣息。通過圓號對第一主題的號角式變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題。2.稍快的行板,降A大調,3/8拍子,自由變奏曲。第一主題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與之對應的第二主題先由木管奏出,後由銅管樂器奏出豪邁的英雄凱旋進行曲,表現了戰士們的信心和勇氣。3.快板,c小調,3/4拍子。詼諧曲形式。在這一樂章中,命運主題的變奏依然兇險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躍躍欲試的曲調後,樂隊奏出旋風般的舞蹈主題,引出振奮人心的賦格曲段,象徵著人民參加到與命運鬥爭的行列中,黑暗必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樂器震撼人心的漸強聲中,不間斷地進入第四樂章。4.快板,C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樂章的主題是樂隊以極大的音量全奏出輝煌而壯麗的凱歌,如長江大河、浩浩蕩蕩,表現了這一場與命運的鬥爭最終以光明徹底的勝利而告終。

68-F大調第6號交響曲-田園-大約完成於1808年,作曲者親自命名為《田園交響曲》,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這部作品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在首演節目單上,他寫到:"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於寫景"。整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貝多芬酷愛大自然,他在維也納時常到郊區的森林、草地或河邊的榆樹下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思索萬物的生命實質。他還經常聆聽鄉村樂師的演奏,收集奧地利民謠。《第六交響曲》正是對大自然和鄉村生活景象的描繪,表現了人們在鄉村引起的愉快感情或鄉村生活的某些情趣。整部作品情景交融,格調清新,音樂語言優美多姿,具有鮮明生動的民間特點。全曲共由五個樂章構成,每個樂意都有小標題。其中第三、四、五樂章連續演奏:1.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表達了"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F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由雙簧管(小提琴)呈現出明亮的第一主題,充滿著濃郁而清新的鄉間氣氛,使人們感受到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後的喜悅心情。充滿和諧純樸、明朗愉悅的田園風味,展現了一幅恬靜和平的鄉村畫卷:陽光明媚、空氣清新、流水淙淙、鳥語花香。充滿民歌風味主部主題由小提琴奏出,副部主部主題動機發展而來,描繪出遼闊無邊的田野風光。整個樂章貫穿了安寧平靜的氣氛。2.很快的行板,描寫的是溪邊小景,降B大調,12/8拍子,奏鳴曲式。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現的主部主題顯得悠揚而且明亮、清澈,斷斷續續的音調使人聯想到作者坐在溪邊凝神靜思的情景。副部主題是一個美麗溫暖的樂句,情緒變得活躍起來。尾聲中長笛、雙簧管和單簧管分別模仿夜鶯、鵪鶉和杜鵑的鳴叫聲,使樂曲更添情趣。3.快板,鄉村歡樂的集會,F大調,3/4拍子,詼諧曲。這個樂章的主題是如牧笛風格的旋律,單純活潑,表現了歡笑的鄉民來自四面八方,並跳起了快樂的舞蹈。可分三部分:開頭是活潑的三拍子舞曲,表現了興高采烈的舞蹈場面;中間是二拍子的農民舞曲,粗獷健壯,富於農村氣息;最後是第一部分的再現。當集會達到高潮時,突然傳來雷鳴聲,人們匆匆離去,集會被打斷。4.快板,暴風雨,f小調,4/4拍子。弦樂低音部的震音表現出遠方的雷鳴,突然樂隊以全奏的音響營造出烏雲籠罩的可怖氣氛,低音提琴混濁的音響如狂風呼嘯的一般,音樂逐漸發展到高潮。這時從高音區迸發出的半音階進行及不協和和弦描繪出一場大雨傾盆而下的景觀,長號和定音鼓更加強了暴雨的聲勢……音樂逼真地刻畫出這一威力無比的自然現象。但暴風雨很快過去,雨過天晴,田野里傳來了牧笛聲,音樂直接進入下一樂章。5.小快板,牧歌,暴風雨過後歡樂和感激的心情,F大調,6/8拍子,迴旋的奏鳴曲式。暴風雨後,天空架起一道彩虹,樹梢上綴滿水珠,草地散發出陣陣清香。樂曲從柔和的牧笛聲開始。接著小提琴引出寧靜甜美的第一主題,這是一支牧歌式的感恩歌,表達了從內心深處流露出的幸福、安寧的感覺,沒有絲毫誇張和虛假。第二主題活潑愉悅,彷彿人們從生機勃勃的大自然中吸取了新的力量。整個樂章充滿舒適安謐的氛圍。尾聲的讚美歌好像是農民在為幸福美滿的未來祈禱、祝福。

92-A大調第7交響曲

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這部交響樂構思廣闊,思想深刻,形象豐富多樣,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範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範,變成由交響樂隊、合唱隊和獨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壯麗頌歌。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鬥爭意志,並堅信這個鬥爭最後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人類必將獲得歡樂和團結友愛。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從作品的醞釀到完成,第九交響曲傾盡了貝多芬數十年的心血,是其音樂生涯的登峰造極之作。全曲從頭至尾的演奏時間至少需要一個小時以上,但並無任何冗長拖沓之感。作品共分四個樂章:1.不太快的略呈莊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2.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4拍子,龐大的詼諧曲式。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響樂中第二樂章為慢板的傳統。這一樂章的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奧地利民間舞曲的特徵(,但其中還帶有不安的情緒。3.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不規則的變奏曲式。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4.急板,D大調,4/4拍。在主題"歡樂頌"開始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整個樂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歡樂頌"主題,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整個交響曲的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推薦閱讀:

英國BBC交響樂團樂團演奏《我的祖國》,太好聽了!
羅馬尼亞 | 聽到交響樂的我眼淚掉下來
第一章第四節:交響樂團中的打擊樂器
湯沐海:編織中國交響樂的搖籃
交響樂並不神秘

TAG:交響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