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女論語——女人享用一生的20講國學基礎課》選載一「學習篇」

新女論語

——女人享用一生的20講國學基礎課

溫信子 著講

@@@@@@@@@@@@@@@@@@@@@@@@@@@@@@@@@@@@@@@@@@@@@@@@@@@@@@@@@@@@@@@@@

序 言

《論語》是春秋時期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寫法是對話語錄式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言行。全書一共二十篇,512章(段),12000字。它是儒家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政治主張的言論集,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為人處世的經驗談,距離今天已經有2560年的歷史了。

相傳,在唐代,有宋氏姊妹,自幼好學,天資聰穎。大姐宋若莘十分欽佩《論語》的教育作用,便以一生所學積攢下來的見識,仿照《論語》的文體,作《女論語》十章。二姐宋若昭,為姐姐的《女論語》作了簡解,擴充為十二章。由於是簡明的四言韻語,以至流行至今,而姐姐所作的十章的《女論語》卻漸漸地失傳了。

研學《女誡》、《女論語》、《女訓》、《女范捷錄》等女子國學經典篇章,感於宋若莘尚宮的才德,故學著她的足跡,試作《新女論語》,以答問和語錄體為載體,記二十篇如下。

新女論語·學習篇第一

〖本篇導讀〗

《新女論語》的開篇是「學習篇」,這是因為學習是人生的第一要務,也正是人類生存和走進社會生活的第一步。學習的意義和根本作用,就是為了生存和生活所用。任何人都不是不學而知的先知者,而是學而知之者。

《新女論語》在每一篇章的開頭,設有【原典章】,屬於本篇目的正文。【原典章】之後,有【女學書院】的課程,是針對【原典章】進行的輔導。正文的文字是可以默記下來的,其中有經典問答、經典語錄等內容。問答是《論語》的基本形式和特點,經典語錄一般來自古代或現代智者的名言,與問答的內容前後呼應,並加以詮釋,文字妙語橫生,簡練而深邃,發人深省,啟迪作用極強,值得花些工夫牢記心中的。

————————————————————————————————————————

【學習篇·原典章】

易女說:「人生之道,從哪裡來,怎樣下步,又朝什麼地方去呢?」

耳順者說:「人生之道,從大自然的自然規律而來,道自學之。至於學習,孔子曾經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為生存所用,溫習成能。能,駕輕就熟,習以為常也。人生之道,以從善為本,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至天年而乃去。至於如何去學,不少前人都有過精闢的論述。」

張潮說:「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龐筆奴說:「讀《幽夢影》,則春夏秋冬,無時不宜。」

張潮說:「經傳宜獨坐讀;史鑒宜與友共讀。」

王景州說:「如無好友,即紅友亦可。」

《幽夢影》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荀子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耳順者說:「前人之名言,宜牢記在心,參考為用。學習,需要付出終身的努力。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古人有云:『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日有餘。』」

【女學書院】

第一課 女人學習篇

易女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句話一點也不假。通過剛才的學習,使我知道了許多關於『學習』的知識,您是否再給我仔細地講一講呢?」

耳順者說:「好的。」

一、學習的意義

人的一生,往往大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樣子。前面的路誰也沒有走過,只好探索著往前走。

我已經到耳順之年。耳順之年,是指周歲六十歲,也稱為「花甲之年「。從六十年的經歷來看,人的一生,雖然近似「摸著石頭過河」,但是從小就知道依照自然規律來安排每天的生活,就會少走許多彎路。

如果你不想走過多的彎路,就要知道先向比自己大的人學習,這是因為人家已經走過我們還沒有走的路。

記得我在40歲的時候,有一天忽然有了一點感觸:要是父母和其他長輩,在我準備做什麼事情之前,把他們的過來經驗,仔細地講給我聽,該有多好啊!

於是,我就把自己的經驗,在日常的言談話語中帶了出來,傳給孩子輩兒的人,使他們少走一些彎路。

人生之道,道從學習中開闢出來。有開闢,就先要有探索。學習就是一種探索的過程,也是一種開闢的過程,學習是人生的起步。

孔子曾經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說:學習知識了以後,要時常去複習這些知識,才能鞏固下來。鞏固下來的知識,再加以運用,達到學有所用,不是很愉快的嗎?孔子在這裡所說的「說」字,當「悅」字讀和講,指喜悅的「悅」,就是心裡很是愉快呀。

人生之學,為生存所用。首要提倡的是,事先能溫習最好,就是自己先來看一看,預想一下之後,翻開課本,讀上一讀,把不懂的地方記下來,再去聽老師,或家人,或別人怎麼說。再去複習,把不懂的地方弄懂,並且消化下去,及時去實踐。在實踐中練就的才能,駕輕就熟,習以為常後,便是你的立身之本了。

人生之道,以從善為本,什麼惡事也不要去做,什麼樣的善事都力所能及地去做,這就叫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一句來自中國佛教的名言,很有名,值得任何一個人來學習。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信仰,只要做到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能夠成為一個深受民眾歡迎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新女論語·學習篇·原典章】中的「至天年而乃去」,意思是說,只要能夠按照自然規律去經營自己的人生,探索自己的人生,就會自然而然地達到百歲之壽了。所謂「天年」,是指一百歲以上的自然年齡,即人沒病沒災所能達到的最大的生理年齡。一般來說,人的「天年之壽,是指100歲~180歲的長壽之齡。

二、讀書的學問

話說在公元1650年,也就是清代順治當皇帝的第八個年頭,安徽歙縣的張家,誕生了一個男嬰,家裡給他起名潮,字山來,一字心齋。長大以後,起號「三再道人」。

張潮自幼好學,博覽群書,閱歷頗深。成年的他,當了翰林院的一名小官,官名叫「孔目」,是從九品,為九品十八級官制中的第十八等級。康熙做皇帝十年時,僑寓揚州,與戲劇家孔尚任和文學家陳維崧成為好朋友。康熙二十六年時,被誣陷入獄,不久被放了出來。從此以後,便淡泊名利,潛心撰寫書籍。歷史上說張潮著作等身,著名的作品有《幽夢影》、《花影詞》、《心齋聊復集》、《奚囊寸錦》、《心齋詩集》、《飲中八仙令》、《鹿蔥花館詩鈔》等。他還編選了一部筆記體小說《虞初新志》。他為此成為清代初期的文學家、小說家、刻書家。

從社會影響來說,他的《幽夢影》為語錄體的形式,正文之後,多有同時代人的一兩句評語,妙趣橫生。評語能「言人所不能言,道人所未經道」,讀來令人回味無窮。有些僅僅是隻言片語,卻能夠使作者令人驚奇的思想,更加深化,發人深省。有的言語詼諧幽默,卻能夠幫助讀者深悟作者的正確的為人之道。有的言語近乎迂腐可笑,卻能夠令人從中洞察到世人的種種心態。在言語中善於借他人的酒杯,澆胸中塊磊,深受民眾的喜愛。近代學者林語堂先生認為《幽夢影》是「文人的格言」。

說到讀書的技巧和學問,張潮說:「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意思是說:

閱讀儒家等國學經典著作,如《詩經》、《易經》、《尚書》(又叫《書》、《書經》)、《禮記》、《春秋》、《論語》、《孝經》、《孟子》等稱為「經」的書,適合在寒冷的冬天來閱讀,因為在冬天,人的精神容易專註起來;

閱讀史書,包括各種歷史書、地理書,如《史記》、《漢書》等稱為「史」的書,適合在夏天來閱讀,因為在夏天,白天長,可用時間長久一些;

閱讀先秦各家學派的書,如《老子》、《莊子》、《荀子》等稱為「子」(即諸子百家)的書,適合在秋天來閱讀,因為秋高氣爽,別有情趣;

閱讀詩、詞、曲、賦、文等稱為「集」的書,適合在春天來閱讀,因為生機勃勃的春天,會讓人思緒更加舒暢。

而和張潮同時代的學者龐筆奴先生說:「讀《幽夢影》,則春、夏、秋、冬,無時不宜。」也就是說,閱讀《幽夢影》這樣「文人的格言」書,還有《菜根譚》、《小窗幽記》、《圍爐夜話》、《格言聯壁》、《增廣賢文》等稱為「名言」的書,是什麼季節都可以閱讀的。

我們分析到這裡,知道了在過去,人們把所有的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那麼,面對浩如煙海的書,究竟怎麼判斷一本書是歸入哪一類的,往往眾說紛紜。

呂叔湘先生,是中國語言學界的一代宗師,著名的漢語言學家。他在《錯字小議》一文中作了這樣的注釋:經部收儒家經典,史部收史學著作,子部收諸子百家及宗教著作,集部收文學作品。

人民教育出版社舊教材高中語文教學參考書,第六冊第八課的「補充資料」,對「經、史、子、集」解釋得更詳細了,認為:經部是被儒家列為經典或注釋經典的著作;史部是記述歷代史實、地理疆域、官職等書;子部是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農、醫學等各種科學技術著作;集部是歷代作家詩文集等。

後來,江西省峽江中學劉慧文老師,在《「經、史、子、集」分類漫談》一文中,認真地進行了細分,認為經部是以「十三經」為主和附以解釋經書、研究語言文字的著作。「十三經」即《易經》、《尚書》、《詩經》、《儀禮》、《周禮》、《禮記》、《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解釋經書的著作,如《經典釋文》;研究語言文字的著作,如《說文解字》。史部是記述歷代史實、地理、時令、職官、政書等著作,及歷史評論。如「二十四史」、《資治通鑒》、《通鑒紀事本末》,劉知幾的《史通》,王夫之的《讀通鑒論》,酈道元的《水經注》等。子部包括儒家(孔子、孟子除外)、法家、道家、兵家、名家、墨家、釋家(佛經除外)、農家、醫家、雜家、縱橫家、小說家等及天文、術數、藝術、器物、茶酒、花鳥蟲魚等方面的著作。集部主要收歷代作家詩文集(包括別集、總集)及詩文評論。

看來,我們要是細分「經、史、子、集」, 劉慧文老師的細分法,是比較實在的。

張潮接著說:「經傳宜獨坐讀;史鑒宜與友共讀。」意思是說:《詩經》、《易經》、《尚書》、《禮記》、《春秋》、《論語》,以及為這些經典著作作註解的書,最好是一個人坐下來靜靜地去閱讀,慢慢地去體會。而《史記》、《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寫歷史的書,最好和知己的朋友一起來閱讀,邊閱讀,邊討論,交流心得。

清代學者王景州說:「如無好友,即紅友亦可。」意思是說:如果在閱讀史書時,周圍沒有好友可來,備好一壺薄酒即可。這裡所說的「紅友」,指的就是白酒。當然,紅酒也可以叫做「紅友」,因為「紅友」,是古人對所有酒的雅稱。

三、讀書的感悟

1、來自邊來琴的回答

讀書的意義在哪裡?在於增長生存和生活方面的知識與見識。

北京城南大紅門地區,有一個社區,名叫石榴園南里。社區幹部邊來琴女士曾經和本書的主編講過這樣一句話:「讀過兩本書的人,總要比讀過一本書的人,知道得多。」

聽了她這樣一講,令人為之一振。是呀!她短短的一句話,雖然是順口說出來的,卻真是一句名言警句呀!不禁對她肅然起敬了。其實,這句話說出了讀書的重要性。

2、來自張潮的比喻

《幽夢影》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每當閱讀到這一段時,總要停下來再讀上一遍。第一次讀時,認為張潮先生在說:在少年時期讀書,就像從窗戶上的一個小小的縫隙里,去窺探天上的月亮;在中年時期讀書,就像站在院子里抬頭去觀望月亮;老年時期讀書,就像在一個高台上把玩著月亮。之所以如此這般。都是因為淺深不同的閱歷,所達到的淺深不同的心得呀。

當第二次閱讀這段時,便有了這樣的感受:少年時期讀書,往往充滿了新奇感,心裡總在說:書里有這麼多的知識呀!是書點亮了我們少年的心燈。中年時期讀書,往往充滿了慨嘆感,心裡總在說:這不是和一位又一位老朋友聊天嗎?書中的一切往往就發生在眼前,是對生活的寫照呀!老年時期讀書,往往充滿了隨意感,心裡總在說:看看書里是怎麼講的!老人們讀書,就像靜卧在高台之上,眯著眼睛在欣賞著月亮一樣。

人們讀同樣一本書,往往收穫是不同的,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驗,所積攢下來的知識面寬窄深淺不同,在理解和取捨上形成不同的讀書心得所致。

3、學習不止說

《荀子·勸學篇》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矣。」

《勸學篇》是荀子的名作。荀子,名況。他是戰國末期趙國人士。歷史上評價他是當時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家,也是繼孟子之後的一代著名的儒家。

他在《勸學篇》里,作者認為世界上沒有「生而知之」的「天才」。所謂的「天才」,都是經過後天的刻苦努力,奮發向上,「學而知之」,在實踐中成才的強者。

荀子強調後天的學習是極其重要的,他提出了要順應自然規律,「善假於物」的學習方法。認為學習的規律,是知識的積累。在學習上來不得半點馬虎。只要發揮人的主動作用,專心致志、堅持不懈地學習,就能取得一定成效的。

上面那幾段《荀子·勸學篇》是在說:有道德的人認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不可以固步自封,所以文言文講作「學不可以已。」有一種顏色叫「靛青色」,它是從蓼藍的顏色中提取出來的,它卻比蓼藍更青,這就叫做「」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是水遇到低溫形成的,所以冰比水寒冷。這就叫做「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一個人如果沒有登過高山,是不知道天是有多高的;不到深谷的底部和深水的底部,就不知道大地有多麼深厚呀。

記得是在我的少年時代,有一天是星期日,當時是初冬時節,樹木和野生植物的葉子都紛紛落下了。我和幾個同學為家裡去割柴。選擇去的地方,是北京天壽山西北部的深山老林子,這段山脈距離水長城不遠。我們翻山越嶺,只見眼前的山都是光禿禿的,根本就沒有好山柴。於是,我們爬上了一座高峰,放眼望去,似乎白雲就在頭上的不遠處。它們輕輕地、悄無聲息地飄過,就像生怕打擾我們這些小孩子一樣。我們覺得天還是那麼高遠,無法伸手摸著它。

於是,我們就下定決心向山西面的一個深谷走去。當我們到了深谷的一個所在,往上一看時,天成了一道縫,而腳下往深處走的路,還沒有個盡頭。有一個同學說:這個溝溝真深呀,深得有點嚇人,咱們還是就在這裡打點兒柴算了。

大家點點頭,各自割了兩捆山柴,綁在背架上往回走。

這一次,讓我們真正懂得了《荀子·勸學篇》所說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相傳,中國遠古時代的帝王,大都是很有學問的人,如伏羲、炎帝、黃帝、堯、舜、禹、商湯、周文王等人。就說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周易》吧,書中記載了周文王的真知灼見。而他演繹的八八六十四卦卦像和卦辭,成為中華文化的最初記載。那些記載都是先王的精美遺言呀!至今,《周易》所闡述的真知灼見,還在正確指導著我們的言行。《周易》的學問之大,怎麼說也不過分呀!所以,《荀子·勸學篇》說:「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4、君子與小人說

《荀子·勸學篇》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矣。」

上面有一個「蝡」字,是生字,音rú讀「如」,意思和「蠕動」的「蠕」相同。這一段話是在說:

君子的學習,是讓有益的東西進入耳中,記在心裡,貫徹到全身心中,表現在舉止上。所以君子們的所言所行,都可以成為別人效法的榜樣。

小人的學習,只是從耳朵聽進去,從口中說出來。耳和口之間,只不過距離只有四寸罷了,怎麼能夠靠它們來塑造完美七尺長的身軀呢?

古代學者的學習,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學者的學習,往往是為了給別人看的。

君子通過學習,完美了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學習,只是把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

所以別人沒問,就去告訴的,叫做驕傲和急躁;別人問一件事,卻告訴人家兩件事的,叫做嘮叨和過分地顯示自己。驕傲和急躁,是不對的;嘮叨和過分地顯示自己,也是不對的;君子回答別人的時候,就像回聲應和原聲一樣,這叫做謙虛和有板有眼。

看來,荀子在這裡用「君子和小人之學」的比喻,啟發人們要端正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呀。

5、學好千日不足

前人道出的名言,宜牢記在心,參考為用。著名的名言集有《名賢集》、《弟子規》、《增廣賢文》、《菜根譚》、《圍爐夜話》、《小窗幽記》、《幽夢影》、《格言聯壁》等。

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劉少奇主席是一位善於學習,精於思考的人。是他提出了「毛澤東思想」的概念,為此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和理論建設,把握住了正確的方向。

古人有云:「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意思無非是說:讀書的過程,就是清潔內心的過程。一本好書在手,孜孜不倦,每天讀一點,心靈便會保持一定的純潔性。如同每天需要打掃屋子,掃掃地,擦擦桌子總是必要的。如果一個愛讀書的人,三天不捧書,他就會渾身不自在,就像三天沒有洗過臉一樣,覺得不可理喻。

古人還講到:「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日有餘。」

學習,需要付出終身的努力。

註:待續。《新女論語》為溫信子於2011年9月主編的「中華女子國學叢書」之二,版權所有,歡迎提出寶貴意見。本書可供私塾、國學館、書院、大學「中華女子國學專業」作女學課本之一。


推薦閱讀:

神外基礎
學佛基礎指南,太全了,真的好實用
如何提高基礎摩托騎行技巧?
四柱八字基礎知識十神意向總括
天府星卯酉坐命的基礎資料

TAG:學習 | 國學 | 論語 | 一生 | 基礎 | 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