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思維方式的差異看創建和諧世界的歷史意義
文章內容提要: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人和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本質的不同,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方式是由宏觀到微觀,歐洲人的思維方式是由微觀到宏觀,不同的思維方式創造了不b同的科學體系、文化體系和歷史形態。
現代科學體系和現代的資本主義制度,都是建立在西方由微觀到宏觀思維方式的基礎之上。它們帶有由小到大的思維方式的種種局限,如發展的盲目性、競爭的無序性、過度強調個人利益等。這些局限發展到今天,已經給地球、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嚴重的影響到人類的長遠發展。
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方式由大到小,整體意識較強,強調的是秩序、和諧。這恰好是當今世界所迫切需要的。胡景濤主席提出的創建和諧世界理論是在本質上對西方主導的以利己主義和自由競爭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一種修正。這種修正將有利於各地區人民的和諧共存,有利於人類的長遠發展。
繼2004年提出創建和諧社會的構想之後,胡景濤主席又在2006年11月16日的東盟峰會上正式表達了創建和諧世界的構想。這種具有中國特色構想的提出,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它標誌著中國及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在沉默了500年之後,又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是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中華民族用自己的智慧為人類的和平發展做出的又一次偉大貢獻。
和諧世界的理論的提出具有現實意義,它是對現行世界奉行的以利己主義和自由競爭為基礎的價值觀和價值體系的一種修正。對西方體制主導下的世界所存在的種種頑疾(如:環境問題,種族問題,文明衝突,武器擴善等)給出了一個最終的解決思路。
要說清楚提出創建和諧世界的歷史意義,我們必須從人類文明產生的本源--思維方式說起。
一、思維方式的差異創造了
不同的價值體系、科學體系及歷史形態
我們給遠在英國朋友寫信,地址是這樣寫的:XX號XXXX街XXXXXX市XXXXX國家。這種書寫方式恰好與中國人的書寫習慣相反,這能說明什麼呢?它告訴我們東西方的思維方式存在著本質的不同,即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由宏觀到微觀,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由微觀到宏觀。
(一)為什麼語言的書寫方式,反映了思維方式的不同?
看到這,也許很多朋友會對我的結論不屑一顧,認為我的說法缺少依據,其實我這樣說是有其深層次的原因,理由如下:
1、人類表達自己的思維使用的工具就是語言,因此語言是反映人類思維最直觀的工具。
2、語言是長期歷史形成的、為最大多數人使用的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受偶然因素或個人因素的影響較小,最能反映人的群體潛意識的及群體性格。
(二)兩種思維模式與運動狀態:陽和陰(在這裡分析強調思維方式的重要性,是因為思維方式的差異決定了文化的起點與科學的基點的截然不同)
其實,發現這種差別的不只有我,每個學過英語的人恐怕都知道。但他們沒有進一步的引申發掘這背後深層次的內涵。而我看到後就把它和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周易》聯繫起來。我們姑且不論老祖宗東西的對錯,先看看老祖宗是怎麼說的。老祖宗認為,東方屬陽,西方屬陰,陽的運動狀態是順時針旋轉,越轉越小;陰的運動狀態是逆時針旋轉越轉越大。
中國人的運行狀態就像是水的漩渦。水的漩渦能把周圍的漂浮的東西吸進漩渦之中,這就象徵著我們中國人善於吸收。西方的旋轉模式象一個在地上飛速旋轉的地老鼠(一種煙花),它的特點是發散,把自己的東西釋放出來。
單純的這樣論述並不能很好的說明兩種運動狀態的特性,我們現在來對兩種運動狀態做一番引申。由於中國人的運動狀態是由外而內,所以中國人和中國文化比較注重整體性,注重秩序,和諧,具有包容力;內斂含蓄,不善於表達;強調個人修養,進攻意識也比較弱。西方的運行狀態是由內往外,所以西方人和西方文化比較注重個體,強調個性,競爭,注重表現,富有進攻性。
在解釋完這兩種運行狀態的特徵之後,我們需要對歷史進行一番回顧,從歷史文化形態的宏觀角度來驗證其理論的適用性。
(一)周易與牛頓
既然我們在上面引用了周易的原理,那麼我們下面就來看看周易到底是什麼?雖然現在很多人對周易有所批判,但是周易對中國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文化,中國歷史變遷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周易確切的起源年代已不可考,相傳為伏羲氏所作。但是,直到孔子以前周易都是作為占卜出現的。孔子時,其對經文所做的解釋及學習《易經》的心得而寫的《十翼》就成了後來的六經之首的《易經》。
《易經》究竟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易經》是我們祖先根據自己對自然界的觀察、理解而創建的模擬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一種模型。《易經》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天為時間,地為空間,天地交合而生萬物。人是萬物之一,所以人和其他的萬物一樣,都是陰陽的結合體,都是天地陰陽交合的產物。這是《易經》對於天地萬物最核心的思想。
有了這樣的一個核心思想之後,《易經》就派生出了另外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和諧,在《易經》里的表述就是陰陽平衡,既然萬物都是陰陽的結合體,那麼陰陽的相對平衡狀態就是事物存在和健康發展的前提。當然這個平衡包括很多個層面,大的層面包括天地之間陰陽的平衡(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中間的層面包括萬物之間陰陽的平衡(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小的層面包括個體內部陰陽的平衡(人體內部的和諧,典型的應用就是中醫學)。
《易經》在闡述其理論的時候,所有論述都是從大到小,從宏觀到微觀的。周易的核心功能就是在總體和諧的狀況下去指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因此周易始終是把整體性放在第一位,把個體放在了比較從屬的位置。
說完了周易,我們再來說一下牛頓,牛頓作為現代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有一個眾人皆知的小故事:有一天,牛頓睡在一棵蘋果樹下,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牛頓很奇怪,為什麼蘋果是落在地上,而不會落到天上呢?他就對這個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於是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正是因為有了萬有引力定律,促進了18世紀天文學的飛速發展。這個小故事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即是現代科學的研究往往從單一現象出發,得出結果後,再應用於其他方面。體現了一種由小到大,由點到面,由微觀到宏觀的思維過程。現代科學所創造出來的輝煌成就就是由於無數個小的,基礎的點的突破而構建起來的。
兩種思維方式的比較,我們明白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原因,原來我們的思維方式與現代科學產生、發展的思維方式截然不同。所以在這一點上我不同意楊振寧教授關於《易經》扼殺了近現代科學在中國萌芽的論述。因為《易經》只是中華上古文化的一種總結,是中國人由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的產物。真正扼殺近現代科學在中國萌芽的是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
(二)文化的差異:天人合一與天賦人權(人本主義)
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的核心,恐怕就在於天人合一與天賦人權的差別了。
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它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是陰陽的結合體,都是天地陰陽交合的產物。因此人和周圍的樹木,動物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尊卑問題。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各項生理機能都是在特定的、相對穩定的自然環境下進化而來的,是和周圍的環境相適應,相協調的。所以,人一定要保護環境,使其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不至於有大的改變。環境在短期內大幅度的改變本身就意味著對人類自身的破壞。
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地球臭氧層問題。由於人類的工業生產導致大氣層中的臭氧層在逐漸的變薄,甚至在南極上空還出現了臭氧空洞。臭氧的功能就是能過濾絕大部分的紫外線。正是因為有了臭氧的保護,地球上的動植物在進化的過程中,沒有進化出抵禦強紫外線長期輻射的功能。如果因為人類的活動,致使臭氧層在短期內的大幅度改變或消失,恐怕地球上的人和其他動植物都要面臨一次生存大考驗了。
臭氧層的例子證明了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論的無比正確性。它站在了整個地球的高度,從天地人和諧共存的角度,對人的行為做出了規範!
作為西方近代文明成果,並在當今世界占統治地位的就是17世紀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提出的天賦人權的思想。所謂天賦人權,實際上就是人在自然狀態下就已經享有的權利。如平等的權利,生存的權利,發展得權力,言論自由等。單看天賦人權的解釋,它的確是非常美好、帶有理想化的一種理念。但是同樣從這個名詞的解釋,我們還能看到其產生的基點是從人類自身為出發點,強調的是人與生俱來的某種權利,明顯的帶有西方的以自己為中心的思維特徵。如果這種思想和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結合,相信會產生不錯的效果。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天賦人權的思想是產生於西方,是西方由微觀到宏觀思維方式下的產物,是在西方強調自我,個性,競爭的環境中運作發展的,因此,天賦人權在它產生之初就如影隨形的附帶了人本主義思想。發展成了認為世界是以自我或者我這個群體為中心的,為了我或者我這個群體的生存發展,我可以枉顧他人的利益,對周圍的環境予取予求。我們今天看到了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源被污染,大量的動植物滅絕。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西方片面的強調人的權利,而忽略自然環境所致,事實上造成了人與環境的對立。美國枉顧地球上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悍然於2004年拒簽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量的《京都議定書》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不可否認作為人類自身,人本主義,人權至上,有著無比強大的生命力與說服力。因此直到今天雖然地球已經被破壞的面目全非,雖然人類面臨著種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和難以調和的矛盾,但人權問題仍然能夠迷惑一部分人,仍然是西方推行其價值觀和掠奪資源與利益的強有力工具。
(三)中醫與西醫(不同思維方式下產生的不同的科學體系)
最近一段時間網上炒作的一個熱門話題,就是中醫是不是科學,要不要取消中醫?其實這個問題不用討論,其根本就是一幫別有用心的人,藉機製造話題,製造事端。但是為了深入探討東西方思維方式與文化差異,我覺得還是有必要把中醫和西醫做一番比較。
在深入探討中醫以前,我先強調一下,我對中西醫比較的結論,就是,中西醫都是科學,都是人類科技發展與文明發展的結晶。今天只所以會出現,中醫是「偽科學」,取消中醫的言論,其實和當今社會忽視傳統教育,西方所建立的現代科學及西方由微觀到宏觀的思維方式佔據統治地位是分不開的,其實,很多叫囂取消中醫的人,根本不了解中醫,不了解中醫的理論基點,只是以西方思維方式下所創建起來的醫學模型來衡量中醫,這樣當然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他們的這種行為,就好像一個女人用女性的思維方式,去衡量一個男人的行為一樣。
有這樣一個故事:三國時,扁鵲的醫術很高超,很多疑難雜症,扁鵲都能手到病除,因此扁鵲的名聲大噪。一天,曹操問扁鵲:聽說你有兄弟三人,都會行醫,哪個水平最高啊?扁鵲說:我兄弟之中,我的水平最差,大哥的水平最高。曹操很奇怪:為什麼你的水平最差卻名氣最大呢?扁鵲說:大王有所不知,我大哥可以在病人生病之前,就可以看出病人所生之病,並給予適當的治療和提醒,病人就不會生病。由於大哥治病在病人病症發作之前,病人並沒有確實的體驗到疾病所帶來的痛苦,所以病人就不會覺得我大哥會治病。二哥技術比大哥稍差,它只能在病人發病之後,在病情深入發展以前給病人治好,所以病人以為我二哥只會治小病。而我的水平,只能在病人併入膏肓的時候才能為其治病,所以,大家看到的都是我治好的疑難雜症,覺得我的醫術最高,所以我的名氣才最大!
這樣一個小故事說明什麼呢?在我看來,由於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了中西方的科學體系在基點與發展方向上產生了根本性的差異。就以中醫來說吧,中醫的基本理論陰陽理論來源於《易經》,我們在上文中就已經提到過。《易經》揭示的是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一門科學,所以,推而廣之的說,以《易經》為理論基礎的中醫,就是揭示人的生命運行規律的一門科學。中醫認為:人也是陰陽的結合體,健康的人,陰陽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導致了人體的陰陽失衡,人體就會出現生病的特徵,而中醫的任務就是讓這種陰陽的失衡從新回歸到平衡狀態。
中醫區別於西醫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注重的整體性,它把人體和生命看成一個整體,在其基礎上發現了作為生命運行特徵的氣,穴位,七經八脈等。並把這種發現,用於疾病的治療與身體的保健。所以,中醫就出現了很多不為西方醫學所理解的方法,如針灸,刮痧,按摩,拔火罐。其實,中醫還有很大的,被現代人所忽略的一塊,就是養生保健方面。中醫的理論被廣泛的運用於氣功,武術,按摩等很多領域。就像上面所列舉的例子所說的問題一樣。在古代,人們認為的中醫的涵蓋面是很廣的,它不僅僅指的是後期的治病過程,他包含了人的成長過程中的從前期保健、強身到後期有病治病的全過程。
中醫的另一個高明之處,就是中醫對人的健康狀態,發病機理和環境的關係,亦有非常系統的理論闡述,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即《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謂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談到自然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不得不提中醫的「五運六氣」。古人認為氣是宇宙的本原,構成萬物的元素,氣運動產生各種變化,五運六氣是研究自然界氣候變化的規律及其與人的關係,既包括正常的生理方面,也探討病理致病等因素。五運指木(風)、火(熱)、土(濕)、金(燥)、水(寒)的相繼運行;六氣指風、熱、火、濕、燥、寒的相繼運行。
其實,知道了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也就明白自然界的變化肯定會對人的健康產生影響。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但是現代的西醫,卻沒有專門的理論來探討人和自然界的關係,這不能不說是西醫的一種缺陷。當然這種缺陷是西醫產生基礎的局限造成的。現代醫學創建於15、16世紀,他是建立在的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之上,所以,其從建立之初就是一個目的,就是有病治病,至於病情產生的原因,背景,都不在他的探討之列。這就決定了,西醫對人作為生命的主體過程是缺少認識的。所以,西醫的特徵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也就解釋了西醫為什麼反對中醫,說他不是科學,因為現代醫學,永遠解釋不了為什麼我肚子疼得時候,在手上扎一針就不疼了的治療方法。
關於中醫的缺陷,我想說一點的是,由於中醫是從宏觀到微觀的角度而創建的科學體系,所以,中醫的背後有非常複雜的理論體系,如:天候地理方面的理論等,加上草藥的種類過多,藥性難記,各種力量相互之間的作用複雜微妙,所以中醫易學難精。這就不利於大批量的培養人才,同時也限制了中醫的發揚光大。在此方面西醫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西醫的理論基礎簡單,不涉及或者很少涉及其他學科,能夠低成本,大批的培養人才,這也是今天西醫能夠占統治地位的原因。
我在這裡不是要貶低現代醫學的成就,相反現代醫學在治療疾病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我只想說明的是,不同的思維方式,產生不同的科學體系,文化體系,價值體系。我們要有一種兼容並蓄的氣度,不要站在一種科學體系的基礎上,以這種科學體系的觀點去否定另外一種科學體系。相反,我們如果看到中醫在保健,健身,治療慢性病方面的長處,看到西醫治療突發病方面的優勢,善加利用,我想一定會為人民帶來更多的福利的。
其實,理解中醫,就是理解中國的文化。中國人認識世界的角度是由宏觀到微觀,所以,深刻地認識中國文化,一定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積澱,才能找到中國文化的源頭,才能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的文化追溯到源頭都有一個共同的根,如果沒有抓住這條根,而僅僅只看幾本《論語》、《老子》、《資治通鑒》就奢言自己了解中國文化,那麼,我可以告訴你,你了解的僅僅是中國文化的隻言片語而已。
(四)大一統的中國與分裂的歐洲
比較完兩種思維方式在文化,科技方面的影響之後,我們來看看他們對兩種思維方式所主導下的國家形態的影響。
對於中國和歐洲,歷史學家有著諸多的比較,其中人們比較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就是在大致相同的緯度,大致相同的面積(歐洲總面積是930萬平方公里,中國的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為什麼中國能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且5000年延綿不絕,而歐洲卻是小國林立始終形成不了一個統一的歐洲呢?即便是今天的歐盟,也僅僅只是一個鬆散的國家組織,並且矛盾重重,遠沒有達到真正的統一。歷史學家對此有很多解釋,如地理決定說:認為歐洲的地形主要是山地,阻礙了歐洲各地人民的往來,所以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了解中國的人都知道,其實中國的領土之內70%以上是丘陵山地,在地形方面並不比歐洲佔有優勢,單一地形決定說似乎缺少了說服力。
在我看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人和歐洲人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的,中國人是從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比較注重整體性。就決定了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是以統一的面貌出現。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分裂的局面,如春秋戰國,五代十國,都是小國林立,群雄爭鋒的時代,之所以在分裂之後能夠迅速地回歸統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人潛意識裡有一種大一統的意識,在分裂的時候,能夠有人站出來,順應人民的要求,引導人民重新的回歸統一。
另一種比較有影響的學說是認為歐洲境內各個民族林立,太多的民族矛盾與民族對立導致了歐洲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這種觀點看起來似乎很有說服力,其實和中國的歷史做一番比較,你就會發現這種觀點其實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為什麼?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是在歷史上由很多民族融和而成的,如黃帝時期,黃帝和蚩尤部落的融和,五代十國時期的五胡內遷等都是民族融和,形成統一大民族的過程。為什麼中國歷史上能形成若干次民族大的融和的進程,而歐洲卻沒有?其原因恐怕就在於歐洲人太強調個性,強調個體,強調個體就缺乏包容性,這是必然的。而中國人的思維強調的是秩序和諧,中國人能在不斷的包容中,完成民族的融合,形成新的更強大的民族,中國歷史朝代的變遷,外族入侵往往伴隨著大的民族融合進程。
(五)鄭和與哥倫布(發展模式與實力運用)
鄭和和哥倫布都是航海家,都對世界的航海史有過傑出的貢獻。但是這兩個航海家所帶來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鄭和是以明朝使節的身份出使西洋,目的是和沿海國家建立聯繫,傳播文明,通商及擴大交流。所以鄭和所到之處,受到了沿岸國家人民的歡迎和擁護,並有大批的使節隨鄭和到達中國,和中國建立起友好關係。而在鄭和80多年之後的哥倫布在航海大發現之後,接踵而來的,就是資本主義國家大規模的殖民掠奪與殖民統治。
這種比較,其實是想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在具有實力之後,中國人和西方人如何利用自己的實力。由於中國人的運行狀態是由大到小,是內斂的,所以中國比較注重自身的修養,注重秩序和諧,中國歷史上一直強調以德化治理天下(以德服人),很少以武力的方式主動進攻其他的國家(和西方比較而言)。而西方則不然,西方的運行狀態是由內而外,所以,西方人在具有實力之後,其實力對外的運用方式就是發動戰爭,如16世紀後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對外所發動的殖民地戰爭,20世紀初、中葉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今天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都是基於一種這樣的運動模式。
(六)中央集權與民主共和制度(兼論台灣的政治亂局)
看到這個標題,也許有人會奇怪:社會的管理制度與思維方式能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只要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推論就能看出這裡面的內在聯繫。社會制度說到底是管理,協調特定人群關係的一種組織形式。而思維方式決定了特定人群的群體性格和群體意識。社會制度如果和特定人群的群體性格和群體意識相背離,那麼這個制度一定不是一個好的制度,一定會引起社會的混亂,並被人民所拋棄。
從廣義上來說,當今社會存在著兩種制度,一種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制度;一種是西方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度。
中央集權制是中國幾千年來所採用的國家管理形式,它的表現形式就是由大到小,由宏觀到微觀,所以,這種制度形式把中國的封建社會推上了一個又一個的頂峰。民主議會制,是起源於西方的一種制度,它的產生形式是和西方的由微觀到宏觀,以個體為中心的思維方式相適應的,所以西方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東羅馬帝國時期與現在都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
在這裡我還想強調的是歷史上任何出現過的,並證明是有效的,能推動社會到達某個高峰的制度,一定存在著合理性,一定存在著和這個特定人群的某種本質聯繫。否者,他不會把這個人群推向一個又一個的高峰。它可能在剛出現混亂的初期就被人們無情拋棄了。中央集權制度就是這樣被歷史證明的,能令中國攀上高峰的一種適合中國人群體意識和群體性格的一種制度!
如果你對這個結論不屑一顧,就讓我們對周邊幾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地區的發展作一個橫向的比較。香港、大陸、台灣和新加坡,相信大家一看就會發現,當前政治最為混亂的,經濟發展最慢的就是台灣了,為什麼?很簡單,大陸、香港、新加坡都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而台灣不是,它實行的是在西方被證明成功的民主制度,這就好像一個本質上的男人卻非要穿上女人的衣服按照女人的方式去生活工作,這樣人的生活一定是一團糟。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台灣在所謂的民主改革以前,可是亞洲的四小龍之一!
在《易經》的理論中還有一條規律,就是陽的就是陽的,陰的就是陰的,陽的永遠變不成陰,陰的永遠變不成陽,但是他們之間通過陰陽的相交可以無限接近。舉例來說:東方人是陽,西方人是陰,東方人永遠都是東方人,西方人永遠都是西方人,東西方人可以通過互相的學習而無限的接近,但是,這種接近絕對不會出現東方人完全放棄東方人的特性而成為西方人的現象。這就是說,我們可以變化,但絕對不會出現失去本質的變化。
由於興趣的問題,我經常觀看台灣的電視節目,每當我看到台灣實事節目評論員,對一切事情的評判標準,都是以西方價值取向為依歸的時候,我就覺得悲哀,因為這是一群完全迷失自我的一批人,他們對自己身邊的人群就沒有一個本質的認識,只會人云亦云,鸚鵡學舌。台灣的輿論如果長期的為這種香蕉人(指有著黃皮膚卻完全受的白人西方教育的人)所主導,台灣的政局會恐怕會長期混亂下去。
筆者在這裡給大家的印象似乎是個極端的保守主義者,對西方的東西一切都反對!這種印象是錯誤的,筆者之所以在此不斷的強調本質和傳統,是想提醒大家認清自己的本質,只有認清自己本質是什麼,我們在吸收借鑒的時候,才知道哪些是我該吸收的,哪些是我不該吸收。其實《周易》最強調的一點就是,陰的物體和陽的物體要相互的交合才能有好的結果,所以,學習,吸收,借鑒是必須的。
二、西方思維方式主導下的世界給人類帶來的問題
中西方歷史形態、科學體系和價值觀的各種比較,是為了論證一個問題:以中國人為代表的東方人和以歐洲人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本質的差異,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不同的人群性格、不同的科技發展方向及不同的文化體系、價值體系。不同的文化體系,價值體系,科學體系,又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在歷史上留下不同的軌跡。中國的思維方式推動著中國形成並維持著一個統一的國家,登上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高峰。西方的思維方式,維護著西方各民族的自主性,並從15世紀開始創立了當今社會佔據統治地位的現代科學,開創了現代社會的資本主義制度。
歷史的發展,有其內在的運行規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好像四季中的夏天(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冬天(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兩者的相互作用推動了四季的變換。當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所創造的社會推動力達到頂峰的時候(唐宋),如果沒有新的思維方式或者活力的加入,打破這種思維定勢,那麼這個社會就會長期處於一種相對穩定、老成的狀態,缺少活力(元、明、清)。對於西方也一樣,西方人用西方的思維方式創立了現代科學,和現代資本主義制度,推動了人類科技飛速發展。使人類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這種發展也帶來了高風險。威脅著整個人類的進一步的生存與發展。
個人利益最大化和自由競爭是現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兩塊基石。但是在人類能力不斷提高的今天,這兩塊基石的負面作用日益顯現:個人利益最大化和現代科技的結合,使得現代科技的兩面性表現出來,一方面它可以為人類創造更多的福利,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傷害。科技是人開發的,總是掌握在特定的個人、團體或利益集團手中。它們為了特定的利益,或者為了在競爭處於比較有利的位置,科技可能被用於提高人民福利,也可能被用于軍事或者其他的破壞性的領域。決定科技使用方向的是技術擁有者的慾望和要求能不能得到滿足,以及是否在競爭中處於相對有利的地位。
自由競爭換句話說就是無序競爭,或者是競爭的無序性。雖然具體到某個具體的國家內部,都有一整套相關的法律來規範各種競爭行為,但是對於以國家為主體的國際社會來說,競爭無序性所帶來的危害卻充分的表現出來。由於國家擁有強大的科技,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力量(軍隊與武器系統),以利己主義為中心(每個國家的對外政策都是在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為基礎),行為難以被規範(沒有強有力的國際組織能規範各個國家的具體行為)等原因,無序的競爭使得今天的世界處於一種前所未有的脆弱狀態之中。
(一)資源問題(資本主義的公司制度無限放大了人們對物質的擁有慾望和享樂慾望)
如果你走在街上,問一個人什麼是幸福,很多人都會回答,只要身心愉快就是幸福,可見,人的幸福感是一種心理感受,和擁有物質的多少沒有太大關係。而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卻通過公司競爭和科技創新,無限的誘導人們對於物質的佔有慾和享樂欲,並且使這種慾望成為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成為全球性的剛性不可逆轉的趨勢。然而與人們無限膨脹的慾望相比,地球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資源在人類無限膨脹的慾望之下總有枯竭的一天,如果真正到了那一天,我們的後人又該何以為生呢?其實,資源在歷史上一直是各國家之間主要的角力點,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都和尋求資源有關,甚至今天左右著大國之間的競逐和布局的依然是資源問題。
(二)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和人類的關係及對人類的影響在上文已經有了較多的論述,這裡我們就把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結合起來。我們知道,資本主義國家的環保意識經歷過一個修正的過程,但是這種修正並沒有根本性的扭轉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直到今天,地球環境惡化的進程仍在繼續,並且在可見的將來,只要存在著大規模的資源開採,只要存在著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公司制度,環境問題就不會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三)伊朝核問題(武器擴散問題)
伊、朝核問題,說到底是一個武器擴散的問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怎麼說都不是這個世界之福,它只能把人類推到了一個日益危險的邊緣。這個對整個人類沒有絲毫益處的行為,為什麼很多人,很多國家趨之若鶩,甚至冒著被打擊得危險,竭盡全力的發展呢?說到底,這是資本主義價值觀念主導下的國際秩序導致的一個惡果。各個國家為了在競爭中佔有優勢,為了在國際形勢中處於相對有利的地位,甚至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不得不建立自己的嚇阻力量,否則這些國家,可能永遠沒有獨立自主的機會,永遠是一個任人宰割、予取予求的對象。所以,不管西方人的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的理念說的如何動聽,只要這個世界是建立在以我為中心的基礎之上,只要這個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只要這個世界存在著競爭,那麼這個世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武器擴散的問題也就不可能從根上得到解決。
以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之下的世界,對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採取的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堵」的政策,東邊有問題就堵東邊,西邊有問題就堵西邊。這種被動的堵的策略,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武器擴散的問題,相反又製造了很多新矛盾,新的不平等。最重要的是,如果說核武器,生化武器需要有強大的工業體系作為支撐,堵的策略可能還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人類新興的生物科學所製造的基因武器,可能在一個小小的生物實驗室就能完成。這時候美國的堵的策略還能奏效嗎?難道美國要監視全世界所有的生物實驗室嗎?假如有一天,一個類似於拉登這樣的極端主義者掌握了這種武器,那麼美國該怎麼辦…………
(四)恐怖主義(利益衝突的問題)
911事件之後,美國的全球重心轉到了反恐。21世紀初所爆發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都是反恐戰爭的一部分。為什麼美國這個全球霸主,世界秩序的制定者,會傾其全國之力,不遺餘力地在全球範圍內打擊恐怖主義?一方面是因為當今世界的恐怖主義的的確確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美國所主導下的世界秩序造成了破壞,另一方面,打擊恐怖主義,就意味著對美國勢力範圍的鞏固,並可以藉此機會排斥異己,完成新的戰略布局。
全球恐怖主義的泛濫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是世界範圍內,人與人之間衝突加劇的表面化的體現;是美國進攻性的國家政策和赤裸裸的掠奪所導致的直接惡果。
(五)人權問題與文明衝突問題
人權問題與文明衝突問題應該統稱為文化霸權的問題。它是西方文化優異論的繼續,是西方世界把自己的價值觀與文化強加給世界其他地區人民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和利益、武力糾結在一起。美國武力入侵伊拉克,並在伊拉克培植親美的政府,試圖在中東伊斯蘭地區創建一個所謂的民主政權,就是美國對於文化侵略的最新嘗試,雖然,美國在入侵的過程中極力否認這不是文明之間的衝突,僅僅是推翻伊拉克獨裁政府的行為,但是從美國的整個的中東政策以及一定要再伊拉克建立一個所謂的民主樣板的行為來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明對伊斯蘭文明的傲慢是顯而易見的。
文明之間的衝突可能會給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它直接以文明為界給世界劃分成幾個相互對立的區塊。如果真的有一天因為文明而爆發大規模的衝突,其影響一定是世界性的,其結果一定是毀滅性的!
上面列舉的五大問題,都是利己主義和無序競爭引起的全球性問題。它們的解決方式和解決方法對人類的前途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西方人由微觀到宏觀的思維方式造成了宏觀把握能力欠缺,西方文明主導下的發展始終重複著一種模式,就是發展――修正――再發展--再修正。在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相對於越來越脆弱的地球來說,我們是否還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來完成再發展--再修正的過程呢?
三、創建和諧世界構想的歷史意義
科技的發展,對於從全局上來規劃人類的發展方向,規劃人類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提出了要求。可以預見的是,西方由微觀到宏觀的思維方式,及的以利己主義和自由競爭為基礎的社會制度,顯然不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而中國人的由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及強調秩序、和諧、包容的精神不正是這個時代所急需的嗎?
世界上的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別,就像是東方人柔韌性好,西方人爆發力好,非洲人善於長跑一樣,是一些生理因素和生存環境決定的本質差別,這些差別當然也包括上面提到的思維方式和科學體系。所以,具體到每個國家和民族都要根據自己的本質特徵與實際情況,吸收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文化,以我為本,以它為用,這樣才能找出一條真正適合本國本民族的發展之路。全盤照抄,照搬都不是科學的方法,捨棄自我,只能使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處於失去自我的混亂之中。
對於當今在世界上起主導作用的西方國家來說,它所創立的天賦人權遠不是真理,它所奉行的資本主義制度,也帶有不可逾越的缺陷。並且這些缺陷,是足以使全世界的人類陷於萬劫不復災難之中的致命缺陷。在這種極端狀況出現之前,我們一定要用我們的力量,讓西方和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認識到,在西方體制和價值觀之外,還有一個東方的體制和價值觀。雙方能在相互學習、相互碰撞中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從而尋找到一條更能促進人類長治久安發展道路。
回顧中國建國後的外交政策,從當初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今天的創建和諧世界的構想,無不是建立在承認人群之間的差異,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這不正是中國人注重秩序,和諧,包容力,注重整體性在當今時代的活生生的運用嗎?世界只有在總體和諧,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人類也才能有一個可以期待的光明未來。
李更生於深圳
《聯合早報網》
推薦閱讀:
※太極拳世界申遺專題片解說詞
※魯迅與朱安:他有他的全世界,而她把他當成全世界
※來看一下世界各地的各種不可思議的食物吧
※【中台世界】─ 三期傳佛眼 真佛住中台
※家長,是世界上最難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