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原理與陰陽真義
太極原理與陰陽真義
了解易經的人都知道,易理之上有太極。人們都知道易理是對陰陽相互運動關係的揭示,但是,太極是什麼呢?陰陽又是什麼呢?沒有人能說得清楚。我從思維的角度探索了太極及其玄機、陰陽及其變易,發現其中並不神秘,但是確實非常深刻。
易經演繹陰陽關係,這是眾所周知的,太極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玄」字,而這「玄」字又給人以深不可測、永難掌握的意味,這就使人望而卻步,極少有人涉入其中。我怎樣從思維角度深入到太極中去探索,並洞開其妙,留待以後論述,這裡就直接論述太極原理與陰陽真義。
一、太極運動的旋機與玄機
易經的陰陽變易就是陰陽相互追逐,陽極復陰,陰極復陽,周而復始,永不停息。氣候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循環往複不止,就是典型的陰陽變易。太極則是陰陽對沖而產生的周而復始的運動,稱為太極旋機。由於太極旋機對事物的影響太深刻,為了區分對陰陽對沖這種旋機的表面圖解認識,古人用「玄」字代替「旋」字,以揭示太極旋機的深刻性。所以,「太極玄機」比「太極旋機」更側重於這種「旋機」的機制對事物的深刻影響,而「太極旋機」則側重於陰陽對沖本身的旋轉機制。易經的陰陽變易運動的動力就來源於太極的陰陽對沖,所以易經的「變」是由太極的「旋」決定的,是太極的「玄」的一部分。陰陽為什麼會對沖?這個問題將在陰陽真義中論述。
「太極」又是什麼含意呢?「極」是到頭了,不可能再有什麼了。「太」是從極點往下的意思,上面再也沒有什麼了,下面的一切又都與這個極點有關。太極,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運動都與陰陽的這種對沖有關,同時再也找不到其他可以有關的東西了。換而言之,在東方文化里,太極揭示了宇宙中一切事物運動不息的動力源頭!西方人搞不清楚地球轉動的初始動力是從哪裡來的,就開玩笑地說,是上帝一腳踢轉的。現代科學也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而中國古人的太極原理卻揭示了這一點,可見,東方思維真是很深刻啊!
二、太極運動的原理和真義
我們從上圖的太極圖旋轉中看到,有紅色和黑色兩個相互纏在一起的「小豆點」,紅色代表陽,黑色代表陰。它的旋轉可以順時針旋,也可以逆時針旋,其含義是時間可以正流和倒流。因為運動是有時間標誌的,逆向運動就是時間反向。
靜看太極圖,紅色頭部有黑點,表示紅至極處就是黑之始處,黑色頭部有紅點,表示黑至極處就是紅之始處。這一內含稱為陰陽變易,產生了易理,中國古人在易理上發揮,產生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數術運用。所以,易經之上有太極。易理是在太極旋轉的陰陽圖中,忽視其陰陽對沖,專註其陰陽追逐,失其旋意,得其變意。易理是太極的靜態觀,他看到的不是太極的旋機,而是陰陽的變易。
但是,太極的真義在於她的動態觀,也就是他的旋機。從動態觀看太極的紅點和黑點,其含義是「相擁」,與易理的含義完全不同了。太極的運動是陰陽「相衝」,相衝是她運動的「形式」,但是她的「相衝」運動的目的不是互相衝散,沖的目的是為了「相擁」,相擁是她運動的「屬性」。就象兩個久別重逢的戀人,一見面就相互迎上去,這一運動就是「陰陽相衝」,他們相迎相衝的目的是為了「相擁」,不是為了衝散。相迎相衝是他們的運動形式,相擁是他們的運動屬性,也就是他們相互迎上去這一行為過程的運動含義。戀人的這種為了「相擁」而「相衝」,是具有最美好屬性的運動過程。「相擁」的含義是圓融、和合、合二為一。所以,太極旋機不僅有外在的相衝旋轉,而且還有內在的相擁特性,其意義非常深刻。太極的相衝推動事物運動,太極的相擁凝聚事物成形。所以,太極揭示了宇宙中存在著一種支配一切事物運動和凝聚的力量,這種力量的特徵就是:以陰陽「對沖」產生運動變化力量,以陰陽「相擁」產生互依互存關係,具有一切事物運動中最美好的運動特性。任何事物的運動都可以找到促使它運動的太極旋機,這一點,在以後的論述中會有大量的事例分析,這裡不再詳述。
這裡要指出的是,既然事物運動的背後有太極旋機的支配,為什麼人類的文化和物質還會敗壞?其實,人類歷史上認識太極,只是從太極的靜態觀去認識,根本沒有認識太極旋機的真義,所以得到的僅僅是太極運動的「形式」,而沒有得到太極運動的「性質」。當事物的運動只具備太極旋機的形式,而沒有太極旋機的特性的時候,只有太極運動的作用,沒有太極特性的作用,而事物運動總會有運動屬性產生,事物的運動有太極的制約,但是運動的屬性沒有太極的制約,就會產生大量不很美好、很不美好、甚至是很惡劣的運動屬性,這種不好的運動屬性的外在表現,就是我們看到的文化和物質的敗壞現象。
沒有認識和掌握太極旋機的真義,對太極玄機就會神秘化。所以人類歷史上對太極的認識總是認為「玄之又玄」,總是不得其要領。對太極認識的得形忘性,這是人類文化和物質出現敗壞的根本原因。由此看到,太極旋機的意義就是這麼深刻,太極玄機的內涵就是這麼博大!
太極出,易理退,這是一個必然的歷史趨勢。易理的得形忘性,是他取了不完整的太極,他不講運動屬性的理論缺陷,決定了他也是一個成、住、壞、滅中的理論。太極原理出山,易經理論也就失去了他的存在意義。太極以他完美的運動原理,必然會推動人類社會走向美好的前景。人類文化在今後可能還會有成、住、壞的發展周期,但是不會再有「滅」了。太極不失,文化不滅,太極會有自我修復的運動功能,因為太極帶有最美好的運動特性。
三、陰陽論性不論質
現代人認識不了陰陽的真義,是因為現代人的思維方式與定義陰陽的中國古人的思維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現代人問陰陽,總是問「陰陽究竟是什麼物質?」,「陰陽的物質構成是什麼?」,總想搞清楚「陰陽是不是一種未被發現的能構成萬物的最終物粒?」其實,這些問題對於認識陰陽含義,完全偏題了,說得嚴重一點,簡直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我們知道,物質都是有物性的。鋼是硬性的,瓷是脆性的,綿是柔性的......這些都是物性表現,但是是個別的或者是類別的物性表現。這些物性都是物質本身具有的,反映物質之間的功能差異。事物總是處於運動中的,而運動的最基本表現形式是兩兩之間的相對作用,事物運動的屬性(如快慢、強弱、高低等)就在這種對比中顯現。在茫茫大海中行駛,如果沒有航標燈、另外的船隻、海島礁石等作參照,根本就感覺不到自己的船正在高速行駛,許多坐過船的人都過有這種體會。也就是說,航海中如果沒有參照物,就顯不出自己的船航行的快與慢的運動特性,這種對比運動的方法叫做「相對論」,「陰陽相衝」正是這種相對論的思維方式。
陰與陽是對立統一而存在的,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陽就沒有陰。針對物質來說,有硬的物質,就會有軟的物質,硬是相對於軟來說的,如果物質全部都是同等硬度的東西,沒有任何軟的東西與之作對比,那麼就不會有硬和軟的概念了。也就是說,物質的硬性和軟性要在對比中才能顯現出來,陰與陽的概念也是要在陰性事物與陽性事物的對比中才能成立。
事物的陰性和陽性不是事物本身的屬性,而是在反映事物兩兩之間各自屬性的對比中表現出的相互參照差異。比如,對比鐵、木、火這三種物質,將鐵砸在木上,就會對比出鐵強木弱的相對關係,將鐵扔進火中,又會對比出火強鐵弱的關係。在陰陽概念中,強為陽,弱為陰,鐵在前者中為陽性,在後者中為陰性,並沒有固定為絕對的陽性或陰性。所以說,事物的陰性和陽性不是固定在事物上的,而是在事物兩兩間相互作用的對比中才能成立的。我們運用相對論的原理,可以把陰與陽看成是分析事物兩兩間相互作用規律的一種座標系統,而且是漂浮的、或者是虛擬的座標系統。有事物的兩兩對比,這個座標系統就出現,沒有事物的兩兩對比,這個座標系統就不存在。
陰與陽的這個座標系統,衡量和分析的是事物運動中兩兩對比而反映出的事物屬性,是與事物本身的屬性有關的。鐵與木的陰陽分析,反映了鐵比木硬的質地特性;火與鐵的陰陽分析,反映了火能改變鐵的功能特性。在陰陽定義中,陽性是事物強、剛、動、升的物性符號,陰性是弱、柔、靜、降的物性符號。例如,物質與精神的陰陽屬性,精神是奔騰不息而無形的,屬於陽性,物質是固定體態而有形的,屬於陰性;在精神內部,意志剛強者為陽性,畏難畏苦者為陰性。這些都表明,確定陰陽與事物本身的特性有關
陰陽系統雖然是個虛擬座標系統,但是正因為是虛擬的,也就沒有實際中的各種界線,可以浮動於物質與精神之間,也就可以衡量和分析物質與精神的運動共性,這是陰陽思維和分析的最大優勢。我們在東方文化中時常看到中國古人總是把物質與精神揉在一起,比如「天人合一」,「人體是個小宇宙」,「病從心頭起」等,就是因為中國古人的思維是物性分析,不是物質分析,他們看到的是物質與精神的共性特徵。現代人用物質分析思維去認識中國古人的物性分析思維下的觀點,當然就看不透了,也不可能看得透,因為思維方式相去甚遠。
我們都知道: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其實這是陰陽原理的反映。陰性與陽性相遇為什麼會相擁對沖?也就是說,太極為什麼會旋轉不息?這是由陰陽特性決定的。陽性是事物奔騰不息的符號,陰性是事物降縮凝固的符號,陽性沒有陰性的制約就會散盡,陰性沒有陽性的激活就會寂滅,所以陰陽兩性都對對方的特性有需求,這種需求,就是事物運動發展的源動力。所以,陰陽相擁,是陰陽特性互為需求的本能反映;陰陽相衝,是陰陽相擁而激發起來的運動;陰陽旋轉,是陰陽相擁相衝均衡發力的結果,不突,不縮,不離位,所以以正圓旋轉。具體說,從太極圖上看到,紅點和黑點是分離的,不是重合在一起的;從兩個「小豆點」呈現的流體運動來看,紅色從尾尖到圓頭,黑色從尾尖到圓頭,兩者的運動方向相反,運動方位相錯,再加上紅黑兩點之間有「相擁」的吸引力,運動力學原理告訴我們,這種運動會產生旋轉。
四、五行使易理完全偏離太極
金、木、水、火、土,古人稱為五行。五行也是論性不論質,是對陰陽變易過程劃分的五個層次:火為極陽,金為陽中含陰,土為陰陽雜合,木為陰中含陽,水為極陰。五行的出現,完全改變了易經的太極含義,把太極的陰陽對沖運動改變為五行的相生相剋運動,極大地削弱了易經中太極旋機的運動制約力,使易經本來就不全的太極內含只剩下一個太極旋轉的表面圖式,太極旋機和太極玄機已經蕩然無存。
五行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曾經發揮過重大的作用,並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內涵和文化特徵,功不可抹。由於五行在陰陽兩極中劃分了層次,一方面使人更難看到陰陽的相衝運動,看不到事物運動的成因和本質,另一方面使人的思維局限在所劃分的五行層次中,走不出五行。走不出五行,便忘了陰陽本義,看不見陰陽真義。看不見陰陽真義,就看不見太極旋機。我們從中華數術的方法中看到,六爻、奇門、六壬、太乙、八字、羅盤等,無不滲透著五行和天干地支。天乾和地支又是從「天」和「地」的大分類上對五行進行劃分,天干支配地支。從天干與地支的關係,我們還能看到太極旋機的影子,但是太隱晦,很不容易看出來,人們都把注意力放在天干地支的含義上去了。所以,五行使易理偏離了太極玄機。太極出,五行廢,這也是一個必然的歷史趨勢,因為五行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徹底毀滅了。
推薦閱讀:
※CATIA二次開發交互設計原理
※哈耶克之「自發擴展秩序」原理
※地支藏乾的原理
※三寶原理——僧與僧寶
※信佛念佛能有福慧和功德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