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五大盛世是道家思想結果,儒家思想根本排不上號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盛世治國實踐,可以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歷史上一些朝代開國前期,統治者採取道家的「無為而治」、垂拱而治、休養生息、輕稅減賦等思想治理國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特別是漢初的黃老政治成為後世效法的典範。  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了國家的興衰是取決於文化,而不是制度,這也是當代社會學奠基人馬克斯·韋伯的「文化決定論」。通過深入研究,筆者認為歷代王朝興衰與道家關係如下:秦朝興於法家,亡於法家;漢朝興於道家,亡於儒家;唐朝興於道家,亡於佛教;宋朝從未中興,亡於儒家;元朝興於法制,亡於佛教;明朝興於道家,亡於儒家;清朝興於道家,亡於儒佛。  封建皇權害怕道家的自由民主思想,不會獨尊道家思想,但又離不開道家「無為而治」的富國術,中國歷史上的盛世都是有意或無意應用道家理論的結果。台灣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在《老子他說》中說:「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會發現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建時期,都是如此。內在真正實際的領導思想,是黃老之學,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標榜的,即在宣傳教育上所表示的,則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但是這只是口號,只是招牌而已,亦可以旁借『掛羊頭賣狗肉』的市井俚語來勉強比擬,意思就是,講的是一套,做的又另外是一套。」  美國明道大學校長、道學基金會主席張緒通認為,「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政府達到了禮制與正義政府的水準。歷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稱為中國的黃金時代。」  老子是政治哲學,老子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對統治者說的,是告誡統治者要清靜寡慾,要無為而治。自由經濟是財富之源,司馬遷2000多年前就明白無誤指出,道家是事半功倍的富國富民的治國理論,道家與自由經濟是相似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老子才是世界自由經濟第一人。。  一、西漢黃老政治與文景盛世  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是西漢人,而且司馬遷也是個黃老政治崇拜者,對黃老政治及其創造的業績,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因此,西漢應用黃老政治治國,就有了明確道家理論指導,並且有詳細歷史記錄。  1、黃老政治來源及其內容  黃老政治中的黃是指黃帝。黃帝不僅武功烜赫,文治也成就卓著,是垂拱而治的榜樣。《周易?繫辭下》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黃帝也是法治的典範,因此,黃老政治是道法結合的一種治國術。  漢初黃老政治的內容主要有:一是重農抑商,恢復並發展生產。如提倡以農為本,鼓勵從事農業生產;二是實行抑制政策,禁止商人們衣絲乘車,並加倍徵收他們的賦稅。三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四是除秦苛法,約法省刑,禁網疏闊,治民尚清靜寬舒,以求百姓安輯。五是廢除關卡和橋樑的過路費,又開放山澤,讓人採掘墾殖,給工商業帶來一個空前的發展機會。六是煮鹽、冶鐵等領域全面開放,甚至在冶銅鑄幣這樣的貨幣發行領域,也都向私人開放。(史傑鵬,2007)。  2、西漢黃老政治的詳細情況  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主張「反秦之弊,與民休息」。劉邦集團大多來自社會下層,對儒家咬文嚼字、繁文縟節不感興趣,惟有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比較對口味。劉邦採用黃老之術治國,推行「什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的輕徭薄賦政策,使漢初經濟得以復甦與發展。劉邦重要謀臣張良、蕭何、曹參、陳平、王陵等,也都愛黃老之術。《史記·陳丞相世家》說:「陳丞相平,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 《史記·曹相國世家》說:「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本或無言字)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呂后當政內,遵守劉邦臨終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遺囑的,繼續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無為而治,從民之欲,從不勞民。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稅。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在呂后統治時期,不論政治,法制,經濟和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均全面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漢書》說:「孝惠高後之時,海內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無為,故惠帝拱己,高後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漢文帝以代王身份繼承大統,他特別注意信任和依靠前朝重臣,故劉邦時代的功臣周勃、陳平、灌嬰、中屠嘉等人相繼被任命為相。文帝好黃老之學,繼續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主要做法是寬刑薄賦、自由工商。《風俗通·正失》言:「文帝本好黃老之言,不甚好儒術,其治尚清凈無為」。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恢復了春耕前皇帝親耕的制度,多次下詔勸課農桑,常頒布減省租賦詔令,田租稅十五稅一減至三十稅一,其間還有2年全免,徭役則從一年一月減至每三年一月;又允許百姓入粟拜爵、入粟贖罪。此外,文帝還下詔開放土地和山林資源,任民墾耕,廢除盜鑄錢令,開放金融。廢除連坐法、誹謗妖言罪、肉刑等。  漢景帝在位16年間,繼續推行文帝發展農業生產的政策。他在位時採用竇皇后的黃老治術,實行無為政治,節儉愛民,與民休養生息,田賦三十稅一,人民負擔減輕。把務勸農桑、人口增加、土地開墾與否作為地方官吏考核的標準;設立「力田」官以勸農;實行貴粟政策以提高農產品價格;在「募民徙塞下」、實行屯戍制度後,甚至一度取消了戍卒令。還大力興辦水利事業,以促進農業生產。  竇太后是文帝的皇后,她做了23年皇后,16年皇太后,6年太皇太后。在這45年中,她極力推崇黃老之術,文帝和景帝都受到了她的影響。竇太后有個規定,就是自己的兒子和竇家的人只准讀老子的《道德經》,不準讀別的。她的孫子漢武帝即位後,要獨尊儒術,重用董仲舒等儒生,竇太后為此大發雷霆,逼著漢武帝罷免了一些官員,漢武帝第一次獨尊儒術的圖謀就失敗了。司馬遷記載說:「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景帝)及太子(武帝)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史記·外戚世家》)  3、黃老政治的治國成效  漢初黃老政治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等政策的實施,使漢初社會經濟迅速得到復甦與發展,糧多的沒地放,銅錢多的沒線穿。司馬遷在《史記·律書》中毫不掩飾地稱讚說:「故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 《漢書·食貨志》也誇曰:「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  在處理與諸侯王關係問題上,黃老之術的以靜制動觀念也成為一種非常有效的潤滑劑。漢初諸侯王的勢力十分強大,其中尤以吳、楚、齊為最,全國人口大約有1300萬,而屬於諸侯王國的就有850多萬,大量的納稅人口被剝奪,中央集權時刻面臨著被分裂的威脅。但文景二帝不是急於削藩,而是對諸侯王採取了長期的優容政策,如吳王劉濞失藩臣之禮,稱病不朝,文帝反賜其几杖,允許其不預朝會。漢初以靜制動、以守為攻的策略,吳楚七國之亂不過三個月即被鎮壓,黃老之術起了重要作用(史傑鵬,2007)。  二、垂拱而治與唐初貞觀盛世  垂拱而治是指垂衣拱手,什幺都不做就天下大治。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垂拱而治比無為而治更加積極生動形象,內涵上也不完全相同,還含有「四兩拔千斤」之意。但垂拱而治的本質與黃老政治是一樣的,都提倡「君無為而臣有為」。唐太宗曾談其治國體會:「夫安人寧國,惟在於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  1、尊老子為聖祖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自始至終尊老奉道的王朝。唐朝帝王對老子尊稱有加,自稱自己是老子的後裔,尊老子為聖祖,確定了道教為國教,並詔示天下,以抬高唐宗室的地位。高祖李淵尊老子為始祖。唐高祖武德年間,不僅為老子立廟,還規定三教次序以道為先。太宗李世民極力推崇老子,他說過「老子為帝室先系」,下詔擴建鹿邑老子生地故里太上老君廟。高宗李治在歷史上對老子最為崇拜的,命王公百官及舉子皆習《老子》。他曾親臨鹿邑縣太清官拜謁老子,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老子之母為「先天太后」,封老子之父為「先天太皇」,並下詔書改鹿邑縣為真源縣。武則天稱帝後並不遜色,於載初元年下詔改真源縣為仙源縣。  唐玄宗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他在位四十五年,對老子及道教的尊崇達到了頂峰。唐玄宗說老子是「萬教之祖,號曰玄元,東訓尼父,西化金仙」,把老子列在孔子和釋迦牟尼之上,道教在儒、佛之上。玄宗不僅每晚對老子頂禮膜拜,還三次給老子封爵加號,撥款增修鹿邑老子生地廟宇。又下詔全國增建老子廟,並命各地鑄老子像。唐玄宗李隆基也竭力推崇道家思想,曾兩次注釋《道德真經》,他在《御注道德真經》和《御注道德真經疏》中寫道:「順天之時,順地之性,因人之心。是則群臣輻湊,賢與不肖各盡其用,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此理國無為之道也。」  2、垂拱而治與貞觀盛世  唐朝尊老子尊道教,可能是務虛之舉,以抬高唐王的歷史地位。開元25年正月,唐玄宗在朝中「首置玄學博士」,每年都像科舉中的明經科一樣考試,推崇以老子《道德經》為宗首的道家學說。唐玄宗把《道德經》列入科舉考試,並注釋推廣《道德經》,應該是務實之舉,以提高治國水平。唐玄宗也曾說註疏《老子》的宗旨是「取之於真,不崇其教,理國之要,可不然乎。」很少玄理的探討,更少宗教性的詞語,從務實主義出發,著重闡述的是治國理身的理論。  李唐一朝,「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成為國家政治基石。因此,唐朝在大尊道教的同時,也大力倡導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術,注重德治,一邊輕徭薄賦,一邊垂拱而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邊地蠻夷都來歸服的局面,開創了「貞觀之治」 的太平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常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強調要輕徭薄賦。唐太宗曾在《貞觀政要》中,如此敘述了他治國的深切體會道:「夫安人寧國,惟在於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唐太宗還在詔令中曾說:「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玄化」,百官「各當其任,則無為而治矣」。唐太宗甚至關心起老百姓的婚配問題,據《新唐書?太宗本紀》載:貞觀元年,「下令老百姓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以上者沒有配偶的,由州縣政府以禮為他們聘娶;因家庭貧困而沒有經濟能力婚配者,鄉里的富人以及親戚共同出資操辦。」
推薦閱讀:

婚紗照用黑白的是否得當?
道家秘傳功法 《熊形丹》
道家根脈談
請問該如何解釋清靜經?
初秋胃口不好,試試這幾道家常下飯菜!

TAG:思想 | 儒家 | 道家 | 文明 | 中華 | 中華文明 | 儒家思想 | 結果 | 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