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近代中國的十位商人
從洋務運動到共和國近百年間,中國處於內外交困、新舊更迭的制度急轉期。而彼時對中國商人來說,在破除幾千年重農輕工商傳統後,他們不僅得到了機會,並且獲得了地位。他們對社會和政治發揮出前所未有的影響力,而他們的精神世界在歷史的夾縫中顯得華麗又蒼涼。 張謇、盛宣懷、唐廷樞、周學熙、范旭東、劉鴻生、盧作孚、榮毅仁、穆藕初、陳光甫,這十位在近代中國轉型時期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商人,其商路歷程值得歷史認可和紀念。他們大多是近現代中國一些重要產業的拓荒者和奠基者,他們中大部分人以商人的身份承擔了傳統文化中「士」的一部分責任——改造社會、思考國民性,甚至是服務社會公益。在歷史的迴旋中,他們的名字可能被隱沒,但是他們的影響已經輻射到了今天。
毛澤東講到中國民族工業時,說:「有四個人不能忘記,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講到化學工業,不能忘記范旭東;講到交通運輸業,不能忘記盧作孚。」
其實,世人對這些已故之人爭論最多的莫過於他們的是是非非和功過高低,其實通過他們的創業故事以及知名人士、媒體對他們身後的評價,就不難看出,誰是真正的自私自利,誰才是真正的民族企業家、實業救國。
下面就來逐一點評:
一、 張謇(jian),名如其人,直言不諱,正直。
1894年,41歲的他又考中狀元。中日甲午戰爭成為他人生道路的分水嶺,深重的民族危機最終促使他毅然放棄傳統的仕宦之途。鑒於國弱民貧的現實,張謇提出「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口號,並衝破阻力在家鄉大搞教育與實業。從1895年起,他在南通先後創辦了大生紡織公司、墾牧公司、通州師範學院、南通博物苑等工業、教育、文化、科普事業。他利用海濱鹽荒、興辦鹽墾公司,推廣植棉,是全國的首創。南通師範學校、通州女子師範學校、南通博物苑等,開全國風氣之先。他把南通各專門學校的學習水平提高,擴建校舍,添增教學設備,合併為南通大學。他欣然接受西方文明,重用外國人才,但反對將國外的教育方法簡單「嫁接」過來,而是主張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實行嚴格教育。他認為:「師道貴嚴,中外同軌。非是則無所為教,無所為學。……凡教之道,以嚴為軌。凡學之道,以靜為軌,有害群者去之,無姑息焉。」為轉變社會風俗和繁榮地方戲劇,1919年他邀請了著名的導演兼劇作家歐陽予倩,在南通辦起一所培養戲劇人才的學校——伶工學社,並且建造了一座更俗劇場。劇場實行一些文明的規定,如觀眾按號入座、不許隨地亂扔果皮、不許亂喊亂叫等,確實起到了移風易俗的積極效果。此外,他在軍山設立氣象台,「一方面為農事的測候預防,一方面為農學生實習氣候的地方」。一戰期間,張謇的大生企業系統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統計,到1923年,它的資本總額達到了3448餘萬元,為當年申新、茂新、福新企業系統資本總額的3.5倍以上。此後,受內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南通實業走向衰落。但張謇直接開啟並促進了南通地區的近代化,為全國樹立了楷模。
比起30年代晏陽初在定縣辦平民教育,梁漱溟在鄒平搞鄉村建設,張謇建設南通不但時間更早,規模也更大。而他個人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即便失敗,也令人欽佩。錢以振1920年去南通參觀後說:「全國無論如何鼎沸,而南通則自養其兵,自教育其子弟發揮其實業。」 梁啟超到南通看了後曾說:「蓋村落者國家雛形,國家者村落之集合體也,假使全國之人皆行其村落主義,則擴充之即可成一村落國家。」
在20世紀初整個中國處於渾噩茫然之中時,張謇幾乎完全憑藉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在他的故鄉南通建設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城市範本。當時的南通城就像一個試驗田,張謇在這裡培植他對美好社會的理想。而南通城也像是張謇的城堡,是他政治追求受挫後苦心經營的小王國。它因張謇而起,也終於隨張謇而落,令人景仰,卻也發人深省。 胡適這樣評價張謇:「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終於因為他開闢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於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的志願而死。」
丁文江在張謇追悼會上演說時曾指出:「數年前余在美時,美前總統羅斯福死後,凡反對之者,無不交口稱譽。今張先生死,平日不贊成他的人,亦無不同聲交譽。」
二、盛宣懷,亦官亦商第一人。
他大概是晚清亂世最大的收益者。在新舊更迭中,他是新興事物的積極接收者,興辦電報,依靠信息技術,竟然置一代名商胡雪岩於死地,又在義和團運動中暗中左右政局;大舉國債,修建鐵路,回扣之豐厚令這個家族的財富超過了李鴻章家族,甚至超過了晚清政府的財力。他在新舊夾縫中游弋大半生,精明圓熟,幾乎處處順風,但是晚清政權已經無力包納激烈的矛盾,而他本人則親手點燃了大崩塌的導火索,大廈傾倒,風流雲散。身後既被人奉為「中國商父」,卻也留下無數詬病和爭議。從去世那一天起,盛宣懷就成為一個難以蓋棺定論的歷史人物。
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洋務企業,他比張謇年長,兩人還有些瓜葛。他們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是在張之洞、李鴻章的洋務大旗下成長起來的早期企業家。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張謇大部分時間遊離於官場外圍,而盛宣懷始終處在權力中心,官至一品大員。如果說張謇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那麼盛宣懷就是亦官亦商的官僚資本第一人。
1894年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失勢,盛宣懷轉而投靠張之洞,督辦全國鐵路事物。1898年盛宣懷由張之洞委派修築「盧漢鐵路」(盧溝橋至漢口)。到1906年全線通車,後改稱京漢鐵路,至今仍是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他辦鐵路受到非議很多,任職十年共修鐵路5條,共2100多里,全部以對外借款的方式完成。借款數額巨大,而盛氏家族的財富也與之成正比急速增長。盛宣懷向外國借款的回扣極高,達到10%,真的是發了國難財啊!
1895年10月2日,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韶,稟奏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經光緒批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後更名為北洋大學,此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官辦大學,也就是天津大學的前身。之後又籌建了南洋公學,也就是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學,以銅臭之身,聚書香之氣,盛宣懷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地位頗為耐人尋味。
其實,盛宣懷在教育和公益事業上,的確對中國是有功的,他的政治意義不亞於李鴻章或袁世凱,但是盛氏家族那富可敵國的財富,實在變成了盛宣懷無法迴避的「原罪」。
自27歲入李鴻章之幕,盛宣懷從一名不第秀才,成為代言官方利益的經理人,然後又因為其商業上的擴張而獲得了很高的官職。有確鑿的證據證明盛宣懷去世時,留給尚活著的五個兒子的家產共計2000萬兩白銀,當時整個漢冶萍公司的虧空大約不過700萬兩,真是天下無二,富可敵國。可以稱得上19世紀末中國「官督商辦」制度最大的受益者。
1913年3月以後,盛宣懷當上了漢冶萍公司的董事長和輪船招商局的副董事長。在二次革命期間,他污衊說:「革命流毒忽又劇作,」一再要求袁世凱政府速派兵鎮壓。他操縱輪船招商局,一面竭力抵制、破壞革命軍對該局所屬船隻的調用,一面積極地為袁世凱軍隊運兵運械。盛稱袁世凱:「實超軼承漢高宋祖而上之,方之華盛頓,拿破崙亦有過無不及」。
1916年,72歲的盛宣懷在上海去世,盛家為他舉行了極其隆重的葬禮,耗資30萬兩白銀,轟動了整個上海,送葬隊伍從斜橋弄(吳江路)一直排到外灘。租界當局還進行了交通管制。現在知道的盛家在上海的產業包括南京路上的仙樂斯舞廳、火車北站對面的100多幢里弄住宅、新閘路上的辛家花園、現在的淮海中路1517號花園洋房等等。別說當時,即便是現在,憑這些產業也足以上了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了。
三、唐廷樞,中國第一位現代買辦。
在他加入李鴻章旗下的輪船招商局之前,唐廷樞在洋行做了十年的翻譯和買辦,是當時外商中炙手可熱的人,被視為洋行在中國取得成功所必須依賴的人之一。當時怡和洋行出版的一本書則稱「唐廷樞是中國第一位現代買辦」。但是這位「買辦第一人」卻在1873年脫下了洋行的「皮鞋」,穿上了李鴻章遞來的「布鞋」,出任輪船招商局總辦,成為洋務運動的一員主將。
唐廷樞和徐潤進入招商局,據說是盛宣懷向李鴻章推薦的結果,但似乎沒有證據表明盛宣懷真正歡迎唐和徐。實際上在盛宣懷和唐徐之間發生了一場長達近十年的權力鬥爭。盛宣懷與大官員的關係十分密切,可是說是官股的代言人。而唐徐脫胎于洋行的純商業環境,更重視商股的力量。當招商局取得了一定業績時,盛宣懷和唐徐都認為自己的貢獻更大。盛宣懷說唐廷樞專說大話,說徐潤忙於私務。而唐廷樞則認為盛宣懷口蜜腹劍,倚仗官僚的支持牟取私利。不久盛宣懷收受回扣的事情受到彈劾,有三年不再涉足招商局事務。此後唐廷樞去河北主持開平礦物局,由徐潤主管招商局事務。等到1883年,由於中法戰爭引發了金融危機,開平煤礦、招商局以及徐潤本人都陷入了財政危機。盛宣懷在這個時機回到上海,迫使唐廷樞和徐潤退出了招商局。
開平礦務局是一個官督商辦的企業。唐廷樞在任上時,一直堅決維護商股的地位,堅持按「買賣常規」經營企業。買辦生涯給他灌輸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商業規則,並且讓他獲得了運用這套規律用以實現利潤的能力。到19世紀末,開平煤礦的年產量達到70多萬噸,而資本也擴大到500多萬兩,職工達3000多人,是洋務運動中最成功的採礦企業。唐廷樞個人的管理能力和職業精神廣受稱道,在洋務派官僚中富有盛名。李鴻章讓他主持招商局的時候,稱他「精習船務生意」。後來委派他主持開平煤礦,又道他「於開採機宜」,「胸有成竹」。而丁日昌在調他辦理福建洋務時,除了誇他「於各國情形以及洋文洋語罔不周知」之外,還稱頌他「才識練達,器宇宏深」。在他60生辰之日,唐山礦區48個村莊的士紳民眾給他送了一把「萬民傘」,這是封建時代地方民眾對仁慈的官員表達敬意的一種方式。但唐廷樞的身份並不是官員,由此可見他所管理的開平礦務局對地方民生的澤被是很深的,而他的下屬工人們對他也是很尊敬的。
他一生中創下了許多個中國第一。他主持修建了中國第一條國產鐵路;創辦了近代中國第一家水泥廠;開辦了第一家由中國人辦的保險公司;編纂了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第一部詞典和教科書;還創建了上海歷史上第一家醫院。雖然他涉及的企業和行業數量不如盛宣懷,但是他展示了一種不同的商道,也是當時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如果說盛宣懷代言的是「官」的力量,那麼唐廷樞代表的則是更純粹的「商」的力量。
唐廷樞創辦的保險招商局和「仁濟和」保險行是中國本土保險業真正意義上的起點。它們源起於輪船招商局,在外商保險公司對中國輪船實施鉗制的夾縫中產生,後來隨招商局的沒落而萎縮。
「保險」剛進入中國時,被音譯為「燕梳」(insurance),聽來頗有詩意。廣州是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前唯一開放的通商口岸。在貿易運輸的過程中,商船常常會遇到風浪、海盜,甚至戰爭的威脅,商人們迫切地需要降低風險,於是在西方已經產生了兩個世紀的現代保險業進入了中國。180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鴉片部經理達衛森(W.S.Davidson)在廣州成立了諫當保安行。這是中國境內的第一家保險機構,中國保險歷史從此開始。
鴉片戰爭之前,廣州是中國保險業的中心。當鴉片戰爭敲開了中國的國門,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上海迅速取代了廣州,成為保險業的中心。
1892年10月7日,60歲的唐廷樞在天津開平礦務局任內病故。他病故的第二天,上海最早的英文報紙《北華捷報》發表訃告和紀念文章,讚揚道:「他的一生標誌著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他的死,對外國人和對中國人一樣,都是一個持久的損失。」
中國可無李鴻章,但不可無唐廷樞。——李鴻章
(待續……)
推薦閱讀:
※淺析 | 猶太教對猶太商人影響到底有多大?
※底薪4000的券商人——那些靠天吃飯的金融農民
※中國哪裡人最會做生意
※身為奸商是怎樣一番體驗?
※經商人士宜追加投資,有利於增加金錢方面的收穫。6月財運桃花運雙豐收的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