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那些父母像小孩,孩子被迫成大人的孩子們

您好,也不知您在百忙之中是否會讀到我的信,但引導我,尋求您幫助的,毫無疑問,肯定是極其嚴重的家庭問題。對於我,它是一種潛移默化,十多年每一天,每一秒的沉澱,有些時候,我內心深處最黑暗,最真實的想,如果我的父母都死了,我會覺的無比輕鬆。不是快樂,是輕鬆,是呼的一聲把積壓很多年的東西吐出去,在吸了一口,啊,以後他們再也不會出現在我的生活里,這是多麼舒心的事情啊。如果不是我堅持不斷的自我約束和學習,不斷地剖析自我,接受自我,恐怕我會分分秒秒黑暗地想殺了他們,解決他們,這樣我就解脫了。長話短訴,我的情況也該跟你交代一下。我並不是在父母離異,父母虐待的家庭中成長。但是,我的家庭確實純在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無愛。他們年輕時通過介紹的方式相識,一個農民的兒子,一個工人的女兒。政治條件良好的情況下,門當戶對的對著紅寶書就宣讀了效忠毛主席的誓言。在一床新被單和2雙新膠鞋的的物質基礎上,就這樣盲目的婚了。 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愛情,因為愛情本身就是一種互相的包容。但起碼,兩個陌生男女是有最基礎,最原始的激情。1年後,姐姐出生了。姐姐從小體弱多病,又是女孩,在男尊女卑,傳宗接代留跟苗的土地思想下。他們要了2胎,也就是我。可惜老天爺沒有給我苗苗,也就是說,我一出生,就背負了兩個人各種的埋怨而長大。 他說,又是女孩,沒有奮鬥的目標了。她說,就是因為你,你爸窩囊了一輩子。 當然,今天的我可以輕而易舉的分辨出,兩個人的軟弱,無能,都是沒有辦法抵抗生活虛無的傢伙,而把這些所有的不如意,都推脫到一個孩子的身上。是,心靈捕手裡,有一句話,不是你的錯,不是你的錯。 我也好想哭,我也知道,可是,我承擔,我經歷,我內心卻總有一塊自留地是黑的伸手不見五指。舉兩個例子吧:1、高考的時候,父親遭遇工作的失敗,被處分待業。他把所有的不滿,屈辱,憤恨都劃成一瓶又一瓶烈性白酒,沒有能力與外對抗。就通通撒了酒瘋,潑向家裡。但那時我在外地讀書,好在他僅存的一點理智就是不告訴孩子。但是我也沒有逃脫,因為母親大人的不能承受,於是,所以家裡的動態我都在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抱怨中聆聽的清清楚楚。我承受著,勸說著,也在內心生著恨的根。2、大二,家裡好一點了。但是我的母親大人終於發現,她虛脫的婚姻和靈魂終於有一個可以出氣的孔了,於是,上到抱怨我父親大人的臭腳,抽煙,喝酒,下到上菜場買菜熊來一顆蔥,我都知道的事無巨細。她從來沒有問過,想過,我只是個孩子,我也得去消化他們是我父母的恥辱。 是的,恥辱,我一直認為他們是恥辱的,我也非常,非常的恥辱。我一直在背負他們的東西。大三那年,我回家,躺在沙發床上。10點半,父母躺在大床上,要做愛,母親阻攔,說孩子回來了。父親生氣吼道:這是我的家,她算什麼東西。於是在我的哭泣和母親的哭泣聲中,完成了他們的性交。這件事留給我的印象就想用刀刻在我心上,我一輩子都不會忘。我恨父親,恨他的自私,軟弱,不把我當個人看,而只是個物件。我也恨我母親,她從來也是把我當個物件看,我做了她長達10年的垃圾桶,剛開始,我可憐她,角色對換,一直保護她,呵護她,極力滿足她的慾望。 可是後來,我終於承受不了,去跟她辯駁,跟她爭吵。而她的反映也是相當的激烈,是的,她錯了,她錯在不了解我,不應該告訴我她的痛苦。 至始至終,她從來都是高高在上的站在自我的角度上,去憐憫自己。而我,只是個物件,一個垃圾桶,或是一個比拼虛榮的東西。是的,我的母親大人在我工作後,不停的攀比,炫耀,家裡有個表妹去高級酒店做了小姐,結識了不少50歲以上的乾爹。當然,也有了錢,有了車。她就不停的打電話,羨慕妒忌恨吧,總之,在金錢和權勢的魔力下,我這個辛辛苦苦,賺乾淨錢的女兒無能到極點。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我不會跟您抱怨,我多麼的慘,我多麼的虐,總之,通過以上幾個案例,您應該了解我對原生家庭的這種恨,真是冰凍非一日之寒。 我自己之前也虐過,也不停的委屈自己,滿足他們,說實話,真是拼了老命滿足他們。無非是想得到一點愛,很傻吧,很苦逼吧。 是的,這就是父母錯位家庭中的親子關係。當我認知了這一點時,我也努力的去控制自己,宣洩自己。首先,我不再去做我母親大人的垃圾桶,不再去滿足她的慾望而生。可是,我發現,我並不滿足。剛開始,我感覺好一點,覺的人生啊,真是輕鬆了。但他們的不能適應,不能承受,因為十年二十年的把你當物件使,習慣是最可怕的,我一逆襲了,他們就如高高在上的貴族老爺,痛罵你的不孝和白養。拿著孝的名義去逼我,不停的給我打電話,哭,罵,這都是我母親對我乾的事。 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每次一聽到電話鈴聲就哆嗦,緊張,發怒。因為距離太遠,我躲得遠遠的,就是為了逃避他們。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我很想殺了他們。我無時無刻不在心裡這樣想,想他們死了,我就解脫了。我就清凈了。還有就是,這麼多年,他們對我的這種態度,是一種非常深的虧欠,我一直承擔,到我不能承擔的時候,我除了隔斷這種關係之外,我還想討回來。這樣,我的心才能平靜。我該如何對待我的家庭,如何對待這種關係,如何約束我的內心,真的希望您能看到,告訴我。————————希望給我寫信的你,僅僅通過傾訴就能感覺好一些————————昨天接到一個女朋友H的傾訴電話,她和男友分手,她的母親知道後反覆勸她複合,勸說無效後就跑去女孩的好朋友家裡哭訴,說她的不孝,說她們家種種問題。H都要被自己的母親搞崩潰了。這樣的事情對她造成很大的傷害,但是這並不是唯一一次的傷害。她母親曾經不停地逼迫她去相親,甚至要求她嫁給一個大她近二十歲的男人,說這樣的男人可以給你買房買車,讓你衣食無憂,可是H根本就不喜歡這個男人。她母親為了把她弄去美國,強迫她簽一個假的財產證明,說去美國洗盤子兩年回來就可以買房了,比在中國當白領強。這些事情都在H的抗爭下流產了,但是抗爭的過程對她來說太痛苦了,她覺得自己的母親跟要賣自己的人沒區別。H和自己的母親住在租來的兩室一廳的房子里,工作近7年的她,賺的錢也不少,但是自己手上卻一分錢都沒有,所有錢都給母親。不給,她母親就哭鬧,罵她不孝,但是給了,她的母親不是因為盲目而貪婪被人騙了錢,就是拿去搞沒譜的投資,最後失敗。曾經H為了和母親分開住,出去找過房子,她母親就寫遺書,鬧自殺。母親把買房,成為有錢人的夢想全部寄托在女兒身上,逼迫女兒努力賺錢,動不動就「使性子」,對她進行辱罵和人身攻擊,說她沒用、無能,一無是處,嫁不出去,各種難聽的話都有。H曾在新加坡留學一年,英文流利,身材修長,長相中上,又喜歡看書,工作能力出色,追她的人其實一直都不少,但她的母親一次次地打壓她,否定她。她說,無論她做什麼,她的母親都打擊她、否定她,她的自尊和信心總是一次又一次在廢墟中重建起來,一次又一次被母親撕碎,她覺得如果沒有母親,她的生活會幸福很多……父親和母親這樣的辭彙給人偉大的感覺,為人父母的應該是孩子生活里第一個照料者,是孩子的老師和榜樣,是孩子習慣和性格養成的搖籃,他們應該像雨傘一樣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外界的傷害,但是諷刺的是,他們卻往往是第一個傷害孩子的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組建家庭,為人父母。做一位好父母是需要花費時間,努力學習的,並非天然就是好父母。家庭很多時候是幼小孩子無法逃脫的痛苦深淵。這一點,我們整個社會都缺乏認識。 在以上兩個故事中,不難看出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顛倒了,父母成了任意妄為,無理取鬧,隨心所欲,愛發脾氣的「小孩」,而孩子成了照料父母生活,滿足父母各種願望,自制力強大,不斷自我犧牲的「父母」。顛倒的親子關係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具體的形式也有很多,有的很明顯,有的很隱秘。我在這裡只談三種:一種是父母忍不住對孩子宣洩自己的情緒,如憤怒、沮喪、絕望等,對孩子進行辱罵、人身攻擊,語言暴力以及身體虐待;另一種是不停地向孩子傾訴自己的生活上的苦惱,比如工作上的問題,夫妻關係上的問題等,讓孩子去承受父母負面的情緒;還有一種則是通過各種恐嚇,自殘的手段,如哭鬧、絕食、自殺,讓孩子滿足自己的願望(我只談三種不是因為我不想多談,而是因為我沒有能力多談,只能根據現有的知識和經驗談這些)。第一種和第三種是很明顯的。舉個很常見的例子說明。5歲孩子和父母逛街,孩子想吃冰激凌,但是父母沒帶錢。孩子就向父母發脾氣,爸爸去抱孩子,孩子就用拳頭打爸爸,然後坐在地上打滾,哭鬧,大喊:我要吃冰激凌,我要冰激凌。父母一直要求他起來,他說:你們不給我買冰激凌,我就不起來。父母不為所動,他採用了更激烈的方法,看到路邊有根電線杆,他跑過去抱住電線杆說:你們不給我買,我就撞死好了!這個例子中誰是大人,誰是小孩一眼明了。在親子關係中,有不少父母就是像上面的孩子一樣,向自己的孩子亂髮脾氣,甚至威脅恐嚇。我有個朋友的媽媽,因為女兒出差回來沒有給她帶禮物就躺在床上生氣,不吃飯,鬧絕食。女兒做好雞湯端到床前,她母親也一把打翻,最後她買了個1000塊的包包送給她媽媽,她媽媽才高興起床。像哄孩子一樣哄父母開心,應該是不少子女都有的體會。第二種比較不易看出來。在心理學上講,孩子都是愛父母的,他們天然地樂於幫助父母,喜歡化解父母的苦惱,但是如果他們太小,或者自身能力不足,當父母不停地向孩子傾倒情緒垃圾時,孩子做不了任何事情,只能被父母的苦惱所折磨。就像來信中的這位女孩,她的母親不停地向傾倒生活中的苦惱,夫妻間的矛盾,她根本無力消化,不停地背負著這些垃圾,被壓得喘不過氣。我想重點談談語言暴力。父母對孩子的人身攻擊和辱罵對孩子心靈的傷害是十分巨大了。來信中的「想殺父母」小姐(為了方便表述,以下成為A小姐)之所以對父母有如此深的怨恨與之密切相關。因為語言不僅僅只是聲音、聲調、字詞句的組合,也不單單是一種溝通工具,背後代表的是說話者的態度、價值觀以及文化體系。語言決定了我們與他人之間關係的親疏好壞。嬰幼兒以及他們的父母的語言里總是會有許多簡單的疊詞,溫柔、可愛、充滿童真、童趣和好奇。而那些熱戀時期的戀人們,說的語言則是常常充滿愛與甜蜜以及行衝動的激情。語言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一句批判的話會使得關係斷裂,一句肯定的話使得關係變得親密,也許還能創造奇蹟呢。語言既可以傷害和毀滅一個人,也可以激勵、拯救甚至造就一個人。多年前,在美國南部的鄉下,一個周末的晚上,一位母親精心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準備叫兒子吃飯。這時,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小男孩沒有聽媽媽的招呼,而是跑到外面瘋玩起來,在雨地里打滾、嬉鬧,剛穿上的新衣轉眼間就沾滿了泥巴。他邊跳邊開心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要跳到月球上去。」媽媽並沒有指責他,只說了淡淡地說了句:「好啊,只是你別忘了從月球上跳回來,回家吃晚飯!」後來,這個男孩長大了,他真的上了月球。他就是阿姆斯特朗——第一個登陸月球的美國人。所以,當阿姆斯特朗從月球返回地球的那一刻,記者採訪他:「此時此刻你最想說的話是什麼?」阿姆斯特朗回答說:「我想對媽媽說,我從月球上回來了,我想回家吃晚飯!」阿姆斯特朗兒時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與他有一位懂得尊重孩子,呵護孩子純真富於幻想的心的母親是分不開的。這就是語言的魔力,美好肯定的語言可以造就一個人。如果當初他的媽媽對著他大吼,用恥笑和恐嚇地方式回應他:你神經病啊,還不趕快給我回家,小心我打斷你的狗腿(這話應該是很多中國男孩童年的金句)!阿姆斯特朗還會想登月嗎?我上初中時寫的作文,常常獲得當時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的讚賞,她曾經推薦我去參加市裡的作文競賽,還獲了獎。她很鼓勵我閱讀課外書籍,即便在中考前夕,因為課外閱讀佔有了我太多時間而沒有好好學習數學,成績下降時,她也沒有嚴厲地批評我,找我談話始終帶著對我的溫柔和愛護。如果沒有當年老師的肯定,用心呵護我對寫作和閱讀的熱愛,我想我今天出不了書。A小姐和我的朋友H小姐都遭受到父母嚴重的語言暴力,那些辱罵、負面的評價傳達出的是父母對她們的鄙視、不尊重、不信任、厭棄……這些語言會不停地打擊她們的自尊心,自信心,甚至愛的能力的培養。A小姐如今每次一聽到電話鈴聲就哆嗦,緊張,發怒就是母親語言暴力的結果。電話在這裡是個非常有隱喻意義的物品,代表著她和母親的溝通方式,而A小姐面對電話的態度則說明她們之間的溝通方式是她不想要的。這些小故事印證了心理學敘事治療的理論:「語言不是反映真實,語言是創造真實。」一句好話背後蘊藏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信任和深深的愛。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肯定的話語,最大的傷害則是批判的話語,並做到躬親實踐,很多孩子會獲得幸福。所有孩子內心最深處都是希望從父母那裡獲得愛、信任與祝福的(這是如此簡單的願望但卻往往失落),這也是A小姐和H小姐在遭受如此多父母給予她們的痛苦還沒有放棄父母的原因。因為她們還愛著父母,依然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與認同,只有這樣,她們的內心才能獲得安寧、平靜。她們是正在遭受痛苦卻不放棄的靈魂,讓我非常感動又欽佩。接下來談談作為子女,該如何處理這樣親子關係錯位顛倒的問題,如何去理順這樣的關係一、反對、爭吵與抗爭豆瓣有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組員人數超過6萬,可以想像有多少人受到來自父母的傷害,當然,我並不同意「父母皆禍害」這一觀點,大多數父母都是非常優秀和偉大的。但是我比較同意他們小組的說明:「反對不是目的,而是一種積極手段,為的是個人向社會化進一步發展,達到自身素質的完善。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的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禦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這一點需要技巧,我們共同探討。」面對像小孩一樣的父母,子女千萬不能縱容,越是縱容,父母的孩子氣行為只會變本加厲,應該採用積極的對抗方式。所謂的積極對抗則是說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爭吵而爭吵,而是明確這些反對、爭吵與抗爭只是手段,目的了為了自己更幸福的生活,這些爭吵要講究方法和技巧。首先,子女要明白一點,爭吵不是壞事。我們中國人受到「以和為貴」的思想毒害很深,非常懼怕親密關係或者家庭內部的爭吵,實際上爭吵的作用巨大。在親密關係中,無論親子關係,還是伴侶關係,爭吵其實是表達個人意見,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之一。如果個人的意願沒有表達,負面情緒沒有得到宣洩和處理,很多東西就壓抑著,表面和氣,實質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冷漠和疏離。吵架不能修復關係,但是它是一種態度,是雙方想修復關係的一種嘗試。可以這樣理解:我對你和我們的關係都絕望了,還和你吵個屁啊,趕緊分開得了,畢竟吵架是很費體力和腦力的一件事。所以,吵架比打架、戰爭好,吵架比老死不相往來好。其次,吵架要有技巧,掌握平衡的藝術。許多戀人都是經由大大小小的吵架,來了解和理解對方和他們彼此的關係,最後走向成熟和穩定,但前提是他們的吵架不是以分手為目的的,他們的吵架是建設性的吵架,他們的關係能夠在吵架的衝突中存活下去。所以面對像小孩一樣的父母,對子女提出各種非理性的要求時,子女和父母吵架要控制好衝突的規模和強度,有的時候吵吵就差不多了,見好就收。不要付諸行動去殺人、逃跑、或者斷絕親子關係,能夠抱著建設性的想法,在吵架中解決一些問題就再好不過了。我身邊有個比較成功的案例,這位女友通過不斷的積極反對、爭吵與抗爭理順了與父母顛倒的親子關係。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她與母親一起生活,父親沒有給過一分撫養費。她十一二歲就離家獨自求學,因為個人的努力,研究所畢業後找到很不錯的工作,工作上也很出色。開始工作後,她每個月都寄錢給媽媽,面對母親她有求必應的,帶媽媽去買旅行、購物、住好的酒店,甚至在老家給媽媽買了房。但自己在大城市生活卻很節儉和辛苦。後來,她決定改變,不每個月都給媽媽錢,留一些給自己,改善生活品質,用錢去學習一些課程,對自己好一點。但是她的媽媽指責她自私,不孝,各種難聽的話。她不停與母親爭吵、抗爭,說自己生活的艱難和努力,說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和願景。後來,她的母親又開始逼迫她不停去相親,找男人結婚,兩個人還是繼續爭吵。兩母女也曾傷心流淚,也曾失聲痛哭,但是因為愛和彼此在乎,最後她的母親對她說:你要對自己好,想要什麼就買什麼。只要你開心幸福就好,媽媽不強迫你了,你喜歡怎樣生活就怎樣生活。後來沒有養育過她的父親向她要錢,罵她,她抗爭:你有什麼資格向我要錢,你很早就離開我了,你養育過我嗎,我需要父親的時候你在身邊嗎?如果這些你都做到,我一定會孝順你的。從此,她的父親再也沒有向她要過錢。二、沒有敵意的堅決「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這是精神分析理論家科胡特所說的。我理解的意思是我拒絕你時,我的態度很堅決並不含敵意。我愛你時是無條件的,不會誘惑你來我滿足我自己的需求。科胡特說:在孩子的經驗里,創傷與恰到好處的挫折只是程度上的差別。這個不同點在於一個母親嚴厲地喊「不!」,而另一個則是溫柔地說「不」。或者說這個不同點在於一個是令人恐懼的禁止,另一個是具有教育意義的經歷。這個不同點也如一個父親對孩子的大吵大鬧還以敵對的暴怒,而另一個父親抱住孩子並安撫他——堅定卻沒有攻擊性,充滿愛意卻不誘惑。這個不同點還在於一個是不妥協的禁止,只強調孩子不能要什麼或不許做什麼;而另一個是對被禁止的事物和活動提供可以接受的替代品。面對像小孩一樣的父母,子女要做到「沒有敵意的堅決「。用前面孩子要買冰激凌但父母沒帶錢的例子來解釋。面對小孩滿地打滾耍無賴時,沒有敵意的父母,就會阻止他,阻止不了,就會在旁邊看著孩子,繼續讓孩子哭鬧,等著小孩結束,而不屈服小孩的壓力。父母雖然始終態度溫柔但明確又堅定。這就是沒有敵意的禁止。有敵意的父母會暴怒地毆打小孩,利用暴力手段讓孩子停止或者撤銷他的要求,這就是有敵意的禁止。這裡面,有兩點很重要。一個是,清晰的界限,「我們是不會給你買,因為沒帶錢」;還有一個是,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去堅守界限。「我們雖然拒絕你,但是我們還是愛你的,不會以攻擊去憤怒回應你的任性」。在顛倒的親子關係中,面對孩子氣的父母,子女如果能給父母一條清晰的界限,你什麼能要求我,什麼不能要求我,哪些我能夠滿足你,哪些我不能夠滿足你,並且努力去守衛住這條界限,面對父母胡攪蠻纏,意欲破壞這條界限時,態度是成熟、溫和並堅定不移的,那麼父母所有的作、撒潑、任性、孩子氣都像打在一團始終不會改變位置的棉花上,也不會對雙方的關係造成巨大的傷害。A小姐和H小姐在拒絕父母的要求時沒有做到這一點,讓孩子氣的父母一再打破她們的底線,於是一而再再二三地敗退下來,讓她們自己的生活痛苦不堪。但是要做到「沒有敵意的堅決」並不容易,需要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和樹立起明確的界限,也要抵抗得了壓力和痛苦。三、決裂也是一種選擇面對孩子化的父母的長期的折磨與騷擾,與父母徹底決裂,斷絕關係,老死不相往來這是子女最後的選擇。「抗爭」與「沒有敵意的堅決」的應用其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父母還是愛孩子的,他們的內心深處還是關心並希望孩子快樂和幸福的,他們在乎與孩子的關係。有的會說,這不是廢話嗎?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武志紅說這是天下無數謊言中的NO.1。這裡我省略成千上萬個父母殘暴虐待孩子的案例。那些對孩子進行殘酷的身體和心靈虐待的父母並不愛自己的孩子,他們心中沒有對孩子的愛,只有人性中最可怕的惡毒。他們覺得孩子只是供自己發泄怒火的工具,他們認定只要生了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屬於自己的,就必須一生都要為了自己的需求服務。面對這樣的父母,孩子不要妄想改變父母,感化父母,而是應該選擇與之決裂,要想不被這樣的父母傷害,離開他們才是明智之舉。四、重新解構過去的傷痛,為了更好的自己而選擇原諒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發生改變,我們對過去的解讀也會隨著一個人的成長而改變。我是出生在農村的女孩,我母親不喜歡幹家務,而我從小被教育成「聽話懂事」的孩子,所以寒暑假或者周末從寄宿學校回家,我都主動幫母親做許多家務,諸如做飯、煮菜、洗衣、打掃、餵養家禽等。儘管是自己主動的選擇,但是多年來,我的心中一直對母親有怨言:其他孩子放學回家後都不用幹活,為什麼只有我要干這麼多活。後來,我也漸漸地知道,我主動幹活的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我是為了獲得父母更多的讚賞,更多的愛和關注。而且我的心中也隱藏著恐懼:如果我不幹活,我的父母就不再愛我了,也不會讓我繼續讀書。後來,我考上外地的大學,參加工作,常忘記給我的母親打電話,與她電話聊天時我往往心不在焉,接到她的電話也常常讓我心煩。直到如今,我才重新解讀自己的過去,開始理解她。她與我父親白手起家,養育了一雙兒女,供我上大學,她為我付出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我也看到:一方面,從小到大,幫忙父母幹家務活是我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家長並沒有逼迫我,而我期望依靠多幹家務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與愛也是我自己的一廂情願,並沒有與父母溝通過,可以說這是一種自戀幻覺。另一方面,因為從小幹家務活的磨練,我受益匪淺,這讓我成為更獨立,生活能力更強的人。而且我對母親的埋怨中有偏見也有少不更事的自私,對她的愛中既缺乏感恩也缺乏理解。電影《無暇心靈的永恆陽光》也講了一個與記憶有關的事情。約爾和克萊門汀是一對普通情侶,兩個人的日子既有甜蜜也有爭吵。衝動的克萊門汀受不了二人交往中爭吵的痛苦,到「忘情診所」,把關於約爾的記憶刪除得一乾二淨。約爾無法原諒克萊門汀的任性,也無法忍受失去她的痛苦,所以他也到了「忘情診所」,消除關於克萊門汀的記憶。隨著記憶清除程序開始啟動,約爾在自己的記憶中遊走,他發現和克萊斯汀一起度過的那些時光,無論是痛苦還是甜蜜,都彌足珍貴,他並不想忘記這個自己深愛的女人。於是他開始挽救自己的記憶,在「意識」中拉著女孩四處躲藏潛逃,企圖保留這一份不完美但美好的記憶。記憶是流動的,可以不斷重新被認識和解讀。你怎麼解讀你的記憶和過去,將對你的現在和未來的生活有重要的影響。給我寫信來的A小姐,一次次在廢墟中建立起自尊和信心的H小姐,你們經受了這麼多磨難卻依然活得精彩,依然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你們是如何做到的?是什麼阻止你們去拋棄和殺害父母?我真的好佩服你們,你們讓我看到一個個特別勇敢、堅強、獨立、充滿韌性的女性,迸發出生命的激情,綻放出奪目的存在光彩。我相信你們以後如果有孩子,他們一定會過得幸福和快樂,因為他們有一位特別了不起的媽媽。你們的父母既讓你們遭受痛苦,也造就了現在如此強大的你們。H小姐在電話里說,我媽這樣打擊我,我居然還能活下去,也真是奇蹟。尼采說:凡不能毀滅我的,將使我更強大。托利說:受苦會驅使人往內心深處走。這不是自我麻痹,也不是犬儒主義,而是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重新解讀自己的傷痛,給自己的傷痛一份祝福,給過去的自己一個擁抱。過去的傷痛已經過去了,希望A小姐你能放下心中的仇恨和想殺死父母的心魔,唯有放下和原諒才有出路,執念卻只會傷害自己和自己身邊最愛最在乎的人。也許能不能被你原諒,他/她並不在乎,但是你原不原諒一個人對你卻很重要,原諒了你才能走進未來,靠近幸福。放下和原諒不是為了他人,而是為了更好的自己和生活。最大的愛,原是原諒和放生,而不是苦執與仇恨。慈悲就是愛,原諒就是愛,慈悲、原諒與愛才可以讓生命得到救贖。只有懂得接受與放下,做到原諒和放生,內心才能獲得真正的療愈,最終學會愛與被愛。祝你幸福,願正在受苦,但不放棄的靈魂看見光芒。(文/meiya)
推薦閱讀:

當你在追一個女孩子時,聊些這些話...
自己孩子的相貌特別出眾是種怎樣的體驗?
寫給孩子的《易經》入門書--《三字易經》
心理學小事件之厭學的孩子
哪一刻你覺得你傷了孩子的心?

TAG:孩子 | 父母 | 大人 | 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