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沒有規則意識 後果可想而知!

對於孩子來說培養規則意識尤為重要,小到班級制度,大到社會法規,如果孩子從小沒有規則意識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可想而知。規則是對人的自我約束,是促進孩子進步的基礎。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呢?

孩子自發有沒有規則意識?

所有的規則意識,其實都是在和社會的交流中才產生。如果把一個人放到荒郊野外,和動物混在一起,也會產生規則意識,這個規則意識一定是由一個群體給的。正是因為規則意識來源於群體,所以我們說有規則意識,是在增強群體生存能力。

最沒有規則意識的例子,比如犯法,結果就是連命都沒有了;稍微輕一點的,比如亂扔紙屑等沒有公德心的舉動,後果就是被別人鄙視。在上個時代被鄙視沒什麼,但在這個時代就不一樣,轉發一個沒有公德心的視頻就會被大家人肉,沒有規矩的生存成本大大提高。

有人說小孩子就是沒有規矩,我個人不同意這個觀點。我們從來不會說因為你小所i以可以怎麼怎麼樣,沒有這樣的理由,這件事情是孩子生存能力的體現。

為什麼要守規矩?為什麼要有規則意識?本質上是讓我們活的更好,這是一個社會學上很重要的問題。

我們是怎麼服從規則的?

其實一大半的家長認為自己是自覺意識到應該遵守規則,那麼這會產生一個什麼問題?假設有一個孩子在直播的時候把衣服脫了,我們會說這個孩子怎麼不自覺。當我們家長認為我們守規矩是全憑個人的覺悟時候,我們是不理解一個孩子為什麼不守規矩的。

其實一個孩子,尤其是小一點的,你跟他說一句話很容易讓他崩的,他怎麼知道「這樣的」孩子是什麼孩子?所以家長會認為自覺意識到遵守規則,其實小時候被引導的緣故,而現在卻不記得了。

我舉一個十年來社會上的一個變化,就是坐電梯的問題。十年前沒有坐電梯是靠左走還是靠右走這樣的問題的,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坐電梯會自覺站在右側。那麼這件事是怎麼從無人遵守到有人遵守的?

大概是這麼一個步驟,首先對這件事的引導是CCTV級的,從中央台開始大家就不斷的引導這件事,很多文章都會拿坐電梯這件事來作為比較我國和他國文明程度的例子。這就是引導,可能是別人告訴你,也可能是輿論。

那麼有引導之後就會遵守嗎?並不會。所以一定會有第二個過程,叫懲罰。有人說沒見過罰過錢?大家仔細想就會想到,人們看一個人不遵守電梯規則的眼神就是懲罰。引導規則一定會對應著物質或精神的懲罰存在。也就是你破壞規則就讓你不爽,這種不爽不一定是強制性的懲罰,就是讓你感到不爽。

有人會說不爽就不爽,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注意自己形象的人佔大多數。所以說先引導出一部分人遵守,這種有形或無形的懲罰之後再引導一部分人遵守。

有了懲罰,必然會有激勵。什麼是激勵?同樣在一個行為上,當你用異樣的眼神看不遵守規則的人時,內心會有一種優越感,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文明人。其實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激勵,但這種激勵不會長久,並不會每次都產生這種激勵,所以最後會變成一種氛圍。

當一個不守規矩的人站在電梯左邊的時候他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奇怪,好像就她不知道這個規矩,事實也是如此。當變成一中氛圍的時候,我們甚至不會考慮「為什麼坐電梯站在右邊合理」這樣的問題,而是變成了一種習慣,一個自然的行為。當我們的規則上升到這樣的一個層次的時候,遵守它不會讓你不舒服。

指導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引導:以身作則

樹立孩子規則意識的第一步就是引導。很多人認為孩子小,不懂規矩,長大了自然就守規矩了,這個理由是不成立的。

當我們看到社會上很多反面案例的時候,都可以從他小時候找到端倪。反過來說,一個孩子小時候的表現,就可以決定他長大之後的本性。任何孩子的規則意識都是被引導出來的,這個引導可能是家庭的引導,也可能是社會的引導。所以說孩子交友要慎重,在交友不慎的時候,他的規則意識會被引導和歪曲。

當我們在引導的時候,一定要以身作則。具體來說,在家庭裡面建立一個規則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針對整個家庭來建立規則,而不是針對孩子建立規則。其實這一點也是我個人在家裡經常被教育的。你自己要求孩子做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包括很多家長討論孩子愛不愛讀古文讀詩的時候,我就發現一個問題,我自己在家裡讀書的時間是非常少的,這樣的一種行為是很難引導孩子在家讀書的。

對於每個家長來說,我們要求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給孩子報個班下個資料弄個習題集,對於這些行為,做為家長反過來想想能不能以身作則的來做到,這一點很關鍵。所以說引導這個環節很簡單,以身作則四個字,能夠做的程度也是四個字,大致不差。

懲罰與激勵:規則明確,力度一般,執行到位,賞罰並重

一個家庭沒有大問題,但是不見得沒有小問題,所以懲罰和激勵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家長對懲罰這個事情是不敢的,但其實懲罰與激勵這件事不僅要做,而且要放到明面上。我不認為懲罰孩子就是錯的,不懲罰孩子就是對的。面對懲罰,給大家的建議是四句話:

規則明確,也就說任何事情都要說在前面。這裡面有兩個提醒:

第一個叫法不溯既往,就是你的任何一個規則都只能向後使用,不能向前使用。

比如昨天因該做的沒有做你就要懲罰孩子,這是不可以的,因為這會使規則的公信力變為零,因為規則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為了避免懲罰讓他遵守規則。

第二個叫能夠區分故意說謊和隱瞞之間的區別。

因為孩子很聰明,會想辦法隱瞞一部分東西。我不說假話,但是我不說。一般來說我們認為說假話比不說真話是要嚴重的,兩者的懲罰等級是不一樣的。

力度一般。家庭不是亂世,懲罰力度頂多到一般,不要特別重的刑罰。比如讓孩子安靜5分鐘,罰站3分鐘。這樣的懲罰不重且能讓孩子安靜下來。

執行到位。這個特別重要,要知道這些懲罰行為其實就是規則意識的傳輸,執行上出問題,規則意識怎麼都會建立不起來。

賞罰並重。除了有罰,還要有賞。做的好了可以去獎賞,做的不好就懲罰。這方面可以參考一下遊戲,在家裡可以製作卡片作為積分,做什麼事可以獲得積分,做了什麼需要扣除積分,相當於在遊戲中就把規則意識培養起來。懲罰和激勵一定不是一次有效的,所以大家這個時候一定要耐心,可能需要數個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氛圍:家庭、學校、周邊

千萬不要針對孩子做一個規則,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被針對的時候是非常慘的。首先要關注家庭的環境,其次關注學校的環境,而且要適當關注周邊的環境。所謂的孟母三遷講的就是這個故事,但是對於現在的大部分家長來說是沒有這個條件的。這三個環境中要穩固好家庭環境,儘可能的關注到學校環境,周邊的環境只需要注意一點即可。

就拿學校環境來說,比如班主任經常亂賞亂罰,毫無章法可言,這對孩子的規則意識培養是不利的,實際上大部分的學校其實還是不錯的。當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最重要注意的還是家庭里的氛圍。

最後給大家幾點提醒

1.規則不能針對某個人,而是針對群體:最好的規則是針對家庭的規則,而不是針對孩子個體的規則。

2.懲罰和獎勵與遵守規則的價值匹配:家庭里特別重視什麼樣的價值,在於是否容易讓孩子在社會中更好的生存;規則的目的不在於懲罰一個人,而在於讓他去遵守;通過規則來講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3.氛圍背後是家庭文化:不要刻意去營造一個氛圍,而是要有一個文化,因為孩子可以感受到。

4.不妨定個契約,遵守契約精神:白紙黑字,不要發誓和檢討,約定一些行為,提升影響力。

父母要為孩子設立自家的規矩

1.家庭規矩:家規不要長,兩三條即可。

2.學校規範:尊敬老師,遵守課堂紀律。

3.社會規範:公共場合規範,道德原則。

Children see,children do

所有的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事實就是如此。孩子的所有問題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影子,你對孩子的要求不會變低,你對他的寬容以及教育的耐心會不斷地提升。

推薦閱讀:

漢字筆順規則表
實戰K交易基本規則一:只持有正確的倉位
免簽之後的「潛規則」,出境游不機靈你就慘了...
你懂男女情愛潛規則嗎?
【情場潛規則】這就是男人,請你不要太介意!

TAG:孩子 | 意識 | 規則 | 沒有 | 後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