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視線】論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

引子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是兒童成長為社會人必須面臨的眾多規則適應中最初的適應,規則是保證幼兒愉快生活、交往、學習的前提。有句話說得好: 「播下行為,收穫習慣,播下習慣,收穫性格」。深刻地闡明了規則意識的培養不僅是幼兒現有學習、生活得以有序開展的保證,更是將來成為社會人的必備基礎。儘管關於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似乎是老生常談,但是不難看出,提及幼兒良好性格的發展,行為習慣的培養無疑是我們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本文圍繞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將探討以下幾個相關的問題:

一、培養幼兒規則意識

的重要意義

兒童社會化是兒童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逐漸獨立地掌握社會規範,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妥善自治,從而客觀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每一個社會成員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必須學會掌握和遵守一些社會規範,如:道德、習俗、紀律、法律等,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被社會所接納。因此,從小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發展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社會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培養幼兒規則意識有利於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你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會使你受益終生。我們都知道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孩子的自身是很有好處的,但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人並不是單純地受理性支配,還要受自己思維和行為慣性的制約。首先要認識養成的良好習慣的意義。清楚了一旦養成這個習慣後,對你將意味著什麼,這樣會激起你欲養成該習慣的強烈的願望。

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提高幼兒綜合素質的一條有效途徑。調查表明,人們日常活動的90%源自習慣和慣性,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活動都只是一種習慣而已,如睡覺、洗漱、穿衣、吃飯、學習、工作等,一天中上演著幾百種習慣。然而,習慣並不僅僅是日常慣例那麼簡單,它的影響十分深遠。如果不加控制,習慣將影響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思維是由顯意識和潛意識兩個相互獨立的部分構成。顯意識便是知覺和思維,它負責思考、推理、計算、計劃或設定目標;潛意識則是各種事物的倉庫,過去的經歷、經驗便在此存放,記憶、情感、信仰、價值觀、日常習慣便構成了潛意識,習慣深深根植於我們的潛意識中,這就是為什麼習慣的力量如此之大、如此難改的本質原因。習慣實際上不僅僅影響人們的個人生活,還引導著整個社會結構、人的心理機制的改變,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日常行為習慣結構良好。

(二)培養幼兒規則意識有利於提高幼兒的獨立性

獨立性就是指人不依賴外力,不受外界束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人如果不能獨立,那麼,他就會失去在社會上生存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會導致個性、行為的孤僻、怪異。幼兒的獨立性對於幼兒個體社會化具有重要意義。獨立性強的幼兒,適應能力強,因而對於環境中出現的各種新事物、新關係、新變化不但能夠保持穩定的情緒,而且能夠表現出主動、積極地探索傾向,適應新環境和認識新事物。獨立性強的孩子常常表現為:做事有明確的目的,並能按照目的去行動,不指望別人幫助,不屈服於別人的強迫,不受別人的暗示,不從事違反目標的活動,能主動地做事,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善於思考、發問,有強烈的好奇心、自信心、進取心以及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從小培養獨立性,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並能為他們今後適應社會生活,在事業上不斷開拓進取、獲得成功打下基礎。

而規則教育則能夠幫助幼兒了解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有助於提高幼兒的獨立性。在正確的規則意識引導下,幼兒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進行有目的的、有意義的活動。如:每天的飯後我們會先安排一些安靜活動——看書,等全體幼兒全部吃完了,我們再組織大家散步,孩子在這種規則培養中,養成了自己處理個人飯後閱讀的能力,既避免了無聊的等待而引發的矛盾,也不影響其他人的安靜的進餐環境。

(三)培養幼兒規則意識有利於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

正所謂「好習慣,益終生」。在這個充滿合作、協作的社會,相互的謙讓、理解、寬容、信任是成為走向成功的必備素質,但這些品質是建立在對規則認識正確的基礎上的。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有助於幼兒建立積極地同伴關係。日常活動中,規則意識強的幼兒更容易與他人相處合作;反之,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的幼兒往往不受同伴歡迎。規則教育中包含了相互理解、相互協作,未來社會的許多工作都需要人們通過協作去完成,這就必須讓幼兒從小就學會與他人交往、協作。在合作學習中,有助於增強幼兒學習活動的興趣,彌補自己認知與學習的不足。老師與家長可引導孩子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學會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並處理交往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讓孩子在不斷的協調、適應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和諧地相處與協作。

(四)培養幼兒規則意識有利於促進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對自己本身的意識。在自我意識中,反映著兒童對自己在周圍環境中所處地位的理解,反映著兒童評價自己實際行動的能力和對自身內部狀態的注意。幼兒期是兒童個性開始實際形成的時期,自我意識的發展是兒童個性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獨立活動範圍擴大,認識能力提高,在教育的影響下,幼兒逐漸能把自己作為活動的主體來認識和理解,自我意識各因素(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控制)都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其中自我控制的發展最為迅速。

幼兒園裡大多以遊戲活動為主,各種遊戲活動中需要幼兒遵守各個不同的遊戲規則,在與同伴交往和參與各個活動的過程中,兒童有時必須放棄「自我中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關心理解他人的心情,他們必須學會自我控制,才能順利的進行各項遊戲活動。不難看出,規則意識強的幼兒明顯優於規則意識薄弱的幼兒。

二、培養幼兒規則意識

的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現代化的發展,經濟改革的深入,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孩子又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從他們一出生就受到家人的加倍關注與寵愛。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傾向於智力投資,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質、社會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啟蒙與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現得缺乏自制力,行為自由散漫,不願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有的孩子上課坐不住、愛插嘴、不經老師同意就離開座位;遊戲時隨意把玩具扔在地上;午睡時哼歌、玩鞋子、拉別人被子等;有的甚至無法剋制自己的不良行為,易爭執,發生攻擊性行為等。在對孩子諸如此類的行為作為了大量的觀察、調查與了解後,我發現大多數孩子存在這樣幾種情況:

(一)部分孩子規則意識比較淡漠

這類孩子頭腦中沒建立起規則意識,或是規則意識淡漠,他們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行為多源於情緒或興趣衝動,不考慮行為後果,想法很天真。比如:我們在組織幼兒進行集體遊戲《倫敦橋》時,個別幾個幼兒對一旁的羊角球很感興趣,就立刻轉身去拿羊角球玩。可以看出,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脫離本班集體遊戲跑去玩羊角球的行為是錯誤的,更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會給其他班級的幼兒玩耍帶來影響。

(二)有一定的規則意識,但控制能力差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幼兒階段行為的堅持性和自制力都處於發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樣控制言行,所以他們雖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卻不能做到。特別是說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時候卻怎麼也做不好,經常違規,讓老師、家長頭疼。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挑食會影響健康,可他吃到自己不喜歡的就是不願吃。再如:一些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在向老師承認錯誤時都會說:「打人不對,我以後不打了!」可是沒多久出現了矛盾,照樣揮出小拳頭。

(三)逆反心理影響幼兒的規則意識形成

現在的孩子自主性越來越強,逆反心理也越來越嚴重。他們不大願意接受成人的指導和意見,常要求自己做主,決定行為。有時當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後,有的孩子會故意做得與要求相反,並以此為樂。

(四)不同性格氣質幼兒遵守規則能力不同

此外,由於孩子在氣質、性格、性別等方面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表現:文靜一點、內向一點的孩子遵守規則的能力強一些;活潑好動、外向的孩子違規現象就多一些;男孩子違規的比例略高於女孩子。

(五)家長教育的誤區影響幼兒規則意識形成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真正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應該是孩子的父母。孩子從一出生就在規則中成長,如:按時吃飯、睡覺、娛樂。但是,由於只有一個孩子,家長會對他們百般寵愛,萬般遷就,孩子成了家庭權力的主宰者,他左右著父母、爺爺、奶奶們的意志。天長日久,就像俗話說的:父母能幹,兒女嬌痴。孩子失去了學習和參與的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就該由家長做,漸漸產生了依賴性。致使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離開家長就吃不好、穿不好,這都是早期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結果。「六合一」綜合症逐漸降低了對幼兒規則的要求,萬事都以「孩子還小」為借口,正是這些逐步地使孩子的規則意識淡化。

(六)教師的教育方法不當影響遵守規則的自覺性

在以往的教育中,老師在一日活動中設立的一些日常生活、活動規則,主觀性、強制性成分相對比較大,常常以規則的利他性來裁判幼兒行為,而忽略了讓幼兒自己去體驗規則的公正和互惠,使幼兒以為規則總是利於別人的,於是他最終學會的總是用規則來要求別人,沒有遵守規則的自覺性,實際上,不從內在動機出發,不讓幼兒體驗到內在需要得到滿足的快樂,幼兒則會長久地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幼兒執行起來往往收效不是很好。尤其是新教師們,她們也常為此抱怨:現在的孩子家長太寵了,老師的要求一遍兩遍簡直是耳邊風,小朋友根本聽不進去。細細琢磨不難發現,傳統教育中的一些規則已嚴重滯後與時代的發展,妨礙了幼兒的正常活動和發展,難怪孩子不願服從。如在很多活動時間設立不許講話的規則,導致幼兒只好躲在廁所里講話交流,如果被老師發現還會挨批評。

三、培養幼兒規則意識

的教育原則

(一)講究持久性

幼兒園常規教育有助於孩子從小建立規則意識,養成遵守規範的習慣,長大後做個遵紀守法的文明人。同時,常規的建立是各項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保證。因此,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活動常規的培養要有持久性,不能可有可無,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大膽放手,以尊重為原則,以引導為手段,來幫助孩子遵守規則,學會自我控制。同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要講究系統化,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幼兒入園開始,就要有一個長遠的利於幼兒發展的規則教育計劃,真正意義上體現持久性!如:衛生習慣的培養,小班幼兒首先從洗手開始,隨著年齡增長,幼兒從關注自己的個人衛生逐漸過渡到小組到班級,由小我到大環境的轉變,需要老師長久的至始至終的引導、培養幼兒。

(二)靈活多樣性

一成不變的教育方法不但收效甚微,有時還會起到相反作用。因此,規則教育中十分講究方法的靈活多樣。在建立幼兒規則意識的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方法不能是一成不變的,教學的內容、形式、手段要隨著幼兒的性格、品質、心理及實際情況的進度不斷調整、改進、更新。「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中沒有萬能的、可以適用於每一個教學內容或每一個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師必須靈活地、綜合地、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不斷變化和改革。

(三)講究計劃性

計劃是開展每個活動的基本方法,是進行規則意識教育活動的首要階段。實施規則教育,要講究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幼兒年齡小,自控能力差,缺乏對規則的足夠認識,因此,可以制定一些強制性的常規反覆練習,反覆糾正,培養自我服務能力。例如:飯後必須擦嘴漱口。午休時,不能說話等。還可以利用故事、遊戲的形式反覆滲透,促進良好行為的產生和發展,如「漏嘴巴和大公雞」的故事,教育幼兒應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不挑食、不撒飯。

中、大班的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理解能力慢慢成熟。幼兒對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認識,雖還屬於「他律」階段,教師卻不能把一切要求強加於幼兒的身上,可以通過民主的方式增強幼兒的自主性,發展幼兒的自主意識,允許幼兒自己去思考規則和要求,探索規則和要求的合理性。如自由活動時,懂得與環境、同伴的協調,學會不與他人和器具相撞,知道怎樣與同伴交往,怎樣禮貌待人,上下樓梯怎麼走,喝水盥洗需要排隊等待,這些都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在活動中總結出來的,這樣既縮短了等待時間,也大大減少了孩子相互碰撞、摩擦的機會,降低了噪音。

(四)發揮統一性

家庭是幼兒重要的成長環境,它無時無刻發揮著教育潛能。教師要充分利用家園同步教育這一平台,在發展方向上同步,在發展目標上同步,在教育原則上同步,家園一致共同施教。教師可以利用每學期的家長會、半日活動、家園聯繫欄、網路及校信通等方式,與家長充分溝通,在充分尊重幼兒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與教師,幼兒與家長制定在園,在家應遵守的、科學的、合理的生活規則,學習規則、遊戲規則,並貫穿於一日生活中。將這種帶強制性的,必須遵守的規則,內化為自主的、自覺的、習慣性的良好行為,從而使幼兒在執行規則時,不斷獲得快樂體驗。

四、培養幼兒規則意識

的教育策略

(一)創設環境,讓孩子願意遵守規則

皮亞傑的相互作用論告訴我們,兒童的認知發展在其不斷地與環境相互作用中獲得的,因此,我們把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放在首位,讓幼兒在平等、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獲得教育和發展。教育不是要讓孩子自己去應付所有的一切,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減輕對大人的依賴,能適當的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從而能更好地適應家庭以外的環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時,應避免以說教為主的方法,避免簡單、粗暴、訓斥等方法,而應在了解孩子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在適合孩子的可接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具體地說是通過具體形象化,如榜樣刺激、語言暗示等幫助幼兒把規則落實到行為上,同時還應注意規則保持一致,不能隨意變換。以免孩子面對不同的規則而無所適從。

(二)大膽放手,嘗試讓孩子自定規則

新《綱要》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教育家皮亞傑也認為:幼兒階段兒童的道德和規則是他律的,這並不完全符合幼兒的現實生活。幼兒年齡小,雖不能完全擺脫成人的限制,卻可以通過民主的方式增強幼兒的自主性,發展幼兒的自主意識。因此在一日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大膽放手,以尊重為原則,以引導為手段,允許幼兒自己去思考規則和要求,探索規則和要求的合理性。

幼兒生活在班級的集體中,為了保證幼兒的生活、學習、遊戲能有序、安全,有許多需要遵守的規則,而孩子的日常規則執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階段是單純的個人運動規則階段,孩子此時按個人的意願和行為行事。所以讓孩子通過討論,自己制定各項活動的規則是非常重要的事。在出現問題後,教師引導幼兒討論,選擇解決的方法。從而制定新的規則,並用文字或符號語言記錄下來,貼在活動室相應的位置。幼兒在一種有限制但又相對自由的、有序的環境里,才能快樂、滿足。

記得有一次,我班分配到一箱新的桌面玩具,孩子們見了歡呼雀躍,一擁而上,這時我對孩子們說:「就這一箱積木,我們大家一起玩夠不夠?那我們一起想個好辦法,既能讓大家都玩到新積木,又做到不爭不搶,玩得開心」。於是孩子們自定出了很多規則:一組一組輪流玩;一天一天輪流玩,每組玩15分鐘後交換;如果在小組玩時,有爭搶現象,懲罰這組小朋友暫停一次玩新玩具的機會┅┅。因為規則是他們自己制定的,活動中他們能主動認同規則,通過相互的監督,心甘情願地遵守規則,孩子們為此玩得很開心。

還有一次課間活動我特意安排兩個小朋友玩一個皮球,要求自由組合,比比哪一組玩得最開心。活動開始了,有部分先拿到皮球的小朋友獨佔,另一個只能在旁觀望,很委屈。也有的小組在商量規則:你拍10個,我也拍10個;你一個我一個輪流拍,還有的兩個人輪流滾著玩。10分鐘過去了,回到教室我讓孩子們說說剛才的感受,評一評剛才的最佳搭檔。小朋友都覺得兩個人合作玩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如果一個人玩,把好朋友晾在旁邊,那是不好的行為,經常這樣你會失去很多朋友,有了好玩的應該商量好規則一起玩。其實,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教師只要善於引導,充分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你會發現他們的潛力無限,在許多時候他們有能力自己制定規則,且能夠自覺執行,這比教師一遍遍強調規則效果要明顯的多。

(三)利用圖標,幫助孩子遵守規則

新《綱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教師要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並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對於一些必須遵守的強制規則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常常出現行為上的偏差,這時教師不能一味的批評,可以利用直觀形象的圖標幫助孩子認識理解規則。

所謂圖標就是把一個個規則繪畫成一幅幅有趣的畫面,通過觀察、模仿、暗示等形式去刺激幼兒作出相應的反應,從而抑制不良行為的萌發,促使在不斷的操作中形成自律。如玩「娃娃家」時,可在門口貼幾對小腳丫,孩子們在進區玩時,先看一看門口的小腳丫上是否已擺上了鞋子,如果沒有了空腳丫,說明人已滿,就應自覺地去別的活動區玩了。又如:盥洗室的鏡面上用形象的「泡泡超人」來提示幼兒,排隊洗手,用肥皂洗手等。在圖書區,孩子們商討設計了一個小嘴巴上豎著一手指的畫面,意思是看書時要保持安靜,不能影響干擾別人。雖然他們設計的畫面非常幼稚,但孩子們能理解,願意去遵守,它比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規則更容易接受,因為在這裡他們就是主人。

所以,在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揚民主,要相信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利用好我們周圍的環境,讓環境開口說話,幫助孩子遵守規則。

(四)體驗後果,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體驗後果是培養孩子規則意識過程中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它能幫助孩子內化規則,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兒童在探索事物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一些破壞性行為,對於這些行為,成年人不要過多地去責備他們,只須利用他的行為所產生的自然後果來懲罰他就可以了。

因此平時在組織活動前,我都與小朋友約法三章,在確定了活動規則後,如有違反則將受到自然後果的懲罰,如玩玩具時不懂得愛惜,則連續一個星期都不能玩這個玩具;進區域活動時,如果違反規則將取消在這個區玩得資格。一天午餐後的自由活動中,小朋友自發組織「切西瓜」遊戲,亨亨也加入了遊戲的行列,一會兒,小朋友就把他開除出了遊戲,只聽怡怡氣憤地用手指著他說:「你不遵守規則,在這裡搗亂,不要你玩了。」 亨亨垂頭喪氣地來到我身邊告狀求助,我幫他分析了原因後讓他自己去懇求小朋友重新加入遊戲,再次遊戲時他學會了自我控制,體驗到遵守遊戲規則的重要。當然這個違規條例也是與幼兒一起制定共同執行的,且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目的是讓孩子逐漸學會自我約束,自我控制,更重要的是學會自我管理,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

(五)因材施教,從孩子實際出發

根據幼兒心理特點進行教育,這是幼兒教育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規律。幼兒心理特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幼兒心理發展的年齡特點,即發展的普遍性;一是不同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即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或特殊性。在規則意識教育實踐中,教育者應該根據不同幼兒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即發揚每個幼兒個性中的長處,糾正其個性中存在的不足或問題,從而促進幼兒規則意識的健康發展。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充分了解不同幼兒的個性特點,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教育。

每個孩子因其家庭教育和環境的不同,在性格心理上也有差異。教師要善於觀察、分析每個幼兒的不同,性格內向還是外向,逆反心理強弱的程度,害羞靦腆還是任性無理等等,依據幼兒不同的性格心理特點來採取不同的方法,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幫助並促進幼兒規則意識的提高。如:對於任性的幼兒,這類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規則意識,在家不聽成人的話,在幼兒園不聽老師的話。當要求不能滿足時就會通過極端行為如大哭來達到目的。在做事時,也缺乏任務意識和堅持性。由於其自我中心性的特點,在與其他兒童的交往中,往往會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因此,往往不受其他幼兒的喜愛。

對待這類幼兒,最重要的是要調整家庭教育的方式。教師要與家長密切配合,要讓家長了解孩子的特點,意識到矯正其任性行為的重要性。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必須改變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從培養幼兒的自我服我能力入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時,加強規則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

在幼兒園,教師要擔負起矯正不良行為的責任。要利用集體教育的優勢,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時,要逐步讓幼兒了解並遵守集體規則。當兒童出現任性行為時,可以採用當時忽視、過後說理相結合的方式矯正其任性行為。只要家庭和幼兒園教育相結合,就可以逐步糾正幼兒的任性行為,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

(六)減少干涉,給予孩子鍛煉機會

規則意識的培養必須從小事、從身邊、從點滴開始抓起,不能等到行為習慣形成以後再去糾正。抓孩子的規則意識養成教育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因為面對的是一個個可塑性大、模仿性強的孩子,他們的行為習慣往往會受到社會家庭的影響。因此,規則意識教育不僅僅在幼兒園實施開展,還需要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潛力,形成家園合力,才能使規則意識培養富有生命力和持久性。

在整個規則意識培養過程中,家長要一改「孩子還小」的觀念,萬事給予孩子一隻手的幫助即可,凡是不要總是代勞,當孩子有興趣的時候,就盡量減少干預,努力使自己成為孩子生活中的引導者、支持者、幫助者。如:勞動習慣的培養。生活自立是我們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的重要內容,從小就培養他自己刷牙,自己洗手、擦臉,自己洗澡,養成自己自立的生活習慣。我們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給別人添麻煩;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不做破壞別人勞動成果的事。

另外,遊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也是培養幼兒規則意識從而提高幼兒獨立性的重要途徑。成人要創造條件,讓孩子有自己玩和與小夥伴一起玩的機會。當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時,要鼓勵他們自己盆配角色和使用玩具,自己解決矛盾。必要時成人可給予指導,但要盡量少干涉。當孩子沒有夥伴時,也要讓他學會自己獨自玩,不糾纏大人。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成人也可以參加孩子的遊戲,但要注意以夥伴的身份與孩子遊戲,不要發號施令。遊戲應以孩子為主,要讓孩子成為遊戲的主人。

結束語

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總而言之,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不是在短時間內完成並見效的,它需要老師在日常工作中從熱愛孩子、尊重孩子出發,時時做有心人,點點滴滴,持之以恆,隨機滲透、日積月累才能生效。規則意識的培養不僅是幼兒現有學習、生活得以有序開展的保證,更是將來成為社會人的必備基礎。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不斷發展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會讓他們知道在今後該怎樣做,怎樣做才是有利於自己與他人,從而最快的適應新環境、新變化。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發展自我管理能力會讓孩子們終身受益。


推薦閱讀:

家長求助:幼兒園剛裝修 不敢送孩子上學
幼兒園各階段智力開發解鎖,老師家長收藏起來咯~
幼兒期間孩子玩耍合適嗎
有趣的幼兒園遊戲活動!(新幼師必須掌握)
原來寶寶們在幼兒園聊這些……

TAG:教育 | 意識 | 幼兒 | 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