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節好課的三個維度

好的課堂,僅有知識是不夠的。知識之外,還應該擁有溫度、寬度與深度。課堂三「度」中,「溫度」是基礎,「寬度」是著力點,「深度」是目標。

當下的課改實踐中,為數不少的實踐者誤讀了課堂活動中三「度」的價值差異,將本屬於基礎的課堂「溫度」,抬舉到超越於「寬度」和「深度」之上的至尊位置,過多關注於課堂「溫度」的營造,輕視了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寬度」和「深度」的有效開拓,從而導致了學習活動的膚淺化和泛問題化。

此種誤讀,體現到學科學習的目的訴求上,便是對各學科的零散知識關注過多,對缺乏思維挑戰性的偽問題或淺問題關注過多,而對立足整體的系統化知識以及由此知識而生髮出的能力關注過少。多與少的失衡中,極易丟失了自主學習過程中靜讀涵泳與精思妙悟的特質,使學習弱化為低層級的識記和簡單化的分析,淪落為淺層次知識的簡單習得。這些,都將對學生的能力養成,構成消極影響。

如何才能在營造課堂溫度、寬度和深度的過程中,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呢?必須遵循以下四方面的常識。

一、用足夠的溫度溫暖課堂

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如何「點燃」學生呢?

首先,教師必須善於傾聽。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對話,傾聽都是一種尊重與鼓勵。教學活動中的傾聽,不僅體現為對教學內容的有效關注,還體現為對學生陳述觀點時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分析評價。優秀的教師,需要從傾聽中幫助學生學會理性的思考,學會正確的表達,學會積極主動的學習。

其次,教師必須善於褒揚。俗話說,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優秀的學生,同樣建立在被認同、被褒揚的基礎之上。教學活動中的褒揚,應該立足於思維過程的評價,立足於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藉助恰當的褒揚,引導學生更好地思考探究各種學習問題,切不可不分青紅皂白,對並未經過認真思考的觀點也輕率地予以肯定。須知,只有當褒揚名副其實時,才能真正點燃學生的成就感,才能讓學生樂意於更好地投入思考探究活動中。

第三,教師必須學會批評。與褒揚並行的,是批評。教學活動中,只有引入一定的批評,才能有效糾正各種偏差,才能促使一部分偏離學習目標的學生迅速回到正確的學習軌道上。當然,批評的目的,在於糾偏,在於幫助學生砍削各種贅余,以最小的消耗,抵達學習的本質。這樣的批評,只要切中肯綮,對事不對人,便能夠讓課堂逐漸遠離信口開河,逐步走向深刻地思考、積極地探究。

第四,教師必須善於「煽風點火」。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遭遇一些「無法預約的精彩」。有些教師,無視這樣的精彩,只依照既定的教學內容,按部就班地向前推進。這樣的課堂,便難以擁有足夠的溫度。優秀的教師,必須隨時把握課堂上臨時性生成的精彩,並迅速調整教學內容,將這樣的精彩視作火種,去點燃課堂,點燃學生的思維。有些時候,教師也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將自身臨時生成的認知火花植入課堂,使其成為更好地開啟學習思維的金鑰匙。

二、用足夠的寬度拓展最近發展區的內涵

當下教學活動中,絕大多數的課堂,關注的重點,只在於滿足智力因素的「最近發展區」的需要。對於非智力因素,則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致力於課堂寬度的有效拓展,用足夠的寬度,拓展最近發展區的內涵。

首先,需要合理界定課堂教學活動的目標,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真正納入教學活動中,使其成為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要預設一定形式的活動內容,安排一定的活動時間,藉助一定的教學方法,貫徹落實這類教學目標。

其次,需要強化課堂相關知識的拓展力度,儘可能多地引入相關知識信息,豐富課堂知識容量。用作拓展資料的素材,其知識構成的難度係數,應略高於教材中的相應內容,且適宜於運用教材中獲取的相關信息,藉助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對其進行必要的分析探究。

第三,需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其樂意於「跳起來摘桃子」。自主學習的過程,很多時候,就是潛能發揮與惰性心理的博弈過程。一方面,每一個學習者,都擁有著超乎想像的學習潛力;另一方面,又都無法擺脫心理惰性的束縛。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價值之一,就是積極創設有效學習情境,努力促進學習潛能的超常規發揮。比如,施加適度的壓力、組織有效的對話、進行必要的合作探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等等。只要方法妥當,點撥到位,學生跳起來後能夠摘下的桃子便越來越多。

三、用足夠的深度開啟生命的智慧之門

近些年來,我常常會思考一些相對虛空的問題,比如,學生為什麼要學習政治、歷史、地理、語文?又為什麼要花費那麼大的力氣,做那永遠也做不完的數學、物理、化學試題?我這樣思考,實在是因為,太多的課堂,看不到學生的有意義的生命活動。許許多多的本該成為青少年時期最好生命養分的東西,竟然被莫名其妙的考綱考點隨意切割成除了考試之外再無任何價值的物件。

我始終認為,政治、歷史之類的學科,其存在的最大價值,在於培養一種思辨能力。數理化之類的作業,亦不過是鞏固知識的手段之一。事實上,除了作業之外,能夠讓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實驗、實踐等。教師寧願選擇耗時最多、效率最低的作業,而不願選用更具效益的實驗、實踐,表面上看,是為了貪圖教學上的省事。實際上,根源卻在於,絕大多數教師,並沒有確立起為了學生的終身成長需要而教學的工作意識。

真正的教學,絕不應該這樣。真正的教學活動,應該始終緊扣生命這一最根本的命題展開探究。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必須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努力挖掘教學內容的深度,想方設法搭建知識與生命之間的橋樑。

需要注意的是,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度,絕非指向偏題、怪題、難題,而是指向思維的深邃性。無論何種性質的學科,教學內容的深度,都應該始終建立在學生對該學科相關知識信息的深度關切之上。學生們能夠盡其所能地主動探尋學科知識的奧秘,並將這樣的主動,由課內而自覺地延伸到課外,便是達成了教學內容的深度目標。

此外,學段不同,深度的內涵也不同。低學段的教學活動中,養成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便是教學的深度。高學段的教學活動,則必須致力於自主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必須幫助學生確立起對知識本身、而非對知識之外的各種附加物質的熱愛。實現了這樣的目標,便是讓個體化的生命,始終置身於不斷追求真理、不斷自我完善的成長軌道上,便是雕塑生命。

四、給每一個生命安排一個平等發展的位置

當下,相當數量的課堂之上,生命並不在場。非但學生的生命不在場,教師的生命、教材的生命、教材中涉及的那些偉大人物的生命,全部不在場。在場的,只有考點。

這樣的狀況,終須扭轉。扭轉的具體方法,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承認並正視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教師在點燃課堂的溫度時,必須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燃點有足夠的認知,不能以為只需一根火柴,便輕鬆點亮所有人的心頭之火。而在拓展課堂的寬度與深度時,也需注意預設一定量的支撐點,使一部分學力確有不足的學生,能夠藉助這樣的支撐點,走向他自己的最寬、最深處。

當下教學活動中,過分功利的評價體系,往往扭曲了生命成長的意義,將生命的價值,定位於膚淺的階段性成功。這樣的目的訴求,顯然不利於從學生的終身成長需要的角度,合理探究教學活動中的目的、手段與意義。有理想的教師,自當警覺。

具體方法上,促使生命平等在場的路徑並不複雜。差異性作業、分層備課、恰當評價、賦予平等的話語權等,都行之有效。不因為某個學生未能一次性點燃而放棄他,不因為某個學生達不到應有的寬度而漠視他,不因為某個學生總是缺乏認知的深刻性而拒絕他,不將他們看作班級的累贅,不將他們視作沉重的包袱,只將他們看作更需要幫助的人,看作自己的發育遲緩的孩子,則必然能夠遠離教學的功利意識,必然能夠正視學習活動中的各種差異,並盡其所能幫助不同的學生,最大限度地完善各自的獨特人生。

生命,多麼美好的辭彙。用課堂的溫度、寬度與深度,成就生命的溫度、寬度與深度,這樣思考時,教學已經成為流動的詩。如果,每一名教師,都能全身心致力於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哪裡還會被沉重的應試鐐銬鎖住手腳。從這一點而言,教學活動中,給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安排一個平等發展的位置,其實就是在給自己的生命安排一個健康發展的位置。(來源:《師說》2014年第4期 作者:劉祥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周易》理、象、數、占各個維度如何理解-頭條網
簡單≠容易
犯罪圈的兩個維度——從貪污賄賂案件解釋說開去
讀「好」書的兩個維度
做足這三個維度的儀式感,顧客秒變回頭客!

TAG: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