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燒腦的時空穿越,這些電影都不應該錯過
時空穿越題材的科幻片中最好的是哪些?
電子騎士,以一知當十用
中學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讀朱自清的《匆匆》。然而在那時的青蔥歲月中,日子似乎長得看不到頭。珍惜時間?那不過是一句說辭罷了。就算有時感覺「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也不過只是一點點青春易逝的惆悵。
像「世界上最長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這種格言,聽來聽去都讓人覺得是陳詞濫調。
可能只有像孔子那樣,年紀一把的時候,望著滾滾河水,既無大喜,亦無大悲,翻來覆去,只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幾個字,才是對人生和時間感慨的最恰當表達吧——沒有任何褒貶對錯的評價,只有面對永恆的渺小無力。
是啊,窮人類的所有智慧,我們也難以真正理解時間的意義。達利的名畫《記憶的永恆》曾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象徵時間的鐘錶被畫成了柔軟彎曲的東西,三個停止的時鐘或掛在樹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身上,彷彿整個世界都在時間中疲憊不堪地死去,絕對地停止不動。如此神秘,如此豐富。
當你在夜晚仰望星空的時候,你可曾想到,今夜的星光已經是幾十甚至幾十萬年前那些星星發出來的了!如果那邊有個人,載著他悲歡故事的電波或者光波,走過了幾十甚至幾十萬光年的路程(光年是距離而不是時間單位),如同電影般在你眼前上映——這不是一種時間的交匯么?
時間,幾乎是人類想像的一種極限。所有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像《尤利西斯》、《百年孤獨》或者莎士比亞的戲劇,其實都是一種把握時間、超越時間的想像。但從沒有哪部作品敢說它的主題是關於時間的——這個詞已經宏大到了我們無法仰視的地步。但每個人都又都想窺破時間算奧秘,正因如此,霍金那本高深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居然成了全球的暢銷書。
在空間已經越來越不能羈絆人類的時候,人類就越來越幻想:我們能隨意在時間中穿梭么?我們能改變歷史么?會有另一段時間,另一個世界,另一種生活,另一個我么?
來看看電影中的解答吧。
時間是一種因果——回到未來(TimeTravel)
小說和電影都不敢輕易涉足時間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果律。我們的上帝一定是個非常非常非常嚴謹的傢伙。他創造的是一個確定的有秩序的世界。有一個粒子,就必然有一個粒子產生的過程;有一個人,就必然有一個人的來歷。哪怕孫猴子也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沒有什麼東西能來自虛空。
違背因果律會怎麼樣呢?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上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會有一種奇怪的「外祖父悖論」出現。
1976 年,一個叫大衛·劉易斯的哲學家提出來「如果一個人乘時間機器回到自己母親出生以前,殺死了自己的外祖父,那麼這個沒有了母親的人又怎麼會出生,並且通過時間旅行去完成這場謀殺呢?」這就是「外祖父悖論」。它的另一種闡述是,「如果一個人回到過去,殺死了童年的自己,那麼執行謀殺的這個成年人又從何而來?」
很顯然,拍時間旅行的電影肯定會碰到這個悖論。它會讓影片的故事產生邏輯混亂,而我們久經訓練的頭腦卻是依靠邏輯來運行的,這樣的結果就是:程序錯誤,看不懂!所以很多關於時間旅行的電影都在「帶著枷鎖跳舞」,盡量不違反因果律。
2002 年重拍版的電影《時間機器》(TheTimeMachine)中,亞歷山大博士想要用時間機器去拯救被搶劫犯殺死的女友,然而當他避免了搶劫時,女友卻被車撞死。再回去,女友仍然難逃一死。也就是說,你能改變時間,卻改變不了命運和歷史。它們依然遵循著自己的方式,緩緩地但無法抗拒地向前流動著……這倒真是對付「外祖父悖論」的一個絕招。也許,這個神奇的宇宙本身就有一種自洽自愈的機制呢——就是說,那個回到過去的人不可能殺死自己的外祖父:開槍卡殼,投毒被別人喝了……或者,他殺死了外祖父,沒想到外祖父已經捐出了精子!原來他是人工授精生下來的!
《時光倒流 70 年》(SomewhereinTime)由老婦人的一塊金錶和一句「回到我身邊來」,引出一段超越時空的刻骨戀情。雖然是不算科幻電影,但影片仍然注意到了這種因果問題。「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里夫演的男主角用一種催眠的方式回到過去,找到了他前世的戀人,但後來因為帶了一枚不屬於那個時代的錢幣,一下從這場時空幻境中返回來,從此和戀人天人相隔。
連奇幻電影《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都出現了時間旅行的元素。赫敏用一塊能回到過去的表贏得了額外的時間。但鄧布利多對使用這種時間機器的忠告就是不要讓「任何人」看到。這當然也是為了避免因果出現混亂了。
另一些聰明的導演轉念一想,其實,電影不就是講可能性的么?那麼我就把這種矛盾拍出來好了。越有矛盾,電影不才越有看頭么。想明白之後,不少電影掉頭大拍特拍起悖論來。
就說最出名的時間旅行電影《回到未來》(BacktotheFuture)吧。主人公馬蒂回到過去,結果發現還沒和父親結婚的母親對自己一見鍾情!馬蒂來自未來,對此心知肚明,死活不敢接受這飛來的愛情,反而千方百計撮合他未來父母的戀愛,因為「否則就要沒有我了」。結果當馬蒂再回到自己的世界時,發現一切都變了,父親成了個成功人士,老欺負人的貝夫成了他家車夫。問題是,這個結果是馬蒂自己選擇的。如果他非要和「未來的母親」談戀愛,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馬蒂不是因此差點消失么——那豈不是說,他居然能決定自己要不要生下來?看來,時間旅行題材還只能往一條路上走,繞個彎兒就都是雷區了。
《終結者》(TheTerminator)比《回到未來》那個兒子撮合父母的故事更進一步,把因果倒置,講了一個先有蛋後有雞的故事。先有了未來人類的救世主約翰派里斯回到過去,阻止機器人殺死自己的母親,結果里斯卻成了他的父親。雖然時間上是合理的,邏輯上卻怎麼也說不通。好在那個打不爛捶不扁的機器殺手 T-800 追得緊,觀眾根本沒時間來想這個問題了。不過,就是在這樣突出動作性和特效的影片中,導演還是要盡量避免混亂(類似的時間旅行電影一般都設定了很多限制),帶著風和閃電從未來降臨的阿諾就只能赤條條而來,不能帶任何不屬於自身的物體——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導演特地要展示人體之美的可能,否則,為什麼《終結者 3》要讓機器人變成女性?
鑒於大活人在時空中蹦來蹦去太容易出亂子,《黑洞頻率》(Frequency)里想了另一個點子:我人不過去,只把信息發過去,照樣可以改變歷史。幼年喪父的男主角發現通過無線電竟然能和 30 年前的父親通話。在他的警告下,父親避開了那場令他喪生的大火,安然活了下來。這樣,男主角發現他同時擁有了兩種記憶:父親在他幼年時死去的記憶和父親沒有死的記憶。但親友們則只記得後者。看,你不但能改變歷史,還等於比別人多活一次呢。反正只是一個人的一段生活,又不涉及人類發展的大方向,小小因果混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已。
說到時間旅行帶來的混亂,大概製片、導演怕會把觀眾看暈,所以電影遠不如科幻小說來的複雜有趣。有一篇非常神奇的科幻小說叫《你們這些回魂屍》。作者海因萊因把這種時間旅行可能產生的因果混亂情形發展到了極致。
1993 年,美國洛基地下城的時空勞工總部的一個工作人員(我),利用時間機器來到 1970 年的紐約,裝成一個酒吧老闆,結識了一個寫故事掙錢的 25 歲的年輕人。「他」本來叫珍妮,是個在孤兒院長大的女孩。1963 年的時候,莫名其妙地愛上了一個流浪漢。當她發現自己懷上了流浪漢的小孩時,那人卻失蹤了。在醫院生小孩時,醫生髮現她是雙性人,同時具有男女兩套性器官。為了挽救她的生命,醫院給她做了變性手術,她變成了他。沒想到,生下的女孩卻被一個神秘的人物偷走。備受打擊的他,窮困潦倒,只得寫點東西糊口。
「我」答應幫助「未婚媽媽」找到玩弄過並拋棄了她(他)的男子。於是他們來到 1964 年的時空,「我」從醫院的育嬰室里偷走了嬰兒,將她送到 1945 年的一家孤兒院。然後,「我」又到 1963 年的時空里找到了那個玩弄珍妮的男子,將他送到 1985 年的洛基地下城,要那兒的軍士招募他參加工作。最後,「我」回到 1993 年的總部。
看明白了么?「我」就是孤兒院里的嬰兒、未婚生子的姑娘、讓珍妮懷孕的流浪漢、寫故事的男子、偷走嬰兒的傢伙、時空總部的工作人員……「我」既是母親、父親,又是女兒。時間旅行不僅僅改變了時空坐標,甚至改變了人的身份定位。這真成了一個人的宇宙了。就像小說最後寫的「蛇吞吃了它自己的尾巴,周而復始,何謂始,何謂終……我知道我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了——可你們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你們這些回魂屍?」
吉列姆的影片《12 只猴子》靈感也許就來自這篇小說,影片里的布魯斯·威利斯生活在大災難之後的未來社會,他被派回到過去調查造成大災難的原因。被抓到精神病院後,他告訴那裡的病友布拉德·皮特關於 12 猴子軍團和病毒的事,才啟發了皮特組織傳播病毒的 12 猴子軍團,並導致了這場地球的大災難。在布魯斯·威利斯的記憶中,兒時曾看到的一個人被槍殺的場面,結果這個反覆出現的幻覺竟是他自己的結局。真是有點宿命論的意思了。
不能改變歷史的時間旅行故事常常是一出悲劇,而歷史能被像麵糰一樣隨意捏弄的往往就是喜劇或者浪漫愛情片了。像梅格·瑞恩的《穿越時空愛上你》(Kate&Leopold),還有那個讓·雷諾主演的《來訪者》(JustVisiting),或者純粹搞笑的《王牌大賤諜》(AustinPowers),時間旅行不過是個噱頭,是種製造衝突的工具。因果矛盾那才是越多越好呢。
《初始者》(Primer)
一段時間以來,似乎時間旅行也拍不出什麼新意了。不外就是你回到了未來或者過去,和未來 / 過去的你相遇,然後改變了那時的生活。在這種套路里,時間旅行者總是主動的,而未來或者過去的那個你只能被動地受影響。《初始者》卻講了個讓人耳目一新的時間旅行故事。影片的基本框架看起來很簡單:四個朋友一起開了個小公司,研究查錯機——一種在出故障時進行自動處理和恢復的裝置。沒想到誤打誤撞,這東西竟成了一台時間機器。兩個主角亞伯和亞倫意識到,他們可以通過比如回到過去(機器的功率所限,只能回到很短的十幾小時以前)買股票來發財,甚至改變生活的軌道……到這裡,影片還沒什麼出奇之處,接著就有意思了。亞伯和亞倫發現,回到過去的他們似乎並沒有按照預想那樣去做事,而是自己有一套辦法。這下複雜混亂起來了,他們只好再次進入機器,再回到更早點的過去,去處理自行其是的自己。結果,這第三對兒亞伯和亞倫又產生出了新問題……打個比方吧。比如說,10 點鐘,你和好朋友吵了一架。12 點鐘的你想回到 10 點鐘去,糾正這個錯誤。等回到 10 點,你跟朋友一說,沒說通,不但還是吵了起來,甚至還動了手!這個 10 點的你不甘心,於是在 11 點又用時間機器回到了 9 點。這個 9 點鐘的你可能會想方設法不讓 10 點鐘的你和朋友碰見……
影片的高明之處就在,它充分考慮到了人的不確定性,考慮到了人的自由意志。進行時間旅行的主體有自己的想法,當他進入時間機器時,實際就又出現了一個獨立的「你」。亞伯 A 想回到過去改變什麼,但當他一旦回到過去,他就成了亞伯 B,有了獨立的想法。亞伯 B 絕不僅僅是亞伯 A 的替身或者執行者,而亞伯 C 可能又與前兩個的想法都不同。這個 B 或者 C 同樣能對 A 有所影響。不是有那麼句話么: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2004 年,這部讓人腦力振蕩的影片出人意料地獲得了聖丹斯電影節劇情類影片的評委會大獎,31 歲的導演謝恩·卡魯斯本來徹徹底底是個工程師,因為干膩了工作乾脆辭職在家拍起了電影,花了不到 7000 美元自編自導自演了這部科幻片(不過自學如何拍電影、編劇、剪輯甚至作曲的過程卻花了足足三年時間)。「primer」有雷管和入門讀物兩種基本意思,根據導演訪談來看,這個「primer」理解成「prime-er」,也就是初始者更合適一些。因為在這種時間旅行中,一大堆「我」裡面,到底哪個才是初始者真成了問題。超低的成本決定了這不是一部玩視覺刺激的科幻片,影片大部分時間都是兩個人在說說說,然而構思的奇妙讓全世界不少影迷為之著魔。電影的官方網站論壇上,大部分人發帖的第一句話就是「這部片子我看了三遍」……
時間是一種可能——多重時空(ParallelUniverse)
孔子說「逝者如斯夫」的時候,他還是把時間看成是一種 timeline 式的一維結構。所以,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但是,如果世界是多維的呢?如果從某一個點開始,有了另一個平行的世界,有了另一個你呢?這種「多重時空」,或者叫多重宇宙、平行宇宙、衍生宇宙的理論,給了電影無限的可能。
1981 年,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就拍過一部《機遇之歌》。主人公,一個年輕的醫學院學生去趕火車。假如他匆匆趕上火車,將在車上遇到一位忠誠的共產黨員。在他的影響下,主人公會加入黨的青年組織,與一個有不同世界觀的美貌女子相戀;假如他被警察攔下來,他將站在反對黨一邊,成為虔誠的教徒,與一位漂亮的猶太女郎交往;假如他不去車站,他會完成學業,結婚生子,坐上醫院高級主管的職位。後來的《滑動門》和《羅拉快跑》都模仿了這種結構。如果踏上另一條道路,人生是否會完全不同?這是一個無法驗證的問題。難道,偶然真會這麼大的影響命運么?
《機遇之歌》和《滑動門》、《羅拉快跑》都出於一種人文的思路。那麼,在理工科式的理性更強的導演手裡,多重時空又會出現什麼樣的故事呢?在新式的科幻片《唐尼·達科》中,平行宇宙就好像身上長出的一個瘤子,血管在這裡拐彎,組織在這裡生長。唐尼·達科最終認識到,如果他想拯救他愛人的生命,那麼他就必須在這個平行宇宙中死去。這樣,平行宇宙就會像死亡的瘤子一樣脫落,在那個原發宇宙中,唐尼·達科心愛的女孩才會無恙地生活下去——雖然,在那個宇宙里,女孩與唐尼·達科已經成了路人。多麼哀婉動人的故事啊。
時間是一段謊言——生活在同一天(TimeLoop)
《亂世佳人》里的郝思佳一直那麼堅強,那麼充滿熱情,就是因為有一種「Tomorrowisanotherday」的信念。明天,至少在想像里總是很更好,會撫平我們的傷痛。可是,如果「tomorrow」不是「anotherday」,而仍然是今天的重複呢?如果時間進入了一種無盡的循環,那會是一場噩夢,還是一種機會?
這要看你面臨的是什麼問題。如果你生活在《黑暗都市》(DarkCity)中,每到午夜 12 點,整個城市的樣子就會發生巨大的改變,人們被洗腦,接著白天來到,人們重新開始生活,像小白鼠一樣被外星人觀察著。這樣的時間不就成了一個謊言?真是太可怕了。如果說,《黑客帝國》是空間構成的假相世界,那麼《黑暗都市》就是一個時間構成的假相世界。沒有自由和希望,只有被操縱的靈魂,自以為活著,卻如同已經死去。
當你愛上了一個人的時候,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比爾·莫瑞在《土撥鼠日》(GroundhogDay)中發現,自己被禁錮在了一天的時間裡,最初當然恐慌害怕,甚至要尋死覓活。後來回過味兒來一想:你會知道所有人怎麼說話,怎麼做事,你會有無窮無盡的時間,你可以不斷地去嘗試各種可能。這不成了上帝了嘛!喜歡女主角是么?那就去好好了解人家,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時間足夠你愛!
《土撥鼠日》的靈感可能來源於 1993 年的科幻電影《12:01》。在這部影片中,由於一場科學試驗發生問題,時間在每天的午夜 12:01 就會跳會這一天的開始。只有男主角發現了這個問題,而在這一天里,他喜歡的女孩被謀殺了。他要做的就是找到兇手,避免女孩的死亡,結束這種循環……
時間是一段記憶——心理時間(PsychologicalTime)
當一個年輕男性問他何為「相對論」時,愛因斯坦曾有一段妙語:「當你和一位漂亮的年輕女郎呆在一起時,兩個小時就像一分鐘那麼短暫;而要是把你放在火爐上,一分鐘也會像兩個小時那樣漫長。」這當然是愛因斯坦爺爺在拿相對論開玩笑。這段話要說是解釋何為「心理時間」,倒很合適。
時間這東西,當然是自顧自不停地流逝。古人用太陽的影子來記錄時間,現代人精確到了用粒子的振蕩頻率來衡量。可在人們心中,時間卻可以忽長忽短,忽快忽慢。有人可以感慨「人間五十年」,也有人可以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人的內心甚至可以創造一個世界,創造一段時間。有個法語詞叫「deja-vu」,專門就是來形容這種幻覺記憶,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2006 年丹澤爾·華盛頓的一部時空題材電影就以此來命名,他之所以對很多東西似曾相識,就是因為有一個他通過時間旅行,回到了過去。
庄生夢蝶,何為真實,何為想像,有時誰說的清楚?時間、世界,在人的心理作用下,有時還不是建立在水邊的沙堡,頃刻之間,就會土崩瓦解呢。
2004 年那部《蝴蝶效應》(TheButterflyEffect)頗引起一陣熱潮。患失憶症的主人公為了改變過去的生活,通過當年的日記進入了自己童年的軀體,希望改變過去,彌補遺憾,讓未來向好的方面發展,但每次回來卻都要面對另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最終,他意識到也許自己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於是通過看家庭錄像回到了母親即將生產的時刻,用臍帶結束了自己尚未出生的生命。在這部片子里,主人公並沒有真正穿越時空,你甚至可以認為一切都是一場夢囈,都是主人公內心瘋狂的想像。
「蝴蝶效應」本來是一種混沌理論的名詞,是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於 1960 年提出的。當時他把一個精確的值輸入計算機,沒想到很接近的初始值得出的結果卻差了十萬八千里。他形容說,這就好比亞馬遜流域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然後效應被不斷放大,最後到得克薩斯就變成了一場風暴!也就是說,初始的一點點變化會積累起來,讓結果產生巨大的不同。
布拉德伯里的科幻小說《一聲驚雷》(ASoundofThunder)其實比電影《蝴蝶效應》更說明問題。一個 2055 年的人乘坐時間機器到白堊紀去獵殺恐龍,無意中離開了規定區域,踩死了一隻蝴蝶。結果回去以後發現,整個世界都變了,一個納粹式的鐵碗人物當上了總統。絕望的他最後舉槍自殺!這篇小說在 2006 年被搬上銀幕,但看起來改變很大,變成了一個簡單乏味的動作科幻片。
也許是時間旅行顯得老套了,往後的片子都往心理時間上靠。比如 2005 年布羅迪的電影《靈幻夾克》(TheJacket),也是失憶的人物,通過自己的想像建立起與現實相對應的世界。那件束縛精神病人的夾克,實際代替了時間機器。在這樣的時空交錯里,重要的不是事件的邏輯和結果,而是人內心的呈現和對命運的抗爭。就像影片中布羅迪留下的信里寫到的「有時我們活著就是為了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說到選擇,說到心理時間,2003 年由瑞恩·菲利普主演的《記憶斷層》(TheIInside)其實不比《蝴蝶效應》遜色。影片同樣動用了「失憶」這個法寶,男主角因車禍在醫院中醒來,發現自己全然忘記了昏迷前兩年間的事情。後來發現,他的哥哥和女友都在 2000 年的車禍中死去,而他在那時似乎就住過這所醫院。從這兒,他似乎獲得了在 2002 年和 2000 年之間跳躍能力。真相還是一點點浮出水面。原來,他竟和他哥哥的女友克萊爾曾有私情。在 2000 年 7 月 30 日那個混亂的夜晚,真相大白之後,他和哥哥開車出去,卻無意撞上了克萊爾……影片從 20:00 這個時間開始寫起,結束於 20:02,實際上,沒有什麼時空穿梭,一切都是男主角死前兩分鐘的想像。這兩分鐘就暗示著 2000 到 2002 這兩年。他其實在 2000 年 7 月 30 日 20:02 就已經死去。這樣,他哥哥和克萊爾就能夠活下來。影片的情節設計相當精巧,當你最後明白過來,這竟是一個已經死去的人在做著種種不接受死亡,企圖改變命運的努力時,那種悲劇感實在有些沉重。世界也許確實有無限的可能,但最終落到一個人頭上時,你卻只能選擇一種。生存還是死亡,這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管有多少次時間旅行的機會,不管有多少個平行宇宙,你還是你,問題還是問題。
查看知乎原文(53 條討論)推薦閱讀:
※所有此生必看的懸疑片榜單里,都有這部燒腦神作
※比蒙娜麗莎還燒腦的名畫 | 看懂名畫
※電影里的文言文,超級燒腦的七部電影,智商不夠請勿挑戰
※2016「燒腦」電影《神探夏洛克》來襲
※全球10大經典高智商燒腦電影 不知道你能看懂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