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說茶】七碗吃罷學茶經---習茶日記之四

2011年冬,乘著師父來滬的難得機會,我帶去了數種朋友們給的茶樣請師父指點品鑒,其中有一款來自武夷山的野茶,我無論怎麼泡都是苦澀無比,請師父泡了一壺,他用自製的側把壺撞茶後快衝快泡幾道茶湯分給我們品嘗,還是有一個苦底,但味道卻清香雅緻,師父說:「這確實是野茶,而且是苦茶,很寒,最好在春夏之交時拼配著喝。」 「為什麼這茶特別苦呢?這是品種的差異,一般灌木茶焙火後苦在干莖上,所以有些細心的茶人會在泡茶前把茶中的枝幹揀選出來,但若是古樹喬木茶則不能一概而論,多數古樹茶的肉質莖就是以甜為主,不過若製作工藝有問題也會苦。《茶經》里說:『茶,味至寒,為飲最宜。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但若是『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則成疾矣』。中國文化是很嚴謹的,《茶經》之所以稱之為『經』,絕不是虛名浪得,其中所言句句不虛,只不過隨著茶葉沖泡方式的變化,後面的篇章對現在來說意義不像針對烹茶法那麼大了。」 席間來自武漢的朋友博健兄感慨說:「品道長一席茶下來,才發現原來我們認識上一直都存在一個誤區,通常會認為茶一定是能泡的遍數越多才是好茶,其實這次席上我們每壺茶都基本僅喝兩三泡而已。」師父接話道:「我們喝茶就是要喝茶之精華,盧仝的《七碗茶歌》也說七碗喝不得也啊。一般綠茶兩三泡,岩茶七泡有餘香,那不過是余香了,好的普洱茶也可以泡幾十泡沒問題,但在茶席上只要它那精華的幾泡足矣。」 師父繼續引用《七碗茶歌》說:「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從第五碗開始,品茶的感覺已從人間升華到仙境了,宋代詩人楊萬里也說:「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品茶之樂若僅為灌一肚子黃湯,那千年來的文人所樂道的「品茗之樂」豈不荒唐? 對於鑒茶之優劣,師父特別提到陸羽《茶經》和趙佶的《大觀茶論》。《茶經》開篇即道:「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註: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 「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特別是後面這句「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這也就是為何反覆強調要知道自己所飲之茶的清楚來源——並不是所有的茶都可以喝的啊!如今在茶葉的產量有限而需求量巨大的前提下,經過茶城以及各級商販的數道周轉誰能確知到了你手中的茶是采自「陽崖陰林」還是「陰山坡谷」呢?我們又該如何提前防範陰山坡谷的茶使人生髮瘕癭腫痛,不讓劣質茶所致的腫瘤傷害身體呢? 首先應該學會用體感來擇茶,不能僅僅從香上去選茶。畢竟讓茶香太容易了,很多加工茶已不單單是茶香,更有香精之香。香可以騙人,但飲茶後茶氣在體內運行的體感是騙不了人的,最簡單的體會就是從背部熱起來的茶一定不會太差,而僅僅熱在胸腔和腸胃中,口腔卻產生苦澀和麻刺感的茶一定不會是放心的好茶。喝茶後口腔黏膩、口乾、咽干、產生口渴感的茶則肯定是劣質茶。台灣有位普洱茶人石昆牧先生曾專門製作一款著名的「天授」普洱青餅用作教學茶氣體感的標本茶。在這裡不是推銷商品,只是希望大家有機緣遇到這款茶時,不妨用心體味,別用散心雜話輕易錯過了感受好茶的機會。近些年茶葉市場極為火爆,岩茶、普洱、觀音、紅茶、白茶,每個品種都有成群的土豪茶客追逐著,也因此形成了種種圈子眾說紛紜,本來清凈、清爽、清雅的茶卻因為種種利益被人為蒙上了各色面紗讓人如霧裡看花一般難以看清了。魚龍混雜中我們該如何選茶鑒茶呢?既然這個時代真偽難辨、崇偽鄙真,那就讓歷經時間考驗的經典說話吧,《茶經》開篇就向我們道出了一切,建議茶友們莫因輕易得,不當真經看啊!


推薦閱讀:

當我在畫漫畫時我在畫些什麼
勵志日記---(131-140條)
《誰主沉浮》橫店日記
【貝貝日記】鑒幣學史
吸血鬼日記

TAG: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