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趣味推手

 「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是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的哲理名言。在太極拳推手的原理和境界上,用它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的。當代太極拳推手陷入競技體育比賽的怪圈,於太極拳功夫拔苗助長,甚至背道而馳。筆者認為我們有必要在太極拳推手這項運動中認清推手的功用,釐清推手方法,準確定位推手一詞與打手、散手等詞的區別,在此基礎上再來談太極拳的功夫比賽。  一、當代「推手」的現狀  近代以來兩次中國武術熱潮造成太極拳風靡世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為第一潮,歷經八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方興未衰。不過,演繹太極拳由真打實戰的柔化真功夫退化到如今只有多式樣,即一些花架子卻沒有當年老拳師們的實戰的真功夫,太極拳功夫的三種功用業已分道揚鑣。這三種功用即是:一為藝術展示的美學功能(包括文化修養);二為健身強體的自療功能;三為自衛防身功能。儘管太極拳的上述三個功能展示目前看來推廣得比較好,但第三個功能中屬於武術本質的技擊防衛術卻在太極拳中完全弱化了。  其實,真正養眼的好的武當太極拳,上述三個功能都具備,展示起來如行雲流水般優美,而且在強身健體方面尤具實效。正如當年武當山的祖師爺張三丰所說:「欲令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擊之末也。」  我們現在流行的太極推手,由上個世紀80年代的體育學院的所謂學院派牽頭,旨在推進與世界競技體育接軌的推手比賽,回頭來看,這種與世界競技體育接軌的太極推手比賽從比賽細則到實際效果,均不理想。究其原因,或許與真功夫的失傳、武術家的斷代、老拳師的固執和失態、以及適合去教推手的教練缺失等等的實際情況相關,在筆者看來,讓一批沒有師承的新中國出身的學院派和武術學校出來的年輕教練去「教」傳統功夫,特別是進行太極推手這個有名不實的訓練,那拿出來的東西不是怪胎才怪。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由學院派牽頭搞的中華武術競技改革和市場化操作,不僅說是失敗的,甚至有可能將太極推手引入歧途。真正的太極推手是不能用現在的競賽規則來檢驗的,其原因就在於它只是一個中間鍛煉方式和過程,用來競賽的太極拳技法不能定位為太極推手。  從當代大量的信息和媒體反映出的資訊材料來看,足以證明太極推手只是鍛煉的一種方式、一種訓練手段,而不是終極目標,這也是眾多的真正太極拳師們認同的觀點,很多權威的說法都證明太極推手不是如今的推手比賽的式樣。而一些來自學術界、學院派的所謂專家們為應對西洋的競技武術,熱衷於套用「中體西用」模式,搞得太極推手不倫不類。因此,我們目前可以看到太極推手表演的兩種情形:一是民間的發放式的,這種發放不能代表終極實用,只能作表演和趣味鍛煉,這種推手的喂勁、給力都不同於實際與人打擊的力型,所以發放有良好的視覺效果。再一類就是掛推手之名,而行散手之實,中間推手、打手、散手夾雜,甚至包括硬拉、強推、生拽等的擊打和強制性打法。這類在比賽中多見。因為有怕被打和輸的心理因素在做祟,這種推手沒能徹底放鬆,仍用拙力和僵勁。而太極拳的松、抖、彈、發的各種力也就難以發揮。好的推手,一定會將太極拳推手與太極拳散手,以及武術上的一切拳術散手相區別。好的太極推手能做到不丟不頂,無過不及。起碼是知己知彼,進而達到我獨知彼,而彼不知我,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欲克敵制勝,必須練好周身一家的推手基本功。太極推手採用、捋、擠、按、采、、肘、靠的招法,粘隨不脫,作用對方。順其自然,捨己從人,引進落空,以輕克重,以巧制拙,乘勢借力,牽動對方的重心,破壞對方的平衡,進而抓住機會乘虛而入,以實破虛,將對方發放。  縱觀當今諸多名家裡手對太極推手的認識漸趨統一,不能不令人感到欣慰。即使是系統理論各有千秋,形成由各式傳承的特色推手,都不為過;豐富多彩的推手形式對太極拳推廣和人們健身強體肯定是有益無害的。不過,筆者還是堅持在現如今發達的信息資訊時代太極推手應該有一個基本完整、完善的理論標準。太極拳推手要為太極拳的返璞歸真作見證,要為太極拳實際運用的本質特徵負責和出力,只有合理的推手理論指導才能指導訓練,才能培養和訓練出真功夫。所以我們定位推手,旨在說明:它蘊藏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哲理,既是習武者以武自娛和修身,或以武會友,交流、切磋,乃至比賽的一種形式,也能提高人體的素質,在自衛防身、健身強體等方面有著很高的價值。即使推手發放有綜合了摔、打、拿、踢等變化於一體的(陳式、武當趙堡式)推手運動,但也不同於散打、摔跤等項目。正因為如此,筆者以為,在這個功利和名譽甚囂塵上的浮躁時代,不要強為難地把訓練推手的鍛煉過程,拉去作散手比賽的項目而嘩眾取寵。   二,推手的定位和標準  筆者很讚賞姚繼祖老拳師的說法:推手是「進行太極拳技擊技能實戰訓練的一種形式,是學習太極拳技法以致應用的中間途徑,也是學會拳架到學習散手的階梯,是獲得太極拳技擊功夫的主要手段,有一定的技擊實用性,可以發揮真正的技擊效能,但它畢竟不是實戰,而只是技擊練習」。  真正的太極推手是按沾、連、隨、粘的原則、通過用、捋、擠、按、采、、肘、靠等招法,在雙方接觸後,用身肢感受對方力的方向、大小、虛實、剛柔、快慢、長短,達到身心懂勁後,憑藉自身反應敏捷,及時感覺,並馬上決策,是否順其自然,隨伸就屈,還是化解力點,迅速反擊、反彈,借力而為,達到破壞對方重心。這種方式方法就是太極推手。太極推手的內在要求是松沉徹底、中正靈活、通曉手法、虛實分明和周身一家。外在要求有幾個前提:一是雙方要有部位充分接觸,也就是粘上;二是化解的方式是借力型,即引進落空;三是在手法上有不能抓拿等硬性致死的動作。也有人(根據自己拳式風格)列出下述五點要求:  不允許有抓、握、撕掠、摟抱、拿反關節等手法;  不允許用勾、絆、摔、跌等技術;  不允許脫手擊打,以及踢、蹬、踹等技法;  發人不用蠻力推搡猛擊,而是在對方失衡之瞬間以勁彈發(或此情景下的拿發);  必須建立在粘沾連隨、不丟不頂的基礎上。  在上述這些內外要求下,才能鍛煉徹底的放鬆功,形成換勁力,練就松沉勁,做到手腳節節貫串能力,並習慣性地運用勁整來發放,條件性地反射、做到腳有根,力發於腿,主宰在腰的能力,最後發落點對了,就成功了。這樣才能像拳論上所說的沿著「著熟、懂勁、神明」的三境界提升。如此這樣,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一,與對方接手後,不用變換手法而「挨著何處何處擊」;二,對方被發出的情況是整體傾斜或彈出、或跌倒,而不是局部的東倒和西歪;三,我發放的動作幅度小而勁力長,即寸勁或抖勁或彈勁,對方感受的是有股強大的內勁和餘力將自己發出來;四,這類發放如果不是內臟腑部位,是不會傷人的,對方只覺得失去重心和被彈出,而非受傷、非受制倒地;五,多數發放都有螺旋勁的體現。  上述所言就是太極推手與其它打手和散手技擊的區別,這些均是在訓練時的發放效果,如果能隨時隨地、隨機而用的話就是古書和前人說的打手,即今人倡導的太極散手;然後加上不用任何限制的手法(跌打摔拿),就是實用太極拳了。  太極推手本來是採用沾、連、隨、粘的方法,不許脫手、突施冷手,不許抓住不放、生拉硬拽、互相摟抱,在有的太極拳流派的推手裡又綜合「摔法」、「打法」、「拿法」於一體,筆者認為這是推手的升級,容三者相互使用,如果是訓練實戰,未嘗不可。但出現在傳統武術對抗形式的比賽中,就應該成太極散手比賽了。在切磋、交流情形下,對於「不摔」、「不管腳」、「只許拿勁路」、「不許拿反關節」等說法要區別分析。所以,我們既提倡趣味推手,又建議把太極推手的比賽,改為打散手比賽;而且要完善比賽規則。(只是規則要符合傳統太極拳的特色,用經典理論來指導實踐)  在此筆者再用一代宗師的真實描述和功夫作為檢驗標準:楊澄甫宗師有一段精彩的真太極描述:「純粹太極,其臂如棉里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乾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覺一動,並不覺痛,已跌於丈外矣。其粘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粘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雙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也。」(能得這一段真認識的才得真傳,這才是楊式太極的真傳標準)這中間提到推手和粘人的要求,都是我們用於太極推手和運用的唯一標準和圭臬。  三,推手與散手的運用及關係   所謂太極散手是熟練掌握了太極推手技術,懂得了推手訓練中已經掌握了聽勁、懂勁之後,在隨時運用拳技的任意招法雙方較技,按競技要求分勝負的競技手段和實用方法。太極散手是太極推手在比賽或其他實用情況下的臨場實用,是非訓練的推手、是較技決定勝敗的招式。散手也叫招式,或稱「著」,太極拳任何一招都是應敵之方法,其中情形有二:一為打;二為發;發人之法,都是固定之「著」,較打人之法要進一層次。因為打人止於敵身;而發人則擲發遠仆(遠處跌倒)和失去重心而傾斜或倒下,而且還能繼續施以打擊,這就是高一層的原因。  我們知道散手是拳術中用於實際對敵戰鬥、交手較技的一種手段方式。即是在實際技擊、防人攻打的過程中,進行化解反擊的各種方法。武術套路是散手的組合,太極拳中,古「三世七」,就是三十七個散手。太極拳的散手全是由太極推手的聽勁而來,而聽勁則是有粘住、粘著得來,如果不粘住對手,不知聽勁而用散手,就是外家格打,這樣未必招招能用,而聽勁後方施太極散手,就能發放由我。散手運用,是對敵交戰中的各種技法,對方來擊法不定,我也不能用定下破解一法。那麼對應千萬種拳法,我也不可能記住百千種打法和解法,而只能隨機應變,這隨機應變就是既要平時練出極靈敏的感覺,又要手疾眼快,但都不能應付全部,要上層次就必須有粘住、粘著變化而來,但現在拳手都是快速散打,手腳極快,以離開見長,但仍有要相接觸之處,因有接觸點才能施力,接觸點就是粘住點,我們就必須貼進近身粘著,然後由聽勁、懂勁變化自己用法,就隨心所欲了——動急則急應、緩動則緩隨,得機得勢發放即成。這就是太極拳散手奧秘,也是中國古代道家道教——無為與有為思想,與「無法對有法」的現代李小龍武學邏輯一脈相承的秘密。  散手是拳術的終極運用,推手是拳術的訓練方式,打手是交手和運用的綜合性古名詞。現在有人雖理智地分學習性質推手與競技性質的推手,但筆者認為競技性的推手不存在,推手是學習、訓練功夫的初級階段;推手比賽是推手升級為散手在實用中的一部分。打手是古人專有所指的綜合性名詞,是我們用古文化與新文化交接之時解讀失真的產物(筆者不敢用本人可憐的知識解讀古人智慧)。所以,現在還是用推手表示訓練途徑,用散手表示終極結果和運用要好。  四,趣味推手的建立簡說  如前所述,競技性質的推手已經不是通常定位的推手,那或許改稱為散手、或打手比賽更為恰當(而且細則也要隨之有所改變)。所以筆者在此用趣味推手來構築其推手體系。  一、訓練推手  (單推、雙推,定步、活步)  二、趣味推手  (搭手與彈發、喂勁與化發)  三、發放推手  (單操發放、亂步發放)  四、打手散手  (坼手運用、散手隨發)  上述四級推手、散手體系是筆者近四年來特別用心揣摩、推崇的方案,並付之於教學實踐,且努力構建較為完善的體系以利推廣和讓大眾受益。  作為太極拳功夫的中間鍛煉方式——推手,必不可少。在拳架已經熟練掌握的情況下,遂開始第一步的訓練推手。一是鍛煉人真正放鬆、全身協調達到周身一家;二是檢驗拳架是否準確合度和使用內涵;三是訓練人的聽勁和懂勁的能力。其方法就諸如流行的範式,如上世紀20年代由楊家開始的那些基本方法,後由大批大師演繹而成的推手訓練基本模式。當然各家難免有各式的特點,大師們有各自的心得而又獨到地改變和自己的風格。但這都是第一階段的基礎訓練。  第二步就要進入實質性的訓練。除心理質素鍛煉外,明白掌握經典口訣的實用方法,在老師、師傅、教練的指導下開始趣味推手的學習。首先,克服現代人的虛榮心及看重輸贏名氣的心態,記住「有人似無人,無人似有人」的口訣,在按基本方式的訓練中,開始相互喂勁,試力,從搭手摸勁、推壓、到粘走松沉,從體會、捋、擠、按的勁力招法,到粘隨走化和彈、抖發放;體會聽勁、懂勁和化勁,循序漸進地領會發勁與放勁;再到采肘靠的綜合發放。這是一個需要較長的鍛煉時間的,不亞於練拳架的過程,因為從全身鬆通透體,到靈敏的聽勁和懂得勁的大小、方向、再到自己反應而借力發放這些過程,在訓練和體會這些內涵的悟道心意功夫,非一日之寒,所以不能等閑視之。故古人有「十年太極不出門」之說。我們之所以提倡「趣味推手」的說法,就是鑒於時下健身要求高於技擊實用,太極拳給人們的印象就是能健身養身。對於大多數練太極者來說是很適合的。   其次,是在訓練中避免功利心、輸贏心帶來的負面影響,既能達到提高技能,又能健身強體。即便不能自衛防身,而發放的信息是讓人愉悅和感興趣,但又不是決定輸贏和臉面的。這樣有興趣的長期訓練,肯定能練出聽勁的功夫。  再次,還有心理因素的訓練。此種訓練除增加人們練功的興趣外,還能得到實用的功效。長時間的「有人似無人,無人似有人」的訓練,在長期的聽勁中感受到對方力的來路、輕重、手法,形成由捨己從人到粘黏連隨的聽勁習慣,在實際運用中能達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最後一點就是於交流表演的展示上,既不傷人,又有很好的視覺效果,從而增加人們的鍛煉興趣和審美情趣。  如此來看,在互相喂勁,加多試力、發放訓練及趣味推手的基礎上,再強化試力發放,或者自練單操的發放,然後再交叉與人試發彈抖之力,還可按照由推手基本程序的步法逐步升級訓練,只是到這一步多些發力訓練,逐步要求與打手的發放效果一致,為散手的基礎,隨心所欲地運用趣味推手時,就能達到散手使用的效果。第四級的散手運用就一目了然。  就筆者本人的推手修鍊而言,實在地說我從師父、老師們那兒得到的是基本要求、基礎方法和基本訓練,但真正地體悟和提高的技能還是在自己近二十年的勤奮練功中得到的。特別是近十年來,因教學、修持與交流的關係,筆者根據學員們的情況和自身的體味,遂提綱挈領地整理出這套趣味推手系列要點。筆者的確也深切體會到當代社會的需求,以及武術本身的功能區別及變化(武術的技擊本質、健身強體和藝術審美展示),筆者也從豐富的資訊,即許多書籍和網上視頻中看到了各類推手的宣傳,不由得要對太極推手說三道四,貢獻自己這些年對此的所思所想,供方家指正。
推薦閱讀:

他的花鳥,獨得趣味!
25條讓人哭笑不得的趣味小段子
趣味語文知識競賽試題 - 雲淡風清的日誌 - 網易博客
第四講 趣味算式(二)
鮮嫩欲滴的美男子豆腐吃起來真的大丈夫嗎

TAG: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