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教育的藝術

懲罰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什麼是懲罰?懲罰應該是警示行為,是告訴人們什麼不可以做,做了會有什麼後果。

一講到懲罰,人們就會想到進監獄啦、交罰單啦、寫檢查啦、站牆角啦、打屁股啦,等等。伴隨著這些行為的是緊張、壓力、害怕、恐慌……

當然,社會必須運用「懲罰」的手段去維護社會的秩序。

但是,對孩子的懲罰可以成為一種積極的行為,在向孩子演示社會生存法則的過程中,讓孩子學習到一些東西。因此,懲罰孩子同懲罰社會上違反社會法規的成人,應有本質的區別。

懲罰孩子應記住五個原則:

一、懲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一定要注意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保護好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好的就是好的,錯的就是錯的,不要一錯百錯,全盤否定。即使是「走錯一步,滿盤皆輸」的情況,也要著重指出錯誤的關鍵,不能讓孩子的心理全面崩潰。

二、懲罰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麼不可以做,做了會有什麼後果。不是為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而是為教育孩子而懲罰孩子。

換句話說,懲罰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因此,有的時候,如果不懲罰孩子也能讓孩子知道什麼不可做時,既然教育孩子的目的達到了,也可以考慮不懲罰孩子。

有人把它看做「懲罰的藝術」。據說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擔任某小學校長時,看到一位學生用泥塊砸另外的同學,就制止了他,並要他放學後到辦公室去。放學後,陶先生來到辦公室時,那位學生早已等在那裡。先生沒有批評他,反而掏出一顆糖給他,說:「你按時到,我遲到了,獎給你。」

學生驚疑不定地接過糖。

接著,先生又掏出一顆糖,說:「我制止你用泥塊打人,你立即住手,我應該獎勵你。」

學生疑惑萬分地接過糖。

先生又掏出第三顆糖,說:「根據我的了解,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這說明你有正義感,這顆糖也是獎給你的。」

這時,學生激動得流下眼淚,說:「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

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顆糖:「這顆糖獎給你,是因為你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好啦,我的糖給完了,我們的談話也完了。」

陶先生的這種「懲罰」,一定會讓孩子永世難忘!

三、告訴孩子:家長、老師也是凡人,也會犯錯誤。家長、老師犯錯誤也同樣要受懲罰。

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百分之百是處在被懲罰一方。因為孩子是天生的 「受教育者」,而父母則是天然的「教育者」。這個觀念顯然有問題。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也可能犯錯誤,正確的原則應該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很多時候,父母懲罰自己的錯誤,更會對孩子起到不可估量的「懲戒」作用。

在阿萊希歐博士家廚房的牆上,掛著一個用木頭做成的小屋子。旁邊圍掛著六隻也是用木頭做的可愛的小狗,每隻小狗身上都寫著名字:爸爸、媽媽、澤克、傑西卡、科迪、愛瑞卡。阿萊希歐博士告訴我,誰犯了錯誤,誰的小狗就會住進小狗房受懲罰。不論是爸爸,還是媽媽,誰也沒有例外。如果自己覺得自己認識到錯誤了,可以把代表自己的那隻小狗從小房子中挪出來。

四、誰都會犯錯誤,但不是誰都會改正錯誤。受懲罰不要緊,要緊的是改正錯誤。關鍵不是懲罰,而是接受教訓,改正錯誤。

要讓孩子懂得,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勇於承認錯誤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課。美國有一句話:「一個不會說『對不起』的人,就不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中國文化很看重「面子」。丟「面子」是件很不能讓人容忍的事。愛「面子」,如果是指愛惜自己的名節,珍重自己的清名,那當然是好事。但為愛「面子」而文過飾非,或執迷不悟,則是很要不得的。承認錯誤,才能改正錯誤;承認錯誤,也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五、要讓孩子能坦然地對待懲罰。既然犯了錯誤,既然有明文規定的懲罰,既然懲罰已不可避免,就要坦然地對待懲罰。說重了,這是尊重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說輕了,是遵守「遊戲規則」,沒有規則,「遊戲」就沒法玩下去了。

比如踢足球,既然犯規了,即使是被罰點球,也要坦然對待。不服,就不要犯規;要避免懲罰,就要避免犯規;犯了規,就得接受懲罰。

但是,要避免「屈打成招」,也要避免都懲罰完了,孩子還沒有承認錯誤。孩子沒有認識到錯誤,懲罰就沒有起到作用。承認錯誤,才能改正錯誤;承認錯誤,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然而,所謂的懲罰,絕不是無論中式還是美式的摧殘孩子心理的體罰,更不是打人!

這五個原則的意義在於,把懲罰的行為變成一種積極的、有意義的行為,而不是一種消極的、被動式的、「救火隊式」的行為。

給你一次機會,還我一個奇蹟!


推薦閱讀:

孩子青春期叛逆心理,怎麼去管教
怎樣正確的教育孩子
當一名對外漢語的研究生要具備哪些素質?
師生之戀,有何不可?

TAG:教育 | 藝術 | 懲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