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常用字(一)
1.【言】 (一)動詞。說話,說。論語鄉黨:「食不語,寢不~。」左傳成公二年:「豈敢~病?」引申為談問題,對某事表示意見。左傳僖公四年:「楚子使與師~曰。」戰國策趙策三:「勝也何敢~事?」(勝:趙勝。
2.【語】 (一)動詞。談話。論語鄉黨:「食不~,寢不言。」李白夜宿山寺詩:「不敢高聲~,恐驚天上人。」 (二)讀yù。告訴。左傳隱公元年:「公~之故,且告之悔。」論語陽貨:「居!吾~女。」(居:坐下。女:你。) (三)名詞。言論,話。論語季氏:「吾聞其~矣,未見其人也。」 (四)諺語,俗話。穀梁傳僖公二年:「~曰:『唇亡則齒寒』。」後漢書黃瓊傳:「常聞~曰:『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辨]言,語。在古代漢語里,「言」是自動地跟人說話,「語」則是指回答別人的問話,或是和人談論一件事情,兩者區別很清楚。如左傳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鄭伯曰」,這是佚之狐主動向鄭伯進言,宣公二年的「嘆而言曰」,是自動地慨嘆,成公二年的「豈敢言病」,「言病」也是說自動說出自己受傷。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換成「語」。「言」「語」用作及物動詞時,分別更是明顯。「言」一般只能帶指事物的賓語(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談話的對方。「語」既能帶指事物的賓語,例如莊子在宥:「又奚足以語至道」,帶指人的賓語時,可以指稱談話的對方,例如論語陽貨:「吾語女」,還可以帶雙賓語,例如左傳隱公元年:「公語之故」,莊子在宥:「吾語女至道。」總之,「語」字的「告訴」這一意義,是「言」字所不具備的。「諺語」一義,更是「言」所沒有的。
3.【謂】 (一)對〔某人〕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公使~之曰。」論語公冶長:「子~子貢曰。」 (二)叫,叫做,認為。詩經王風葛藟:「~他人父。」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仁乎?」引申為指稱,意指。左傳隱公元年:「其是之~乎!」又宣公二年:「其我之~矣!」 (三)評論〔人物〕。論語公冶長:「子~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論語里仁:「子~韶盡美矣,未盡善也。」(韶:舜時的音樂名。) (四)通「為」。左傳僖公五年:「一之~甚,其可再乎?」〔以~〕以為。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某則以~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 [辨]謂,曰。「謂」是「說」的意思,後面有引語,但不與引語緊接;「曰」字後面緊跟著就是引語。小說里常有某人「說道」,「謂」等於「說」,「道」等於「曰」。「謂」「曰」與「言」「語」分別更大,因為「謂」「曰」後面必須有引語(這裡指的是「謂」的第一義),「言」「語」後面不一定有引語。
4.【訪】 (一)諮詢。尚書洪範:「王~於箕子。」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諸蹇叔。」注意:上古漢語的「訪」,是諮詢的意思,不可誤會為探望。「王訪於箕子」,是說周武王向箕子諮詢關於「天道」的意見。「穆公訪諸蹇叔」,是說秦穆公向蹇叔咨訪關於襲擊鄭國的意見。都不是簡單的拜訪。「訪」的直接賓語是事,不是人。所以第一例中有「於」字,表示箕子是間接賓語;第二例中有「諸」字,它是「之於」的合音,「之」指襲鄭這件事。 (二)拜訪(後起義)。孟浩然《訪袁拾遺不遇》詩:「洛陽~才子,江嶺作流人。」(江嶺:江西庾嶺。)引申為探尋[古迹,名勝]。王勃滕王閣序:「~風景於崇阿。」蘇軾石鐘山記:「至唐李渤始~其遺蹤。」 (三)查訪,偵查(晚起義)。方苞獄中雜記:「又九門提督所~緝糾結,皆歸刑部。」
5.【請】 請,請求。左傳隱公元年:「亟~於武公」。注意:「請」字後面帶動詞時,有兩種不同的意義。第一種是請你做某事。左傳隱公元年:「則~除之。」第二種是請你允許我做某事,「請」後動詞表示我的行為。左傳隱公元年:「臣~事之。」在上古漢語里,第二種情況比較常見。左傳宣公二年:「會~先。」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戰,~以戰喻。」引申為請求給予,後面跟著的是名詞。左傳隱公元年:「為之~制。」論語雍也:「冉子為其母~粟。」
6.【召】 呼喚,特指上對下的呼喚。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引申為招致,導致。荀子勸學篇:「故言有~禍也,行有招辱也。」 [辨]召,招。用口叫人來為「召」,用手招人來為「招」。荀子勸學:「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7.【報】 (一)斷獄,判決罪人。韓非子五蠹:「~而罪之。」漢書張湯傳:「傳爰書,訊鞫論~。」(爰書:錄有犯人口供的判決文書。鞫:詳盡審問。) (二)受了別人的東西以後,還送給他東西以為回答。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之以瓊琚。」引申為回答別人的恩惠或仇恨,即報恩或報仇。左傳成公三年:「無怨無德,不知所~。」又引申為天對人的善惡的報復。荀子宥坐:「為善者天~之以福,為不善者天~之以禍。」 (三)奉命辦事完畢,回來報告。戰國策齊策四:「廟成,還~
8.【告】 (一)告訴。左傳隱公元年:「且~之悔。」特指以大事報告祖宗或上帝。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廟。」 (二)規勸,舊讀入聲,讀如梏gù。此義一般只用於「忠告」。論語顏淵:「忠~而善道之。」 [辨](1)報,告。「報」字一般用於復命,「告」字用於告訴,所以它們的差別頗大。(2)告,語。在「告訴」的意義上,「告」與「語」是同義詞,但對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語」。(3)告,誥。「告」與「誥」同音同義,後來分化了:告上為「告」,告下為「誥」。
9.【諫】 用言語糾正君父或尊長的過失叫做諫。左傳宣公二年:「宣子驟~。」論語里仁:「事父母幾~。」(幾:不顯露,暗地裡。)
10.【討】 (一)研究。論語憲問:「世叔~論之。」(討:研究。論:評論。)引申為治理。左傳宣公十二年:「其君無日不~國人而訓之。」 (二)聲討。左傳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賊。」引申為征伐,征討。左傳隱公九年:「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之。伐宋。」又十年:「以王命~不庭,不貪其土。」(不庭:不來朝見。)
11.【反】 (一)翻轉,顛倒。詩經周南關雎:「輾轉~側。」孟子公孫丑上:「以齊王,由~手也。」引申為相反,對立。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是。」又為反而,反倒。詩經邶風谷風:「~以我為讎。」 (二)造反,叛亂。史記項羽本紀:「日夜望將軍至,豈敢~乎?」 (三)回來。左傳宣公二年:「~不討賊。」孟子梁惠王下:「比其~也,則凍餒其妻子。」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返」。引申為退還,歸還。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受餐~璧。」(餐:同「餐」。)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其旄倪。」(旄:通「耄」,老人。倪:小孩。)又為反省。孟子公孫丑上:「自~而不縮。」(縮:直。不縮:沒有理。)
12.【復】 (一)動詞。回來,回去。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又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注意:「復」是「往」的反面,所以說「往~」。「復」又與「反」是同義詞(都是「回來」),所以說「反~」。「復」與「來」意義也相近,所以又說「來~」。引申為回復,報復。孟子梁惠王上:「有~於王者曰。」又滕文公下:「為匹夫匹婦~讎也。」又為還原。偽古文尚書咸有一德:「伊尹既~政厥辟。」(辟:君。厥辟:他的君。指太甲。)後代有「~辟」,「~位」。 (二)副詞。再,又。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假道於虞以伐虢。」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馳,~斬漢一都尉。」又淮陰侯列傳:「水上軍開入之,~疾戰。」注意:在這種意義上,古代說「復」,不說「再」。 [辨]反,復。在「回來」這個意義上,這兩個字是同義詞,沒有什麼差別。但「反」用得更廣泛些。
13.【舍】 (一)賓館,招待所。莊子說劍:「夫子休就~。」(請您休息,住在賓館裡。)引申為房舍。 (二)住一夜。特指行軍或狩獵的臨時住宿。左傳庄公三年:「凡師一宿為~。」又宣公二年:「宣子田於首山,~於翳桑。」 (三)軍行三十里為一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其辟(避)君三~。」又二十五年:「退一~而原降。」(原:周邑。) (四)放棄,不要,不取。這種意義後來寫作「舍」(shě)。左傳隱公元年:「食~肉」。又宣公二年:「食之,~其半」。又僖公三十年:「若~鄭以為東道主。」引申為釋放。孟子梁惠王上:「~之,吾不忍其觳觫。」又萬章上:「始~之,圉圉焉。」今仍簡化為「舍」。
14.【次】 (一)依順序排列。左傳成公三年:「~及於事。」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皆~當行。」注意:古代「次」不用作量詞。引申為次第在後的,等級較差的。司馬遷報任安書:「太上不辱先,其~不辱身。」又:「~之又不能拾遺補闕。」 (二)臨時駐紮。左傳僖公四年:「師進,~於陘。」又:「師退~於召陵。」引申為外出旅行停留。穆天子傳卷五:「仲秋甲戌,天子東遊,~於雀梁。」
15.【如】 (一)往,到......去。左傳僖公四年:「楚子使屈完~師。」又成分十三年:「文公~齊,惠公~秦。」 (二)像。詩經衛風淇奧:「~切~磋,~琢~磨。」史記項羽本紀:「猛~虎,很~羊。」引申為依照。柳宗元三戒:「犬皆~人意。」[不如]不及,比不上。左傳僖公三十年:「臣之壯也,猶不~人。」戰國策齊策一:「自以為不~。」 (三)形容詞詞尾。論語述而:「子之燕居,申申~也(很嚴肅的樣子),夭夭~也(很舒服的樣子)。」 (四)如果。論語先進:「~或知爾,則何以哉?」孟子梁惠王上:「王~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五)連詞。或。論語先進:「方六七十,~五六十。」又:「宗廟之事,~會同。」
16.【馳】 (一)馬快跑。左傳宣公十二年:「遂疾進師,車~卒奔。」(馬駕車快跑,士卒飛奔。)莊子秋水:「騏驥驊騮,一日而~千里。」特指驅馬追擊敵軍。左傳庄公十年:「公將~之。」又成公二年:「不介馬而~之。」又為打馬使快跑。孟子滕文公上:「好~馬試劍。」漢書周亞夫傳:「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入。」引申為疾行。成語有「風~電掣。」 (二)傳播,流布。韓詩外傳:「名聲~於後世。」孟浩然春燕詩:「英名日四~。」 (三)嚮往,奔向。隋書史祥傳:「身在邊隅,情~魏闕。」(魏闕:也叫象魏。皇帝所居的宮闕。) [辨]馳,驅。二者是同義詞,都有馬快跑和趕馬快跑的意思。如詩經鄘風載馳「載馳載驅」都是馬快跑,大雅板「無敢馳驅」則都是使快跑(意為放縱)。但後來「馳」字主要沿著「快跑」這個意思發展下去,所以引申出「疾行」(如「風馳電掣」)、「流布」(如「名馳宇宙」)等意義。「驅」則著重向「使快跑」的意思方面發展,所以逐漸引申出「策驅」、「驅使」「驅逐」和「驅除」等用法來。二者有了明顯的區別。
17.【驟】 (一)馬跑。詩經小雅四牡:「載~駸駸。」(駸駸qīnqīn,馬快跑的樣子。)引申為快速。老子二十三章:「~雨不終日。」(二)屢次。左傳宣公二年:「宣子~諫。」
18.【侵】 進攻,特指沒有鐘鼓的進攻。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蔡。」引申為冒犯。國語楚語下:「無相~瀆。」又為侵奪,欺凌。孟子梁惠王下:「狄人~之。」史記遊俠列傳序:「豪暴~凌孤弱。」
19.【襲】 (一)衣一套叫一襲。漢書昭帝紀:「賜衣被一~。」 (二)重疊。楚辭懷沙:「重仁~義兮。」引申為重複,因襲,沿用。史記秦始皇本紀:「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後漢書宦者傳論:「漢興,仍~秦制。」又為繼承[封爵,職位]。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漢高祖之起,曹參以功封平陽侯,世~爵土。」 (三)乘人不備而進攻。左傳隱公元年:「繕甲兵,具卒乘,將~鄭。」又僖公三十二年:「勞師以~遠。」[辨]侵,襲,伐。左傳庄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伐」是正式的戰爭,所以有鐘鼓,而且進攻的國家總要找一些「聲討」的理由,如「包茅不入」、「無禮」、「貳於楚」等(參看第六單元「伐」字條)。「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戰」。「侵」與「伐」是不同的,所以左傳僖公四年說:「侵蔡,遂伐楚。」「襲」比「侵」更富於秘密性質,只是偷偷地進攻,所以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說:「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0.【奔】 (一)跑。莊子田子方:「夫子~逸絕塵。」特指戰敗逃跑。論語雍也:「~而殿。」(殿:在後面。) (二)逃亡[到外國]。左傳庄公八年:「[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出~莒。」(莒jǔ:國名。)又僖公四年:「重耳~蒲,夷吾~屈。」(重耳,夷吾:都是晉獻公的兒子。蒲,屈:都是地名。)引申為逃走[到某地]。文天祥指南錄後序:「得間~真州。」(得間jiàn:找機會。) (三)男女相悅,不依舊禮教的規定而自相結合。詩經王風大車:「豈不爾思,畏子不~。」周禮地官媒氏:「~者不禁。」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21.【亡】 (一)逃跑。左傳宣公二年:「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也。」孟子梁惠王下:「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也。」特指出奔,逃到外國去。左傳宣公二年:「~不越竟。」引申為失掉(讓它跑掉)。戰國策楚策四:「~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二)滅亡。跟「存」相對。左傳僖公三十年:「然鄭~,子亦有不利焉。」戰國策魏策四:「且秦滅韓~魏。」 (三)死。跟「存」相對。論語雍也:「~之!命矣夫!」 (四)讀wú。通「無」。論語雍也,「今也則~。」又顏淵:「人皆有兄弟,我獨~。」
22.【逐】 (一)追趕,追捕,追回來。尚書費誓:「臣妾逋逃,無敢越~。」(越逐:指越過軍壘去追捕。)易經睽(kuí)卦:「喪馬勿~。」漢書蒯通傳:「秦失其鹿,天下共~之。」用於抽象意義,表示追求。韓非子難一:「以有盡~無已。」 (二)追擊。左傳庄公十年:「遂~齊師。」又成公二年:「齊師敗績,~之。」 注意:(一)(二)兩個義項都不能解作「驅逐」。因為(一)像逐馬、逐鹿,都是追回來的意思,並非把它趕走;(二)像逐齊師,更不是把敵軍趕走,追擊是為了殺傷和擒獲。 (三)[把別人]趕出去。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以戈~子犯。」(子犯:人名,即狐偃。)引申為驅逐,放逐。史記李斯列傳:「非秦者去,為客者~。」又管晏列傳:「三仕三見~。」(見:被。)楚辭哀郢。「信非吾罪而棄~兮。」[~臣][~客]被貶謫的官。宋之問途中寒食詩:「南溟作~臣。」杜甫夢李白詩:「~客無消息。」 [辨]追,逐。二字一般用起來沒有分別。試比較左傳桓公六年:「請追楚師」與庄公十年:「遂逐齊師」。但是,「放逐」的意義不能說成「追」。而「挽回」的意義又只能說成「追」(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不能說成「逐」。
23.【及】(一)追趕上。左傳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車而~。」引申為達到。左傳隱公元年:「若闕地~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又成公二年:「將~華泉。」引申為到那個時候。左傳成公二年:「病未~死。」為趁這個時候。戰國策趙策四:「願~未填溝壑而托之。」又引申為品行趕得上。論語公治長:「非爾所~也。」又引申為涉及,發生關係。論語衛靈公:「言不~義。」 (二)與。用為連詞。左傳隱公元年:「生庄公~共叔段。」又用為介詞。左傳僖公四年:「屈完~諸侯盟。」
24.【執】 (一)捉拿,拘捕,擒獲。左傳僖公五年:「遂襲虞,滅之,~虞公。」 (二)拿著。論語述而:「雖~鞭之士,吾亦為之。」引申為掌握。論語季氏:「陪臣~國命,三世希不失矣。」[~事](1)任事。論語子路:「居處恭,~事敬。」(2)主事[的官]。尚書盤庚下:「邦伯師長百~事之人,尚皆隱哉。」(邦伯,師長:指諸侯公卿。隱:痛苦。)(3)服務的人。用於對人的尊稱。不直稱他本人,而以他左右服務者來替代。左傳僖公三十年:「敢以煩~事。」楊修答臨淄侯箋:「又嘗親見~事握牘持筆,有所造作。」(牘:木簡。) (三)志向相同的朋友。禮記曲禮上:「~友稱其仁也。」又:「見父之~,不謂之進不敢進。」[父~]父親的至交。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怡然敬父~,問我來何方。」
25.【免】 (一)脫身,使脫身。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左傳成公二年:「人不難以死~其君。」引申為釋放。左傳成公二年:「乃~之。」又為脫掉。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胄入狄師。」 (二)罷免(後起義)。漢書文帝紀:「遂~丞相勃,遣就國。」
26.【享】 把食物獻給鬼神。周易隨卦:「王用~於西山。」尚書盤庚上:「茲予大~於先王。」左傳僖公五年:「吾~祀豐絜,神必據我。」引申為鬼神享受祭品。孝經孝治:「祭則鬼~之。」再引申為人享受福祿。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而~其生祿。」
27.【薦】(薦) (一)獸所吃的草。莊子齊物論:「麋鹿食~。」漢書終軍傳:「隨畜~居。」(荐居:依水草而居,無常處。) (二)草席。楚辭九嘆逢紛:「薜荔飾而陸離~兮,魚鱗衣而白蜺裳。」(陸離:美玉。)曹植九詠:「茵~兮蘭席。」又動詞。墊在下面。賈誼吊屈原賦:「章甫~履。」 (三)向鬼神進獻物品,特指無牲的祭祀。左傳隱公三年:「可~於鬼神。」又僖公五年:「而明德以~馨香,神其吐之乎?」又為一般的祭獻,奉獻,進獻。論語鄉黨:「君賜腥,必熟而~之。」(腥:生肉。)又引
28.【圖】 (一)考慮,反覆考慮。左傳僖公三十年:「闕秦以利晉,唯君~之。」又成公三年:「二國~其社稷。」「不圖」,想不到。論語述而:「不~為樂之至於斯也。」引申為設法對付。左傳隱公元年:「無使滋蔓,蔓難~也。」漢書高帝紀:「羽可~。」(羽:項羽。) (二)圖書。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這裡的「圖」指的是八卦圖。傳說伏義氏據以書成八卦。)引申為地圖,圖表。史記蕭相國世家:「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書藏之。」又:「以何具得秦~書也。」(何:指蕭何。)按,「圖書」原是兩個詞,圖是地圖,史記刺客列傳:「圖窮而匕首見。」書是戶口冊及其他書籍。
29.【虞】 (一)意料。左傳僖公四年:「不~君之涉吾地也。」〔不虞〕意料不到的事。(多指壞的。)詩經大雅抑:「用戒不~。」(戒:警戒,戒備。) (二)欺騙。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
30.【克】 (一)戰勝,攻破。左傳隱公元年:「鄭伯~段於鄢。」又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引申為克服。論語顏淵:「~己復禮為仁。」(依朱熹說:克,勝;己,身之私慾。克己,等於說克服自己的私慾。) (二)能。詩經大雅盪:「靡不有初,鮮~有終。」左傳宣公二年引此文。
31.【堪】 經得起。受得住。左傳隱公元年:「君將不~。」又:「國不~貳。」論語雍也:「人不~其憂。」引申為可。杜甫房兵曹胡馬詩:「所向無空闊,真~托死生。」又解悶詩:「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傳。」注意:上古漢語的「堪」字是一般動詞,常帶賓語;後代用作助動詞,放在動詞的前面。
32.【有】 (一)有。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母」。特指領有,佔有。孟子公孫丑上:「武丁朝諸侯,~天下。」又特指具有某種美德。左傳襄公三年:「詩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焉。」(祁奚有此美德。) (二)通「又」。一般用於稱數法。「有」字放在兩位數的中間。論語為政:「吾十~五而志於學。」孟子萬章上:「舜相堯二十~八載。」甚至可以用兩個「有」字。尚書堯典:「期三百~六旬~六日。」(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日。)「余」字前面,也常常加「有」字。戰國策齊策一:「鄒忌修八尺~余。」孟子盡心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余歲。」這是上古稱數法的特點。 (三)名詞詞頭。尚書皋陶謨:「何遷乎~苗。」又:「亮采~邦。」又用於有些形容詞前。詩經邶風擊鼓:「不我以歸,憂心~忡。」[有司]掌管某方面事物的官吏。史記廉頗蘭相如列傳:「召~司案圖。」
33.【無】(一)動詞。沒有。詩經豳風七月:「~衣~褐,何以卒歲。」左傳成公三年:「~怨~德,不知所報。」字又寫作「無」。「無」字也表示「無論」、「不論」。李斯諫逐客書:「是以地~四方,民~異國。」這種用法常放在一對反義詞的前面。漢書高後紀:「~少長,皆斬之。」又田儋傳:「政事~巨細,皆決於橫。」(橫:田橫。)也可以用兩個「無」字。韓愈師說:「是故~貴~賤,~長~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乃]副詞。表示委婉語氣。等於說「只怕」,「恐怕」。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師勞力竭,遠主備之,~乃不可乎?」論語季氏:「求!~乃爾是過與?」(求:冉求。) (二)副詞。放在動詞前面,表示禁止。尚書盤庚上:「汝~侮老成人。」左傳隱公元年:「~使滋蔓。」這個意義也寫作「毋」。史記項羽本紀:「毋妄言,族矣!」引申為否定副詞,義近於「不」,用來否定不該做的事。論語學而:「君子食~求飽,居~求安。」又公治長:「願~伐善,~施勞。」戰國策楚策一:「子~敢食我也。」也寫作「毋」。史記張儀列傳:「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 [辨]無,不。「無」是動詞(指其第一義),它所否定的是名詞;「不」是副詞,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詞和動詞。因此,「無」字後面的形容詞和動詞往往帶名詞性,如「無上」,「無窮」,「無畏」;「不」字後面的名詞則帶動詞性,如「不君」,「不臣」,「不國」。上古時代,「無」字有時有「不」的意思,「不」字卻沒有「無」的意思。後來「無」和「不」的分別就更清楚了。
34.【昭】 (一)明亮。詩經大雅抑:「昊天孔~。」(昊天:上天:孔:甚。)又動詞。顯示,使彰明。左傳桓公二年:「是以清廟茅屋......~其儉也。」(二)宗廟的次序,始祖廟居中,左為昭,右為穆。天子七廟,始祖廟之外,有三昭三穆。諸侯五廟,有二昭二穆。大夫三廟,一昭一穆。父為昭,則子為穆;父為穆,則子為昭。左傳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也。」(大伯、虞仲是大王的兒子,所以說「大王之~也。」)
35.【穆】 (一)和。詩經大雅烝民:「~如清風。」成語有「和~」、「雍~」、「安~」。在這個意義上,「穆」與「睦」差不多。 (二)敬。尚書金縢:「我其為王~卜。」雙音詞有「肅~」。[~~]肅敬的樣子。禮記曲禮下:「天子~~。」 (三)宗廟的次序,跟「昭」相對。左傳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也。」(王季是大王的兒子,是昭,而昭的兒子是穆。)
36.【勤】 (一)疲勞,辛苦。跟「逸」相對。論語微子:「四體不~,五穀不分。」孟子滕文公上:「將終歲~動。」莊子天下:「其生也~。」 (二)努力工作,不偷懶,跟「怠」,「惰」相對。尚書梓材:「先王既~用明德。」偽古文尚書蔡仲之命:「克~無怠。」 [辨]勤,勞。「勤」與「勞」是同義詞,所以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前面說「勞師以襲遠」,後面說「勤而無所」,「勞」與「勤」是前後呼應的。「勤民」是「使民辛苦」,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這個意義,後來可以說成「勞民」。「勤民」另一意義是「為民辛苦」,例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這個意義不能說成「勞民」。
37.【乏】 缺少,特指食用的缺少。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供其~困。」戰國策齊策四:「
38.【亂】 (一)沒有秩序,跟「整」相對。左傳僖公三十年:「以~易整,不武。」特指政治上沒有秩序,跟治相對。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引申為擾亂,破壞。論語微子:「欲絜其身而~大倫。」 (二)樂曲的末章。論語泰伯:「關雎之~。」辭賦的結束語也叫~。楚辭哀郢:「~曰......」。
39.【整】 整齊,有秩序。跟「亂」相對。左傳僖公三十年:「以亂易~,不武。」又動詞。整頓。左傳宣公十二年:「子姑~軍而經武乎!」
40.【兩】 (一)數詞。成對的兩個,雙方。莊子秋水:「~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涘:岸。)又讓王:「~臂重於天下也,身亦重於~臂。」左傳成公二年:「且懼奔辟,而忝~君。」荀子勸學:「事~君者不容。」雙音詞有「~手」、「~翼」、「~廡」、「~京」、「~端」、「~造」、「~袖」等。引申為二。杜甫南鄰詩:「野航恰受~三人。」(二)數詞用作狀語。雙方施行同一行為,或遭受同一行為。左傳成公三年:「~釋纍囚以成其好。」荀子勸學:「目不能~視而明,耳不能~聽而聰。」現代成語有「~全其美」,「~敗俱傷」等。 (三)量詞。成雙才起作用的東西,或以雙為單位的名詞,往往以「兩」為量詞。車有兩輪,所以車以「兩」為單位(後代寫成「輛」)。詩經召南鵲巢:「之子于歸,百~御之。」鞋子成雙才起作用,所以屨以「兩」為單位(後代說成「雙」)。詩經齊風南山:「葛屨五~。」後來「兩」用作重量單位,二十四銖(zhū)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據漢書律曆志說,十二銖為一龠(yuè),兩龠為一兩,所以叫「兩」。
41.【貳】 (一)副的。與「正」相對。周禮天官大宰:「乃施法於官府,而建其正,立其~。」(指副職。)又秋官大司寇:「皆受其~而藏之。」(指副本。)孟子萬章下:「帝館甥於~室。」(指副宮。帝:帝堯。館:使居住。甥:女婿,指帝舜。)引申為輔助,輔佐。偽古文尚書周官:「~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 人。」 (二)重複一次。論語雍也:「不遷怒,不~過。」 (三)屬於二主,事二主。左傳隱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於己。」引申為不專一。跟「壹」相對。偽古文尚書大禹謨:「任賢勿~,去邪勿疑。」又為離異,生二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盍蚤自~焉。」(蚤:通「早」。) (四)不一樣,不相同。孟子滕文公上:「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 [辨]二,貳,兩,再。「二」是一般數目字,「貳」與「二」雖同音,但它只用於特殊埸合,如「兩屬」,「兩事」,「二心」等。「貳」用作「二」,是後代的假借用法。「二」和「兩」在上古有很大的分別。「兩」是指自然成雙的事物,如「兩手」,「兩端」,「兩翼」;「二」則表示一般數目,不能取代「兩」的上述作用。就後來稱數方面而言,「兩」的用法,選擇條件較嚴,如「十二」不能說「十兩」,「第二」也不能說成「第兩」;「二」在這方面則較自由。另外,「兩」能作副詞,「二」則無此作用。「兩」和「再」有表面的相似處,但實際內容完全不同。如「兩說」和「再說」,「兩度」和「再度」。就是同用來作狀語,二者所表示的內容也不相同。如「兩得」是說得到兩樣東西,「再得」則表示一種東西得到了兩次。
42.【兵】 (一)兵器,武器。左傳隱公元年:「繕甲~。」又成公二年:「擐甲執~。」孟子梁惠王上:「棄甲曳~而走。」 (二)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左傳襄公元年:「敗其徒~於洧上。」(徒兵:步兵。洧wěi:水名,在今河南。)引申為戰陣之事,軍事,戰爭。左傳隱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禮記禮運:「而~由此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世傳其~法。」
43.【車】 (一)車子。上古的車,除用於運輸和旅行以外,還有一種重要的用途,就是用於戰爭(兵車)。左傳隱公元年:「命子封師~二百乘以伐京。」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 (二)牙床。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按,這個意義只用於「輔~相依」這個成語里。 「車」字讀jū,chē二音。
44.【甲】 (一)古代軍人穿的皮做的護身衣服。左傳成公二年:「擐~執兵。」引申為披甲執兵的人,即甲士。左傳宣公二年:「伏~將攻之。」引申為動物身上有保護功用的硬殼。如「龜~。」 (二)天乾的第一位。古代以干支紀日。尚書牧誓:「時~子昧爽,王朝至於商郊。」(昧爽:將明未明之時。)楚辭哀郢:「~之晁吾以行。」後來也用來紀年。引申為居第一位,用如動詞(較後起的意義)。漢書貨殖傳:「秦楊以田農而~一州。」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治宅~諸第。」「甲第」二字連用指大宅(因為有甲乙次第)。史記孝武本紀:「賜列侯~第。」
45.【介】 (一)疆界。詩經周頌思文:「無此疆爾~。」這個意義後來寫作「界」。引申為居中,在中間。左傳襄公九年:「~居二大國之間。」戰國策趙策三:「勝請為紹~而見之於將軍。」現代漢語有雙音詞「媒~」,「~紹」。又特指居賓主之間作傳言人(有時是代言)。禮記檀弓下:「子服惠伯為~。」 (二)特立,直立(都是指品行)。孟子盡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又用來形容物體直立的樣子。水經注盧江水:「又有孤石,~立大湖中。」[耿~]光明正大,具有卓越的操守。形容詞。楚辭離騷:「彼堯舜之耿~兮,既遵道而得路。」韓非子五蠹:「不養耿~之士。」 (三)量詞。個。只限於「一~」。尚書秦誓:「如有一~臣。」後來用作謙稱。三國志魏志管寧傳:「自陳一~野生,無軍國之用。」王勃滕王閣序:「勃三尺微命,一~書生。」 (四)甲。特指披甲執兵的人,即甲士。左傳宣公二年:「既而與為公~。」用如動詞時,表示披甲。左傳成公二年:「不~馬而馳之。」[~蟲]有甲殼的蟲。淮南子說山:「~蟲之動以固。」 (五)通「芥」。比喻微末的事物。孟子萬章上:「一~不以與人,一~不以取諸人。」戰國策齊策四:「
46.【卒】(一)步兵。左傳隱公元年:「具~乘。」又成公十六年:「臣之~實奔。」 (二)終,終於。戰國策趙策三:「~為天下笑。」 (三)死,上古特指諸侯大夫的死。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 (四)通「猝」(cù),匆忙急遽的樣子。孟子梁惠王上:「~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辨]軍,士,卒,兵。「軍」是集體名詞,跟「士」「卒」「兵」都不同。上古「兵」和「卒」有很大的區別:「卒」是戰士,而「兵」一般是指器械。左傳文公七年:「訓卒利兵。」「卒」是人,所以要訓練;「兵」是戈矛之類,所以要「利」(磨它,使它鋒利)。「士」和「卒」的分別是:作戰時,士在戰車上面,卒則徒步。
47.【乘】 (一)平聲,讀chéng。動詞。駕車,乘車。左傳僖公四年:「與屈完~而觀之。」論語衛靈公:「~殷之輅。」(輅lù:車之一種。)引申為乘船。詩經邶風二子乘舟:「二子~舟,泛泛其景。」又引申為憑藉,趁著。孟子公孫上:「雖有智慧,不如~勢。」史記淮陰侯列傳:「此~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 (二)去聲,讀shèng。名詞。兵車,包括一車四馬。左傳隱公元年:「繕甲兵,具卒~。」(這裡的「乘」指車和士。)又量詞。春秋時代,兵車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左傳隱公元年:「命子封帥車二百~以伐京。」古人所謂「千~之國」、「萬~之國」,是指國家具有這樣的武裝力量。又出使的車,田獵的車也都以「乘」為量詞。莊子列禦寇:「其往也,得車數~。」 注意:春秋時代,車馬相連,有車必有馬,有馬必有車。論語公治長:「陳文子有馬十乘,」這是說他有十乘車的馬,即四十匹馬。論語雍也:「~肥馬」,這是說駕車用的是肥馬。不可理解為「騎馬」。
48.【君】 (一)封建時代天子和諸侯的通稱。跟「臣」相對。左傳文公十三年:「天生民而樹之君。」又成公二年:「人不難以死免其君。」孟子離婁上:「欲為~,盡~道;欲為臣,盡臣道。」注意:秦漢以來,實行中央集權。「君」只能指稱天子。[君子](1)春秋時代貴族男子的通稱,往往包含尊敬義。左傳成公二年:「謂之~子而射之,非禮也。」(2)指統治者。孟子滕文公上:「無~子莫治野人。」(3)舊時指有才德的人。論語學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子乎?」(4)妻稱夫。詩經
49.【師】 (一)軍隊二千五百人為一師。一般泛指軍隊。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侵蔡。」又僖公三十二年:「使出~於東門之外。」 (二)傳授知識技術的人,老師。跟「弟子」相對。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又用如動詞。司馬遷報任安書:「若望仆不相~。」(望:怨。仆:自謙之稱。)韓愈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 (三)樂官。上古樂師一般用盲人充任。論語衛靈公:「故相~之道也。」(相xiàng:引導、佐助[盲人]。)先秦有「~曠」、「~摯」、「~冕」。(曠、摯、冕:都是人名。)
50.【姑】 (一)父之姊妹。詩經邶風泉水:「問我諸~。」 (二)夫之母。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謁諸~。」(伯石剛生下來的時候,子容的母親跑去告訴她的婆婆。諸:「之於」的合音。)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按:公婆並稱時,則稱「舅~」。也稱「~嫜」。) (三)夫之姊妹。古詩焦仲卿妻:「新婦初來時,小~始扶床。」 (四)姑且,暫且。左傳隱公元年:「子~待之。」戰國策齊策四:「君~高枕為樂矣。」
51.【女】 (一)婦女。特指未嫁的女子。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君子好逑。」又邶風靜女:「靜~其姝,俟我於城隅。」也泛指女性。楚辭離騷:「眾~嫉余之蛾眉兮。」易經序卦:「有男~,然後有夫婦。」用作定語時,表示女的,女性的。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子。」(女子:女性的孩子。) (二)女兒。荀子成相:「妻以二~,任以事。」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昔
52.【族】 (一)親屬。一般指同姓的親屬。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行。」用作動詞,表示滅族。這是專制時代的殘酷刑法之一。史記項羽本紀:「毋妄言,~矣!」引申為種類。淮南子俶真:「萬物百~。」雙音詞有「水~」,「語~」。 (二)聚結。莊子養生主:「每至於~,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又在宥:「雲氣不待~而雨。」又為叢聚。爾雅釋木:「木~生為灌。」引申為眾,一般。莊子養生主:「~庖月更刀,折也。」
53.【黨】 (一)上古時代,五百家為黨。論語雍也:「以與爾鄰里鄉~乎。」又子路:「宗族稱孝焉,鄉~稱弟(悌)焉。」 (二)親族,姻戚。禮記坊記:「睦於父母之~。」舊有「父~」、「母~」、「妻~」等名。 (三)集團,集團的成員。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皆欒氏之~也。」[~與]同黨的人。漢書霍光傳:「後桀~與有譖光者。」引申為袒護,偏袒,憑私人交情。尚書洪範:「無偏無~。」左傳襄公三年:「舉其偏,不為~。」按:在古代漢語中,「黨」指集團時,一般只用於貶義,所以引申為偏袒。 [辨]黨,黨。古代二字不同。雖同都是姓,但「黨」讀zhǎng,「黨」讀dàng(今讀上聲)。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名(西 的別種)「党項」的「黨」,更不作「黨」。
54.【讎】(仇) 仇人。左傳襄公三年:「稱解狐,其~也。」又:「稱其~,不為諂。」關於「仇」與「讎」的分別,參看「仇」字條。
55.【河】 專有名詞。黃河。左傳僖公四年:「東至於海,西至於~。」孟子梁惠王上:「~內凶,則移其民於~東。」呂氏春秋察傳:「晉師三豕涉~。」引申為一般河流。杜甫春望詩:「國破山~在。」注意:在上古時代,「河」專指黃河。即使在後代,除非用於雙音的河名(如「交河」),或「河山」、「山河」連用,否則一般仍指黃河。如杜甫前出塞詩:「隔~見胡騎,倏忽數百群。」
56.【防】(一)名詞。河堤,河壩。呂氏春秋慎小:「巨~容螻而漂邑殺人。」(大堤有洞穴容螻蛄,就會潰決,漂沒城邑,淹死人民。) (二)動詞。築堤防水。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然猶~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引申為提防,防備。
57.【城】 城牆,高大的圍牆(指圍繞都邑的)。左傳隱公元年:「都~過百雉,國之害也。」又僖公四年:「以此攻~,何~不克?」用如動詞時表示築城,造城。詩經邶風擊鼓:「土國~漕。」(土:動詞。作土功。國:國都。漕:地名。)又小雅出車:「~彼朔方。」(朔方:古地名。)注意:在古代漢語里,「城」字只指防禦用的建築物,不指政治區域。 [辨]城,郭。「城」與「郭」並稱的時候,「城」指內城,「郭」指外城。孟子公孫丑上:「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郭」二字連用時,也就指一般的城。
58.【池】 (一)護城河。左傳僖公四年:「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禮記禮運:「城郭溝~以為固。」孟子公孫丑上:「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注意:「池」在上古漢語里,一般多作「護城河」講。 (二)積水的凹地。莊子逍遙遊:「南冥者,天~也。」孟子梁惠王上:「數罟不入洿~。」後世指園林中或風景區的方形水塘。
59.【田】 (一)農田。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勿奪其時。」引申為耕種(此義又寫作「佃」)。楊惲報孫會宗書:「~彼南山。」 (二)打獵。左傳宣公二年:「宣子~於首山。」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獵於此。」後來寫作「畋」。
60.【館】 招待所,客舍。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乃築諸侯之~。」又動詞。住,安置。左傳僖公五年:「師還,~於虞。」孟子萬章下:「帝~甥於貳室。」(帝:帝堯。甥:壻,指舜。貳室:副宮。)引申為華麗的房屋(後起義)。王勃滕王閣序:「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 [辨]館,舍。「館」和「舍」是同義詞,都是館驛或客舍。所以「館舍」二字可以連用。戰國策趙策二:「今奉
61.【辭】 (一)口供。尚書呂刑:「兩造具備,師聽五~。」(兩造:訴訟的雙方。師:獄官。)漢書趙廣漢傳:「有詔即訊,~服。(訊:審問。) (二)言詞,話。呂氏春秋察傳:「~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引申為言之成文的,文辭。易經乾卦:「修~立其誠。」論語衛靈公:「~達而已矣。」這種意義與「詞」相通,後來常寫作「詞」。引申為口實,借口。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三)文體的一種。曹丕典論論文:「王粲長於~賦。」文心雕龍辨騷:「名儒~賦,莫不擬其儀錶。」又如書有「楚~」,文章有「歸去來~」。 (四)不受。論語雍也:「與之粟九百,~。」引申為推辭。左傳僖公三十年:「~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又為告別。戰國策趙策三:「遂~
62.【謝】 (一)道歉。戰國策齊策四:「宣王~曰:』寡人有罪國家。『」又:「封書,~
63.【責】 (一)讀zhài,債務,債款。戰國策齊策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文收~於薛者乎?」按:這個意義在上古都只寫作「責」,後代才寫作「債」。 (二)要求。左傳桓公十三年:「宋多~賂於鄭。」(賂:財物。)引申為對別人或自己道德品行上的要求。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於人。」今成語有「求全~備。」再引申為用言語批評別人。戰國策趙策三:「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請為君~而歸之。」 (三)責任。孟子公孫丑下:「有言~者不得其言則去。」
64.【讓】 (一)責備。左傳僖公五年:「公使~之。」史記項羽本紀:「二世使人~章邯。」 (二)退讓,不跟別人爭奪權利,跟「爭」相對。這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種社會道德。戰國策趙策三:「魯仲連辭~者三,終不肯受。」禮記禮運:「刑仁講~。」引申為謙讓。論語先進:「其言不~。」又衛靈公:「當仁不~於師。」 (三)把權益和職位讓給別人。尚書舜典:「禹拜稽首,~於稷、契暨臯陶。」論語泰伯:「三以天下~。」[禪~]以帝位讓給別人。後漢書逸民傳論:「恥聞禪~。」引申為先人後己,避讓。如「~路」,「~座」。
65.【爭】 (一)跟別人搶著要同一個東西。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è)與潁考叔~車。」引申為競爭。左傳成公三年:「晉未可與~。」戰國策楚策一:「自以為無患,與人無~也。」又趙策三:「前與齊閔王~強為帝。」又引申為為了真理而與人辯論。戰國策趙策三:「鄂侯~之急。」現代成語有「據理力~」。 (二)讀zhèng,去聲。諫,規勸。「~臣」、「~友」、「~子」,都見於孝經。後來寫成「諍」。
66.【使】 (一)使,叫,讓。左傳僖公三十年:「~杞子、逢孫、楊孫戍之。」又僖公三十二年:「鄭人~我掌其北門之管。」又隱公元年:「無~滋蔓。」 (二)讀shì,去聲。奉使命(外交上的)。論語子路:「~於四方,不辱君命。」又名詞。奉使命的人,使臣。戰國策齊策四:「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也。」又:「梁~三反。」漢書蘇武傳:「匈奴~來。」又:「單于使~曉武。」(第一個「使」字讀上聲,動詞;第二個「使」字讀去聲,名詞。)[~者]派遣為代表的人,奉使命的人。戰國策齊策四:「遣~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
67.【令】 (一)發出命令。論語子路:「其身正,不~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孟子離婁上:「既不能~,又不受命。」注意:「令」字在古代往往用作不及物動詞。又名詞。命令。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 (二)舊讀líng。使。戰國策趙策四:「有復言~長
68.【屬】 (一)讀zhǔ,動詞。連接。莊子馬蹄:「萬物群生,連~其鄉。」引申為跟隨。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渡淮,騎能~者百餘人耳。」 (二)讀shǔ,隸屬。史記項羽本紀:「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焉。」又:「當
69.【托】 (一)寄託。戰國策趙策四:「長
70.【往】 去,到某處去。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來。」又宣公二年:「晨~,寢門辟矣。」引申為過去(指時間),從前。論語八佾:「既~不咎。」又微子:「~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71.【來】 (一)小麥。詩經周頌思文:「貽我~牟。」(牟:大麥。)又臣工:「於皇~牟!」(於皇:嘆美之辭。) (二)來。跟「往」相對。戰國策齊策四:「~何疾也?」又有使動用法,表示「使他來」。論語季氏:「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之。」又:「遠人不服而不能~也。」孟子滕文公上:「放勛曰:』勞之~之。『」注意:舊日於用作使動時讀作lài,後來常寫作「徠」。成語有「以廣招~」。引申為將來。論語微子:「~者猶可追。」「來年」、「來日」連用表示「明年」、「明日」。孟子滕文公下:「以待~年然後已。」又:「何待~年?」漢樂府善哉行:「~日大難,口燥唇乾。」 (三)句終語氣詞。孟子離婁上:「盍歸乎~!」莊子人間世:「嘗以語我~!」又:「子其有以語我~!」
72.【去】 (一)離開。左傳僖公三十年:「亦~之。」孟子公孫丑下:「孟子~齊。」注意:上古的「去」是「離開」,跟「就」相反,所以說「去就」。離開某地就是不停留在某地,跟「留」相反,所以說「去留」。離開某人就是不從某人,所以說「去從」。今成語還有「何~何從。」上古的「去」一般都帶賓語,戰國策、史記等書,「去」字可以不帶賓語,但仍是離開某地的意義,略等於現代漢語所謂「走了」。戰國策趙策三:「今又內圍邯鄲而不~。」又:「遂辭
73.【從】 (一)跟隨。論語微子:「子路~而後。」引申為歸順。左傳庄公十年:「民弗~也。」又為依順,聽從。左傳隱公元年:「公~之。」又為參與。如「~事」,「~政」。[~而]表示乙事是甲事的繼續。戰國策趙策三:「睹其一戰而勝,欲~而帝之。」孟子梁惠王上:「及陷於罪,然後~而刑之。」 (二)舊讀zòng,去聲。隨行,侍從。左傳庄公十年:「戰則請~。」孟子滕文公下:「後車數十乘,~者數百人。」莊子列禦寇:「一悟萬乘之主而~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三國志吳志魯肅傳:「乘犢車,~吏卒。」注意:「從車百乘」不是跟隨百乘車,而是有百乘車隨從。「從吏卒」不是跟隨吏卒,而是有吏卒隨從。這裡有被動的意義。「從」又用作名詞,如「仆~」,「扈~」,「騶~」等。(三)舊讀zòng。次於最親的。指堂房親屬。如伯叔之子年長於己者為「~兄」,侄為「~子」。 (四)介詞。表示從某一處所出發。左傳宣公二年:「~台上彈人。」也表示時間。白居易長恨歌:「~此君王不早朝。」 (五)讀zōng(陰平聲)。直,跟「橫」相對。南北曰從,東西曰「衡」。詩經齊風南山:「衡~其畝。」[合~]戰國時代的政治術語。指聯合南北諸國來對抗秦國。按:「從衡」,從來寫成「縱橫」。「合從」寫作「合從」。 (六)讀cōng。[~容]形容詞。舉動合乎禮貌的樣子。禮記緇衣:「~容有常。」又為不迫促,自然。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酒酣,~容言曰。」
74.【違】 (一)離開,避開。左傳成公十六年:「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於淖。」(淖:泥坑。這是說,晉軍都分向左右兩邊,避開這個泥坑。)又成公三年:「雖遇執事,其弗敢~。」(弗敢違:不避一戰。)引申為謙詞,指離開您的教益,離別(後起義)。蘇軾答謝民師書:「近奉~。」 (二)違反,違背。孟子梁惠王上:「不~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75.【即】(一)動詞。走近,靠近,走向。詩經衛風氓:「來~我謀。」論語子張:「~之也溫。」(靠近他,[覺得他]溫和可親。)今成語有「若~若離」,「可望不可~。」又用於抽象意義。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固~死也。」論語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戎矣。」(即戎:從事作戰。)今成語有「~景生情」。[~位](1)就位。儀禮士冠禮:「~位於門東,西面。」(西面:朝西。)(2)登上君主的位。左傳隱公元年:「及庄公~位。」[~席](1)就席。儀禮士冠禮:「右還~席坐。」(2)在酒席座上。也指當場。如:「~席賦詩」。[~事](1)往就其事。後漢書黃瓊傳:「豈~事有漸,將順王命乎?」(2)接觸眼前的事物,即景。陶潛始春懷古田舍詩:「雖未量歲功,~事多所欣。」 (二)動詞。就在[當前的時間或地點]。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日因留沛公與飲。」又:「~其帳中斬宋義頭。」漢書高帝紀:「項伯許諾,~夜復去。」又蘇武傳:「~時誅滅。」 (三)副詞。就。戰國策楚策一:「[蘇秦]~陰與燕王謀,破齊共分其地。」「即」字在判斷句中,可以譯為「就是」。左傳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其子弟。」史記項羽本紀:「梁父~楚將項燕。」 (四)連詞。如果,假如。戰國策趙策三:「~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史記李將軍列傳:「虜多且近,~有急,奈何?」 (五)連詞。則。史記項羽本紀:「公徐行~免死,疾行則及禍。」又:「先~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又廉頗藺相如列傳:「使趙不將括~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注意:這個意義後代史用。
76.【就】 (一)走近,靠近,接近,親近,趨向,走向,走上。跟「去」相對(因為「去」是離開);又跟「避」相對。孟子梁惠王上:「望之不似人君,~之而不見所畏焉。」(這是「走近」。)荀子勸學:「金~礪則利。」(這是「接近」。)又:「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士。」(這是「親近」。)又:「施薪若一,火~燥也;平地若一,水~濕也。」(這是「趨向」。)戰國策趙策三:「曷為與人俱稱帝王,卒~脯醢之地也?」(這是「走上」。)今雙音詞有「~職」,「~業」,成語有「避重~輕」等。 (二)成功,達到目的。戰國策齊策四:「三窟已~。」今有雙音詞「成~」。
77.【趨】 (一)快步走。論語微子:「~而辟之,不得與之言。」又特指禮貌性的快走。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鯉~而過庭。」(鯉:孔鯉,孔子的兒子。)戰國策趙策四:「入而徐~。」(徐趨:指表示出「趨」的樣子。觸讋是藉以作進說辭的引子。)秦漢以來,皇帝以允許大臣「入朝不趨」作為特殊的恩寵和禮遇。引申為嚮往,歸向。文心雕龍鎔裁:「剛柔以立本,變通以~時。」今成語有「~炎附勢」,「大勢所~」。
78.【赴】 (一)奔向,投向。莊子秋水:「~水則接腋持頤。」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訴於王。」(訴:告訴,申訴。)又特指投向兇險的處所或危險的事物。戰國策趙策三:「則連有~東海而死耳。」荀子議兵:「若~水火,入焉焦沒耳。」(入火則被燒焦,入水則被淹沒。)曹植白馬篇:「捐軀~國難,視死忽如歸。」今成語有「~湯蹈火」,「共~時艱」等。後來用為一般的「奔向」。杜甫詠懷古迹詩:「群山萬壑~荊門。」 (二)奔告喪事。左傳襄公十九年:「鄭公孫蠆卒,~於晉大夫。」(蠆:讀chài。)戰國策趙策三:「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於齊曰。」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訃」。
79.【戰】 (一)打仗。左傳僖公四年:「以此眾~,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王好~,請以~喻。」(二)害怕。詩經小雅小旻:「~~兢兢,如臨深淵。」[戰慄]由於害怕而發抖。戰國策楚策四:「襄王聞之,顏色變作,身體~栗。」
80.【擊】 打,敲打。詩經邶風擊鼓:「~鼓其鏜。」(鏜:鼓聲。)引申為攻打,進攻。左傳僖公三十年:「子犯請~之。」戰國策趙策三:「奪晉鄙軍以救趙,~秦。」
81.【引】 (一)開弓。孟子盡心下:「君子~而不發。」(發:射出去。)引申為延長。詩經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勿替~之。」(勿替:不廢。)引申為牽引。禮記檀弓上:「兄弟之子,猶子也,蓋~而進之也。」孟子滕文公下:「~而置之庄岳之間。」(庄岳:齊都城中的地名。)又為伸長。左傳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領西望。」又為遙控。王勃滕王閣序:「控蠻荊而~甌越。」 (二)向後退。戰國策趙策三:「秦軍~而去。」引申為離開。賈誼吊屈原賦:「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而遠去。」
82.【卻】(卻) (一)退,使退。戰國策趙策三:「秦將聞之,為~軍五十里。」現代有雙音詞「退~」。 (二)不受。孟子萬章下:「~之,~之為不恭。」今成語有「~之不恭」。注意:「卻」又寫作「卻」,但不能寫作「卻」,「卻」音隙,地名,姓。 [辨]引,卻。「引」是退卻的姿態,「卻」是退卻的行為,二者並不相同。「引而去」不能說成「卻而去」。
83.【馮】 (一)讀píng。依憑,漢書酈食其傳:「食其~軾下齊七十餘城」。引早為依傍,依賴。左傳僖公五年:「神所~依,將在德矣。」又哀公七年:「~恃其眾。」這種意義後來寫成「憑」、「憑」。 (二)也讀píng。侵犯。周禮夏官大司馬:「~弱犯寡。」[~陵]侵犯。庾信哀江南賦:「~陵畿甸。」 (三)讀féng。秦漢時郡名「~翊」,在今陝西大荔縣。
84.【據】(據) 手靠著。莊子德充符:「~槁梧而瞑。」(瞑:同眠。)又盜跖:「~軾低頭。」又漁父:「左手~膝,右手持頤。」(頤:下巴。)引申為依附。左傳僖公五年:「吾享祀豐絜,神必~我。」詩經邶風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引申為證據(後起義)。郭璞爾雅序:「援~征之。」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今古。」 [辨]馮,據。在依附的意義上,「馮」與「據」是同義詞,所以「馮軾」又說成「據軾」。左傳僖公五年,上文說「神必據我」,下文說「神所馮依」,可見「據」就是「馮依」。後代「憑據」變成了雙音詞,當「證據」講,原意是人所依傍作為證明的東西。只有某些習慣用途上稍有不同。例如「據理力爭」不說「憑理力爭」。
85.【約】 (一)纏,束縛。詩經小雅斯干:「~之閣閣。」(閣閣:上下嚴緊的樣子。)曹植美女篇:「攘袖見素手,皓腕~金環。」「約車」即將馬系在車轅下(套車)。戰國策齊策四:「於是~車治裝,載券契而行。」又趙策四:「於是為長
86.【解】 (一)分解,指分解動物(原義是解牛)。莊子養生主:「庖丁為
87.【釋】 (一)解開,放下[原來拿著或背著的東西],放掉。莊子養生主:「庖丁~刀對曰。」穀梁傳昭公二十九年:「民如~重負。」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彼必~趙而自救。」引申為釋放,赦免。左傳成公三年:「兩~纍囚以成其好。」又為溶解。老子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又為分解,排解。戰國策趙策三:「為人排患~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二)解說,解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不朝正於廟也。」(朝正於廟:
88.【具】 (一)設食,準備酒席。禮記內則:「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請語魏其侯帳~。」又:「早帳~至旦。」(帳:設置帷帳。)引申為餐。戰國策齊策四:「食以草~。」史記項羽本紀:「為太牢~。」(太牢:牛、羊、豕。) (二)動詞。具有。孟子公孫丑上:「冉牛、閔子、顏淵則~體而微。」(三人都具有聖人的全體,但未夠廣大。)現代變為雙音詞「~有」,「~備」。引申為準備。左傳隱公元年:「繕甲兵,~卒乘。」杜甫同
89.【給】 (一)讀jǐ。形容詞。豐足(指食用)。跟「乏」相反。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省:視察。斂:收穫。)史記倉公扁鵲列傳:「其家~富。」後漢書曹褒傳:「其秋大熟,百姓~足。」 (二)讀jǐ。動詞。供應[食用],使足,使不匱乏。戰國策齊策四:「
90.【計】 結算,算賬。戰國策齊策四:「問門下諸客:誰習~會。」莊子庚桑楚:「今吾日~之而不足,歲~之而有餘。」引申為打算,盤算,謀畫。戰國策趙策四:「父母之愛子則為之~深遠。」為計策。戰國策齊策四:「
91.【謀】 (一)考慮,計畫,商議。左傳庄公十年:「肉食者~之。」又:「未能遠~。」詩經衛風氓:「來即我~。」又名詞。計畫,計策。論語衛靈公:「小不忍則亂大~。」有時指算計。論語季氏:「而~動干戈於邦內。」 (二)營求,謀求。論語衛靈公:「君子~道不~食。」
92.【會】 (一)動詞。會合,聚會,特指盟會、宴會等。左傳桓公十五年:「公~齊侯於艾。」又名詞。引申為機會。成語有:「適逢其~。」 (二)副詞。正巧(指時間)。戰國策趙策三:「~秦圍趙。」史記項羽本紀:「~天大雨。」在這種意義上,「會」與「適」同義,所以二字可以連用。戰國策趙策三:「適~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 (三)讀guài(今讀kuài)。年終結賬,又泛指算賬。[~計]記賬的工作。周禮天官司會:「聽其~計。」又作「計會」。戰國策齊策四:「問門下諸客:』誰習計~,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
93.【習】 (一)鳥反覆地飛,頻繁地飛。禮記月令:「鷹乃學~。」引申為反覆練習,鑽研。論語學而:「學而時~之。」又:「傳不~乎?」引申為熟習,通曉。戰國策齊策四:「問門下諸客:』誰~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 (二)人們受客觀事物反覆影響所產生的反應習慣。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相遠也。」荀子大略:「政教~俗,相順而後行。」今成語有「~以為常」,「~焉不察」。
94.【疾】 (一)病。論語泰伯:「曾子有~。」 (二)恨,痛恨。論語季氏:「君子~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其君者,皆欲赴訴於王。」 (三)快,速。跟「徐」相對。莊子天道:「不徐不疾。」戰國策齊策四:「來何~也?」又趙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走。」
95.【病】(一)重病。左傳宣公二年:「見靈輒餓,問其~。」論語述而:「子疾~,子路請禱。」又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莫能興。」引申為一般的病。莊子列禦寇:「秦王有~召醫。」 (二)有病。戰國策趙策四:「老臣~足。」(足有病。)又表示毛病在於。孟子告子下:「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不求耳。」又表示以為憾事。論語衛靈公:「君子~無能焉,不~人之不己知也。」枚乘七發:「仆~未能也。」 [辨]疾,病。一般的病叫「疾」;重病叫「病」。論語子罕:「子疾病。」註:「疾甚曰病。」譯成現代漢語是:「孔子病了,病得很重。」但就現有史料看,「疾」和「病」單用時,並無分別。如病重既可說「病篤」,又可說「疾革」。但是,「疾」的第二義和「病」的第二義仍然有很大的差別。「疾」的第三義更是「病」字所沒有的。
96.【餓】挨餓。左傳宣公二年:「見靈輒~。」論語季氏:「伯夷叔齊~於首陽之下。」孟子公孫丑上:「野有~莩而不知發。」又告子下:「勞其筋骨,~其體膚。」杜甫醉時歌:「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死填溝壑!」注意:在上古漢語里,「餓」字不當簡單的肚子餓講。直到唐代還是如此。 [辨]飢,飢,餓。這三個字古代不同義。「飢」是現在所說的一般的「肚子餓」,「餓」是嚴重的飢,指沒有飯吃,受到死亡的威脅。所以吃不飽的稱:「饑民」,而餓死者為「餓莩」。其詞義區別極明顯。「飢」是指五穀不熟所形成的饑荒。「飢」與「飢」古不同音,一般不通用。上古文獻中個別混用的地方,可能是後代傳寫之誤。韓非子飾邪:「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可見二者是有區別的。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其中的「餓」不能換成「飢」或「餓」;其中的「餓」也不能換成「飢」或「飢」。後代「飢」「餓」混用的情況多見,「飢」「飢」混用的情況罕見。
97.【厭】 (一)飽。「厭」字用於「吃飽」的意義時,一般寫作「饜」。孟子離婁下:「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引申為滿足。左傳隱公元年:「姜氏何~之有?」又僖公三十年:「夫晉何~之有?」論語述而:「學而不~。」 (二)討厭,憎惡。左傳隱公十一年:「天而既~周德矣。」論語鄉黨:「食不~精,膾不~細。」 (三)讀yà。鎮壓。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將以~眾。」特指用迷信的方法去鎮壓。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之。」[~勝]用迷信的方法鎮壓。漢書王莽傳下載王莽鑄「威斗」,想用它「~勝眾兵。」 [辨]飽,厭。「飽」與「厭」是同義詞。但「飽」字一般只用於「吃飽」,而「厭」則經常用於抽象的意義。「飽」字是不及物動詞,「厭」是及物動詞,所以說「饜酒肉」。「飽」字可以用作狀語,如「飽食」,「厭」字沒有這種用法。
98.【衰】 (一)力量減退。跟「盛」相對。左傳庄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三而竭。」引申為衰老。戰國策趙策四:「而臣~。」又為減少。戰國策趙策四:「日飲食得無~乎?」孟子盡心下:「禮貌未~。」又為衰弱,衰微。孟子滕文公下:「聖人之道~。」又:「世~道微。」杜甫北征詩:「不聞夏殷~,中自誅褒妲。」 (二)讀cuī。等差。左傳桓公二年:「各有分親,皆有等~。」又襄公二十五年:「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自是以~。」(圻qí:方千里。同:方百里。衰:遞減。) (三)讀cuī。喪服名。三年喪將麻布披於胸前。論語子罕:「子見齊~者。」(齊:指麻布緝邊。)這個意義後代寫作「縗」。
99.【崩】 山塌下來。左傳成公五年:「梁山~。」「崩」又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崩潰」。左傳隱公元年:「不義不昵,厚將~。」論語季氏:「邦分~離析而不能守也。」引申為死,特指天子死。戰國策趙策三:「周烈王~。」按:以「崩」指天子死,顯然是一種比喻。所以戰國策趙策在敘述周烈王崩的赴告時說:「天~地坼,天子下席。」又觸讋對趙太后說:「一旦山陵~,長
100.【匱】 (一)匣,近似後代的櫃。莊子櫃篋:「將為胠篋探囊發~之盜而為守備。」 (二)盡,缺乏。詩經大雅既醉:「孝子不~,永錫爾類。」左傳隱公元年引此文。
101.【困】 (一)無路可走。「~窮」指生活艱難。論語堯曰:「四海~窮。」「乏~」「~乏」,指缺乏[吃的、穿的、用的]。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供其乏~。」 (二)遇到困難,被難住。論語季氏:「~而學之,又其次也。」引申為困住。論語子罕:「不為酒~。」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傅序:「而智勇多~於所溺。」
102.【侈】 過多。莊子駢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於德。」(駢拇:指腳的大拇指與第二指相連合為一指。枝指:指手的大拇指旁枝生一指,合成六指。)文心雕龍鎔裁:「駢拇枝指,由~於性。」引申為邪,放肆,不檢束。孟子梁惠王上:「放辟邪~,無不為已。」又為奢侈,跟「儉」相對。戰國策楚策四:「專淫逸~靡,不顧國政。」
103.【靡】 (一)無。詩經大雅盪:「~不有初,鮮克有終。」(左傳宣公二年引此文。)又小雅採薇:「~室~家。」 (二)倒下。左傳庄公十年:「望其旗~。」[披~]也是倒下。漢書司馬相如傳:「風之所被,罔不披~」。又用來形容兵敗如山倒的情況。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 (三)浪費。戰國策楚策四:「專淫逸侈~。」禮記檀弓上:「若是其~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104.【寡】 (一)少。戰國策齊策四:「視吾家所~有者。」論語季氏:「不患~而患不均。」[~人]寡德之人。諸侯的自稱。戰國策齊策四:「~人不祥。」 (二)老而無夫。戰國策齊策四:「哀鰥~,卹孤獨」。後來指死了丈夫。如「新~」。
105.【少】 (一)多的反面。孟子梁惠王上:「鄰國之民不加~,寡人之民不加多。」又副詞。稍,略。戰國策趙策四:「~益嗜食,和於身。」又:「太后之色~解。」又指時間短暫。孟子萬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則洋洋焉,攸然而逝。」(按:這是放魚於池的情況。)注意:上古「稍」字只當「漸」講,而「少」字則相當於現代的「稍」。 (二)輕視,瞧不起。史記蘇秦列傳:「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之。」論衡程材:「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亦自相~。」 (三)讀shào。少年,青年。戰國策趙策四:「十五歲矣。雖~,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注意:古人所謂「少」,包括少年和青年。凡未滿三十歲都叫「少」。 (四)讀shào。副職之名。如封建社會的「~師」、「~保」、「~傅」為「太師」、「大保」、「太傅」之副,「~司馬」、「~司寇」為「大司馬」、「大司寇」之副,「詹事」之副稱「~詹事」,縣令之副稱「~府」。 [辨]寡,少。「寡」和「少」是同義詞。可能是方言的差別。論語左傳於多寡的意義說「寡」不說「少」。
106.【微】 (一)隱蔽,藏匿。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之。」引申為未顯露的。禮記坊記:「夫禮者,所以章疑別~以為民坊者也。」(坊:同「防」。)又副詞,表示暗暗地。禮記坊記:「~諫不倦。」引申為微小,細微。孟子公孫丑上:「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言](1)微妙之言。漢書藝文志:「昔仲尼沒而~言絕。」(2)暗暗地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侯乃~言太后風上。」又為低賤,卑下。史記高祖本紀:「群臣皆曰:』大王起細~,誅暴逆,平定四海。『」又:「高祖起細~。」「微時」指微賤的時候,未發跡的時候。漢書王陵傳:「高祖~時,兄事陵。」又外戚列傳:「上乃詔求~時故劍。」又為衰微。詩經邶風式微:「式~式~,胡不歸?」(式:語氣詞。)戰國策趙策三:「周貧且~。」 (二)義略同「非」。但只用於事後的假設。左傳僖公三十年:「~夫人之力不及此。」論語憲問:「~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獨]不但,非但。戰國策趙策四:「~獨趙,諸侯有在者乎?」
107.【強】(強) (一)有力,強盛。跟「弱」相對。孟子梁惠王上:「弱固不可以敵~。」戰國策趙策三:「前與齊閔王爭~為帝。」引申為有餘,用於數目的後面(後起義)。木蘭辭:「賞賜百千~。」 (二)上聲,讀qiǎng。竭力,勉力。戰國策趙策四:「大臣~諫。」引申為強迫,勉強。孟子滕文公上:「~曾子。」
108.【固】 (一)堅固,特指地理險要,或城郭堅固,便於防守。論語季氏:「今夫顓臾,~而近於費。」引申為堅持(用作狀語)。「固守」,指堅守。賈誼過秦論上:「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守,以窺周室。」「固辭」,指堅辭。戰國策齊策四:「梁使三反,
109.【再】 副詞。兩次,第二次。左傳庄公十年:「一鼓作氣,~而衰,三而竭。」又僖公五年:「一之為甚,其可~乎?」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斯可矣。『」注意:古人表示動作的量,於「一次」到「十次」,都用一般數目字,如「一鼓作氣」,「三思而後行」,「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等,唯獨「兩次」不用「二」,而用「再」。 [辨]兩,再,復,更,又。「兩」字可以用作副詞,但它的意義和「再」不同。「兩」指雙方,指動作的面(參看第一單元「兩」字條);「再」指兩次,指動作的量。「再」和「復」更需要嚴格地區別開來。說「再」時著眼在次數(兩次);說「復」時,著眼在行為的重複,所以不止兩次也可以說「復」。現代漢語的「再」相當於古代的「復」;假如拿現代意義去看古代的「再」字(特別是上古漢語),就會產生誤解。例如「三年再會」,在上古是說「三年之內會面兩次」;如果了解為「三年之後再見」,那就錯了。「更」的副詞意義是從「改變」、「更換」發展來的。所以用作副詞時有「另外」、「重新」的意思。左傳僖公五年的「晉不更舉矣」是說晉國不須另外出兵。它所強調的是新情況,不在次數。「又」則是加強語氣,帶有感情色彩。如左傳庄公十年:「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同時還可表示意思上更進一層,或語氣轉折。如左傳昭公十二年:「為賦蓼蕭,弗知,又不答賦。」(蓼蕭:詩經小雅的篇名。)
110.【三】 數目字。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窟。」又泛指多次。戰國策趙策三:「魯仲連辭讓者~,終不肯受。」泛指多次的「三」字,舊讀去聲(sàn)。
111.【帝】 (一)天神,整個宇宙的主宰者(迷信)。尚書洪範:「~乃震怒。」列子湯問:「[操蛇之神]告之於~。~感其誠。」又稱「上帝」。詩經大雅大明:「上~臨汝。」也稱「天帝」(少見)。戰國策楚策一:「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引申為泛指尊神。漢書高帝紀:「吾子,白~子也,化為蛇當道,今者赤~子斬之。」 (二)人間的最高統治者,皇帝。尚書舜典:「二十有八載,~乃殂落。」(帝:指堯。殂cú落:死。)楚辭離騷:「~高陽之苗裔兮。」
112.【後】 (一)君主,人君,天子。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其南陵,夏~皋之墓也。」楚辭離騷:「昔三~之純粹兮。」有時指諸侯。尚書舜典:「班瑞於群~」(班:頒發。)[~土]地神。國語越語:「皇天~土。」 (二)君王之妻為「後」,母為「太后」。戰國策齊策四:「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又趙策四:「趙太~新用事。」 (三)通「後」。禮記大學:「知止而~有定,定而~能靜。」
113.【王】 (一)帝王,天子。左傳僖公四年:「爾貢包茅不入,~祭不共,無以縮酒。」又僖公五年:「勛在~室。」注意:本來殷周時代,只有天子才可稱「王」,例如「紂~」,「周文~」等。但春秋時的諸侯國楚、吳、越等稱了「王」,戰國時的諸侯又都普遍稱「王」,於是「王」逐漸降低。自秦始皇起,天子改稱「皇帝」,「王」便成了臣子的最高封爵。如西漢初,韓信先封「齊王」,後改「楚王」,劉濞(bì)為吳王。 (二)讀wàng。動詞。統治天下(作天下之王)。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者,未之有也。」又:「德何如則可以~矣?」
114.【侯】 五等爵的第二等。左傳僖公三十年:「晉~秦伯圍鄭」。漢書李廣傳:「武帝封子延年為~。」按:侯的地位,隨著時代而降低。漢代的侯,食邑很小。注意:「侯」與「候」音義都不同。
115.【子】(一)兒女。一般指兒子。戰國策趙策四:「丈夫亦愛憐其少~乎?」有時指女兒。戰國策趙策三:「鬼侯有~而好。」論語先進:「孔子以其兄之~妻之。」(妻,讀去聲,嫁給。)注意:「子」的最初意義是孩兒,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可稱「子」。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乃生女子」,其中「男」「女」都是定語,「男子」等於今天所謂「男孩」,「女子」等於今天所謂「女孩」。 (二)男子的尊稱,用來專指有德的人,等於「夫子」。論語鄉黨:「~退朝。」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孟~,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引申為對人的尊稱,可以譯成現代漢語的「您」。左傳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今急而求~。」注意:在此情況下,「子」字仍是名詞,所以它的前面可加「吾」字作為定語。左傳隱公十一年:「吾~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孟子公孫丑上:「吾~與子路孰賢?」在姓氏後面或謚號後面加「子」仍是尊稱。如「孔~」、「庄~」、「荀~」,「趙宣~」(趙盾)、「韓獻~」(韓厥)、「魏庄~」(魏絳)。在儒家的著作(如論語、禮記)中,「子」常專指孔子。論語學而:「~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三)子爵,五等爵的第四等。左傳僖公四年:「楚~使屈完如師。」 (四)地支名。左傳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朔,晉滅虢。」
116.【息】 (一)氣息(一呼一吸為一息)。莊子逍遙遊:「生物之以~相吹也。」引申為嘆氣。史記高祖本紀:「喟然太~。」(太息:長嘆。)諸葛亮出師表:「未嘗不嘆~痛恨於桓靈也。」 (二)休息。禮記檀弓下:「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者~。」引申為停止,止息。漢書賈誼傳:「百姓素樸,獄訟衰~。」陶潛歸去來辭:「請~交以絕游。」 (三)增長,跟「消」相對。莊子秋水:「消~盈虛。」注意:現代漢語的「消息」表示「音信」,是後起的意義。 (四)兒子。戰國策趙策四:「老臣賤~舒祺。」
117.【宗】 (一)祖廟。左傳成公三年:「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引申為祖先,祖宗。左傳成公三年:「若不獲命,而使嗣~職。」(二)宗族。同祖曰「宗」。左傳僖公五年:「晉吾~也,豈害我哉?」按,上古同姓必同祖,也一定同宗;後代同姓不一定同祖,所以同姓也不一定同宗。引申為同出一祖的派別,宗派。如佛教、道教都分「南~」,「北~」。又為某一學術領域中值得繼承的人。晉書陸雲傳:「百代文~,一人而已。」王勃滕王閣序:「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 (三)朝見。周禮春官大宗伯:「[諸侯朝天子]春見曰朝,夏見曰~。」[朝~]朝見。尚書禹貢:「江漢朝~于海。」引申為歸向。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之。」又為尊敬。儀禮士昏禮:「~爾父母之言。」
118.【廟】 祭祀祖先的地方。賈誼過秦論上:「一夫作難而七~隳。」「宗廟」二字常常連用。戰國策齊策四:「寡人不祥,被於宗~之祟。」論語先進:「宗~之事。」引申為一般供奉神的地方(後起義)。注意:上古只有祖廟稱「廟」,神廟不稱「廟」。到了後代,道教稱「廟」,佛教稱「寺」。 [辨]宗,廟。「宗廟」二字連用等於一個單詞。分用時,「宗」指供奉神主的地方,而「廟」則規模較大。後代於「宗廟」的意義單用時,稱「廟」不稱「宗」。
119.【詩】 (一)文體的一種。尚書舜典:「~言志。」曹丕典論論文:「銘誄尚實,~賦欲麗。」陶潛歸去來辭:「臨清流而賦~。」 (二)專指詩經。左傳隱公元年:「~曰:』孝子不匱。『」又宣公二年:「~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論語為政:「子曰:』~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季氏:「曰:』學~乎?『」注意:在古代漢語中凡稱「詩曰」,「詩云」,都是指的詩經,沒有例外。先秦兩漢如果單說「詩」,一般也是指的詩經。後代就不同了。
120.【書】 (一)寫,寫字。左傳宣公二年:「大史~曰:』趙盾弒其君。『」論語衛靈公:「子張~諸紳。」(子張把孔子的話寫在衣帶上。)引申為字。史記項羽本紀:「~足以記名姓而已。」後漢桓靈時童謠:「舉秀才,不知~。」 (二)信。戰國策齊策四:「封~
121.【禮】 (一)剝削階級社會的典章制度與傳統習慣。論語為政:「殷因於夏~,所損益可知也。」(因:繼承。損益:增減。)又先進:「為國以~。」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注意:在古文獻中「禮」也作「禮」。 (二)禮貌,禮節,典禮。左傳僖公三十年:「以其無~於晉,且貳於楚也。」 (三)行為的規範。左傳成公三年:「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
122.【樂】 (一)讀yuè。音樂。論語子路:「事不成,則禮~不興。」 (二)讀lè。快樂,愉快。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乎?」又名詞。左傳隱公元年:「其~也融融。」論語雍也:「回也不改其~。」 (三)讀yào。喜愛。論語雍也:「知者~水,仁者~山。」(知:同「智」。)
常用詞(三) 65字 知識見示視觀望 矜哀恤憾恕憤患 持措拱 攻竊誅翦脩講 設立 忠信諒正邪辟好惡恭敬慎苟 顯著 相帥士仆御右 盜賊 國家社稷 仁義道德 文質 色臭先前後內外閑
123.【知】 (一)知道,懂得,了解。論語學而:「人不~而不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爾何~?」論語先進:「居則曰:』不吾~也。『」又名詞。知識,知覺。論語子罕:「吾有~乎哉?無~也。」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無~。」 (二)讀zhì。知識豐富,經驗豐富,見解高明。形容詞。左傳僖公三十年:「失其所與,不~。」這種意義後來又寫作「智」。孟子告子上:「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或:通「惑」。)又名詞。孟子公孫丑上:「雖有~慧,不如乘勢。」
124.【識】 (一)知道,認識,能辨別。孟子梁惠王上:「不~有諸?」又梁惠王下:「吾何以~其不才而舍之?」論語陽貨:「多~於鳥獸草木之名。」 (二)去聲,讀zhì。記住。論語述而:「默而~之。」又子張:「賢者~其大者,不賢者~其小者。」引申為表記(後起義)。現代變為雙音詞「標~」(標誌)。 [辨]知,識,記。「知」是一般的知道,「識」常常是比較深的認識。至於「知」當「智」講,「識」當「記」講,更沒有共同之處了。「識」和「記」的區別是,「識」(zhì)為記住,「記」等於記得。「記」是「識」的結果。雖然「記」也有當「記住」講的,如莊子山木有「弟子記之」,但一般多作「記得」講。
125.【見】 (一)看見。論語里仁:「~賢思齊焉,~不賢而內自省也。」又名詞。見解,見識。如「高~」,「遠~」。 (二)讀xiàn。謁見,拜見。左傳庄公十年:「曹劌請~。」論語季氏:「冉有季路~於孔子。」又微子:「~其二子焉。」(使其二子拜見子路。)注意:「見」字讀xiàn時,一般都當不及物動詞用。「見其二子」的「見」是使動用法(使拜見),所以是及物動詞。至於及物動詞的「見」字(包括省略賓語的「見」),就只讀作jiàn,作「見面」講,不作「謁見」講。例如左傳僖公三十年:「若使燭之武~
126.【示】 給看。老子三十六章:「國之利器不可以~人。」引申為指示,顯示,使人明白某種道理。禮記禮運:「刑仁講讓,~民有常。」
127.【視】 (一)看。禮記大學:「十目所~,十手所指。」左傳庄公十年:「下~其轍。」引申為看待。左傳成公三年:「荀罃善~之。」又為按照。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卿受地~侯。」(按照侯的身份受地。)[~...為]比......更(後起義)。孫樵書褒城驛壁:「蓋當時~他驛為壯。」 (二)通「示」。「示」本是「使看」的意思,所以能用「視」字表示。詩經、尚書、禮記都有這種「視」字。漢書多以「視」為「示」。如高帝紀敘述張良勸劉邦把棧道燒掉,一方面可以防止諸侯來侵襲,另一方面「亦~項羽無東意」。(也讓項羽看見劉邦沒有向東進軍的意思。)
128.【觀】 (一)有目的地看,觀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聞其駢脅,欲~其裸;浴,薄而~之。」(駢脅:肋骨合併在一起。薄:迫近,走到跟前。)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其行。」引申為觀賞,欣賞。左傳隱公五年:「公將如棠~魚者。」(如:到,往。棠:魯國地名。)又:「遂往,陳魚而~之。」又名詞。值得欣賞的事物。如說「洋洋大~」,「壯~」。引申為一般的觀看,眺望。孟子盡心上:「故~於海者難為水。」陶淵明歸去來辭:「時矯首而遐~。」(矯首:抬頭。遐:遠。) (二)讀guàn,去聽。高大可見的建築物。左傳宣公十二年:「收晉屍以為京~。」這是指把敵人的屍體堆積起來封上土的高大的土堆。(留給人看以誇耀武功。)宗廟或宮庭大門外兩旁的高建築物,又名闕。禮記禮運:「出遊於~之上。」引申為台榭(高台上的房子)。左傳哀公元年:「宮室不~。」又為一般的高大華麗的建築物,如樓閣之類。漢代有「東~」,「白虎~」。又為道教的廟宇(後起義)。劉禹錫玄都觀桃花詩:「玄都~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129.【望】 (一)向遠處看。左傳庄公十年:「登軾而~之。」(軾:車前端的橫木。)戰國策趙策四:「故願~見太后。」引申為希望,盼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民之多於鄰國也。」 (二)名譽,名望。詩經大雅卷阿:「令聞令~。」(令:好。)今成語有「德高~重」。(三)古人於陰曆的每月十五前後,日月相望,月光滿盈時叫「望」。又特稱十五日為「望日」。漢書蘇武傳:「以武著節老臣,令朝朔~。」(朔:初一。)又張禹傳:「罷就第,以列侯朝朔~。」[既~]陰曆的十六日。尚書周書召誥:「惟二月既~。」蘇軾前赤壁賦:「七月既~。」按:這個意義說文作「朢」。 (四)怨,怨恨,責怪。司馬遷報任安書:「若~仆不相師。」史記汲鄭列傳:「黯褊心不能無少~。」 注意:「望」字有平去兩讀。第(二)(三)(四)三種意義都讀去聲(wàng),第(一)義既可以讀平聲,又可以讀去聲。[辨]視,望,觀,看,見,睹。「視」是近看,所以能引申出「視察」的意思。「望」是遠看,所以可引申出「盼望」的意思。「觀」是有目的地看,所以能引申出「欣賞」的意思。「觀」可遠可近(如觀潮,觀戰,觀棋)。「見」是「視」和「望」的結果,所以禮記大學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戰國策趙策說「故願望見太后」。「睹」是「見」的同義詞(但少用),故可說「熟視無睹」,「耳聞目睹」。「看」是探望。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梁東新為鄴令,其姊往看之。」早期的「看」是訪問、探望的意思(世說新語一書有許多這類「看」字),最初與「視」不同義,後來才逐漸同義。一般在古文中多用「視」,詩歌則多用「看」。
130.【矜】 (一)矛柄。賈誼過秦論上:「鋤耰棘~,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耰yōu:鋤柄。銛xiān:鋒利。鎩shā:長刃矛。)也寫作「矜」。(二)自誇。史記淮陰侯列傳:「不伐己功,不~其能。」李密陳情表:「本圖宦達,不~名節。」 (三)憐憫,同情。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見人之厄則~之。」論語子張:「嘉善而~不能。」李密陳情表:「凡在故老,猶蒙~育。」 (四)讀guān,通「鰥」。老而無妻的人。禮記禮運:「~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引申為沒有妻的成年男人。後代一般都只寫作「鰥」。
131.【哀】 悲傷。禮記檀弓下:「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引申為憐憫,同情。戰國策齊策四:「~鰥寡。」又趙策四:「念悲其遠也,亦~之矣。」論語子張:「如得其情,則~矜而勿喜。」
132.【卹】(恤) (一)憂,憂慮。詩經邶風谷風:「我躬不閱,遑恤我後。」(我自己都不[為丈夫]容納,還來得及憂慮我走後的事嗎?閱:容納。)引申為顧念,顧惜。戰國策齊策四:「哀鰥寡,~孤獨。」胡銓上高宗封事:「竭民膏血而不~,忘國大仇而不報。」 (二)救濟。周禮春官典瑞:「以~凶荒。」賈誼過秦論中:「百姓困窮而主弗收~。」范縝神滅論:「不恤親戚,不憐窮匱。」
133.【憾】 心中不滿,懊惱。論語公冶長:「敝之而無~。」孟子梁惠王上:「是使民養生喪死無~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美哉猶有~。」現代雙音詞有「遺~」。注意:現代漢語里的「遺憾」是一個詞;在古代漢語里,「遺~」是一個片語,等於「遺恨」。現代「遺憾」的意思古人只說單音詞「憾」或「恨」。「憾」與「恨」是同義詞,上古「恨」字一般也不解作「怨恨」。參看下冊「恨」字條。
134.【恕】 將自己的心度別人的心。論語衛靈公:「其~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里仁:「夫子之道,忠~而已矣。」依論語,「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作為道德標準來說。引申為饒恕,寬恕。戰國策趙策四:「竊自~。」離騷:「羌內~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135.【憤】 煩悶。司馬遷報任安書:「是仆終已不得舒~懣以曉左右。」引申為憋悶。論語述而:「不~不啟。」(對學生要等他道理想不出來,心中憋悶,才啟發他。)又:「發~忘食。」又為感情激動(後起義)。杜甫喜薛據畢曜遷官詩:「忠臣辭~激,烈士涕飄零。」[辨]憤,怒,忿。「憤」與「怒」在上古漢語里,意義的差別很大。「發憤」跟「發怒」的意義全不相干,後來逐漸接近。「忿」是生氣,怨恨,與「怒」義近。古代「憤」「忿」不同音(「憤」讀濁音,「忿」讀清音。)
136.【患】 擔心,發愁。論語顏淵:「季康子~盜。」又季氏:「不~貧而~不安。」又憲問:「不~人之不己知,~其不能也。」又名詞。憂患,麻煩。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者,國恆亡。」「患」字有平去兩讀;但用作名詞時,一般只讀去聲。 [辨]憂,患。「憂」與「患」為同義詞。一般地說,「憂」多用於比較嚴重的場合。有時沒有分別,如「內憂外患」。
137.【持】 拿著。孟子公孫丑下:「子之~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引申為把著使不動搖或墜落。論語季氏:「危而不~,顛而不扶。」孟子滕文公上:「疾病相扶~。」現代雙音詞有「支~」、「維~」、「護~」、「劫~」、「挾~」等。
138.【措】 放下,放。論語子路:「則民無所~手足。」(「措」:今本作「錯」。)又用於抽象意義。禮記中庸:「學之弗能,弗~也。」又引申為安放。禮記禮器:「~則正。」[~意]留意。戰國策魏策四:「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意也。」按:「措」字在古書中常寫作「錯」。
139.【拱】 拱手,兩手在胸前相合,一般是用左手握住右手。這是表示恭敬的姿勢。論語微子:「子路~而立。」「拱手」又用於比喻的意義,表示容易取得。賈誼過秦論上:「於是秦人~手而取西河之外。」引申為兩手做合抱姿勢。這種意義常用來說明樹木的大小。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中壽,爾墓之木~矣。」
140.【攻】 (一)進攻,攻打。左傳僖公四年:「以此~城,何城不克?」引申為指責[過失,罪惡]。論語先進:「小子鳴鼓而~之可也。」又顏淵:「無~人之惡。」 (二)進行工作,特指匠人及其他手工業的工作,如建築、雕琢等。詩經大雅靈台:「庶民~之,不日成之。」又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玉。」引申為做學問或接受某種專門訓練。韓愈師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
141.【竊】 (一)偷。論語顏淵:「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莊子胠篋:「彼~鉤者誅,~國者為諸侯。」注意:凡「偷竊」的意義,在先秦都說「竊」或「盜」。參看「偷」字條。 (二)偷偷地,暗地裡。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與之齊。」 (三)謙詞。表示自己的話不一定說得對,自己的行為不一定做得對。戰國策趙策四:「~愛憐之。」又:「老臣~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
142.【誅】(一)譴責。論語公冶長:「於予與何~?」成語有「口~筆伐」。 (二)殺戮[有罪惡的人]。荀子正論:「~紂,斷其首。」引申為剷除。楚辭卜居:「寧~鋤草茅以力耕乎?」 (三)要求,要別人負責供給東西。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求無時。」又庄公八年:「反,~屨於徒人費。」(費:人名。)
143.【翦】 翦斷。詩經召南甘棠:「勿~勿伐。」「翦」又用於比喻,表示削弱或消滅。左傳成公十三年:「又欲闕~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又成公二年:「余姑~滅此而朝食。」又表示「裁去」。文心雕龍熔裁:「~截浮詞謂之裁。」俗作「剪」。
144.【修】(修) (一)乾肉。古人用來送禮。論語述而:「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修:十塊乾肉成為一束)引申為乾。詩經王風中谷有蓷(tuī):「中谷有蓷,暵(hàn)其~矣。」 (二)培養,增進,改進,加強。左傳成公十三年:「吾與女同好棄惡,復~舊德。」又桓公元年:「~好於鄭。」又桓公六年:「隨侯懼而~政。」論語季氏:「則~文德以來之。」 (三)修理,修葺,修飾。左傳成公三年:「而帥偏師以~封疆。」左傳宣公十二年:「鄭人~城。」 (四)長。詩經小雅六月:「四牡~廣。」戰國策齊策一:「鄒忌~八尺有餘。」楚辭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能。」(修能等於說長才。)引申為善,美。楚辭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名之不立。」 [辨]修,修。依說文,「修」是修飾,「修」是乾肉。由於二字同音,一般可以通用;但「乾肉」的意義決不能寫作「修」。
145.【講】 (一)講和,和解。戰國策西周策:「而秦未與魏~也。」史記項羽本紀:「業已~解。」又樗里子甘茂列傳:「與魏~罷兵。」「講」本身就有「講和」的意義,後來變為雙音詞「~和」。胡銓上高宗封事:「[秦]檜曰敵可~和,[孫]近亦曰可和。」 (二)謀畫。左傳襄公五年:「~事不令。」(不令:不善。)又為研究,商討。論語學而:「德之不修,學之不~。」左傳宣公十六年:「武子歸而~求典禮。」韓愈張中丞傳後序:「二公之賢,其~之精矣。」引申為講究,重視。禮記禮運:「~信修睦。」注意:在上古漢語里,「講」字沒有現代的「講話」的意思。禮記禮運的「講於仁」,乃是討論,議論。
146.【設】 (一)安排,擺設,建立。禮記禮運:「以~制度,以立田裡。」文心雕龍熔裁:「情理~位,文採行乎其中。」 (二)假設連詞。假如,如果。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百歲後,是屬寧有可信者乎?」(是屬:這些人。)[~如]比如,例如,白居易與元九書:「~如』北風其涼『,假風以刺威虐也。」
147.【立】 (一)站著。論語微子:「子路拱而~。」莊子養生主:「提刀而~。」「立待」,比喻事情很快就要到來。賈誼過秦論中:「故其亡可~而待。」引申為建立,設立,樹立。戰國策齊策四:「~宗廟於薛。」禮記禮運:「以設制度,以~田裡。」 (二)登上帝王或諸侯的位置。賈誼過秦論下:「子嬰~。」引申為使登上某一個位置。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章邯為雍王。」左傳襄公三年:「將~之而卒。」 (三)副詞。立刻,馬上。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至軍,~誅殺曹無傷。」現代變為雙音詞「立刻」,「立即」。
148.【忠】 儘力做好分內的事,儘力做好別人付託的事,對別人負責。左傳庄公十年:「~之屬也。」又宣公二年:「賊民之主,不~。」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乎?」注意:上古「忠」字意義很廣,不限於忠君。這是階級社會產生的一種倫理觀念,後來被統治階級利用來專指忠君。
149.【信】 (一)言語真實,不虛偽。老子八十一章:「~言不美,美言不~。」戰國策楚策一:「子以我為不~。」左傳庄公十年:「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加:指虛報)引申為對人的一種道德,指對人真誠,不虛偽。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乎?」又為守信,實踐諾言。左傳宣公二年:「棄君之命,不~。」 (二)相信,認為可靠。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其行。」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也。」按:這個意義和現代漢語一樣。 (三)副詞。真的,的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可事也。」孟子公孫丑上:「~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四)使者,送信的人(後起義)。世說新語雅量:「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至,看書竟,默然無言。」注意:不但上古的「信」字不當「書信」講,連中古的「信」字也不當「書信」講。「書信」的意義是從送信的人的意義再引申出來的。 (五)讀shēn,通「伸」。周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也。」(尺蠖:蟲名。)又:「屈~相感。」
150.【諒】 (一)形容詞。誠實。論語季氏:「友直,友~,友多聞。」引申為固執(指道義方面)。論語憲問:「豈若匹夫匹婦之為~也?」 (二)動詞。相信別人的真實。詩經鄘風柏舟:「母也天只,不~人只!」引申為原諒。又引申為料想(後起義)。如「~不見怪」。
151.【正】 (一)不偏,跟「偏」相對;不斜,跟「斜」、「邪」相對(邪就是斜)。論語鄉黨:「席不~不坐。」引申為正當,合適。論語子路:「名不~則言不順。」又為作風正派。論語憲問:「齊桓公~而不譎。」(譎jué:奸詐。)用如動詞時,表示使正。論語堯曰:「君子~其衣冠。」 (二)主管人,長(zhǎng)。如古代樂官之長稱「樂~」。儀禮大射:「樂~命大師曰。」後世有「村~」,「里~」。 (三)副詞。恰好。論語述而:「~唯弟子不能學也。」 (四)讀zhēng。陰曆每年的第一個月叫「~月」。左傳隱公十年:「十年春王~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引申為指曆法。尚書甘誓:「怠棄三~。」(三正:指三種曆法。)杜預春秋序:「所用之厤(歷),即周~也。」[~朔]每年的第一個月為「正」,每月的第一日叫「朔」,「~朔」連用指曆法。史記曆書:「漢得士德,宜更元,改~朔,易服色。」後來「~朔」指帝王的年號,「奉......~朔」表示歸順某王朝。左思魏都賦:「思稟~朔,樂率貢職。」後漢書南蠻傳:「前世所不至,~朔所未加。」
152.【邪】 (一)斜的。詩經小雅采菽:「~幅在下。」(邪幅:即現在所謂綁腿,因為斜綁在腿上,所以叫邪幅。) (二)不正直,邪曲。孟子梁惠王上:「放辟~侈,無不為已。」按:「邪」與「斜」自古同音,本是通用的字。後代逐漸有了分別:於第一義寫作「斜」,第二義寫作「邪」。 (三)讀yé。疑問語氣詞,略等於「與」(歟)。戰國策趙策三:「寧力不勝、智不若~?」又寫作「耶」。戰國策齊策四:「民亦無恙耶?」
153.【辟】 (一)讀bì,法。詩經小雅雨無正:「~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聽信。) (二)君,君主。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皇王維~。」又棫樸:「濟濟~王。」(濟濟:容貌美的樣子。)現代有雙音詞「復~」。 (三)徵召。後漢書黃憲傳:「憲初舉孝廉,又~公府。」又徐稚傳:「屢~公府,不起。」又:「稚嘗為太尉黃瓊所~。」 (四)讀pì,刑,刑法。尚書呂刑:「墨~疑,赦;其罰百鍰。」(墨:古代五刑之一,即臉上刺字。鍰huán:古代度量單位,六兩為鍰。)又:「劓~疑,赦;其罰惟倍。」(劓yì:五刑之一。割去鼻子。)[大~]古代五刑之一。死刑。尚書呂刑:「大~疑,赦;其罰千鍰。」禮記文王世子:「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 (五)躲避。左傳隱公元年:「姜氏欲之,焉~害?」又成公二年:「旦~左右。」這個意義後來寫作「避」。 (六)開闢。孟子梁惠王上:「欲~土地,朝秦楚。」又離婁上:「~草萊任土地者次之。」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辟」。 (七)不正。孟子梁惠王上:「放~邪侈。」這個意義後來作「僻」。 (八)卑賤而得寵的。論語季氏:「友便~,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戰國策齊策四:「王使人為冠,不使左右便~。」(便辟:善於迎合人意而得寵的小人。)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嬖」。
154.【好】 (一)貌美。戰國策趙策三:「鬼侯有子而~。」古樂府陌上桑:「秦氏有~女。」禮記大學:「如好~色。」 (二)美好,良好。跟「惡」(è)相對。詩經鄭風緇衣:「緇衣之~兮。」論語子張:「窺見室家之~。」 (三)讀hào,去聲。友好,友愛。詩經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矣。」左傳成公三年:「兩釋纍囚以成其~。」 (四)也讀hào,去聲。動詞。愛好,喜歡。跟「惡」(wù)相對。論語公冶長:「敏而~學。」
155.【惡】 (一)罪惡,不良的行為,跟「善」相對。左傳宣公二年:「為法受~。」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二)貌丑。跟「好」(hǎo)相對,又跟「美」相對。戰國策趙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人之於紂。紂以為~。」孟子離婁下:「雖有~人,齊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引申為不好。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衣~食者,未足與議也。」又鄉黨:「色~不食,臭~不食。」(臭:氣味。) (三)讀wù,去聲。動詞。討厭,不喜歡。跟「好」(hào)相對。左傳隱公元年:「故名曰寤生,遂~之。」禮記禮運:「貨~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四)讀wū,平聲。疑問代詞作狀語。哪裡。戰國策趙策三:「先生又~能使秦王烹醢梁王?」[~乎]等於說「於何」。論語里仁:「君子去仁,~乎成名?」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乎定?」
156.【恭】(共) 恭敬,有禮貌。左傳宣公二年:「不忘~敬,民之主也。」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而有禮。」
157.【敬】 (一)嚴肅。左傳宣公二年:「不忘恭~。」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與人忠。」 (二)動詞。尊敬,尊重。論語先進:「門人不~子路。」 [辨]恭,敬。「恭」與「敬」是同義詞。分開來說,「恭」著重在外貌方面,「敬」著重在內心方面。「敬」的意義比「恭」的意義廣泛,往往指一種內心的修養,嚴肅對待自己。如論語公冶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又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又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又季氏:「貌思恭,......事思敬。」這些例子都可以說明「恭」和「敬」在分用時是有區別的。
158.【慎】 小心。論語學而:「敏於事而~於言。」特指警惕自己。禮記大學:「故君子必~其獨也。」
159.【苟】 (一)苟且,不嚴肅。跟「敬」相對。論語子路:「無所~而已矣。」禮記曲禮上:「臨財毋~得,臨難毋~免。」今有成語「一絲不~」。 (二)如果。戰國策齊策四:「~無歲,何以有民?~無民,
160.【顯】 動詞。放光明。形容詞。光明的。一般只用於抽象意義。詩經大雅大明:「不~其光。」孟子滕文公下:「書曰:』丕~哉,文王謨!『」引申為顯貴,在社會上層。戰國策齊策四:「百乘,~使也。」孟子離婁下:「而未嘗有~者來。」
161.【著】(一)顯露。禮記中庸:「誠則形,形則~,~則明。」又大學:「揜其不善而~其善。」成語有「見微知~」。現代有雙音詞「顯~」。 (二)寫下來。司馬遷報任安書:「仆誠已~此書。」漢書杜周傳:「前王所是,~為律。」這個意義又寫作「箸」。 (三)讀zhuó,舊讀入聲。附著。左傳宣公四年:「~於丁寧。」(丁寧:鉦,樂器名。古時行軍用以節止步伐。)這個意義又寫作「著」。引申為多種意義。如「~意」表示用心。宋玉九辯:「惟~意而得之。」「~手」表示下手(後來表示開始做)。晉書杜預傳:「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手處也。」「~鞭」表示馬上加鞭(意指行動)。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常恐祖生先吾~鞭。」(祖生:指祖逖。)「~花」表示開花。王維雜詩:「來日綺窗前,寒梅~花未?」等等。[土~]定居於一地,不是游牧的。史記西南夷列傳:「其俗或土~,或移徙。」漢書張騫傳:「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後來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著」改讀zhù)。 (四)讀zhuó,舊讀入聲。穿[衣]。南史劉璡傳:「方下床~衣立。」岑參白雪歌:「都護鐵衣冷難~。」又名詞。穿著。陶潛桃花源記:「男女衣~悉如外人。」 注意:(1)讀zhuó的「著」,近代俗寫作「著」,以別於讀zhù的「著」。現代「著」、「著」分為二字。(2)「附著」的「著」和「著衣」的「著」,舊讀不同音。前者讀直略切,濁音入聲;後者讀張略切,清音入聲。今吳粵等方言里,此二義讀音不同。普通話則無別。
162.【相】 (一)仔細看,審察。詩經鄘風相鼠:「~鼠有皮」。左傳隱公十一年:「~時而動。」引申為辨察人的身體容色,以判斷他的命運。這是封建社會的迷信。左傳文公元年:「內史叔服能~人。」史記淮陰侯列傳:「~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君之背,貴乃不可言。」 (二)助。尚書呂刑:「今天~民。」左傳昭公四年:「晉楚唯天所~。」特指扶助盲人。論語衛靈公:「固~師之道也。」(師:指樂師,上古樂師一般以盲人充當。)又名詞。扶助盲人的人。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矣?」引申為
163.【帥】 率領。左傳隱公元年:「命子封~車二百乘以伐京。」引申為率領軍隊的人,大將。論語子罕:「三軍可奪~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64.【士】 (一)男子,特指未婚的男子。跟「女」相對。詩經召南野有死麇:「有女懷春,吉~誘之。」又鄭風溱洧:「維~與女,伊其相謔。」 (二)武士,甲士。左傳襄公十年:「諸侯之~門焉。」(門:攻打城門。)按:士與卒不同(卒是步卒)。 (三)統治階級的下層。上古把人分為五個等級,即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戰國時代,士又指勇士,壯士。戰國策魏策四:「此三子,皆布衣之~也。」 (四)文士,讀書人。這是知識分子階層,和「武士」的「士」不同。儒家常常把士看作道德較高的人物。論語子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矣。」又泰伯:「~不可以不弘毅。」又衛靈公:「志~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五)獄官,執法官。孟子盡心上:「舜為天子,皋陶為~,瞽瞍殺人,則如之何?」(瞽瞍:舜的父親。)又告子下:「管夷吾舉於~。」在這個意義上,又稱為「士師」。論語微子:「柳下惠為~師。」
165.【仆】 (一)奴隸的一個等級。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臣台。」(據此,士以上是各級奴隸主,皁以下為各級奴隸。)奴隸的通稱。詩經小雅正月:「民之無辜,並其臣~。」又為奴僕。戰國策趙策三:「先生獨未見夫~乎?」後世指被雇來服役的人。徐霞客遊記:「時夫~俱阻險行後,余亦停弗上。」又為對己的謙稱。司馬遷報任安書:「~非敢如此也。」白居易與元九書:「~既受足下書。」 (二)駕車的人。詩經小雅正月:「屢顧爾~。」楚辭離騷:「~夫悲余馬懷兮。」引申為駕車。論語子路:「子適衛,冉有~。」(冉有:人名。)這個意義後代罕用。
166.【御】 (一)駕駛車馬。論語為政:「樊遲~。」左傳成公二年:「邴夏~齊侯。」引申為駕御其他東西。莊子逍遙遊:「列子~風而行。」又名詞。御車的人。左傳成公十六年:「其~屢顧。」 (二)形容詞。屬於天子的。史記平準書:「出~府禁藏以贍之。」(禁藏zàng:皇帝的錢財。贍shàn:供給。)洛陽伽藍記法雲寺:「寺在西陽門外三里~道南。」 (三)抵禦,抵抗。詩經邶風谷風:「亦以~冬。」這個意義後來寫作「禦」。 [辨]御,禦。二字一般不通用。「御」的第一、二兩義,不能寫作「禦」。至於「抵禦」的意義,後代一般只寫作「禦」,不寫作「御」。先秦古籍一般也都寫作「禦」。如詩經大雅綿:「予曰有禦侮。」孟子梁惠王上:「誰能禦之?」莊子馬蹄:「毛可以禦風寒。」
167.【右】 (一)右邊。左傳成公二年:「射其左,越於車下;射其~,斃於車中。」古人以右為尊。漢書高帝紀:「無能出其~者。」(沒有人能勝過他。)引申表示尊尚。淮南子汜論:「兼愛,尚賢,~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左~]指近臣。孟子梁惠王下:「左~皆曰賢,未可也。」又指左右執事的人,實指其本人。司馬遷報任安書:「以曉左~。」 (二)陪乘的人,參乘(驂乘)。左傳宣公二年:「其~提彌明知之。」
168.【盜】 偷。左傳文公十八年:「~器為奸」。荀子不苟:「~名不如~貨。」(貨:財物)。又名詞。偷東西的人,小偷。論語顏淵:「季康子患~。」又陽貨:「其猶穿窬之~也與?」(穿窬:穿壁逾牆。)莊子胠篋:「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而為守備。」
169.【賊】 (一)毀,害。論語先進:「~夫人之子。」(害了人家的兒子。)又特指殺害。左傳宣公二年:「使鉏麑~之。」又名詞,指敗壞者。論語陽貨:「鄉原,德之~也。」引申為兇狠,狠毒。史記遊俠列傳:「少時陰~。」 (二)違法亂紀,犯上作亂的人。左傳宣公二年:「反不討~。」 [辨]盜,賊。用作動詞時,上古「盜」字只指偷東西,「賊」字指毀害。用作名詞時,「盜」字一般指偷竊東西的人,而「賊」字指亂臣。「盜」「賊」二字的上古意義,跟現代意義差不多正好相反。現在普通話所謂「賊」(偷東西的人)上古叫「盜」;現在所謂「強盜」上古叫「賊」。荀子儒效:「故人無師無法,而知(智)則為盜,勇則為賊。」可見盜是偷竊的,賊是搶劫的。當然,上古強盜也可以稱「盜」,例如盜跖就是傳說中的強盜的首領;但偷東西的決不稱「賊」。
170.【國】 (一)國家。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也,盡心焉耳矣。」周代諸侯的領土叫國,西漢諸侯王的封邑也叫國。西漢的一國略等於一郡,所以常「郡國」連稱。 (二)國都,首都。左傳隱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之一。」戰國策齊策四:「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統萬人乎?」孟子離婁下:「遍~中無與立談者。」注意:先秦「國」字當首都講的,例子可以舉得很多。 [辨]邦,國。「邦」與「國」是同義詞。但「邦」字不當「首都」講。
171.【家】 (一)家,家庭。與現代的「家」字同義。指房子或指人。論語子張:「窺見室~之好。」孟子梁惠王上:「數口之~可以無飢矣。」 (二)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跟「國」相對。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又公冶長:「千室之邑,百乘之~,可使為之宰也。」「國家」二字連用是一個並列結構,指諸侯的國和大夫的家。孟子滕文公上:「惡能治國~?」
172.【杜】 土地之主,土神。又名「后土」。古人封土為社,各栽種其土所宜種之樹。因此,「社」又指祭祀土神的地方。左傳昭公十七年:「伐鼓於~。」(伐鼓:打鼓。)
173.【稷】 (一)谷名,跟黍相似,但不黏。詩經王風黍離:「彼~之穗。」 (二)穀神。[社~]土神與穀神。古代用作國家的象徵。論語季氏:「是社~之臣也。」禮記檀弓下:「能執干戈以衛社~。」
174.【仁】 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是儒家哲學,理想中的一種道德標準。它是指人與人相處的道理,是有具體的階級內容的。論語述而:「若聖與~,則吾豈敢?」又憲問:「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乎?」
175.【義】 (一)合理的事,應該做的事。跟仁一樣,這是封建的倫理道德之一。論語述而:「聞~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引申為道理。孟子梁惠王上:「申之以孝悌之~。」白居易與元九書:「皆所以陳古今詩歌之~。」又形容詞。行為合理的。左傳隱公元年:「不~不昵,厚將崩。」(二)意義,意思。論衡自紀:「察文以~可曉。」世說新語文學:「立異~於眾賢之外。」
176.【道】(一)路,道路。戰國策齊策四:「民扶老攜幼,迎君~中。」論語雍也:「中~而廢。」又泰伯:「任重而~遠。」引申為途徑(抽象的意義)。孟子梁惠王下:「交鄰國有~乎?」 (二)達到某種道德標準或思想標準的途徑。論語里仁:「朝聞~,夕死可矣。」引申為正當的手段。論語里仁:「不以其~得之,不處也。」又為封建社會所認為好的政治措施和政治局面。論語衛靈公:「邦有~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 (三)思想,學說。論語里仁:「吾~一以貫之。」又雍也:「非不說子之~。」引申為方法,技巧。論語子張:「雖小~,必有可觀者焉。」又為道理,規律。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也。」 (四)述說。論語憲問:「夫子自~也。」又季氏:「樂~人之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無~桓文之事者。」 (五)引導。後來寫作「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小決使~。」論語子張:「~之斯行。」又為政:「~之以政。」 按:舊時於(一)(二)(三)義,即用作名詞時,讀上聲;於(四)(五)義,即用作動詞時,讀去聲。 [辨]道,路。就道路的意義說,二者是同義詞。但用於抽象意義時。「路」較簡單,「道」的許多引申義都是「路」所沒有的。如「思想」、「學說」,「方法」、「技巧」,「道理」、「規律」,等。就是「途徑」這個意義,一般也多用「道」,不用「路」。
177.【德】 (一)道德,修養。論語子罕:「吾未見好~如好色者也。」又述而:「~之不修,學之不講。」按,儒家所謂「德」,往往指心中能辨別是非善惡。引申為作風,品行。論語顏淵:「君子之~風,小人之~草。」按:「德」指品行時,不限於好的方面。尚書盤庚下有「凶~」,偽古文尚書泰誓有「穢~」。今雙音詞有「私~」。又特指好的品質。荀子勸學:「積善成~。」 (二)恩惠,德澤。左傳成公三年:「無怨無~,不知所報。」孟子公孫丑上:「且以文王之~,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史記項羽本紀:「吾為若~。」「德」又引申為動詞,表示感激。左傳成公三年:「然則~我乎?」
178.【文】(一)彩色交錯為文。孟子告子上:「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綉也。」引申為華麗有文采,跟「質」相對。論語顏淵:「君子質而已矣,何以~為?」[~章]在繪畫和刺繡上,青與赤相交錯為文,赤與白相交錯為章。「文章」最初也是指「文綉」,「文采」。荀子禮論:「雕琢刻鏤黼黻~章,所以養目也。」(黼fǔ:禮服繡的黑白交錯的花紋。黻fú:禮服上繡的青黑相交的花紋。)引申為文辭。文心雕龍情采:「聖賢書辭,總稱~章,非采而何?」 (二)文獻。論語學而:「行有餘力,則以學~。」又子罕:「文王既沒,~不在茲乎!」蕭統文選序:「世質民淳,斯~未作。」[~學]指文獻和經典。論語先進:「~學:子游,子夏。」韓非子五蠹:「而
179.【質】 (一)讀zhì,抵押。戰國策趙策四:「必以長
180.【色】 (一)臉上的氣色,表情。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飢~。」又:「舉欣欣然有喜~。」楚辭漁父:「顏~憔悴。」戰國策楚策四:「顏~變作。」又趙策四:「太后之~少解。」 (二)女色。在封建社會裡,統治階級以婦女為玩物,所以稱婦女的容貌為「色」。論語季氏:「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禮記大學:「如好好~。」 (三)色彩。老子十二章:「五~令人目盲。」 [辨]顏,色。顏指額,色指臉上的表情,二字有密切關係,所以常常連用。但是,「色」字在上古可以當「色彩」講,「顏」字不能當「色彩」講。女色也不能稱為「顏」。
181.【臭】 (一)讀xiù氣味。周易繫辭上:「其~如蘭。」禮記大學:「如惡(wù)惡~。」引申為壞的氣味,「香」的反面。讀chòu。墨子尚賢下:「腐~餘財。」又為發臭。尚書盤庚中:「今予命女一無起穢以自~。」(女:你們。一:皆,都。)按:本來作氣味講的「臭」也讀chòu,後來才讀xiù,以別於香臭的「臭」。 (二)讀xiù。動詞,聞[氣味]。荀子禮論:「三~之,不食也。」這個意義後代寫作「嗅」或「齅」。
182.【先】(一)動詞。先行,先做某事。左傳宣公二年:「會請~。」論語顏淵:「於斯三者何~?」又子路:「
183.【前】 (一)動詞。向前,前進。戰國策趙策三:「酒酣,起~,以千金為魯連壽。」又齊策四:「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及至壁門,莫敢~。」成語有「勇往直~」,「畏縮不~」。(二)臉所向的一面。跟「後」相對。孟子梁惠王上:「便嬖不足使令於~與?」引申為發生在前的,次序在前的。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之後喪踰~喪。」戰國策趙策一:「~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史記項羽本紀:「~時某喪,使公主某事。」
184.【後】 (一)動詞。走在後面,落後。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又先進:「三子者出,曾皙~。」 (二)位置在後的,跟「前」相對。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史記淮陰侯列傳:「其勢糧食必在其後。」又為時間在後的,次序在後的。跟「先」相對,又跟「前」相對。戰國策齊策一:「期年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括前~所亡凡四十五萬。」又:「以先國家之急而~私讎也。」注意:除個別古書外,「後」字都不寫作「後」。 按:「先」、「前」、「後」三字都能作動詞,這是和現代漢語大不一樣的地方。
185.【內】 (一)內,內室。詩經唐風山有樞:「子有廷~,弗灑弗埽。」(廷:中廷。)又大雅抑:「灑埽廷~。」漢書晁錯傳:「家有一堂二~。」引申為裡邊。論語顏淵:「四海之~,皆兄弟也。」又為內心。論語里仁:「見不賢而~自省也。」又:「~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引申為內部,特指國家內部或家庭內部。戰國策趙策三:「今又~圍邯鄲而不去。」孟子梁惠王下:「~無怨女。」(怨女:到了結婚年齡而未結婚的女子。) (二)指妻妾。左傳僖公十七年:「齊侯好~,多內寵。」[~人](1)妻妾。禮記檀弓下:「[文伯之喪]~人皆行哭失聲。」(2)後代謙稱自己的妻子。[~子]卿大夫的嫡妻。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以叔隗為~子,而己下之。」後代謙稱自己的妻子。 (三)通「納」。孟子萬章上:「若己推而~之溝中。」
186.【外】 外面。跟「內」相對。戰國策楚策四:「填黽塞之內,而投己乎黽塞之~。」引申為外部,特指國家的外部或家庭的外部。戰國策趙策三:「百萬之眾折於~。」孟子梁惠王下:「~無曠夫。」(曠夫:到了結婚年齡而未結婚的男子。)
187.【間】 (一)讀jiàn。夾縫,間隙。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而刀刃者無厚。」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而闚其夫。」(闚:同窺。)引申為置身其中。左傳庄公十年:「肉食者謀之,又何~焉?」又為間隔,間斷。戰國策齊策一:「時時而~進。」又為抄近路,抄小路。史記項羽本紀:「從酈山下道芷陽~行。」又廉頗藺相如列傳:「故令人持璧歸,~至趙矣。」這個意義後來寫作「間」。 (二)讀jiàn。離間,挑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之~言曰。」又:「趙王信秦之~。」蘇軾范增論:「漢用陳平計,~疏楚君臣。」這個意義後來也寫作「間」。 (三)讀jiàn。副詞。偷偷地,暗暗地。戰國策趙策三:「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入邯鄲。」史記陳涉世家:「又~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這個意義後來也寫作「間」。 (四)讀jiān。中間。論語先進:「攝乎大國之~。」孟子離婁下:「其~不能以寸。」這個意義後來也寫作「間」。 (五)讀xián。閑著,無事可做。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暇。」這個意義後來有人寫作「閑」。但不能作「閒」。[辨]閒,間,閑。上古本來無「間」字,後代凡作「間」的,上古都作「閒」(有些古籍經後人改過,也有刻寫訛錯。如史記的「閒」,有的版本作「間」)。後代於「閒暇」的「閒」仍作「閒」,於「間隙」的「閒」改作「間」,以示區別。依說文,「閒」的本義是「門隙」,「閑」的本義是「柵欄」,所以二者的引申義大不相同。在一般情況下,「閒」和「閑」是不相通的;只在「閒暇」的意義上,偶可作「閑」。
常用詞(四) 65字 行走出入之適進退逾逸逼 決治 樹藝 事畜 保愛 傷害 比喻 誠偽善淫凶 疏戚 飢孰 滋烈贍 共同殊異 斤鈞鍾倍 政教法術勢數 朝野塗江關 宮府 衣冠屨商 賈旅徒 年歲
188.【行】 (一)名詞。道路。詩經豳風七月:「遵彼微~。」詩經周南卷耳:「彼周~。」(周行:大路,公路。) (二)動詞。走路,走。跟「止」相對。論語述而:「三人~,必有我師焉。」引申為走了,不留在原來的地方了。論語微子:「使子路反見之,至則~矣。」又:「孔子~。」又為實際地做,實施,辦。論語先進:「子路問:』聞斯~諸?『」孟子梁惠王上:「夫我乃~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現代有雙音詞「實行」。 (三)副詞。將,快。曹丕與吳質書:「別來~復四年。」杜甫送率府程錄事還鄉詩:「鄙夫~衰謝。」(鄙夫:自謙之詞。) (四)讀xìng,去聲。名詞。行為,一般指道德上的表現。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莊子逍遙遊:「~比一鄉。」 (五)讀háng,行列。左傳成公二年:「屬當戎~,無所逃隱。」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兒女忽成~。」
189.【走】 (一)跑,逃跑。戰國策楚策一:「獸見之皆~。」孟子梁惠王上:「棄甲曳兵而~。」今成語有「~馬看花」。 (二)讀zòu,去聲。奔向。孟子離婁上:「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壙也。」(壙:原野。)今成語有「~投無路」(但不再讀去聲)。 [辨]行,走。古代所謂「行」,現代叫「走」(比較「行路」:「走路」)。古代所謂「走」,現代叫「跑」(比較「走馬」:「跑馬」)。只有華南方言(如粵方言、客家方言等)還保存古義。
190.【出】出,出去,出來。跟「入」相對。論語先進:「三子者~。」又特指「出門」。孟子梁惠王下:「魯平公將~。」離婁下:「其良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入」與「出」對舉時,在某些情況下,「入」表示國內或家內,「出」表示國外或家外。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從「出去」的意義引申為「出妻」(休妻)。另引申為超出,超過。論語鄉黨:「祭肉不~三日。」又為支出。禮記王制:「量入以為~。」又表示拿出。柳宗元送薛存義序:「凡民之食於上者,~其十一佣乎吏。」又為出現。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
191.【入】 (一)進,進去,進來。孟子滕文公上:「三過其門而不~。」注意:在這個意義上,古人說「入」不說「進」。「入」字與「出」字對舉,有時表示國內或家內。論語學而:「弟子~則孝,出則弟。」 (二)納。戰國策秦策國:「~其社稷之臣於秦。」左傳宣公二年:「諫而不~。」
192.【之】 (一)動詞。到〔某地〕去。孟子梁惠王上:「牛何~?」戰國策齊策四:「驅而~薛。」又趙策三:「齊閔王將~魯。」又楚策四:「庄辛去~趙。」注意:上古漢語有「去之」的說法,但「去」字只表示離開某地,「之」字方是表示到某地去。「庄辛去~趙,」是說庄辛離開了楚國而到趙國去。 (二)指示代詞。此,這。詩經周南桃夭:「~子于歸。」莊子逍遙遊:「~二蟲又何知?」 (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又指複數)。用作賓語。孟子梁惠王上:「是何異於刺人而殺~?」又:「以羊易~。」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曰:思無邪。」 (四)介詞。的。孟子梁惠王上:「王道~始也。」
193.【適】 (一)動詞。到〔某地〕去。論語子路:「子~衛。」孟子滕文公上:「雖使五尺之童~市,莫之或欺。」莊子逍遙遊:「彼且奚~也?」 (二)嫁。儀禮喪服子夏傳:「女子子~人者。」又喪服註:「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庶人曰』~人『。」歐陽修江鄰幾墓志銘:「女三人,長~秘書丞錢袞,余尚幼。」 (三)副詞。正巧,恰在這個時候。戰國策趙策三:「此時魯仲連~游趙。」 (四)讀dí,通「嫡」。正妻所生的。左傳文公十八年:「殺~立庶。」(庶:非正妻所生的。) [辨]之,如,適,往,赴。在到某地去的意義上,「之」、「如」、「適」沒有什麼分別。「之齊」、「如齊」、「適齊」可以互換;可能是方言的不同。「往」和這三個詞的分別較大。這三個詞帶直接賓語,而「往」不帶直接賓語,上古不說「往齊」。孟子滕文公下:「匍匐往將食之。」目的地是不言而喻的。又梁惠王上:「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說「往焉」不說「往之」,就是因為「往」字不能帶直接賓語。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正是由於「往」不能帶直接賓語,所以後面再加動詞「之」字。「赴」字和其他四字分別很大,因為它表示奔向(特別是奔向水火或兇險之境),而不是簡單的往。「赴」字在詞性上卻跟「之」「如」「適」相同,因為它能帶直接賓語。
194.【進】 (一)向前走,推進。跟「退」相對。論語雍也:「非敢後也,馬不~也。」左傳僖公四年:「師~,次於陘。」引申為到朝廷去做官。孟子公孫丑上:「治亦~,亂亦~。」又為使到朝廷里來,任用。孟子梁惠王下:「
195.【退】 (一)向後走,後退。跟「進」相對。易經乾卦:「知進而不知~。」引申為撤退。左傳僖公四年:「師~,次於召陵。」又指從朝廷、從父親、
196.【逾】越過。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我牆。」「逾」又用於比喻或抽象的意義。論語子張:「大德不~閑。」孟子梁惠王下:「將使卑~尊,疏~戚。」注意:「逾」也可以寫作「逾」。
197.【逸】 (一)逃走。左傳桓公八年:「隨侯~。」揚雄解嘲:「往者周網解結,群鹿爭~。」引申為奔跑得很快。左傳成公二年:「馬~不能止。」引申為隱遁。論語微子:「~民伯夷、叔齊。」又堯曰:「舉~民。」又為散失,如說「~文」,「~周書」。在這個意義上又可寫作「軼」,如「~聞」,「~事」。也可作「佚」。又為超出常格,卓越(後起義)。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清新庾開府,俊~鮑參軍。」 (二)放縱,安逸,安樂。孟子滕文公上:「~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戰國策楚策四:「專淫~侈靡,不顧國政。」這個意義也可寫作「佚」。左傳隱公三年:「驕奢淫~,所自邪也。」
198.【逼】 侵逼,逼近。孟子滕文公上:「禽獸~人。」左傳僖公五年:「桓庄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乎?」注意:「逼」後代多寫作「逼」。
199.【決】 (一)打開缺口,導引水流。孟子滕文公上:「~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又告子上:「~諸東方則東流。」引申為洪水把堤岸沖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所犯,傷人必多。」 (二)判定,決定。戰國策趙策三:「
200.【治】 (一)舊讀平聲(chí)。治水,防禦它或疏導它。孟子告子下:「禹之~水,水之道也。」引申為處理,進行某種工作。孟子滕文公上:「然則~天下獨可耕且為與?」又:「惡能~國家?」又:「門人~任將歸。」又梁惠王上:「奚暇~禮義哉?」莊子馬蹄:「伯樂善~馬,而陶匠善~埴木。」(陶:燒窯工人。匠:木匠。埴zhí:陶土,黏土。)左傳成公三年:「二國~戎。」按:「治」字的引申義應用甚廣,凡加於名詞的前面,就表示對此事物進行應有的處理。 (二)去聲。形容詞。治理好了的。特指國家被治理得很好,太平。跟「亂」相對。論語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戰國策齊策:「齊國大~。」 [辨]治,理。「治」是「治水」,「理」是「治玉」。治國家可以叫做「治」,也可叫做「理」。如「治亂」可以說成「理亂」。但是在這個意義上,上古多說「治」,少說「理」。唐代因避唐高宗李治的諱,於是常常把「治」說成「理」。如韓愈原毀:「其國家可幾而理歟!」送李願歸盤谷序:「理亂不知。」柳宗元永州
201.【樹】 (一)種植,栽種。動詞。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之以桑。」又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穡,~藝五穀。」又滕文公下:「所食之粟,伯夷之所~與?抑亦盜跖之所~與?」成語有「十年~木,百年~人」。 (二)名詞。樹木。左傳昭公二年:「有嘉~焉,宣子譽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死於此~之下。」 按:舊時於動詞的「樹」讀上聲,名詞的「樹」讀去聲。今無別。[辨]樹,木。「樹」和「木」的顯著區別有兩點:(1)「樹」可以是動詞,「木」不可以用作動詞;(2)「木」可以當「木材」講,「樹」不可以當木材講。先秦的「樹」字,一般只用作動詞。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折我樹」,疏:「無損折我所樹之木」,這是正確的解釋。「樹」作為動詞時,也不限於種木,還可以種草。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萱草),言樹之背(背:北堂)。」動詞「種」字,戰國時代才出現。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
202.【藝】(蓺) (一)種植。詩經唐風鴇羽:「不能~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樹~五穀。」 (二)才能,技能,本領。尚書金縢:「能多材多~。」
203.【事】 (一)事情。孟子梁惠王上:「齊桓晉文之~,可得聞乎?」又公孫丑上:「故~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注意:「事」字隨著上下文的不同,而帶有比較特殊的意義,如指「軍事」、「戰事」、「急事」等。論語季氏:「季氏將有~於顓臾。」左傳成公二年:「一人殿之,可以集~。」 (二)動詞。侍奉,指為君主或父母服務。左傳隱公元年:「欲與大叔,臣請~之。」孟子梁惠王上:「必使仰足以~父母。」妻對夫也稱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始妾~其父。」在國與國的關係上,也有所謂「事」。孟子梁惠王下:「惟仁者為能以大~小......惟智者為能以小~大。」 (三)動詞。從事於。漢書張騫傳:「漢方欲~滅胡。」杜甫新婚別詩:「努力~戒行。」
204.【畜】 (一)讀xù。養。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無失其時。」又:「俯不足以~妻子。」 (二)讀xù。積聚,儲藏。孟子離婁上:「苟為不~,終身不得。」荀子天論:「~積收藏於秋冬。」這個意義又寫作「蓄」。禮記王制:「無三年之蓄。」 (三)讀chù。家養的禽獸。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六~五牲三犧,以奉五味。」(六畜:指馬牛羊雞犬豕。)
205.【保】 撫養。尚書康誥:「若~赤子。」引申為安。孟子梁惠王上:「~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注意:這種「保」字還不是「保護」的意思,而只是「安」的意思。下文「~四海」、「~妻子」也都只是「安」的意思。又引申為守住。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乃先~南里以待之。」
206.【愛】 (一)愛。左傳隱公元年:「~其母。」引申為憐惜。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其二毛。」(二毛:指有花白頭髮的人。) (二)捨不得,不願意放棄,吝惜。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為~也。」又:「吾何~一牛?」老子四十四章:「甚~必大費。」注意:上古「愛」字很多是當「捨不得」講的,不要誤會為「親愛」的「愛」。
207.【傷】 (一)受傷,特指戰鬥時遭受創傷。左傳成公二年:「郤克~於矢。」引申為損害。論語子張:「其何~於日月乎?」「何傷」二字獨用(後面加「乎」字),原意是「損害了什麼」,可以譯成現代漢語「有什麼關係?」論語先進:「何~乎?」「無傷」二字獨用(後面加「也」字)原意是「沒有損害什麼」,可以譯成現代漢語「沒有什麼關係」。 (二)悲傷。詩經周南卷耳:「維以不永~。」
208.【害】 (一)損害,傷害。左傳僖公三十年:「君亦無所~。」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仁,有殺身以成仁。」引申為嫉妒。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其能。」又為妨礙。孟子滕文公上:「~於耕。」 (二)名詞。禍害,害處。跟「利」相對。左傳隱公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也。」又:「姜氏欲之,焉辟~?」世說新語雅量:「客問淮上利~。」 (三)通「曷」。何不。孟子梁惠王上:「湯誓曰:』時日~喪。『」
209.【比】 (一)擺在一起。文心雕龍情采:「五音~而成韶夏。」「比」又用於抽象意義,表示當作同類看待。孟子滕文公上:「子~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司馬遷報任安書:「刑餘之人,無所~數。」又:「而世俗又不能與死節者次~。」(次:也是「擺在一起」。)引申為比較,較量。賈誼過秦論上:「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二)讀bì去聲。偏袒,偏心自己人。左傳襄公三年:「立其子,不為~。」今成語有:「朋~為奸」。 (三)讀bì,去聲。及。表示等到了[那個時候]。孟子梁惠王下:「~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有時「比及」連用。論語先進:「求也為之,~及三年,可使足民。」 (四)詩六義之一。六義是:風,雅,頌;賦,比,興。「比」是比喻。白居易與元九書:「關於美刺~興者。」(美:頌揚。刺:諷刺。)黃遵憲人境廬詩草序:「復古人~興之體。」
210.【喻】 (一)曉得,了解。戰國策魏策四:「寡人~矣。」孟子告子下:「征於色,發於聲,而後~。」 (二)天子告臣民、上告下叫「諭」(後起義)。(三)比喻。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戰,請以戰~。」 注意:「喻」、「諭」古代無分別,直到漢代還互相混用,後來漸漸有了分工。於「比喻」的意義用「喻」不用「諭」;在「曉得」,或「使人知道」的意義上,用「諭」不用「喻」。
211.【誠】 (一)真心,不詭詐,不虛偽。跟「詐」相對,又跟「偽」相對。易經乾卦:「修辭立其~。」禮記樂記:「著~去偽。」 (二)副詞。實在,的確。孟子公孫丑上:「子~齊人也。」引申為假設之詞。戰國策趙策三:「趙~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司馬遷報任安書:「仆~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212.【偽】 人為的。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也。」引申為詭詐,不誠實。孟子滕文公上:「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者也。」又為假的,非真的。楚辭哀郢:「被以不慈之~名。」注意:在這個意義上,先秦說「偽」不說「假」。
213.【善】 (一)好,指美好。莊子逍遙遊:「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也。」 (二)好,指有道德。跟惡相對。論語子路:「不如鄉人之~者好之,其不~者惡之。」 (三)好,指高明,有本領,擅長。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國之~弈者也。」又滕文公上:「子是之學,亦為不~變矣。」 (四)好,指做得對。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否。」 (五)好,指令人滿意的。論語子罕:「求~賈而沽諸?」(賈:同「價」。)
214.【淫】 (一)過分而不得當,過度。戰國策楚策四:「專~逸侈靡。」論語八佾:「關睢樂而不~。」禮記曲禮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祀。」 (二)不正當的男女關係,淫邪。左傳宣公四年:「~於子之女。」(:同「鄖」yún。春秋時國名,在今湖北安陸縣。)楚辭離騷:「謠諑謂余以善~。」引申為貪色,縱慾。左傳成公二年:「今納夏姬,貪其色也;貪色為~。」
215.【凶】 (一)不吉利。跟「吉」相對。楚辭卜居:「此孰吉孰~?」 (二)饑荒。孟子梁惠王上:「河內~,則移其民於河東。」又:「~年免於死亡。」
216.【疏】 (一)稀疏。跟「密」相對,又跟「數」相對。(「數」就是「密」。)老子七十三章:「天網恢恢,~而不失。」漢書霍光傳:「~眉目,美須。」引申為關係遠,不親。孟子梁惠王下:「將使卑逾尊,~逾戚。」又引申為同樣的行為重複的時間相隔得久。也跟「數」相對。孟子公孫丑上:「且王者之不作,未有~於此時者也。」 (二)疏通,特指疏通江河。孟子滕文公上:「禹~九河。」現代變為雙音詞「~通」。 (三)讀shù,去聲。分條登記或分條陳說。漢書匈奴傳:「~記以計識其人眾畜牧。」又李廣蘇建傳:「數~光過失。」(光:霍光。)引申為上給皇帝的奏議。如漢晁錯有「論貴粟~」。杜甫秋興(其三):「匡衡抗~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四)讀shù,去聲。註解的一種。一般是疏通經義並對古人的注加以引申和說明。如左傳是杜預注,孔穎達疏。 注意:(一)可以寫作「疏」,(二)(三)(四)不可以寫作「疏」。
217.【戚】 (一)兵器之一種,像大斧。詩經大雅公劉:「弓矢斯張,干戈~揚。」陶潛讀山海經詩(其十):「刑天舞干~。」(二)憂患,悲哀。莊子大宗師:「哭泣無涕,中心不~。」這種意義也寫作「戚」。左傳宣公二年:「我之懷矣,自詒伊戚。」 (三)親,親屬。孟子梁惠王下:「將使卑逾尊,疏逾~。」注意:上古所謂「戚」,包括父母兄弟等。後代才專指族外的親屬。
218.【飢】 五穀不成熟,荒年。論語先進:「因之以~饉。」又顏淵:「年~,用不足。」 [辨]飢,飢。「飢」與「飢」古音不相同(飢屬脂部,飢屬微部);它們既不是異體字,也不是通用字。「飢」用於「飢餓」,「飢」用於「饑荒」,分別是顯著的。左傳「飢」「飢」絕不相混,孟子「飢」字有時當「飢餓」講,但「飢」字絕不當「饑荒」講。中古「飢」「飢」讀音相同,才漸漸混用了。
219.【孰】 (一)熟,煮熟了的。左傳宣公二年:「宰夫靦熊蹯不~。」引申為深透,深入。荀子議兵:「凡慮事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唯大王與群臣~計議之。」今成語有「深思~慮」。「~視」連用,指看了又看。戰國策齊策一:「明日,徐公來,~視之。」今成語有「~視無睹」。這個意義後來寫作「熟」。 (二)五穀豐年。跟「飢」相對。又寫作「熟」。孟子滕文公上:「五穀熟而民人育。」 (三)誰,哪個。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為好學。」孟子梁惠王上:「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勝?」按:「孰」字多用於選擇問,跟「誰」不盡相同。又可指事物。論語八佾:「是可忍也,~不可忍也?」這種意義不能寫作「熟」。 [辨]誰,孰。這兩個詞是同義詞,但也有細微的分別。「誰」專指人,「孰」則兼指物。「孰」用於選擇問,「誰」不用於選擇問。「孰與徐公美」不能說成「誰與徐公美」;「弟子孰為好學」不能說成「弟子誰為好學」。但是「孰」也用於非選擇問,當其指人時(如「孰為夫子」),「孰」和「誰」就完全同義了。
220.【滋】 (一)增益,增長。左傳隱公元年:「無使~蔓。」現代有雙音詞「~長」。 (二)副詞。更加。孟子公孫丑上:「若是,則弟子之惑~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是以竇太后~不悅魏其等。」
221.【烈】 (一)火猛。左傳昭公二十年:「夫火~,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引申為強烈,猛烈。[烈士](1)視死如歸的勇士。莊子秋水:「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士之勇也。」(2)有節操、有作為的人。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士暮年,壯心不已。」 (二)事業。孟子公孫丑上:「功~,如彼其卑也。」賈誼過秦論上:「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
222.【贍】 讀shàn。足夠。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也。」又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禮義哉?」引申為充足,豐富。文心雕龍情采:「心術既形,英華乃~。」引申為供給別人財物(後起義)。晉書羊祜傳:「祿俸所資,皆以~給九族,賞賜軍士。」
223.【共】 (一)讀gǒng,上聲。通「拱」。拱手。論語鄉黨:「子路~之。」引申為環繞。論語為政:「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 (二)讀gōng,平聲。通供。供給,供應。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又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其乏困。」 (三)讀gōng,平聲。通恭。左傳文公十八年:「父義,母慈,兄友,弟~,子孝。」 (四)副詞。共同。論語子罕:「可與~學。」又動詞,表示共同享受,或共同佔有。論語公冶長:「與朋友~,敝之而無憾。」又表示具有共同的情況。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之。」
224.【同】 同,一樣。跟「異」相對。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長短~,則賈相若。」又動詞,表示共同享受。孟子梁惠王下:「與民~樂也。」又:「與百姓~之。」又表示同屬。論語微子:「鳥獸不可與~群。」 [辨]共,同。在「共同」的意義上,「共」和「同」仍有分別。「共」跟「分」相對,「同」跟「異」相對。作「一樣」講時,只能用「同」,所以「布帛長短同」不能換成「布帛長短共」。
225.【殊】 (一)死。漢書高帝紀:「其赦天下~死以下。」(殊死以下,指死刑以下。)史記淮陰侯列傳:「軍皆~死戰,不可敗。」 (二)不同,有分別。文心雕龍熔裁:「善敷者辭殊而意顯。」范縝神滅論:「名~而體一也。」[~方](1)不同的方面。漢書藝文志:「時世主,好惡~方。」(2)不同的區域。班固西都賦:「~方異類,至於三萬里。」引申為特別的,卓越超群的,特別好的。諸葛亮出師表:「蓋追先帝之~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古詩陌上桑:「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 (三)副詞。起加強語氣的作用。略似現代漢語的「很」。戰國策趙策四:「老臣今者~不欲食。」
226.【異】 (一)不同。跟「同」相對。論語微子:「我則~於是。」又先進:「~乎三子者之撰。」引申為奇特。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不匝旬而得~地者二。」[~日][~時](1)往日,往時。漢書高帝紀有「~日」秦民在大夫(第七級爵位)以上的,能和縣令抗禮(平等對待)的記載。又食貨志載:「~時」小車商人分等納稅。(2)將來。戰國策齊策六:「願王之察之~日。」白居易與元九書:「~時相見。」胡銓上高宗封事:「且安知~時金人無厭之求,不加我以無禮如劉豫也哉?」[~物]不同之物。莊子大宗師:「假於~物,托於同體。」引申為:(1)指別的行業。國語齊語:「不見~物而遷焉。」今成語有「見~思遷」。(2)指死亡的人。賈誼鵩鳥賦:「化為~物兮,又何足患?」杜甫北征詩:「殘害為~物。」(3)指珍奇的物品。後漢書班昭傳:「每有貢獻~物。」(二)奇怪,覺得奇怪。孟子梁惠王上:「王無~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陶潛桃花源記:「漁人甚~之。」
227.【斤】 (一)斧子一類的工具。孟子梁惠王上:「斧~以時入山林。」莊子徐無鬼:「匠石運~成風。」(石:人名。) (二)稱物的單位。墨子號令:「賜黃金二十~。」戰國策齊策四:「
228.【鈞】 (一)三十斤。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舉百~。」 (二)陶匠做陶器時,模子下面旋轉的工具叫鈞。淮南子原道:「~旋轂轉。」用於比喻,「大鈞」或「洪鈞」指天。賈誼鵩鳥賦:「大~播物兮。」張華答何劭:「洪~陶萬類。」 (三)通「均」。同樣。孟子告子上:「~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
229.【鍾】 (一)量名。六斛四斗。孟子滕文公下:「兄戴,蓋祿萬~。」 (二)積聚。國語周語:「澤,水之~也。」世說新語傷逝:「情之所~,正在我輩。」成語有「一見~情」。 [辨]鍾,鍾。「鍾」是「鐘鼓」的「鍾」,「鍾」是「量名」,一般是區別開來的。有時候,「鍾」也被假借為「鍾」。孟子梁惠王上:「將以釁鐘」,或本作「鍾」。但是「千鍾」「萬鍾」的「鍾」和「鍾情」的「鍾」卻不寫作「鍾」。「姓鍾」的「鍾」也不能寫作「鍾」。
230.【倍】 (一)背向,背著。戰國策趙策三:「天子吊,主人必將~殯柩。」史記淮陰侯列傳:「右~山陵。」引申為違背。孟子滕文公上:「師死而遂~之。」 (二)加倍。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之。」文心雕龍熔裁:「雖玩其采,不~領袖。」
231.【政】 統治管理的工作,特指國家的統治管理。論語子路:「
232.【教】 (一)動詞。教導。司馬遷報任安書:「~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又名詞。教育。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又滕文公上:「飽食暖衣,逸居而無~,則近於禽獸。」 (二)名詞。文體的一種。諸侯、王公的命令叫「教」。蕭統文選序:「又詔誥~令之流,表奏箋記之列。」引申為官府的文告。蘇軾答謝民師書:「所示書~及詩賦雜文。」又為書信中的敬詞,指對方的話或要求。蘇軾答謝民師書:「未能如~。」 (三)動詞。讀jiāo。使。一般多用於詩詞。杜甫奉酬嚴公詩:「草茅無經欲~鋤。」白居易琵琶行:「曲罷常~善才服」。(善才:唐代樂師之稱。)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枝上啼。」
233.【法】 (一)法令,法律。上古的「法」,著重在規定刑罰。老子五十七章:「~令滋彰,盜賊多有。」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俠以武犯禁。」 (二)制度。賈誼過秦論上:「內立~度,務耕織。」 (三)動詞。效法,學習好的榜樣。孟子公孫丑上:「則文王不足~與?」 (四)方法,辦法,法子(後起義)。杜甫寄高三十五書記詩:「美名人不及,佳句~如何?」
234.【術】 (一)道路,街巷。禮記月令:「皆修封疆,審端徑~。」(端正其徑路。)漢書刑法志:「園囿~路。」左思蜀都賦:「亦有甲第,當衢向~。」 (二)道。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也。」枚乘上書諫吳王:「上不絕三光之明,下不傷百姓之心者,有王~也。」引申為方式,方法。孟子告子下:「教亦多~矣。」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所操之~多異故也。」[方~]技藝。古代把懷有特種技能者如醫藥、卜筮等歸為一類,叫「方~」。後漢書有方術列傳。北史周澹傳:「多方~,尤善醫藥。」
235.【勢】 (一)力量,權力。荀子正論:「天子者~位至尊,無敵於天下。」戰國策齊策四:「斗趨見王為好~,王趨見斗為好士。」 (二)形勢,某種情況所形成的局面。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則然也。」「勢」又用作狀語,表示具體情況所決定。孟子離婁上:「公孫丑問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不行也。『」成語有「~不兩立」。[其~]用作狀語表示「勢必」。史記淮陰侯列傳:「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其~糧食必在其後。」又:「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引申為機會。孟子公孫丑上:「雖有智慧,不如乘~。」莊子秋水:「時~適然。」
236.【數】 (一)數目,數量。莊子秋水:「號物之~謂之萬。」 (二)技藝,特指博弈之類的技藝。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為~,小~也。」 (三)占卜。楚辭卜居:「~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再引申為命運。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奇。」又舊日迷信有「天~」、「大~」、「氣~」、「劫~」等說法。(四)幾(表示不確定的數目)。孟子梁惠王上:「~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又滕文公上:「其徒~十人。」 (五)讀shǔ,上聲。計算。莊子秋水:「雜而下者不可勝~也。」 (六)讀shuò,時間相隔得短。跟「疏」相對。論語里仁:「朋友~,斯疏矣。」禮記祭義:「祭不欲~,~則煩。」 (七)讀cù,密。跟「疏」相對。孟子梁惠王上:「~罟不入洿池。」
237.【朝】 (一)讀zhāo,早晨。跟「暮」、「夕」相對。論語里仁:「~聞道,夕死可矣。」莊子逍遙遊:「~菌不知晦朔。」[崇~][終~]從天明至食時(將近日中的時間)為終朝(崇朝)。詩經鄘風蝃蝀:「崇~其雨。」老子:「飄風不終~。」 (二)讀cháo。動詞。朝見,臣在早晨拜見君主。左傳宣公二年:「盛服將~。」戰國策趙策三:「率天下諸侯而~周。」又表示使朝見。孟子梁惠王上:「欲闢土地,~秦楚,而撫四夷也。」 (三)讀cháo。名詞。朝廷,朝見君主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戰國策齊策一:「於是入~見威王。」引申為朝代。杜牧赤壁詩:「自將磨洗認前~。」
238.【野】 (一)郊外,田野。孟子梁惠王上:「耕者皆欲耕於王之~。」史記淮陰侯列傳:「使~無所掠。」又形容詞。不是城市的,不是家中豢養的。莊子天地:「民如~鹿。」引申為朝廷之外。如「在~」。 (二)粗野,不文。跟「文」相對。論語雍也:「質勝文則~。」
239.【塗】 (一)路。論語陽貨:「遇諸~。」孟子梁惠王上:「~有餓莩而不知發。」這種意義又寫作「塗」。戰國策趙策三:「將之薛,假~於鄒。」後代又寫作「途」。陶淵明歸去來辭:「實迷~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今成語有「道聽~說」,「半~而廢」。 (二)泥。孟子公孫丑上:「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炭。」莊子秋水:「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中乎?」引申為塗飾。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台榭不~。」又為塗抹,塗改(後起義)。李商隱韓碑:「點竄堯典舜典字,~改清廟生民詩。」
240.【江】 專有名詞。長江,揚子江。孟子滕文公上:「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又:「~漢以濯之。」引申為一般的河流(後起義)。注意:「江」字一般總是指長江,如「江東」是長江之東,「江南」是長江之南。即使在後代,除非加上另一個江名(如「浙江」),或加上數目字(如「三江」,「九江」),或「江山」連用,否則仍指長江。杜甫秋興詩:「~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江間」指長江中間。[辨]江,河。「江」與「河」既然都是專名,當然不是同義詞。後代被引申為一般河流的意義時,則變為同義詞。但是,北方的河流多稱「河」,如漳河、渭河等;南方的河流多稱「江」,如湘江、灕江、嘉陵江等,都是受了「江」「河」的本義的影響。
241.【關】 (一)門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臧紇斬鹿門之~以出。」又動詞。關門(門上了閂)。陶淵明歸去來辭:「門雖設而常~。」 (二)出入國境的關口。周禮地官司關:「凡四方之賓客敂~,則為之告。」(敂kòu:到。賓客:指來朝聘的諸侯、卿大夫等。)引申為國防上的關。賈誼過秦論上:「秦人開~而延敵。」又為關卡,稅關。孟子滕文公下:「去~市之徵。」 (三)關連,關涉(後起義)。杜甫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沲江畫圖十韻:「暗谷非~雨,丹楓不為霜。」
242.【宮】 (一)房屋,住宅。論語子張:「譬之~牆。」孟子滕文公上:「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中而用之?」後來專指帝王所住的房屋,宮殿(秦漢以後的意義)。賈誼過秦論中:「作阿房~。」杜甫詠懷古迹詩(其四):「先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 (二)五聲之一。古代音樂,宮商角征羽為五聲。禮記樂記:「~亂則荒,其君驕。」 (三)古代五刑之一,閹割之刑。尚書呂刑:「~辟疑,赦;其罰六百鍰。」 [辨]宮,室。先秦時代,「宮」與「室」是同義詞。自從「宮」字專指帝王住宅以後,它就和「室」字大有區別了。
243.【府】 (一)藏財物的地方。孟子滕文公上:「今也滕有倉廩~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史記項羽本紀:「籍吏民,封~庫,而待將軍。」成語有「天~之國」。「天府」原意是天的倉庫。 (二)官府。諸葛亮出師表:「宮中~中,俱為一體。」引申為大官的住宅。如「~第」。又為對人家庭的尊稱。如「~上」。
244.【衣】 (一)衣服,有時候特指上衣。詩經邶風綠衣:「綠兮~兮,綠~黃裳。」(裳:讀cháng。下衣。)又豳風七月:「九月授~。」[布~]平民。戰國策魏策四:「大王嘗聞布~之怒乎?」 (二)讀yì,去聲。動詞。穿[衣]。孟子梁惠王上:「老者~帛食肉。」又滕文公上:「許子~褐。」又指給人穿衣。詩經小雅斯干:「載~之裳。」
245.【冠】 (一)古代帽子的總稱。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又為動詞。戴冠。孟子滕文公上:「許子~乎?」 (二)讀guàn,去聲。古代的一種禮。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成人禮,開始戴冠。「~者」,指成年人。論語先進:「~者五六人。」[弱~]指剛成年。王勃滕王閣序:「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 (三)讀guàn,去聲。超出眾人的,居第一位的,到了頂的。漢書丙吉傳:「蕭曹為~。」(蕭:蕭何;曹:曹參。)白居易與元九書:「~於卷首。」今雙音詞有「~軍」。
246.【屨】 鞋子。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織席以為食。」注意:上古沒有「鞋」字,「屨」就是「鞋」。
247.【商】 (一)做生意的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人弦高將市於周。」孟子梁惠王上:「~賈皆欲藏於王之市。」 (二)五聲之一。禮記樂記:「~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陂pō:不平。)古詩十九首:「清~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三)星宿名,即心宿。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 (四)朝代名。成湯取代夏之後建立的王朝。盤庚時遷於殷,所以又稱為「殷」或「殷~」。 (五)估量,計算。漢書趙充國傳:「虜必~軍進退,稍引去。」[~略][~榷][~量]表示討論。晉書阮籍傳:「籍嘗於蘇門山遇孫登,與~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引申為現代的「商量」。
248.【賈】 (一)讀gǔ。賣。詩經邶風谷風:「~用不售。」(用:因此。售:賣出去。)又為買。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平子每歲~馬。」引申為招惹。左傳桓公十年:「吾焉用此以~害也。」 (二)讀gǔ。做生意的人。孟子梁惠王上:「商~皆欲藏於王之市。」 (三)讀jià。價格。論語子罕:「求善~而沽諸?」(沽:賣。)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長短同,則~相若。」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價」。 [辨]商,賈。運貨販賣的叫「商」,囤積營利的叫「賈」。所以說「行商坐賈」。後世不再區別。
249.【旅】 (一)軍隊五百人為旅。左傳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眾一~。」引申為一般的軍隊。論語先進:「加之以師~。」詩經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又為眾。成語有「~進~退。」(隨眾進退。) (二)行。「行旅」二字連用,表示旅行的人。孟子梁惠王上:「行~皆欲出於王之塗。」引申為寄居。史記陳世家:「羈~之臣。」
250.【徒】 (一)步行。周易賁卦:「舍車而~。」論語先進:「不可~行也。」按:不憑藉交通工具叫「徒」,所以陸行不用車叫「~行」,水行不用船叫「~涉」。引申為步兵。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帥~以往。」 (二)徒黨。有時候指手下的人。左傳宣公二年:「倒戟以御公~。」有時候指同類,論語微子:「吾非斯人之~與而誰與?」有時候指同一集團,同一學派,同一政治主張的人。論語先進:「非吾~也。」又微子:「是魯孔丘之~與?」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無道桓文之事者。」引申為徒弟,門徒(後起義)。 (三)空。形容詞。孟子離婁上:「~善不足以為政,~法不能以自行。」又副詞。徒然,沒有效果。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師~歸。」今成語有「~勞無功」。 (四)副詞。只,但,僅僅。戰國策魏策四:「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有先生也。」孟子公孫丑上:「非~無益,而又害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以吾兩人在也。」
251.【年】 (一)年成,收成。春秋宣公十六年:「冬,大有~。」詩經周頌豐年:「豐~多黍多稌。」鄭箋:「豐年,大有年也。」 (二)年。孟子滕文公上:「禹八~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三)年齡。戰國策趙策四:「~幾何矣?」孟子萬章上:「~已七十矣。」引申為壽命。莊子逍遙遊:「小~不及大~。」又養生主:「可以盡~。」
252.【歲】(一)木星。古人分黃道為十二個星次,大致和西洋的十二宮相當。木星每年運行一個星次,十二年為一周。十二星次的名稱是「星紀」、「大梁」等。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在星紀。」(星紀:大致相當於摩羯宮。)(二)年。莊子秋水:「死已三千~矣。」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引申為時間,光陰。論語陽貨:「日月逝矣,~不我與。」這種意義後代常以「歲月」連用。陶潛雜詩八首:「~月不待人。」又:「荏苒~月頹。」 (三)年齡。莊子漁父:「六十九~矣。」 (四)年成,年景,收成。左傳哀公十六年:「
常用詞(五) 63字 說聽毀譽勸 居登臨過 稱量 鬻市假 離合 因改 作為 取求奉致得 益竭堅利完備陳故窮難夷平庸 已必 一參什伯 晦朔時世期 官吏爵 權衡 果實 聰明功名 北中下
253.【說】 (一)說明,解釋。論語八佾:「成事不~。」(已經作了的,不要再解釋了。)又名詞。墨子非攻上:「若以此~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 (二)學說,主張,說法。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韓非子難一:「矛楯之~也。」 (三)讀shuì。說服。孟子盡心下:「~大人則藐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254.【聽】 (一)讀tīng,又讀tìng。聽。禮記檀弓下:「夫子式而~之。」引申為理會。韓非子五蠹:「先王勝其法,不~其泣。」 (二)舊讀tìng。聽從。禮記曲禮下:「三諫而不~,則逃之。」漢書張騫傳:「其勢宜~。」 (三)讀tīng。舊又讀tìng。治理,判斷。論語顏淵:「~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成語有「垂簾~政」。〔~事〕(1)治理政事。漢書韓延年傳:「是日移病不~事。」(2)名詞。中堂叫「~事」。世說新語政事:「~事前除雪後猶濕。」晉書陶侃傳作「廳事」。後代「客廳」的「廳」即由處理政事的中堂逐漸發展而來。 (四)讀tìng。任從,由著,放任。莊子徐無鬼:「匠石運斤成風,~而斫之。」今成語有「~其自然」。
255.【毀】 (一)損壞,傷害。論語季氏:「龜玉~於櫝中,是誰之過與?」(二)毀謗,說別人的壞話。跟「譽」相對。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韓非子五蠹:「譽輔其賞,~隨其罰。」
256.【譽】 稱讚。墨子非攻上:「從而~之,謂之義。」引申為好名聲。孟子告子上:「令聞廣~施於身。」現代變為雙音詞「名~」。按:動詞的「譽」讀平聲(yú),名詞的譽讀去聲(yù)。
257.【勸】 鼓勵,獎勵。與「懲」,「沮」相對。莊子胠篋:「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左傳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事君者。」又成公三年:「所以懲不敬而~有功也。」又表示奮勉。論語為政:「舉善而教不能,則~。」引申作勸說(說明道理使人聽從)的意思(後起義)。王維渭城曲:「~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注意:在上古漢語里「勸」字用於積極的鼓勵,而不用於消極的勸阻。直到中古還是這樣。杜甫遣興:「足以~元兇」,意思是說:這足以勸使那些最大的惡人不再作壞事。在古代漢語中「勸」字後面不用否定詞。
258.【居】(一)坐。論語陽貨:「~,吾語女!」引申為居住的意思。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跖之所築與?」又為處在。孟子離婁上:「~下位而不獲於上。」又名詞,住處。左傳宣公二年:「問其名~,不告而退。」又為當或任。老子二章:「功成而弗~。」今成語有「~之不疑」。 (二)用於「有頃」,「久之」,「頃之」的前面,表示相隔了一段時間,意義比較虛。戰國策齊策四:「~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史記李將軍列傳:「~久之,孝景崩。」又:「~頃之,石建卒。」
259.【登】 (一)從低處走上高處。荀子勸學:「故不~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今成語有「一步~天」。 (二)成,特指莊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穀不~。」
260.【臨】 (一)從高處往低處看。荀子勸學:「不~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詩秦風黃鳥:「~其穴,惴惴其栗。」今成語有「居高~下」。引申為從上監視著。詩大雅大明:「上帝~女。」又為從上面到下面來。這個意義往往被用作敬詞。左傳襄公三年:「請君~之。」後代雙音詞有「蒞~」,「光~」。又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遇到。論語述而:「必也~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二)對著書畫的範本進行摹仿(後起義),如說「~摹」,「~帖」。 (三)眾人相聚而哭。左傳宣公十二年:「卜~於大宮。」又:「國人大~,守陴者皆哭。」(陴:讀pí。城上的短牆。)又特指眾人定時在靈柩前哭。漢書霍光傳:「朝暮~。」按:這個意義舊讀lìn。
261.【過】 (一)走過,經過。論語微子:「孔子~之,使子路問津焉。」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衛。」引申為超過,勝過。左傳隱公元年:「大都不~參國之一。」論語公冶長:「由也,好勇~我。」又為過分。戰國策齊策四:「王聞之~矣。」 (二)名詞,過錯。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又動詞,犯錯誤。論語學而:「~則勿憚改。」左傳宣公二年:「~而能改,善莫大焉。」 注意:第一義讀平聲(guō)或去聲(guò),第二義只讀去聲。
262.【稱】 (一)稱量物體的輕重。莊子胠篋:「為之權衡以~之。」 (二)舉。詩豳風七月:「~彼兕觥,萬壽無疆。」引申為舉薦,推舉。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解狐。」 (三)稱頌,稱道。國語周語:「君子不自~也。」禮記檀弓:「其仁不足~也。」引申為稱述,述說。史記淮陰侯列傳:「常~義兵不用詐謀奇計。」 (四)讀chèn。相稱,適合,配得上。洛陽伽藍記開善寺:「朝臣莫不~力而去。」今雙音詞有「~職」,「相~」。
263.【量】 (一)讀liáng。動詞,計算物體容積。莊子胠篋:「為之斗斛以~之。」引申為量長短。枚乘上書諫吳王:「石稱丈~,徑而寡失。」 (二)讀liàng。名詞。斗斛之類的量器。論語堯曰:「謹權~。」左傳昭公三年:「齊舊四~:豆、區、釜、鍾。」引申為容積,分量。論語鄉黨:「唯酒無~,不及亂。」又子張:「多見其不知~也。」又為度量衡的規定。史記秦始皇本紀:「器械一~。」(甲胄戈矛之類的大小長短輕重都有統一規定。) (三)讀liàng。才具,才華抱負。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劉備以亮有殊~,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又吳志周瑜傳註:「瑜雅~高致。」又特指寬容人的限度,度量。晉書武帝紀:「帝宇~弘厚,容納讜正。」(讜dǎng:直言。)南史宋高帝紀:「上少有大~。」 (四)讀liàng。審察,揣度。孟子公孫丑上:「~敵而後進。」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而某不~敵寡眾。」今成語有「~力而行」。
264.【鬻】 讀yù。賣。莊子逍遙遊:「今一朝而~技百金,請與之。」
265.【市】 (一)交易物品的場所,市場。孟子滕文公上:「從許子之道,則~賈不貳。」韓非子五蠹:「奸財貨賈得用於~,則商人不少矣。」按,「城市」、「市鎮」由此意義發展而來。 (二)買。戰國策齊策四:「責畢收,以何~而反?」又:「竊以為君~義。」
266.【假】 (一)借。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道於虞以伐虢。」引申作憑藉的意思。荀子勸學:「~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又:「君子生非異也,善~於物也。」又「假寐」二字連用,指不脫衣冠睡覺。左傳宣公二年:「坐而~寐。」(二)不是真的。史記淮陰侯列傳:「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為!」注意:在「真假」這個意義上,先秦一般只用「偽」,兩漢以後才用「假」。 (三)如果。史記淮陰侯列傳:「~令韓信學道謙讓。」[辨]假,借。在上古漢語中表示「借用」這個概念的時候,一般只用「假」,不用「借」。「假道於虞」不能說「借道於虞」。中古以後,則多用「借」而少用「假」。
267.【離】 (一)分散,分離。跟「合」相對,又跟「即」相對。論語季氏:「邦分崩~析而不能守也。」楚辭哀郢:「民~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今成語有「若即若~」,「悲歡~合」。 (二)遭受。觸犯。離騷:「進不入以~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韓非子五蠹:「夫~法者罪,而
268.【合】 (一)閉,合攏。跟「開」相對。戰國策燕策二:「蚌~而鉗其喙。」漢樂府上邪:「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乃敢與君絕!」引申為對合,符合。戰國策齊策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券。」又為會合。論語憲問:「桓公九~諸侯。」 (二)兩軍接觸(交戰)。左傳成公二年:「自始~而矢貫餘手及肘。」史記蕭相國世家:「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近代雙音詞「回~」由此發展而來。 (三)應該(後起義)。杜甫歲晏行:「好惡不~長相蒙。」白居易與元九書:「始知文章~為時而著,歌詩~為事而作。」 (四)全(後起義)。舊唐書陸德明傳:「~朝賞嘆。」
269.【因】 (一)動詞。依靠,憑藉。左傳僖公三十年:「~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楚辭卜居:「余有所疑,願~先生決之。」引申為順著。莊子養生主:「~其固然。」又為接著。論語先進:「加之以師旅,~之以饑饉。」又為因襲。論語為政:「殷~於夏禮。」〔~而〕趁此,就此。史記陳涉世家:「不如~而立之。」 (二)介詞。表示「通過」的意思。戰國策趙策三:「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
270.【改】 變更 更換。論語雍也:「回也不~其樂。」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 [辨]更,改。在古代漢語中,「更」除了有「改變」的意義之外,還有「調換」,「替代」,「交替」的意思,而「改」卻沒有。例如莊子養生主「良庖歲更刀」的「更」,不能換成「改」。
271.【作】 (一)起來。論語先進:「舍瑟而~。」又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興起」。孟子公孫丑上:「賢聖之君六七~。」今成語有「精神振~」,「掌聲大~」。 (二)創造,製作。論語述而:「述而不~。」孟子梁惠王上:「始~俑者,其無後乎!」
272.【為】 (一)做,造作。戰國策齊策四:「王使人~冠。」按,「為」字是一個動詞,是「做」的意思,但古人「做」的含義非常廣泛,在具體的上下文中,它的涵義比較具體。論語先進:「~國以禮。」又陽貨:「女~周南召南矣乎?」又微子:「殺雞~黍而食之。」孟子告子下:「固哉高叟之~詩也!」左傳隱公元年:「不如早~之所。」又僖公三十年:「且君嘗~晉君賜矣。」我們可以隨文譯為「治」,「學」,「煮」,「解」,「給」......但是不能認為「為」字本身有這些意義。引申為當作,作為。莊子逍遙遊:「世世以洴澼絖~事。」又為變成,成為。莊子逍遙遊:「化而~鳥。」又為叫作。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鯤。」荀子勸學:「蘭槐之根是~芷。」 又為算做,算是。論語為政:「知之~知之,不知~不知。」孟子梁惠王上:「不~不多矣。」「以為」連用相當於現代說:「把......當作......」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東道主。」 (二)略等於「是」。孟子公孫丑上:「爾~爾,我~我。」 (三)介詞。被。韓非子五蠹:「必~鯀禹笑矣。」 (四)讀wèi。動詞。為了某人的利益,站在某人的一方面。左傳僖公四年:「豈不穀是~?」論語述而:「夫子~
273.【取】 (一)拿,拿來佔有。左傳僖公三十年:「若不闕秦,將焉~之?」引申為採取。孟子盡心下:「吾於武成,~二三策而已矣!」(武成:尚書中的一篇)又為從中取出。荀子勸學:「青~之於藍,而青於藍。」注意:「取」的反面是「舍」(舍),所以「取捨」對舉(取:要;舍:不要);又和「與」(予)相對,故又有所謂「取與」(取:拿人家的東西;與:拿東西給人家);又是「去」的反面,故還有所謂「去取」(去:拋棄;取:要)。 (二)攻取,攻下,佔領。左傳文公八年:「秦人伐晉,~武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大破之,~陽晉。」 (三)娶〔妻〕。詩經齊風南山:「~妻如之何?」論語述而:「君~於吳為同姓。」(魯和吳都是姬姓國。)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娶」。
274.【求】 (一)找,尋找。孟子梁惠王上:「猶緣木而~魚也。」又告子上:「人有雞犬放,則知~之。」求的結果是「得」(找到),所以常和「得」字相應。戰國策楚策一:「虎~百獸而食之,得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引申為要求,責求。論語學而:「君子食無~飽,居無~安。」又微子:「無~備於一人。」今成語有「~全責備」。 (二)向別人求得利益。戰國策齊策一:「四境之內莫不有~於王。」又趙策三:「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於
275.【奉】 (一)兩手恭敬地捧著。左傳成公二年:「再拜稽首,~觴加璧以進。」引申為恭敬地接受下來(抽象意義)。如說「~命」。 (二)陪從〔在上位者〕。左傳庄公八年:「管夷吾、召忽~公子糾來奔。」 (三)供養。老子七十七章:「損不足以~有餘。」又為侍奉。孟子告子上:「妻妾之~。」 (四)通「俸」。戰國策趙策四:「位尊而無功,~厚而無勞。」
276.【致】 (一)給與,送給,獻出。左傳文公六年:「盡具其帑,與其器用財賄,......送~諸竟。」(竟:通「境」。)論語子張:「士見危~命。」雙音詞有「~敬」,「~意」。 (二)使至,導致。荀子勸學:「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韓非子五蠹:「而~尊過耕戰之士。」又:「而求~社稷之福,必不幾矣。」今成語有「學以~用」。 [辨]至,致。「至」是「到」,「致」是「使到來」。「至」字是不及物動詞,「致」是及物動詞。「招致」,「導致」的意義不寫作「至」,「到來」的意義不寫作「致」。孟子萬章上:「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致」與「至」不可以互換,因為前者是及物動詞而後者是不及物動詞的緣故。
277.【得】 (一)獲得,得到。跟「失」相對。左傳襄公十五年:「楚人或~玉。」孟子梁惠王上:「雖不~魚,無後災。」用於抽象意義時表示得到某種好處。莊子養生主:「吾聞庖丁之言,~養生焉。」孟子公孫丑下:「~道多助,失道寡助。」引申為事情做對了,得當。揚雄解嘲:「叔孫通起於枹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也。」漢書敘傳:「歷古今之~失。」 (二)表示情況容許,有「能做到」的意思。論語顏淵:「雖有粟,吾~而食諸?」孟子滕文公上:「雖欲耕,~乎?」戰國策燕策二:「漁者~而並禽之。」
278.【益】 (一)水漫出來,漲。呂氏春秋察今:「澭水暴~,荊人弗知。」注意:在這個意義上,後來都寫作「溢」,但在先秦許多古籍中都作「益」。引申為多或富裕。呂氏春秋貴當:「其家必日~。」 (二)增加。跟「損」相對。莊子秋水:「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孟子告子下:「曾~其所不能。」(曾:增。) (三)副詞。更加。孟子梁惠王下:「如水~深,如火~熱。」 (四)利益,好處。跟「損」相對。偽古文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論語衛靈公:「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不如學也。」又形容詞,有益的。論語季氏:「~者三友,損者三友。」
279.【竭】 枯竭。跟「盈」相對。左傳庄公十年:「彼~我盈,故克之。」引申為盡,把所有的都用上。左傳成公三年:「其~力致死,無有二心。」楚辭卜居:「~智盡忠。」
280.【堅】 硬,結實。跟「脆」相對。莊子逍遙遊:「以盛水漿,其~不能自舉也。」注意:古代沒有「硬」字,「堅」就是「硬」。用作狀語時,表示緊緊地。如「~守」,「~持」。用作動詞時,表示使牢固。史記淮陰侯列傳:「~營勿與戰。」今成語有「~壁清野」。又用如名詞。史記陳涉世家:「將軍身披~執銳。」後漢書光武帝紀:「沖其中~。」
281.【利】 (一)銳利,快。一般指兵器或工具的銳利。跟「鈍」相對。荀子勸學:「金就礪則~。」孟子公孫丑下:「兵革非不堅~也。」注意:古代對於刀刃鋒利這個意義只用「利」,不用「快」。引申為言語鋒利,會說話。論語陽貨:「惡~口之覆邦家者。」今成語有「談鋒犀~」。 (二)利益。跟「害」相對。論語憲問:「見~思義。」又動詞。墨子非攻上:「以虧人自~也。」又形容詞。左傳僖公三十年:「然鄭亡,子亦有不~焉。」 [辨]銳,利。「銳」指鋒芒尖銳,「利」指刃口快。泛指則沒有分別。
282.【完】 (一)完整,完善,沒有損壞。荀子勸學:「巢非不~也。」杜甫石壕吏:「出入無~裙。」現代變成為雙音詞「完整」,「完全」,「完善」,「完美」等。用如動詞時表示使之完整。 (二)修繕,修葺。左傳隱公元年:「大叔~聚,繕甲兵。」孟子萬章上:「父母使舜~廩。」(廩lǐn:倉房。)注意:古代漢語中的「完」沒有「完了」,「完畢」的意義。「完了」,「完畢」這種引申義是後起的。
283.【備】(一)完備,齊備。論語微子:「無求~於一人。」荀子勸學:「而神明自得,聖心~焉。」戰國策齊策四:「世無騏驎騄耳,王駟已~矣。」現代變為雙音詞「完~」,「具~」。 (二)防備。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師勞力竭,遠主~之。」莊子胠篋:「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 [辨]完,備。兩者都含「全」的意思,但側重點不同。「備」著重在數量,有「什麼都有」的意思,所以「求全責備」不能改作「求全責完」。「完」著重在完整,所以「完卵」,「完裙」都不能說成「備」。
284.【陳】 (一)陳列。左傳隱公五年:「~魚而觀之。」論語季氏:「~力就列。」〔下~〕賓主相見陳列禮品之處,位在堂下,故稱「下陳」。古代統治階級將剝削所得的財物、婢妾填充內庭,叫做「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二)陳述,陳說。孟子公孫丑下:「吾非堯舜之道,不敢以~於王前。」楚辭離騷:「跪敷衽以~詞兮。」(敷衽:平展衣襟。)古詩十九首:「歡樂難具~。」 (三)通「陣」。論語衛靈公:「衛靈公問~於孔子。」史記淮陰侯列傳:「出,背水~。」注意:古代文獻中,「陣」多作「陳」。 (四)舊。跟「新」相對。詩小雅甫田:「我取其~。」
285.【故】 (一)原因。左傳隱公元年:「公語之~。」墨子非攻上:「此何~也。」又用作連詞,表示「所以」,「因此」。論語先進:「求也退,~進之;由也兼人,~退之。」孟子公孫丑上:「~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二)事變,事故。國語鄭語:「王室多~。」孟子盡心上:「父母俱存,兄弟無~。」現代有雙音詞「事~」。 (三)舊的,歷史悠久的。論語為政:「溫~而知新。」戰國策齊策四:「以~相為上將軍。」孟子梁惠王下:「所謂~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舊]平日有接觸的人,朋友。論語泰伯:「~舊不遺,則民不偷。」(偷:薄。)[~人]舊友。孟浩然過故人庄:「~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今成語有「非親非~」。 (四)故意。偽古文尚書大禹謨:「刑~無小。」(故意犯罪的人,就是情節輕也要懲處。)今成語有「明知~犯」。
286.【窮】 (一)阻塞不通。跟「通」或「達」相對。楚辭天問:「阻~西征,岩何越焉?」(傳說禹的父親鯀被舜流放於羽山,西行度越險阻,墜崖而死。)莊子列禦寇:「夫處~閭厄巷。」王勃滕王閣序:「豈效~途之哭?」引申為到盡頭。山海經大荒南經:「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焉。」(赤水:水名。窮焉:源頭到此山為止。)陶潛桃花源記:「欲~其源。」又為走投無路。史記項羽本紀:「~來從我,不忍殺之。」三國志魏志邴原傳:「~鳥入懷。」 (二)極,盡。禮記樂記:「~高極遠而測深厚。」王勃滕王閣序:「~睇眄於中天。」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故卒死於~裔。」今熟語有「無~無盡」。 (三)生活困難,無依靠。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民而無告者。」戰國策齊策四:「振困~,補不足。」 (四)不得仕進,不能顯貴。跟「通」、「達」相對。這是由第一義發展而來。孟子盡心上:「~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莊子德充符:「~達貧富。」又讓王:「古之得道者,~亦樂,通亦樂。」王勃滕王閣序:「~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辨]貧,窮。在古代(特別是上古),「貧」和「窮」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缺乏衣食金錢,叫「貧」不叫「窮」,不能顯貴只能叫「窮」,決不叫「貧」。從它們的反義詞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貧」的對面是「富」,「窮」的對面是「通」或「達」。莊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窮達貧富。」「窮達」對舉,「貧富」對舉,是很明顯的。「困窮」連用時,包括有「貧困」的意思,後來「窮」單用也漸漸能表示「貧」了。不過這是很晚的事情了。
287.【難】 (一)不容易,困難。跟「易」相對。老子二章:「故有無相生,~易相成。」又十二章:「~得之貨,令人行妨。」論語憲問:「貧而無怨~,富而無驕易。」 (二)讀nàn。責備。孟子離婁下:「於禽獸又何~焉?」又為詰問,反駁。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奢不能~。」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辟邪說,~壬人。」(壬人:佞人,巧言諂媚之人。)今有雙音詞「責~」、「非~」。又為名詞。辯駁的觀點,論點。漢書高帝紀:「〔漢王〕以問張良,良發八~。」又公孫賀等傳贊:「〔桓寬〕極其論~,著數萬言。」 (三)讀nàn。禍亂,亂事。左傳成公十三年:「利吾有狄~。」莊子逍遙遊:「越有~,吳王使之將。」起事叫「發~」。漢書項籍傳:「天下初發~。」又為災難,患難。左傳庄公三十年:「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紓:解除。)杜甫登樓詩:「萬方多~此登臨。」
288.【夷】 (一)平,平坦。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而民好徑。」韓非子五蠹:「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也。」(牂zāng:母羊。)用如動詞,表示剷平,挖平。左傳成公十六年:「塞井~灶,陳於軍中。」國語周語下:「是以人~其宗廟。」 (二)剷除。左傳隱公六年:「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蘊崇,絕其本根,勿使能殖。」(芟shān:割除。蘊崇:堆積。)引申為滅族。史記秦本紀:「誅三父等而~三族。」漢書李廣傳:「大臣無罪~滅者數十家。」 (三)我國古代東部地區的種族名。孟子離婁下:「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之人也。」(諸馮、負夏、鳴條,都是我國東部古地名。)又泛指漢族以外的民族,和「夏」相對。論語八佾:「~
289.【平】 (一)平坦。漢書李廣傳:「尚四五十里,得~地。」引申為公正,公平。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不~謂何?」 (二)平定。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
290.【庸】 (一)用。一般只見於「無~」這種固定形式。左傳隱公元年:「無~,將自及。」後代成語有「無~諱言。」〔登~〕指舉薦賢才。尚書堯典:「若時登~。」 (二)平庸,平凡,一般,中等。戰國策魏策四:「此~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賈誼過秦論上:「材能不及中~。」今成語有「~~碌碌」。 (三)副詞。豈,難道。左傳庄公十四年:「~非貳乎?」韓愈師說:「夫~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詎〕豈,難道。莊子齊物論:「~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
291.【已】 (一)動詞,停止。論語泰伯:「死而後~。」荀子勸學:「學不可以~。」今成語有「稱讚不~」,「精進不~」。〔不得~〕表示情勢所迫,不能不這樣作(不能停止)。論語顏淵:「必不得~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孟子滕文公下:「予豈好辯哉?予不得~也?」引申為止於,限於,動詞。莊子馬蹄:「馬知~此矣。」〔而~〕〔而~矣〕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罷了」。孟子梁惠王上:「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孟子公孫丑上:「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矣!」也可以說成「也~矣」。論語先進:「亦各言其志也~矣。」 (二)副詞。已經。論語微子:「道之不行,~知之矣!」 (三)語氣詞。通「矣」。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
292.【必】 副詞,一定。墨子非攻上:「~有一死罪矣。」莊子養生主:「恢恢乎其於游刃~有餘地矣!」注意:有時跟「矣」連用,放在句末。史記項羽本紀:「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矣。」又用如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必行」。韓非子五蠹:「故明主~其誅也。」又:「是以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使民畏之。」漢書宣帝紀贊:「孝宣之治,信賞~罰。」又表示堅信。史記淮陰侯列傳:「且漢王不可~。」又:「故臣以為足下~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
293.【一】 (一)基數。左傳隱公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又用如動詞或形容詞,表示「統一」,「一致」。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之?」韓非子五蠹:「法莫如~而固,使民知之。」 (二)專一。荀子勸學:「用心~也。」 (三)相同,一樣。孟子離婁下:「先聖后聖,其揆~也。」荀子天論:「故君子之所以日進,與小人之所以日退,~也。」 (四)全。禮記雜記下:「~國之人皆若狂。」左傳宣公十四年:「~國謀之,何以不亡?」用作狀語,表示一概,全都。詩經邶風北風:「政事~埤益我。」(埤pí益我:堆在我身上。) (五)副詞。乃,竟。戰國策齊策一:「靖
294.【參】 (一)讀sān。三分。左傳隱公元年:「大都不過~國之一。」 (二)讀shēn。星宿名。詩經召南小星:「嘒彼小星,維~與昴。」(嘒huì:微小的樣子。昴mǎo:星宿名。) (三)[~差](cēncī),不整齊的樣子。詩經周南關雎:「~差荇菜,左右流之。」 (四)讀cān,通「驂」。[~乘]即車右。司馬遷報任安書:「同子~乘。」參看「右」字條。按:「~加」,「~與」是後起義。 [辨]三,參。「三」的意義比「參」廣。「參」只用於「三分」,或配合成三。該用「參」的地方有時可以用「三」,但該用「三」的地方決不能用「參」。「三」在古代漢語中有時是表極數,如「南容三複白圭」,在這種情況下「三」讀去聲。「參」則無此用法。
295.【什】(一)作為一個單位的十。軍隊中十人為「什」。逸周書大聚:「十夫為~。」禮記祭器:「軍旅~伍。」(伍:作為一個單位的五。)史記匈奴列傳:「亦各置千長,百長,~長。」古時五家為保,十家相連為「什伍」。
296.【伯】 (一)長(zhǎng),大的。孟子告子上:「鄉人長於~兄一歲,則誰敬?」詩經邶風泉水:「問我諸姑,遂及~姊。」注意:上古不用數字排行,只用「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和「季」都指較小的,不一定是老三,老四。說「伯兄」,「伯姊」就是指「大哥」,「大姐」,說「伯父」是指比父親年長的父輩。上古單稱「伯」,「叔」不是指後世的「伯父」,「叔父」。「伯」,「叔」指「伯父」,「叔父」是較後的意義。 (二)古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之一。左傳僖公三十年:「晉侯秦~圍鄭。」 (三)通「霸」。尊長。所謂「稱霸」就是「稱尊」,「稱長」,「霸諸侯」就是作諸侯的首腦。司馬遷報任安書:「絳侯誅諸呂,權傾五~。」 (四)通「佰」。作為一個單位的百。又表示百倍。例皆見[什]字條。
297.【晦】 (一)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莊子逍遙遊:「朝菌不如~朔。」 (二)天色昏暗。跟「明」相對。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引申為一般的黑暗,不清楚。歐陽修醉翁亭記:「~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比喻不顯達或隱逸。晉書隱逸傳論:「君子之行殊塗,顯~之謂也。」
298.【朔】 (一)陰曆每月的初一。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之餼羊。」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 (二)北方。曹植朔風詩:「仰彼~風,用懷魏都。」杜甫詠懷古迹五首:「一去紫台連~漠。」
299.【時】 (一)季節(指春,夏,秋,冬)。論語陽貨:「天何言哉?四~行焉,百物生焉!」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谷不可勝食也。」 (二)時候。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引申為時機,機會。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用如副詞,表示按時。莊子秋水:「秋水~至。」論語學而:「學而~習之。」注意:上古「時」字用如副詞時,一般都當「以時」(按時)講,不當「時常」講。
300.【世】 (一)三十年為一世。論語子路:「如有王者,必~而後仁。」(如有受天命的王者,一定要等三十年,然後仁政才能大行。)引申為一生,一輩子。論語衛靈公:「君子疾沒~而名不稱焉。」(疾:恨。沒世:終身。) (二)父子相繼為一世,世代。孟子離婁上:「君子之澤,五~而斬。」(斬:絕,斷絕。)也泛指前代或後代。論語季氏:「今不取,後~必為子孫憂。」楚辭離騷:「鷙鳥之不群兮,自前~而固然。」注意:父子相繼,上古稱「世」不稱「代」;自從唐人避唐太宗的廟諱(李世民),才改「世」為「代」。 (三)時代。論語雍也:「難乎兔於今之~矣!」莊子逍遙遊:「且舉~而譽之而不加勸,舉~而非之而不加沮。」陶潛桃花源記:「問今是何~。」
301.【期】 (一)一定的時間,期限。詩經
302.【官】 (一)行政機關(指處所)。論語子張:「不見宗廟之美,百~之富。」墨子尚賢中:「不能治千人者,使處於萬人之~。」(有一萬職員的行政機關。)注意:這個意義可以說成「官府」(官與府是並列結構)。荀子強國:「及都邑~府,其百吏肅然。」引申為行政職務。左傳成公二年:「臣告不敏,攝~承乏。」又襄公三年:「伯華得~。」注意:這個意義可以說成「官守」或「官職」(官與守,官與職,都是並列結構)。左傳昭公二年:「信其鄰國,慎其~守。」又襄公三十一年:「臣有臣之威儀,其中畏而愛之,故能守其~職。」又引申為行政機關的首長。論語憲問:「百~總己,以聽於冢宰。」(所有機構中的長官都全面負責他的職務而服從太宰的統一領導。)注意:「官」字在上古用於「行政機構」和「職務」的意義最多,用於最後一個意義的很少。 (二)耳,目,口,鼻,心叫「五官」。莊子養生主:「~知止而神欲行。」這裡「官」指目。
303.【吏】 (一)官吏,特指下級的小官員。戰國策齊策四:「使~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注意:據說文說,「吏」是「治人者也」,所以凡官吏皆可稱「吏」。但是由於詞義的演變,後來「吏」一般只指一般的小官員或吏卒。韓非子五蠹:「州部之~,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這裡的「吏」指吏卒之類。 (二)法官。司馬遷報任安書:「因為誣上,卒從~議。」賈誼過秦論上:「俯首系頸,委命下~。」 [辨]官,吏。「官」一般指的是機構和職務,「吏」指的是人。這樣,上古所謂「吏」,略等於後代所謂「官」。上古大官小官都稱「吏」,後代「吏」專指各級政府機構中從事具體工作的辦事人員。有時「吏」雖也指稱高級官員,但那是有條件的。如「封疆大吏」。「官」在後代可以指稱一般官員,但行政職務的意義仍舊沿用。如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的「以為侵官、生事」。
304.【爵】 (一)古代酒器之一種。左傳庄公二十三年:「虢公請器,王與之~。」又成公二年:「臣侍君宴,過三~,非禮也。」 (二)爵位,古代貴族的等級。舊說指公,侯,伯,子,男,又指卿,大夫,士。韓非子五蠹:「官~可買,則商工不卑也矣。」 (三)通「雀」。孟子離婁上:「為叢驅~者鸇也。」(叢:叢林。驅qū:趕。鸇:猛禽,鷂鷹之類。)
305.【權】 (一)秤,秤錘。莊子胠篋:「為之~衡以稱之。」用如動詞,表示衡量。孟子梁惠王上:「~,然後知輕重。」 (二)權力,權勢,職權。賈誼過秦論上:「比~量力。」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注意:古代漢語里,只有「權力」的意思,沒有「權利」的意思。古代也「權利」連用,但所指的是威勢和貨財。荀子勸學:「是故~利不能傾也。」(威勢和貨財不能動搖他。)〔~貴〕有權勢的貴官。李白夢遊天姆吟留別詩:「安能摧眉折腰事~貴?」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其後以不能媚~貴,失御史。」 (三)權變,變通,靈活性。跟「經」相對。公羊傳桓公十一年:「~者反於經。」(經:原則。)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也。」今成語有「通~達變」,雙音詞有「~宜」。引申為隨機應變。「~謀」,指策略。多用於貶義。漢書孔光傳:「光素聞傅太后為人剛暴,長於~謀。」「~詐」,指欺騙手段。漢書刑法志:「作為~詐,以相傾覆。」「~略」,也指「策略」,但用於褒義。晉書祖逖傳:「多~略,是以少長咸宗之。」「~術」也指「策略」,但用於貶義。宋史徐誼傳:「三代聖王,有至誠而無~術。」
306.【衡】 (一)駕車用的工具,軛上的橫木。莊子馬蹄:「夫加之以~扼。」(扼:軛。)〔抗~〕〔爭~〕敵對,匹敵。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為敵國。」洛陽伽藍記王子坊:「卿之財產應得抗~。」又:「常與高陽爭~。」 (二)稱重量的器具,天平。莊子胠篋:「為之權~以稱之。」又動詞。衡量。 (三)通「橫」。詩齊風南山:「~從其畝。」(「衡從」即「橫縱」。)賈誼過秦論上:「外連~而斗諸侯。」 [辨]權,衡,度,量。「權」「衡」是關於輕重的,二字的意義也稍有不同(見「衡」字條)。「度」是關於長度的;「量」是關於容量的。四者是不一樣的。
307.【果】 (一)果子,果實。禮記曲禮上:「賜~於君前。」韓非子五蠹:「民食~蓏蚌蛤。」 (二)充盈,充實。莊子逍遙遊:「腹猶~然。」 (三)堅決。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現代雙音詞有「~斷」,「~敢」。 (四)形容詞或副詞,表示成為事實。一般用於否定。孟子梁惠王下:「君是以不~來也。」又公孫丑下:「聞王命而遂不~。」陶潛桃花源記:「聞之,欣然規往。未~,尋病終。」 (五)果然。副詞。戰國策楚策一:「~誠何如?」禮記中庸:「~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308.【實】 (一)果實,種子。莊子逍遙遊:「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五石。」詩經王風黍離:「彼稷之~。」 (二)充實。跟「虛」相對。莊子山木:「向也虛而今也~。」(向:從前。)荀子王制:「府庫已~。」引申為實際內容,和「名」相對。莊子逍遙遊:「名者~之賓也。」荀子正名:「制名以指~。」今成語有「名不副~」。 (三)句中語氣詞。在敘述句中,用在動詞前面加強語氣。詩經邶風北門:「天~為之。」左傳僖公五年:「鬼神非人~親,惟德是依。」蘇軾賈誼論:「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難。」
309.【聰】 耳力好,聽覺敏銳。跟「聾」相對。孟子離婁上:「師曠之~,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引申為聽得清楚。荀子勸學:「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引申為明智。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明睿知。」(睿ruì:深明通達。)注意:上古「聰明」連用也是作為兩個詞看待的。後代才變為雙音詞,指「有智慧」,現代又當「悟性好」講,都是逐漸引申而來的。
310.【明】 (一)亮,光明。詩經齊風雞鳴:「東方~矣。」引申為明白,清楚。楚辭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又用如副詞,表示「明白地」。孟子公孫丑下:「我~告子。」用在動詞及其賓語的後面,表示「事情是很明顯的」。戰國策齊策一:「此不叛寡人~矣。」又引申為證明。韓非子五蠹:「何以~其然也?」又為英明。諸葛亮出師表:「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 (二)眼力,視力。孟子梁惠王上:「~足以察秋毫之末。」司馬遷報任安書:「左丘失~,厥有國語。」今成語有「雙目失~」。又形容詞,眼力好,視覺銳敏。孟子離婁上:「離婁之~,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引申為看得清楚。荀子勸學:「目不能兩視而~。」
311.【功】 工作,包括農事,勞役,文事,武事等。詩經豳風七月:「載纘武~。」又大雅崧高:「世執其~。」成語有「~虧一簣」,「計日程~」。引申為成績,成就。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必倍之。」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在不舍。」引申為功業,事業。孟子公孫丑上:「管仲晏子之~,可復許乎?」再進而引申為功勞,功勛。史記項羽本紀:「勞苦而~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
312.【名】 (一)名字。莊子逍遙遊:「其~為鯤。」又動詞,稱名,命名。論語子路:「故君子~之必可言也。」楚辭離騷:「~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二)名義,爵號。莊子天下:「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分。」(名分:人所居的名義及其應守的本分。)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慎器與~。」論語子路:「必也正~乎!」 (三)名譽,名望。禮記中庸:「必得其~。」
313.【北】 (一)北方。莊子逍遙遊:「窮髮之~,有冥海者,天池也。」 (二)敗逃。韓非子五蠹:「
314.【中】(一)內部,中間,中心。論語季氏:「龜玉毀於櫝~,是誰之過與?」引申為中等。論語雍也:「~人以上,可以語上也。」戰國策齊策一:「上書諫寡人者,受~賞。」〔~國〕指中原一帶。孟子滕文公上:「獸蹄鳥跡之道,交於~國。」三國志吳志周瑜傳:「驅~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二)讀zhòng,射中。孟子萬章下:「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非爾力也。」引申為適合,符合。莊子養生主:「莫不~音。」荀子勸學:「木直~繩。」又:「其曲~規。」
315.【下】 (一)形容詞。下面的,下級的。跟「上」相對。莊子逍遙遊:「故九萬里則風斯在~矣。」左傳成公二年:「~臣不幸,屬當戎行。」引伸為低。跟「高」相對。老子二章:「高~相傾。」注意:上古沒有「低」字,凡「低」的意義都說「下」。(二)動詞。降下,走下。論語八佾:「揖讓而升,~而飲。」莊子逍遙遊:「不過數仞而~。」 按:形容詞的「下」舊讀上聲,動詞的「下」舊讀去聲,今皆讀去聲。
常用詞(六) 66字 遵徂征歸陟降 流放游浮集 采叔振援操秉舉 斯伐 稼穡獲納 交錯 被任負 施用制貽 懷慕懲悼 淑幸偷薄 險阻悠皇永 孔亟庶裘褐裳 庭宇畝所 驂駟策矢 躬身領武 仇耦
316.【遵】順著道路走。詩經豳風七月:「~彼微行。」楚辭離騷:「既~道而得路。」又哀郢:「~江夏以流亡。」引申為依照,按照。尚書洪範:「~王之義。」孟子離婁上:「~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依照先王的法度行事而犯過錯的,從來沒有這種人。)
317.【徂】 往。詩經衛風氓:「自我~爾,三歲食貧。」又豳風東山:「我~東山,滔滔不歸。」
318.【征】 (一)遠行。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而不復。」在這個意義上經常是「征夫」連用。詩經小雅何草不黃:「哀我~夫,獨為匪民。」後來「征夫」也泛指行人。陶潛歸去來辭:「問~夫以前路。」 (二)征伐。上伐下,「有道」伐「無道」叫「征」。左傳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實~之。」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之,夫誰與王敵?」 (三)抽稅。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關市之~。」又盡心下:「有布縷之~。」
319.【歸】 (一)女子出嫁。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宜其室家。」 (二)回家,回國。論語先進:「風乎舞雩,詠而~。」左傳成公三年:「子~何以報我?」又表示「使之歸」,「送歸」。左傳成公三年:「晉人~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引申為「最後回到某一地點」。周易繫辭下:「天下同~而殊塗。」引申為歸附,歸屬,匯聚的意思。論語子張:「天下之惡皆~焉。」 (三)讀kuì,贈送。通「饋」。論語陽貨:「~孔子豚。」又微子:「齊人~女樂。」 [辨]歸,還。「歸」的第二意義和「還」有相似之處:都有「回」的意思。不過「歸」特指「回國」,「回家」,「還」只是表示簡單的「回來」。
320.【陟】 登,上。一般指登山或登高。詩經周南卷耳:「~彼高岡。」引申為提升[官職]。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理亂不知,黜~不聞。」(黜chù:罷免官職。)
321.【降】 (一)讀jiàng。從高處走下來,跟「陟」相對。詩經大雅公劉:「陟則在巘,復~在原。」引申為下降,落下。詩經周南草蟲:「我心則~。」又表示「天把某事物給人」。詩經小雅節南山:「~此鞠訩。」孟子告子下:「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引申為降低。如說:「~職」。 (二)讀xiáng。投降。司馬遷報任安書:「李陵既生~,隤其家聲。」又表示使投降。漢書蘇武傳:「宜皆~之。」又:「欲因此時~武。」引申為制服,降服(後起義)。如說「~龍伏虎」。
322.【流】 (一)水流動。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橫~。」又名詞,河流。楚辭哀郢:「順風波以從~兮。」又漁父:「寧赴湘~,葬於江魚腹之中。」又指河水的主幹,跟「源」相對。如說「源遠~長」。引申為傳播。孟子公孫丑上:「其故家遺俗,~風善政,猶有存者。」〔~亡〕飄泊。楚辭離騷:「寧溘死以~亡兮。」又哀郢:「遵江夏以~亡。」〔~言〕(1)放出謠言。尚書金縢:「管叔及其群弟乃~言於國。」(2)謠言。禮記儒行:「聞~言不信。」〔~離〕雙聲連綿字。指由於階級壓迫和災荒戰亂而轉徙離散。漢書薛廣漢傳:「人民~離。」 (二)古代刑罰的一種,即放逐。尚書舜典:「~共工於幽州。」(共工:傳說是堯時候的官。) (三)派別。漢書藝文志:「道家者~,蓋出於史官。」又敘傳:「劉向司籍,九~以別。」引申為品級。南史王僧綽傳:「參掌大選,究識~品。」
323.【放】 (一)驅逐。戰國策齊策四:「齊~其大臣
324.【游】 (一)閑逛,隨意旅行。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於江潭。」莊子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口裡含著食物嬉戲,肚子吃得鼓鼓地到處遊逛。)引申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仕,求學。楚辭卜居:「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大人以成名乎?」荀子勸學:「故君子居必擇鄉,~必就士。」孟子梁惠王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者。」又盡心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古代所謂「~說」和「周~列國」,都是有目的的旅行。 (二)交際,交往。陶潛歸去來辭:「請息交以絕~。」 [辨]游,游。二字是同音詞,意義也常常相通。就字形說,「游」是關於水的,「游」是關於行走的。但在實際應用上,凡關於行走方面的「游」都可以寫作「游」(遊藝:遊藝;遊子:遊子;遊宦:遊宦);關於水的「游」,則不能寫作「游」。
325.【浮】 浮在水面,跟「沉」相對。詩經小雅菁菁者莪:「載沉載~。」引申為乘船水行。論語公冶長:「乘桴~於海。」(桴fú:筏子。)楚辭哀郢:「將運舟而下~兮,上洞庭而下江。」引申為虛妄,不合實際。如說「~誇」,「~名」。
326.【集】 (一)鳥群停在樹上。詩經唐風鴇羽:「肅肅鴇羽,~於苞栩。」(肅肅:翅膀的聲音。鴇bǎo:鳥名,似雁而大。苞:叢生的。)引申為鳥群停息在一起。范仲淹岳陽樓記:「沙鷗翔~。」引申為聚合。詩經小雅頍(kuǐ)弁:「如彼雨雪,先~維霰。」賈誼過秦論上:「天下雲~而響應。」又為聚會,一般指親友的集會。王羲之蘭亭宴集序:「群賢畢至,少長咸~。」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內集:家庭的聚會。) (二)詩文的彙集。曹丕與吳質書:「頃撰其遺文,都為一~。」後人分著述為四部,即「經、史、子、~」。 (三)成就,成。左傳桓公五年:「既而萃於王卒,可以~事。」(萃:集中。王卒:指周天子的軍隊。)又成公二年:「此車一人殿之,可以~事。」
327.【采】 (一)用手指摘取。詩經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之。」引申為擇,採取。史記秦始皇本紀:「~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在「摘取」,「採取」的意義上,後來一般寫作「采」。 (二)有彩色花紋的帛(絲織品)。漢書貨殖傳:「文~千匹。」注意:在這個意義上後來寫作「綵」,今天所說的「張燈結~」,就是用綵綢扎結成各種飾物的意思。引申為顏色,彩色。孟子梁惠王上:「抑為~色不足視於目與?」在這個意義上後來一般寫作「彩」。又引申為文章的辭藻。文心雕龍情采:「聖賢書辭,總稱文章,非~而何?」又:「繁~寡情,味之必厭。」 (三)讀cài。古代卿大夫所受封的土地叫「采」,也叫「采邑」,或稱「食邑」。禮記禮運:「大夫有~。」後漢書馮魴傳:「〔其先〕食~馮城,因以氏焉。」這個意義又寫作「寀」。 [辨]采,采,彩,綵。最初只有一個「采」字,後來因意義不同而分化為「采」,「彩」,「綵」。採摘的「采」寫成「採」,彩色的「采」寫成「彩」,綵綢的「采」寫成「綵」。但是在古籍中,採摘的「采」仍常常沿用「采」字。杜甫佳人詩:「摘花不插發,~柏動盈掬。」
328.【叔】 (一)用手拾取。詩經豳風七月:「九月~苴。」 (二)排行在末的,年少的。「叔父」原意是比父親年少的父輩。古人的表字常用「叔」字(如「~齊」),那是表示他是幼子。按,伯、仲、叔、季是古人的排行,「叔」可以是最末的,但對「季」來說卻又不是最末的。
329.【振】 (一)搖動,抖動。詩經豳風七月:「六月莎雞~羽。」楚辭漁父:「新浴者必~衣。」(振衣:抖動衣服去掉塵土。)引申為舉起來。賈誼過秦論上:「~長策而御宇內。」(長策:長的鞭子。宇內:四海之內,天下。指當時的全中國。)又為振奮,奮發。今成語有「~奮人心」,「委靡不~」。引申為發生,發出。文心雕龍情采:「木質實而花萼~。」 (二)救濟。戰國策齊策四:「~困窮,補不足。」孟子滕文公上:「又從而~德之。」這個意義後代多寫作「賑」。 [辨]振,震。「振」與「震」同音,本可通用。但從字形上說,「振」是振動,「震」是雷震,一般還是有區別的。「震動」不同於「振動」。「震動」是受外力影響所引起的顫動,義近「震驚」;「振動」只是搖動。至於「雷震」的「震」不寫作「振」,「振救」的「振」不寫作「震」,區別更大了。
330.【援】 拉,拽(zhuài)。孟子離婁上:「嫂溺~之以手。」又「嫂溺不~,是豺狼也。」引申為拿,拿過來。楚辭國殤:「~玉桴兮擊鳴鼓。」又為打救,幫助。後漢書耿弇傳:「乃招迎匈奴烏桓以為~助。」
331.【操】 (一)拿住,握在手裡。楚辭國殤:「~吳戈兮被犀甲。」韓非子五蠹:「~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 (二)操守,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行為。孟子滕文公下:「充仲子之~,則蚓而後可者也。」引申為品行,品德。漢書張湯傳:「雖賈人,有賢~。」現代有雙音詞「~行」。按:「節~」「德~」的「操」讀cào。
332.【秉】 (一)禾把。詩經小雅大田:「彼有遺~,此有滯穗。」(遺秉,滯穗,都是指收穫後掉在田裡的莊稼。)范縝神滅論:「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無遺~之報?」(稌tú:稻子。) (二)手拿著。詩經鄭風溱洧:「士與女,方~蕳兮。」(蕳jiān:蘭花。)用於抽象意義時,表示主持,掌握。詩經小雅節南山:「~國之均。」又:「誰~國成?」 [辨]援,持,操,把,秉。這五個詞都是關於手的動作的。其中以「援」字為最容易區別,它是用手拉,其他四個都沒有這種意義。「持」「操」「把」是同義詞,所以在用法上有交錯現象。「持」字用於一般的意義,用途最廣。「秉」字用途最狹,後代一般只用於抽象意義了。
333.【舉】 (一)舉起來,抬起來。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百鈞,而不足以~一羽。」又用於抽象意義,表示使自己超出一般人。楚辭漁父:「何故深思高~,自令放為?」又引申為舉薦,提拔。左傳襄公三年:「~其偏,不為黨。」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人,不以人廢言。」孟子告子下:「傳說~於版築之間。」又引申為發動,特指起兵。左傳僖公五年:「晉不更~矣。」成語有「大~進攻」。 (二)攻下。孟子梁惠王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之。」穀梁傳僖公二年:「獻公亡虢五年而後~虞。」 (二)全,形容詞。楚辭漁父:「~世皆濁我獨清。」今成語有「~國歡騰」。又副詞,全都。孟子梁惠王下:「~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334.【斯】 (一)砍。詩經陳風墓門:「墓門有棘,斧以~之。」 (二)代詞。這,這個,這樣。論語顏淵:「於~三者何先?」楚辭漁父:「何故至於~?」 (三)連詞。那麼,這樣......就。孟子梁惠王上:「王無罪歲,~天下之民至焉。」
335.【伐】 (一)砍,砍伐。詩經周南汝墳:「~其條枚。」又魏風伐檀:「坎坎~檀兮。」(二)進攻,征伐。左傳隱公元年:「公~諸鄢。」又僖公四年:「蔡潰,遂~楚。」 (三)誇耀。論語公冶長:「願無~善,無施勞。」又雍也:「孟之反不~。」 [辨]征,伐。最初「征」是褒義詞,「伐」是中性詞。「征」只用於上(天子)進攻下(諸侯),有道的進攻無道的。「伐」用於諸侯國之間,不是上對下,也不一定限於有道對無道;不過起兵的一方總得有個理由,而且進軍的時候還必須有鐘鼓,以表示自己的行動是公開的(否則叫「襲」)。後來因為經常是「征伐」連用,「討伐」連用,所以也逐漸用於褒義。
336.【稼】 (一)禾的穗和果實。詩經豳風七月:「十月納禾~。」 (二)種田。詩經魏風伐檀:「不~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穡。」
337.【穡】 收割[禾麥]。例見〔稼〕字條。注意:「稼穡」是經常連用的,在這種情況下都是泛指農事。
338.【獲】 收割莊稼。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其~。」又:「十月~稻。」 [辨]獲,獲。「獲」專用於農事收成;「獲」既用於獵狩方面「取得」的意義,也用於戰爭方面「取得」的意義,還用於一般「取得」的意義。「獲」「獲」的意義雖然有相通之處,但古書分用甚嚴。
339.【納】 (一)收,收進。跟「出」相對。尚書舜典:「夙夜出~朕命。」又為送進。詩經豳風七月:「十月~禾稼。」又為讓他進來或進去。禮記中庸:「驅而~諸罟擭陷阱之中。」(罟gǔ:捕禽獸的綱。擭huò:捕獸的籠子。)成語有「閉門不~」。又為收容。左傳文公十六年:「諸侯誰~我?」 (二)獻納,上繳。左傳僖公三十年:「~玉於王與晉侯。」又襄公十七年:「~此以請死也。」 注意:在古代(尤其是上古)漢語中,「納」多寫作「內」(本應作「內」),後來才寫作「納」。
340.【交】 (一)縱橫交錯,交叉。孟子滕文公上:「獸蹄鳥跡之道,~於中國。」引申為交接,交融。白居易與元九書:「未有聲入而不應,情~而不感者。」用如名詞,表示交界,接壤之處。王勃滕王閣序:「台隍枕夷夏之~。」又用作狀語,表示交叉著,交互,交相。楚辭九歌國殤:「矢~墜兮士爭先。」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使轍~馳。」〔~口〕異口同聲地。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口薦譽之。」 (二)交往,交際,交遊。論語學而:「與朋友~,而不信乎?」孟子梁惠王下:「~鄰國有道乎?」引申為結識朋友。論語子張:「子夏之門人,問~於子張。」用作名詞,表示友誼。如說「~情」,「知~」,「深~」。
341.【錯】 (一)鑲嵌。在金屬器物上雕鏤,然後將另一種熔金傾入,待冷卻後,磨錯使平。漢書食貨志有「~刀」,是一種錢幣。〔金~刀〕嵌金的佩刀。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刀。」 (二)錯雜,交叉(由第一義引申出)。詩經小雅楚茨:「為賓為客,獻酬交~。」楚辭國殤:「車~轂兮短兵接。」又用作副詞。禮記中庸:「譬如四時之~行。」注意:上古「錯」字不當「錯誤」講,後代一般文言文,也很少當「錯誤」講的。 (三)磨石。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 (四)通「措」,安放,放置,舍。論語為政:「舉直~諸枉,則民服。」戰國策魏策四:「故不~意也。」這個意義後來多寫作「措」。今有雙音詞「~施」。 按:舊時於(一)(二)(三)讀入聲,(四)讀去聲(音同「醋」)。今普通話無別。
342.【被】 (一)被子。楚辭招魂:「翡翠珠~。」 (二)蒙受,遭受,受到。孟子離婁上:「而民不~其澤。」戰國策齊策四:「寡人不祥,~於宗廟之祟。」引申為使蒙受。楚辭哀郢:「又~以不慈之偽名。」注意:上古「被」字一般不表示被動。 (三)通「披」。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發左衽矣!」楚辭國殤:「操吳戈兮~犀甲。」又山鬼:「~薜荔兮帶女蘿。」
343.【任】 (一)舊讀rén,平聲。負擔。詩經大雅生民:「是~是負。」又表示使負擔。禮記檀弓下:「使之雖病也,~之雖重也。」引申為擔當。左傳成公三年:「臣不~受怨,君亦不~受德。」 (二)讀rèn,去聲,名詞,負擔。論語泰伯:「~重而道遠。」又:「仁以為己~。」引申為責任,職務。左傳成公三年:「臣不才,不勝其~。」又動詞,任用,使用。偽古文尚書大禹謨:「~賢勿貳,去邪勿疑。」今成語有「~人唯賢」。
344.【負】 (一)揹,載。莊子逍遙遊:「水之積也不厚,則其~大舟也無力。」又:「絕雲氣,~青天。」孟子梁惠王上:「頒白者不~戴於道路矣。」又用於抽象意義。如說:「~責」,「~債」。引申為靠著。孟子盡心下:「虎~嵎。」今成語有「~隅頑抗」。又為仗恃,依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貪,~其強以空言求璧。」又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貴而好權。」 (二)對不起人。戰國策齊策:「客果有能也!吾~之,未嘗見也。」今成語有「忘恩~義」。雙音詞有「辜~」(孤~)。 (三)敗,跟「勝」相對。史記陳丞相世家:「無益於勝~之數。」
345.【施】(一)施行,實行。論語為政:「~於有政。」孟子梁惠王上:「王如~仁政於民。」 (二)加(加於人或物)。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於人。」莊子大宗師:「利澤~於萬世。」 (三)讀yì,去聲。移,延及。詩經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於中谷。」(覃:延。)又用於抽象意義。左傳隱公元年:「愛其母,~及庄公。」在這個意義上又讀shì。 (四)讀shì,去聲。給與恩惠。論語雍也:「博~於民,而能濟眾。」又引申為施捨。范縝神滅論:「務~不關周急。」
346.【用】 (一)使用,應用。詩經大雅公劉:「酌之~匏。」左傳宣公二年:「棄人~犬。」又用於抽象意義。孟子梁惠王上:「無如寡人之~心者。」引申為任用。孟子梁惠王下:「見賢焉,然後~之。」引申為施行,實行,做。孟子告子上:「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也?」〔~事〕掌權,當權。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后新~事。」 (二)名詞。用處。論語學而:「禮之~,和為貴。」老子十一章:「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范縝神滅論:「神者形之~。」(三)名詞。費用,指錢財。論語顏淵:「年飢,~不足。」戰國策魏策四:「吾~多。」〔器~〕器具(包括兵器農具等)荀子王霸:「百工忠信而不楛,則器~巧便而財不匱矣。」(楛hù:粗糙。)〔財~〕費用,指錢財。孟子盡心下:「無政事,則財~不足。」 (四)以。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是~〕是以,等於現代漢語的「因此」。論語公冶長:「不念舊惡,怨是~希。」
347.【制】 (一)裁製〔衣裳〕。詩經豳風東山:「~彼裳衣。」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制」。 (二)寫作,作品。蕭統文選序:「戒畋游則有長楊羽獵之~。」又:「答客指事之~。」又:「眾~鋒起。」這個意義多寫作「制」。 (三)禁止,遏抑。淮南子修務訓:「人不能~。」引申為控制,管制,掌握。賈誼過秦論上:「履至尊而~六合。」又:「秦有餘力而~其敝。」 (四)規定。孟子梁惠王上:「今也~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引申為法定的規章。左傳隱公元年:「今京不度,非~也。」禮記禮運:「以設~度,以立田裡。」又引申為規模。范仲淹岳陽樓記:「增其舊~。」
348.【貽】(詒) 贈給,送給。莊子逍遙遊:「魏王~我大瓠之種。」詩經邶風靜女:「~我彤管。」引申為遺留,留給。左傳宣公二年:「我之懷矣,自~伊感。」
349.【懷】 (一)想念。詩經周南卷耳:「嗟我~人。」又鄭風將仲子:「仲可~也。」引申為留戀。左傳宣公二年:「我之~矣,自詒伊感。」賈誼吊屈原賦:「何必~此都也?」(二)歸向,歸附。尚書臯陶謨:「安民則惠,黎民~之。」又為使來歸附。賈誼論積貯疏:「~敵附遠,何招而不至?」〔~柔〕表示招之來而讓他安居。詩經周頌時邁:「~柔百神。」後世有所謂「~柔政策」。 (三)胸前。論語陽貨:「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又動詞,表示在胸前抱著,或搋(chuāi)著。論語陽貨:「~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楚辭懷沙:「~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引申為心裡存有某種心情。戰國策魏策四:「~怒未發,休祲降於天。」(休:吉兆。祲jīn:不祥之氣。)又引申為心意,心情,情緒(後起義)。陶淵明飲酒:「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
350.【慕】 愛戀,思念。孟子萬章上:「人少,則~父母。」楚辭山鬼:「子~予兮善窈窕。」引申為羨慕,仰慕,傾慕,嚮往。史記遊俠列傳:「而少年~其行,亦輒為報仇。」
351.【懲】 (一)自己受創(失敗教訓)而知戒。詩經周頌小毖:「予其~而毖後患。」(毖bì:謹慎。我可要接受過去的教訓而警戒自己,以提防將來的禍患。)楚辭離騷:「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又國殤:「首身離兮心不~。」又表示使人受創而警懼。孟子滕文公上:「荊舒是~。」今有雙音詞「~戒」,「~罰」。 (二)苦於。列子湯問:「~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52.【悼】 傷感。詩經衛風氓:「靜言思之,躬自~矣!」引申為追念死去的人(後起義)。元積遣悲懷:「潘岳~亡又費辭。」現代雙音詞有「追~」,「~念」。
353.【淑】 好,善。詩經周南關雎:「窈窕~女,君子好逑。」諸葛亮前出師表:「性行~均。」
354.【幸】 (一)逢凶化吉,免於災禍,形容詞。論語雍也:「不~短命死矣。」又名詞。禮記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徼:求。)引申為非分地取得某種東西或實現某種願望,如懶惰而能過好日子,做壞事而能免於刑罰。左傳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則國無~民。」荀子王制:「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位,民無~生。」又為運氣好,境遇好。左傳成公二年:「下臣不~,屬當戎行。」論語述而:「丘也~,苟有過,人必知之。」又為希望。司馬遷報任安書:「闕然久不報,~勿為過。」 (二)天子有所至叫「幸」。漢書酷吏傳:「上~鼎湖,病久。」杜甫詠懷古迹五首:「蜀主窺吳~三峽。」又天子所愛或得到天子的寵愛也叫「幸」。史記項羽本紀:「有美人名虞,常~從。」又:「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又為上愛下之稱。漢書霍光傳:「公主內行不修,近~河間丁外人。」
355.【偷】 (一)苟且,不嚴肅。楚辭離騷:「惟夫黨人之~樂兮。」又卜居:「與波上下,~以全吾軀乎?」注意:在古代漢語里,「偷」一般不作「偷竊」「偷盜」講;特別是先秦,更沒有這種意思。成語「苟且~生」也不是「偷偷地活著」,而是「應該死而沒有死」的意思。 (二)薄,不厚道。論語泰伯:「故舊不遺,則民不~。」 (三)懶惰。國語晉語:「其下~以幸。」荀子王制:「使百吏免盡而眾庶不~。」(免:通「勉」。盡:儘力。) (四)偷盜,偷竊(後起義)。淮南子道應:「楚有善為~者。」漢書張敞傳:「求問長安父老~盜酋長數人。」論衡逢迂:「竊簪之臣,親於子反;雞鳴之客,幸於孟嘗。子反好~臣,孟嘗愛偽客也。」 按(一)(二)(三)又可寫作「媮」,但(四)習慣上不這樣寫。
356.【薄】 (一)薄,跟「厚」相對。詩經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冰。」用於抽象的意義時,仍跟「厚」相對。左傳僖公三十年:「鄰之厚,君之~也。」引申為少,小。孟子離婁下:「~乎云爾,惡得無罪?」又為酒味不濃。莊子胠篋:「魯酒~而邯鄲圍。」又為不厚道。如「~俗」。 (二)迫近。楚辭哀郢:「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天。」成語有「義~雲霄。」 (三)鄙視,輕視。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曾子~之。」
357.【險】 地勢不平坦,難以通過。左傳成公二年:「苟有~,余必下推車。」楚辭離騷:「路幽昧以~隘。」又山鬼:「路~難兮獨後來。」引申為險要的地方。孟子公孫丑下:「固國不以山溪之~。」賈誼過秦論下:「繕津關,據~塞,修甲兵而守之。」注意:上古漢語「險」字很少當「危險」講。禮記中庸的「小人行險以徼幸」,也還是以險阻作比喻。後代才引申為危險。〔~阻〕崎嶇的地方。左傳成公十三年:「跋履山川,窬越~阻。」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至,漢軍畏楚,盡走~阻。」又用於抽象意義。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阻艱難,備嘗之矣。」 (二)艱難。荀子榮辱:「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
358.【阻】 路難走。詩經秦風蒹葭:「道~且長。」引申為阻礙,妨礙(後起義)。注意:在上古漢語里「阻止」的意義寫作「沮」,很少寫作「阻」。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倉者沮君。」莊子逍遙遊:「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只有呂氏春秋知士,「阻止」義作「阻」,如「能自知人,故非之弗為阻。」
359.【悠】 (一)思。詩經周南關雎:「~哉~哉,輾轉反側。」「悠」也可以重疊起來用,表示深思的樣子。詩經邶風終風:「~~我思。」 (二)遼遠和深遠的樣子。在這個意義上都是「悠悠」疊用。詩經王風黍離:「~~蒼天!此何人哉?」又鄘風載馳:「驅馬~~,言至於漕。」引申為閑靜的樣子。王勃滕王閣詩:「閑雲潭影日~~。」崔灝黃鶴樓:「白雲千載空~~。」又可以說成「~然」。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然見南山。」
360.【皇】 (一)大。楚辭離騷:「朕~考曰伯庸。」又哀郢:「~天之不純命兮。」詩經大雅皇矣:「~矣上帝。」引申為美盛鮮明。詩經小雅皇皇者華:「~~者華。」成語有「富麗堂~」。 (二)君。尚書洪範:「惟~作極。」楚辭離騷:「恐~輿之敗績。」周禮春官外史:「掌三~五帝之書。」(三皇:傳說中最古的三個帝王。)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天~,有地~,有泰~。」又:「朕為始~帝。」自秦始皇以後,「皇帝」成為雙音詞,指最高統治者。 (三)〔鳳~〕傳說中的神鳥。雄的叫「鳳」,雌的叫「皇」,統稱「鳳~」。尚書益稷:「鳳~來儀。」詩經大雅卷阿:「鳳~于飛。」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凰」。 [辨]帝,王,皇。起初「帝」指天神,「王」指最高統治者,殷商後期,最高統治者也稱「帝」,如「帝甲」「帝乙」「帝辛」。在詩經中,「帝」「王」區別得很清楚,「帝」是上帝,「王」是天子,「帝」和「王」基本上是神與人的分別。戰國時代,諸侯也可以稱「帝」,如戰國策趙策三:「前與齊湣王爭強為帝」。秦以後天子稱帝,於是臣子、貴戚就可以封為「王」了,「帝」與「王」就
361.【永】 水流長。詩經周南漢廣:「江之~矣,不可方思。」(方:乘筏渡過。思,語氣詞,等於「兮」。)引申為一般的長。詩經魏風碩鼠:「誰之~號?」又引申為時間久遠,久長。詩經衛風木瓜:「匪報也,~以為好也。」
362.【孔】 很,甚。詩經豳風七月:「我朱~陽。」又東山:「其新~嘉,其舊如之何?」(嘉:好。)
363.【亟】 (一)讀qì,去聲。屢次,頻頻。左傳隱公元年:「~請於武公。」論語陽貨:「好從事而~失時。」 (二)讀jí,舊讀入聲。趕快。詩經豳風七月:「~其乘屋。」
364.【庶】 (一)多,繁多,眾多。論語子路:「~矣哉!」現代有雙音詞「富~」。〔~人〕百姓,平民。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人不議。」〔庶子〕又稱「眾子」,「庶」就是「眾」的意思。嫡子與庶子,簡稱「嫡庶」。先秦禮制,嫡子只有一人,往往就是正妻所生的長子。嫡子有繼位之權。凡非嫡子都是「庶子」。後代以正妻所生為嫡子,妾所生為庶子。 (二)差不多(一般用於褒義)。論語先進:「回也其~乎!」(顏回差不多達到了道德標準了!)〔~幾〕同「庶」,差不多,大約。孟子梁惠王下:「吾王~幾無疾病與?」 [辨]眾,庶。「眾」可以用作名詞,「庶」一般不作名詞用,如「吾從眾」這句話,「眾」不能換成「庶」。此外,「眾人」「庶人」也有區別:「眾人」指一般的人,對所謂聖賢或傑出的人物而言;「庶人」指百姓,對統治者而言。
365.【裘】皮衣,皮襖。詩經豳風七月:「取彼狐狸,為公子~。」論語公冶長:「願車馬衣輕~,與朋友共。」
366.【褐】 粗毛編織的衣服,這是古代勞動者所穿的。詩經豳風七月:「無衣無~,何以卒歲?」孟子滕文公上:「許子衣~。」後來就成為一般下層人或貧賤者的服飾的通稱。左思詠史詩:「披~出閶闔,高步追許由。」在封建社會中做了官叫「釋~」,意思是說,脫掉了貧賤者的衣裳換上了官服。揚雄解嘲:「或釋~而傅。」後代新進士及第授官,也叫「釋~」。
367.【裳】 下衣,裙子,跟「衣」相對。詩經豳風七月:「為公子~。」又邶風綠衣:「綠衣黃~。」注意:古代男子穿的裙名叫「裳」。「裳」不同於今天所說的「衣裳」,也不是褲子。
368.【庭】 (一)堂前叫庭。詩經魏風伐檀:「胡瞻爾~有縣貆兮?」在這個意義上往往「庭內」連言,「庭戶」連言。詩經大雅抑:「夙興夜寐,灑埽~內。」(內:內室。)周易節卦:「不出戶~。」 (二)堂階下平地無屋之處叫庭(較後的意義)。古詩:「~中有奇樹。」在這個意義上往往「門庭」連言。周禮閽人:「掌埽門~。」
369.【宇】 (一)屋檐。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在~。」「在宇」指在宇下。引申為房屋。蘇軾水調歌頭:「唯恐瓊樓玉~,高處不勝寒。」 (二)上下四方(天下)。賈誼過秦論上:「有席捲天下,包舉~內,囊括四海之意。」又:「振長策而御~內。」〔~宙〕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後代專指空間,等於說「天地間」。 (三)風度,儀錶。世說新語雅量:「世以此定二王(子猷,子敬)神~。」成語有「器~軒昂。」
370.【畝】(畮) (一)土地單位量詞。上古時代,寬一步,長百步為一畝。孟子梁惠王上:「五~之宅,樹之以桑。」 (二)田,壟,經常用來泛指農田。詩經豳風七月:「留饁彼南~。」「畎畝」二字常常連用,也往往泛指農田。孟子告子下:「舜發於畎~之中。」(畎:田中溝。)「壟畝」連用,也泛指農田。范縝神滅論:「小人甘其壟~。」
371.【所】 (一)處所。詩經衛風碩鼠:「爰得我~。」左傳隱公元年:「不如早為之~。」又用於抽象意義,表示恰當的位置。諸葛亮出師表:「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也。」 (二)代詞。左傳僖公三十年:「君之~知也。」又:「失其~與,不知。」 (三)不定數詞,表示估計數字。
372.【驂】三匹馬駕一輛車。詩經小雅采菽:「載~載駟。」又特指兩旁的馬。楚辭國殤:「左~殪兮右刃傷。」
373.【駟】 四匹馬駕一輛車。論語顏淵:「~不及舌。」戰國策齊策四:「世無騏驥騄耳,王~已備矣。」又量詞。論語季氏:「齊景公有馬千~。」戰國策齊策四:「文車二~。」
374.【策】 (一)竹製的馬鞭子。賈誼過秦論上:「振長~而御宇內。」用作動詞,表示打馬使前進。論語雍也:「~其馬曰。」今有雙音詞「鞭~」。 (二)寫字的竹簡(或木簡),簡策。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方:木版。)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而已矣。」(武成:尚書中的篇名。)漢代臣子奉旨議論政事,或回答天子的問話,都寫在竹簡上,叫「對~」。揚雄解嘲:「~非甲科。」又賈誼著有「治安~」,後來發展成為文體的一種,又引申為籌畫,計畫。 (三)計策,計謀。揚雄解嘲:「曾不能畫一奇,出一~。」今成語有「出謀獻~」,「束手無~」。 (四)蓍草作的籌碼,用來占卜的。楚辭卜居:「乃端~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又:「龜~誠不能知此事!」 (五)拐杖。淮南子墬形:「夸父棄其~,是為鄧林。」又動詞,拄〔杖〕,扶〔杖〕。曹植苦思行:「~杖從我游。」陶淵明歸去來辭:「~扶老以流憩。」(扶老:拐杖。憩qì:休息。)注意:「策」又可寫作「策」。但在不同的意義上,常有不同的習慣寫法。「鞭策」的「策」作「策」作「策」都常見。「簡策」「計策」「策杖」的「策」多作「策」。「龜策」的「策」多作「策」。
375.【矢】 (一)箭。左傳成公二年:「自始合,而~貫余手及肘。」楚辭國殤:「~交墜兮士爭先。」成語有「無的放~」。 (二)誓。詩經鄘風柏舟:「之死~靡它。」又衛風考槃:「永~弗去!」
376.【躬】 身體。論語堯曰:「萬方有罪,罪在朕~。」引申為自身,自己。詩經邶風谷風:「我~不閱,遑恤我後?」(閱:容。我自身尚且不能見容,又哪有工夫憂慮我走後的事?)詩經衛風氓:「靜言思之,~自悼矣!」論語衛靈公:「~自厚而薄責於人。」又引申為親自。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耕於南陽。」
377.【身】 (一)軀幹。論語鄉黨:「長一~有半。」楚辭國殤:「首~離兮心不懲。」戰國策秦策二:「首~分離,骨暴草澤。」又指身軀的全體。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又引申為生命。楚辭卜居:「寧正言不諱以危~乎?」〔終~〕終生,一輩子。孟子梁惠王上:「樂歲終~飽,凶年不免於死亡。」戰國策趙策三:「遂辭
378.【領】 (一)脖子。詩經衛風碩人:「~如蝤蠐。」(蝤蠐qiúqí:天牛的幼蟲,色極白。)左傳昭公七年:「引~北望。」(引領:伸脖子。)〔首~〕(1)頭和脖子。古代有斬首之刑,故以免遭殺戮保全性命叫「保首~」或「全首~」。左傳襄公十三年:「獲保首~以歿於地。」楊惲報孫會宗書:「豈意得全首~,復奉先人之丘墓乎?」(2)頭目(後起義)。某些集團的領導人。 (二)衣領,領子。荀子勸學:「若挈(qiè)裘~。」〔~袖〕(1)領子和袖子。文心雕龍熔裁:「雖玩其采,不倍~袖。」(2)代表人物。晉書裴秀傳:「後進~袖有裴秀。」 (三)統率,率領。楊惲報孫會宗書:「總~從官。」漢書霍光傳:「~胡越兵。」 [辨]領,頸。二字是同義詞,一般沒有分別。只是「頸」又特指脖子的前部,所以「刎(wěn)頸」不能說成「刎領」。
379.【武】 (一)足跡。詩經大雅生民:「履帝~敏歆。」(履:踐。敏:拇指。歆:震動,驚異。踏了上帝足印的拇指部分而感到驚異。)楚辭離騷:「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踵:腳後跟。) (二)勇武。詩經鄭風羔裘:「孔~有力。」(孔:很。)引申為古代的戰爭道德之一。善戰,善勝,善於對待戰爭和善於制止戰爭都叫「武」。左傳僖公三十年:「以亂易整,不~。」
380.【仇】 (一)對,儔類,儔輩。詩經周南兔:「公侯好~。」引申為配偶。左傳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 (二)仇敵。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引申為仇恨。史記遊俠列傳:「亦輒為報~。」 [辨]仇,讎。二字在古代不同音:「仇」讀如「求」(現在作為姓,還讀如「求」),「讎」讀如「酬」。但二字同義,所以古書中常「仇讎」連用。左傳成公十三年:「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
381.【耦】 讀ǒu,上聲。古代的一種耕作方法,據說是二人並耕或二耜並作。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而耕。」詩經周頌噫嘻:「亦服爾耕,十千維~。」引申為雙數。又引申為配偶。左傳桓公六年:「太子曰:』人各有~;齊大,非吾~也。『」注意:後來於雙數和配偶的意義,一般都寫作「偶」,不再寫作「耦」了。但「耦耕」的「耦」仍不能寫作「偶」。
常用詞(七) 71字 徵收發封棄 俟遷徙 遺失存 處坐遇接承扶 刺折戮 問對許 省審 慮怨忍快 興廢變 曲直長小 貪廉 輕重 狂殆危 面口齒耳目指 飯食服飾 布斗 式檢 英靈豪 然且或曾更漸 俱並 而若爾
382.【征】 (一)召。特指君召臣。尚書舜典:「舜生三十~庸。」徵庸:被召用。征:召。庸:用。戰國策楚策四:「於是使人發騶~庄辛於趙。」後漢書黃瓊傅:「近
383.【收】 (一)逮捕。詩經大雅瞻卬:「此宜無罪,女反~之。」後漢書班超傅:「如令鄯善~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又:「遂叱吏士~廣汎等,於陳睦故城斬之。」 (二)收取,收掩。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余~爾骨為。」韓愈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詩:「好~吾骨瘴江邊。」 (三)聚集,收集。史記陳涉世家:「行~兵。」後漢書光武帝紀:「出城南門,於外~兵。」又為收取。史記淮陰侯列傳:「漢輒使人~其精兵。」 (四)收容,接納。左傳僖公四年:「辱~寡君。」 (五)割取成熟的農作物。荀子天論:「畜積~臧於秋冬。」(臧:藏。)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
384.【發】 (一)把箭射出去。詩經召南騶虞:「壹~五?br> 。」孟子公孫丑上:「射者正己而後~。」史記項羽本紀:「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現代「~砲」的「發」和量詞「若干~砲彈」的「發」由此發展而來。引申為派出,派遣。戰國策楚策四:「於是使人~騶征庄辛於趙。」史記淮陰侯列傳「~使使燕。」漢書龔遂傳:「郡聞新太守至,~兵以迎。」現代有雙音詞「打~」。 (二)出,出發。莊子養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於硎。」又秋水:「夫鵷鶵~於南海,而飛於北海。」楚辭哀郢:「~郢都而去閭兮。」今成語有「朝~夕至」。引申為起,起用。孟子告子下:「舜~於畎畝之中。」(三)啟封,開。戰國策齊策四:「書未~。」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使者至,~書。」莊子胠篋:「將為胠篋、探囊、~匱之盜而為守備。」又特指開糧倉賑濟災民。孟子梁惠王上:「塗有餓莩而不知~。」又特指花開。杜甫立春詩:「忽憶兩京梅~時。」李商隱無題詩:「春心莫共花爭~。」又引申為掀開。史記項羽本紀:「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屋。」又用於抽象意義,啟發。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又為闡發。論語為政:「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385.【封】 (一)加土培育樹木。左傳昭公二年:「宿(季武子)不敢~殖此樹。」引申為聚土築墳。左傳文公三年:「~殽屍而還。」禮記樂記:「~王子比干之墓。」 (二)古代帝王把土地分給人作為他的領土或食邑。孟子告子下:「周公之~於魯,為方百里也。」史記項羽本紀:「項氏世世為楚將,~於項,故姓項氏。」又魏公子列傳:「安釐王即位,~公子為信陵君。」(三)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築壇祭天。大戴禮保傅:「~泰山而禪梁父。」(在泰山旁的梁父山築壇祭地叫禪。)史記秦始皇本紀:「議~禪望祭山川之事。」水經注汶水:「光武~泰山。」 (四)界域,疆界。左傳僖公三十年:「既東~鄭,又欲肆其西~。」又成公三年:「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修~疆。」後代有「~疆大臣」的說法。 (五)大。左傳定公四年:「吳為~豕長蛇,以薦食上國。」楚辭離騷:「羿淫遊以佚田兮,又好射夫~狐。」(羿yì:人名。夏時的諸侯。田:畋獵。)引申為厚。國語晉語:「引黨以~己。」又楚語:「是勒民而自~也。」 (六)封閉,封合。戰國策齊策四:「齊王聞之,......~書
386.【棄】 拋棄。左傳宣公二年:「~人用犬,雖猛何為?」戰國策趙策三:「彼秦者,~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棄市」二字連用,表示在市上處以死刑,為人所共棄。史記高祖本紀:「誹謗者族,偶語者~市。」引申為違背,背棄。左傳宣公二年:「~君之命,不信。」今成語有「背信~義」。
387.【俟】(竢) 讀sì,等待。詩經邶風靜女:「~我於城隅。」論語先進:「如其禮樂,以~君子。」楚辭離騷:「願~時乎吾將刈。」賈甑跚常骸啊鋶ど場!?
388.【遷】 (一)變換地方,遷移。詩經衛風氓:「以爾車來,以我賄~。」楚辭哀郢:「方仲春而東~。」又為轉移。論語雍也:「不~怒,不貳過。」 (二)〔官吏〕調職。有時指陞官。史記屈原賈誼列傳:「孝文帝悅之,超~,一嵗中至大中大夫。」漢書霍光傳:「稍~諸曹侍中。」又張禹傳:「由是~光祿大夫。」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間聞足下~,惕然不喜。」有時指降職。為區別於陞官,說「左遷」(古人以「右」為尊,以「左」為下。)史記周昌列傳:「吾極知其左~。」〔~客〕降職到外地做官的人。李白黃鶴樓中聞笛詩:「一為~客去長沙。」范仲淹岳陽樓記:「~客騷人,多會於此。」
389.【徙】 (一)遷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漢書張禹傳:「~家蓮勺。」 (二)調職,多指降職。史記淮陰侯列傳:「~齊王信為楚王。」又魏其武安侯列傳:「上恐太后誅夫,~為燕相。」 辨遷,徙。「遷」和「徙」相近,但就其本義來說,則差別較大。「遷」原指由下到上的遷移(說文:「遷,登也」)。所以詩經小雅伐木說:「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又易經益卦:「君子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遷善就是向上。由此引申,那麼「遷官」和「徙官」也就不同:遷是升遷,徙是調職或降職。史記漢書於這兩個字的用法有別。例如史記
390.【遺】 (一)失掉。⊙毆確紓骸捌樅紜!幣晡簦雎浴J芳腔匆鹺盍寫骸吧蠛晾逯〖疲煜輪笫!彼韭砬ūㄈ偉彩椋骸按沃植荒蓯啊廣凇!?br> (二)留下來的。孟子公孫丑上:「其故家~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列子湯問:「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男。」 (三)讀wèi,去聲,留給,送給。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之。」又宣公二年:「今近焉,請以~之。」引申為饋贈,贈送。史記魏公子列傳:「欲厚~之,不肯受。」又特指送信。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
391.【失】 (一)喪失,失掉,跟「得」相對。孟子公孫丑上:「故久而後~之也。」莊子徐無鬼:「郢人立不~容。」引申為錯過。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其時。」史記淮陰侯列傳:「時者難得而易~也。」 (二)作錯了事情,動詞,又名詞,也跟「得」相對。史記魏公子列傳:「我豈有所~哉?」又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現代有雙音詞「過~」。
392.【存】 (一)存在,不及物動詞,跟「亡」相對。史記淮陰侯列傳:「置之亡地而後~。」又遊俠列傳:「侯之門,仁義~。」莊子胠篋:「諸侯之門,而仁義~焉。」又使動用法,表示使不死,使不亡。史記魏公子列傳:「已卻秦~趙。」 (二)思念,關心。詩經鄭風出其東門:「雖則如雲,匪我思~。」引申為問候。史記魏公子列傳:「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之。」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
393.【處】 (一)讀chǔ,居住。左傳僖公四年:「君~北海,寡人~南海。」周易繫辭下骸吧瞎叛ň佣啊!幣晡⑸恚嬪懟Q鐨勱獬埃骸啊換渲!?b>; (二)名詞,讀chù,居住的地方。司馬遷報任安書:「何~不勉焉?」崔顥長干行:「君家住何~?」 (三)讀chǔ,治,作,施行。老子:「是以聖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引申為安排,安置。漢書張安世傳:「上自~置其里居。」又為按照過失大小,給以適當的安排,懲戒。今有雙音詞「~分」「判~」。
394.【坐】 (一)古人鋪席於地,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跟上,叫做「坐」。論語鄉黨:「席不正不~。」又先進:「冉有公西華侍~。」舊讀上聲。 (二)坐位,名詞。史記項羽本紀:「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殺之。」又魏公子列傳:「公子引侯生坐上~。」在這種意義上後來寫作「座」,讀去聲。陶潛詠荊軻詩:「飲餞易水上,四~列群英。」 (三)因......犯的罪(或錯誤)。漢書龔遂傳:「群臣~陷王於惡不道,皆誅死者二百餘人。」後漢書光武帝紀:「吾昔以虎牙將軍圍翟義,~不生得以見責讓。」〔~法〕犯法〔因而受到處分〕。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法去官。」漢書灌夫傳:「~法免。」〔隨~〕連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妾得無隨~乎?」 (四)因。陌上桑:「來歸相怨怒,但~觀羅敷。」
395.【遇】 (一)碰見(不是約會的見面)。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邂逅相。」論語陽貨:「~諸塗。」又用於抽象的意義。莊子養生主:「臣以神~而不以目視。」詩經王風中谷有蓷「~人之不淑矣。」 (二)對待,待遇。史記魏公子列傳:「然公子~臣厚。」又淮陰侯列傳:「漢王~我甚厚。」又:「不如因而立,善~之。」 (三)被君主信任,得行其道,叫作遇。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魯侯,天也。」又公孫丑下:「千里而見王,不~故去。」杜甫相從歌:「垂老~君未恨晚。」〔知~〕被君主或在上位者賞識並受到特別好的待遇。北史宋弁傳:「因是大被知~。」也說「~知」。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大丈夫之~知於天子。」
396.【接】 (一)交接,接觸。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楚辭國殤:「車錯轂兮短兵~。」又用於抽象意義。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久與事~,疵釁日興。」現代變為雙音詞「接觸」「接近」。注意:古代「接」字不當「連」講,但「連」的意義是從「接觸」發展來的。 (二)交際,招待。孟子萬章下:「其交也以道,其~也以禮。」史記屈原列傳:「出則~遇賓客。」又魏公子列傳:「然信陵君之~岩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現代有雙音詞「接待」。注意:古代的「接」字不當「迎」講,但「迎」的意義是從「交際」的意義發展來的。
397.【承】 (一)捧著。左傳成公十六年:「使行人執榼~飲。」(行人:掌管出使聘問的大夫。榼kè:盛酒的器皿。)漢書文帝紀:「持節~詔。」引申為雙手接受。多用於抽象意義,表示在下的接受在上的吩咐,命令,恩惠等。左傳僖公十五年:「敢不~命。」賈誼吊屈原賦:「恭~嘉惠兮,俟罪長沙。」又引申為承擔,擔任。左傳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攝官~乏。」(乏:指人材缺乏。)〔~歡〕奉承君王的歡顏。用於貶義。楚辭哀郢:「外~歡之汋汋兮。」後代用於褒義。白居易長恨歌:「~歡侍宴無閑暇。」也指侍奉父母。後代有「~歡膝下」的說法。 (二)繼承。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孤~父兄餘業。」
398.【扶】 攙著,攙起。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引申為輔佐。杜甫秋日夔州詠懷一百韻:「耿賈~王室,蕭曹拱御筵。」(耿:耿弇。賈:賈復。都是光武帝的名將。蕭:蕭何。曹:曹參。都是漢高祖的功臣。)[~疏]樹木枝葉茂密四布的樣子。揚雄解嘲:「枝葉~疏。」陶潛讀山海經詩:「孟夏草木長,繞屋樹~疏。」
399.【刺】 (一)扎,用尖長的武器殺傷。孟子梁惠王上:「是何異於~人而殺之。」史記淮陰侯列傳:「信能死,~我;不能死,出我褲下!」 (二)用尖銳的話指出別人的壞處。詩經魏風葛屨:「維是褊心,是以為~。」漢書龔遂傳:「面~王過,王至掩耳起走。」後代「諷刺」「譏刺」的意義由此發展而來,但是後代所謂「諷刺」「譏刺」往往是用旁敲側擊的話去指摘別人的錯誤或缺點,而上古所謂「刺」則多是直接指出過錯。 (三)名刺(後起義),相當於後世的名片。後漢書禰衡傳:「建安初,來游許下,始達潁川,乃陰懷一~,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字漫滅。」 注意:「刺」不等於「刺」。「刺」從「束」,「剌」從「束」。「剌」讀là。
400.【折】(一)讀zhé,及物動詞。把東西弄斷。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我樹杞。」〔~獄〕斷案,判斷訟事。易經豐卦:「君子以~獄致刑。」論語顏淵:「片言可以~獄者,其由也與!」(由:仲由。)引申為挫折,特指軍事上的挫敗。史記淮陰侯列傳:「~北不救。」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今曹操新~衄,方憂在腹心。」 (二)不及物動詞。斷了。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淮南子天文:「〔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地維絕。」岑參白雪歌:「北風卷地白草~。」這個意義後來讀shé。 (三)讀zhē。轉,反轉。戰國策西周策:「周必~而入於韓。」引申為彎曲。淮南覽冥:「河九~注於海。」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腰。」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安能摧眉~腰事權貴?」又為使理屈。胡銓上高宗封事:「引古誼以~之。」
401.【戮】 (一)殺,處決,處以死刑。左傳成公三年:「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於宗。」史記項羽本紀:「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者也。」在這個意義上也寫作「僇」。 (二)「戮力」二字連用,表示「合力」「并力」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將~力而攻秦。」又淮陰侯列傳:「相與~力攻秦。」在這個意義上又寫作「戮」。
402.【問】 (一)提出問題,詢問。左傳隱公元年:「敢~何謂也?」引申為追究,責問。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漢書龔遂傳:「吏毋得~。」又為問候,慰問。漢書張禹傳:「太官致餐,侍醫視疾,使者臨~。」 (二)贈送,饋贈。詩經鄭風女曰雞鳴:「雜佩以~之。」漢樂府有所思:「何用~遺君?」 (三)音信,書信。曹丕與吳質書:「書~致簡。」
403.【對】 (一)回答在上的提問。左傳隱公元年:「公問之。~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注意:有時「對」並不是真回答什麼問題,只是在上的說了,在下的接著說,也叫「對」。左傳隱公元年:「公語之故,且告之悔。~曰:』君何患焉?『」又宣公二年:「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誰無過?『」注意:在古代漢語里「對」字一般只用於對上回答,對下回答則不用「對」。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這裡不能說「子對曰」。 (二)面對。史記
404.【許】 (一)應允,跟「辭」相對。左傳隱公元年:「亟請於武公,公弗~。」又僖公五年:「弗聽,~晉使。」漢書張禹傳:「以老病乞骸骨,上加優再三,乃聽~。」現代有雙音詞「允~」。注意:上古的「許」字和現代的「許」,意義雖然非常相近,但是不完全相同。上古的「許」字一般只有「應允」的意思,沒有「容許」的意思。 (二)表示不能確定的零數。吳均與朱元思書:「自富陽至桐廬,一百~里。」水經注漸江水:「山有石壁二十~丈。」〔幾~〕多少。古詩十九首:「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 (三)〔何~〕何處。陶潛五
405.【省】 (一)讀xǐng。視,視察,察看。周禮春官大宗伯:「~牲鑊。」(牲:作祭品的牛羊豕。鑊huò:煮牲的器具。)禮記月令:「命有司~囹圄,去桎梏。」(囹圄línglǚ:監獄。)引申為看望父母,探望尊長。禮記曲禮上:「昏定而晨~。」(昏定:指伺候父母安睡。)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從父尚為丹陽太守,瑜往~之。」洛陽伽藍記王子坊:「江陽王繼來~疾。」後代說「~親」,「歸~」則專指探望父母,非親屬關係則很少用「省」了。引申為檢查,反省。論語學而:「吾日三~吾身。」又為政:「退而~其私。」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乎己。」注意:這些意義都不能讀shěng。 (二)讀shěng。減少。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貶食~用。」今熟語有「~吃儉用。」 (三)讀shěng。天子所居之地,宮禁。「~中」即「宮中」。漢書昭帝紀載:漢昭帝即位時才八歲,讓他的姐姐在「~中」照顧他的生活。引申為國家的中央行政機關名稱。唐有六省,「尚書~」為其中之一。洛陽伽藍記景明寺:「~府以之決疑。」杜甫醉時歌:「諸公袞袞登台~。」元代中央行政機關叫「中書~」,又於各路(各行政區)設「行中書~」(中書省的派出機關),簡稱「行~」,最後又簡稱為「省」。現在的「省」由此發展而來。
406.【審】(一)詳細,詳盡。禮記中庸:「博學之,~問之。」引申為明白,清楚,確實。司馬遷報任安書:「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矣。」 (二)觀察,審察。呂氏春秋察傳:「聞而~,則為福矣;聞而不~,不若不聞矣。」賈誼過秦論下:「察盛衰之理,~權勢之宜。」
407.【慮】 思量,打算,考慮。論語衛靈公:「人無遠~,必有近憂。」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必有一失;愚者千~,必有一得。」又:「願足下孰~之。」引申為心思,意念。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而後作。」楚辭卜居:「心煩~亂,不知所從。」注意:古代的「慮」不當「憂愁」「耽心」講,跟「憂」區別很嚴。 [辨]計,慮,圖,謀。這四個詞是同義詞,其間只有細微的分別。「計」是心中盤算,著重在訂計畫或定計策;「慮」是反覆思考,著重在把事情想透;「圖」是考慮後有所決定,有時表示打算對付別人;「謀」的意義比較接近「圖」,但它又另有諮詢的意思。四個字常常可以相通,所以「熟慮」可以說成「熟計」,「宏圖」可以說成「宏謀」;有時常常對文,如「深謀遠慮」,「詐謀奇計」等。
408.【怨】 (一)心懷不滿,埋怨,抱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我聞忠善以損~,不聞作威以防~。」論語憲問:「不~天,不尤人。」楚辭離騷:「~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二)恨。左傳成公三年:「子其~我乎?」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於是大~灌夫魏其。」用作名詞,表示仇恨。左傳成公三年:「無~無德,不知所報。」孟子梁惠王上:「構~於諸侯。」今成語有「恩~分明」。
409.【忍】 (一)忍耐。左傳成公二年:「吾子~之。」論語衛靈公:「小不~則亂大謀。」 (二)狠心。史記項羽本紀:「君王為人不~。」又為兇殘,如說「殘~」。 (三)忍心。孟子梁惠王上:「臣固知王之不~也。」又:「見其生,不~見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
410.【快】 高興。孟子梁惠王上:「然後~於心與?」又:「吾何~於是?」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行數里,心不~。」現代有成語「親痛仇~」「拍手稱~」和雙音詞「愉~」「~樂」「痛~」等。注意:古代「快」字只有這個意義。「快速」的意義古代說「速」,說「疾」,不說「快」;「銳利」的意義在古代只能說「利」,不能說「快」。 411.【興】 (一)起,起來。論語衛靈公:「從者病,莫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乃自~,案行軍營。」引申為舉,發。孟子梁惠王上:「抑王~甲兵,危士臣。」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孫堅~義兵,討董卓。」(二)發達,昌盛,跟「廢」相對。論語子路:「事不成,則禮樂不~。」司馬遷報任安書:「稽其成敗~壞之紀。」 (三)讀xìng,去聲,興緻,興趣(後起義)。世說新語任誕:「吾本乘~而行,~盡而返。」
412.【廢】 (一)捨棄,停止,廢棄。論語微子:「長幼之節不可~也。」孟子梁惠王上:「然則~釁鐘與?」(二)衰敗,跟「興」相對。孟子離婁上:「國之所以~興存亡者亦然。」引申為無用的。如說「~物」「作~」。(三)除去職位。有時指皇帝被廢。漢書霍光傳:「古者~放之人,屏於遠方。」(屏bǐng:棄。)有時指官吏被廢(革職)。歐陽修蘇氏文集序:「子美官至大理評事集賢校理而~。」 (四)殘廢。莊子讓王:「右手攫之,則左手~。」特指癱瘓。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指嚇得像癱瘓一樣。)後漢書鄭玄傳:「起~疾。」(能使手足癱瘓者站起來。) (五)疲極不能行動。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吾弗能已矣。」
413.【變】 (一)改變,變動,變化。戰國策楚策四:「襄王聞之,顏色~作。」孟子公孫丑上:「久則難~也。」 (二)事變。特指天象的某些變化。古人迷信,認為天象變化是上天對最高統治者的警告。漢書張禹傳:「上懼~異數見。」又:「親問禹以天~。」又指自然災異或人事方面的禍患(如叛亂等)。史記淮陰侯列傳:「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生。」又:「舍人弟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414.【曲】 (一)彎曲。跟「直」相對。荀子勸學:「其~中規。」〔河~〕黃河彎曲處,指今山西永濟一帶。列子湯問:「河~智叟笑而止之。」〔心~〕內心深處。詩經秦風小戎:「亂我心~。」引申為理屈。也跟「直」相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我~楚直。」又為邪曲,不正派。戰國策秦策五:「以~合於趙王。」楚辭離騷:「背繩墨以追~兮。」(這裡「曲」字雙關:「既指曲折,又指邪曲。」) (二)偏僻的鄉村,鄉里。都是對通都大邑而言。莊子秋水:「~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鄉~](1)指遠離通都大邑的僻鄉。史記遊俠列傳序:「誠使鄉~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予:與。)司馬遷報任安書:「長無鄉~之譽。」(2)家庭久居的地方,本鄉本土。戰國策秦策一:「出婦嫁鄉~者,良婦也。」 (三)局部,一部分。跟「全」相對。老子二十二章:「~則全,枉則直。」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於一~,而暗於大理。」(暗àn:不明。) (四)讀qǔ。歌曲,樂曲。宋玉對楚王問:「是其~彌高,其和彌寡。」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故時人謠曰:』~有誤,周郎顧。『」按:歌曲的「曲」古與曲直的「曲」同音(都讀入聲),今普通話有別。
415.【直】 (一)不彎曲,跟「曲」相對,又跟「枉」相對。荀子勸學:「木~中繩。」引申為正直。論語衛靈公:「~哉史魚!」(史魚:人名。)又顏淵:「能使枉者~。」(枉:不正直。)楚辭離騷:「伏清白以死~兮。」引申為有理。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師~為壯。」用作動詞時,表示認為有理。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上自魏其時,不~武安。」 (二)當,對著。儀禮士冠禮:「~東序西面。」(序:廂房。)史記匈奴列傳:「諸左方王將居東方,~上谷。」(上谷:郡名。)漢書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秦之銳士。」引申為輪值,輪班。晉書羊祜傳:「悉統宿衛,入~殿中。」這個意義又寫作「值」。 (三)物與價相當,價值。戰國策齊策三:「象床之~千金。」(象床:象牙做的床。)史記平準書:「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為皮弊,直四十萬。」又魏其武安侯列傳:「生平毀程不識不~一錢。」洛陽伽藍記白馬寺:「白馬甜榴,一實~牛。」又為報酬。後漢書班超傳:「為官寫書受~,以養老母。」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值」。 (四)副詞。意義略同「特」,表示「只」「只是」「但」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戰國策魏策四:「雖千里不敢易也,豈~五百里哉?」 (五)副詞。簡直(後起義)。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詩:「此時瞻白兔,~欲數秋毫!」林升題臨安邸:「暖風薰得遊人醉,~把杭州作汴州!」
416.【長】 (一)長,跟「短」相對。詩經秦風蒹葭:「道阻且~。」引申為時間久。老子七章:「天~地久。」又用為副詞,表示永遠地,長遠地。莊子秋水:「吾~見笑於大方之家。」 (二)擅長。孟子公孫丑上:「敢問夫子惡乎~?」莊子列禦寇:「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也。」 (三)讀zhǎng,上聲。滋生,滋長,生長。孟子公孫丑上:「勿助~也。」又:「予助苗~矣。」引申為人的成長。論語憲問:「幼而不孫弟,~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孫:遜。弟:「悌」的本字。)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壯有姿貌。」 (四)也讀zhǎng。年紀大的,跟「幼」相對。論語微子:「~幼之節不可廢也。」[~者](1)老者。孟子梁惠王上:「為~者折枝。」(2)有道德的人,忠厚的人。史記項羽本紀:「吾知公~者。」漢書龔遂傳:「君安得~者之言而稱之?」 (五)也讀zhǎng。官名,小於縣令。大縣的長官叫「令」,小縣的長官叫「長」。三國志周瑜傳:「瑜觀術終無所成,求為居巢~。」又:「後領春谷~。」又秦時縣之下設亭,亭有亭長。史記項羽本紀:「烏江亭~檥船待。」
417.【小】 小,跟「大」相對。戰國策楚策四:「夫黃雀其~者也。」孟子梁惠王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也。『」又特指邪惡的人,壞人。詩經邶風柏舟:「憂心悄悄,慍於群~。」漢書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漸漬邪惡。」[~人](1)小民,庶人,跟「大人」「君子」相對。孟子滕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人之事。」論語陽貨:「君子學道則愛人,~人學道則易使也。」封建統治者輕視勞動人民,稱之為「小人」,而且加以污衊。「小人」又用來謙稱自己。左傳隱公元年:「~人有母,皆嘗~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2)品德不好的人,跟「君子」相對。禮記大學:「~人閑居為不善。」[~子](1)老師對學生的稱呼。禮記檀弓下:「~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論語陽貨:「~子何莫學夫詩?」又先進:「~子鳴鼓而攻之可也。」(2)對神或尊長謙稱自己。尚書湯誓:「悉聽朕言,非台~子,敢行稱亂。」(台:代詞,我。)又金縢:「予~子新命於三王。」史記太史公自序:「遷俯首流涕曰:』~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418.【貪】 不擇手段地取得財物,跟「廉」相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貨棄命。」引申為對各種東西不知滿足地追求。左傳文公十八年:「~於飲食。」楚辭離騷:「眾皆競進以~婪兮,憑不猒乎求索。」
419.【廉】 (一)堂的邊。儀禮鄉飲酒:「設席於堂~東上。」〔~隅〕廉是邊,隅是角。比喻操守,氣節,禮記儒行:「砥礪~隅。」成語有「~隅自守」。 (二)在財物的取與上要求自己嚴格,不貪,跟「貪」相對。孟子離婁下:「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又滕文公下:「陳仲子豈不誠~士哉!」引申為清白高潔,潔身自愛,有節操。楚辭卜居:「寧~潔正直以自清乎?」又:「誰知吾之~貞?」〔孝~〕漢代科舉制度中由郡國推薦的合格者的稱號(意思指既孝且廉的人)。漢書武帝紀:「初令郡國舉孝~。」 (三)價格低(後起義)。王禹偁黃岡竹樓記:「以其價~而工省也。」
420.【輕】 分量小,跟「重」相對。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重。」楚辭卜居:「蟬翼為重,千鈞為~。」引申為容易,輕易。孟子梁惠王上:「故民從之也~。」晁錯論貴粟疏:「此令臣~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又為輕視。戰國策魏策四:「而君逆寡人者,~寡人與?」漢書龔遂傳:「宣帝望見,不副所聞,心內~焉。」
421.【重】 (一)讀zhòng,分量大,跟「輕」相對。孟子滕文公上:「麻縷絲絮輕~同,則賈相若。」引申為重要。孟子告子下:「色與禮孰~?」又為看重,重視。莊子刻意:「眾人~利,廉士~名。」又引申為莊重,厚重,不輕率。論語學而:「君子不~則不威,學則不固。」又為隆重。左傳成公三年:「~為之禮而歸之。」又為貴重。戰國策趙策四:「而挾~器多也。」[輜~]軍用的糧草、器械等物品。史記淮陰侯列傳:「從間道絕其輜~。」 (二)讀chóng,形容詞,重疊的,重複的。周易繫辭下:「~門擊柝,以待暴客。」(擊柝tuò:打更。)荀子賦篇:「~樓疏堂。」又名詞,表示「層」。莊子列禦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之淵。」史記項羽本紀:「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又為再,加上,增加,動詞(在這個意義上又讀zhòng)。楚辭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之以修能。」後漢書范滂傳:「今子相隨,是~吾禍也。」
422.【狂】 (一)狗發瘋。晉書五行志:「早歲,犬多~死。」引申為人瘋癲。吳越春秋:「子胥之吳,乃被發佯~,跣足塗面,行乞於市。」史記淮陰侯列傳:「蒯通說不聽,已詳~為巫。」又為一般的失卻常態,狂亂,老子十二章:「馳騁田獵,令人心發~。」又引申為放蕩,不受拘束。論語陽貨:「古之~也肆,今之~也盪。」漢書酈食其傳:「然吏、縣中賢豪不敢役,皆謂之~生。」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詩:「~歌五柳前。」(五柳:陶淵明自號五
423.【殆】 (一)危險。莊子秋水:「吾非至於子之門,則~矣。」 (二)副詞,表示推測或不肯定,大概,恐怕,也許。孟子梁惠王上:「~有甚焉。」文心雕龍情采:「言隱榮華,~謂此也。」
424.【危】 (一)高。莊子盜跖:「使子路去其~冠,解其長劍。」列子黃帝篇:「履~石,臨百仞之淵。」李白蜀道難:「噫吁戲,~乎高哉!」引申為不穩,不安定。論語季氏:「~而不持。」又論語泰伯:「~邦不入。」成語有「居安思~」「高而不~」。引申為危險,危急。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國~矣。」論語子張:「士見~致命。」又使動用法,表示使危險,使受到危害。孟子梁惠王上:「~士臣,構怨於諸侯。」 (二)二十八宿之一。 [辨]危,殆。二者都含有「危險」的意思,但「危」的應用範圍較廣,「殆」的應用範圍較狹。「危」可以用作形容詞,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並且有使動用法;而「殆」只能用作不及物動詞和副詞。
425.【面】 (一)臉。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目。」漢書張禹傳:「卜者愛之,又奇其~貌。」注意:在這種意義上,古代說「面」不說「臉」。 (二)動詞,面向,面對著。論語雍也:「雍也可使南~。」(
426.【口】 (一)嘴。孟子梁惠王上:「為肥甘不足於~與?」莊子胠篋:「鉗楊墨之~。」注意:在這種意義上,古人說「口」不說「嘴」。引申為孔穴(後起義)。陶潛桃花源記:「山有小~,彷彿若有光。」 (二)一人叫「一口」。孟子梁惠王上:「數~之家,可以無飢矣。」又「八~之家,可以無飢矣。」漢書龔遂傳:「令~種一樹榆。」注意:古代於其他動物,計數不用「口」。[生口]活捉來的敵人,即俘虜。後漢書班超傳:「斬首千餘級,多獲生~。」又:「陰緩所得生~。」
427.【齒】 (一)排列於唇前的牙。左傳僖公五年:「唇亡~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引申為泛指牙齒。白居易與元九書:「未老而~發早衰白。」人的牙齒的生長與脫落,標幟著年齡的增長,所以「齒」又引申為歲數,年齡。孟子公孫丑下:「鄉黨莫如~。」庾信哀江南賦予:「藐是流離,至於暮~。」歐陽修蘇氏文集序:「子美之~少於予。」(子美:蘇舜欽的字。) (二)排列,並列。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薛國為任姓。「諸任」指薛的同姓國。)引申為同類,類別。韓愈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為人所不~」,意即「不為人視為同類」。 [辨]牙,齒。「牙」是牙床後部的大牙,「齒」是排列在前面的牙。所以「唇亡齒寒」不能說成「唇亡牙寒」。「齒」的各種引申義「牙」都沒有。
428.【耳】 (一)耳朵。荀子勸學:「~不能兩聽而聰。」〔~食〕用耳朵吃東西,比喻對傳聞的話不加分析而就相信。史記六國年表序:「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食無異。」 (二)語氣詞。有「而已」、「罷了」的意思。(「耳」是「而已」的合音。)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這個意義又寫作「爾」。戰國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三)語氣詞,表示肯定。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矣。」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至如信者,國士無雙。」又刺客列傳:「且吾所為者極難~。」
429.【目】 (一)眼。荀子勸學:「~不能兩視而明。」禮記大學:「十~所視,十手所指。」用如動詞時表示注視或以目示意。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史記項羽本紀:「范增數~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二)條目。論語顏淵:「顏淵曰:』請問其~。『」 [辨]眼,目。二者為同義詞。「目」字產生得早,大約在文字的初創時期就有了。「眼」字晚出。先秦古籍中,用「目」的多,用「眼」的少;兩漢以後的作品,用「眼」的逐漸多起來,後來在口語中竟取代了「目」的「眼睛」這一意義。「目」的其他的用法是「眼」所沒有的。
430.【指】 (一)手指,名詞。莊子駢拇:「駢拇枝~,出乎性哉。」文心雕龍熔裁:「駢拇枝~,由侈於性。」引申為用手指,動詞。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 (二)名詞。意之所指,旨趣。孟子告子下:「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這個意義也寫作「旨」。易經繫辭下:「其旨遠,其辭文。」
431.【飯】 (一)動詞,吃[飯],論語述而:「~疏食,飲水。」又使動用法,給飯吃。鄒陽獄中上樑王書:「甯戚~牛車下。」史記淮陰侯列傳:「有一漂母見信飢,~信。」又遊俠列傳:「夷吾桎梏,百里~牛。」注意:上古「飯」字一般用作動詞。 (二)名詞,米飯,食物。禮記曲禮上:「共~不澤手。」(澤手:手沾上臟物。)又:「毋摶~。」(不把飯弄成團,一次取很多。) 動詞的「飯」舊讀上聲,名詞的「飯」讀去聲。今無別。
432.【食】 (一)吃。左傳隱公元年:「~舍肉。」戰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無魚!」 (二)讀shí,名詞,吃的東西。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矣。」又庄公十年:「衣~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三)讀sì,給吃。戰國策齊策四:「
433.【服】 (一)事,特指政務。詩經大雅盪:「曾是在位,曾是在~。」偽古文尚書旅獒:「無替厥~。」(替:廢。)用作動詞,表示從事。禮記曲禮上:「~官政。」今有雙音詞「~役」,「~務」。 (二)駕車的馬在中央夾轅者。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兩~齊首,兩驂如手。」(驂cān:在服馬兩側者。)用作動詞。表示以牛馬駕車。易經繫辭下:「~牛乘馬。」賈誼吊屈原賦:「驥垂兩耳,~監車兮。」 (三)信服,服從。尚書舜典:「四罪而天下咸~。」論語季氏:「遠人不~而不能來也。」又為使信服,使服從。孟子公孫丑上:「以力~人者,非心服也。」 (四)衣服。論語先進:「春~既成。」孟子告子下:「子服堯之~。」用作動詞,表示穿或戴。詩經周南葛覃:「~之無斁。」(斁yì:厭。)論語衛靈公:「乘殷之輅,~周之冕。」(輅lù:車。冕miǎn:大夫以上的禮冠。)又特指喪服。按照封建的宗法制,規定居喪有五種不同質地的衣服。即:斬衰(cuī),齊(zī)衰,大功,小功,緦(sī)麻。用這五種不同的衣服,來表示死者和自己的親屬關係的遠近。引申為居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有~。」又:「夫安敢以~為解?」 (五)吃〔葯〕。禮記曲禮下:「醫不三世,不~其葯。」〔~食〕為求長生吃藥。古詩十九首:「~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六)傳說上古王畿(京都及其近郊)之外,每五百里為一服(一區),共有五服。即:甸服,侯服,綏服,要(yāo)服,荒服。尚書禹貢:「五百里甸~,......五百里侯~,......五百里要~......。」史記五帝本紀:「方五千里,至於荒服。」 (七)盛箭的器具。詩經小雅採薇:「象弭魚~。」(弭mǐ:弓兩端受弦的地方。象弭:象牙做的弭。魚服:魚皮做的服。)史記周本紀:「檿弧箕~。」(檿yàn:山桑。檿弧:山桑木弓。箕:木名。)這個意義又寫作「箙」。
434.【飾】 (一)打扮,裝飾。論語鄉黨:「君子不以紺緅~。」(紺gān:天青色。緅zōu:鐵色。飾:指衣服上鑲邊。)文心雕龍情采:「夫鉛黛所以~容。」引申為文辭方面的加工。論語憲問:「行人子羽修~之。」文心雕龍情采:「文采所以~言。」又:「藻~以辯雕。」引申為掩飾。莊子盜跖:「辯足以~非。」後漢書范滂傳:「不得隱~。」今成語有「文過~非」,雙音詞有「粉~」。(二)名詞,服裝,服飾,修飾品。左傳昭公元年:「子皙盛~入,布幣而出。」楚辭離騷:「佩繽紛其繁~兮。」雙音詞有「首~」。 [辨]裝,飾。在用作名詞時,「裝」著重表示衣服,「飾」則著重表示服裝之外的一些裝飾品;在用作動詞時,「裝」只表示裝束,「飾」則表示裝扮之後再增添些顏色或文采。在「打扮」「修飾」這種意義上,「裝」只用於具體方面,不能用在抽象的方面;「飾」則兩方面都可以用。
435.【布】(一)麻布。古代「布帛」並稱,絲織品稱「帛」,麻織品稱「布」。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而後衣乎?」又:「~帛長短同,則賈相若。」[~衣]上古時代庶民只能穿布衣,不能穿絲織品,所以「布衣」就成了庶人的代稱。戰國策魏策四:「大王嘗聞~衣之怒乎?」史記淮陰侯列傳:「始為~衣時,貧無行。」後來又成為一般士人的專稱。杜甫詠懷五百字:「杜陵有~衣,老大意轉拙。」 (二)先秦的一種貨幣。由第一意義發展而來。(在未有貨幣的時代,人們以物易物,逐漸以布作為交換的媒介。詩經衛風氓:「抱~貿絲。」)荀子榮辱:「余刀~,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絲帛。」(刀,布:都是錢。囷:穀倉。窌:同窖jiào。) (三)陳列,展開。左傳昭公元年:「~幣而出。」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在方策。」文心雕龍熔裁:「然後舒華~實。」在這種意義上,後來又寫作「布」。現代雙音詞「分~」「宣~」「公~」都由此發展而來。
436.【斗】(一)有柄的酒器。詩經大雅行葦:「酌以大~。」(酌:以斗取酒注入飲器中。)史記項羽本紀:「玉~一雙,欲與亞父。」又:「玉~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二)量糧食的用具,
437.【式】 (一)法式,楷模。偽古文尚書微子之命:「萬邦作~。」蕭統文選序:「孝敬之准~。」用如動詞,效法,「以......為楷模」。後漢書崔實傳:「使人主師五帝而~三王。」 (二)通「軾」,用如動詞,古人乘(立乘)車時,伏身憑扶車前的橫木(軾)以表示恭敬。偽古文尚書武成:「封比干墓,~商容閭。」(商容:商代的賢人。)禮記檀弓下:「夫子~而聽之。」
438.【檢】 (一)法則,法度,方式。曹丕典論論文:「曲度雖均,節奏同~。」文心雕龍物色:「然物有恆姿,思無定~。」 (二)收斂,檢點。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引申為查看,查驗。現代有雙音詞「~查」「~驗」。
439.【英】 (一)花。詩經鄭風有女同車:「顏如舜~。」(舜:植物名,即木槿。)楚辭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陶潛桃花源記:「落~繽紛。」引申為文采,辭藻。文心雕龍情采:「心術既形,~華乃贍。」 (二)人物之美的,傑出的。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丘未之逮也。」孟子盡心上:「得天下~才而教育之。」陶潛詠荊軻:「飲錢易水上,四座列群~。」
440.【靈】(一)事神的女巫。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偃蹇兮姣服。」(偃蹇:形容舞蹈的姿態。)又
441.【豪】 (一)長而尖銳的毛。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於秋~之末。」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寫作「毫」。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二)卓越的人物,豪傑。賈誼過秦論上:「山東~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史記遊俠列傳:「此豈非人之所謂賢~閑者邪?」引申為魁首,居首的。史記秦始皇本紀:「徙天下~富於咸陽。」洛陽伽藍記:「而河間獻王琛最為~首。」又為行為突出常格,豪邁。史記魏公子列傳:「
442.【然】 (一)燒,引火點著。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泉之始達。」賈誼治安策序:「火未及~,因謂之安。」這個意義後代都寫作「燃」。 (二)代詞,這樣,那樣。論語憲問:「古之人皆~。」孟子梁惠王上:「河東凶亦~。」又:「物皆~。」又公孫丑上:「惟此時為~。」今熟語有「所以~」,「想當~」。〔~則〕這樣......那麼,那麼。孟子滕文公上:「~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後〕這樣......才。論語子罕:「歲寒~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孟子滕文公上:「~後中國可得而食也。」〔~而〕但是。韓愈燕喜亭記:「吾州之山水名天下,~而無與燕喜者比。」這個意義又可單說「然」。史記高祖本紀:「周勃厚重少文,~安劉氏必勃也。」 (三)是的,對,用來表示同意別人的話。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又:「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加否定詞「不」,表示不同意。史記項羽本紀:「宋義曰:』不~。『」「然之」連用,表示「以之為然」,即「認為......是對的」。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之」。[~諾]諾言。按:「然」和「諾」都是答應別人的話,連起來成為名詞,表示「諾言」。史記遊俠列傳:「而布衣之徒,設取予~諾。」又魏其武安侯列傳:「好任俠,已~諾。」(四)詞尾,表示「......的樣子」。論語微子:「夫子憮~曰。」孟子梁惠王上:「填~鼓之。」
443.【且】(一)連詞。而且。左傳隱公元年:「公語之故,~告之悔。」又用來表示推進一層。論語季氏:「~爾言過矣。」孟子公孫丑上:「~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夫〕表示再說一層道理。賈誼過秦論:「~夫天下非小弱也。」 (二)連詞。又。詩經小雅魚麗:「君子有酒,旨~多。」又:「多~旨。」(旨:美。)〔且......且......〕表示「又......又......」,或「一方面這樣,一方面那樣」。史記淮陰侯列傳:「上~怒~喜。」又:「~喜~憐之。」 (三)副詞。將要,快要。史記項羽本紀:「不者,若屬皆~為所虜。」又魏公子列傳:「趙寇至,~入界。」又:「吾攻趙,旦暮~下。」 (四)副詞。尚且,還。孟子公孫丑下:「管仲~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五)副詞。暫且。詩經鄭風溱洧:「~往觀乎?」又為姑且。詩經唐風山有樞:「~以喜樂。」 [辨]且,將。在「將要」的意義上,「且」和「將」是同義詞。但「將」表示一般的「將來」,「且」表示「快要」,稍有不同。
444.【或】 (一)無定代詞,表示「有人」,但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稱姓名。孟子公孫丑上:「~問乎曾西曰。」又「人或」連用。史記淮陰侯列傳:「人~說信曰。」「或」字放在名詞後面,表示只有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此,略等於現代的「有的」。漢書張禹傳:「篇第~異。」有時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或」字前後呼應著用,等於說「有的這樣,有的那樣」。孟子梁惠王上:「~百步而後止,~五十步而後止。」又滕文公上:「~相倍蓰,~相什百,~相千萬。」注意:後來連詞「或」雖然由此發展而來,但上古的「或」還不是連詞。 (二)副詞,也許,或許。范縝神滅論:「刃之與利,~如來說。」
445.【曾】 (一)讀zēng。祖之父為「曾祖」,孫之子為「曾孫」。又孫以下都可叫「曾孫」。詩經小雅信南山:「~孫田之。」 (二)讀céng,副詞(用來加強語氣),略等於「竟」「竟然」「乃」。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不容刀!誰謂宋遠?~不崇朝!」戰國策趙策四:「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孟子公孫丑上:「爾何~比予於管仲!」 (三)讀céng,副詞,曾經。史記
446.【更】 (一)讀gēng,平聲,改變。論語子張:「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也,人皆仰之。」現代變為雙音詞「~改」。引申為換。莊子養生主:「良庖歲~刀,割也;族庖月~刀,折也。」現代有雙音詞「變~」「~動」「~換」「~迭」。 (二)讀gèng,去聲。副詞。重新,另外。左傳僖公五年:「晉不~舉矣。」漢書藝文志:「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索。」後漢書班超傳:「何故不遣而~選乎?」又:「~立元孟為焉耆王。」
447.【漸】 (一)流入。尚書禹貢:「東~于海。」引申為浸泡。荀子勸學:「蘭槐之根是為芷,其~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引申為慢慢滲透,習染。漢書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小,~漬邪惡。」 (二)進。尚書顧命:「〔周成王〕疾大~。」(大漸:特別加重。)引申為徐進。易經漸卦:「鴻~於干。......鴻~於陸。」(鴻從一處漸進到另一處。干:水邊。)又引申為事情逐漸發展。易經坤卦文言:「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矣。」引申為副詞。慢慢地,逐漸地。白居易與元九書:「年齒~長。」
448.【俱】 (一)動詞,在一起,同去或同來。史記魏公子列傳:「臣客屠者朱亥可與~。」又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侯過灌夫,欲與~。」陶潛讀山海經詩:「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 (二)副詞,皆,都。戰國策趙策三:「曷為與人~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史記項羽本紀:「赤泉侯人馬~驚,辟易數里。」 [辨]俱,具。二字古代不同音:「俱」舉朱切,音拘;「具」其遇切,音懼。在先秦時代,具偶然當「俱」講,如詩經小雅節南山:「民具爾瞻。」但後來二字大有區別。「俱」表示兩個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如孟子告子上「雖與之俱學」,史記項羽本紀:「毋從俱死也」;「具」表示行為的範圍,如史記項羽本紀:「具告以事」、「具告沛公」。
449.【並】(一)動詞,平行,平列。莊子馬蹄:「族與萬物~。」(族:叢聚。)賈誼過秦論中:「~殷周之跡。」 (二)副詞,一起,一齊。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耕而食。」莊子胠篋:「為之斗斛以量之,則~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與權衡而竊之。」
450.【而】 (一)連詞。連接兩種性質或兩種行為。論語為政:「溫故~知新。」又泰伯:「任重~道遠。」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自以為能不及孫臏。」 (二)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荀子勸學:「是故質的張~弓矢至焉;林木茂~斧斤至焉。」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彼必釋趙~自救。」表示結果的,義近「則」;表示目的的,義近「以」。(三)連詞。表示假設。詩經鄘風相鼠:「人~無儀,不死何為?」論語為政:「人~無信,不知其可也。」 (四)連詞。連接狀語和動詞。莊子養生主:「提刀~立。」荀子勸學:「吾嘗終日~思矣。」 (五)代詞,你,你的。論語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誰以易之?」又:「且~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史記項羽本紀:「必欲烹~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451.【若】 (一)動詞,像。論語憲問:「豈~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莊子逍遙遊:「其翼~垂天之雲。」又養生主:「而刀刃~新發於硎。」引申為相同,一樣。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長短同,則賈相~。」又引申為及,比得上,常用於否定句和反問句。論語學而:「未~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又微子:「豈~從辟世之士哉?」 (二)代詞,你,你的。莊子齊物論:「~勝我,我不~勝。」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屬〕爾等,你們這些人。史記項羽本紀:「不者,~屬皆且為所虜。」 (三)連詞,表示假設,等於「如果」。左傳僖公三十年:「~亡鄭而有
452.【爾】 (一)代詞。你,你們;你的,你們的。論語八佾:「~愛其羊,我愛其禮。」又先進:「以吾一日長乎~,毋吾以也。」詩經衛風氓:「以~車來,以我賄遷。」論語公冶長:「盍各言~志。」 (二)指示代詞。這,這樣。陶潛飲酒詩:「問君何能~?心遠地自偏。」 (三)形容詞性或副詞性詞尾。論語先進:「鏗~,舍瑟而作。」又:「子路率~而對曰。」又陽貨:「夫子莞~而笑曰。」 (四)語氣詞。通「耳」。孟子萬章上:「
常用詞(八) 93字 建置罷 學養 干謁 徇矯效 留遣逢候延 勝敗守破騎伏圍突 禽縱購抑按 擢挾將 烝亨 顧察裁斷 奏敕 委捐詳詐 與奪 至止 寤寐 恨驚冀 貴賤 壯大多 篤專壹 稍略 輒猶 陰陽 休咎 機要 祖賓郎男 部曹 鄰里 獄闕祠第屏帳壁案 字畫 項乳體意
453.【建】 (一)豎立。老子五十四章:「善~者不拔。」(善於豎立的,人家拔不掉。)引申為豎起,特指豎起旗鼓、旌節。左傳哀公十三年:「~鼓整列。」(整列:擺開陣勢。)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大將之旗鼓。」丘遲與陳伯之書:「乘軺~節。」(軺yáo車:古代使者或被徵召者所乘的一種輕便車。) (二)設立,建立。左傳襄公三年:「~一官而三物成。」史記淮陰侯列傳:「欲~萬世之業。」 (三)向在上者提出意見。漢書霍光傳:「何不~白太后,更選賢而立之。」又東平思王宇傳:「~欲使我輔佐天子。」 (四)建築。水經注廬江水:「其水歷澗,逕龍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門釋慧遠所~也。」(精舍:這裡指寺院。沙門:和尚。)
454.【置】 (一)安放,放,安置。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則受璧,~之坐上。」又淮陰侯列傳:「~之亡地而後存。」又:「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江南。」引申為擺設。戰國策趙策三:「
455.【罷】 (一)停止。論語子罕:「欲~不能。」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朝,出止車門。」王勃滕王閣詩:「佩玉鳴鑾~歌舞。」 (二)罷免,撤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竇太后大怒,乃~逐趙綰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歐陽修瀧岡阡表:「修以非才,入副樞密,遂參政事,又七年而~。」 (三)讀pí,通「疲」。疲勞。史記淮陰侯列傳:「能千里而襲我,亦已~極。」賈誼過秦論上:「率~散之卒,將數百之眾。」
456.【學】 (一)學習。論語述而:「~而不厭。」又子張:「~而優則仕。」又子路:「樊遲請~稼。」又名詞。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成語有「求~」,「治~」。注意:「學」字用作不及物動詞時,泛指學習。古人所謂「學」,一般指書本知識,但也有師傅口授的知識,這些知識有的是關於政治的,有的是關於生產的,有的是關於修養的,等等。「學」字用作及物動詞時,則專指學習某一方面的知識,如「~稼」,「~詩」等。 (二)學校。禮記學記:「比年入~」。(比年:每年。)又:「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術就是遂,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太學]古學校名,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最高機關。韓愈進學解:「
457.【養】 養活,使能生活下去。禮記禮運:「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戰國策齊策四:「是助王~其民也。」又特指奉養[父母或其他尊親]。戰國策齊策四:「至老不嫁,以~父母。」李密陳情表:「臣以供~無主,辭不赴命。」歐陽修瀧岡阡表:「祭而豐不如~之薄也。」舊時於奉養的意義讀去聲(yàng)。 [辨]養,畜。養指養人,畜(xù)指養禽獸,雖然也有通用的時候,如孟子梁惠王的「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司馬遷報任安書的「倡優畜之」,但那是就「低賤」的人而言,在多數情況下還是有分別的。
458.【干】 (一)盾牌。禮記檀弓下:「能執~戈,以衛社稷。」「干戈」二字連用,往往表示兵事。論語季氏:「而謀動~戈於邦內。」(二)岸。詩經魏風伐檀:「置之河之~兮。」杜甫有客詩:「謾勞車馬駐江~。」 (三)犯,冒犯,觸犯,沖犯。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國之紀。」孔稚珪北山移文:「~青雲而直上。」李白古風五十九首:「鼻息~虹蜺,行人皆怵惕。」杜甫兵車行:「哭聲直上~雲霄。」 (四)追求。論語為政:「子張學~祿。」引申為向統治者獻策以追求祿位。史記淮陰侯列傳:「數以策~項羽。」列子說符:「好學者以術~齊侯。」「干謁」二字連用,表示為了謀求祿位而謁見當權者。杜甫赴奉先縣述懷詩:「獨恥事~謁。」 (五)〔~支〕指天乾和地支。天干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相配,凡六十組而循環。即甲子、乙丑等直到癸亥。東漢以前用來紀日,建武(公元五六年)以後,也用來紀年。(六)〔若~〕〔如~〕指不定的數目。禮記曲禮下:「聞之始服衣若~尺矣。」任昉王文憲集序:「是用綴緝遺文,永貽世范,為如~袟,如~卷。」(袟(帙):讀zhì,書套。) (七)關,發生關係(晚起義)。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詞:「非~病酒,不是悲秋。」
459.【謁】 告,稟告。左傳隱公十一年:「惟我鄭國之有請~焉。」漢書霍光傳:「~於高廟。」引申為謁見。古代的謁見是把姓名籍貫官爵寫在名片上,並寫明因何事求見。史記淮陰侯列傳:「欲~上,恐見禽。」漢書霍光傳:「使蒼頭奴上朝~。」杜甫赴奉先縣述懷詩:「獨恥事干~。」
460.【徇】 (一)巡行,特指巡行以示眾。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殺顛頡以~於師。」引申為巡行並劫掠。史記淮陰侯列傳:「引兵下井陘,誅
461.【矯】 (一)揉曲使直。荀子性惡:「故枸木必將待 栝烝~然後直。」(枸木:曲木。 栝yǐnguā:矯正曲木的工具。烝:烤。)「矯」又用於譬喻(抽象意義)。莊子胠篋:「為之仁義以~之。」文心雕龍鎔裁:「 括情理,~揉文采也。」現代有雙音詞「~正」。 (二)強的樣子。禮記中庸:「至死不變,強哉~!」今雙音詞有「~健」。〔~~〕勇武的樣子。詩經魯頌泮水:「~~虎臣。」 (三)假傳[命令]。戰國策齊策四:「~命以責賜諸民。」史記魏公子列傳:「~魏王令代晉鄙。」又魏其武安侯列傳:「及劾系魏其~先帝詔,罪當棄市。」 (四)舉。揚雄解嘲:「~翼厲翮,恣意所存。」陶潛歸去來辭:「時~首而遐觀。」
462.【效】 (一)致,呈獻。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首虜。」引申為交出,授與。左傳文公八年:「~符於府人。」(把符節交出給主管符節的人。)用於抽象意義,表示貢獻,獻出。史記淮陰侯列傳:「願~愚忠。」又:「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愚計。」司馬遷報任安書:「上之不能納忠~信。」又:「誠欲~其款款之愚。」今成語有「~勞」,「~忠」等。 (二)結果,後果。淮南子修務:「哭者,悲之~也。」司馬遷報任安書:「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可見於此矣。」引申為有效(動詞)或效果(名詞)。漢書藝文志:「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者也。」後漢書班超傳:「固大喜,具上超功~。」(固:竇固。)蘇洵六國論:「斯用兵之~也。」現代有雙音詞「~果」,「~用」,「~驗」,「功~」等。 (三)模仿,仿效。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今日廷論,局趣~轅下駒。」王勃滕王閣序:「阮籍猖狂,豈~窮途之哭?」
463.【留】 停留,不走,不離開原地點。跟去相對。史記淮陰侯列傳:「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陶潛歸去來辭:「曷不委心任去~。」文心雕龍鎔裁:「字去而意~。」「留」又用於使動意義,表示不讓走,不讓離開。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即日因~沛公與飲。」引申為拘留,扣留。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乃令騎~灌夫,灌夫欲出不得。」
464.【遣】 (一)派遣,差使,打發。史記項羽本紀:「乃~其子宋襄相齊。」引申為放逐,遷謫。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中山劉夢得禹錫亦在~中。」又為排遣,使離開(後起義)。杜甫白水崔翁高齊詩:「贈此~岑寂。」 (二)釋放,放走。後漢書班超傳:「欲示以威信,釋而~之。」又:「即遣使請罪,願得生歸。超縱~之。」
465.【逢】 (一)遭遇。詩經邶風柏舟:「~彼之怒。」又王風兔爰:「~此百憂。」左傳宣公三年:「魑魅罔兩,莫能~之。」(罔兩:即魍魎。)引申為遇見(後起義)。李白清平調:「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 (二)迎。史記項羽本紀:「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迎楚軍。」「逢」又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迎合。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皆~君之惡。」今成語有「~迎」,表示在言語或行為上討好別人。 [辨]逢,遇,遭。在遭遇的意義上,「逢」「遇」「遭」都是同義詞。但「逢迎」的意義不能用「遇」或「遭」,「待遇」的意義不能用「遭」或「逢」。「遭」字較多地用於不幸的事,如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恐遭此患也」,但這並不是絕對的。
466.【候】 (一)守望,放哨。戰國策秦策四:「韓必為關中之~,......而魏亦關內~矣。」又指哨所。史記律書:「願且堅邊設~。」這種意義又寫作「堠」。蘇軾荔枝嘆詩:「五里一~兵火催。」引申為伺候,偵察。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后亦已使人~伺。」漢書霍光傳:「~司光出沐日奏之。」[斥~]哨所。史記李將軍列傳:「然亦遠斥~,未嘗遇害。」 (二)問候。漢書霍光傳:「禹故長史任宣~問。」 (三)氣候。按,古人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四時為一歲。氣和候都和寒暖有關。後來連稱為「氣候」,也簡稱為「候」,指時令的寒暖變化。謝靈運登池上樓詩:「衾枕昧節~。」杜甫雨詩:「白谷變氣~。」又秋行詩:「荊揚風土暖,肅肅~微霜。」[時候]時令和氣候。梁簡文帝與劉孝綽書:「玉霜夜下,旅雁晨飛,想涼燠得宜,時~無爽。」李清照聲聲慢詞:「乍暖還寒時~,最難將息。」 (四)癥候。陶弘景肘後方序:「其論諸病證~。」(證:通症。)
467.【延】 (一)引長,延長。左傳成公十三年:「君亦悔禍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遷怒及人,命亦不~。」 (二)引進,迎接。戰國策齊策四:「宣王使謁者~入。」(謁者:通報的人。)引申為羅致,延請。漢書公孫弘傳:「以~賢人。」今有雙音詞:「~聘」。[~見]接見。漢書霍光傳:「~見姊夫昌邑關內侯。」
468.【勝】 (一)讀shēng,陰平聲。動詞,用於名詞的前面。禁得起。史記項羽本紀:「沛公不~桮杓。」杜甫春望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簪。」現代有雙音詞「~任」。 (二)也讀shēng。副詞,用於動詞的前面。盡。孟子梁惠王上:「谷與魚鱉不可~食,材木不可~用。」史記淮陰侯列傳:「所殺亡不可~計。」司馬遷報任安書:「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記。」 (三)打勝仗。跟敗相對。孟子梁惠王上:「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注意:在這個意義上,古人說「勝」不說「贏」。引申為勝過(後起義)。杜甫北征詩:「顏色白~雪。」 (四)優美的,雅的,可喜可樂的(後起義)。王勃滕王閣序:「~友如雲。」又:「躬逢~餞。」又:「~地不常,盛筵難再。」「勝」又用作名詞,表示優美的山水或古迹。蘇轍快哉亭記:「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又:「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雲,窮耳目之~以自適也哉?」現代有雙音詞「名~」。
469.【敗】◎◎ :「至彭城,漢兵~散而還。」又項羽本紀:「宋義論
470.【守】 (一)防守,保衛。跟攻相對。孟子梁惠王下:「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之。」引申為保守,保持。戰國策魏策四:「受地於先王,願終~之。」揚雄解嘲:「故默然~吾太玄。」 (二)名詞。官職,職守。孟子公孫丑下:「有官~者,不得其職則去。」漢書藝文志:「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三)一郡的首長。史記項羽本紀:「於是籍遂拔劍斬~頭。」(籍:項羽的名。)又
471.【破】 (一)打破。及物動詞。史記項羽本紀:「皆沈船,~釜甑。」射中箭靶叫做「破的」。曹植白馬篇:「控弦~左的。」引申為殘破。不及物動詞。杜甫春望詩:「國~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二)打敗(敵軍),攻破(城池)。史記淮陰侯列傳:「於是漢兵夾擊,大~虜趙軍。」蘇洵六國論:「六國~滅。」蘇軾赤壁賦:「方其~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現代有雙音詞「擊~」。
472.【騎】 (一)騎[馬]。史記項羽本紀:「駿馬名騅,常~之。」 (二)讀jì,去聲。騎兵。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旦日從百餘~來見項王。「又魏其武安侯列傳:「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馳入吳軍。」高適燕歌行:「胡~憑陵雜風雨。」
473.【伏】 (一)趴[在地上、床上等]。禮記曲禮上:「寢毋~。」史記淮陰侯列傳:「且酈生一士,~軾掉三寸之舌。」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則士有~死堀穴岩藪之中耳。」又古人以伏地表示尊敬或敬畏。漢書霍光傳:「召昌邑王~前聽詔。」又:「王離席~。」「伏罪」或「伏法」二字連用,表示因罪受到制裁或刑罰。司馬遷報任安書:「假令仆~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伏惟」二字連用,表示伏在地上想,是敬詞,常用於涉及君主的時候。楊惲報孫會宗書:「~惟聖主之恩不可勝量。」引申為埋伏。左傳庄公十年:「懼有~焉。」史記淮陰侯列傳:「而~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 (二)夏祭名。夏祭為伏;冬祭為臘。楊惲報孫會宗書:「歲時~臘,烹羊炰羔。」杜甫詠懷古迹詩:「歲時~臘走村翁。」按:伏祭之名由三伏而來。三伏是:夏至後第三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庚日為末伏。
474.【圍】 (一)環繞。莊子則陽:「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引申為以軍隊包圍。史記淮陰侯列傳:「楚方急~漢王於榮陽。」高適燕歌行:「力盡關山未解~。」 (二)名詞。獵時的包圍圈。漢書霍光傳:「張~獵黃山苑中。」又量詞,表示打獵的次數(後起義)。李商隱北齊詩:「更請君王獵一~。」 (三)量詞。合抱為一圍(或雲直徑一尺為一圍,又雲周圍八尺為一圍,等等)。枚乘說吳王書:「夫十~之木,始生如葯。」
475.【突】 (一)很急速地向前沖或向外沖。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盜賊奔~。」又成語有「~圍」。[~如]副詞。突然。周易離卦:「~如其來如。」 (二)灶上的煙囪。漢書霍光傳:「曲~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漢書敘傳:「孔席不煗,墨~不黔。」(孔子的席沒有坐暖,墨子的灶突沒有薰黑,又踏上征途,周遊列國了。煗:同暖;黔:黑。)
476.【禽】(一)鳥獸的總名。周易屯卦:「即鹿無虞,以從~也。」左傳宣公十二年:「使攝叔奉麋獻焉,曰:』以歲之非時,獻~之未至,敢膳諸從者『。」漢書蒯通傳:「野~殫,走犬亨。」引申為一般的鳥獸。孟子滕文公下:「終日而不獲一~。」周禮天官庖人「六禽」,鄭玄註:「宜為羔豚犢麛雉雁。」(羔:小羊。豚tún:小豬。犢dú:小牛。麛mí:小鹿。雉zhì:野雞。雁:鵝。)三國時華佗創「五禽戲」。五禽指虎鹿熊猿鳥五種鳥獸。又為鳥類。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於~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謝靈運登池上樓詩:「園柳變鳴~。」(二)捉,逮住。史記淮陰侯列傳:「~趙王歇。」又:「欲謁上,恐見~。」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擒」。
477.【縱】 (一)釋放。跟「禽」相對。莊子胠篋:「掊擊聖人,~舍盜賊。」後漢書班超傳:「超~遣之。」引申為放縱,不拘束。離騷:「夏康娛以自~。」史記淮陰侯列傳:「齊已聽酈生,即留~酒。」蘇軾前赤壁賦:「~一葦之所如。」陸遊鵲橋仙詞:「華燈~博。」現代有雙音詞「放縱」,「縱容」。又引申為放[火]。後漢書班超傳:「超乃順風~火。」 (二)連詞。即使。史記項羽本紀:「~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三)讀zōng,陰平聲。豎的,直的,南北的方向。跟「橫」相對。荀子王制:「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橫之事。」盧照鄰長安古意詩:「玉輦~橫過主地。」這個意義在上古一般寫作「縱」。漢書藝文志:「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賈誼過秦論上:「尊賢重士,約從離衡。」(衡:同「橫」。)
478.【購】 懸賞徵求。史記項羽本紀:「吾聞漢~我頭千金,邑萬戶。」又淮陰侯列傳:「有能生得者~千金。」 [辨]購,買,市。「購」和「買」不是同義詞,「買」和「市」是同義詞。「購」字在上古只是懸重賞以徵求的意思,所購的東西往往不是商品,跟買賣的性質大不相同。直到宋代,「購」字也只表示重價收買,跟一般的買還是有細微的分別的。
479.【抑】 (一)用手壓,摁。跟揚相對。老子七十七章:「高者~之,下者舉之。」「抑」常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按下來。漢書霍光傳:「朕以大將軍故,~而不揚。」又表示控制。漢書霍光傳:「宜以時~制,無使至亡。」史記魏公子列傳:「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秦兵,秦兵不敢出。」又表示克制自己,不驕傲。陸雲詩:「謙光自~,厥輝彌揚。」又表示不使太顯露。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之欲其奧。」 (二)[~郁],雙聲連綿字。苦悶的樣子。白居易與元九書:「彷徨~郁。」也作「悒鬱」。司馬遷報任安書:「是以獨悒鬱而誰與語?」 (三)連詞。表示輕微的轉折。孟子梁惠王上:「~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抑」字又用來表示選擇的問。論語學而:「求之與?~與之與?」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有取乎?~其無取乎?」有時候,兩個「抑」字前後呼應,也是表示選擇的問。韓愈送孟東野序:「~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 (四)副詞。「抑亦」二字連用,表示委婉語氣。文心雕龍物色:「屈平所以能洞鑒風騷之情者,~亦江山之助乎?」
480.【按】 (一)用手向下壓,摁(èn)。漢書霍光傳:「田延年前離席~劍。」字又寫作「案」。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案灌夫項令謝。」引申為按下不用,抑止。史記淮陰侯列傳:「莫如案甲休兵。」今成語有「~兵不動」。 (二)勒住,拉住。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於是天子乃~轡徐行。」文心雕龍情采:「~轡於邪正之路。」 (三)巡行,巡視。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遂西定河南地,~榆溪舊塞。」[~行]巡視。洛陽伽藍記開善寺:「復引諸王~行府庫。」後世官職有「巡~」。 (四)按照,依照。商君書君臣:「緣法而治,~功而賞。」(緣:依據。)漢書揚雄傳:「各~行伍。」 (五)查考,考察。賈誼治安策:「~之當今之務。」字又作「案」。論衡問孔:「案聖人之言,上下多相違。」 按:在古代「按」字往往寫作「案」。參看「案」字條。 [辨]抑,按。「抑」比「按」重,所以「抑」引申為壓抑、抑制,「按」引申為按照,依照。
481.【拔】 (一)拔起來,拔出來。老子五十四章:「善建者不~。」史記淮陰侯列傳:「~趙幟,立漢赤幟。」又項羽本紀:「於是籍遂~劍斬守頭。」引申為提拔。李密陳情表:「過蒙~擢。」 (二)突出,超出。孟子公孫丑上:「出乎其類,~乎其萃。」(萃:聚。這裡是「群」或「類」的意思。)成語有「出類~萃。」孔稚珪北山移文:「夫以耿介~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 (三)攻取,攻佔,佔領。史記項羽本紀:「襄城堅守不下,已~,皆坑之。」又魏公子列傳:「使蒙驁攻魏,~二十城。」
482.【擢】 (一)拔。枚乘說吳王書:「夫十圍之木,始生如櫱,足可搔而絕,手可~而拔。」(這裡「擢」指拔的動作,「拔」指拔的結果,即被拔了起來。) (二)提拔,提升。漢書霍光傳:「~郎為九江太守。」李密陳情表:「過蒙拔~。」 [辨]拔,擢。「拔」和「擢」是同義詞,其間只有細微的區別。「擢」可以專指拔的動作而不涉及拔的結果,所以「擢而拔之」不能說成「拔而擢之」,「擢」也不能表示「攻取」或「佔領」。在提拔的意義上,「拔」往往指提拔本來沒有官職的人,「擢」往往指提陞官職。
483.【挾】 夾在腋下。孟子梁惠王上:「~太山以超北海。」盧照鄰長安古意詩:「~彈飛鷹杜陵北。」蘇軾前赤壁賦:「~飛仙以遨遊。」「挾」又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有或懷抱著。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孤獨之交。」又:「~伊管之辯。」引申為脅持,用強力逼別人執行某事。三國志諸葛亮傳:「~天子以令諸侯。」現代有雙音詞「要挾」。
484.【將】 (一)奉,承。詩經周頌我將:「我~我享,維羊維牛。」又商頌烈祖:「湯孫之~。」偽古文尚書泰誓:「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天威。」「將事」表示奉行其事。左傳成公十七年:「晉侯使卻錡來乞師,~事不敬。」「將命」表示傅命,轉達命令。諭語陽貨:「~命者出戶。」引申為奉養。詩經小雅四牡:「不遑~父。」又:「不遑~母。」(不遑huáng:不暇,來不及。)引申為休養,休息,調養(後起義)。李清照聲聲慢詞:「乍暖還寒時候,最難~息。」 (二)扶。詩經小雅無將大車:「無~大車。」史記田叔列傳:「少孤貧,為人~車。」(將車:扶著車子前進。)孤兒行:「~是瓜車,來到還家。」木蘭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引申為攜帶,牽拉。漢書霍光傳:「乃~光西至長安。」水經注廬江水:「吳猛~子弟登山。」又為用手拿。李白俠客行:「~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引申為拿來。古詩上山采蘼蕪:「~縑來比素。」按:「將」的意義非常廣泛。凡手的動作,近似於扶、提、攜、持......等等,都叫「將」。 (三)讀jiàng。領,率領[軍隊]。史記項羽本紀:「乃遣當
485.【烝】 (一)火氣上升。荀子性惡:「枸木必將待 栝~矯然後直(這裡的」烝「實際上就是」烘「。)引申為熱氣盛。常常寫作」蒸「。杜甫早秋苦熱詩:「
486.【亨】 (一)讀hēng。通。易經坤卦:「品物咸~。」左傳昭公四年:「以~神人。」今成語有「萬事~通。」 (二)讀pēng,後來寫作「烹」。煮。詩經豳風七月:「~葵及菽。」又指古代的一種酷刑。史記淮陰侯列傳:「上怒曰:』~之。『」又:「通曰:』嗟乎!冤哉,~也!『」 (三)讀xiáng。獻。易經大有卦:「公用~於天子。」(亨:指朝獻,即入朝時並進貢。)這個意義後來寫作「享」。指獻食於神。詩經小雅楚茨:「以享以祀。」參看「享」條。
487.【顧】 (一)回頭看。楚辭哀郢:「過夏口而西浮兮,~龍門而不見。」賈誼諭積貯疏:「失時不雨,民且狼~。」 (二)關心,照看,照顧。詩經魏風碩鼠:「莫我肯~。」司馬遷報任安書:「念父母,~妻子。」 (三)連詞,表示輕微的轉折,略等於現代的「不過」。史記淮陰侯列傳:「~恐臣計未必足用。」又:「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力不能耳。」司馬遷報任安書:「~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
488.【察】 (一)觀察,審察。孟子梁惠王上:「~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呂氏春秋察傳:「夫得言不可以不~。」引申為了解,仔細了解,楚辭離騷:「荃不~余之中情兮。」漢書霍光傳:「於是上始聞而未~。」 (二)昭著。明顯。禮記中庸:「言其上下~也。」引申為看清楚。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秋毫之末。」又為審察清楚。左傳庄公十年:「小大之獄,雖不能~,必以情。」[~~](1)明察的樣子。老子二十章:「俗人~~。」引申為苛細的樣子。晉書顧和傳:「~~為政。」成語有「~~為明」。(2)潔白的樣子。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受物之汶汶者乎?」
489.【裁】 (一)裁[衣]。杜甫白絲行:「~縫滅盡針線跡。」引申為剪裁,刪減。文心雕龍熔裁:「剪截浮詞謂之~。」今成語有「~員」。 (二)判決,裁斷。戰國策秦策一:「大王~其罪。」[自~]表示自殺。漢書霍光傳:「卒有物故自~。」司馬遷報任安書:「不能引決自~。」 (三)體制,風格。沈約謝靈運傳論:「靈運之興會摽舉,延年之體~明密。」 (四)副詞。僅。漢書功臣表:「~什二三。」這個意義又寫作「財」、「才」、「纔」。
490.【斷】 (一)及物動詞。砍斷,截斷,剪斷,鋸斷。周易繫辭下:「~木為杵。」莊子駢拇:「鶴脛雖長,~之則悲。」又逍遙遊:「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發文身,無所用之。」枚乘上書諫吳王:「殫極之 ~干。」注意:現代漢語「斷」字作補語,加於「砍」「截」「剪」等字的後面,古代漢語只一個「斷」字就表示「砍斷」,「截斷」,「剪斷」等動作。又為不及物動詞。被弄斷,或自然折斷。這等於現代的「斷」。杜甫赴奉先縣述懷詩:「霜嚴衣帶~。」「斷」又用於抽象的意義。杜甫將適吳楚侍:「中原消息~。」又月夜憶舍弟詩:「戍鼓~人行。」 (二)決斷,斷定。漢書霍光傳:「當~不~,反受其亂。」 舊時「斷」字有三個讀音:(1)砍斷、截斷等義的「斷」讀濁音上聲(徒管切);(2)折斷的「斷」(不及物動詞)讀濁音去聲(徒玩切);(3)決斷的「斷」讀清音去聲(丁貫切)。今普通話無別。
491.【奏】 (一)進。莊子養生主:「~刀騞然。」漢書丙吉傳:「數~甘毳食物。」(毳:通脆。)又韓延壽傳:「爭~酒炙。」論衡逢遇篇:「以夏進爐,以冬~扇。」司馬遷報任安書:「使得~薄伎。」 (二)進言或上書[給君王]。漢書霍光傳:「候司光出沐日~之。」又:「光遂復與丞相敞等上~曰。」又:「上令吏民得~封事。」又名詞。所上的書。蕭統文選序:「表~箋記之列。」 (三)奏[樂]。漢書霍光傳:「鼓吹歌舞,悉~眾樂。」王勃滕王閣序:「鍾期既遇,~流水以何慚?」
492.【敕】(敕,敕) 告誡,囑咐。史記樂書:「余每讀虞書,至於君臣相~。」漢書霍光傳:「光~左右謹宿衛。」世說新語賢媛:「不從母~,以至今日。」引申為特指皇帝告諭臣下的文書(後起義)。杜甫送楊六判官使西番詩:「~書憐贊普。」(贊普:西番主的名字。)杜甫巴西聞收京詩:「劍外春天遠,巴西~使稀。」
493.【委】 (一)堆積[在地]。莊子養生主:「如土~地。」引申為連結,聚積。沈約謝靈運傳論:「波屬雲~。」「~積」連用指財物的聚積。孫子軍爭:「無糧食則亡,無~積則亡。」 (二)拾棄,放棄。孟子公孫丑下:「~而去之。」又為拋棄。揚雄解嘲:「失路者~溝渠。」又:「~輅脫挽。」白居易長恨歌:「花鈿~地無人收。」 (三)任,託付。鄒陽獄中上樑王書:「繆公~之以政。」漢書霍光傳:「遂~任光。」引申為任憑,聽任。陶潛自祭文:「樂天~分。」又歸去來辭:「曷不~心任去留。」文心雕龍熔裁:「若術不素定,而~心逐辭。」
494.【捐】 (一)除去,撤去。孟子萬章上:「父母使舜完廩,~階。」(廩lǐn:倉房。階:梯子。) (二)捨棄,拋棄。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侯自我得之,自我~之,無所恨。」古詩十九首:「棄~勿復道,努力加餐飯。」韓愈進學解:「貪多務得,細大不~。」注意:近代的「捐款」、「捐稅」的「捐」都是從「放棄」的意義引申出來的,但是古代的「捐」只當「放棄」講,不當「捐款」、「捐稅」講。 [辨]棄,委,捐。這三個字是同義詞,所以產生雙音詞「委棄」「棄捐」。「棄」字比較常用,它表示把自己的東西拋棄了,有「扔掉」的意思。「委」有「拋開」的意思,故引申為「委託」。在放棄的意義上,捐跟「棄」沒有什麼分別。
495.【詳】(一)詳細,詳盡。孟子離婁下:「博學而~說之。」又萬章下:「其~不可得聞也。」史記淮陰侯列傳:「願足下~察之。」引申為詳細地知道。歐陽修瀧岡阡表:「吾耳熟焉,故能~也。」「未詳」二字連用,表示不知道底細。水經注廬江水:「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也。」 (二)讀yáng,假裝。史記項羽本紀:「見使者,~驚愕。」又淮陰侯列傳:「於是信張耳~棄旗鼓走水上軍。」又:「蒯通說不聽,已~狂為巫。」這個意義又寫作「佯」。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是以箕子佯狂,接輿避世。」又寫作「陽」。漢書田儋傳:「儋陽為縛其奴。」
496.【詐】 不誠實,虛偽。論語子罕:久矣哉,由之行~也。注意:「詐」常被認為仁義的反面。賈誼過秦論中:「先~力而後仁義。」史記淮陰侯列傳:「常稱義兵不用~謀奇計。」曾鞏戰國策目錄序:「謀~用而仁義之路塞。」又:「故論~之便而諱其敗。」引申為說謊,騙。史記淮陰侯列傳:「追信,~也。」又:「項王~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又:「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後漢書班超傳:「乃召侍胡~之曰。」注意:古代沒有「騙」字,凡「騙」的意義都說成「詐」。 [辨]詐,偽。在不誠實的意義上,「詐」與「偽」是同義詞。但是「詐」常被當作仁義的反面來提,可見「詐」的意義較重。在「說謊」的意義上,只能用「詐」,不能用「偽」。
497.【與】 (一)給。跟「取」相對,又跟「奪」相對。左傳隱公元年:「欲~大叔,臣請事之。」史記項羽本紀:「則~斗卮酒。」又:「則~一生彘肩。」司馬遷報任安書:「臨財廉,取~義。」世說新語雅量:「因嫁女~焉。」這個意義又寫作「予」。史記淮陰侯列傳:「忍不能予。」戰國策趙策三:「此彈丸之地猶不予也。」「施與」二字連用,表示周濟別人。歐陽修瀧岡阡表:「汝父為吏廉,而好施~。」 (二)偕同,結交,親附。左傳僖公三十年:「失其所~,不知。」 [~國]互相親善的國家。孟子告子下:「我
498.【奪】 奪去。史記淮陰侯列傳:「即其卧內,上~其印符。」「奪」常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一種強迫的行為。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其時。」李密陳情表:「舅~母志。」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不~乎眾多之口。」又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江淹別賦:「使人意~神駭,心折骨驚。」
499.【至】 (一)到。戰國策齊策四:「
500.【止】 (一)站住,不走了。跟行相對。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或五十步而後~。」枚乘上書諫吳王:「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跡愈多,景愈疾,不如就陰而~,景滅跡絕。」「止」又用於使動意義,表示阻止。史記項羽本紀:「交戟之衛士欲~不內。」又表示留住。論語微子:「~子路宿。」又為停留。詩經秦風黃鳥:「交交黃鳥,~於棘。」又為停止。莊子馬蹄:「爭歸於利,不可~也。」又比喻不做官。孟子公孫丑上:「可以仕則仕,可以~則~。」 (二)副詞。僅(後起義)。杜甫無家別詩:「內顧無所攜,近行~一身。」 (三)語氣詞。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亦既覯~,我心則降。」
推薦閱讀:
※上天啊 請救救漢語吧 邵敏健
※【馬未都】讓西文入漢語詞典等於文化投降(完全同意!)
※葡萄成熟時
※「六書說」在甲骨文時期就已形成!
※古漢語副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