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不墓祭」再思考
編者按
歷代對黃帝的祭祀,是「拜廟」還是「拜陵」?在此問題上,學界見仁見智,向有歧見。本期刊出的三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對此作了認真的考證和梳理。歡迎廣大讀者關注。
近年來,隨著把黃帝祭祀上升為國家祭祀的呼聲漸強,產生了對黃帝的國家級祭祀是應該在陝西還是河南的爭論。不過,對於出現的這一爭論,簡單歸之為陵、廟之爭並不準確。河南新鄭的拜祖活動始於1992年,相傳這裡古代建有黃帝祠廟。陝西省黃陵縣的黃帝祭祀,新中國成立以後儘管延續了祭陵的傳統,但從1999年開始祭祀黃帝大典改在軒轅廟舉行,從而使得黃陵縣每年的祭祀活動也並非直接祭陵。
漢代學者曾有「古不墓祭」的說法,古今都有學者提出質疑。其實,「古不墓祭」的說法具有一定合理性,蔡邕本人在表述中儘管只是說「聞古不墓祭」,但不能無視古代這種口耳相傳資料的價值。由於禮書的殘缺,雖然對於先秦諸多禮制無法得其詳,但是考古和文獻資料已經證明先秦是的確存在墓祭行為的,「古不墓祭」是歷史上一定時期君王祭祀的主要形式,但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絕不存在墓祭行為。
墓、墳、冢早期有別,秦漢以後逐漸混用。墳丘墓出現於春秋晚期,戰國時期普遍流行。君王的墳墓稱陵,開始於戰國中期,當時的秦、趙、楚等國都已經出現墳墓稱陵的現象,如趙肅侯的壽陵、秦惠文王的公陵、秦悼武王的永陵、秦孝文王的壽陵等。
先秦時期,宗廟一般建在都城之內,由於祭祀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宗廟也成為都城的標誌,王室宗廟實際上就是民間家廟的放大形態。在都城修建宗廟,最直接的原因是為了祭祀方便,唐代以後陸續出現的歷代帝王廟也是在這種原則下修建的。另外,早期宗廟祭祀制度的出現還和墓葬形式有關。由於受到改朝換代和盜墓活動的影響,夏商周三代時期流行「不封不樹」,後世更出現了依山建墓的葬制,都對祭祀方式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廟作為用於祭祀的重要建築,在漢代以前尚未把廟建在陵墓附近,在陵旁立廟始於漢惠帝為高帝修陵廟,以後的多代帝陵旁都設陵廟,如霸陵有固城廟,陽陵有德陽廟,茂陵有龍源廟等。廟和寢關係緊密,古代學者往往把寢建在陵墓之上或其側的歷史推到秦,事實上其淵源更為久遠。儘管西漢時期寢建在陵上或陵側,陵廟則一般建在陵園之外,有日祭、月祭、季祭、年祭的制度。西漢時期,沒有採用《周禮》中「天子七廟」的宗廟之制,每帝即世,輒立一廟,不止於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毀。西漢晚期,陵廟制度衰落,從漢元帝開始,廢置郡國廟,初步確立了按昭穆迭毀宗廟的制度。東漢制訂了上陵禮,廟裡的許多重要禮儀也轉到陵寢舉行,從而導致廟的地位有所降低。
後世之禮是在既有禮制的基礎上的「損益」,特別是早期的《儀禮》《周禮》《禮記》等經典著作對後世禮制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毫無疑問,從親近祖先的角度看,墓祭或陵祭,很顯然優於廟祭,即便流行廟祭時期,也並不是說陵墓無關緊要,依然存在與陵墓直接相關的禮制。廟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陵墓祭祀,但還有一道重要的程序,那就是從寢中請衣,在古代人們的認識觀念中,尚需要把被祭祀者的靈魂引進宗廟。在歷史上,廟祭和陵墓祭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尤其廟一般建在離陵墓、陵寢不遠的地方。
由於時代久遠,先秦時代對黃帝祭祀的記載較少。從現有的文獻記載看,對黃帝的早期祭祀是在圜丘還是宗廟舉行尚難以定斷。《竹書紀年》:「黃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把對黃帝的祭祀追溯到黃帝去世之後,祭祀地點不甚明確。先秦時期對於黃帝祭祀的另一條重要記載見於《國語》,《國語·魯語上》:「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針對漢代學者以禘為祭天之說,清朝學者胡培翚《禘祫答問》認為禘則追其祖之所自出,屬於「禘為宗廟之祭,與事天無涉」。究其實,兩說均有偏頗,禘為宗廟之祭,為周之制度,商代並未專屬,而商代以前的情況,無論是文獻還是考古資料尚無法提供確切證據。就是在秦漢以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對於黃帝祭祀還是比較混亂的,黃帝具有五方帝、五精上帝、人帝等多種身份,王肅的「五帝不得為天」與鄭玄的「六天說」的觀念分歧,宋真宗時發生的王欽若和禮官的關於靈威仰等是帝名還是帝號之爭,就是由於祭祀混亂所引發的認識分歧。完全把黃帝作為人帝祭祀是從明清時期開始的,主要分為歷代帝王廟祭祀、傳心殿祭祀、景惠殿祭祀和黃帝陵祭祀等。
由於對於黃帝的文化認同形成較早,在全國多地出現黃帝陵和黃帝廟是正常現象。自從明代朝廷認可黃帝陵在今天的陝西黃陵縣後,使得黃帝陵的祭祀得以制度化。明代在考得黃帝陵廟所在後,就定期派官員拜謁黃帝。在陝西祭祀黃帝的做法從明代至今,基本沒有中斷。唐代以後出現的廟祭和陵祭並存的局面,主要是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分散且距離較遠,皇帝無法親祀,因此,才在京都設立帝王廟集中進行祭祀。因此,不論是廟祭還是陵祭盛行時期,並不代表不重視墓祭,相反陵墓在古人心目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只是因為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才制定出變通的廟祭制度。廟祭並不是祭祀制度的最優選擇,這也是當下流行墓祭而不是廟祭的根本原因。
在中國古代,儘管存在廟祭制度,但廟祭始終不能完全取代陵墓之祭。古代廟祭一道重要的程序,就是需要事先把被祭祀者的靈魂引進廟中,後世進一步把寢建在陵園,廟建在陵園附近,以方便祭祀。
(李桂民,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
推薦閱讀:
※【思考】改革審判委員會的三種方案
※[裁判一得(第46期)]張 華:《刑法修正案(八)》若干條文解讀與思考
※幸福力思考題(6): 如何引導孩子獲得創造幸福的能力?
※帥湯007的【邏輯思考】
※腦袋一直十分混沌,迷糊糊,思考問題不清晰,感覺不會思考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怎麼改善?
TAG: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