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儒】論語·雍也篇 (20)孔門學道的三個層次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注釋(1)知 ,《說文》:「知,詞也。」即知,表達意思的措詞。清段玉裁註:「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認識、知道的事物,可以脫口而出。本義:通過語言所獲得的認識。本章是知道的意思。(2)如,《說文》:「如,從隨也。」即依從跟隨。清段玉裁註:從隨也。從隨即隨從也。隨從必以口。從女者,女子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故白虎通曰:女者,如也。引伸之,凡相似曰如。凡有所往曰如。皆從隨之引伸也。本章「不如」是比不上的意思。(3)好,《說文》:「好,美也。」即女子美麗漂亮。本章是喜歡、喜好的意思。(4)樂,高興、愉快的意思。 【譯文】孔子說:「知道的人,比不上好道的人;好道的人,比不上樂道的人。」【解讀】對於孔門學問來說,我們清楚有性命學、天道學和人道學。孔子的學問有的是可以聽聞到的,有的是不可以能聞到的,這是因為我們本身的智慧層次不足的原因。不同的層次,只能聽聞不同的學問。關於本章反覆所說的「之」,如知之、好之、樂之,有注家說是指學問,也有說是指道,有的竟廣泛地認為是學問、知識和技藝等,全包括在內。從我研究《論語》的思路,本章是繼續沿著「何莫由斯道也」而來,本章還是講的孔子所說的「道」。求道之路是需要循序漸進或者不同階段的,我們現在所說的「知道」一詞,也就是本章所說學道的開始,學道過程,便有三個層次,也就是三種境界:知道、好道和樂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遇夫子之道,心有誠敬立志學習,就是夫子所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學,是孔門學問的開始。在《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講到過「學」的真正含義。學,《尚書大傳》:「學,效也。」《白虎通》:「學,覺也。」對於人做學問,孟子有先覺和後覺的說法,即後覺效仿先覺而「習」,這就是學。夫子作為聖人,對我們來說就是先覺者。我們應該向聖人學習。在學的過程中,第一個層次就是「知」。《論語集注》:「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也。」這裡的知,就是知道孔子所講的是道,是真理。其實,做到這個「知」,本身就具足了智慧。就像佛教所說的,佛法一直在,為什麼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更有甚者,有人誹謗佛法呢?答案是: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一個人能遇到佛法並篤信佛法,需要福德和智慧,這都是生生世世修來的。沒有這個福慧,即使佛法在你身邊你也聽聞不進去。孔子所講的道也是如此,不是每個人都會相信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認為這是人間大道的。其前提是必須認為「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所以說,知之,就是明白認可孔子所講的是道。學道的第二個層次就是「好道」。好,就是喜好,聞之則喜。在前章冉求所言「非不說子之道」的「說」,指的就是「好」。我們可以理解為有興趣,隨時隨地都要對這個「道」喜歡、喜愛。但是如果意志不堅定,對因為自己的習性而懶惰,放鬆對「道」的追求。樂道,我們常說安貧樂道,就是學道的第三個層次。孔子弟子中,樂道的典範就是顏回,「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樂於道,是擺脫了功名利祿等物慾的追求。這裡的樂道,不是我們平常意義的高興和愉快,而是把「道」作為整個人生的追求目標,但要明白此何謂「樂」,非樂道之人不能明白。所以孔子在本章告訴們:知道的人,比不上好道的人,好道的人,比不上樂道的人。
推薦閱讀:

《論語》全譯——里仁篇第四
詩化論語150首(16-17)
【儒】每天學一句《論語》《學而篇?》(14)
論語集注六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