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懷戀美好的書店時代
黃金時代過去,還有白銀時代,青銅時代。上個時代,我們習慣稱他們為民營書店,這個時代,她們被稱呼為獨立書店。
…………………………
文/綠茶
【前言】
曾寫過一篇《謝謝書店,謝謝書》,懷念我在風入松書店短暫的兩年店員生涯和美好的大學時光。
白天在大學校園裡上課、自習、看錄像、打籃球,去學校小東門外的成府街逛萬聖書園,藍羊書坊,泡雕刻時光,也去海淀圖書城,在密麻的小書店和唱片店間流竄,偶爾會發現一些書好價低的書,也買一些品相好的打口帶,晚上去風入松地下室上班,像風入松門口掛的那句海德格爾的名句——「人,詩意的棲居!」
那幾年,生活單純美好,從一個書店到另一個書店,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一】
二零一一年六月,傳風入松書店倒閉。我當時在荷蘭逛書店,荷蘭的書店像咖啡館一樣隨處可見,聽荷蘭朋友講,僅阿姆斯特丹大致就有一百多家書店,而該市只有不到一百萬人口。那段時間,每天從一家書店到另一家書店,我愛荷蘭每一家書店。再看諾大祖國首都北京,千萬級人口,真正值得逛的書店,不足十家。
這些年,書店倒閉已是不可逆的大勢,但風入松的退場卻讓我久久難以釋懷,因為這家書店對我有特殊意義,我是從這家書店開始,和書,和書店結下不解之緣。
風入松書店1995年10月由北大哲學系王煒教授創辦,對中國近二十年書店業來講,風入松的創辦有標誌性意義。它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學術書店,引領著一股學術閱讀之風。在八十年代文化熱過後,學術閱讀成為當時大學生的普遍需求。王煒本人是「文化:中國與社會」編委會成員,我經常去風入松庫房挑書,在庫房一角,堆放著許多「文化:中國與社會」編輯出版的書,當時,市面上已經很難找到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薩特的《存在與虛無》等存在主義經典,但風入松庫房裡碼放著好幾千本。我問王煒為什麼不拿出來賣,他說這都是寶貝,不賣。
離開風入松後,我最惦念的也是這些寶貝。2005年,王煒因病故去,他走之前,不知道是否為這些寶貝找到他們的歸屬沒有?如今,《存在與時間》、《存在與虛無》等已版本眾多,書店裡隨處可見,應該沒人會視它們為「寶貝」了,而我私下從王煒那裡索來的這兩本書,幾乎沒怎麼看被我安放在老家頂樓的一個角落,小十年沒碰過了。
這算我最念想的書嗎?或許,我只是對那個屬於書店,屬於書的年代的懷想吧。
【二】
那是中國民營書店的黃金時期。
當時,北京有五家主要的民營書店。除風入松,還有李世強、劉元生夫婦創辦於1988年的三味書屋,劉蘇里創辦於1993年的萬聖書園,席殊創辦於1995年的席殊書屋、歐陽旭創辦於1997年的國林風圖書中心。讓人高興的是,這五家北京民營書店先驅,現在還有萬聖書園和三味書屋兩家存活,並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存在。
除了北京這幾家,全國各地的民營書店也如雨後春筍般野蠻成長,當時比較著名的:上海有嚴博非創辦於1997年的季風書園;廣州有陳侗創辦於1994年的博爾赫斯書店、陳定方創辦於1994年的學而憂書店;南京有錢曉華創辦於1996年的先鋒書店;杭州有朱升華創辦於1997年的楓林晚書店;貴州有薛野、蕭然等人創辦於1993年的西西弗書店;長春有王忠民、吳風夫婦創辦於1997年的學人書店;漳州、廈門有許志強創辦於1987年的曉風書屋等等。
整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中國民營書店的黃金時代,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書店,各地還有很多很好的民營書店,構成了九十年代中國的書店圖景和閱讀景觀。
然而好景不長,從新世紀開始,實體的民營書店遭遇各種挑戰,尤其是電商的衝擊。書店呈現勢不可擋的倒閉風。數據顯示,2007年以來,中國倒閉的民營書店有一萬多家。過去10年間,中國有一半的民營書店先後倒閉。
1999年,曾是成都學術書店地標的卡夫卡書店關門;2004年,開業僅兩個多月的大書城百榮書城倒閉;2006年,思考樂書局北京分店停業,上海思考樂被大眾書局接管;2006年,揚言要做中國亞馬遜的全國連鎖書店席殊書屋解體;2007年,上海第一大連鎖書店明君書店停業。2010年,由國林風升級而來,欲打造中國高端民營書店的第三極書局也在艱難堅持了三年多後息鼓;2011年,曾為北京學術書店地標的風入松書店關店;同年,北京光合作用書店清倉倒閉……
這一連串倒閉不免讓人為民營書店的生存擔憂,救救書店成為很多人的口頭共識,但嘴上剛說完,轉眼就在噹噹、卓越下單買書。即便如此,大多數民營書店還在堅持著對書店的夢想和對書籍的虔誠,努力堅守自己的陣地,做力所能及的堅守。搬家的搬家,流浪的流浪,這些民營書店先驅們,用自己的真心點燃書店微暗的燈光。
【三】
有落幕,也有開啟。
黃金時代過去,還有白銀時代,青銅時代。上個時代,我們習慣稱他們為民營書店,這個時代,她們被稱呼為獨立書店。
頻頻的書店倒閉消息並沒有阻擋對書店有情懷有理想的人繼續書店之路。
2006年初,許知遠和一些朋友,投資創辦了單向街書店,在圓明園東門外一處僻靜的小屋,每個周末,這個小院里坐滿了人,看書,發獃,聽講座、沙龍。單向街,以自己的方式開啟了書店新模式,不僅僅是書店,她是一個藝文空間。小院僻靜,終究還是耐不住寂寞,東移再東移,到藍色港灣,再到朝陽大悅城,單向街不再是單行道,九年的堅持讓這條道越走越寬,單向空間全面升級,愛琴海、花家地陸續新開。
2007年初,許春宇在萬聖附近開張了女性主題書店「雨楓書館」,這家為女性定製的書店一開始並不特色鮮明,但幾年下來,雨楓的會員制,女性讀書沙龍等開展的有聲有色,並開啟了連鎖之路。目前幾家連鎖店,每周有從女性出發的主題沙龍和讀書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閱讀氛圍,影響著越來越多女性讀者。
2008年,時尚集團打造了高端時尚的時尚廊,邀請廈門曉風書屋創辦人許志強來執行管理。在繁華的世貿天階商圈,時尚廊主打港台圖書、國外新書和時尚期刊,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目標鎖定,店內提供美食、咖啡。有藝文空間,每周末多場沙龍活動,是北京又一處重要的沙龍空間。
2009年,彼岸書店低調開業,在書店業逆勢前行,目前已開三家分店,也是一家融合圖書、藝術、茶、咖啡、藝文空間的綜合型閱讀空間。在北京沙龍氛圍越來越濃的當下,有越來越多的沙龍主辦機構選擇彼岸書店,讓閱讀多了一個去處。
2010年,民營出版機構蜜蜂出版在宋庄開了蜜蜂書店,為這個北京最大的藝術區提供了一處閱讀之所。蜜蜂出版除了書店,這些的出版也和書店息息相關,出版了很多關於書店的書,如《獨立書店,你好!》、《書店之美》、《北京書店地圖》、《中國舊書店》等。
【四】
也許我命里註定與書店有緣,如今,我生活的小區有一家書店,2006年,邱小石、阮叢夫婦創辦讀易洞書房。這是我心中理想書店的樣子,我在很多文章中忍不住推薦「我的閱讀鄰居」。
(北京讀易洞書房)
這家小小的社區書店,在中國獨立書店裡卻獨樹一幟,獲得過「中國最美的小書店」稱號,也越來越成為北京書店地標之一。雖然位處北京東五環外的郊區,但對於書店尋訪者來講,卻多了一份尋訪的樂趣。台灣書人鍾芳玲女士,她的《書店風景》新版發布會在單向街圓明園店舉行,會後,她點名讓我帶她參觀讀易洞書房。
兩年前,和同為鄰居的學者楊早,老闆邱小石提議在讀易洞書店成立讀書會,我們仨一拍即合。讀書會取名為「閱讀鄰居」。如今,閱讀鄰居已舉辦二十六期,獲得過北京十大閱讀社區、波鴻書香獎等,已成為有一定知名度的讀書會品牌。
七年來,讀易洞幾乎沒什麼變化,有些書甚至在某個位置一呆七年,沒人翻過;有些書已經再版過很多次,書店裡那本還是一版一刷;有些玩意兒也始終占著它的位置,守著這一片書香,上面落滿塵土,擦掉,又落上。
七年來,讀易洞又有很大變化,書越來越滿,玩意兒越來越多,閱讀鄰居等線上線下活動相繼開展,影響力和口碑也從小小的社區擴散到大大的社會。
這是中國獨立書店一個獨特的存在。
邱小石在他一篇文章結尾說:「七年前想到了它肯定還在,沒想到它那麼好。」
我借來做這篇文章的結尾:七年前說它是理想的書店,沒想到它那麼理想。
關於作者
綠茶,書評人、閱讀推廣人。《綠茶書情》創辦人。曾為《新京報·書評周刊》編輯、《文史參考》主編、《東方歷史評論》執行主編。
推薦閱讀:
※哪些茶葉是屬於綠茶?
※教你如何鑒定綠茶婊
※鐵觀音是綠茶,大紅袍是紅茶?別傻了!一張圖教你分辨茶葉種類!
※淺談綠茶婊的養成
※教您品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