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亞當斯密有多重要
07-02
《經濟人》點評:微信圈近期都在刷屏張維迎林毅夫的爭論,《經濟人》也在現場,兩人當時發言時間有限,邏輯未能完整展開,還是觀點之爭。不過,兩人都提到回到亞當斯密,那麼這位死了兩百多年的蘇格蘭百人,到底說了什麼,還能一再讓人重溫?分工其實斯密理論體系的一個核心,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抑或二者之間。斯密奠定了分工的研究範式,楊小凱也曾感嘆「至今還沒有證據表明,(斯密的分工理論)在他那個時代之後取得過任何實質性的進步」。
西人評價《國富論》不是為圖書館而寫作的書,而是形成了今天整個生活環境。張維迎說今天的人未必比亞當斯密年代聰明,這我很贊同,社會科學的積累有時不是線性發展,而從「反脆弱」的角度來看,在變化的今天,越是存在已久的東西,越有反脆弱性,越值得研究。 話說回來,經典就是這樣一類書,大家都宣稱讀過,其實沒人去讀的書。所以今天今天推送一篇關於亞當斯密談分工的書,是多年前的作品,收入即將出版的《凱恩斯的中國聚會》一書。 亞當.斯密論分工 熊彼特說過「人們可以用三種方式研究經濟---通過歷史,通過理論或通過統計數字」,一切經濟思想都基於現實之上,分工帶來的工業變革給與了亞當斯密機會將經濟學自成一體。 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頭這樣描述十九世紀的英國」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而事實上十九世紀是一個資本的時代。源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席捲了全球,帶來第一波世界性的產業革命,財富與生產力雙雙向前,資本主義從此取得了歷史的勝利。正當其時,脫胎於倫理學的經濟學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時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傲立社會科學之林——最為明顯的標誌,就是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在書中他討論一個國家財富何以積累的問題,涉及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區域。 經濟學大師約瑟夫.熊彼特在其作品《經濟分析史》談起《國富論》中其經濟思想不過「分工」而已,評價斯密「在他看來,分工是導致經濟進步的唯一原因」。語氣有些不敬,頗為後世學者垢病,但是可能他們都沒能重視到分工的非常意義。學科的建樹往往來自大師對時代的敏銳洞察力與高度概括力,面對資本主義在工業革命催化下迅速崛起的社會變革,斯密反思了其中原因,並把」分工」作為討論的開篇,把資本主義興起的原因或者說國家富裕的動因——也是就是全書討論的核心總結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工業革命時候,英國已經是世界霸主,英國工場手工業已非常發達,精細的分工,使熟練工人重複簡單重複操作,機器化大生產的年代已經來臨。 斯密總結人類社會進步歸結為分工和專業化帶來的勞動生產力的增進,同時認為勞動是國民財富的源泉,國家要發展,非分工不可,他分析分工帶來的勞動進步時候舉了一個很經典的例子——之所以說經典,因為即使在今天也被微軟總裁蓋茨在引用。他說得是微小的扣針製造業,」一個人抽鐵線,一個人拉直,一個人切截,一個人削尖線的一端,一個人磨另一端,以便裝上圓頭。要做圓頭,就需要有二三種不同的操作。裝圓頭,塗白色,乃至包裝,都是專門的職業。這樣,扣針的製造分為十八種操作。有些工廠,這十八種操作,分由十八個專門工人擔任。固然,有時一人也兼任二三門。我見過一個這種小工廠,只僱用十個工人,因此在這一個工廠中,有幾個工人擔任二三種操作。象這樣一個小工廠的工人,雖很窮困,他們的必要機械設備,雖很簡陋,但他們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針十二磅。從每磅中等針有四千枚計,這十個工人每日就可成針四萬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四千八百枚。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工作,不專習一種特殊業務,那末,他們不論是誰,絕對不能一日製造二十枚針,說不定一天連一枚針也製造不出來。他們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適當分工合作而製成的數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連這數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製造不出來。」分工成為可能之後,勞動者的的專門化也成為自然」一個勞動者,如果對於這職業(分工的結果,使扣針的製造成為一種專門職業)沒有受過相當訓練,又不知怎樣使用這職業上的機械(使這種機械有發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結果),那末縱使竭力工作,也許一天也製造不出一枚扣針,要做二十枚,當然是決不可能了。但按照現在經營的方法,不但這種作業全部已經成為專門職業,而且這種職業分成若干部門,其中有大多數也同樣成為專門職業」 分工帶來的效率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分工是如何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的呢?亞當斯密總結說:「有了分工,同數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業專而日進;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須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他把分工看作社會進步的標誌:」在一個政治修明的社會裡,造成普及到最下層人民的那種普遍富裕情況的,是各行各業的產量由於分工而大增。」他甚至認為,沒有成千上萬的人的幫助和合作,一個文明國家裡的卑不足道的人,即便按照(這是我們很錯誤地想像的)他一般適應的舒服簡單的方式也不能夠取得其日用品的供給的。 在第二章斯密討論了對於分工產生的原意,斯密傾向於把它看作次序的自發演進:」引出上述許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果,儘管人類智慧預見到分工會產生普遍富裕並想利用它來實現普遍富裕。它是不以這廣大效用為目標的一種人類傾向所緩慢而逐漸造成的結果,這種傾向就是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而分工的動機則在於人的自利之心,」請給我以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出於自利之心而建立的交換奠定了斯密的經濟人本性的原則,他認為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追求個人利益,正因為每個人都有利己主義,所以,每個人的利己主義又必然被其他人的利己主義所限制,這就迫使每個人必須顧及他人的正當利益,由此而產生了社會利益,社會利益正是以個人利益為立腳點的。他論述」人類幾乎隨時隨地都需要同胞的協助,想要僅僅依賴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夠刺激他們的利己心,使有利於他,並告訴他們,給他作事,是對他們自己有利的,他要達到目的就容易多了。不論是誰,如果他要與旁人作買賣,他首先要這樣提議。請給我以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東西,這句話是交易的通義。我們所需要的互相幫忙,大部分是依照這個方法取得的。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從此,由孟德維爾在《蜜蜂的寓言》提出的自利有利於社會利益的觀點被斯密體統而且合法化,同時也徹底奠定了理性人的基礎。 分工是由交換引起的,分工的程度,因此總要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也就是交換必然受市場範圍限制,所以在第三章斯密主要談論市場。他認為,「市場要是過小,那就不能鼓勵人們終生專務一業。因為在這種狀態下,他們不能用自己消費不了的自己勞動生產物的剩餘部分,隨意換得自己需要的別人勞動生產物的剩餘部分。」反之,當市場比較大,分工就多,生產力就高。分工與市場關係還受其他一些技術因素比如運輸交換成本或者今天制度經濟學所謂的交易成本等的影響,比如因為水運成本小於陸運,水運開拓了比陸運所開拓的廣大得多的市場,一般沿海和沿河地區就更為發達,分工也都是從沿海和沿河地區開始,其實也可以解釋為何在十八世紀海洋文明大幅度甩開大陸文明,走向現代化。 凱恩斯嘗雲,「經濟學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是一種方法,一種思維工具,一種構思技術。」,熊彼特也說過「人們可以用三種方式研究經濟---通過歷史,通過理論或通過統計數字」,所以一切經濟思想都基於現實之上,分工帶來的工業變革給與了亞當斯密以機會將經濟學自成一體。分工思想本質是一種管理,企業因分工而產生,交易組織結構已久看不見的手的結合讓各種組織得到發展。而分工對於後代的影響也相當之大,比如分工引發的組織管理以及國家間分工引起的國際貿易理論今天都舉足輕重,決定經濟的走向。 斯密奠定了分工的研究範式,楊小凱感嘆「至今還沒有證據表明,(斯密的分工理論)在他那個時代之後取得過任何實質性的進步」。最後我們今天以亞當斯密載國富論的話作為結尾:」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儘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要想達到的目的。也並不因為事非出於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本文節選自《凱恩斯的中國聚會》一書)推薦閱讀:
※人生的出場順序實在太重要了
※預防低血糖更重要
※《葉問3》:最重要的是你身邊的人
※陽宅三要 即陽宅的三個重要因素
※女人漂不漂亮,髮型很重要!說的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