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鐵混搭的「鼎盛」時代
魏家莊考古現場 |
出土的鐵蓋銅鼎 |
出土的銅盉 |
出土的銅熏爐 |
□ 本報記者 王新蕾 陳巨慧
2009年8月,濟南魏家莊古墓葬群中,出土了一件「奇怪」的寶貝。這是一件鼎,鼎身為銅製,鼎蓋為鐵制,這種極為罕見的「銅鐵混搭」,見證了老濟南的那段「銅鐵時代」,是人類勞動工具由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轉變的活化石。
濟南城區面積最大的一次發掘
魏家莊片區,即今濟南萬達廣場區域。2009年至2010年,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歷時一年在這一區域進行考古發掘,考古勘探面積達10萬平方米,涉及整個魏家莊片區,是濟南市城區考古中面積最大的一次。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科科長郭俊峰說,2009年至2010年,在魏家莊區域共發現各類古代墓葬168座,其中漢代墓葬百餘座。這次考古共出土銅器近120件,鐵器近50件,對於現代人了解老濟南的城市建設史、冶鐵史有著重要意義。而魏家莊區域的近兩百座墓葬,也構成了濟南城區最大的古墓葬群。
據介紹,其中的百餘座漢墓,多為中小型墓葬,長2.5米至3.8米,寬1.3米至2米,最大的長4.4米、寬2.5米,最小的長2.3米、寬1.3米。這些墓葬深度多在距地表4米以下,最深的可達7米,形制以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和土坑豎穴磚槨墓為主,多有腳箱或壁龕放置隨葬品。墓向多為南北向,頭向北,其中有半數成對排列。在墓地的東部邊緣,還有兩座南北向的畫像石槨墓,南部邊緣有兩座東西向的磚槨墓。這批漢墓出土器物種類豐富,共出土銀器、鐵器、銅器、陶器、石器、玉器各類文物六百餘件。
魏家莊古墓葬群中,還有一些唐宋元明清墓葬,它們相對較淺,多在距地表4米左右。其中宋元墓葬的形制多為帶墓道的圓形墓,而明清墓葬以土洞墓為主。
「魏家莊漢墓出土的銅器種類豐富,有鼎、壺、鋞、盉、盆、盤、博山爐等,這些器物在山東地區西漢中晚期的墓葬中也比較罕見。除大型銅器外,還有大量銅鏡、銅鏡刷、銅簪、銅耳環、銅帶鉤、銅輔首、銅勺等器物及各種銅飾件。」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介紹說,其中銅鏡的種類和數量之多,在漢代墓葬中極為罕見。銅鏡主要有四乳鏡、昭明鏡、草葉紋鏡等,且多配有銅鏡刷,多放置在頭骨一側的奩盒裡,有的奩盒外側還鑲嵌有精美的銀箍。
據郭俊峰介紹,在對魏家莊漢代古墓進行挖掘時,接連出土多件鐵鼎、銅鼎等器物,這可能和那時的殯葬習俗有關,也可能是當時人們的身份象徵,這對於研究生產力水平、殯葬制度等有重要參考價值。
青銅時代的式微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發明,它是紅銅、錫和鉛的合金,也是金屬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中國使用銅的歷史年代久遠,大約在四五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並開始使用銅。
中國青銅器的發展,一般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四千五百年至四千年;鼎盛期,即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也就是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至秦漢時期,青銅器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在數量上大為減少,而且在功能上、使用場合上也發生了變化,由作為禮、樂、兵器出現在祭祀、戰爭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徵、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秦漢正處於青銅向鐵器的轉變時期,恰恰能反映出人類勞動工具和生產力水平的歷史變遷。魏家莊的百餘座漢墓,出土的大量銅器,其中一件銅鼎,蓋為鐵制,身為銅製,這種銅與鐵的「混搭」,在全國都是非常少見的。
郭俊峰還告訴記者,2010年7月份,魏家莊一個西漢磚石墓中,一次性集中出土了8件青銅器,包括3個銅壺、1個銅盆、1件銅盉、1個博山爐、1個銅鼎和1個銅盤。其中,出土的銅鼎保存完好,是一個三足圓肚銅鼎,高17厘米,寬24厘米,銅鼎上還有一個蓋子,和銅鼎本身嚴絲合縫,鼎蓋上面也有三足,以方便打開蓋子,揭開可倒立放置,也可作為一個小型的容器使用,整個銅鼎造型簡約流暢,製作別緻精美。
在該銅鼎出土數天前,在相距不遠的大辛庄考古現場,一個商代圓鼎轟動一時。相較之下,魏家莊出土的漢代三足鼎則顯得「寂寂無聞」。兩個銅鼎的對比,凸顯出了從商代到西漢時期人類勞動工具的進步。「大辛庄考古中發現的商代圓鼎,是作為禮器下葬的,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而西漢磚石墓中的圓鼎,僅僅是一個保存完好的容器而已,這樣也體現出,在西漢時期青銅器已走向衰落。」李銘介紹說。
鐵器時代的崛起
隨著曾為「國之重器」的青銅器走向衰落,鐵器逐漸興盛起來,並取代了青銅器的功能。魏家莊的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鐵器,說明鐵器已經在當時的生產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
魏家莊漢代墓葬中,隨葬大量的鐵制容器,這在山東地區的漢墓中較為罕見。此次發掘共出土鐵器近50件,部分鐵器在山東地區都較為少見。這些鐵器分別出土於不同的墓葬中,基本上同類鐵器在每座墓葬中只隨葬一件。
在百餘件鐵器中,有30餘件鐵劍和鐵削,鐵劍多為長劍,其中兩件鐵劍配有玉劍彘。特別重要的是,還出土了鐵鼎11件、鐵釜4件、鐵鐎斗1件、鐵爐1件等鐵制容器。鐵鼎的口徑、腹徑、高分別在22厘米、30厘米、30厘米左右。
魏家莊考古中,一次性出土漢代鐵鼎的數量達到十餘件,為全國漢墓考古中一次性出土鐵鼎最多,創下濟南乃至全國多個第一,引起了各方的密切關注。多隻鐵鼎的出土,讓郭俊峰仍記憶猶新:「其中有一隻鐵鼎,為雙耳三足折腹鼎,形狀很好。雖然現在看鏽蝕嚴重,但在當時這樣的鐵器屬於高檔品,不是一般人家能夠使用的,至少也是大戶人家,所以這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陪葬習俗都有重要價值。」
據郭俊峰介紹,鐵鼎作為一種複雜的鐵質器
具,其鑄造、冶煉的溫度火候都遠遠高於銅鼎,鑄造工藝的複雜程度也遠高於其他像鐵鍤、钁、鋤等普通的農具。加上當時的冶鐵政策的限制,使得鐵鼎仍然不是非同尋常的生活用具。以前考古界認為,到了漢代銅質鼎越來越少,而鐵鼎的出現應是作為炊具使用的實用器。而這次集中出土了這麼多鐵鼎,對以前的觀點應有所修正。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鐵鼎並不是作為實用器,而是作為禮器陪葬的。
鐵器中還有一件鐵爐子,在煙囪部位甚至有兩個拐彎,讓今人驚嘆不已。看來這漢代的鐵器,不僅用作武器和祭祀,也在逐漸成為生活用品。李銘說:「出土的鐵器,不僅對於考察鐵器和冶鐵業的發展進程有參考價值,而且對於探討鐵器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及其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都有重要影響。」
魏家莊考古鉤沉
「這次考古具有多重意義,在某些方面可以說能填補濟南的歷史空白。」郭俊峰介紹說,魏家莊出土數量眾多的漢代鐵器,包括鐵鼎、鐵釜等,說明濟南的冶鐵業在漢代已在全國範圍內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研究濟南地區的冶鐵史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在此之前,濟南市考古研究所也曾在濟南發現漢代冶煉遺址,體現了漢代時期濟南地區冶鐵業的發展情況。早在2005年,在濟南老城區運署街南側工地發現過一座漢代大型冶鐵作坊遺迹,並在發掘現場出土了鐵礦渣和紅燒土,這是山東首次發現大規模的漢代冶煉作坊遺址。
據介紹,在漢代,濟南郡的治所,在現在章丘的東平陵故城,到了西晉才搬到現在的濟南城。對於為何濟南郡治所要進行搬遷,以前有兵亂等說法,而魏家莊考古可能為濟南搬遷增加一種說法。李銘評論說:「魏家莊考古發掘,一次性發現數量如此眾多的漢代貴族墓,出土這麼多漢代鐵器和銅器,印證了濟南城在漢代時期經濟和冶金技術水平發達,再加上濟南泉水眾多,這可能是濟南郡治所搬遷到此的主要原因。」
郭俊峰提到,在正式挖掘之前,文物部門早就注意到這片區域了。「魏家莊片區,是濟南市第一批六大地下文物保護區及範圍之一,具體範圍為東至順河街,南至經四路、麟祥街,西至緯二路,北至經二路。在此片區西側的大觀園以前就曾出土過漢代墓葬,所以從考古學上推測,與其相鄰的魏家莊片區也應該有大量古代墓葬,而此次考古發掘驗證了這一判斷。」
回想魏家莊考古過程,李銘認為,魏家莊考古發掘能夠順利進行,與建設方對相關文物法規的尊重和對考古工作的配合密不可分,「城市考古和野外考古不同,城市考古往往是為了配合建設工程,如果建設之前不進行考古發掘,那麼地下埋藏的有關城市歷史的信息可能遭到永久性的破壞。」郭俊峰也特彆強調,在這次考古發掘中,沒有出現建設方為搶工期而故意毀壞文物的行為,這樣也使發掘工作對建設工期的影響度降到了最低。「這為以後在城區考古發掘中,如何解決既有利於文物保護,又能照顧到建設開發的利益這一對矛盾,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魏家莊,在清代曾為古歷城西郊荒野,曾有一片公共墓地在此區域。1904年,清政府在濟南開闢商埠,魏家莊也劃入商埠。1908年,濟南城牆開闢了普利門,魏家莊的地理位置也越來越重要。原來的村落和農田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從東到西長約3公里的大街。上世紀20年代初,魏家莊大街7米寬的青石板路竣工,和當時修成碎石路的經二路、經三路東西相接,路面平坦,人員往來眾多。這時,魏家莊已形成相當繁榮的商業街,商行、藥店、雜貨鋪等等一應俱全。現如今,隨著城中村改造,大型購物中心入駐,魏家莊這片百年老商埠重新煥發生機,成為濟南的「華爾街」。
(本文與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合作)
推薦閱讀:
※125平美式混搭,第一眼就美到心裡
※日式混搭歐式 日本57㎡老房玩出現代感
※長外套+平底鞋=最簡約的時髦混搭風
※冬裝外套混搭衛衣 完美LOOK不過時~~
※蕾絲開衫+潮T+破洞仔褲 超顯瘦混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