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家的哲學
經濟觀察報 邦彥/文 閱讀一本營養學書籍,無異於對自己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做一個深刻的檢討。不過,在營養學觀點轟炸下產生的慚愧感並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大多數人總會很快遺忘當初咬緊牙根要恪守的營養學提倡的「清規戒律」。
英國營養學家帕特里克·霍爾福德(Patrick Holford)的《營養聖經》在國內出版已將近六年,這本書向中國讀者普及了西方流行的營養學基本觀點,例如營養素的重要作用,以及膳食金字塔的不可替代性;同時也提出了更加苛刻且具有顛覆性的飲食建議,例如牛肉、牛奶、蜂蜜、果汁飲料乃至體型較大的海魚,都被歸類為有害的食物。這位從業30餘年的營養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成功的商業明星,用了500頁的篇幅來回答讀者所渴望的問題:如果你不想在人生的最後20年掙扎在很差的健康狀態當中,至少要把我的建議當作參考。
在北京瑞士公寓與他共進早餐時,霍爾福德呈現了作為營養學家最動人的一面。他看上去至少要比實際年齡年輕10歲,說起話來神采奕奕,充滿活力。他津津有味地嚼著盤子中的菜葉和藍莓,並在飯後服用隨身攜帶的營養素。今年11月,作為國際最佳營養學會的創始人,霍爾福德應上海惜安健康諮詢公司的邀請來華講座,向中國讀者介紹他重新定義的一套有關最佳營養、最佳飲食的基本概念,以及滿足人體最佳營養需求的營養補充療法。
大量的有關食品健康的科普書籍充斥在暢銷書行列,如果仔細比較,會發現它們的建議總會相同:多睡覺、多喝水、多鍛煉,然後,留心飲食。「霍爾福德的書引進了一些大眾尚不熟悉的新詞語、新說法,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佐證,給出了改善飲食狀況的明確建議,值得借鑒」,《營養聖經》的譯者、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認為,普通人無非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了解自己的身體特點,需要什麼和缺乏什麼;第二,養成一套健康的生活習慣。
進入一個好的循環
「你早上聽到鬧鐘的聲音從床上跳起來,在腦子和身體都沒有清醒的狀態下,機械地走進廚房,泡一杯濃咖啡或者點上一支香煙,加上兩片塗果醬的烤麵包和一杯橙汁。你正過著與身體的自然構造相違背的生活。這種生活的結果可能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情緒忽起忽落、體力不足、貪吃、體重不正常、感覺壓抑,最終不可避免地落入危及生命的疾病當中。」「人體如機器」是牛頓、笛卡兒等哲學家的思維產物。「人體也是一個複雜的自適應系統,你的基因與你的環境,例如你吃的所有的食物、飲料以及呼吸的空氣,相互作用而造就了你,」霍爾夫德這麼形容一個「好的循環」,「只要攝取最佳的營養,勤於鍛煉,在適宜的環境中生活,願意改變製造緊張和壓力的那些陳腐信條和行為模式,就能預防疾病。」
「吃正確的食物不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霍爾福德舉例解釋,「真正浪費時間的是錯誤的循環。當你有壓力,你會喝咖啡或者高糖食品,過多的糖、壓力以及刺激物會使你的血糖失控,擾亂睡眠周期,於是每天早晨醒過來你都處於低血糖狀態,於是你有如被遙控一般,極不情願地從床上爬起來,抽支煙,泡一杯濃咖啡,開始憂心忡忡的新一天。」
健康的生活習慣並不難,只是要形成一種新的思維習慣。范志紅覺得,最關鍵的是要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且願意為之投入時間和精力。「當你養成一個好的飲食習慣,也就對不好的食物失去了興趣,」范志紅說,「那個時候,薯片對你根本沒有吸引力,從而也談不上恪守飲食清規戒律的痛苦感。」
營養素的爭論
上世紀60年代的科幻小說預見,未來的人類只要吃些藥片或者粉末就好。如西方主流營養學觀點一樣,霍爾福德極力推崇營養素的作用,在《營養聖經》中他寫道,「服用1000毫克的維生素C就能顯著降低血壓,僅500毫克維生素E就能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臟病發作風險降低75%……」「我每天吃營養劑,補充劑中含有高劑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霍爾福德說,「污染和吸煙會讓身體暴露在氧化劑當中,氧化劑過度要依靠抗氧化劑來解決,特別是維生素C。一支煙可以消耗掉50毫克的維生素C,如果你生活在污染的環境中,比如在北京就相當於每天多抽5到10隻煙,為了中和這個污染,你至少需要500毫克的維C。」「是葯三分毒」是大多數中國人認可的觀點。范志紅解釋,在適量補充時,營養素不是葯,而是來自於食物的成分。「他對保健品的推薦量很大,我們可以選擇性接受,不必奉之為圭臬。按照中國營養學會所制定的營養素參考攝入標準,維生素C的攝入量在100至1000毫克之間是安全的,三餐之外增加幾百毫克劑量的維生素C,並不會對身體造成毒性。」霍爾福德的解釋是,「營養素產生和藥物相反的作用,例如肝臟的解毒功能要依賴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營養素並不會對肝腎帶來負擔和損害。」而臨床營養師顧中一認為,營養素的補充還是建立在了解自己身體特徵及飲食習慣的基礎上,「例如,我不太建議直接補充維生素E,因為中國人常吃植物油,含量已足夠,補充太多也是資源浪費。」
沒有十全十美和一無是處
霍爾福德否定了許多食物,例如牛肉、牛奶、金槍魚和蜂蜜。「牛奶是為小牛而不是成年人設計的,」霍爾福德說,「而牛奶是激素的一大來源,尤其是雌激素。到目前為止,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的發病都被認為與過高的雌激素水平有關。」
范志紅髮了一條微博回應他的觀點,「適量食用天然食物是有益的,但過多就有害。遺憾的是英國人多年來奶類吃得過多,如果不說成壞食品,就不肯少吃。就像我們,說紅燒肉多吃不好,還是有那麼多人貪吃。必須說成毒藥才能少吃,所謂矯枉必過正。」
「我們國家推薦的乳製品攝入量,包括酸奶、冰淇淋等各種奶製品在內,摺合成牛奶是每日300克。而歐洲很多消費者每天攝入的乳製品超過1000克,大大超出了這個範圍。因此,對於歐洲人來講,確實不能再吃更多的奶製品了。」范志紅說,「所有天然食物都具有營養價值和健康價值,但每一種食物吃得過多都可能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牛奶如此,雞蛋如此,水喝多了也會死。我們不能單純地說一種食物好或壞,而是要看在整個膳食當中,各種食材在數量和比例上是不是合適。」「從目前的專業文獻看,在蛋白質和能量攝入量相同的情況下,乳製品有利於糖尿病、心臟病和肥胖的預防,它與乳腺癌的關係沒有得到證實,但有證據表明,大量攝入乳製品對前列腺癌有促進作用。」范志紅補充道。
(實習生劉紅對本文亦有貢獻)
推薦閱讀:
※哲學中國網
※我們為什麼要學哲學(2)| 西方哲學史之蘇格拉底
※第二節重玄哲學
※《萬物皆道、吾自為德》19
※【思辯的歷史】恩培多克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