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傳統養生兩篇

真氣運行法治病機理分析著名醫療保健養生家李少波教授創編的真氣運行法,以醫學理論為指導,結合我國傳統內練養生的實踐,是古代養生術在醫學上的應用。該實踐方法主要通過凝神調息、培養真氣、貫通經絡、協調陰陽、促進人體生命活動有序化,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益智健腦的治病養生目的,是自我保健、自我調控、自我治療、自我康復的有效的醫療保健養生方法之一。經過長期的科學實驗和臨床實踐觀察,該方法的醫療保健功效非常顯著,曾獲得省級醫學臨床驗證科技獎等十多種獎項。筆者十餘年前,因患慢性胃炎、潰瘍病久治不愈。屢受疼痛和出血的困擾,在李教授的指導下,鍛煉真氣運行法,居然完全治癒。此後,在協助李教授舉辦培訓班的過程中,還親眼目睹了慢性氣管炎、肺氣腫、腸胃炎、肝膽病、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腦神經血管損傷後遺症頭痛、感冒、哮喘、腸梗阻、脊椎病、腰腿痛、腫瘤、自汗、盜汗、月經病、陽萎、不孕、皮膚病、眼病、耳鳴、耳聾、慢性咽炎等多種慢性病、疑難病症患者通過實踐真氣運行法得了良好的治病健身效果。茲就真氣運行法病機理概括分析探討如下:1、養氣行氣,無病不治   祖國醫學認為,人之所以生病,由於陰陽失調,氣血不和、或虛或實、正邪相爭。屬虛者,先天不足,後天失養,或勞倦內傷,或年老體衰,臟腑虧損,氣血虛弱,可歸結為真氣、元氣、正氣的不足。其實者,六淫外感,七情損傷、痰瘀留滯、氣血阻礙、經絡不暢,均由於「不通則痛(病)」。真氣運行法遵循古代養生家「虛無生氣」、「靜極生動」的養生原理,注重虛靜養氣,培補真元。該方法一、二、三步功,從培補後天脾胃元氣人手,促使人體氣血生化有源,進而五氣朝元,充養氣海丹田,以後天補充先天,溫補命門,圈養命蒂,使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充足旺盛。古代醫家云:「五臟六腑之陰非此不能滋;五臟六腑之陽非此不能發」,下焦丹田元氣充旺,腎陰腎陽不虧,臟腑功能健旺,對一切虛衰之體、虛弱之症,真氣運行法之養氣作用足可起到扶弱培元、匡扶虛衰之功。真氣運行法在養氣基礎上強調運行真氣,貫注任督,促使陰脈之海、陽脈之匯的任督兩脈經氣環流,從而才有資本、有力量流注奇經八脈,按照氣機自然規律運行十二經絡,恢復人體各部分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一切邪實之證、虛實之病得到很好的調治。所以李少渡教授概括真氣運行法:「培養真氣,貫通經絡,協調陰陽,促進生命活動的有序化,從而達到治病健身、益壽延年的目的」。2、功法特色,治病契機真氣運行法是以靜為主,在調身、調心、調息三個方面區別於其他功法。(1)、凝神調息、培養真氣、貫通經絡、祛除疾病:該方法的基本練法以坐、卧式靜功為主,練功中要求精神內守,凝神守于丹田。通過守中靜練,使真氣很快在丹田培養蓄積,而不會外散消耗。李老師稱該方法是「內蓄型」功法,有別於流行功法以活動肢體和全身的動功或自發動功等「外散型」功法,稍有得氣就誘導促其運動而外耗真氣。真法學練之初,意守中下丹田,注意呼氣,還要求專心致志,一方面以一念代萬念。誘導幫助入靜,另一方面調動心意之火,配合呼吸之風,風火相煽,促使真元陽氣萌生、壯大,故養氣之功迅速快捷。不似傳統內丹功凝神氣穴,似守非守,也不太強調呼吸的作用,因而得氣效應相對緩慢。通過凝神調息,守中蓄氣,把丹田氣海的真元之氣培養積蓄的足足的,以貫通任督,漸而打通十二正經等大小經絡,起到增強體質、祛除疾病的功效。(2)、注意呼氣、順應生理:真氣運行法的調息法,強調自然呼吸、注意呼氣,這一方法特色符合人體生理自然科學規律,有助於生命活動有序化。人通過呼吸,吐故納新,進行體內外氣體交換。呼氣時排出濁氣,而後大氣壓自然把新鮮空氣壓入胸腔肺泡,呈吸氣狀態。人為地注重呼氣,多多地吐出濁氣,就有可能多多地吸進氧氣,進行新陳代謝。促進能量的化生和蓄積。人體氣機是呼吸運動而升降出入,呼氣時氣機向下往外,吸氣時氣機向上往內。真氣運行法強調以呼吸運動促進氣機運行,有助於真氣循經周行,祛病健身。這又是該方法有別於其它醫療功法,更好地發揮強身健體功效的獨到之處。綜上所述,真氣運行法的治病養生機理完備,其功理功法根據醫學理論為基礎,注重養氣、行氣,既順應自然生理規律,又能促進生命活動的有序化。臨床實踐、科學實驗和醫學理論結合一致,是一個成熟優秀的醫療保健養生方法,值得系統總結和深入探索,促使傳統醫療養生方法在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中登上醫學科學的大雅之堂。05年11月份現代養生雜誌經絡——人體生命能量的通道和健康生命線真氣亦如「電」一樣,有一定的運行規律和路線。這個運行路線就是人體經絡,而經絡中的穴位就如同電燈開關。《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真氣者,經氣也。」人體真氣就是在經絡中運行。那麼人體「經絡」到底是怎麼回事,對人體有什麼作用呢?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幾千年來一直為保障中華 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經絡的功用《黃帝內經·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經絡由經和絡組成,以十二經脈為主的人體經絡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內連五臟六腑,外接四肢百骸,是人體各器官、組織的網線和橋樑,使得人體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各組織器官能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經絡不但聯繫溝通內外,網路全身,還起著運行氣血營養臟腑,濡潤筋骨,疏通關節,並調節氣血,協調臟腑陰陽平衡的重要作用。《黃帝內經·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經脈運行氣血,「內溉臟腑,外濡腠理」,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能正常發揮功能,都是靠運行在經脈中的氣血提供能量源泉。因此,經絡人體生命能量——氣血的通道。當外邪侵入時,可抗禦病邪、保衛機體。《黃帝內經》中指出,「經氣盛則邪氣不入」。當疾病傳入時,由表及裡,並反映出各種相應的癥候。經絡系統在防治疾病時,起著傳導感應、調整虛實的作用。針灸、按摩等治療保健方法就是通過體表的腧穴接受刺激,傳導感應,激發經絡運行氣血、調整陰陽虛實的功能。「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它是中醫養生治病的最好捷徑。不僅是針灸、按摩,包括刮痧、導引都中醫方法都是作用於經絡,即使是中醫用藥也要歸經。由此可見,經絡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起著健康生命線的作用。難怪《黃帝內經》靈樞·經別篇載:「夫十二經脈者,人之可以生,病之可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並有經脈「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黃帝內經》既然,經絡作為真氣(氣血)運行的通道如此重要,可決定人的健康和疾病、生與死。那經絡不通具體有哪些危害呢?經絡不通的危害中醫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經絡氣血阻滯而不通暢,就會造成有關部位的疼痛或腫脹;氣血鬱積而化熱,則出現紅、腫、熱、痛等實證。典型的關節炎病症就是由於病邪滯留於經絡骨節,氣血不流暢所致。這就是「不通則(病)痛」。如果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病變部位麻木不仁、肌膚萎軟及功能減退等虛證。如經絡的陽氣不足,「陽虛則寒」,就會發涼、怕冷;如陰氣不足而陽氣亢盛,則會出現五心煩熱(陰虛內熱)或全身發熱等癥狀,這就是「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經絡通暢了,血液也就活了,微循環障礙改善,氣血調和得以周流全身,各組織器官得到充分的濡養,機體生命旺盛。一旦痹阻的血脈、骨節經氣流暢,風寒濕熱等病邪沖刷殆盡,痛、脹、麻等病症消失,疾病得以治癒,人體各部分的正常生理功能恢復。這就是「通則不痛」。疏通經絡的關鍵那麼經絡不通,該怎麼辦呢?經絡以十二經脈(正經)為主,由六條陰經和六條陽經組成,分別隸屬於十二臟腑。而對其及其餘經絡起統率、聯絡和調節氣血盛衰作用的是奇經八脈。尤其是任脈、督脈為人體經絡的總綱,分別統領一身之陰經和陽經,對十二正經的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如果任、督二脈暢通,十二正經也就通了,繼而其它經絡也會逐漸疏通,真氣(氣血)就能暢行無阻了。故疏通經絡的關鍵就在於貫通任、督二脈。內因決定外因,真氣的充足與否決定著經絡是否通暢。只要培補出足夠的真氣,就能促使真氣運行以貫通任、督二脈乃至全身所有經絡。這如同有充足的水,就能把水渠完全疏通。
推薦閱讀:

別讓傳統標配禁錮你,撤掉茶几的客廳更大更實用
顧如:從華夏傳統的「德」字談起
在生活中教育,教育中生活 ——記講座「傳統文化中的育人思想」
中國傳統紋樣,值得保留收藏一份

TAG:養生 | 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