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372年祭,與郭沫若「甲申300年祭」叫板
甲申372年祭,與郭沫若「甲申300年祭」叫板--歷史上發生在北京的戰爭之五(深度雄文)
北京訂閱 建言 原創
1644年3月,崇禎在景山自縊,李自成佔領北京,兩月後,吳三桂聯手多爾袞,山海關打敗李自成,並引滿人入關,從此,滿人統治北京268年。
由於有「崖山之後已無華夏,明亡之後再無中華」的說法,所以「甲申之變」讓後人感慨萬分,唏噓不已,在網路小說中,無數英雄豪傑冒著生命危險,克服千難萬險,都要穿越到1644年前,去改變這段歷史。可惜,穿越畢竟是意淫,歷史也沒有如果,所以人們更多是記住了郭沫若《甲申300年祭》。
今天我們也對甲申之變進行總結,忘記過去,就是背叛,是為《甲申372年祭》。
核心思想是,小細節可以如果,中華可以苟延殘喘幾年,更多的歷史必然沒有如果。
從崇禎的角度
1、同意李自成割據
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
李自成這個農民,真是個農民,都打到北京城下了,提出的條件居然是在西北封王,還願意內剿群寇,外征遼藩,只是奉調不奉詔。這不就是我黨的抗清民族統一戰線嗎?
可惜,崇禎不答應,如果崇禎答應了多好。欸,儒家統治思想決定了崇禎和老蔣一樣,攘外必先安內,寧與外族,不予家奴,其後清兵入關剿滅李自成時,多少大明儒生還在為多爾袞唱讚歌。
2、首都南遷
在李自成農民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時,崇禎應該果斷南遷,儘管明朝軍隊已經爛到家了,但是崇禎畢竟佔據大明正統的大義,在南京休養生息,統一南方軍政,與李自成、清軍形成南北割據之勢。待李自成與清軍先分個勝負,雖然最終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但是南明苟延殘喘個上百年也未必沒有可能。
從李自成的角度
進京之後李自成對李岩的進諫就「毫不介意」了。
就在牛金星、劉宗敏等昏昏然陶醉於勝利的鑼鼓聲中之時,李岩曾進諫四件事,提出不同意見,其中就有嚴肅軍紀和招撫吳三桂父子這兩項重要建議。這原本是一服良藥和清醒劑,但李自成的態度如何呢?
自成見疏,不甚喜,即批疏曰「知道了」,並不執行,終至鑄成無可挽救的大錯。
李自成沒有約束好大將牛金星、劉宗敏這些人,這些人都腐敗了,到處搶美女、搶金銀財寶。據說陳圓圓就是劉宗敏搶的,而牛金星搞了很多小老婆,佔了大房子,坐的是八台大轎。
李自成三月十九日進城,但從二十七日起,農民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士卒搶掠,臣將驕奢,大順軍於佔領區皆設官治事,首為追餉,從士兵到將領都發財成為富翁,這樣的士兵還有戰鬥力嗎,更嚴重的是,徹底喪失了民心,在崇禎已自縊的情況下,西長安街出現告示:「明朝天數未盡,人思效忠,定於本月二十日立東宮為皇帝,改元義興元年。」
明朝的滅亡使吳三桂失去倚靠,為了尋找新主,此後一個多月,吳三桂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投機活動,李自成農民軍攻佔北京後,吳三桂愛妾陳圓圓為劉宗敏所奪。吳三桂本欲投降農民軍,但得知陳圓圓遭劫後,衝冠一怒,憤而降清,並引清兵入關。
如果聽李岩的話:
1、嚴肅軍紀
嚴肅軍紀,秋毫無犯,贏得民心,同時延緩軍隊腐敗的速度,山海關之戰可能是另外一種結果。
2、收歸吳三桂
在嚴肅軍紀的基礎上,保護好吳三桂的家人,早日帶兵與吳三桂換防,不給吳三桂反覆的機會,拒清兵于山海關之外。
如果李自成能做到這兩點,歷史有可能徹底被改寫。
但是,更多的歷史必然沒有如果。
一、小冰河極端天災必然導致改朝換代
明朝小冰河時期,極度寒冷驟然加劇,糧食產量驟然下降。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崇禎即位以後災情更嚴重。
綜合南北方誌的記載,災變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萬曆十三年(1585年)開始變得明顯,但時起時伏,1600年前後開始驟然加劇,崇禎一朝才達到災變的高峰。
這種極端惡劣天氣,必然導致糧食歉收,加之每個封建王朝,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農民除地主外,小富農以下,全部民不聊生,中國農民是很老實的,只要有口飯吃就行,沒飯吃了,沒有退路了,怎麼辦,只好造反,這就是明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的原因,農民起義加速了大明王朝滅亡的速度,並最終導致大明王朝的滅亡。
二、熱愛和平,沒有擴張精神的中華文明必然毀於富有侵略精神的外族
不只是大明王朝,北宋滅於金,南宋滅於元,中華民國險些滅於日本,漢民族統治的封建王朝,以「世界之中國」自居,夜郎自大,不知世界之大,小到父母在不遠遊,大到其他國家全是蠻夷之地,未開化之民,缺乏開拓、探險精神的教育,滿足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問題是,漢民族滿足,其他民族不滿足啊,其他民族嚮往中原大地的花花世界啊,日本人見不得沒有開拓精神的劣等民族佔據中華就是這個道理。一個酷愛和平的民族與一個極富擴張精神的民族發生衝突,最後,誰贏誰輸?不言而喻,大明王朝必然滅於清朝。
三、以儒家思想治國的封建王朝逃脫不了興衰歷史循環
1、嚴重的政治腐敗,自秦以後,中國政治體制發展的主軸就是不斷地強化皇權,以實現「皇位永固」的目的,但恰恰相反,過於集中和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不可遏制的政治腐敗和貧富懸殊,形成嚴重的社會不公,最後葬送這個王朝。
在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下,以皇權為核心,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構建了以行政權力壟斷一切的格局,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權力向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延伸,控制了所有社會資源,包括思想文化;二是從來沒有能夠建立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從而使權力肆無忌憚,毫無節制,形成以權力為紐帶的特殊利益集團。這兩個特點一結合,就意味著權力的腐敗及其泛濫不可避免,貪贓枉法、賣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成為通行的官場規則和做派。
這就是「專制產生腐敗,絕對的專制產生絕對的腐敗」。
2、嚴重的土地兼并,強化皇權又使政府對社會的管理控制能力降低,最終促使社會逐漸崩潰。 伴隨著貪腐的不斷深化,土地兼并也日益嚴重,其實質就是今天所說的貧富懸殊,這是引發大規模社會動蕩的直接原因。
封建社會的財富形式比現在簡單得多,土地就是最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財富,土地兼并嚴重就意味著財富過度集中到了少數人手裡,主要是以官員豪強為主的特殊利益集團手中,多數人失去基本的生存資源,往往形成嚴重的社會危機。
因此這些王朝後期各種矛盾逐漸激化而且不可調和,最終必然引發一場大規模的社會動蕩來重新洗牌,然後在舊王朝的廢墟上建立起一個新王朝,又開始一輪新的循環,如此循環往複。
三、文貴武賤必然導致軍事失敗
歷代封建王朝從三蕃之亂中汲取經驗教訓,為了鞏固皇權,鞏固家天下,趙匡胤冰酒釋兵權很溫柔,朱元璋誅殺開國大將很殘忍,最後無一例外,形成文貴武賤的格局。
關於文貴武賤的詳細情況,我們會另文講述,這裡就講文貴武賤後果:
1.武將見文官,自動降一等。
2.文官可隨意誅殺武將。
3.重大戰役,文官當元帥,運氣好,文官知兵,勝了,成績歸功於文官英明指揮,運氣不好,文官不知兵,敗了,全是武將的錯。
4.文武發生矛盾,武將往往是理虧的一方,武將無上奏權,有理無處說,武將有上奏權,也寫不過文官,文官可以洋洋洒洒把白的說成黑的。
5.士兵更慘,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之前的所有中國士兵是沒有尊嚴,沒有自尊心,沒有人權的,也是最沒有社會地位的,大部分時間是吃不飽肚子的。
這種情況下,你相信明朝軍隊能打勝仗嗎,反正打死我是不相信。
四、儒家教育以「奇巧淫技」否定科學技術嚴重影響軍事裝備
朱元璋造反時,火器的應用是戰勝蒙古騎兵的利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後,在儒家眼中,除了四書五經,其他都屬於「奇巧淫技」,讀書人不會研究火炮技術,匠人的社會地位非常低,導致明朝火器技術發展沒有任何進步。
五、儒家教育下人民奴性必然導致被外族奴役
所有的儒家教育,尤其是朱熹強化後的儒家教育,全部都是為鞏固皇權服務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所有百姓成為順民,思想上杜絕「異端邪說」,行動上「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說話要 「非禮勿言」,「畏聖人之言」,如果超人接受儒家教育,他肯定不會承擔拯救世界的重任。
一個當慣奴隸的人,在被外族奴役時,你會期望他反抗嗎,所以就有:多爾袞10萬人統一中國,兩個日本兵殺全村1000人,中國多出漢奸,在本族當奴隸就比給外族當奴隸高尚很多嘛?
一個沒有反抗精神的民族必然被外族奴役。所以中國人必然被滿族統治268年。
首先向郭沫若大師道歉,建言何德何能,如何敢向郭大師叫板,原諒建言成為可恥的標題黨,無論從知識和文筆,建言都不敢與大師叫板,也請大家原諒,請大家關注《北京訂閱》,轉發,訂閱用戶多了,我們就不犯此類錯誤了。否則繼續犯錯。
本文為北京訂閱建言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歡迎關注北京訂閱,北京訂閱,追溯北京的起源、過往和正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小說連載、歷史講述、民生熱點、城市建設……更多精彩,盡在北京訂閱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國家禁止挖掘帝王陵?看看郭沫若挖掘的明定陵吧
※「甲骨四堂」書法:王國維字樸實,郭沫若字個性,另二人有甲骨風
※萬曆皇帝為何28年不上朝,郭沫若挖開他的陵墓,為世人解開真相
※給郭沫若洗地?你們這樣很危險啊
TAG:郭沫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