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知識—皇室—謚號、廟號]皇帝幹得好才有廟號 中國古代皇帝廟號謚號大全

核心提示:廟號起源於商朝,帝王駕崩後,子孫在太廟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一般來說祖的檔次比宗更高些。歷代廟號並無嚴格規定,亦非每位皇帝一定享有廟號。一般說:凡稱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廟號。

一則皇帝不能直呼,二則皇帝名字多用冷僻字不好稱呼,因此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廟號和謚號聯繫在一起,比如唐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謚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武則天就是尊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謚號用得多(漢文帝、漢武帝),後來廟號多(唐太宗、唐玄宗),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嘉靖皇帝、皇帝皇帝)。揭秘古代帝王謚號來歷

廟號:廟號起源於商朝,帝王駕崩後,子孫在太廟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除了秦始皇時期,廟號被廢止過,歷朝歷代都沿用,和謚號最顯著的區別是廟號只屬於君主。在上古時,帝王在生前死後都用的是同一個名字。後來,人們覺得直接稱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時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時祭祀時就用每個王生日的天干來稱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兩代的王,習慣上就是以廟號相稱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謚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謚號。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裡。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秀是世祖,別的就沒什麼廟號了。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一般來說祖的檔次比宗更高些。關於選定廟號的依據,《禮記》云:「祖有功,宗有德。」漢應劭註:「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稱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稱太宗是也。」唐顏師古註:「應說非也。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宋劉攽則云:「顏說非也。始受命稱太祖耳;有功亦稱祖,商祖甲是也。」清方苞撰《謚法》云:「祖者始也,故宗無定數,祖一而已。」但事實並非如此。漢劉邦廟號高祖(又稱太祖),劉秀廟號世祖,一朝已有二祖。或可解釋為劉邦乃西漢始祖,劉秀乃東漢始祖。明朝朱棣原先的廟號叫做太宗,在嘉靖皇帝時候被改為成祖,以此讚揚明成祖開創了小宗繼承大統的先河(本來帝統屬於建文帝一脈),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嘉靖皇帝本人的廟號是世宗,因為他也是藩王宗室繼承大統的開創者(明武宗正德皇帝死後無子,嘉靖皇帝是他的堂弟)。清朝入關前創建基業的努爾哈赤已經是太祖了,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是福臨廟號是世祖,玄燁(康熙帝)被清韃認為做皇帝時的成績太過出類拔萃,被尊為聖祖。另外,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開國皇帝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劉邦(漢高祖屬於訛傳)、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清太祖努爾哈赤;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廟號早期都是一、兩個字,並且只有成就突出的帝王才能擁有,到了魏晉南北朝開始,隨著天下動亂、禮樂敗壞,廟號也跟著泛濫了。在曹魏時,卻有三代廟號相繼稱祖:曹操(武帝)為太祖,曹丕(文帝)為世祖,曹睿(明帝)為烈祖,即所謂「曹氏三祖」是也。故而唐劉知幾《史通·稱謂》云:「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降及曹氏,祖名多濫」。意思是廟號「祖」的泛濫始於曹魏。曹操被追封為太祖武皇帝,曹丕被封為世祖文皇帝,曹睿活著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被後世嘲笑。到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清人顧炎武《日知錄·除去祖宗廟謚》亦有「稱祖之濫,始於曹魏之三祖」之議。稱宗之情形更濫。顧炎武更批評道:「王莽尊元帝廟號高宗,成帝號統宗,平帝號元宗,中興皆去之。……稱宗之濫,始王莽之三宗。」(同上)到了唐代,濫情尤甚。清人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三祖》則有「自李唐始無代不稱宗,其濫斯極。除一祖之外,其餘諸帝,不問有功與否,莫不稱宗」之諷。

歷代廟號並無嚴格規定,亦非每位皇帝一定享有廟號。西漢經過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刪減和重新擬定,西漢皇帝里真正有廟號的只有四個: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中宗孝宣皇帝劉詢。可見早期廟號的嚴格。(劉秀謚號:光武皇帝,廟號:世祖),通常開國的才能叫祖。光武帝雖然沒有改朝換代,但是他這個皇帝位置並不是祖先給的,而是靠自己打下來的,實至名歸。有些皇帝沒有廟號但是基本都有謚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謚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唐朝以前對過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宣帝、漢明帝,而不稱廟號。從唐開始皇帝都有廟號了,加上謚號開始變長,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西漢時,劉邦廟號高祖(景帝又尊為太祖),而劉盈無廟號;劉恆廟號太宗,劉啟無廟號,而劉徹廟號世宗。時至唐代,某些皇帝由於某種原因亦無廟號,如武則天等。故而劉知幾云:「歷觀自古稱謂不同,緣情而作,本無定準。」唐、宋兩代,一般是一祖而多宗。偶爾亦稱某宗為祖,以示特別尊崇之意。如北宋紹聖時,稱趙禎為仁宗,而又稱仁祖。元、明、清三代,變化更多。如元代既稱成吉思汗為太祖,又稱忽必烈為世祖;明代既稱開國之君朱元璋為太祖,又稱第三任皇帝朱棣為成祖(又稱太宗);

一般而言,每位皇帝只有一個廟號,但亦有例外。如明朱棣有成祖、太宗兩個廟號;朱由檢甚至有毅宗、懷宗和思宗三個廟號。朱由檢以亡國之君,卻有三個廟號,乃是由於都中人士曾先謚為懷宗,蓋有懷念之意;南明福王(朱由崧)又由高弘圖等尊之為思宗,亦有思念之義;後趙之龍疏議思字不美,再改毅宗。而綜上可知,得廟號者必是皇帝,而后妃王侯皆不得與也。

有些生前沒做皇帝的,死後給追尊為皇帝的,如曹操、司馬懿父子,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手握大權,死後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是權宜之計,不到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後宣布多爾袞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

那怎麼區分「廟號」、「謚號」、「年號」呢?一般說:凡稱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廟號,凡稱某某帝的便是謚號。但在歷史各階段習慣上的稱呼又有些不同。打開中國歷史年表,就會發現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稱「謚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等。唐朝以後,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過在這期間,也有稱謚號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廟號是「玄宗」,謚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這中間關鍵的是「明」字,清朝時為了避諱玄燁(康熙帝)因而唐玄宗又被稱為「唐明皇」。明朝中葉後,帝王的稱號又有所改變,多數以年號來稱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檢,人們都叫他「崇禎帝」,「崇禎」就是他的年號。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號相稱,如康熙、乾隆、光緒等。

謚號:「謚號」產生於周朝。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死後,朝廷據其生前業跡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據說,周公做謚法,每個天子死後,就根據他生前的行為,給他一個代名。譬如,周武王,因為他滅商朝有武功,死後謚他為「武」,後人就不叫他周姬發,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為發揚文化,重視本國的農業生產,關心內政,就謚他為「文」,後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謚。這是謚法之始。《周禮》說:「小喪賜謚。」小喪,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出於人。」鄭玄注云:"謚者,行之跡也"。 《五經通義》:"有德則謚善,無德則謚惡,故雖君臣可同。" 上古有號無謚,周初始制謚法,至秦廢。漢復其舊,歷代因之, 至清止。帝王的謚號一般由禮官議上。依據生平業績,根據 謚法擬定謚號,奏請欽定。

南宋時,大奸臣秦檜死之後,被朝廷賜予了「忠獻」的美謚、贈予了申王的爵位。開禧二年(1206年),宋寧宗追奪其王爵,改謚謬丑。算是符合這位大奸臣被千古唾罵、石像還跪在西湖邊風波亭中的歷史地位,後來秦檜的後人到此還和文人袁枚有一副對聯:「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奸臣之名、連累後人,讓人唏噓不已。

明朝時,文壇領袖、內閣首輔李東陽臨死前遲遲不肯閉眼,身邊人都很詫異,這時候他的老同事、另一位名臣楊一清握著他的手告訴他朝廷已經為他定了「文正」的謚號,聽到這個消息後,李東陽激動的要跪下來給楊一清磕頭,可想而知「文正」這一謚號對士大夫來說是多麼的珍貴(北宋名臣范仲淹所得謚號為「文正」,從此以後這個謚號成了文人士大夫畢生最高的追求)。

清朝時期,謚號的擬定具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和流程,曾國藩因為其平定太平天國、推動洋務運動等一系列卓越的功績,死後被定謚號為「文正」(整個清朝,也只有八個人獲得)。另一位名臣張之洞知道之後,對其他人說,連曾國藩都能得「文正」這樣的謚號,我死後看來也差不到哪兒去,結果是,他死後只得了個「文襄」的謚號,別說「文正」了,連李鴻章的「文忠」都比他的謚號高十多個級別。看來人有的時候自我感覺還真不能太良好!

另外,在古籍中,對一些王侯將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稱其名,而稱其謚號。如稱岳飛作岳武穆,稱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有關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的工具書,有清代沈炳震編《廿一史四譜》、清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謚》、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謚法匯考》及各種「中國歷史紀年表」等……

這種謚法一直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跟著清王朝一同被消滅了。但是,謚法在秦朝時也曾一度中斷。這是因為,秦王贏政於公元221年統一中國後,認為加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於是下令廢除了謚法,自稱「始皇帝」。後世子孫世代相傳,即二世、三世皇帝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後來到了漢朝,廟號、謚號才恢復過來。如漢武帝,他本名劉徹,廟號「世宗」,謚號「孝武」,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簡稱漢武帝。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謚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

謚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比如隋朝以前,皇帝的謚號很短,一般稱謚號。如:劉恆,謚號「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史稱「漢文帝」;司馬炎,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楊堅,謚號「文皇帝」,廟號「高祖」,史稱「隋文帝」。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如:李世民,謚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廟號「太宗」,史稱「唐太宗」;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謚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清朝韃子皇帝在謚號上不要臉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因為謚號太長了,所以唐朝起一般稱呼皇帝廟號。

值得玩味的是,綿延幾千年的謚號制度沒有在最後一個皇帝身上終結,而是由國學大師王國維來收尾。因為是廢帝溥儀沒有謚號,但他卻給王國維御賜了「忠愨」二字的謚號。從此,中國古代的謚號制度沉入歷史。

皇帝的謚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謚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謚,比如明崇禎帝的謚號。南明上的是「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後,追贈崇禎的謚號為「庄烈帝」。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一般由禮部(禮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況下賜謚。

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謚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謚號來自於謚法。謚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

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明、睿、康、景、庄、宣、懿等都是好字眼;

屬於批評的有:煬、歷、靈等;

屬於同情的有:哀、思、懷、愍、悼等。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白痴,質帝、沖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謚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稱為上謚、美謚;中者稱為下謚,惡謚;後者稱為中謚。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謚「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愨: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謚號制度的終點。

惡謚是後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周厲王在「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是一個貪婪的君主,「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死在了那裡。《召公諫厲王彌謗》是先秦歷史散文名篇,選進了多種課本。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厲王的專制殘暴。

隋朝楊廣最知名的稱呼是「隋煬帝」,這個煬在謚法里是: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去禮遠正曰煬;逆天虐民曰煬;這是他被弒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在其控制的義寧朝廷加的惡謚。而當年楊廣送給亡國君陳叔寶的,絕對想不到歷史會出現這樣幽默的巧合。其實,楊廣還有其他兩個意義完全不同不同的謚號。留守東都洛陽被王世充擁立的越王楊侗的皇泰朝廷,卻給他上了美謚,謚號明皇帝,廟號世祖,即世祖明皇帝,隋明帝,完全是成功二世祖的待遇。巧合的是,王世充篡位建鄭,殺害楊侗後,給他的謚號和李淵給楊侑的一樣,都是「恭」,也就是隋恭帝。而夏王竇建德聽說王世充篡位後,與他關係斷絕,給楊廣上謚號「閔」,也就是隋閔帝。「煬——重昏暴」、「明——重功業」、「閔——重悲哀」、這三個謚號,貫穿了楊廣的一生,或許能蓋棺定論。這位罄竹難書的暴君生前勵精圖治搞「大業」,開鑿大運河,卻不曾為自己建造陵墓;被稱為荒淫奢侈,而他的正室蕭後始終被寵愛,被尊重。他被弒後,是蕭後將其安葬,自己死後,又與其合葬。這樣一個矛盾的人物在中國諸多帝王中,恐怕並不多見。

歷史是如此的幽默的一面。開皇九年(589)南陳被年輕統帥晉王楊廣滅掉之後,將陳後主陳叔寶等被俘虜押回了長安,隋朝廷對這位亡國之君以禮相待,把他養了起來。陳叔寶在隋朝活了十五年,604年病死於洛陽。這年隋文帝死,楊廣即位,追封陳叔寶為長城縣公,贈大將軍的虛銜,賜謚號曰「煬」。陳叔寶荒淫無度,昏庸不堪,這個「煬」字對他是適合的。楊廣萬萬沒有想到,死後也會得到這個同樣的謚號,和陳叔寶相提並論,並且比陳叔寶叫得響,這是巧合,是誤會,還是嘲諷,留待後人去體味了。楊廣繼承時的大隋王朝,強盛繁榮、威震四方,到他臨死前,大隋王朝在各路義軍的風起雲湧下,已經是落日餘暉,離滅亡不遠了,因此他也被唐朝定了謚號為「煬」,得以與南齊東昏侯、陳後主、金朝海陵王等昏君其名,不知道這位文采絕佳、風姿不凡的帝王知道也得了這麼個謚號之後有什麼感想。

北宋做出規定:不立惡謚,只作美謚、平謚。因此像趙佶這樣的昏君,謚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廟號徽宗,史稱「宋徽宗」。

年號

年號和前面的謚號和廟號相比,起源則最晚,是漢武帝時候創建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叫做建元。

此後的皇帝登基,一般會下詔書從第一年的年中,或者第二年開始改元,並且更換年號。

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都改元兩次以上,也就是說一個皇帝在位期間的年號不是唯一的,使用年號最多的不是別人,正是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她使用了十七個年號,創下紀錄。

年號在中國民國建立時候被正式廢止,改用「民國紀年」,所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年號是「宣統」,至於袁世凱稱帝用的那個年號「洪憲」則不被後世所承認。

通常大一統時期,年號相對都有規律可尋,而類似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分裂時期,政權眾多,各有各的年號,非常混亂。

帝王選取年號通常都有一定的寓意,或者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

漢武帝一次打獵時候捕獲了一隻一角獸,因此改元為「元狩」,一方面為了紀念這次打獵活動,另一方面昭示著要對匈奴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狩,有對外征伐之意)。

光武帝劉秀從登基開始,年號定為「建武」,由於當時天下割據政權眾多,代表著他開始馬不停蹄用武力統一天下的意思。

公元233年,正月二十三日,位於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亦名龍陂之稱)的水井中有青龍出現。二月六日,魏明帝親自到摩陂觀龍,並改年號為「青龍。」

公元280年四月,晉武帝消滅吳國,一統天下,改年號為「太康」,以紀念天下的一統。

公元44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大肆滅佛之後,在親信大臣崔浩的建議下,信仰道教,又在首都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自稱太平真君,並親受符籙,興建靜輪天宮,奉祀太平真君,改年號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隋煬帝楊廣登基之後將年號改為「大業」,以此向世人昭示自己要做出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他在位期間營建東都、修隋朝大運河、開創科舉制度、巡視吐谷渾、三征高句麗,濫用民力,最終自己也被滾滾的農民起義浪潮所吞沒,年號也成了他諷刺。

女皇帝武則天是個年號控,遇到點事情就想換個年號,用過的著名年號有:「天授」(剛登基時候的年號)、「長壽」(表達自己期望長壽的願望),「萬歲通天」( 紀念洛陽新明堂建成)、「長安」(紀念自己從洛陽返回長安大明宮)。

宋太祖起初命令宰相趙普選一個過去從未採用過的年號,替換當今所用的年號(建隆),就選「乾德」為年號。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滅掉後蜀後,一批宮女被送入宮中,宋太祖偶然看到一名宮女用的銅鏡上面刻有「乾德四年鑄」的字樣,他很納悶,因為剛用這個年號不久,怎麼一下子出來一個幾年後造的銅鏡呢?召集大臣詢問,趙普等人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學士竇儀這時候告訴宋太祖,前蜀後主王衍曾經用過這個年號六年,引得宋太祖感慨道宰相必須用讀書人來當,臊的那位自詡「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抬不起頭來。自此定下重用儒臣之策。

南宋高宗趙構為金人所逼,在江浙一帶到處逃竄。公元1131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燃起了光復江山的雄心壯志,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並改年號為「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

從明朝開始,除了兵敗被瓦剌俘虜過的明英宗有兩個年號(即「正統」和「天順」,果然歷經波折、後來複位的明英宗老實了很多,從年號中就能看的出來,做事情要順著天意,不再像著年輕時候那般輕狂隨意了)。

其他所有的明清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洪武、永樂、嘉靖、康熙、雍正、乾隆等,因此稱呼起這些皇帝來通常都用年號代替。

弄明白謚號、廟號、年號的含義之後,對於我們平時閱讀歷史書籍、觀看歷史類影視作品都有一定的幫助,也能夠讓我們在腦海里對一些歷史事件的記憶更加的明確化、條理化。

中國歷代皇帝廟號謚號大全

以下是各王朝部分廟號列表,可能一人有兩個以上廟號,或同一朝代里從這一皇帝身上改換到另一皇帝身上,並不是編寫錯誤

中國廟號(太祖)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商太祖 太武王 前1600年—前1589年
劉邦 漢太祖 高皇帝 前206年—前195年
曹操 魏太祖 武皇帝 (魏世祖追尊)
孫權 吳太祖 大皇帝 222年—252年
司馬昭 晉太祖 文皇帝 (晉世祖追尊)
桓溫 楚太祖 宣武皇帝 (楚武悼帝追尊)
劉淵 前趙太祖(高祖) 光文皇帝 304年-310年
慕容皝 前燕太祖 文明皇帝 333年-348年
馮跋 北燕太祖 文成皇帝 409年-430年
張軌 前涼太祖 武穆王 (前涼高祖追尊)
苻洪 前秦太祖 惠武皇帝 (前秦高祖追尊)
姚萇 後秦太祖 武昭皇帝 384年-393年
石虎 後趙太祖 武皇帝 334年-349年
呂光 後涼太祖 懿武皇帝 386年-399年
李暠 西涼太祖 武昭王 400年-417年
乞伏熾磐 西秦太祖 文昭王 412年-428年
沮渠蒙遜 北涼太祖 武宣王 401年-433年
劉衛辰 夏太祖 桓皇帝 359年-391年
拓跋力微 北魏始祖 神元皇帝 220年-277年
拓跋鬱律 北魏太祖 平文皇帝 316年-321年
劉義隆 南朝宋太祖 文皇帝 424年—453年
蕭道成 南齊太祖 高皇帝 479年—482年
蕭順之 南梁太祖 文皇帝 (南梁高祖追尊)
陳文贊 陳太祖 景皇帝 (陳高祖追尊)
拓跋珪 北魏太祖 道武皇帝 386年—409年
高歡 北齊太祖(高祖) 獻武皇帝 (北齊顯祖追尊)
宇文泰 北周太祖 文皇帝 (北周世宗追尊)
楊忠 隋太祖 武元皇帝 (隋高祖追尊)
李虎 唐太祖 景皇帝 (唐高祖追尊)
武士彠 武周太祖 無上孝明高皇帝 (武曌追尊)
朱溫 後梁太祖 神武元聖孝皇帝 907年—912年
李克用 後唐太祖 武皇帝 (後唐庄宗追尊)
郭威 後周太祖 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951年—954年
王審知 閩太祖 昭武孝皇帝 (閩太宗追尊)
楊行密 南吳太祖 武皇帝 (南吳睿帝追尊)
徐溫 徐齊太祖 忠武皇帝 (徐知誥追尊)
劉安仁 南漢太祖 文皇帝 (南漢高祖追尊)
孟佚 後蜀太祖 孝元皇帝 (後蜀高祖追尊)
耶律阿保機 遼太祖 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907年—926年
段思平 大理太祖 神聖文武皇帝 937年—944年
高智陞 大中太祖 文戎天佑安邦皇帝 (高陞泰追尊)
趙匡胤 宋太祖 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960年—976年
李繼遷 夏太祖 神武皇帝 (夏景宗追尊)
完顏阿骨打 金太祖 應干興運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聖武元皇帝 1115年—1123年
鐵木真 元太祖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1162年—1227年
明玉珍 明夏太祖 欽文昭武皇帝 1363年—1366年
朱元璋 明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1368年—1398年
吳三桂 吳周太祖 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 1678年三月—1678年八月
努爾哈赤 清太祖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1583年—1626年
中國廟號(高祖)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商高祖 —— (商太祖追尊)
曹丕 魏高祖(世祖) 文皇帝 220年-226年
司馬懿 晉高祖 宣皇帝 (晉世祖追尊)
劉淵 漢高祖 光文皇帝 304年-310年
慕容廆 前燕高祖 武宣皇帝 (前燕太祖追尊)
張寔 前涼高祖 成烈王 314年-320年
苻健 前秦高祖 景明皇帝 350年-355年
姚興 後秦高祖 文桓皇帝 393年-416年
石勒 後趙高祖 明皇帝 319年-333年
乞伏干歸 西秦高祖 武元王 388年-400年 409年-412年
劉裕 南朝宋高祖 武皇帝 420年-422年
蕭衍 南梁高祖 武皇帝 502年-549年
陳霸先 陳高祖 武皇帝 557年-559年
元宏 北魏高祖 孝文皇帝 471年-499年
高歡 北齊高祖(太祖) 神武皇帝 (北齊後主追尊)
宇文邕 北周高祖 武皇帝 561年-578年
楊堅 隋高祖 文皇帝 581年-604年
李淵 唐高祖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618年-626年
蒙細奴邏 大蒙高祖 奇嘉王 649年-674年
石敬瑭 後晉高祖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936年-942年
劉知遠 後漢高祖 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 947年-948年
王建 前蜀高祖 神武聖孝明德惠皇帝 902年-918年
楊隆演 南吳高祖 宣皇帝 919年-920年
孟知祥 後蜀高祖 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 934年
劉岩 南漢高祖 天皇大帝 917年-941年
陳友諒 陳漢高祖 聖文德敬寧昭武皇帝 1360年-1363年
中國廟號(世祖)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旬(盤庚) 商世祖 文成王 前1314年—前1287年
劉秀 漢世祖 光武皇帝 25年—57年
曹丕 魏世祖(高祖) 文皇帝 220年—226年
司馬炎 晉世祖 武皇帝 266年—290年
張駿 前涼世祖 文王 324年—346年
苻堅 前秦世祖 宣昭皇帝 338年—385年
慕容垂 後燕世祖 成武皇帝 384年—396年
赫連勃勃 夏世祖 武烈皇帝 407年—425年
劉駿 南朝宋世祖 孝武皇帝 453年—464年
蕭賾 齊世祖 武皇帝 483年—493年
蕭繹 南梁世祖 孝元皇帝 552年—554年
拓跋燾 北魏世祖 太武皇帝 409年—452年
高湛 北齊世祖 武成皇帝 561年—565年
陳蒨 陳世祖 文皇帝 560年—566年
楊廣 隋世祖 明皇帝(唐謚煬皇帝) 604年—617年
李昞 唐世祖 元皇帝 (唐高祖追尊)
劉旻 北漢世祖 神武皇帝 951年—954年
孟察 後蜀世祖 孝景皇帝 (後蜀高祖追尊)
完顏劾里鉢 金世祖 神武聖肅皇帝 (金太祖追尊)
忽必烈 元世祖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禪可汗) 1279年—1294年
福臨 清世祖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1644年—1661年
中國廟號(烈祖)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劉備 漢烈祖 昭烈皇帝 221年—223年
曹叡 魏烈祖 明皇帝 226年—239年
慕容俊 前燕烈祖 景昭皇帝 348年—360年
乞伏國仁 西秦烈祖 宣烈王 385年—388年
禿髮烏孤 南涼烈祖 武王 397年—399年
武儉 武周烈祖 昭安皇帝 (武曌追尊)
楊渥 南吳烈祖 景皇帝 905年—908年
李昪 南唐烈祖 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937年—943年
朱誠 後梁烈祖 文穆皇帝 (後梁太祖追尊)
李琰 後唐烈祖 孝靖皇帝 (後唐明宗追尊)
孛兒只斤也速該 元烈祖 神元皇帝 (元世祖追尊)
中國廟號(聖祖)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李耳 唐聖祖 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唐玄宗追尊)
王子晉 前蜀聖祖 至道玉宸皇帝 (王衍追尊)
鄭買嗣 大長和聖祖 聖明文武威德桓皇帝 902年—910年
趙玄朗 宋聖祖 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 (宋真宗追尊)
玄燁 清聖祖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1661年—1722年
中國廟號(成祖)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朱棣 明成祖 (初為:明太宗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初為: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1402年—1424年
中國廟號(太宗)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太甲 商太宗 前1582年—前1571年
劉恆 漢太宗 孝文皇帝 前180年—前157年
司馬昱 晉太宗 簡文皇帝 371年—372年
李雄 成太宗 武皇帝 304年—334年
張茂 前涼太宗 成王 320年—324年
苻登 前秦太宗 高皇帝 386年-394年
石寇覓 後趙太宗 孝皇帝 (後趙太祖追尊)
劉彧 劉宋太宗 明皇帝 465年—472年
蕭綱 南梁太宗 簡文皇帝 549年—551年
拓跋嗣 北魏太宗 明元皇帝 409年—423年
李世民 唐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626年—649年
蒙盛邏皮 南詔太宗 威成王 (皮邏閣追尊)
趙光義 宋太宗 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976年—997年
李德明 夏太宗 光聖皇帝 (夏景宗追尊)
耶律德光 遼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927年—947年
段思良 大理太宗 聖慈文武皇帝 946年—951年
完顏吳乞買 金太宗 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 1123年—1135年
窩闊台 元太宗 英文皇帝 1229年—1241年
朱棣 明太宗 (後改:明成祖 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後改: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1402年—1424年
吳應熊 周太宗 孝恭皇帝 (吳世璠追尊)
皇太極 清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1627年—1643年
中國廟號(世宗)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子載 商世宗 定王 前1148年
劉徹 漢世宗 孝武皇帝 前141年—前87年
司馬師 晉世宗 景皇帝 (晉世祖追尊)
石周曷朱 後趙世宗 元皇帝 (後趙高祖追尊)
慕容德 南燕世宗 獻武皇帝 398年—405年
張重華 前涼世宗 桓王 346年-353年
苻健 前秦世宗(高祖) 景明皇帝 350年—355年
蕭長懋 南齊世宗 文皇帝 (蕭昭業追尊)
蕭巋 西梁世宗 孝明皇帝 562年—585年
元恪 北魏世宗 宣武皇帝 499年—515年
宇文毓 北周世宗 明皇帝 557年—560年
高澄 北齊世宗 文襄皇帝 (北齊顯祖追尊)
楊昭 隋世宗 成皇帝 (隋恭帝追尊)
蒙邏盛炎 南詔世宗 興宗王 (皮邏閣追尊)
柴榮 後周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954年—959年
錢元瓘 吳越世宗 文穆王 932年—941年
耶律阮 遼世宗 孝和庄憲皇帝 947年—951年
完顏烏祿 金世宗 光天興運文德武功聖明仁孝皇帝 1161年—1189年
朱厚熜 明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1521年—1567年
胤禛 清世宗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1722年—1735年
中國廟號(高宗)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子昭 商高宗 襄王 前1250年—前1192年
劉奭 漢高宗 孝元皇帝 前49年—前33年
張祚 前涼高宗 威皇帝 354年—355年
慕容沖 西燕高宗 威皇帝 384年
苻崇 前秦高宗 宣文皇帝 394年
蕭鸞 南齊高宗 明皇帝 494年—498年
蕭綱 南梁高宗(太宗) 明皇帝 549年—550年
蕭統 南梁高宗 昭明皇帝 (蕭棟追尊)
陳頊 陳高宗 宣皇帝 568年—582年
拓跋濬 北魏高宗 文成皇帝 452年—465年
李治 唐高宗 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649年—683年
趙構 宋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1127年—1162年
弘曆 清高宗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1735年—1795年
中國廟號(中宗)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子伷/子滕 商中宗 景王 前1486年—前1422年
劉詢 漢中宗 孝宣皇帝 前74年—前49年
司馬睿 晉中宗 元皇帝 317年—322年
李壽 漢中宗 昭文皇帝 338年—343年
慕容盛 後燕中宗 昭武皇帝 398年—401年
劉義隆 宋中宗(太祖) 景皇帝 424年—453年
蕭詧 西梁中宗 宣皇帝 555年—562年
李顯 唐中宗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684年 705年—710年
劉晟 南漢中宗 文武光聖明孝皇帝 943年—958年
段正淳 大理中宗 文安皇帝 1096年—1108年
中國廟號(憲宗)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李純 唐憲宗 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805年—820年
段正嚴 大理憲宗 宣仁皇帝 1108年—1147年
蒙哥 元憲宗 桓肅皇帝 1251年—1259年
朱見深 明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1464年—1487年
中國廟號(興宗)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耶律只骨 遼興宗 神聖孝章皇帝 1031年—1055年
段思廉 大理興宗 孝德皇帝 1044年—1074年
朱標 明興宗 孝康皇帝 (明惠宗追尊)
中國廟號(仁宗)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趙禎 宋仁宗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1022年—1063年
李仁孝 夏仁宗 聖德皇帝 1139年—1193年
耶律夷列 遼仁宗 正德皇帝 1151年—1163年
愛育黎拔力八達 元仁宗 聖文欽孝皇帝 1311年—1320年
朱高熾 明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1424年—1425年
顒琰 清仁宗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1795年—1820年
中國廟號(文宗)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李昂 唐文宗 元聖昭獻孝皇帝 826年—840年
圖帖睦爾 元文宗 聖明元孝皇帝 1323年—1332年
朱聿?? 明文宗 貞天應道昭崇德毅寧文宏武達仁閔孝節皇帝 1646年12月—1647年1月
奕詝 清文宗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庄儉顯皇帝 1850年—1861年
中國廟號(武宗)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李瀍 唐武宗 至道昭肅孝皇帝 840年—846年
海山 元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1307年—1311年
朱厚照 明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1505年—1521年
中國廟號(神宗)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趙頊 宋神宗 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1067年—1085年
朱翊鈞 明神宗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1572年—1620年
中國廟號(穆宗)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李恆 唐穆宗 睿聖文惠孝皇帝 820年—824年
朱載垕 明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 1567年—1572年
載淳 清穆宗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 1861年—1874年
中國廟號(哲宗)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趙煦 宋哲宗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1085年—1100年
中國廟號(熹宗)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朱由校 明熹宗 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1620年—1627年
中國廟號(懷宗)列表
姓名 廟號 謚號 在位年份
趙昺 宋懷宗 1278年—1279年
朱由檢 明懷宗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1627年—1644年

其他

  • 顯祖、宣祖、仁祖、英祖、始祖、獻祖、懿祖、睿祖、肅祖、憲祖、惠祖、毅祖、德祖、文祖、翼祖、僖祖、義祖、玄祖、景祖、元祖、熙祖、肇祖、興祖、穆祖、弘祖、昭祖、裕祖、嚴祖、敬祖、靖祖、信祖、慶祖、代祖、順祖、國祖、度祖、桓祖、寧祖、禧祖、神祖、光祖、庄祖、正祖、純祖、淵祖
  • 元宗、顯宗、肅宗、恭宗、敬宗、孝宗、烈宗、威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順宗、昭宗、宣宗、懿宗、景宗、庄宗、明宗、閔宗、成宗、真宗、英宗、徽宗、欽宗、光宗、寧宗、端宗、義宗、聖宗、毅宗、襄宗、獻宗、熙宗、哀宗、惠宗、康宗、定宗、裕宗、安宗、翼宗、純宗、正宗、統宗、僖宗、理宗、度宗、道宗、崇宗、桓宗、章宗、懷宗、紹宗、靖宗、愍宗、戴宗、藝宗、嘉宗、貞宗、弘宗、佑宗、愍宗、簡宗、慶宗、干宗
  • 推薦閱讀:

    努爾哈赤一生,四位大妃,兩位有謚號,卻只有她是大贏家
    歷史上那些謚號無敵的皇帝!
    謚號、廟號、尊號、徽號哪些用在生前?哪些用在死後?傳統不能丟
    歷史上有哪幾位帝王被謚號為「煬」
    靈公那些事兒

    TAG:中國 | 歷史 | 知識 | 皇室 | 古代 | 皇帝 | 謚號 | 廟號 | 小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