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服務是製造業的唯一出路

隨著物聯網時代的悄然逼近,中國「中國製造2025」,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是現今三個最具代表意義的國家層面上的戰略。從表面上看,影響的似乎只是從事製造業的人,但作為一個國家的重要基礎,製造業的發展與每個方面都息息相關。在這場轟轟烈烈的物聯網浪潮中,我們有了一次全新的機會,如果發展足夠好,甚至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智能製造是怎麼回事兒?

我們先來說說智能製造。智能製造是怎麼一回事呢?用物聯網的基本概念來進行簡單套用,就是把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和製造設備聯接起來,實現讓機器自己生產而幾乎不再需要人參與製造過程,這將直接影響生產方式。那麼這又是如何影響的?我們可以從物聯網的基本運作方式來說明。

首先是感測器,我們可以通過RFID(電子標籤)等技術對正在生產線上等待加工的零件進行識別,這個過程就像刷身份證一樣,能獲取到產品的任何信息。通過這樣的技術,我們就能夠隨時知道某個零件加工到哪一步了。同時,通過用光學、聲學等方法,能夠在零件加工的過程中,就對零件的質量進行監測,以防止零件出現問題。這就是零件與機器「交流」的一些常用方法,通過這些方法,控制中心能夠實時掌握生產線上零件的加工狀態,知道會不會缺料或者加工出次品。

由於夠實時對每個零件的狀態進行把控,就為定製化的生產提供了可能。比如以往我們造一輛汽車,同一型號的車都是一模一樣的,顧客的選擇都是在已經造好的車型裡面選。這種感覺就像就像皇帝選妃子,妃子長什麼樣是妃子的父母說了算,皇帝有的也只是選擇權。精挑細選後給皇帝的妃子自然應該能令皇帝滿意,但這麼多妃子,哪怕三千佳麗,也不一定有皇帝最稱心的那一款。

而現在,隨著製造技術的發展,我們迎來了全新的生產方式。我們作為消費者,不再只能被動選擇商品,而是其在生產過程階段還能參與其中。我們有機會把自己的想像力融入到我們需要的東西里。

在前幾次工業革命中,我們實現了規模化生產,並不斷將這種生產能力發展到極致。從汽車到手機,從高樓到牙刷,每一樣東西都可以用批量製造的方式生產出來。於是廉價的工業品開始佔領市場,大量產品很容易被製造出來,而生產這些產品的利潤也變得越來越低。

一方面,真正有需求的人(如貧困地區生活的人們)得不到社會生產力進步帶來的福利;另一方面,由於利潤極低,生產製造這些產品的人也不能把這部分財富與他們分享;同時,另一部分人則開始追求高質量和個性化的產品,開始注重服務的質量。

於是像蘋果這樣的公司誕生了,它注重滿足於人們個性化的需求。通過蘋果手機,你可以完成很多事情,而這些事都是基於軟體的服務,在硬體上更多就是一個手機來支持。這個過程催生了移動互聯網,同時也讓人們的生活跟網路變得更加緊密。

「個性化服務」沒那麼簡單

▲馬斯洛需求原理

移動互聯網徹底改變了人的生活,也重塑了很多行業。然而,這只是開始。我們所說的「個性化服務」其實並不只是滿足人們「個性」這點要求這麼簡單。事實上,我們要做的事是發掘更深層次的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原理,人們的需求被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在過去的工業時代,更多的是為滿足生理和安全需求。而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崛起,讓我們看見社交和尊重的需求開始被逐漸滿足,其中社交的發達程度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人的自我實現是非常難以滿足的,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逐漸去發掘的深層次的需求。

往小的方面說,這其實就是個性化的需求,那些沒有個性的產品越來越難以受到人們的青睞。

當功能性的產品製造變得越來越容易,其相對的價值將越變越低。馬克思衡量價值的基本方法是人類的勞動時間,而隨著製造的不斷升級,這些工業產品的製造過程「人的勞動」所佔比重越來越少。

那些採用大量人力來完成別人用自動化的生產線來做的企業,就更加難以生存。因為同樣的產品,其對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平均含有的人的勞動量是固定的。筆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那些用先進位造系統的企業,賺的錢有一部分就是來自那些生產同樣產品卻使用更多人力的企業,因為是正是後者用的人在支撐這個產品含有的「人的勞動量」。

於是智能製造就產生了,勞動的工人進一步被機器代替,生產出更多的產品。而事實上,我們可以預見,第一步將是那些機器代替了人從事生產,其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都將達到很高的水平。而第二步,則是這些產品的製造過程將不再含有「人的勞動量」而失去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價值。造成的局面將是生產過剩,更多人失去勞動機會,最後無人買單。

但我們要注意一點,筆者所說的是「製造過程」,而不是產品的全部。這也是我們所說的智能製造與以往不同的地方。人將製造過程交給了機器,並不意味著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都不需要人的參與。事實上,我所認為的未來的智能製造是所有人參與的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怎麼理解呢?製造能力將變得像我們的網路一樣成為一種基礎的服務,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製造過程對普通人來說將十分簡單。這種感覺就像我們用電腦打字,而完全不用關心搜狗的程序是怎麼編寫的。

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邊界正逐漸被打破。所有的東西都被數字化,變成網路的一部分,而數字也被實體化,通過這樣的智能的製造系統變成實實在在的物品為人服務。

智能製造時代人的勞動在哪裡?

▲人類參與產品設計工作

再回到我們前面講的個性化的需求,在這個系統裡面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事實上,製造能力的大幅提升,廉價的工業品將越來越失去價值。而真正有價值的,是解決我們對個性化的需求,滿足我們更高層次上的精神需求。那麼,人的勞動在哪裡呢?

筆者個人認為,就像前面提到的,人將深度參與產品的設計和銷售中,這兩部分將在未來製造業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怎麼講呢?設計這點很好理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作為消費者其實是只有想法而缺乏設計能力的。但這種設計和現在的設計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現在一位優秀的設計師往往能引領潮流,但其實個性的覺醒將是去中心化的。就像我們現在說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就是我們網民的個性的覺醒,希望自己對外的是更多的自己而非受別人影響。

工業產品的製造過程「人的勞動」所佔比重越來越少

那麼我們一方面追求個性,一方面缺乏設計能力。該怎麼辦呢?那麼更多專業的設計師將登場了,他們一方面與我們消費者溝通,理解我們的想法,一方面能夠運用智能的製造系統,讓我們的想法能夠順利變成真實的產品。這就是未來的「人的勞動」,這種勞動需要的是更多的是主觀的創造和分析的能力,人工智慧或者機器人要達到這種水平是非常困難的。

再者,這種以設計為主導的消費將從根本上改變消費習慣。而筆者個人認為,我在前面提到的銷售將是全新的模式,因為未來的社交高度發達,人們從事基礎勞動的時間將大大減少。於是有了更多時間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而所謂的「銷售」將更加深度地融入到社交活動中,這與現在「微商」的理念有些類似。

通過我們前面講的,不難看出,這次工業革命帶來的不僅僅是生產力水平的大幅提升,更是對創造力的一種解放。比如在智能製造裡面很重要的一中技術「3D列印」技術,對傳統的製造是非常大的挑戰。這種技術幾乎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而生的,設計師通過這種技術也將使設計變得更加容易實現。

而隨著技術進一步發展,我認為大量的硬體「中間件」將出現。這與我們現在軟體的「中間件」有類似的意思。簡單說來就是功能簡單的模塊化的中間,比如索尼的攝像頭,三星的屏幕這樣的概念。而這些東西能夠通過一些標準的協議,很容易被用在不同的最終產品中。事實上這並不遙遠。「模塊化手機」的概念早就被提出來了,而且已經有實物上市。但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由於其成本並不低。

在筆者看來,真正的個性化是要建立在硬體的成本足夠低的前提下的,否則對最普通的消費者來說是沒有意義的。這也是目前大力發展智能製造的一個原因,只有當整體的製造成本降到幾乎不需要「人的勞動」的時候,才能把「製造物品」變成一種最基礎的服務,像我們取之於大自然的水電氣等一樣。

但這並不是說製造的價值將大大降低乃至沒有價值。其實,就像之前提到的,當製造變成了一種最基礎的服務的時候,他將能夠被更好的運用。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我們用的網路服務,其實對個人來講,每個月的網費雖然不便宜,但相對於衣食住行的費用還不算高,而網路帶來的財富是有目共睹的。


推薦閱讀:

簡約單品 穿出個性
HUBLOT個性丹寧引領夏日風尚
讓人無比感動的個性說說
舊衣服改造教程 舊牛仔褲改個性的原始野人拖鞋
耐穿又美觀的弔帶連衣裙,時尚個性又不失潮流范!

TAG:製造業 | 個性 | 出路 | 個性化 | 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