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痛苦與厭倦之間》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哲學家,通常被視為悲觀主義者。他以著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而聞名。叔本華明確地闡述了一種雙面理論來理解我們的現實世界。它指出,世界由意志與表象組成,它們同時存在又相互區別。叔本華贊成悲觀的哲學主義,把生命視為不幸的,無意義的,充滿痛苦的。但是,通過更進一步審視,他的哲學和東方的思想相呼應,特別是印度教的和佛教。他將對人生痛苦的拯救寄託於對美的沉思,對人的同情,對慾望的控制。他的思想廣泛地影響了哲學、心理學、音樂和文學等領域。

《痛苦與厭倦之間》 【德】叔本華

人類的幸福有兩種敵人,痛苦與厭倦。進一步說,即使我們幸運地遠離了痛苦,我們便靠近厭倦;若遠離了厭倦,我們便又會靠近痛苦。生命劇烈地在痛苦與厭倦兩端擺動,貧窮和睏乏帶來痛苦,太得意時,人又生厭倦。所以,當勞動階層無休止地在睏乏、痛苦中掙扎時,上層社會卻在和「厭倦」打持久戰。在內在或主觀的狀態中,對立的起因是由於人的受容性和心靈能力成正比,每個人對痛苦的受容性,又與對厭倦的受容性成反比。人的遲鈍性是指神經不受刺激,氣質不覺痛苦或焦慮。無論刺激多麼巨大,知識的遲鈍是心靈空虛的主要原因。唯有經常興緻勃勃地注意觀察外界的細微事物,才能除去許多人在臉上流露的空虛。心靈空虛是厭倦的根源,好比興奮過後的人們需要尋找某些事物填補空下來的心靈,但人們尋求的事物又大多類似。

試看人們依賴的消遣方式,他們的社交娛樂和談話內容多是千篇一律的。有多少人在階前閑聊,在窗前凝視窗,由於內在的空虛,人們尋求社交、餘興、娛樂和各類享受,因此產生奢侈浪費和災禍。人避免禍患的最好方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心靈財富,人的心靈財富越多,厭倦所佔的空間就越少。那不衰竭的思考活動在錯綜複雜的自我和包羅萬象的自然里,尋找新的材料,從事新的組合,這樣不斷鼓舞心靈,除了休閑時間以外,厭倦是不會趁虛而入的。

另外,高度的才智基於高度的受容性、強大的意志力和強烈的感情之上。這三者的結合體使各種肉體和精神的敏感性增高。不耐阻礙,厭惡挫折——這些性質又因高度想像力的作用更為增強,使整個思潮好像真實存在一樣。人的天賦氣質決定人受苦的種類,客觀環境也受主觀傾向的影響,人所採用的手段總是對付他所忍受的苦難,因此客觀事件對他總具有有特殊意義。

聰明的人首先努力爭取的無非是免於痛苦和煩惱的自由,求的安靜和閑暇,過平靜和節儉的生活。減少與他人的接觸,所以在他與同胞相處極短的時間後就會隱退,若他有極多的智慧,他就會選擇獨居。一個人內在所具備的越多,求助於他人的就越少——他人能給自己的也越少。所以,智慧越高,越不合群。倘使智慧的「量」可以代替「質」的話,人活在大千世界中的自由度就會多一些。人世間一百個傻子實在無法替代一個智者。更不幸的是人世間傻子又何其多。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1788年2月22日生。被稱為「悲觀主義哲學家」。他是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的反對者、新的「生命」哲學的先驅者。對人間的苦難甚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觀帶有強烈的悲觀主義傾向。致力於哲學家柏拉圖和康德著作的研究、蔑視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他的一生並不得志,在去世前幾年獲得聲譽以前,一直過著隱居生活。1860年9月21日病逝。

  1789年生於但澤(Danzig)的叔本華從小孤僻,傲慢,喜怒無常,並帶點神經質。叔本華早年在英國和法國接受教育,能夠流利使用英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多種歐洲語言和拉丁語等古代語言。他最初被迫選擇經商以繼承父業,在父親死後他才得以進入大學。1809年他進入哥廷根大學攻讀醫學,但把興趣轉移到了哲學,並在1811年於柏林學習一段時間。在那裡他對費希特和施萊艾爾馬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歌德對此文非常讚賞,同時發現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傾向,告誡說:如果你愛自己的價值,那就給世界更多的價值吧。他稱柏拉圖為神明般的,康德為奇蹟般的,對這兩人的思想相當崇敬。但厭惡後來費希特,黑格爾代表的思辨哲學。他對自己的哲學也極為自負,聲稱是一種全新的哲學方法,會震撼整個歐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卻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學任教時,他試圖和黑格爾在講台上一決高低,結果黑格爾的講座常常爆滿,而聽他講課的學生卻從來沒有超出過三人。於是叔本華帶著一種憤遭的心情離開了大學的講壇。叔本華與黑格爾的對抗實際上是兩種哲學傾向之間的較量。他失敗了。因為他不屬於那個時代。用叔本華自己的話說,他的書是為後人寫的。事實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時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終於享受到了期待了一生的榮譽。

作者:叔本華 編輯:雅楠
推薦閱讀:

【心理測試】看你多久會厭倦他(她)?
這樣的男人最容易被厭倦
百年條紋衫,究竟有多少道條紋才正宗 #穿你千遍也不厭倦
我厭倦了貞潔又鬱悶的日子,又沒有勇氣過墮落的生活

TAG:痛苦 | 厭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