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評中式教育 稱中國母親並不全是「虎媽」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2月22日發表題為《中國母親並不全是虎媽》的文章,作者為羅欣宜(音)。現將全文轉引如下:當高中英語老師看到我對自己的作文成績感到失望時,她評論說我肯定是因為我的「中國家長[微博]」而感到很有壓力。
資料圖:在數學課上,學生向老師請教一個難題。
是的,這就是她的原話……而我的感受恰恰相反。
中國家長的典型做法是迫使孩子在學校取得最好的成績,因為學業優異反映出父母的稱職。他們確保孩子上精英學校以取得最好的成績。他們不停地嘮叨,讓孩子將來當律師、醫生,或者經商、從事金融業。家長們說,這些「實用」的職業收入高,受人尊敬,可以提高你的社會地位。
這種名聲由於以「虎媽」著稱的美籍華人蔡美兒而變得深入人心。「虎媽」這個稱呼說明了一切。在《虎媽的戰歌》一書中,蔡美兒聲稱「中國父母的傳統教育手段」優於西方做法,因為嚴格的紀律是迫使孩子取得最佳成績的最好方式。蔡美兒聲稱,她連續4年用不讓吃飯和沒有禮物來威脅小女兒,直到她完美地掌握鋼琴曲。她還不讓女兒們與別的孩子一起玩耍。
中國人歷來認為,教育是取得一切成就的關鍵。在封建時代,在官府中任職是極受尊敬的,而獲得這些職位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科舉考試。參加科舉考試的都是全國最優秀的書生。
倫敦大學的約翰·傑里姆博士的一項調查對參加2012年「國際學生評估計劃」數學測試的1.4萬名澳大利亞學生的成績進行了比較。他發現學生中有東亞背景的第二代移民[微博]——其中大多數為華裔——的成績要好於在澳大利亞出生的學生。但家長如何迫使孩子學習他們不喜歡的東西呢?
他們常常通過讓孩子產生負罪感和對孩子施加壓力來達到目的——而且從孩子上小學時就開始了。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想當考古學家,但最終屈從於她母親的要求,從事了醫學行業。她母親告訴她當醫生受人尊敬,她應該延續家族從醫的傳統。我看著朋友艱難地上完大學,因為她不喜歡理科。儘管她畢業並找到了工作,但她仍然不快樂。但壓力卻在繼續——她母親希望她嫁給一個醫生。
還有,某些父母認為人文學科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你在這個領域將賺不到很多錢。我還記得我曾不得不陪同父母去參加那些可怕的親友宴會,我父親的一個朋友問我畢業後想幹什麼。我說想當記者,而我得到的唯一回答就是言不由衷的表揚。接著我父親的另一個朋友說我不適合當記者,而是應該考慮某種更「合適」的職業。
當然,並非所有的中國父母都這樣。在我小時候,父母曾告訴我應該找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因為如果我能依靠自己的興趣和才能,我的生活會充實和有意義得多。他們教育我說,學習與理解是兩件不同的事情。他們不鼓勵我採用在東亞學校里常用並且受到某些家長推崇的死記硬背的方法,因為這麼做不能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我記得自己13歲時,母親讓我閱讀《傲慢與偏見》。她告訴我不要只關心書里的情節,而是要嘗試理解書中人物及小說的潛在主題。我猜我的父母知道無法追求自己夢想的痛苦。他們是戰爭期間在越南長大的,當時沒有什麼機會。我母親一直希望當電台播音員,而我父親則希望學習生物學。
於是我告訴英語老師,我感到失望並不是因為擔心父母知道我的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有出色的學業。我的父母教導我為自己、而不是為別人學習。她無言以對。
推薦閱讀:
※美媒:「幹得好不如嫁得好」警示中國
※如果這些問題還不解決,這個國家會失去中國遊客!
※單身的你可曾孤單 發布中國單身男女孤獨指數
※中國有9000萬乙肝病毒攜帶者!你的肝還好嗎?
※中國書法史之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