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雁:俄國有過「十月革命」嗎?(4)

金雁:俄國有過「十月革命」嗎?(4) 發布時間:2013-10-24 09:39 作者:金雁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點擊: 219次

  一般認為,直接導致內戰的原因有三個:廢除立憲會議導致民主派的反抗,對德和約引起「愛國主義者」的抗爭,以及餘糧徵集制激化與農民的矛盾。但實際上,布列斯特和約的問題在幾個月後即隨德國戰敗、蘇俄廢約而不復存在;餘糧徵集制雖有深刻的思想背景,但作為一項具體政策,應當說它是內戰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雖然它引起的農民反抗導致了內戰延長。因此,解散立憲會議,亦即廢除憲政,實為導致內戰的首因。  從某種意義上講,內戰是一場圍繞「立憲」的戰爭,列寧政府的反對派最著名的口號就是「一切權力歸立憲會議」。而內戰中出現的許多反蘇維埃勢力也都以民主立憲為旗幟。包括大量的左派勢力,也在「既不要列寧也不要高爾察克(А. Ф. Колчак──引者注)」的口號下成了反對派,他們要求在「左派」專政與右派專政之外選擇道路,回到1917年9月前的民主政府,甚至是「一月劇變」前的蘇維埃。「專政」與「民主」的衝突如此尖銳,以至於布爾什維克方面當時抨擊「民主」常常連「虛偽的」、「資產階級的」等限制詞都不用,乾脆流行起「民主反革命(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ая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я)」、「立憲反革命(Кадетская контрреволяция)」的說法,並由此衍生出「民主反革命時期」、「民主反革命緩衝地帶」、「民主反革命政治派別」等一系列術語48。「專政」是「革命」,「民主」就是「反革命」,一月前後的劇變乃至於斯!  這當然不是說後來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力量都是立憲會議的支持者或所謂民主派,而是說:二月革命以來人們期待的憲政民主前景在1918年1月的消失引起了空前的震動,打破了俄國社會當時已十分脆弱的平衡,使各種矛盾都集中爆發出來。不僅各支民主派(後來被稱為「資產階級民主派」,但當時布爾什維克更常稱之為「民主反革命」)打出立憲會議的旗號反對布爾什維克,先後在伏爾加河流域的薩馬拉、烏法等地形成很大勢力,在喬治亞等地還建立了孟什維克領導的民主共和國。更嚴重的是,在二月革命後懾於當時人們對民主的認同49而一時蟄伏的各種舊俄勢力,現在隨著憲政民主前景的破滅也堂而皇之地出來搶奪江山。他們顯得非常理直氣壯:既然不搞民主了,沙皇的遺產憑甚麼就是你的?「有槍便是草頭王」的局面於焉形成。  事實證明:從二月革命到一月政變期間,俄國政局在民主預期下的日益左傾,並未受到右翼反民主勢力的多大抗拒,像科爾尼洛夫兵變那樣的個案轉瞬間也就平息了。不僅「清一色社會主義者政府」本已水到渠成,就是布爾什維克搶先奪權後,在許諾尊重立憲會議的七十天內全俄局勢仍然基本穩定。正是在布爾什維克摧毀憲政後,右翼反民主勢力起而效尤:繼「一月劇變」布爾什維克驅散立憲會議後,4月烏克蘭哥薩克首領斯科羅帕茨基(П. П. Скоропадский)驅散了二月革命後出現的烏克蘭議會(中央拉達),12月初軍閥高爾察克驅散了從伏爾加河遷移到鄂木斯克的立憲議會委員代表大會。二月革命後曇花一現的民主權威至此蕩然無存。而二月革命以來對「混亂的民主」不耐煩的人們,在混亂變成內戰後也就各立山頭「收拾殘局」。加上乘亂而起的民族分離運動、外國支持的勢力,俄國一時陷入了空前殘酷的兵燹戰禍中,數百萬人死於非命。  歷史是由長時段因果關係決定的還是「偶因」造成的?應該說兩種因素皆有。筆者曾指出:1905年俄國曾經有過自由市場經濟與政治民主化進程互相促進的強大勢頭。如果不是那場風波中各方之不智造成「雙輸」之局,俄國完全可能在君主立憲框架下完成政治、經濟的現代化改造而避免1917年的局面。但是斯托雷平政治專制下為權勢者對傳統農村公社進行「警察式私有化」積下民怨,加上後來又唐突發動(參加?)世界大戰而失利,「不公正的改革導致反改革的革命」便在所難免。而且這種「革命」天然具有反對「腐敗的經濟自由」和重建「公社世界」的性質,自由主義成為輸家幾乎是註定的:臨時政府難免要社會主義化,立憲會議即便不被驅散,也沒有幾個自由派當選。但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者」中誰能得勢、以及得勢後具體會導致甚麼後果,則是不確定的。主要在政治僑民中活動的布爾什維克最初並無優勢,長期流亡後在1917年4、5月間才回國的列寧、托洛茨基也不被看好。國內反斯托雷平運動的主力社會革命黨和在工會中影響巨大的孟什維克都曾經很有希望,但是陰差陽錯的權謀較量使列寧最終勝出。1917年2月開始的進程本來是由傳統專制向憲政民主的轉型,結果到1918年1月後演變成「專制」到「專政」之間一場改朝換代式的戰亂。繼1905年後俄國歷史上又一次民主大實驗,就這樣以更慘痛的內戰以及內戰後的「專政」告終了。  「二十一世紀專欄」推薦  宋磊:中國式經濟民主之爭中的主義與問題  蔣賢斌:顧准在「三反」運動中被撤職的原因  沈志華:朝鮮戰爭爆發的歷史真相  任劍濤:什麼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共同底線?  備註:本文系《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授權共識網發布,最新文章請參見共識網>思想文化>「二十一世紀專欄」或「二十一世紀文章列表」。  注釋  1 兩篇文章皆以筆名發表,參見蘇文:〈傳統、改革與革命:1917年俄國革命再認識〉,《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7年10月號,頁4-16;卞悟:〈列寧主義:俄國社會民主主義的民粹主義化〉,《二十一世紀》,1997年10月號,頁37-47。  2 高國翠:〈「懺悔」的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頁54-57;吳庸:〈俄羅斯在翻跟斗〉,《議報》,第315期(2007年8月13日),www.chinaeweekly.com/viewarticle_gb.aspx?vID=5910;〈為甚麼反斯大林的索爾仁尼琴會讚揚斯大林〉,http://post.baidu.com/f?kz=190562576。  3 該書第一卷《1914年8月》和第二卷《1916年10月》分別於1971和1984年在巴黎出俄文首版,第三卷《1917年3月》上下兩冊俄文版於1986年也在巴黎由ЩНГБ出版社推出,但奇怪的是它不是首先推出單行本,而是作為《索爾仁尼琴全集》的第十五、十六兩卷問世(Красное Колесо, уэел. 3 Март Семнадцатого. А. Солженицын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э, Том 15-16. Paris: YMCA Press, 1986),因此幾乎沒有引起注意。俄文單行本直到2000年才在俄羅斯國內出版,英文版迄今尚無。  4 Россиыская Газета, 27.2.2007.  5 所謂索爾仁尼琴「悔過」之說誇張太甚,實際上索爾仁尼琴對斯大林暴政的譴責沒有任何變化,這從他的一系列近期言論可見。德國《明鏡》(Дет Урйезем)周刊對他的專訪,參見索爾仁尼琴:〈我從未違背自己的良知〉,《南方都市報》,2007年7月25日。但是從「文化」上講,似乎就有點「複雜」了。  6 Sergei Roy, "From Autocracy to Anarchy: Reflections on the February Revolution", www.theliberal.co.uk/issue_10/politics/russia_roy_10.html.  7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列寧全集》,中文第二版,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79。  8 中國共產黨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彙編》,第一分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頁41。  9 普列漢諾夫著,劉若水譯:《我們的意見分歧》(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頁77、40、242、258。  10 卞悟:〈列寧主義:俄國社會民主主義的民粹主義化〉,頁37-47。  1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列寧全集》,中文第二版,第二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頁282-83。  12 這是當時公認的「社會主義政黨」。列寧當時也經常這樣表述。後來蘇聯時期的官方史學肯定布爾什維克「唯我獨社」而其他左派政黨都姓「資」,其實他們的綱領都以社會主義為奮鬥目標。  13、14、18、4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列寧全集》,中文第二版,第三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頁53;55;260-61;52。  15 所謂「革命護國主義」是指許多沙皇時代反戰的革命者,在沙皇垮台、民主革命成功後認為戰爭性質已經改變,其中的一些人引法國革命後與歐洲諸王反法聯盟的戰爭為例,認為民主俄羅斯與英美法這些民主國家為一方、德奧土保幾個專制王朝為另一方的戰爭已經成為民主對專制的戰爭,因而主張爭取戰爭勝利,反對媾和,尤其反對背著民主盟邦而與德皇單獨媾和;而更多的人雖然仍主張退出戰爭,但面對德國大舉進攻的形勢也主張先打退敵人以保衛革命,然後再爭取有尊嚴的和談。其實布爾什維克自己掌權後也是這樣做的,但在他們上台前卻一直反對為保衛二月革命的成果而戰,主張現在就要和平,所以「革命護國主義」當時成了其抨擊的對象。  16、23、30 James Bunyan and H. H. Fisher, The Bolshevik Revolution, 1917-1918:Documents and Materials (Hoover War Library Publications, No. 3) (London: O.U.P., 1934), 133; 91-92; 133.  17、21 Leonard Schapir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1), 182.  19、20 費希爾(Louis Fischer)著,彭卓吾譯:《神奇的偉人:列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頁220。  22 關於這幾屆臨時政府的構成與政治色彩的演變,詳見蘇文:〈傳統、改革與革命:1917年俄國革命再認識〉,頁12-13。  24、34、36、38、39 沈志華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一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頁36;184-87;182;184;182-83。  25 例如,二月革命後第一個權力機關杜馬臨時委員會還是右翼自由派(十月黨、進步黨等)為主,其後的第一屆臨時政府改以左翼自由派(立憲民主黨)為主。而7月24日和9月25日上台的最後兩屆臨時政府都已以社會主義者(社會革命黨與孟什維克)為主了。  26 Октябьское вооруж?ное восстание в Петрограде. М., 1957г. стр. 353. 後來調查說當晚共有六人傷亡,並非「未流一滴血」,但「幾乎沒有流血」是可以說的。  27 Октябьское вооружж?ное восстание в Петрограде. М., 1957г. стр. 392-93.  28 參閱聞一:〈「列寧在十月」〉,《學習時報》,2007年5月7日。  29、31 1917年11月9日盧那察爾斯基致妻子的信,載《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一卷,頁66-67。  32 Л. Г. Протасов,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е уче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 История рождения и гибели. М., 1997г. стр. 241-42, 248.  33 Ш. М. Мунчаев, В. М. Устинов 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от становление самодержавия до падения советской власти. М., 1999г. стр. 311.  35、43 這個數字是列寧當時收到的報告所說。後來布爾什維克的公開報導說是兩萬人,甚至說只有五千人。見多伊徹(Issac Deutscher)著,王國龍譯:《先知三部曲.武裝的先知:托洛茨基,1879-1921》(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頁410;282。  37 高爾基著,朱希瑜譯:《不合時宜的思想:關於革命與文化的思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頁260-61。  40 參見金雁:〈讀不懂的高爾基〉,載《火鳳凰與貓頭鷹》(北京:三聯書店,1999),頁114。  42 布爾什維克當時(據斯維爾德洛夫[Я. М. Свердлов]1月12日在蘇維埃「三大」上的講話)承認有二十一人在鎮壓1月5日抗議示威時被當場槍殺。(См.: Петрогрдский голос. 1918. 12 января речь Я. М. Свердлова на ЙЙЙ съезта Светов)反對派方面估計的數字要大得多。  44 沈志華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二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頁142-43。  45 徐天新選譯:《世界史資料叢刊.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頁110。  46、47 轉引自多伊徹:《先知三部曲.武裝的先知》,頁523;446。  48 參見Н. Г. Думова, Кадетская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я и е? разгром. М., 1982; Васильев, Г. А. Барьба против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я в период освобождения Красноярска от колчаковщины. красноЯрскстр. 1972等書。  49 那時不僅左如布爾什維克疾呼召開立憲會議,皇位繼承人米哈伊爾大公(Р. Михаил,末代沙皇之弟,當時迫於革命的沙皇已禪位於他)在辭位詔書中也宣布:「偉大的俄國人民應該進行全民投票,通過自己在立憲會議中的代表來確定治理方式和俄羅斯國家新的根本大法」。參見阿寧(D. Anin)編,丁祖永等譯:《克倫斯基等目睹的俄國1917年革命》(北京:三聯書店,1984),頁111。因此在立憲會議被廢除、沙皇被殺前,即便右如保皇派,要造反也是缺少起碼的口實。  金 雁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著有《農村公社、改革與革命:村社傳統與俄國現代化之路》、《十年滄桑:東歐諸國的經濟社會轉軌與思想變遷》等。

推薦閱讀:

袁世凱與辛亥革命
五一國際勞動節快樂!
革命向何處去——辛亥百年史反思
辛亥人物之岑春煊:立憲成空向革命

TAG:俄國 | 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