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控制針感?

如何控制針感?

控制針感

控制針感實際上就是控制針下之氣,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控制針感性質,一是控制針感傳導的方位。這是現代手法研究中提出的課題,這項研究始自20世紀50年代

針感的性質有酸、麻、脹、疼、觸電樣、水波樣等多種,以一種為主,併兼有其他種的混合型為多。在傳導的方位上,針感有的是短程,有的是長程,有的是全程,有的氣至病所,但也有越經的變異現象和傳導中的跨越現象,即中間一段或幾段沒有針感。當針感傳至臟腑效應器官時,效應器官多可出現反應,除出現效果外,亦有客觀可以記錄者,如腸鳴音、心音、肌電等效應。

有的是立即出現的即時性效應;有的是間隔一定時間的延遲性效應;有的是針刺後的一過性效應;有的是多次針刺後,出現的疊加效應;有的是減輕癥狀(有治療意義)的正性效應;有的是增加癥狀的負性效應。如何控制針感的性質,在針刺手法研究中是一個及其重要的課題。

1、酸

這是常見的針感之一,多出現於局部,有時可以傳導到遠端,以四肢穴位出現為多見,腰、背、頸部穴位次之。就其性質來說,與肌肉過度運動時蓄積乳酸所產生的感覺相近似。

使酸感出現,押手的運用時很重要的,如進針後出現的基礎針感是麻,押手要多用力;如出現的基礎針感是脹,押手輕一些。時將針向一個方向轉,如搓轉後出現疼感,則成功率小。若是搓轉後脹感加重了,則可逐漸變成酸。用提插亦可,提插速度要快,幅度要小,押手要加力。

2、麻

最為多見,多呈條狀,帶狀,少數可呈片狀,可為傳導性的,在針後出現其他針感,欲改為麻感時,一般不用押手(用時也要很輕),捻轉角度要大,提插幅度要大,提插速度可快可慢,針尖方向可稍稍變換。

3、脹

亦較多見,多出現在酸感之前,為局部性的,若與麻感混合出現,多可傳導與局部注射藥液所形成的物理壓近感相似。要想出現脹感,押手要重些,要邊捻針邊在押手上用力,加用提插時,提插速度要快,幅度要小,針尖方向不宜變動。

4,痛

此痛感不是指進針時在表皮上出現的疼痛,位置是指進針後腧穴深部產生的痛感而言。此痛感有時在局部,有時傳導到遠端。如能避免為最好,倘不能,就要迅速把痛覺改變過來,一般可不提針,將食指、中指兩指放到針柄一邊,兩指間要保持一指間隙,拇指放在另一邊對準此間隙,以此三指固定住針體,拇指向中指方向,中指、食指向拇指方向一同加力,2~3次即可改變過來。或用拇指輕彈針柄亦可,仍無效時,可提針少許或完全提出。中風患者此痛感多見,亦難改變,但往往痛感減輕常是取得療效的標誌。

5,水波樣

這是一種舒適的針感,多在四肢大穴出現,其基礎針感是麻感,在麻感出現後的瞬間,將右手食指中指兩指靠在針柄的一邊,用右手拇指甲從對側緩緩地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反覆刮針柄,同時要依據基礎針感的強弱不同一邊刮針,一邊輕顫,顫的幅度一定要小,小到針尖不離原來的位置為宜,在刮針過程中,這種柔和均勻的刺激一個接一個地作用到腧穴上,其狀如後波催前波,故稱之為水波樣針感。這種針感傳動的遠近和方位決定於基礎針感,即麻的程度如何。

如何控制針感傳導方位,早在古代針灸專著中就有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來大量的實踐證明,使針感向遠方傳導,是可以用手法來控制的。

針感的傳導首先與穴位的選擇有關,四肢的大穴是容易出現針感傳導的,次則背腹部,再則面頸部,四肢末端的穴位則幾乎不傳。其次應注意針的選擇,過長、過短、過粗、過細都會影響手法的運作。

基礎針感是針感傳導的先決條件,麻感是最易傳導的,其他複合針感傳導如何也與麻感所佔比重有關。針尖方向是一個重要因素,一般針尖所指的方向就是針感傳導的方向,兩者是一致的。

針的捻轉方向則不能一概而論,或左或右,視情況而定。欲使針感向上時拇指需向前捻、欲使針感向下時拇指需向後捻。倘沒按要求出現,則應調整其捻轉方向

左手的應用是必須重視的。古人說:「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左手要進行循、攝等輔助動作,用二指、三指、四指平直用指甲及指肚在經上叩擊。其次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中指)關閉住經脈的另一端,要緊貼針的附近,不能太遠,用力時不要直上直下,要朝向經絡開放的一端,關閉時指力不要太強、否則患者會感到不適或疼痛,倘太弱,反而能誘導針感向相反方向傳導。需注意關閉時是用指尖而不是用指甲。此外,左手和右手的配合要協調、利落。


推薦閱讀:

精神控制肉體——以及性別
PID控制器的優缺點,並淺談改進方法?
【一點資訊】中國唯一蛇島,2萬條毒蛇控制這裡,被叫做「靈蛇島」!
【科普園地】控制好血糖,早餐很關鍵
重度糖尿病患者怎樣控制血糖?

TAG: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