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古跡——上海松江興聖教寺塔【圖文】

興聖教寺塔,俗名「方塔」,坐落在上海市松江區的方塔園內。此塔在公元1068—1094年間(宋代熙寧至元祐年間)建於興聖教寺——該寺建於公元949年(五代後漢乾祐二年),在元代被毀——內,故名興聖教寺塔。於1975-1977年經歷復原大修。

此塔建造於公元1068~1094年間(北宋熙寧至元祐年間),以後歷代均有修葺。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高42.5米,四面九級,因塔的平面呈四方形而俗稱方塔。該塔大出檐,瘦塔身,沿襲了唐代磚塔的建築風格,被認為是江南造型最美的塔之一。另外,它保留了大量宋代原物,為江南古塔建築所罕見。塔的形制結構繼承了唐代磚塔的建築風格,磚木結構,樓閣式,平面呈正方形,故俗稱「方塔」。塔總高42.5米(一說為42.65米),共9層,底層每邊寬6米,向上逐層收縮,層高也隨之降低,塔內各層有木梯。塔身各面均有磚砌圓形壁柱,柱上裝有木製斗拱來承托木構的瓦屋檐。磚身外壁每面建磚制柱劃分為3間,正間設壼(kǔn)門,入內為方室。磚身各層外均有腰檐、平座、欄干,底層在圍廊中置扶梯,穿過磚身中的踏步進入第二層,其餘各層皆在方室內置樓板和木梯。第八層設橫木交叉,承托塔心木,長13米,穿出頂層8.20米,套上鐵制的塔剎,以覆盆、露盤、相輪、寶瓶等組成。塔上的木構件多為宋代原物,第七、八、九層則是清代改砌的,形制與下面幾層不同。在塔基下還發現有地宮一座,安放有石匣1個,銀盒石匣2個,匣內藏有宋代錢幣42枚、銅菩薩坐像和卧像各1尊。史載,公元949年(五代後漢乾祐二年),邑人張仁舍宅建興聖教寺。1068~1094年間(北宋熙寧至元祐年間),寺僧希階、如納、如禮等募建此塔。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僧人行高募款修葺。1302年(元大德六年)狂風吹落塔剎相輪,毀欄干,僧清裕募款修理,時有任叔實撰《修興聖塔記略》,述其始末。元末,寺遭兵燹,殿宇全毀,而塔與鐘樓獨存(現在方塔西面有一塊巨石,據說是當年興聖教寺大雄寶殿柱子下的柱礎)。1370年(明洪武三年),寺僧在塔旁建懺堂,額曰「興聖塔院」。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塔又坏於狂風,僧安哲、正傳等重修,1415年(永樂十三年)釋心泰撰《重修塔記略》。1447年(明正統十二年)巡撫周忱捐款重建。1573~1619年間(明萬曆年間)為募款修塔,僧大振斷臂以示虔誠。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和1821~1850年間(道光年間)均曾修葺——據塔中所載,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更換了塔剎與塔心木,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為保護塔心木在柱外包了一層柏木。該塔在清代被譽為江南造型最美的塔,清代《松江竹枝詞》有一首專記方塔:「巍巍樓闕梵王宮,金碧名藍杳靄中。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瓏。」

1860年(清咸豐十年)鐘樓及塔院俱毀。1937年(民國26年),城隍廟殿宇大部分遭日軍轟炸焚燒,而塔與廟前照壁幸免於難。

興聖教寺塔歷經百年時光以及炮火的洗禮,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已損壞嚴重,底座走廊和塔內各層木結構已大部分毀壞,樓梯僅剩一級,塔身向西北傾斜約54厘米。

1975~1977年,上海市政府撥款重修該塔。整修期間,還在塔中發現了很多其他的文物。在方塔第三層西面外檐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間的栱眼壁上,發現有彩色佛像畫二尊,結跏趺坐,面部已較模糊,經鑒定為宋代繪法。在底層地面正中部分,揭開1.5平方米的方磚,露出地宮券頂,地宮為磚砌方室,內置石函,器身下部浮雕雙龍、雲氣,兩端刻雙獅。蓋上置銅佛一尊,面北結跏趺坐,旁散置唐宋錢幣41枚。石函內有漆匣,以帛包裹,已腐,匣內有銅卧佛一尊,左右有兩銀盒,盒內藏舍利和動物化石,底部鐫「蔡溥舍銀造匣追薦亡妻俞氏超生」,「郭椿年舍銀匣追薦亡母趙氏超生」,漆匣底還有錢幣97枚。錢幣有唐開元通寶和北宋政和、宣和通寶、南宋建炎通寶,均藏上海博物館

點擊進入更多閲讀>>>
推薦閱讀:

《一個人的課堂》:那時你什麼也不是 卻是老師的唯一
【軼事秘聞】清末陝西女首富周瑩是如何成為一品誥命夫人的?
刑法乾貨四則之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摘自我的2017年刑法土豪金教材P381)
為什麼中國在文化上大師輩出的美好時代大多是戰亂時代?
【講座】儒家孤魂,肉身何在:儒家文化在當代中國的命運(許紀霖)

TAG:歷史 | 文化 | 上海 | 歷史文化 | 【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