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常說「三妻四妾」,而不是「四妻五妾」或者「五妻六妾」呢?
在網路上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充滿屌絲氣息的一句話「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妻妾成群」。妻妾成群,似乎是每一個屌絲的內心渴望,以致於很多人頻頻發出「今不如古」的感嘆。其實,說到妻妾成群,我們還有一個類似的成語「三妻四妾」。「三妻四妾」反映了我國古代家庭關係的基本狀態。
很多人就問了,我國古代不是實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怎麼會有「三妻」和「四妾」呢?
在古代,一個男人只能擁有一個老婆,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即便是位極九五的皇帝同一時間內也只能擁有一個皇后。無論是老婆,還是皇后,這個女人都是以「妻」的名義出現的。於一般人而言,「妻」是應父母之言媒妁之約,明媒正娶過來的,是「正室」;於皇帝而言,皇后則是自己的正妻,也是身後的女人。
然而,在男權主義社會裡,作為一個男人,尤其是有權勢、有地位的男人,一個妻子並不能滿足繁衍後代的需要。於是,妾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相對於妻而言,妾不能算作正式婚配,只是「側室」、「偏房」,不可稱之為「妻」。在地位上以及對男人的依附關係上,二者有著諸多的不同。比如,在法律上,統治者常常將妻的娘家視為丈夫的親族,如果丈夫涉及株連,妻子的娘家勢必也要受到牽連,但是妾的娘家就不在此列了。
所以,古代的法律也常常規定,一男不可娶二妻,但對妾,卻不加限制,只要你有能力,「四妾」、「五妾」也是允許的。
既然妻在法律上只能有一個,為何會出現「三妻」呢?
其實,「三妻」主要來源於春秋時期的一段佳話。齊國國君在立後事宜上優柔寡斷,遲遲下不了決心,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後來國君又戲言要確立三個皇后。不久,國君便去世了,而立後的事情也一直未能敲定。史官未知其意,便將「三妻」之說記入史冊。
歷史上真正將「三妻」做實的就是漢武帝了。漢武帝一生共立過三個皇后,第一陳皇后陳阿嬌,第二衛皇后衛子夫,第三趙皇后趙婕妤。這三個女子都是在前者被廢或者被殺後,相繼確立的。
後來,在不斷的流傳中,「三妻」逐步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主要指「一髮妻二平妻」。髮妻即結髮妻子;平妻一般指男人在外經商時所娶女子的一種稱呼,但是其實際法律地位仍然為妾。按照古代禮法,髮妻持家,平妻在旁輔佐,分工還是比較明確的。
妾呢?就比較好理解了。四妾,往往指「四偏妾」。偏妾主要是伺候夫君和「三妻」的。按照這個邏輯來講,偏妾的數量剛好是四個。
值得注意的是,「三妻四妾」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一個確指,而往往表示妻妾眾多的意思。古代男人娶三妻四妾,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享受歡樂和傳宗接代。作為古代的一種婚姻形式,三妻四妾從本質上從屬於「一夫一妻多妾制」。他的出現加劇了男女的等級分化。
推薦閱讀:
※美國逾期滯留非法移民竟多達450萬!官方:他們太能藏,我們找不到
※我們一起聽《凡人歌》
※早安心語140808:你的記憶中沒有了我,不要忘記我們相遇的每分每秒
※我們要正信,需要伊斯蘭
※癌症究竟離我們有多近(遠)?
TAG: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