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揭秘:印度是如何火葬的?

數千年來,在印度古老的城市瓦拉納西(Varanasi),恆河西岸的馬尼卡尼卡河壇(Manikarnika Ghats)上葬禮的火焰幾乎從未熄滅過。

這座位於北方邦的聖城,是印度人心底最神聖的地方,人們相信只有把骨灰揮撒在這兒,靈魂才能得以解脫。屍體必須接受火的歷練靈魂才能擺脫身體的束縛。

攝影師邁克爾·赫紐維茨(Michal Huniewicz)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些驚人的罕見畫面,讓人們得以窺見印度教教徒往生的最後歷程。

古老的習俗:瓦拉納西是印度教教徒心底最神聖的地方,人們相信只有骨灰揮撒在這兒,靈魂才能得到解脫。屍體必須接受火的歷練靈魂才能擺脫身體的束縛

敬意:裹好的遺體被抬向河邊為火化做準備

奪眼球:兩名遊客坐在船上看葬禮受壓迫:人們認為死亡會傳染,只有Dom人可以接觸屍體

每天有多達300具屍體在這個「焚化壇」處火化,該名字來源於一級級延伸到聖河水邊的台階。幾個世紀以來,老弱病殘者都聚集在恆河岸邊該地附近等待死神的降臨,而岸邊的那些特殊建築也是為了這些人的最後時刻而建。

但這個巨大的葬禮場所卻沒有瀰漫著悲傷的氣氛,相反的,人們隨著葬禮的進行節奏,笑的笑,打牌的打牌。

印度教信徒認為死亡並不是損失,而是擺脫了肉體的束縛,就像人們丟棄不能再穿的舊衣服一樣。馬尼卡尼卡河壇堆滿了用於焚燒遺體用的木頭,一個個家庭擁擠在一起舉行著儀式;家畜在喪家邊上踱步;還有沒事看葬禮解悶的閑人和好奇的遊客。

葬禮的進程對靈魂的解脫升天相當關鍵,儀式的每個步驟都要完美地完成,否則靈魂在人死後會迷失在去往天堂的路上。

受壓迫:人們認為死亡會傳染,只有Doms人可以接觸屍體

每天有多達300具屍體在這個「焚化壇」處火化,該名字來源於一級級延伸到聖河水邊的台階。幾個世紀以來,老弱病殘者都聚集在恆河岸邊該地附近等待死神的降臨,而岸邊的那些特殊建築也是為了這些人的最後時刻而建。

但這個巨大的葬禮場所卻沒有瀰漫著悲傷的氣氛,相反的,人們隨著葬禮的進行節奏,笑的笑,打牌的打牌。

印度教信徒認為死亡並不是損失,而是擺脫了肉體的束縛,就像人們丟棄不能再穿的舊衣服一樣。馬尼卡尼卡河壇堆滿了用於焚燒遺體用的木頭,一個個家庭擁擠在一起舉行著儀式;家畜在喪家邊上踱步;還有沒事看葬禮解悶的閑人和好奇的遊客。

葬禮的進程對靈魂的解脫升天相當關鍵,儀式的每個步驟都要完美地完成,否則靈魂在人死後會迷失在去往天堂的路上。

實用性:比檀木便宜得多的芒果木堆成堆,它們都被用來焚燒屍體。印度每年有9百萬人去世,因此從實用角度出發應該多推薦使用電力或天然氣

迅速:裹著橘色彩布的遺體被抬到河邊。死亡後必須要在24小時內進行火化

洗滌:家屬們用竹擔架抬著遺體到河邊

入水:遺體先要被浸到水中再抬出來

等待:台階上的遺體要晾上兩個小時左右,再把這差不多快乾的遺體抬到附近的柴堆上

人們用彩色的布條包裹著親人的遺體,用竹子做的擔架抬著穿過古城的街巷,邁下一級級台階來到聖河邊上。

葬禮由死者最親的男性家屬執行,女性向來不被允許出席葬禮因為人們擔心女人收不住的哭聲會破壞葬禮恭敬的氣氛。遺體先要放入恆河中浸濕,再放在台階晾上兩個來小時。這時人們通常就把遺體獨自留在台階上,有時家畜會過來吃掉遺體邊上裝飾著的花朵,牲畜的尿也會不經意地拉在上面

等遺體幹得差不多的時候,人們把它抬到木頭堆成的焚燒坑上。木頭要經過精心挑選、稱重,數量則根據喪家的財力決定。

印度人相信死亡是會傳染的,只有特定種姓的人才「百毒不侵」,他們通常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他們可以跟屍體接觸。這個種姓的成員被稱為Doms。沒想到因禍得福,逐漸地這群Doms人壟斷了葬禮行業,在瓦拉納西發家致富起來。

最後的時刻:入水後的遺體被放在台階上晾乾,之後家屬把它抬到柴堆上

幾百人:每天有300多遺體在這裡火化

耐心等:遺體被放在台階上等幾個小時。邊上,可能是死者的家屬,幾個男孩或蹲或坐著

平靜:男人們在默默等待著

生意:Doms人不光火化要收錢他們還從昂貴的木頭買賣里吃些回扣

社會結構:每個種姓一個焚燒坑。上圖的人屬於剎帝利

最後的準備:遺體上綁著的繩子被解開後被抬到火堆上,壓上家屬買好的木頭

昂貴:一般來說讓遺體充分燃燒需要300公斤木頭

柴堆:Doms人站在最後邊,右邊的兩名男子拿著袋子,裡邊裝著要放到火堆里的各種物品

選擇:較富裕的家庭會選用較貴的檀木,而那些最困苦的家庭會使用牛糞來燒,境遇更糟的家庭只得把遺體直接送入河水中

蓋住氣味:酥油被抹在木頭上。古時候,人們在焚燒遺體前還把酥油放到身體里

遮蓋:檀香粉被撒在遺體上以遮蓋頭髮燃燒的焦味

熏香:一名親屬在木頭點燃之前在遺體上撒上一種熏香,可能是來自尼泊爾的黑色麝香

責任:點火的這名男子可能是死者最大的兒子或最親近的男性親屬。他剃著光頭穿著表達尊敬的白色喪服

火化在印度教教徒眼中是首選的處理後事的方式,因為他們認為火焰能凈化靈魂,讓靈魂擺脫身體的束縛,使人們得以獲得新生。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棺材,只有特定的人才進行土葬而不用火葬。這些人包括聖人和出生不到兩歲就去世的小孩,因為人們認為這些人的靈魂是潔凈的不需要經過火焰的歷煉。罪犯和自殺的人們也要用土埋了,那是因為他們的罪孽過於深重,葬禮的烈火無法凈化他們。

遺體放置要腳朝南對著閻摩(Yama)世界的方向,頭朝北對著財神俱毗羅(Kubera)的世界。傳統上,喪主要穿著白色的衣服接過Doms遞過來的點著火的細枝點燃柴堆,這時遺體變成了火神阿耆尼(Agni)的祭品。

遺體經焚燒後,還會有一個儀式——取來恆河水澆滅火焰。有時不大寬裕的家庭因買不起足夠的木頭,有的遺體還未被燃盡也就把殘留撒入恆河中。遊客們可以圍觀葬禮,但被要求舉止文明,拍照通常被列入禁止之列。

點火:火堆冒起的青煙。一名Doms人坐在火堆附近確保火苗燃燒起來

活著的生活在繼續:躺在地上的狗身上落滿灰燼

實用性:重的木頭要擺放在遺體的上方,因為火苗會導致肌肉收縮讓屍體坐立起來

灰燼:人們用竹竿撥動火堆確定遺骨是否已經在火焰里分開,這被認為是火化儀式之一

理由:火化受印度教教徒的推崇,因為他們認為靈魂要經過火的凈化才可以得以解脫

古老的社會結構:這位婦女屬於印度古代文化中的低種姓

蓋住氣味:人們點燃各種焚香來掩蓋每日數百具屍體焚燒的氣味

數百人:從高處拍的照片可以看到河岸聖壇上燃燒著的火苗

靈魂:印度教教徒相信一旦頭顱在火中爆開靈魂才得以脫離肉體。通常需要藉助竹竿的幫助

拋撒:一旦火化結束,火苗會被打來的恆河水澆滅。骨灰會被搜集攏拋撒到河水中,有時木頭不夠還留些沒燒盡的殘餘物也一併拋入河中

河岸:火化後的骨灰被撒入恆河水中,河的另一岸人們在洗澡沐浴

http://www.2012ee.com/201510035383_4.html


推薦閱讀:

《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順法師)閱讀筆記(八)「初期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
印度之旅 佔西
印度已經是地區大國,但為什麼還有種姓制度?
現階段的中國需要一場戰爭么?
中國大連萬達在印度開發100億美元的工業園

TAG:印度 | 火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