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漢語普通話和漢語廣州話
自五胡亂華衣冠南遷後,北方人語言服飾文化受到遊牧民族的一定影響,後隋文帝再次統一中國而有盛唐富宋而正漢音漢服,天不幸蒙元滅宋亡華,漢語受到更大消極影響,所謂「入派三聲」是也。蠻元不及百年,太祖以農民身份誅元建明,大明恢復唐宋冠服制度,著《洪武正韻》又復漢人雅言,後阿爾泰語繫之滿人入關,剃發易服,易漢人幾千年之外在形象,滅漢人之內在精神,然語言難更,無奈與北京內城學外城漢人之話,卻有變異遂形成今之普通話,然此普通話無入聲,無尖音,無濁音,與漢語傳統語繫不相對應,由是痛矣。然民國初立制國語時以老國音為標準,此老國音兼顧南北,有入聲尖音濁音,無奈一九二三年爭論中以簡單易學卻有缺陷之新國音即今日普通話為標準音成為官方語言直至今日。既普通話已普遍中國乃至海外,更易不易,余只希望在開推普機之同時,官方勿要打壓方言,百姓勿要更棄自家語言,與交際之同時勿要忘祖先之傳統,如是而已。
喜歡聽粵語(漢語廣州話),覺得粵語更好聽,有很多歌曲也是用粵語唱更有韻味。我想其實我喜歡粵語(Cantonese)的原因有以下。第一,粵語保留了入聲,具有九聲六調,承載了上古漢語遺風,較完美保留了古漢語特徵,同時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語言語音上;第二,粵語定型於唐宋時期,現代粵語仍能對應宋朝《廣韻》,因為粵語保留了中古漢語韻母系統,且韻母系統豐富,用粵語朗誦唐詩宋詞,跟唐宋人的吟詩唱詞,聽覺效果相去不會太遠。
粵語源於古代中原地區的雅言 。華北及華中曾長期遭受異族入侵,直接帶來了語言上的衝擊,故雅言在嶺南反而保存的較為完整。
粵語共有九音,相比普通話的四音更顯古色古香。由於粵語具有豐富的聲調所以粵語歌比普通話歌總體來說比較好聽,且給粵語歌填詞的難度要遠高於普通話,因為粵語流行歌曲的填詞基本規則是要每個字的聲調和旋律須配合,不允許「字的聲調跟著歌走」,否則會變得很奇怪。例如「我們」這兩個字的聲調,對應的旋律大概是「fa do」,如果硬要把它以「do fa」唱出來,就會變成「娥滿」。而普通話用於唱歌基本上是自動忽略掉該字本來的聲調的,又由於整個北方方言區的方言與普通話的主要差別在於聲調,所以要真用北方人的地方話唱歌就感覺是在用不標準的普通話唱。不過地方話的特色倒是在各個地方的戲曲劇種裏保留著。
《廣韻》中有36個聲母,206個韻母(含聲調),-m、-n、-ng、-p、-t、-k、-i、-u8個韻尾。現代吳語(蘇州話)最多有36個聲母,60個韻母。粵語(廣州話)最多有22個聲母,94個韻母。閩南語有15個聲母,85個韻母。而普通話中只有21個聲母,39個韻母。
普通話即「新國音」是以前住在北京內城的滿清統治階層學講漢話形成,其舌尖後音 zh ch sh在上古漢語里沒有,中古漢語時才從 端組 聲母 舌位後移 分化出了輕度翹舌音 zh ch sh,滿人學講時就變漢人的 舌端貼近硬齶的前部 為 舌尖倒卷抵硬齶的後部 ,即變漢人的輕度翹舌音為捲舌音(重度翹舌音)。滿人在發漢語舌尖音z c s 時,變漢人的舌尖抵下齒背為舌尖抵上齒背,與漢語的傳統並不協調。
新國音把尖音(如心讀sin)合併到團音里(如心合併後讀xin),砍掉尖音和兩個韻母使得漢語減少了四十個音節,增加了六百個同音字。現代普通話有四百多個音節,這種做法讓漢語音節憑空少了十分之一,降低了漢語原有的表情達意清晰準確的功能,增加了中文信息現代化處理的難度,同時也破壞了民族語音的繼承性。
古人講平上去入,普通話把平聲分化為陰陽,沒了入聲,粵語有9個聲調,故粵語完整保存了-p,-t,-k三種韻尾的入聲,所以發音較為頓挫。還有濁音也沒了(濁輔音清化)。
新國音簡單說是將以前的好多音合併成一個音,語音簡化的結果導致了大量同音字的出現,比如1609年利瑪竇記錄的明朝官話有26個聲母,44個韻母,而普通話只有21個聲母,39個韻母。普通話語音體系無法與漢語傳統語音體系相對應,比如用其讀古詩不押韻,味道全無。?
圖片發自簡書App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普通話幾組常用難辨聲母字
※2步教你正確分清前後鼻音
※「科學發音,好好說話」系列最後一場LIVE明天開啦~
※二輪專題複習學案:識記普通話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