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把傷害說成是教育了—可憐的鄒市明兒子

一段鄒市明太太冉瑩穎「教育」兒子的視頻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

兒子軒軒把蛋糕和水混在了一起,於是媽媽對兒子進行了「思想教育」,用詞諸如:你浪費糧食,可惡!錢你是爸爸一拳一拳打出來的!整個過程軒軒一直在試圖靠近媽媽,討好媽媽,細聲請求媽媽原諒,得到的回應是:滾開點!

評論點贊很快過萬,大家紛紛表示黑轉粉、路轉粉,理由是:這很真實,我從小就是這樣被父母教訓的,我也一樣這麼對待我孩子。

粉絲的心理很有趣:我粉你,因為你雖然是名人,卻跟我們家一個水準,也如此歇斯底里的對待幼小的孩子,這讓我感到好真實,好安慰,嘿嘿。

既然要真實,那我就舉幾個網友提供的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大家可以對比體會下。

「一次在台灣,寶寶摔壞了機場一個碗,保潔阿姨趕緊跟我說:你不要罵她,沒關係的。瞬間感覺心被溫暖到了。台灣文化整體上比大陸要溫和寬厚。」

「一次在早教中心,一個孩子一直在積木區搗亂,她媽在邊上一直罵她,你怎麼這麼壞啊!說了半天沒用。我趕緊給她牽過來,說咱們一起把積木搭起來好不好,小朋友說好,於是就安靜的跟我一起堆積木,不再搗亂了。」

「小孩好奇心驅使下做個實驗而已,不是故意要敗家。我小孩兩歲多的時候看到家裡建房子的泥工師傅用水泥抹牆,就打了幾個雞蛋在盆子里,拿刷子蘸了往牆上抹,我說「哎喲,當上泥工師傅了呀」壓根就沒想到要罵他。現在他也並不敗家。」

軒軒把蛋糕和水混在一起,請問各位誰小時候沒做過一些荒誕事兒?做荒誕事兒的時候,是要故意浪費東西,故意要敗家嗎?孩子內心很單純,他在做他覺得很有創造性的事情,在體驗和探索這個世界。哪怕我們成年人,如果想要嘗試新的菜,也很可能做出一些失敗的食材搭配,如果你因為被愛人說「每一分錢都是我的血汗,你故意浪費糧食!可惡!你不配做我老公/老婆」,那是什麼感覺?

把饅頭泡水裡這事兒我小時候就干過,我沒有惡意,只是嘗試了才知道泡了水的饅頭不好吃,這累積了我日後的生活經驗:加熱饅頭的時候,水不要放太,免得撲出來打濕了饅頭。

我小時候還喜歡嘗試「做菜」,無可避免的,會把食物搞砸。一次搞砸了,爸爸只是笑笑,逗逗趣。另一次搞砸了,爸爸卻怒不可遏,訓斥我浪費錢、不懂事。我很驚恐而困惑,於是不敢再嘗試做菜了。後來想明白了,爸爸發怒的那次,媽媽正在跟他慪氣,於是爸爸打著「教育」我的名義,宣洩了他的私憤。

教育,多少父母借你之名,行戕害之事。

當父母控制不住想要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時候,可以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自欺欺人:我這是教育孩子為孩子好啊。一個是自省:我的內心有很多憤怒痛苦需要被覺知,需要被療愈,我也曾經被父母這樣傷害,這是我們家族代代相傳的業力,我願意經由親子關係認識自己,成長自己。家族的不幸輪迴,且讓我承擔,且於我終結。

兩個不同的選擇,決定了整個家庭不同的命運走向,決定了孩子截然不同的未來。前者是輪迴的繼續:我爸媽這樣對我,我自然也這樣對孩子。後者是勇於斬斷痛苦輪迴,把愛和自由傳遞給下一代的勇士。

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如果經常像冉瑩穎這樣「教育」孩子,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1、抗挫折能力差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要想成功,需要有抗挫折能力。比如公司領導人因為一些失誤給公司造成了損失,如果從此一蹶不振,畏手畏腳,那公司肯定做不好。

為何有人絕處還能逢生,有人一點小錯就自責不已無法再振作起來?這取決於童年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錯誤」。當孩子跟自己預想中不一樣:打碎了碗,浪費了東西、弄髒了衣服、考試失利。。。父母若能夠理解這就是成長的過程,成年人的世界都會各種無常各種失誤,何況一個孩子?那麼孩子內在形成的模式是:這個世界歡迎我的能量向外伸展,我可以犯錯,可以繼續探索這個世界,繼續創造。同時對別人也會擁有同理心,不會因為別人不如自己所願就憤怒不已,能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處境,不同的行為選擇,擁有寬容但是不濫好人的品質。

如果孩子伸展手腳嘗試新事物的行為被父母貼上負面標籤:浪費、可恥、不懂事。甚至父母因此情緒歇斯底里,不接受和解,那麼孩子感受到的是:我稍微伸展下自己的好奇心探索欲,天就塌了,太可怕了!再也無法挽回了!這個世界充滿了危險,總是要懲罰我!

「一個網友的留言:我小時候掉一支筆一個橡皮擦,我媽都能拿皮帶抽我,那時不懂,現在才明白我媽是找我茬,發泄她婚姻的不幸,不過我到現在仍然害怕犯錯,犯一點點小錯都恨不得想拿刀捅自己」

擁有這種內在關係模式的人,通常表現畏手畏腳,沒什麼熱情活力,缺少創造力。也可能表現為另一個極端,極端的自大狂妄,容易把不切實際的想法付諸行動,一旦失敗就進入徹底無助,無節制的自我攻擊,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或者把錯誤都推卸到別人身上,猛烈評判別人,逼別人認錯。所以總被父母貼上負面標籤的孩子,未來人際關係也容易很糟糕,糾結在對與錯中,製造評判與被評判,無法只是就事論事的解決問題,繼續前進。

2、糟糕的親密關係

曾有人實證研究維持夫妻關係的奧秘在哪裡。研究了數百對夫妻之後,得出結論:夫妻之間發生衝突時,若一方伸出和解的橄欖枝,另一方能夠接受,婚姻就可以繼續。不接受和解的夫妻,遲早要離婚或者分居。

為什麼有的夫妻發生衝突時有能力和解,越吵越親密;而有的卻是越吵越傷感情,或者冷戰迴避衝突,最終徹底破裂?這取決於童年,父母是否接受和解。

冉瑩穎教訓軒軒的視頻中,軒軒一再試圖貼近媽媽,向媽媽道歉,請求原諒,試圖安撫媽媽的情緒,反覆伸出和解的橄欖枝。媽媽的反應是:更加大聲的責罵,轉身避開孩子,讓孩子滾開。

可想而知,孩子內心感受到的是:媽媽是不接受和解的,媽媽的情緒排山倒海無法被安撫。有這樣的媽媽,兒子長大後在親密關係中會發生什麼?

因夫妻關係困難而做心理諮詢的來訪者中,70%呈現了這個模式。老公是那種大家公認的好人,脾氣好要求少,妻子則感性一些,他們彼此吸引走到一起。在親密關係中,不可能感受總是正面的,有情緒很正常。而妻子只要有負面感受,老公就覺得非常煩躁、痛苦,評判妻子情緒化、神經質、不懂事兒,然後冷漠的躲避。於是夫妻之間心越來越冷。

有個閨蜜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她當時嫁給了公認的好男人,本來很有生活情趣的一個漂亮女人,變得脾氣越來越暴躁,外表也越來越邋遢,對失敗的婚姻充滿了自責。離婚後嫁給了一個外國人,她對我說:新的婚姻讓我體驗到,原來我有情緒不是罪。我有情緒時,老公是可以不評判我,不冷漠我,只是穩穩的陪著我;同樣的,他有情緒時,我也學會了不評判,只是陪著他,於是我們越來越親密。現在的她越來越性感美麗,雖然時而還吵架,但是越吵越甜蜜,越吵越增進理解。

如果擁有一個情緒無法自我負責的媽媽,一個經常發泄情緒到孩子身上的媽媽,兒子的潛意識感受是:情緒是女人的惡疾,是無法被治癒的晚期癌症,女人都是情緒不能自理的二等生物,她們讓我厭惡。所以,這樣長大的男人,是骨子裡的厭女症。

而且這種厭女症非常具有迷惑性,因為他們表面上不僅不會歧視女性,還會經常發表體貼女性的言論:做母親多不容易啊,我們要懂得體諒,寬容,不要跟女人計較。這是他們童年學會的防禦,因為只有這樣,小男孩兒才能在母親的歇斯底里下存活。這個「好男人」的表象迷惑了很多缺乏安全感的女人,真的嫁給這樣的男人,才知道什麼是情感的沙漠,什麼是刺骨的冰冷。

教育,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什麼是好媽媽?好媽媽不需要全能,不需要完美,不需要永遠和顏悅色,但需要有情緒自我負責的能力:我可以有情緒,但不發泄到孩子身上。有情緒時,我可以對孩子說,媽媽有情緒了,這不是你的錯,媽媽需要時間療愈自己。

什麼是好爸爸?好爸爸在妻子情緒崩塌的時候,不去指責妻子情緒化,只是陪著一起感受情緒,釋放情緒。好爸爸在妻子跟孩子發生衝突時,不去責怪妻子或者孩子,而是讓雙方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大家可以放鬆下來。

早期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內化成我們的性格,決定了命運。人的一生,就是在一遍遍輪迴童年的幸或者不幸。童年經歷如木馬程序一般寫進每個人的潛意識,精準控制著人生輪迴。打破輪迴從遇見孩子、看見自己開始。關於作者李雪,心理學專家,著有暢銷書《當我遇見一個人—母嬰關係決定孩子的一切關係》。從事心理學研究近十年,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詳解母嬰關係對人一生性格,命運的影響。

新浪微博@李雪愛與自由


推薦閱讀:

當鄒市明與娛樂越走越近,卻同體育漸行漸遠
GQ報道 | 鄒市明:拳王的盲區

TAG:教育 | 鄒市明 | 傷害 | 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