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九胃」,然而治胃、養胃十個人或有九個誤區 以下人群儘可能做胃鏡檢查
保衛您的胃,問問胃教授
河南省中醫院李鮮教授說,胃病不可怕,遺憾的是許多患者走入了治療誤區,貽誤了病情
□記者 喜月霞 實習生 王依
人們常說「十人九胃」,意思是說,十個人中,至少九個人有胃病。這是說胃病很普遍。
河南省中醫院肝膽脾胃科,原本叫「消化內科」,201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消化內科」統一更名為「肝膽脾胃科」,因為肝膽脾胃也與消化相關。主任醫師李鮮教授說,「我每天坐診,至少要診治六七十個患者,其中得有20個是胃病患者。和5年前相比,胃病的發病率高了20%左右,且越來越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李鮮教授說,胃病不可怕,但遺憾的是許多患者走入了治療誤區,貽誤了病情。
胃疼按腹部,有的舒服,有的更疼
李鮮教授說,從解剖學角度分析,胃的大部分位於左側肋區,小部分位於腹部上區。只要覺得這些部位痛,第一反應就是「胃有病了」或「胃病犯了」。其實,很多疾病在發作初期,都會表現出腹痛,除了腸炎、胃炎、胃痙攣、胃穿孔,還有肝炎、急性胰腺炎、心肌梗死、心絞痛等。正因為病因多種,所以很容易出現誤診、漏診的情況。
李鮮教授曾經當過6年急診科大夫,接治了大量急性腹痛患者,總結出一套排查方法。看上一眼,通過「望診」,就能大致區分出急性腹痛的原因。
「如果是內科範疇的急性腹痛,如胃炎、腸炎、胃痙攣等疾病導致的急性腹痛,患者一進門就彎著腰。做體格檢查時,按痛的部位,患者會覺得舒服。」
「如果是外科範疇的急性腹痛,如胃穿孔、膽石症、腸梗阻等疾病導致的急性腹痛,患者多半是挺著肚子來就診,稍微碰一下痛的部位,患者就疼得哇哇叫。這樣的患者就不能耽誤,得儘快送到外科就診,很可能需要做手術。」
「望診」,李鮮教授頗有經驗。有一個30多歲的男性患者來就診,他說自己連續一星期感到胃痛、胃脹,「胃裡滿滿的,啥都吃不下」。李鮮教授先「望診」,見他的眼鞏膜特別黃。
「鞏膜,就是眼球最外面的白色部分,俗話叫做白眼仁。它原是瓷白色的,隨著年齡增長,脂肪會在鞏膜上沉積,鞏膜就會變黃,但這種黃分布很不均勻,主要集中在眼角附近;肝病患者的鞏膜也會變黃,但分布比較均勻,全部白眼仁都變成黃色的,並且患者的臉色也會發黃,小便也會變黃,這些都是黃疸的表現。」
繼續「問診」得知:他很小的時候得過乙肝,但沒有規範治療。一周前喝了不少酒,隨後就出現了胃部不舒服的癥狀。李鮮教授隨即得出結論:他是因為肝病導致的胃部不舒服,而不是他認為的「胃病」。
李鮮教授讓患者住院治療。第二天,化驗結果出來了:該患者的黃疸指標遠遠超出正常值,確實是因為肝炎導致的胃部不舒服,而不是他之前認為的「胃炎」。
胃病治療:亂用藥的情況比較普遍
「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是胃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年輕化;另一方面,大家對胃病往往自診自治,不去醫院,而是聽信廣告,隨便到藥店買葯。不少人來就診時,病情已經被嚴重耽誤了。」李鮮教授對大河健康報記者說。
有位患者,喝酒後感覺胃部劇烈疼痛,朋友就為他買了止痛藥,一吃下去,疼痛得到極大緩解。於是,他每逢胃痛,就吃這種止痛藥,每次都奏效。前幾天,他又在一次胃痛後吃下止痛藥,可這次不管用了,痛得滿頭大汗,到河南省中醫院找到李鮮教授就診,發現是「胃穿孔」,不得不緊急做手術。
李鮮教授說,疼痛是人體發出的警告信號,如果在這個時候止痛,人一不覺得痛,就以為自己沒事了,可是卻把病因掩蓋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止痛藥相當於迷魂劑,它掩蓋了當前的病情,讓你自認為自己沒事了,但被掩蓋的病因會加快對胃的傷害。」
「所以,當感到胃部不適時,首先應該先檢查,明確病因,然後再選葯進行治療,而不是盲目止痛,盲目用藥。」李鮮教授說。
「做胃鏡檢查的人太少!」
李鮮教授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病例:她有一個熟人,47歲,男性,平時應酬很多、熬夜多,生活方式極不規律。有一次閑聊時,他說,天天大吃大喝不會導致癌症吧,給我查查吧。
儘管當時他沒有表現出任何癥狀,也從來沒有吃過一片胃藥,李鮮教授還是強烈建議他做一個胃鏡檢查。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這次胃鏡檢查竟發現他得了早期胃癌!
「胃鏡能直觀地觀察到胃部的細微病變,是篩查健康人群胃部病變的最好方法,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的確診胃部疾病的金標準。在美國和日本,就算沒有癥狀,人們1年至少要做兩次胃鏡檢查,這是他們常規體檢中的重要項目,所以,他們發現的胃部腫瘤多是早期的,預後效果非常好。」
「但在中國,明明已經出現了各種癥狀,哪怕醫生反覆勸說,患者也不願意做胃鏡檢查。所以,臨床上發現的胃部腫瘤多是中晚期,預後效果也大打折扣。」
患者為什麼排斥做胃鏡檢查?
李鮮教授說,主要因為胃鏡檢查有一定的侵入性,檢查過程中會引起部分患者噁心嘔吐,所以很多人一聽說做胃鏡就恐懼或抗拒,就反覆對醫生說:「只是感覺有些輕微腹痛,不用做檢查,開點兒葯吃就行了。」
「殊不知,有時候輕微的胃腸道不適恰恰就是癌變早期的預警信號。如果這時候不弄清病因,盲目用藥,反而會掩蓋病情,失去最佳治療時機。」
李鮮教授說,她自己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
「我做的是傳統的胃鏡檢查,自我感覺根本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可怕,完全可以忍受。如果實在懼怕做胃鏡,大家還可以選擇無痛胃鏡:做檢查時通過靜脈注射麻藥,受檢者就能熟睡,等醫生詳細做完檢查後,患者就醒過來了,整個過程沒有絲毫痛苦。」
李鮮教授建議以下人群儘可能做胃鏡檢查:
有消化道不適癥狀;貧血、消瘦、黑便、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的臨床患者;有胃腸癌或其他腫瘤家族史者;有消化道息肉病史者;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實施過胃部切除術的患者;有抽煙飲酒史,年齡在45歲以上;部分腫瘤抗原指標出現異常者。
「這些人群都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這樣就能提高早期胃部腫瘤的檢出率,為下一步治療贏得先機。」李鮮教授說。
「讓腦袋決定吃什麼,
而不是讓嘴巴決定吃什麼。」
「今天上午我坐門診,下班到家都已13:30了,匆匆做了碗西紅柿雞蛋手擀麵,就來接受你採訪了。」
李鮮教授說,不管工作再忙,她從來不去外面餐館吃飯,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做飯吃。理由是:外面的飯菜太油膩、太咸,對胃腸道不好。
「為什麼會有『養胃』這個詞?這說明胃很脆弱,需要養護。怎麼養?靠飲食。平時要多吃煮的、燉的食物,少吃煎的、炸的食物。但因為色香味的誘惑,嘴巴最喜歡吃炒的、煎的,而不是煮的、燉的。一定要讓腦袋決定吃什麼,而不是讓嘴巴決定吃什麼。」
「我常對患者說,要清淡飲食,患者就很沮喪:看來以後吃不成肉了。事實上大家對『清淡』二字有所誤解。所謂清淡,就是要少油少鹽,而不是完全素食。比如說燉排骨、燉雞湯,都屬於清淡飲食的範疇,完全可以吃。」
不少人都是喝粥養胃,李鮮教授說,這得因人而異,粥的內容才決定是否能養你的胃。
「說脾胃虛寒的人,需要的是暖胃的小米粥;體熱比較大的人,需要喝蓮子粥、綠豆粥;脾胃濕盛的人,要喝薏米粥。《傷寒論》說:『內有所缺,必外有所求。』體內缺什麼,就要補什麼,這才是真正的養胃之道。」
最後,李鮮教授希望通過大河健康報將她總結出來的「養胃經」告訴讀者:「節飲食,慎起居,勿勞累,好運動,不抽煙,少飲酒。」
中醫將胃病的病因分為5類
李鮮教授是河南省知名中醫專家,也是河南省中醫、中西醫結合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她從中醫的角度,把胃病的致病原因大致分為5大類。
1●外感風寒型 寒冷的天氣,很多人為了保暖,戴上厚厚的帽子,但衣服卻穿得很單薄。李鮮教授說,這樣做的後果是胃部容易受涼,從而導致胃病。
「人們老怕頭部受涼,於是就戴帽子,但頭部是『諸陽之會』,是全身陽氣最旺的地方,所以頭根本不怕冷。但胃就不一樣,腹部屬於『陰經』,最怕受涼,加上腹部皮膚很薄,肌肉很少,胃的位置又最靠前,所以胃最容易受涼,從而引發胃痛、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癥狀。」
2●飲食停滯型 「停滯」就是胃停下不動,就是消化不良的意思。
「問診這類患者時,往往能聽到他們說吃多了、吃生冷食物了、吃剩飯了,然後隨即出現了胃脹、胃痛、吐酸水、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癥狀,從中醫角度上,這是典型的『飲食停滯型』胃病,這類患者都是吃得太飽撐出來的胃病,而不是餓出來的病,所以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分類診治。」李鮮教授說。
3●肝氣犯胃型 這是門診上最多見的胃病類型。患者有一個共同特點:不愛說話,一問起病情就直嘆氣。
「大家開玩笑時容易說『氣得胃疼』,說的就是這類患者。人生氣時會大動肝火,肝屬木,脾胃屬土,所謂『木克土』,肝氣不疏,自然就會『克』到脾胃的功能,就會出現『氣得胃疼』的情況。」
4●肝鬱化熱型 這類患者的共同點是:脾氣大,愛發火。但發火的同時,會感覺腹部劇烈疼痛,同時伴有口乾、煩躁、睡不好覺等癥狀。
5●脾胃虛寒型 這類患者的腸胃一直很「脆弱」。
舉個例子:大家一起吃火鍋,別人都好好的,這類人吃完就上吐下瀉;吃一口涼東西,這類人就會肚子疼,但只要吃些熱的,肚子就會好很多。
「對脾胃虛寒的人來說,他們的脾胃功能本來就差,體內最需要的是溫熱的食物,如果此時吃刺激的、寒涼的食物,無異於雪上加霜,就會胃痛。相反,吃些溫熱的東西,就會感覺舒服些。」李鮮教授說。
推薦閱讀:
※八字理論方法的最大誤區
※茶葉內幕曝光,其9大常見的誤區
※短靴搭配的3個誤區,你中幾個?
※糖尿病飲食療法8誤區
※糖尿病患者運動10誤區